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圓和圓的位置關係》教學反思15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57W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圓和圓的位置關係》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圓和圓的位置關係》教學反思15篇

《圓和圓的位置關係》教學反思1

在講解兩圓位置關係時與點與圓的位置關係,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相對照:

1.與公共點有關,可分為三類

無公共點:兩種類型(外離,內含)

有一公共點:兩種類型(外切,內切)

有兩個公共點:一種類型(相交)

2.與半徑有關(識別方法)

外離時:d>R+r

外切時:d=R+r

內切時:d=R-r(R>r)

內含時:dr)

相交時從直觀看不好理解,在解答時我藉助於三角形把兩個圓心同一個交點連結起來,利用三角形一邊大於兩邊之差小於兩邊之和,得到R-r

《圓和圓的位置關係》教學反思2

《圓和圓的位置關係》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人教版第二十四章第二節的內容。本節重點是探索並瞭解圓和圓的位置關係,難點是探索圓和圓的位置關係中兩圓圓心距與兩圓半徑間的數量關係,特別是兩圓相交時的數量關係。

首先通過簡單動態演示覆習前面學過的點與圓的位置關係及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然後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對本節課的興趣,我利用多媒體播放日環食的形成過程引入新課,極大的刺激了學生的感官,在實踐中探索感知兩圓的位置關係,歸納圓與圓的五種位置關係。同時以圖形運動的手段向學生直觀展現知識發生過程,培養學生動態思維能力。在研究兩圓的圓心距、兩圓的半徑之間的數量關係時,通過幾何畫板中的動態演示來啟發學生思維,讓他們通過圖形的變換,觀察出兩圓圓心距與兩圓半徑間的數量關係,解決兩圓相交這個難點是抽象的轉換到一個三角形當中,通過三角形三邊關係來記憶理解圓相交時圓心距與兩半徑之間的數量關係。

上完這堂課,通過聽課老師的提議及學生的練習反饋,也感覺到本節課的設計有不妥之處,主要有以下三點:

1、在推出圓和圓的五種位置關係時,在課件中可以設置一個可操作的動態演示,可由學生觀察下定義,既可以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又可以共同討論的形式給學生以思維想象的空間,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實現自主探究。

2、雖然本節課的難點主要通過動態演示來探索圓和圓五種位置關係所對應的數量關係,但仍有部分學生難以把“形”轉為“數”,所以在給予學生足夠的探索、交流的時間上有所欠缺。

3、課件的大容量雖是優點但學生的接受能力卻是有所差異,一堂課共有三個探究及兩個練習,難點被分散,卻是講而不透,反覆小練習缺乏,這也是公開課難以取捨的問題。總之,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要讓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來,充分展現自己的個性,養成勇於探索、敢於實踐的個性品質。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在保證完成教學大綱的同時給學生的學習創造探究的環境,師生共同進步才是目的。

《圓和圓的位置關係》教學反思3

對於今天的課,同行們褒貶不一,我也有自己的想法。

從前講過多次研究課,都沒有及時寫出課後反思,今天卻例外,因為我感到,在教學多年以後,需要思考的東西卻更多了。

一、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之間的關係

最近兩年一直給普通班的學生授課,其中也有幾個數學尖子,可是這個學期,由於畢業升學考試的需要,按照總體成績排隊,這樣我的學生就是純粹的學習落後生了。為了讓學生能夠在最後的一年裏提高對數學的興趣,樹立學習的自信,我放慢進度,給學生創造條件,讓他們親身經歷探索的過程,瞭解數學的真諦,對基本概念、定理等有深入的研究,知道他們從哪裏來,怎麼來的,又要用到哪裏去。有時候為了讓學生能夠自己去觀察、猜想、驗證、歸納和總結,一節課不行,我就用兩節課。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驚喜地發現,原來從不及格幾乎放棄學習數學的學生,在課堂上流露出自信的微笑,眼中放射出為自己驕傲的光芒。就在期中考試後,有四名學生的成績達到103分以上,在全年級明列前茅,有兩名學生被提高班錄取。也正是他們,讓我感到做一名教師的分量有多重。這也許就是大家所説的教師的主導作用吧。

我想,教師的主導作用應當體現在每一節課的課堂教學中,更應該體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所以當我面對這樣一批學生的時候,全然不顧大約40位老師的觀摩,時間一點點過去了,在學生終於得出結論的時候,下課的時間到了,預設的練習題沒有做,於是顯得這節課不夠完整。

同行們針對這節課的前鬆後緊,而歸結為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過分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一點值得我去思考,如何把握這個度,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還應該努力去探索。

二、要加強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實效性

由於學校的條件有限,使用投影布,就遮住了大部分黑板,而且還要關燈,拉窗簾,感覺像是看電影,也容易讓學生感覺睏倦、壓抑。所以平時用的時候,都是不得以才用。今天有攝像,又有那麼多老師聽課,這些瑣事都不好做了,於是我的課間作的很精細,卻讓我感覺施展不開,很是彆扭。

