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放大鏡教學反思(精選9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3.25W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放大鏡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放大鏡教學反思(精選9篇)

放大鏡教學反思 篇1

放大鏡是六年級《微小世界》單元的第一課時,學生對放大鏡並不陌生,從三年級起放大鏡就伴隨着孩子們的科學學習。本課鼓勵學生在帶着新的問題用放大鏡進行觀察的過程中,有新的發現。怎樣引導學生進一步地認識放大鏡的相關知識,提高40分鐘的課堂效率,合理安排教學流程很重要。

本次教學設計按照教材環節,一個個下來,由於在自己鄉鎮上課,學生的基礎有點差,完整地上完這節課,總是時間不夠,在這個前提下,我又重新設計了幾個環節,降低了教學難度,在東風講授的時候,我設計的教學環節對於哪裏的學生有點淺顯,過於地流暢導致時間過剩。這裏主要是作為年輕教師課堂機制不夠。

教學設計的簡單和觀察材料報紙和布的普通沒有激起學生濃厚的探究興趣,整節課都比較平淡,變得像是為講授知識概念而講授,反思着,本節課的材料比較多,如果有結構地出示可能更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還能調控課堂紀律。對於觀察的物體,我覺得除了報紙和布還可以準備一些其他圖片,那樣更能有説服性:説明圖片是由小點點構成的。作為年輕的教師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在磨課中不停地鍛鍊自己,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

放大鏡教學反思 篇2

放大鏡,人們觀察物質世界的重要工具。學生從三年級科學課開始,就經常使用放大鏡進行觀察活動,但卻從沒有對放大鏡本身進行過探究。本課作為“微小世界”單元的第一課,引導學生對放大鏡進行探究,認識放大鏡的特點,從而開始對微小世界的探究之旅。

由於學生認為自己對放大鏡非常熟悉,因此,我在教學的第一環節中便讓學生以《我是放大鏡》為題介紹放大鏡,並引導學生從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三方面展開描述。很多學生從一開始的不以為然到無從下手,因為覺得放大鏡太簡單了,反而不會説了。其中六(1)朱琳同學在介紹時説道:放大鏡的作用是能將物體放大,(停頓思考數秒後,笑着説)其實又沒有放大。班上同學包括他自己都笑了。這正是我要講的一個問題,於是我趁熱打鐵,追問:你為什麼這麼講,這樣説不是自相矛盾嗎?朱琳同學又説:放大鏡確實能將物體放大,讓我們看得更清楚,但物體實際上沒有放大,還是那麼大呀。我繼續追問:實際物體沒有被放大,究竟放大了什麼?班內同學面面相覷,於是,我便告訴他們:放大鏡實際上是把物體的像放大了。學生聽後似乎是恍然大悟,對此問題有所瞭解。在介紹放大鏡這一環節中,其他4個班中沒有學生主動説到這一點,經教師提示後都能進行深入思考,對該問題進行討論,但都是教師告訴結論的,這也都在教師的意料當中。六(1)班中有幾位思維非常深刻的學生,很多時候總能帶給我驚喜,時時提醒着我:不要小看學生,他們的思考也能很深刻。自己備課的時候一定要充分考慮到全體學生的不同特點,精心做好課前準備。

教學中,當帶領學生一起學會了正確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的方法後,教師隨後引導學生用肉眼直接觀察和用放大鏡觀察科學書上的任一幅彩圖,對比觀察獲得的信息,並及時記錄下來。課前,我也是用放大鏡做了觀察的,也確實觀察到了圖畫都是由許多小點排列組合而成,我自信學生在觀察時應該能觀察到。其實不然,課堂上,很多小組的學生觀察是觀察了,但並沒有靜下心來仔細觀察分析,説出正確觀察結果的小組不多。還有些小組觀察後,不善於表述交流。

同樣,記錄單上,我還設計了觀察計算機屏幕圖像,由於只有一台計算機,我只能選了幾位同學上來觀察,講出他們的觀察結果,最後由教師講出正確的結論,其他小組一起做記錄。上完課下來,我覺得自己在這點上處理很不好,其實,我可以把觀察計算機屏幕圖像的活動改成觀察自己的指紋、織物的纖維、各種紙張的纖維等,這樣,每個小組都可以開展觀察活動,而且活動效果好。至於計算機屏幕圖像的觀察可以留作課外研究作業,讓學生回家探究,下堂課一起交流,這樣對於學生有效的課堂探究、有趣的課外研究都能兼顧到。

