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運算律》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8.53K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運算律》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運算律》教學反思

《運算律》教學反思1

本節課一方面鞏固學生對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理解和運用,另一方面是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到學習運算律的價值。在第一節課的教學中,在揭示運算律的意義時,也曾提到過,但只是點到為止。在本節課中是作為重點來講的。所以在教學時,要着重體現出學生運用加法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的探索過程。

一、加強了對比的力度(運用運算律和不運用運算律在計算上的對比)。

例如在教學例題:29+46+54時,首先讓學生嘗試自行解決,大部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知道應該從左往右計算,先算29+46=75,75+54=129。少部分學生通過觀察發現46+54能湊成100,可以先加起來:29+46+54=29+(46+54)。將兩種做法讓學生書寫在黑板上,讓學生進行觀察比較。追問:第二種方法正確嗎?為什麼可以先計算46+54呢?(生:可以湊成100,整百數再加一個數就簡便了。)這樣對比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進行簡便計算是運用運算律的結果,同時學生也能體會到運算律的價值所在。

二、小組活動,巧妙安排,得出規律。

新課改提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當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起,強着發表自己的意見時,我提出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去驗證自己的猜測,這是符合學生的內心需要的,他們需要動筆計算證實自己的想法,需要同伴合作及時解決問題,需要通過事實來證明自己是對的。合作不是盲目的,由於合作前的充分醖釀,學生都積極投入到小組學習中。而且在合作前,我給學生提出要分工合作,使學生的活動能夠有序進行。合作是成功的,先是緊張的舉例驗證,然後是有效的總結交流。規律的得出順理成章,同學們體驗到了探究的樂趣,體嚐到了成功的快樂。我也體會到了教學的樂趣。

《運算律》教學反思2

教學乘法分配律之後,發現學生的正確率很低,特別是對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極容易混淆。針對這種情況,在教學中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1、乘法分配律的教學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結構特點,也要同時注重其內涵。

我們往往注意了等式兩邊的“外形”結構特點,即兩數的和乘一個數=兩個積的和。缺乏從乘法意義角度的理解。這時教師可提問“為什麼兩個算式是相等的?”這裏不僅要從解題思路的角度理解如:(6+4)×9=6×9+4×9是相等的,還要從乘法的意義的角度理解,即左邊表示10個9,右邊也表示10個9,所以(6+4)×9=6×9+4×9。

2、注意區分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的特點,多進行對比練習。

乘法結合律的特徵是幾個數連乘,而乘法分配律特徵是兩數的和乘一個數或兩個積的和。在練習中(40+4)×25與(40×4)×25這種題學生特別容易出現錯誤。為了學生更好地掌握可以多進行一些對比練習。如:進行題組對比15×(8×4)和15×(8+4);25×125×25×8和 25×125+25×8;練習中可以提問:每組算是個有什麼特徵和區別?符合什麼運算定律的特徵?應用運算定律可以使計算簡便嗎?為什麼要這樣算?

3、讓學生進行一題多解的練習,經歷解題策略多樣性的過程,優化算法,加深學生對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如:計算125×88;101×89你能用幾種方法?對不同的解題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析,什麼時候用乘法結合律簡便,什麼時候用乘法分配律簡便?明確利用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進行間算的條件是不一樣的。乘法分配律適用於連乘的算式,而乘法分配律一般針對有兩種運算的算式。力爭達到“用簡便算法進行計算”成為學生的一種自主行為,並能根據題目的特點,靈活選擇適當的算法的目的。

4、多練。

針對典型題目多次進行練習。練習時注意練習量和練習時間的安排。剛開始可以天天練,過段時間以後可以過1-2天練習一次,再到1周練習一次。典型題型可選擇(40+4)×25;(40×4)×25;63×25+63×75;65×103-65×3;56×99+56;125×88;48×102;48×99等。對於比較特殊的題目可間斷性練習,對優生提出掌握的要求。如36×98+72;68×25+68+68×74,32×125×25等。