聽過武春蘭老師講過運用幾何畫板作圖形的迭代,很漂亮,可是沒有機會去學習,平時也沒有特別的研究,基本的演示可以做,更多細節完善的地方就不會了。所以今天的課,我使用了ppt和幾何畫板的超級鏈接,在切換的過程中有點浪費時間,也顯得銜接的不自然。

到了晚上,我又一次打開幾何畫板,仔細打開每一個菜單,還真的弄明白了幾個問題,看來以後要主動學習更多的知識,只有加強各方面的技能,才能夠在教學過程中,靈活運用,真正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

三、合理設計情境,發揮教學資源的作用

我選用的日食圖片及其形成過程,還有套圈遊戲的圖片,只是起到了欣賞、直觀感受的作用,當老師們提到,對於探索能力差的學生來説,如果讓他們在套圈遊戲中尋找圓和圓的位置關係,可能比自己畫圖、擺圖形更節省時間。一個直觀,一個抽象,當然直觀圖形要易於學生掌握。當時在設計的時候,我是想讓學生通過兩圓相對運動來發現各種位置關係,從而體現運動變化的觀點和體會分類的思想,這樣對於一批學習落後的學生來説,有助於他們日後思維能力的形成,學會觀察,學會思考,能夠用辯證的觀點對待學習和生活,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所以我感覺我的目的還是達到了,同學們都在積極地思維,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儘管不夠完美,但畢竟是自己研究的成果,這個過程我認為是最重要的,也體現了課標的要求,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索的過程,獲得愉悦的體驗。

是“綠耕”讓我停下教育的腳步,認真反思過去多年來在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同樣還是“綠耕”,給我一個提高的機會,讓我站在理論的高度,去展望更好的教育前景。……我想了很多,以後的路還長,需要實踐的東西也太多,不斷努力吧!

《圓和圓的位置關係》教學反思4

《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是人教版九年級(下)第三章第一節的內容,它和點與圓的位置關係、圓與圓的位置關係同是研究圖形之間位置關係的重要內容。下面談談自己的做法和體會:

一、重視定義的形成和概括過程:

“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是由公共點的個數來定義的。定義的教學是在教師引導下,通過學生觀察、思考、交流、概括等探究活動親身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形成新知識的建構。首先引導學生回憶點和圓的位置關係及判定方法,通過對已有研究方法的揭示,增強學生運用遷移方法研究新問題的意識。接着,藉助多媒體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在不同的位置關係下,直線和圓的公共點的個數有什麼不同?從而引導學生揭示出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與公共點的個數之間存在着對應關係的本質特徵。到此,我並沒有急於給出定義,而是進一步引導學生在定義的形成上下工夫,又提出兩個問題:一是直線與圓有三個或三個以上公共點嗎?二是通過剛才的研究,你認為直線和圓的位置關係可分為幾種類型呢?分類的標準是什麼?定義的教學不只是以直接感知教材為出發點,而是力圖還原定義的形成過程,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定義本身的理解,又提高學生對定義形成過程中所涉及的思想、方法的認識。而多媒體課件在這裏的作用主要是通過“直線動圓不動”“圓動直線不動”“圓心直線不動半徑變”三種運動方式的演示,有效創設符合教學內容的情景,把知識的形成過程直觀化,提高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的參與性。

二、重視定理的發現和總結過程:

本課內容的第二個知識點是運用圓心到直線的距離與半徑的大小關係來判定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並反過來得到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下所具有的數量特徵。難點是如何引導學生去發現隱含在圖形中的這兩個數量並加以比較,為此,我設計了一個問題串,以問題為導向,以探究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自學自悟,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閃現了學生思維創新的火花。

引導1:通過剛才的研究我們知道,利用公共點的個數可以判定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請同學想一想,能否像判定點與圓的位置關係那樣,通過數量關係來判定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

引導2:點與圓的位置關係的判定運用了哪兩個數量之間的關係?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中可以出現哪兩個量呢?

引導3:如何用圖形來反映半徑和圓心到直線的距離這兩個量呢?

引導4:如何由數量關係並結合圖形判定相應的位置關係呢?

引導5:運用數量關係判定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以及點與圓的位置關係,這兩者之間有何區別與聯繫?

引導6:以上三個判定反過來成立嗎?

通過以上問題,學生不僅加深了對判定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方法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學會運用聯想、化歸、數形結合等思想方法去研究問題,這無疑促進學生在學會數學的過程中順利地向“會學”的方向發展。而多媒體課件在這裏的作用在於把“形”和“數” 的關係及其變化動態呈現在屏幕上,成為學生探索驗證的好幫手。

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學設計應為學生自主學習,實現知識的建構服務。這節課為學生提供了大量問題情境、活動方式,使學生通過“做一做”“想一想”“練一練”“議一議”充分地實踐與探索,不斷地歸納與總結,引導學生髮現規律、拓展思路。而多媒體的介入,為學生實現“意義建構”創設了更為逼真的“情景”,改善了認知環境,有利於提高課堂效率,有利於學生思維和技能的訓練。如“議一議”:(1)已知⊙O半徑為4cm,直線l上的點A滿足OA=4cm,能否判定直線l和⊙O相切?為什麼?