放大鏡教學反思 篇3

本課活動的重要工具——放大鏡,除了課前佈置學生準備之外,也為每組學生準備了三把放大鏡,即有大小不同放大倍數不同的放大鏡,也有大小一樣放大倍數卻不同的放大鏡(來源於原來的光學實驗盒中),通過對這兩組有結構材料的研究,學生就比較容易掌握了“放大鏡不是越大放大倍數就越大”“放大鏡的放大倍數取決於它的凸度”這些科學概念。並且結合實物展台,在小結放大鏡特點時,利用兩把同直徑相同倍數不同的放大鏡的對比觀察報紙上的文字,學生更是印象深刻,同時還發現“放大倍數大,視野縮小”的特點。

第二個有結構的材料,就是一些便於學生自制簡單放大鏡的材料。通過對放大鏡放大物體特點的分析,學生認識到:透明,中間厚邊緣薄的物體具有放大作用,從而想到各種方法利用各種材料去製作放大鏡。教師要事先準備好這些材料,以便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有了思考之後馬上就能開展活動進行驗證,這些材料主要有各種玻璃容器、玻璃球、保鮮袋、滴管、玻璃片等。在製作活動中,要注意保鮮袋的選擇,很多保鮮袋並不很透明,效果不理想;學生在玻璃片上滴水滴,應使水滴圓潤,放大效果才好,所以玻璃片要乾燥,不然水滴會滲開,影響效果。此外,可以結合學生的思考,讓他們試試容器不裝水能否有放大作用?從而瞭解這些容器只有裝上水才能產生放大鏡的效果。

第三個有結構的材料,是老花鏡片和近視眼鏡片。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鏡片,一個是凸透鏡,一個是凹透鏡。教材中的一段資料,介紹能增進視力的眼鏡其實是老花鏡,但很多學生會認為是他們戴着的近視眼鏡,這就有必要讓學生觀察比較一下,以糾正這個錯誤的認識。

放大鏡教學反思 篇4

一、鼓勵學生敢問。

我認為教師首先應從教育觀念上更新,採取更適合學生髮揮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雖然《科學》這門課對於學生來説有的內容學生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這就要我們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的寬鬆氣氛,讓學生敢想敢問敢於表達的真情實感。使學生感到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一起探索,研究。若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教師要先給予積極鼓勵,讚揚他敢於提問的勇氣,而後再給予點撥和啟發,讓他們帶着成就感體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勵學生敢問,愛問。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會質疑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通過愛迪生“我能孵出小雞來嗎”、牛頓“蘋果為什麼往地上掉”等具體事例,教育學生學習科學家善於思索探究的思維品質,使學生懂得“疑而能問,已知知識大半”、“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道理。還要告訴學生,課堂提問不是老師的專利或某些學生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提問,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質疑的過程中,自己的思維才能得到發展。

二、引導學生會問。

學生不會提問,是因為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麼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通過示範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範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注意啟發引導,讓學生嘗試提問。

1、從課題上質疑

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於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如教六年級科學《放大鏡》,出示課題後,引導學生質疑。問學生:誰能分清放大鏡?你能説出幾種啊?為更好地理解放大鏡做了鋪墊。

2、從課題的重點,難點處質疑

對課題重點、難點的質疑,既有利於學生深入探究本課主題,同時,也有助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課題進行教學。如教五年級第八課《仙人掌的刺》一課,一個學生提到:“為什麼説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葉子呢?”其他學生聽後鬨堂大笑,當我反問他們怎麼解釋時,他們卻啞口無言。其實,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提得很有價值。通過和蓮的葉子荷葉相對比的講解,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學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葉子發生變態的原因了。