《運算律》教學反思3

1、猜想一種學習的方法,很多世界性的難題和這些難題的解決都得益於猜想這樣一種學習的方法。

關於這節課的第一個環節——由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進而猜想出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的內容。那麼我在想我們在解決一個實際的問題時,會不會有一個即定的方法。通常情況下我們不可能知道應該朝哪一個方向去猜想,需要我們去搜索,有時它會突然冒出來(即直覺)。所以我認為猜想的重點是怎樣把聯想的對象(這裏指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找出來(即找到一個思考的方向)這應該是這節課的關鍵。

2、驗證的過程。

這節課驗證的過程是這樣:因為所有學生寫出來的算式都證明這個定律是正確,所以這個定律是對的。這個過程對嗎?實際上這個過程不一定正確,雖然在小學階段主要採用的是演繹法和不完全歸納法。驗證的過程應該是學生對定律內容的理解,舉例子只能説明學生對定律內容的一個表層的認識,是非常具體的(即根據定律的字面意思去理解)。應該引導學生從乘法意義上理解乘法交換律(如6×7,7×6它們都表示6個7相加是多少或7個6相加是多少,它們表示的是同一個意義,所以它們的積是相同的),這樣的話學生對乘法交換律的理解是更進一步的即在抽象層面上的。我後來覺得是否可以這樣:當學生引出了字母公式後,師:我們通過舉例子可以知道這個定律是正確的,那你們還有其他的想法?(如果沒有)師:能不能根據乘法意義來理解這個乘法交換律?(讓學生説説怎麼去理解)

3、缺乏深度。

從這幾個方面來説:1對兩個定律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沒有對內容進行深入的理解(進行抽象的概括)從學生方面來説,缺乏挑戰,沒有難度。特別對乘法結合律的理解,沒有能及時地進行總結,以至當出現於內容不是一致的時候)學生就覺得有點困難。對結合律的理解應該讓學生理解到結合律就是三(幾)個數相乘,不管那兩個數相乘再和第三個數相乘,它們的積都一樣。要使學生這樣去理解。第一,通過舉例子(寫出算式來驗證);第二,通過生活實際來理解三個數相乘是怎麼回事。最後可以問:學習了這兩個定律你認為有什麼用?(讓學生説到可以使計算簡便)。我認為如果這樣的話,自己這節課有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就是以一種學習方法貫串整節課:聯想_猜想_驗證_抽象

《運算律》教學反思4

數學教學不是一個簡單的“告訴”,把內隱在學生口算中的乘法分配律顯性化併成為學生的自覺認識,對於學生來説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要讓學生經歷“觀察——體驗——猜想——驗證”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探索發現的過程。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讓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去思考、去探索,獲得一些經驗和方法,培養進一步學好數學的信心,提升對生活的認識,感受自我生命的價值。由此,我緊緊把住乘法分配律教學的魂,充分挖掘乘法分配律的可探究資源,讓學生多次經歷有序觀察、大膽猜想、小心驗證的探究性學習過程。在此基礎上,引領學生進行總結、反思、昇華,感悟人生哲理。

教學過程如下: (在比較從生活實踐應用中得到的兩個等式(40+3)×25、40×25+3×25和(40-3)×25、40×25-3×25 的不同點後)

師:由此,你能提出什麼猜想?

生:兩個數的差與一個數相乘,是否可以用兩個數分別與這個數相乘,再把所得的積相減呢?

師:我們驚喜地看到×××同學在科學的道路上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大膽的提出了這樣一個猜想。如果把他的猜想用字母表示出來,該怎樣表示?

生:(a-b)×c、 a×c-b×c

師:這個猜想能成立嗎?怎麼辦? 師:好!那就讓我們舉例驗證一下,開始。 (學生舉例後,請 2~3 名同學上台彙報展示)

師:由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你還會想到什麼?