(2)已知⊙O半徑為4cm,直線l上的點A滿足OA=5cm,能否判定直線l和⊙O相離?為什麼?

此題重在強調判定方法中圓心到直線的距離,利用多媒體演示,更直觀地説明:(1)中當OA不是圓心到直線的距離時,直線l和⊙O相交;當OA是圓心到直線距離時,直線l是⊙O相切。(2)方法同(1),通過此題練習提高了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四、重視規律的揭示和提煉過程:

某個數學知識的教學可以在短期內完成,數學技能也可通過強化訓練形成,而掌握學習的規律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我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增強揭示規律的意識,引導學生從學習、研究的過程加以提煉,通過日積月累產生認識的飛躍。因此,在回顧與反思中,我組織學生以小組交流的形式討論以下問題:一是通過剛才的學習,你對如何研究圖形之間的位置關係有什麼收穫和體會?二是“點與圓的位置關係”與“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 有哪些聯繫?通過比較你有何啟發?這一設計的做法雖小,作用卻大,它使學生的認識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也確保了學生在學會數學的過程中順利地向“會學”的方向發展。

五、拓寬學習的時間和空間:

課後作業的設計不僅要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有研究性和探索性。本節的課後作業有一道探究價值的題目:在Rt△ABC 中,∠C=Rt∠,AC=8cm,BC=6cm,若要以C為圓心,R為半徑畫圓,請根據下列條件,求半徑R的值或取值範圍。 1、AB與圓相離 2、AB與圓相交 3、AB與圓相切。

學生需通過動手動腦來完成,使學生的探索精神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多媒體課件的作用在於通過圓的半徑的動態變化,為學生研究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提供思路和分類方法。

總之,通過這節課的教學,力圖達到以下三個目標:一是知識目標,就是使學生理解概念,掌握性質和判定並能夠利用它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二是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運用遷移、聯想、類比、化歸、數形結合等數學思想方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三是情感目標,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在學會數學的過程中向“會學”的方向發展,培養運動、變化、發展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圓和圓的位置關係》教學反思5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本着這樣的一個目的,在動眼、動手、動腦中創設輕鬆、自主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掌握獲得知識的方法,體驗學習的快樂。

在整個課堂教學設計中,我做到了四個重視。第一,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初步的探索教學內容的能力。具有探索性、開放性,能給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的機會;第二,重視數學知識與實際應用的緊密聯繫,能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學習數學,並能把學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第三,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指導學生從各種數學活動中學習數學,通過自己的動手、動腦實踐,不斷探索來獲得知識並應用知識;第四,重視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喜愛數學的情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發揚敢想、敢説、敢爭論的精神。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清楚感知圓和圓的五種位置關係,讓學生分組擺一擺,再進行組間比一比。討論後逐一歸納出五種位置關係及數學定義。並進行籃球賽標設計,使學生在緊張熱烈競爭中鞏固了知識。課堂中輕鬆的量一量,讓學生在驗證中直觀地認識到兩圓的半徑、圓心距間的關係。在動眼、動手、動腦中再一次鞏固了知識。

縱觀整個課堂教學過程,動手與動腦的結合不僅讓學生收穫頗多,而且教者也回味無窮。使我更加感受到“四個重視”的重要性。但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還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如: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前鬆後緊。雖也能按時完成教學任務,但總覺得有點姍姍開場卻草草收尾的意味。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努力,讓我和學生在課堂中都能時刻享受到知識帶來的快樂。

《圓和圓的位置關係》教學反思6

今天,我順利地上完《直線和圓的位置關係》第一課時。

本節課,我先讓學生在課前自行完成教學案中“課前預習與導學”這一部分,情況良好。上課後先信息反饋進行評講,然後引導學生回憶了點與圓的位置關係及如何用數量關係來判斷點與圓的位置關係。接着以《海上日出》圖創設情景,從而引出課題:直線和圓的位置關係。然後由學生平移直尺,自主探索發現直線和圓的三種位置關係,給出定義,聯繫實際,由學生髮現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直線和圓相交、相切、相離的現象,緊接着引導學生探索三種位置關係下圓心到直線的距離與圓半徑的大小關係,由小“練習”進行應用,最後通過“例題”“課堂檢測”去解決實際問題。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1、在探索直線和圓位置關係所對應的數量關係時,我先引導學生回顧點和圓的位置關係所對應的數量關係,啟發學生運用類比的思想來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很輕鬆的就能夠得出結論,從而突破本節課的難點,使學生充分理解位置關係與數量關係的相互轉化,這種等價關係是研究切線的理論基礎,從而為下節課探索切線的性質打好基礎。

