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公開課後的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12W

公開課是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一種面向特定人羣作正式的公開的課程講授形式活動,下面就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公開課後的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公開課後的教學反思

公開課後的教學反思【1】

縣教研室來我校視導,其中一項就是聽課,我有幸被抽中,【原創】一堂公開課後的教學反思。我思量再三,我決定上《陳太丘與友期》這一課,文中講述了七歲兒童陳元方的故事,文中的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同時告誡人們,做人要講信用,要有禮貌;文中人物形象鮮明,對話描寫簡潔明瞭。

因此我根據新課程理念,以活動貫穿整個課堂,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新知識、增長能力。活動有五個環節:

1、故事激趣,以古代幾個聰慧的孩子的故事引入。

2、以讀代講,自由朗讀、教師範讀、分角色讀、個別讀、齊讀(要求:讀準字音、停頓恰當、讀出感情)

3、讓小組之間展開元方是否有理的辯論,在辯論中昇華主旨。

4、課前讓學生預習課文,由幾個有表演才能的學生課堂上展示現代文與古文互換才藝PK。5、出示幾則生活中的矛盾衝突事件,讓學生學會化解矛盾,掌握説話的藝術,教學反思《【原創】一堂公開課後的教學反思》。

課後我對本節課進行了反思:

一、我的教育理念“還語文課堂琅琅讀書聲”,“語文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閲讀興趣,而非機械的死記硬背”,“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這些是我在教讀語文課時的最深的感悟。我認為這三點中的核心是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而非死教知識。要想實現這個目標:一是多讀書;

二是學會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無形中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實現課堂互動,讓語文課堂充滿活力。當分析元方人物時,有學生提出:“友人慚,下車引之”而元方卻“入門不顧”是不是太無禮了?

我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而是讓同學樣各抒已見。於是有同學認為元方太沒禮貌,得禮不讓人;有的同學認為友人錯在先,元方這樣做情有可原;還有的同學認為元方怒氣未消,怎麼可能理友人呢?

經過一番爭論後,許多同學認為元方還小,只有七歲,做出這樣的舉動是很正常的,不能以成人的眼光來看待他。這樣,這個問題在學生的爭論中有了一個合情合理的答案;同時,我還讓學生換位思考:如果你是文中的元方,你會怎樣?

由此可見,語文教材有着豐富的內涵,正所謂:生活處處有語文,語文處處系生活,我們應該讓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進行思維,鼓勵學生換角度多方面去探究,去追尋與眾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學生的答案角度不同,可能是幼稚的、片面的,但這是他們憑藉自己的生活經驗,知識基礎,智慧力量探究到的.不同結果。

在討論的過程中,不能一錘定音,要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只要言之有理,我們教師都應予以肯定。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重學生知識的學習及積累過程,讓學生在讀中獲得,在學中體驗、感悟、掌握。

當然,本課也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如對學生的回答不能給予精闢的點評,在分角色表演時安排時間不當等。

公開課後的教學反思【2】

成功之處:

1.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

孩子在家庭中成長的過程中,很容易形成過於自我的性格,儘管喜歡和別的的孩子游戲,卻很少有與他人合作的經驗和意識。在自學課文時,小組合作學習能幫助學生形成這種意識,而且通過自學後的反饋,發現效果是很好的。

2.教會學生切實的閲讀的方法

二年級的孩子所接觸的課文越來越複雜,篇幅也越來越長,如果沒有切實有效的閲讀方法,只能事倍功半。

1)注意人物語言的提示語。

經過一年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感歎句和問句是不同的,應讀出不用的語氣來,而對於對話中的一些提示語卻常常忽略,而提示語卻恰恰能讓我們更瞭解人物。

2)在文章中圈圈劃劃

前人早就告訴我們:“不動筆墨不讀書。”可見,在書上做一些有助於理解的記號是有益的。通過圈劃,能使一些語句更突出,更讓我們注意到。

3)聯繫上下文理解句子

文章中的每一句,每一詞,每一字都是有內在聯繫的,不能割裂開理解。猴子上任,大家為什麼擔心呢?因為上文中大家已經吃了貓頭鷹和袋鼠的苦了。上下文聯繫起來,使得閲讀更有意味,理解更透徹。