生 2:三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是否可以用三個數分別與這個數相乘,再把所得的積相加呢?

生 3:很多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是否可以用很多個數分別與這個數相乘,再把所得的積相加呢?

生 4:如果括號裏有加有減,是否可以用這些數分別與這個數相乘,再把所得的積相加相減呢?

師:同學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猜想,讓我們帶着這些猜想課後繼續探討,相信還會有許多驚人的發現。

師:在這節課即將結束的時候,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我們是怎樣發現乘法分配律的?

生:首先對幾道簡單的口算題進行有序的觀察,然後大膽地提出猜想,用舉例的方法進行驗證,最後得出結論,發現了乘法分配律。

師:是啊,幾道簡單的口算題,讓我們發現了一個重要的運算律——乘法分配律。同樣,簡單的生活現象,也能生髮出偉大的發明與發現。(圖片配音展示)英國科學家牛頓從蘋果落地的生活現象中引發思考,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創立了偉大的經典力學理論體系;美國發明家萊特兄弟,從鳥的飛行中得到啟示,發明了飛機,實現了人們翱翔藍天的夢想。可以這樣説,平凡中孕育着偉大。

師:看了這個短片,你有什麼想説的?

生:我們要學會用心觀察。

生:我們要對生活充滿好奇心,因為好奇心是一切發現的基礎。

生:許多偉大的科學發現都源於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

師:是啊,只要我們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勤於觀察,善於思考,大膽猜想,小心求證,也可能會有許多驚人的發現!讓探索成為我們永恆的追求!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想對老師和同學説的?

生: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們用心去觀察、去思考、去探究,我們就會發現許多沒有發現的知識。

師:這位同學説的太妙了!讓我們就以這位同學的至理名言作為本節課的結束語:只要我們用心去觀察、去思考、去探究,就會有所收穫!讓我們共同努力吧! 這樣教學,巧妙地把數學教學提升到科學教育、生命教育的層面,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神奇魅力,感受到科學探究的巨大價值,感悟人生哲理,培養學生對數學、對科學、對生活、對自我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因此,我們要以冷靜的態度、批判的眼光審視當下的數學教育,研究教材,準確把住數學知識的根,研究學生,從

《運算律》教學反思5

學生從上學就開始接觸乘法運算律,對乘法運算律積累了較多的感性認識,這是學習乘法分配律的基礎。教材安排運算教學時,採用了不完全的歸納推理。運算律都是從學生熟悉的實際問題的解答引入,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找到實際問題不同解決之間的共同特點,初步感受運算規律。然後讓學生根據對運算律的出步感知舉出更多的例子,進一步分析、比較,發現規律,並先後用符號和字母表示出發現的規律,抽象、概括出運算律。教材有意識地讓學生運用已有經驗,經歷運算律的發現過程,使學生在合作與交流中對運算律的認識由感性逐步發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構知識。

本節課我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位指導,力求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指導思想。基於這種思想,設計課堂教學時,注意了以下幾個問題:

1、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上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探索乘法運算律的過程中,教師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經歷乘法運算律產生和形成的過程,同時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了學習數學的信心。

2、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

在學習乘法運算律之前,學生對四則運算已有了較多的感性認識,為新知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教學中始終處於探索知識的最佳狀態,促使學生對原有知識進行更新、深化、突破、超越。

3、引導學生在體驗中感悟數學。

教學設計中注意引導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驗數學,在做數學中感悟數學,實現了運算律的抽象內化與外化運用的認知飛躍,同時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運算律》教學反思6

1、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

本節課以學生身邊熟悉的情境冬季鍛鍊項目跳繩、踢毽子為教學的切入點,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的需要,為學生進行教學活動創設了良好的氛圍。通過學生自己理解題意,自己解決問題,對兩個算式進行觀察比較,喚醒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使學生初步感知加法運算律。在探索加法運算律的過程中,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經歷加法運算律產生、形成的過程,同時也使學生在學習活動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2、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