2、新課標下的數學強調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學有用的數學,為此,在小練習之後我及時地進行總結歸納方法,讓學生在以後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能一下子找到切入點,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同時,我也感覺到本節課的教學有不妥之處,主要有以下三點:

1、學生觀察得到直線和圓的三種位置關係後,是由我講解的三個概念:相交、相切、相離。講得過多,學生被動的接受,思考得不夠,對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可以改為讓學生類比點與圓的位置關係下定義,師生共同討論的形式給學生以思維想象的空間,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實現自主探究。

2、對於我們學生的情況,初三的教學始終沒有擺脱灌輸式教學,儘管課上也讓學生自主操作、思考,但老師講的太多,沒有給予學生足夠的探索、交流的時間,勢必會影響到部分學生的思維,限制了學生的發展。所以,我們也要學會該“放手時就放手”,大膽地讓學生去思考,也許會有意外的收穫。

3、對教材的把握,對學生的實情,在備課時都要考慮。在選題時不僅要照顧到基礎薄弱的同學,也要照顧到基礎好些的同學,適時選做。對於有些題可以適當地進行變式訓練,拓展靈活運用,活躍學生的思維。

總之,在今後的數學教學中還有很多需要我學習和掌握的東西,希望能和學生們一起共同進步,真正成為一名合格的數學教師。

《圓和圓的位置關係》教學反思7

本節課的教學我採用先亮標,亮自學提示及檢測題的形式讓學生先自學。依據自學檢測題檢驗學生自學結果。然後精講了切線性質定理及分析兩種證明方法。然後結合小黑板練習鞏固提高這節知識。

講課時我改變了原來講後再練的方式,採用了講評一個知識點後配基礎練習題,鞏固此知識點的方法。避免講後再練,練習與知識的脱節,練習緊跟。精講知識後,再配以比基礎題(鞏固基礎知識點)層次高的兩組練習,讓學生先做,採用舉手的方式調查學生自己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情況。講前85%的同學都舉手做完,還有個別同學做到運用靈活方法解決問題。中午三道作業學生掌握良好。其餘學生在我的講解下也掌握今天的內容,會運用兩種方法判斷直線和圓的位置關係。知道有切線可連圓心和切點得垂直關係這種基本輔助線。

本節課的教學總的來説很順利,學生掌握良好,由於課程標準對於本節課要求不高,緊扣標準,走進中招。本節課若能再配合課後檢測題,及時精確把握,學生掌握情況會更完美。

重建:講課前,先亮標,亮自學提示及檢測題,以問題形式精講切線性質定理及證明。配合練習、提高練習,下課前5分鐘配簡單檢測題以便更全面把握學生掌握的情況。

教師的行為直接影響着學生的學習方式,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活動,因此在教學中讓學生想象、觀察、動手實踐、發現內在的聯繫並利用類比歸納的方法,探索規律,指導學生合作、研究並嘗試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圓和圓的位置關係》教學反思8

這是我第一次進入初三進行教學,即緊張又興奮。經過一個學期的歷練,在校領導和組內老教師的無私幫助下我有了一些進步。現以《直線和圓的位置關係》第一課時為例,反思如下。

在初三的教學過程中,我幾乎是聽一節上一節。而集體備課也給了我很大的幫助。通過集體備課和聽課,在《直線和圓的位置關係》這節課中,我首先引導學生回憶了點與圓的位置關係及所對應的點到圓心的距離與圓半徑的數量關係。從而引出課題:直線和圓的位置關係。然後由學生平移直尺,自主探索發現直線和圓的三種位置關係,給出定義,聯繫實際,由學生髮現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直線和圓相交、相切、相離的現象,緊接着引導學生探索三種位置關係下圓心到直線的距離與圓半徑的大小關係,由“做一做”進行應用,最後去解決實際問題。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1、在探索直線和圓位置關係所對應的數量關係時,我先引導學生回顧點和圓的位置關係所對應的數量關係,啟發學生運用類比的思想來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很輕鬆的就能夠得出結論,從而突破本節課的難點,使學生充分理解位置關係與數量關係的相互轉化,這種等價關係是研究切線的理論基礎,從而為下節課探索切線的性質打好基礎。

2、新課標下的數學強調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學有用的數學,為此,在做一做之後我安排了兩道實際問題:“經過兩村莊的筆直公路會不會穿越一個圓形的森林公園?”“公路邊的學校會不會受到噪聲的影響?”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由於這兩題要學生回到生活中去運用數學,學生的積極性高漲,都急着討論解決方案,是乏味的數學學習變得有滋有味,使學生體會到學數學的重要性,體驗“生活中處處用數學”。

同時,我也感覺到本節課的設計有不妥之處,主要有以下三點:

1.學生觀察得到直線和圓的三種位置關係後,是由我講解的三個概念:相交、相切、相離。講得過多,學生被動的接受,思考得不夠,對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可以改為讓學生類比點與圓的位置關係下定義,師生共同討論的形式給學生以思維想象的空間,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實現自主探究。