3、從矛盾之處質疑

有些課文中有看似矛盾之處,那正是編者匠心獨具所在。從而悟出道理,提高認識。如第十三課《冷水和熱水》一課,有這麼一個實驗:向燒杯中加入280毫升熱水(80度左右)向錐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將錐形瓶放入燒杯中,用紙板蓋住杯口,在紙板上打兩個小孔將兩個温度計分別放入熱水和冷水中。觀測兩個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間隔1分鐘的温度變化。(到5分鐘時到8分鐘時)在實驗前讓同學説一説將要出現的結果。同學們只説出了兩個結果温度一樣熱水比冷水高一點。我説冷水比熱水温度高點。同學們説“那是不可能的。”我説“那好吧我們來試一試再説。”同學們都非常好奇,認真的看和記錄。結果正是冷水高一點。這樣一來同學們的積極性上來了,紛紛討論為什麼。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放大鏡教學反思 篇5

開展本課的教學活動,關鍵是要有一定數量的昆蟲標本,而且種類要多,蜻蜓、蒼蠅、蜜蜂、螞蟻、蝴蝶、蝗蟲等,而我在教學中遇大的最大障礙就是這個標本材料的缺乏,只能通過ppt圖片和已有的知識展開。

介紹“蚜蟲和它的天敵――草蛉”的資料,目的是引導學生如何去觀察昆蟲的生活習性,希望學生能夠仿照這些觀察記錄,在課外對某一昆蟲的身體特徵、生活習性進行一段時間的細緻觀察,並完成一份觀察報告。

我除了介紹教材中的資料外,還可以結合多媒體資料,通過播放某些昆蟲的生活錄像片斷(這方面的資料還是蠻多,挺好蒐集的),使學生對這個內容有更感性的認識。然後在此基礎上,佈置學生在課外完成對一種昆蟲生活習性的觀察報告。這是一種開放性的活動,對觀察結果沒有的規定。我想只要學生積極參與了這個活動,經歷了這個活動的過程,活動中認真地觀察、記錄和總結,就達到了教學的要求。

總體感覺,因為標本材料因素,在教學時有些束手束腳。作為科學教師,在教學時應該提前全方位多角度地考慮各種教學因素,努力排除各種不利因素的干擾,從而實現有效的教學效果。

放大鏡教學反思 篇6

本課以食鹽、味精、白糖為例,通過放大鏡觀察物質世界的某些晶體結構特徵。課前除了為每一個小組準備現成的晶體觀察材料之外(食鹽味精白糖),還應制作準備些通過水分蒸發而結晶出來的晶體,這樣的晶體有着不同的結構特徵。而這些晶體的製作,教師應早做準備,如果靠自然蒸發,鹽結晶過程較短,而白糖和味精的結晶過程較長,所以要提早一兩天準備,以免影響教學。

在觀察食鹽、味精、白糖晶體時,應強調先用肉眼觀察,並記錄下觀察到的樣子,通過控制放大鏡的發放來保證這一教學活動的實施,然後再安排利用放大鏡觀察晶體的活動,並再次記錄,進行對比。這樣才能使學生對放大鏡下的晶體特徵有更深刻的認識。通過對晶體的觀察、記錄與分析,小結晶體的科學概念。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味精、白糖是“有規則外形”比較肯定,但對食鹽的規則外形比較懷疑,因為在放大鏡下,食鹽晶體顆粒並沒有如此規則的形狀結構,這是因為我們提供的食鹽小而潮,學生觀察到的往往不是一顆食鹽晶體,再因為這些食鹽加工的原因,所以形狀看上去是不夠規則。這裏應該肯定學生的發現,並解釋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可以將後面“製作晶體”的教學內容提上來,製作一杯飽和濃鹽水,然後滴在玻璃片上進行加熱,製作出食鹽晶體。這樣的食鹽晶體,就比較有規則,並且細節特徵更加明顯。考慮到課堂上教學時間有限,課堂上就只製作一個食鹽晶體,課外要求學生依此方法制作白糖、味精等晶體進行觀察。

通過觀察分析,認識了晶體特徵後,應結合媒體圖片向學生展示更多的晶體圖片,以豐富他們的`感性認知。像雪花晶體這種越是奇妙而漂亮的,越能吸引學生,激發他們對晶體的觀察興趣。對於礦石晶體,可以結合學校的巖石標本,讓學生進行觀察以加深認識。