在學習加法運算律之前,學生對四則運算已有了較多的感性認識,為新知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教學中,我能注意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始終處於主動探索知識的最佳狀態,促使學生對原有知識進行更新、深化、超越。我還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更好地去服務生活,應用於生活,學習致用。如:在設計練習時,我設計了既符合實際又讓學生直觀感知計算方法的巧妙運用的題目,使計算既快又對,學生覺得很有成功感,進而增強了學習數學的興趣.為即將學習簡便運算奠定了基礎;

3、引導學生在體驗中感悟數學

教學設計中注意引導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驗數學,在做數學中感悟數學,實現了運算律的抽象--內化--運用的認識飛躍,同時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不足之處:

1、整節課上下來,時間較緊,練習無法保證,此外在用符號表示加法交換律時學生想出的類型很少。

2、在總結、交流加法的結合律時,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較差,教師應適當地進行指導和幫助。

3、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只注意了算式之間的比較,而忽略了兩個運算定律之間的比較。

《運算律》教學反思7

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一課是四年級上冊的內容,是在學生經過較長時間的四則運算學習,對四則運算已有較多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生從小學低年級開始就接觸過加法的驗算和口算等方面的知識,對此有較多的感性認識,這是學習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基礎。教材安排這兩個運算律都是從學生解決熟悉的德育教育的情景引入的,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初步感受運算的規律。然後讓學生根據對運算律的初步感知,舉出更多的例子,進一步觀察比較,發現規律。教材有意識地讓學生運用已有經驗,經歷運算律的發現過程,讓學生在合作與交流中對運算律地認識由感性逐步發展到理性,合理地構建知識。

課程標準提出“讓學生經歷有效地探索過程”。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激勵學生動眼、動口、動腦積極探究問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觀察比較——舉例驗證——得出結論”這一數學學習全過程。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就等於拿到了打開知識寶庫地金鑰匙。

在教學加法,乘法交換律時,主要是滲透“觀察比較——舉例驗證——得出結論”這一學習方法,這其中要注意方法的科學性,因為學生往往只通過一個例子就輕率的得出規律,這時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本着嚴謹科學的學習態度,只有通過一些的舉例,和練習來驗證,得出規律,體驗不完全歸納的數學方法。

到了加法結合律就要讓學生嘗試運用這種方法自己去探索規律了。由於加法結合律是本課教學難點。教學中安排了三個層次,首先學生在觀察等式,初步感知等式特徵的基礎上模仿寫等式,在模仿中逐步明晰特徵。第二層次在觀察比較中概括特徵,通過“由此你想到了些什麼”引發學生由三個例子的共同特徵聯想到是否具有普遍性。從而得到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三個數相加都具有這樣的特徵,再通過學生大量的舉例,驗證猜想,得出規律。

本課圍繞“觀察比較——舉例驗證——得出結論”這一數學方法展開,從學生的學習情況來看,通過本課的學習不但掌握了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了數學方法,所以到課尾出現了學生由加法運算律引深到加法的結合律知識,顯示學生掌握數學方法後產生強烈的學習願望和熱情。這正是老師努力培養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從循序漸進觀察比較,因勢利導舉例驗證,到自然而然結論推出,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創新,充分引導學生自行歸納,實現了運算律的抽象內化運用的自我和認識飛躍,同時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和成功情感。不能説是這節課的完美之處。

《運算律》教學反思8

學生從二年級就開始接觸乘法計算,對乘法積累了較多的感性認識,這是學習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基礎。對於乘法定律的教學,不應僅僅滿足於學生理解、掌握乘法定律和運用乘法定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學習的過程,在學習中受到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的啟蒙教育,這才是教學的重點及難點。教學中,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髮現問題,提出猜想、進行驗證、總結應用的思路進行的。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1、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探索整數乘法運算律推廣到小數的過程中,我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了學習數學的信心。