2、雖然我在設計本節課時是體現讓學生自主操作探究的原則,但在讓學生探索直線和圓三種位置關係所對應的數量關係時,沒有給予學生足夠的探索、交流的時間,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此處應充分發揮小組的特點,讓學生相互啟發討論,形成思維互補,集思廣益,從而使概念更清楚,結論更準確。

3.對“做一做”的處理不夠,這一環節是對探究的成績與效果的探索與檢驗,重在幫助學生掌握方法,我在講解“做一做”時,沒有充分展示解題思路,沒有及時進行方法上的總結,致使部分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思路不明確。並在進行下面的解題時體現出來。教師要根據情況,簡要歸納、概括應掌握的方法,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不能想當然,否則會影響學生對知識的消化吸收。

總之,在今後的數學教學中還有很多需要我學習和掌握的東西,希望能和學生們一起共同進步,真正成為一名合格的數學教師。

《圓和圓的位置關係》教學反思9

這一節主要學習了圓和圓的位置關係,通過新的教學改革,學生分組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案的運用學生慢慢適應,並且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通過預習學案,學生提前預習,然後結合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包括兩圓外離、內含、相交、外切、內切、同心圓等不同情況,讓學生對於兩圓的位置關係有直觀感受,然後探究和發現圖形的位置關係與圓的半徑、圓心距的大小有關,並完成學案的部分填表和習題,從而加深對三種不同位置的理解。

但是,對於我班的實際情況,基礎差得同學很多,有幾個學生甚至放棄了數學,針對這種情況,設計了一些適合他們的練習題,讓他們找回學數學的信心,好些的同學做些難度大些的題着重讓學生通過一定量的訓練,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從而加深理解課堂上所學的重難點。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大的提高了,並且大部分學生當堂達標,效果很好。

以後應好好總結經驗,繼續加強這方面的訓練,相信一定會有好的效果。

《圓和圓的位置關係》教學反思10

"思之不慎,行而失當”,“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反思意識人類早就有之。作為教師,在教學中也應適時反思教學過程的得與失。

在《直線和圓的位置關係》一課教學後,感受頗多,現分享如下:

開課時,藉助微機展示“圓圓的落日慢慢從海平面升起”的動畫,從而展現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由此引入課題——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學生比較感興趣,充分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知識,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然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大膽猜想,思考,發現三種位置關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營造探索問題的氛圍。同時讓學生從生活中“找”數學,“想”數學,體會到數學知識無處不在,應用數學無處不有。這也符合“數學教學應從生活經驗出發”的新課程標準要求。

在探索直線和圓位置關係所對應的數量關係時,我先引導學生回顧點和圓的位置關係所對應的數量關係,啟發學生用類比的方法來研究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在研究過程中,採用小組討論的方法,給予學生足夠的探索、交流的時間,培養學生互助、協作的精神,讓學生在相互討論中,集思廣益,形成思維互補,從而使概念更清楚,結論更準確。 最後由學生小結這一知識點,我板書在黑板上,培養學生用數學語言歸納問題的能力,同時感受收穫知識的快樂。

在新知教授完畢,知識昇華這塊,我安排了一道實際問題,一輛火車的噪首會不會影向處在與鐵路相交的另一條公路旁的學校?如果會影響,影響的時間有多長?新課標下的數學強調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學有用的數學,由於此題要學生回到生活中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學生的積極性高漲,都急着討論解決方案,使乏味的數學學習變得有滋有味,使學生體會到學數學的重要性,體驗“生活中處處用數學”。

一堂課教學下來,也發現有諸多不妥之處,讓我認識到自己需要繼續努力。歸納主要有以下三點:

1、教師在課堂應當以引導者的身份出現,把課堂和講台讓位於學生,讓“教師的教”真正服務於“學生的學”,而我在這一節課中因為一方面擔心學生在自主研究知識的形成時會浪費時間,另一方面擔心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或者課前備課時沒有考慮到的回答,總是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學生,比如學生觀察得到直線和圓的三種位置關係後,是由我講解的三個概念:相交、相切、相離。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這樣就會對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這裏可以改為讓學生自己下定義,教師適當放手,以師生共同討論的形式給學生以思維想象的空間,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實現自主探究。

2、有些課堂提問欠合理化、科學化,提問隨意性大,缺乏針對性和啟發性,導致課堂教學引導不力,問題缺乏精心安排這就使得課堂存在着不少“徒勞的提問”。讓課堂時間分配的不太合理。今後應該把一些提問設計再提煉,能達到精而準。

3、在處理課後練習時,做的不夠細緻,這一環節是對前面探究新知識是否掌握的一個小測試,重在幫助學生掌握方法,而我在講解練習時,只展示瞭解題思路,並沒有及時進行方法上的總結,致使部分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思路不明確。這裏教師要根據情況,簡要歸納、概括應掌握的方法,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鞏固和擴大知識,吸收、內化知識,充分體現"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總之,這是我對自己本節課的一些教學反思,或者説是對新課程理念的淺薄認識。