製作一個大晶體,有一定難度。作為拓展活動,也就有彈性了,學生能在課外製作出一個大晶體,就給加分。其實,我們買來的海蜇皮中,經常就有大塊的食鹽晶體,我們可以蒐集一些給學生看一下,激發他們製作大晶體的興趣。

放大鏡教學反思 篇7

現在剛剛進入春天,有些樹木和草兒都發了牙,但昆蟲家族還沒有真正出現。除了螞蟻之外,蝴蝶、蚜蟲等還不能進行觀察。怎麼辦?是把這一課推後再上,還是隨機應變。我想,不管是昆蟲,還是非昆蟲,這節課關鍵是培養學生運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的能力和體會放大鏡等觀察工具的作用,所以,還是可以上的。於是,我佈置學生帶上放大鏡、紙和筆,一起來到學校的草坪裏,開始了這節課的觀察活動----觀察小動物或小植物。

孩子們的興致特別高。捉螞蟻的、挖蚯蚓的、捉蜘蛛的,甚至有幾個膽大的男學生在草叢裏找到了金龜和小蜈蚣,膽子小的女生則去觀察迎春花的花蕊,有的在池塘邊挖到了青苔。每有一個新的發現,都會引起一片鬨動,孩子們也迫不及待地找到我,與他們共同分享他們的“壯舉”。 下課了,有的同學還未盡興。有的把蜘蛛帶走了,有的託着一塊青苔走了,説要繼續深入地研究。我坐在辦公室裏欣賞着孩子們一幅幅的記錄,真為他們的細心所折服。看--一棵青苔就像是一棵捲心菜;蜘蛛的腿上原來長着許多的剛毛;蜘蛛原來有4隻眼睛,還有6隻眼睛的……

雖然,我們的科學課還不夠深入,我們的孩子研究科學問題還不是那麼地成熟,但我相信,只要努力去做,我們學校科學教學的明天會更加的美好!

放大鏡教學反思 篇8

這是一節典型的操作性科學實驗課,在幼兒園,這一類的課程是很少的,所以孩子們活動的積極性很高,主動參與的慾望很強。

這節活動的重點是讓孩子們瞭解凸透鏡的特點,通過實驗和觀察孩子們完全可以瞭解到近距離使用凸透鏡可以把物體放大這一顯著特點。而難點則是在兩次實驗過程中對於水量的把握。我覺的既然是實驗就會有失敗,雖然有的孩子自制的放大鏡不能把報紙上的文字放的又大又清晰,但孩子們在一次次的實驗操作中總會找到最合適的水量。而且持久的專注力,觀察力,意志力也得到了不同成都的發展。

不足之處就是在第一次實驗時沒有説明具體的實驗要求及操作步驟,孩子們拿到實驗器材後不知道該從何下手,而是看到一些能力強的孩子的做法後才及時的進行效仿,沒有使孩子在第一時間投入實驗,從而影響了孩子們試驗的積極性和試驗效果。

放大鏡教學反思 篇9

本課的教學我以食鹽、味精、白糖為例,通過放大鏡觀察物質世界的某些晶體結構特徵。我先讓學生用肉眼觀察食鹽、味精、白糖晶體,並記錄下觀察到的樣子,再用放大鏡觀察,食鹽、味精、白糖晶體,並再次記錄,進行對比。這樣使學生對放大鏡下的晶體特徵有更深刻的認識。通過對晶體的觀察、記錄與分析,小結晶體的科學概念。學生對晶體有了初步的瞭解,學生知道了晶體的特徵:晶體是有幾何規則的外形。“你知道這些晶體是怎樣製作的?”學生們個個躍躍欲試。我讓每個小組的材料員領取相應的材料,分組做蒸發飽和食鹽水的實驗,每個組都得到了食鹽晶體。由於受到材料的限制,學生想製作更大的晶體的慾望,課堂上無法滿足,我只能讓學生一是看課文製作大晶體的介紹,二是向學生介紹有關製作大晶體的方法,播放一些製作大晶體的課件。

課堂上還讓學生觀察一些礦石晶體標本,學生對晶體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學生知道了晶體有各種各樣的形狀,有立方體的,有金字塔形的,有像一簇簇的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