2、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

在學習整數乘法運算律推廣到小數之前,學生對整數乘法運算律已有了較多的感性認識,為新知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教學中讓學生處於探索知識的最佳狀態,促使學生對原有知識進行更新、深化、突破、超越。

3、引導學生在體驗中感悟數學。

教學設計中注意引導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驗數學,在做數學中感悟數學,實現了運算律的抽象內化與外化運用的認知飛躍,同時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在教學工作中,並對照開學初的計劃,我從以下方面加強改進日常教學:

1、注重從學生已有認知基礎入手。如:緊密聯繫整數乘、除法的意義、計算方法、四則混合運算,使學生把整數運算知識遷移到小數運算中來。

2、注意教給學生運用多種計算方法,以培養學生的靈活計算能力。如在簡便運算中,讓學生分別用豎式計算和用運算律計算,通過比較,讓學生認識到這些規律具有的普遍意義,又能對這些知識得到加深理解和牢固掌握。

3、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審題能力,能解決小數乘、除法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4、注重後進生雙基的補習,讓培優轉差落到實處,以提高整體水平。

雖然班級的基礎偏差,面臨的形勢比較嚴峻,但只要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日常加強題組訓練,突破難點,培養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為進一步的學習打下更好基礎。

《運算律》教學反思9

學生對於加法和乘法的交換律掌握較好,基本能夠靈活運用。然而對於加法、乘法結合律則運用不是很好,乘法分配律則更為糟糕。

歸結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學生現在只是能夠認識,弄明白這三個運算定律,還不明白這幾個運算定律的作用和意義。(除了少部分思維敏捷的學生之外)。第二,學生能正確的分析算式,並正確的運用運算定律,對學生的已有基礎提出了不少的考驗,如 42 X 25 ,運用運算定律計算這個算式,很生很多是把 25 分為 20 和 5 ,這樣即使運用了乘法分配律,但較之把 42 分成 40 和 2 相比,有很大的出入。這主要是因為學生還沒有完全形成 25X4 得 100 這個重要的因素造成的。這裏簡單的描述為數學 “ 數感 ” 吧,還有 125 和 8 得 1000 一樣。第三,有的學生甚至運用運算定律折騰了一番又回到了原來的算式。

綜上所述,解決辦法只能是多講多練,不斷的培養學生的數感,在不斷的重複練習過程中,體會應該如何運用運算定律,也就是如何做題。其次,等待講解了下節內容簡便運算之後,我想學生會得到一個明確的回答,原來在計算的過程中運用運算定律可以使運算過程變得簡單,這樣,學生在計算的時候,自然就會去運用了,而且會十分的感興趣。

《運算律》教學反思10

以學生身邊熟悉的課間活動:跳繩、踢毽子為教學的切入點,收集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在解決問題時,針對同一問題列出兩個不同的算式,對兩個算式進行觀察比較,喚醒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使學生初步感知加法運算律。在探索加法運算律的過程中,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合作交流中經歷加法運算律產生的過程,同時也在學習活動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主要是滲透“觀察猜想——舉例驗證——得出結論”這一學習方法,這其中要注意方法的科學性,因為學生往往只通過一個例子就輕率的得出規律,這時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本着嚴謹科學的學習態度,只有通過大量的舉例驗證,得出規律,體驗不完全歸納的數學方法。到了加法結合律就讓學生嘗試運用這種方法自己去探索規律了。由於加法結合律是本課教學難點。教學中老師安排了三個層次,首先學生在觀察等式,初步感知等式特徵的基礎上模仿寫等式,在模仿中逐步明晰特徵。第二層次在觀察比較中概括特徵,通過“由此你發現了些什麼”引發學生由三個例子的共同特徵聯想到是否具有普遍性。從而得到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三個數相加都具有這樣的特徵,再通過學生大量的舉例,驗證猜想,得出規律。