《圓和圓的位置關係》教學反思11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本着這樣的一個目的,在動眼、動手、動腦中創設輕鬆、自主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掌握獲得知識的方法,體驗學習的快樂。在本節課的授課中,我感覺以下幾點比較滿意:

1、課件教學中在探索圓和圓的位置關係、探索兩圓相切時的對稱性、探索兩圓相切時圓心距d和兩圓半徑R和r的數量關係時多次運用flash動畫展示,給學生以直觀感受,便於學生理解,同時,增加上課的生動性。

2、授課方式採用分組教學,對課程內容提出問題後先要學生在小組內動手交流並整理所獲得的信息內容,然後在課堂上展示組內成果,從而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對練習題的設計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突出本節課的重點、突破了難點。

4、授課中貫穿了觀察、猜想、驗證等過程,使學生經歷了知識的探索過程,“過程與方法”的目標落實比較好。

但在本節課中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主要在以下幾方面:

1、在學生分組活動中,個別學生不能參與進來,今後教學應該多加關注學困生。

2、教學語言應該注意更加規範。

3、在學生回答問題時,不應該只關注回答結果,也應該關注學生所表現出來的態度,用恰當的語言給予肯定和鼓勵,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不同的成功體驗,從而增強自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本節課應該再加大練習量,進一步落實“知識與技能”的目標。

縱觀整個課堂教學過程,動手與動腦的結合不僅讓學生收穫頗多,而且教者也回味無窮。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努力,讓我和學生在課堂中都能時刻享受到知識帶來的快樂。

《圓和圓的位置關係》教學反思12

在本節課的授課中,我感覺以下幾點比較滿意:

1、課件教學中在探索圓和圓的位置關係、探索兩圓相切時的對稱性、探索兩圓相切時圓心距d和兩圓半徑R和r的數量關係時多次運用flash動畫展示,給學生以直觀感受,便於學生理解,同時,增加上課的生動性。

2、授課方式採用分組教學,對課程內容提出問題後先要學生在小組內動手交流並整理所獲得的信息內容,然後在課堂上展示組內成果,從而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對練習題的設計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突出本節課的重點、突破了難點。

4、 授課中貫穿了觀察、猜想、驗證等過程,使學生經歷了知識的探索過程,過程與方法的目標落實比較好。

但在本節課中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主要在以下幾方面:

1、在學生分組活動中,個別學生不能參與進來,今後教學應該多加關注學困生。

2、教學語言應該注意更加規範。

3、在學生回答問題時,不應該只關注回答結果,也應該關注學生所表現出來的態度,用恰當的語言給予肯定和鼓勵,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不同的成功體驗,從而增強自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本節課應該再加大練習量,進一步落實知識與技能的目標。

本次課初備時,我校全體數學教師在一起研討,楊玉芬老師對我的授課過程中,學生作品展示提出很好的建議:在沒有實物投影的情況下,讓學生通過粘貼可以解決這一問題。申衞青教師對我的授課程序進行調節指導。李秀捧老師對學生的探討問題進行進一步設計

初備方案發佈於網上,又得到教研員王老師、風帆郝老師、列電張老師、我校楊老師、馬坊楊老師等多位老師的指導點評,我又在此基礎上對方案進一步加工。

授課後,各位教師直述己見,讓我認識到自己需要繼續努力.

通過這次活動,使我更注意到學生的活動和參與情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自己只是課程的設計者,在授課時適時引導,使盡可能多的學生真正參與進來,可以採取小組之間競爭評比打分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合作交流、積極發言等各方面的參與情況。當學生回答問題後,無論回答的結果如何,要進行不同程度的關注:對回答結果清晰、正確者給予鼓勵;對回答不準確或不正確者,在其他學生糾正的同時也要給予積極參與、回答問題積極方面的鼓勵,使不同層次的同學都體會成功的喜悦、參與的必要。

在問題的設計上,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問題,問題難度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既要有梯度又要給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二要考慮到題量的適度,加大練習量,更好地落實知識與技能目標。

在授課時,更要注重數學語言的規範運用,加強學習,進一步充實自己的教學經驗。

《圓和圓的位置關係》教學反思13

《直線和圓的位置關係的複習》一課的教學,可以説非常成功。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重點突出、層次清楚、構思新穎,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採用多樣化的呈現方式為學生搭建參與探究的平台,高度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數學交流情境。注意學生的.情感與態度,知識與技能的形成和發展,使每個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和獲得成功的體驗。

亮點一:由於本節課綜合性強,涉及到的知識面廣,對學生的能力水平要求高。教師結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採用教師啟發引導,學生合作交流的方式來組織本節課的教學。注重解題思路分析和方法引導,善於引導學生尋找圖形中的數量關係,選用適當的知識和方法正確解答問題。

亮點二: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注意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在教學中,數學知識是一條明線,數學思想方法是一條暗線。崔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的同時,教給學生思考方法、學習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為學生未來發展服務,讓學生在腦海裏留下數學意識,長期下去,學生將終身受用。

亮點三:板書條理分明,佈局合理,文字與圖形完美結合,板書設計不僅讓學生對直線和圓的位置關係圖形的特徵一目瞭然,而且也便於揭示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繫。體現了板書的形式美和簡潔美,真正使板書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亮點四:充分發揮小組的特點,讓學生相互啟發討論,形成思維互補,集思廣益,從而使題意理解更清楚,結論更準確。

亮點五:教師教態自然,語言清晰,數學語言表述準確,操作演示熟練,提問率高,體現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要求。

亮點六:教師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上體現了層次性和梯度性。防止學生對一些問題出現畏懼情緒,鼓勵學生敢於知難而進,讓學生樹立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決心。例題的設計,按照由易到難的順序呈現,關於直線和圓的複習教學中能利用一個圖形提出儘可能多的問題,並儘可能的覆蓋到圓的大多數知識,儘可能的加強知識間的橫縱的聯繫,儘可能滲透多種數學思想和方法,最大限度的榨取它的利用價值,達到了一線串珠的目的。體現了綜合性例題的大容量、大綜合的特點,非常有效地達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圓和圓的位置關係》教學反思14

新課程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發展的主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將課堂的主動權讓給學生,作為教師應以“探究過程,探究方法,探究結果,運用結果”為主線安排教學進程,應高度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親自研究、動手操作,讓學生從中去體驗學習知識的過程,引導學生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

在《直線和圓的位置關係》這節課中,我首先由生活中的情景——日落引入,讓學生髮現地平線和太陽位置關係的變化,從而引出課題:直線和圓的位置關係。然後由學生平移直尺,自主探索發現直線和圓的三種位置關係,給出定義,聯繫實際,由學生髮現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直線和圓相交、相切、相離的現象,緊接着引導學生探索三種位置關係下圓心到直線的距離與圓半徑的大小關係,由“做一做”進行應用,最後去解決實際問題。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1.由日落的三張照片(太陽與地平線相離、相切、相交)引入,學生比較感興趣,充分感受生活中反映直線與圓位置關係的現象,體驗到數學來源於實踐。對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發生好奇,這是學生最容易接受的學習數學的好方法。新課標下的數學教學的基本特點之一就是密切關注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從生活中“找”數學,“想”數學,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之中處處有數學。

2.在探索直線和圓位置關係所對應的數量關係時,我先引導學生回顧點和圓的位置關係所對應的數量關係,啟發學生運用類比的思想來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很輕鬆的就能夠得出結論,從而突破本節課的難點,使學生充分理解位置關係與數量關係的相互轉化,這種等價關係是研究切線的理論基礎,從而為下節課探索切線的性質打好基礎。

3.新課標下的數學強調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學有用的數學,為此,在做一做之後我安排了一道實際問題:“經過兩村莊的筆直公路會不會穿越一個圓形的森林公園?”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由於此題要學生回到生活中去運用數學,學生的積極性高漲,都急着討論解決方案,是乏味的數學學習變得有滋有味,使學生體會到學數學的重要性,體驗“生活中處處用數學”。

同時,我也感覺到本節課的設計有不妥之處,主要有以下三點:

1.學生觀察得到直線和圓的三種位置關係後,是由我講解的三個概念:相交、相切、相離。學生被動的接受,對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可以改為讓學生下定義,師生共同討論的形式給學生以思維想象的空間,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實現自主探究。

2.雖然我在設計本節課時是體現讓學生自主操作探究的原則,但在讓學生探索直線和圓三種位置關係所對應的數量關係時,沒有給予學生足夠的探索、交流的時間,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此處應充分發揮小組的特點,讓學生相互啟發討論,形成思維互補,集思廣益,從而使概念更清楚,結論更準確。

3.對“做一做”的處理不夠,這一環節是對探究的成績與效果的探索與檢驗,重在幫助學生掌握方法,我在講解“做一做”時,沒有充分展示解題思路,沒有及時進行方法上的總結,致使部分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思路不明確。教師要根據情況,簡要歸納、概括應掌握的方法,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鞏固和擴大知識,吸收、內化知識。

總之,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要讓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來,充分展現自己的個性,施展自己的才華,使學生在參與和體驗的過程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養成勇於探索、敢於實踐的個性品質。與此同時,教師還要為學生的學習創造探究的環境,營造探究的氛圍,促進探究的開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評價探究的效果。

《圓和圓的位置關係》教學反思15

隨着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師的教學方式也在發生着深刻的變化,傳統的教學模式已逐漸被廣大教師所擯棄,取而代之的是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師生情感互動的“主體性教學”模式。數學課堂教學要作為一種活動過程來進行,必須自始至終要有學生參與的機會,不斷滿足學生的探索慾望,並及時給學生創設問題情景,提供探索指導,使學生在探索新知的過程中,經歷與前人發現這些知識時大體相同的智力活動,真正使學生在長知識的同時又長了智慧。

案例1在教《多邊形的內角和》時,教師不是簡單地告訴學生多邊形內角和的計算公式,而是把形式結論的思維過程貫穿於教學活動中。因此,教師設計瞭如下的問題。

1、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七邊形的頂點A作對角線,可把多邊形分成若干個三角形?