《運算律》教學反思11

乘法分配律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及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的基礎上教學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學習這幾個定律中的難點。對於乘法分配律的教學,我沒有把重點放在數學語言的表達上,而是把重點放在讓學生通過多種方法的計算去完整地感知,對所列算式進行觀察、比較和歸納,大膽提出自己的`猜想並舉例進行驗證。

以學生身邊熟悉的情境為教學的切入點,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需要,提出的問題:學校要組織“六一”活動,我們班要出一個節目,現在要買服裝,這些服裝共要多少錢?通過兩種方法和算式的比較,使學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先讓學生根據提供的問題,用不同的方法解決,讓學生觀察。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在討論中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並作出一種猜測:是不是所有符合這種形式的兩個算式都是相等的?繼續為學生提供具有挑戰性的研究機會:“請你再寫出一些這樣的等式”,繼續讓學生觀察、思考、猜想,然後交流、分析、探討,感悟到等式的特點,驗證其內在的規律,從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猜想能力,而且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發現知識的能力以及驗證猜想的能力。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去發現、猜想、質疑、感悟、調整、驗證、完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為培養學生數學模型思想,我又讓學生試着用字母來表示這個規律,較好的培養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對於這個規律,不是僅僅滿足於學生理解、掌握乘法結合律,同時注重了對乘法結合律的運用,使學生明白學習規律能給我們帶來計算上的方便,感受計算方法的靈活多樣,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進行解題的能力,激發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課堂上我還十分注重合作與交流,多向互動。倡導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在數學學習中,每個學生的思維方式、智力、活動水平都是不一樣的。課堂上雖然成功引導學生髮現了定律,但教完之後,在練習過程中還有部分學生掌握不好, 在下節課練習設計上,我力求有針對性,同時也注意知識的延伸。針對平時學生練習中的錯誤,在判斷題中我安排了(25×9)×4=25×4+9×4,讓學生通過爭論明白當(25×9)×4時用乘法結合律簡算;當(25+9)×4時用乘法分配律簡算。在連線題目中,我設計了乘法分配律的擴展型101×58;61×2-31×2;35×16+35×83+35。通過練習讓學生明白乘法分配律也可以兩個數的差,也可以是三個數的和,使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內容得到進一步完整,也為後面利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算打下伏筆。

《運算律》教學反思12

1、確實複習課是很難上的一種課型,很容易給人單調、乏味的感覺,學生厭煩,老師沒勁。這次的數學課是一節運算律的複習課。班上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運算律的運用。提問時,學生很快回答出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分配律的字母公式。在學生練習中也證明了學生對基本運算律的運用掌握的不錯,只是乘法對加法的分配律掌握的不太好,因此我在複習中增加了一個有趣的小故事,用來幫助學生記憶,事後證明學生掌握的不錯。

2、這節課我以學生為主,讓學生自己回憶規律、公式,並且對學生自己做得題目也讓他們自己分析、講解、評價。學生參與積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學生説的多了,留給學生練習的時間就相對減少了,這節課只是把書上的練習剛好做完,沒有時間補充新的題目。今後要想辦法儘量彌補這個不足,充分利用時間給學生在課堂上練習的機會。

《運算律》教學反思1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探索加法運算律的過程,理解並掌握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初步感知加法運算律的價值,發展應用意識。

2。使學生在學習用符號、字母表示自己發現的運算律的過程中,初步發展符號感,培養歸納、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維的水平。

3。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點:

讓學生在探索中經歷運算律的發現過程,理解不同算式的相等關係,概括運算律。

教學難點:

概括運算律並會運用。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大膽猜想

師:為了歡迎聽課的老師,咱們班同學準備了幾束鮮花。

出示圖:左邊有5束鮮花,右邊有4束鮮花,一共有幾束鮮花?怎樣列式?

生:5+4=9,4+5=9。(師板書:5+4○4+5)

師(小結):這兩個算式結果相等,我們就可以用等號把它們連接,變成一個等式。這個等式裏藴藏着我們今天要探索的規律,猜一猜,是什

麼?是不是所有像這樣的加法算式都有這樣的規律呢?今天我們繼續探究。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一)教學加法交換律

1。出示情境圖:體育課,同學們正在操場上做運動。

師:從圖中你瞭解到哪些數學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法解決的問題嗎?

生1:跳繩的有多少人?怎麼列式計算?(17+28=45,28+17=45,17+28○28+17)

生2:女生有多少人呢?(23+17○17+23)

師:繼續觀察這兩道算式,你發現了什麼?中間可以用什麼符號連接?

2。那麼,你能再寫出幾道像這樣的等式嗎?

(學生寫後,同桌互查,指名交流,師相繼板書三道等式) 師:這些都是等式嗎?怎樣驗證?這些等式都有什麼特點?

3。師:像這樣的等式還有很多,咱們能舉完嗎?(師板書省略號)那麼,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把自己發現的規律表示出來嗎?(學生交流後,再看書自學P56)

提問:通過學習,你知道可以怎樣表示?你覺得哪種表示方法最能體現數學簡潔明瞭的特點?(集體反饋並總結,師板書a+b= b+a) 師:這個等式表示什麼?(生交流,師板書加法交換律)

4。師:其實,加法交換律和我們並不陌生。357+218,你想到了什麼?(生交流驗算的依據)

師:那麼,你知道為什麼調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嗎?(看的方向不同,但總數不變)

(二)教學加法結合律 1。課件出示問題:參加活動的一共有多少人?怎樣列式計算?(學生交流,師板書:28+17+23)

師:先算什麼?(根據學生的回答,師添上小括號)還可以先算什麼? (生加括號,並説計算過程)

師:這兩道算式結果怎樣?可以用什麼符號連接?(師板書,生齊讀)

2。算一算,下面的○裏能填上等號嗎?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3。引導比較,發現規律。

師:比較這幾道等式,你發現每組兩個算式有什麼異同?(同桌討論後交流)

師根據學生回答進一步追問:什麼變了?什麼不變? (引導學生抓住不變的三層含義分析相同點)

師(小結):其實三個數相加,改變運算順序,和不變。

【評析:加法結合律的內容,學生在以往的學習中接觸不多,沒有太多的感性基礎,儘管憑直覺知道左右兩邊算式結果相等,但對左右兩邊算式的異同點表述並不是很清楚。這就要求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引導學生

從變與不變的角度去分析。只有層層剝筍,使學生抓住了加法結合律的本質特徵,這樣在後面的運算律混合練習中才不會混淆不清。】

4。你能照樣子再寫一道這樣的算式嗎?

師:既然這樣的等式寫不完,那麼也可以用字母等式來表示這樣的規律。如果用字母a、b、c表示三個加數,你能表示出這個規律嗎?(學生獨立寫一寫,然後指名板演,師生一起檢查這個等式)

師(小結):三個數連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先把後兩個數相加,再與另一個數相加,和不變。這就是加法結合律。(板書課題)

5。學習加法結合律又有什麼用呢?(出示如下題目)你能很快口算嗎?運用了什麼?(學生説口算過程,體會加法結合律的用處) 35+40+60 64+(36+78)18+25+75

【評析:學以致用。如果在學習之後不能使學生很快嚐到“甜頭”,學生則從心理上就不會完全將新知內化。所以通過快速口算,讓學生省略書寫過程,只從形式上去感受運用加法結合律帶來的好處,強化學習運算律的目標意識。】

三、鞏固練習,深化新知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有沒有信心接受挑戰?

1。下面的等式各用了什麼運算律?