2、A點與哪幾點不能再添輔助線構成三角形?

3、分成三角形的個數與多邊形的邊數有什麼關係?

4、n邊形從某一頂點作對角線可構成幾個三角形?內角和怎樣求?為什麼?

5、你能得出多邊形內角和的公式嗎?

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討論、交流,積極思維,主動獲取了知識,同時也提高了探索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材的內在聯繫,利用學生已有的基礎知識,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求新知,發現新規律。這對學生加深理解舊知識、掌握新知識、培養學習能力是十分有效的。

課堂教學是一個富於變化的過程,記得一位教師在講解“圓是到定點的距離等於定長的所有點的集合”時,學生對一個圖形可以看作是符合某個條件的點的集合所要求的兩點要求理解並不十分深刻,反覆舉出角平分線、線段垂直平分線等集合來説明,學生還是似懂非懂。這時,提出瞭如下問題:

師:同學們,現在教室裏可以看作是全體同學的集合嗎?

學生一愣,但馬上笑着回答:不是,您不符合條件。

教師拉起前排一位同學一起走出教室,再一次讓學生理解“教室裏是否可以看作全體同學的集合”這一要求。教師精心設計並出其不意打破了正常學習狀態,激發學生的思維進入活躍狀態,加深了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案例2假設有若干杯甜度(濃度)相同的糖水,經過以下操作後糖水的甜度(濃度)是否改變?

1、將所有糖水到在一起;

2、將任意多杯糖水到在一起。

問題提出後(稍後),學生幾乎異口同聲地説:“不變”。

教師肯定了學生的説法後,又給出了一個問題:若將a/b、c/d……m/n均視為到前糖水的濃度,且分子為糖的質量,分母為糖水的質量,則它們有何關係?

生:a/b=c/d=……=m/n

師:那麼到後糖水的甜度呢?

生:(a+c+……+m)/(b+d+……+n)

師:兩式有怎樣的因果關係?

生;若a/b=c/d=……=m/n則(a+c+……+m)/(b+d+……+n)=a/b

師:若a、b、c、d……m、n是單純的數字,那麼上式一定成立嗎?

生:(沉默,欲言又止,處於困惑中)

師:憑以上的直覺與我們的勇氣,猜測一下可否?

組織學生展開討論,課堂氣氛活躍,達到見仁見智,最後得到完整的等比性質。讓學生親歷了定理的發生、發展過程,為其順利掌握知識結構奠定了良好的直觀思維基礎。知識是不能傳遞的,教師傳遞的是信息,只有通過學生的主動建構,信息才能變成其認知結構的知識,教師要想方設法在教學的各

個環節,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學生能夠主動建構知識的前提。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

可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我們還可看到另一種現象:在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交往互動的活動中,教師為了體現學生為主體,合作討論似乎成了教學過程的必經之路。講究合作沒有錯,關鍵是討論的問題、方法和教師課堂處理方面有值得商榷之處頗多。

如教師在組織探究活動時,學生的討論剛剛開始就被教師打斷,然後教師詳細講解探究步驟和方法,講述自己的心得體會;或教師詳細講解探究理論,説明注意事項,一堂課足足將了三十多分鐘,還幾分鐘時間讓學生再討論、再探究,走過場了事,讓我們看下例:

案例3(某數學公開課正在進行中,一學生提出一個問題……)

師:(興高采烈地)這位同學很會動腦筋,請四人小組討論這個問題。

學生高興地自覺分組,情緒高漲,討論積極,不到2分鐘。

師:(不停拍手,作手勢)停一停!停!誰來彙報剛才小組討論的情況。

學生鴉雀無聲,無人舉手。

還有當一些學生未能及時回答,便馬上找優秀生代替。這些現象在公開課、研究課中經常出現。讓學生合作學習適合學生的學習特點,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對話與交流。對數學來講,想象的空間是廣闊的,思維是開放的,在教學中,應多些耐心,不要讓課堂成為教師和優秀生的獨白,變成教師執行教案的生硬的操作。

歸結起來,教學中出現這種緊急“剎車”往往有以下幾種原因:

1.形式主義。新課程背景下,學生的學習怎能沒有合作學習呢?不然,課怎麼評?“假合作”也是“合作”。有比沒有強。

2.教師的思維定勢。老師覺得學生智力不佳,學習成績不理想,定然説不出所以然,不會是什麼好答案。

3.教師覺得自己課時緊,等學生討論、回答,回耽擱教學時間,甚至打斷教學思路,弄不好還會完不了教學任務。

在新課改中,我們既要堅決改變“獨霸課堂”的習慣,又要反對搞形式,談“講”色變。我們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一個極端,而應從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出發,好好研究“講”,正確把握“講”的作用,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也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Tags:反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