①82+0=0+82;

②47+(30+8)=(47+30)+8;

③(84+68)+32=84+(68+32);

④75+(48+25)=(75+25)+48。

2。你能在□裏填上合適的數嗎?説説你是依據什麼填的。 ①6+35=35+□;

②a+204=□+a;

③(45+36)+64=45+(□+□);

④560+(40+c)=(560+□)+ □;

⑤560+(180+440)=(560+ □)+□。

3。完成課本P58第五題,學生獨立完成後指名口答。

4。拓展練習。(挑戰題)

①64+25+136+75=(64+□)+(25+□);

②30+28+70+72=(□+□)+(□+□);

③5×4=4×□;

④6×4×25=6×(□×□)。

師:加法交換律、結合律對四個數相加、五個數相加適用嗎?更多數相加呢?由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你還能聯想到什麼?乘法是否也具有這樣的運算律?大家的猜想對不對呢?你們課後能像這節課一樣去探究驗證一下嗎?

【評析:練習設計既重視基本知識的訓練,又能充分挖掘習題的功能,及時進行拓展訓練,培養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水平。特別是最後兩道乘法式題的練習,引導學生在學習加法運算律基礎上去猜想乘法是否也具有這樣的運算律,為學生溝通了知識之間的聯繫,實現了學生思維的可持性發展。】

四、全課小結

《運算律》教學反思1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探索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的過程,理解並掌握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並能應用這兩個乘法運算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

2、在學習新知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新舊知識間的遷移能力,靈活選擇和應用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

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並掌握乘法運算律,能合理應用乘法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

教學難點:

靈活選擇和應用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正確計算。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

1、談話:加法中有哪些運算律?請舉例。

(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

2、猜想新知:你認為乘法中是否也有類似的定律?

(學生髮表自己的想法)

二、自主探究

1、出示掛圖

説説題目的條件和問題分別是什麼?列式計算。

5×33×5

觀察這兩道算式,你發現什麼?

用等號將這兩道算式連起來。

學生舉例。

2、給這種運算律取名,並相互用語言表述這種運算律。

3、集體取名,並交流運算律的內容。

4、用字母表示這種運算律。

5、練習

15×6=6×( ) ( )×46=( )×54

□×○=( )×( ) a×8=8×( )

6、自學乘法結合律

7、集體交流自學情況。

(1)舉例

(2)用字母表示

(3)用語言表述乘法結合律的內容

8、完成“試一試”

三、鞏固練習(略)

四、課堂小結

五、課堂作業

教後反思:

學生在學習了加法加換律和加法結合律的基礎上學習乘法的運算律,相對來説比較輕鬆,因為乘法的運算律和加法的運算律相似,所以這節課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規律,這樣不僅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使學生體會發現新規律的方法,乘法結合律和乘法加換律相比,用語言完整地表述有一定困難,教師在學生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幫助學生規範語言,既能使學生獲得清晰的認識,又為學生展示自身才能創造了足夠的空間。

《運算律》教學反思15

本學期學習了乘法運算定律。乘法運算定律包括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

學生對於加法交換律和乘法的交換律掌握較好,然而對於乘法結合律則運用得不太理想。

反思造成的原因及解決辦法如下:

第一,學生現在只是能夠初步認識,還不明白這幾個運算定律的作用和意義。

第二,學生不能正確的分析算式並正確的運用運算定律,如遇到25× 16就不知道如何計算 ,有時會把16分成10×6,有時會寫成25×10+6 ,針對上述情況還需對學生加強算理、算法的理解,更要在學生的腦海中滲透“湊整”的思想。

第三,對於有些算式,有的學生甚至運用運算定律折騰了一番又回到了原來的算式,不會靈活處理。

綜上所述,學生並沒有深刻體會到運算定律帶來的方便,解決辦法可以是多講多練,多做一些對比性強(能簡便與不簡便的混合運算)的題目,不斷的培養學生的數感,在不斷的重複練習過程中,體會應該如何運用運算定律,(以能湊成整十、整百的優先組合為原則)也就是如何做題。等接觸的題目類型多了,我想學生會感悟到原來在計算的過程中運用運算定律可以使運算過程變得簡單,這樣,學生在計算的時候,自然就會去運用了,而且會十分的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