3.給學生充分的表現機會

1)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尊重學生的個性和選擇。

2)目標不同的兩個説話訓練,使學生有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

不足之處:

在讀貓頭鷹和袋鼠的話時,在我的指導下,學生抓住了關鍵詞,讀出了語氣。儘管如此,但老師的講解過多地代替了學生的感悟。如果能讓學生自己讀,自己悟,自己交流,那麼更有利於學生掌握這種方法。

公開課後的教學反思【3】

前一段時間內,我連續上了兩節公開課。一節是校內的公開課,另一節是南昌市的探究課。兩節課的內容是一樣的,但我採用了兩種不同的教學方式。

一節採用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循規蹈矩”的教學方式。基本上是事先完全設計好的:包括哪個問題該怎麼回答,會有哪些可能的變化,會請哪位同學回答等等。這一節課學生完全按我所設計好的程序來進行,而我自己也是不敢多提一個問題

不敢把學生的思路拓展開來。一堂課下來,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可學生呢,根據我的課後調查知道,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沒有理解好本節課的知識內容;評課時,也因為時間不夠而沒有得到應用的效果。

另一節是為了配合新課標的實施所上的一節探究課。這一節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式的教學方式,整節課從頭到尾都有點“亂”。我沒有再用那種事先設計好的教學程序去授課,整節課都是提出一個問題,然後由學生去解決,而後又由學生提出新的問題,大家一起去探究怎麼解決。

課堂上,學生提出了各種讓人意料不到的新問題,連我自己都有點招架不住,同時課堂氣氛也很活躍,甚至有些“亂”,以至於不得不出現幾次提醒學生停止討論。事後我有些擔心,可結果正好相反,這次上課的同學們都在學習中找到了樂趣,認為基本弄清了所學的問題,而且有些不喜歡上物理課的同學也説學習物理也挺有意思的。

通過這兩節課的教學的鮮明對比,我深深地體會到,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麼簡單,只要按照課本給出的知識點,進行一些學生實驗就可以了。新課程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再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師者,而是要塑造適應二十一世紀國際人才需要的新人。

如何達到這一目標?教師是關鍵。按照過去的檢查、驗收課,課前總要對學生進行適當地引導,即上所謂的預備課,課上學生與教師都“循規蹈矩”,配合得一定天衣無縫。這樣的課,教者安心,聽者舒心。課的評價自然是一堂難得的“好課”。

但在準備這節課時,我們沒有給學生做任何的課前“準備”,學生是完全的自然狀態。説實話,我們完全有時間來進行所謂的“準備”。這樣做就完全違背教改的宗旨。教師只有徹底地摒棄過去的舊有教育思想,切實轉變教育觀念。教學中以人為本,不放過教學中的每一個可以利用的契機,不怕出現“亂”局面,敢於讓學生“亂”起來,同時有機地處理好“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的關係,才能把新課程的精髓落實到課堂教學的實處。

公開課後的教學反思【4】

這是我認真聽完黎皓老師的一節公開課後,我認為 “這篇課文我從讀書到現在教書,不知道學過、講過多少遍,可唯獨沒有想到還有這樣的教法,還能上得這麼好……”

從這節課中可以看出黎老師在教學設計上的確下了一番功夫。完全貫徹新課程理念,貫穿創新精神,突出個性化,在每個環節安排和細節處理上都作了精心設計,因而取得了成功,總結起來有三條——

其一,以活動為載體推進探究過程,這是本課最主要的設計宗旨。

學習是學生的天職,愛玩是少年的天性,這“天職”與“天性”是一對矛盾。但如果能把兩者巧妙的結合起來,既完成學習任務,又激發學生興趣,豈不兩全其美?給學生一個球場,學生自然知道去盡情踢球;給學生一個舞台,學生自然知道去盡情表演。基於這一認識,本課一連串的設計了七大活動。即:格調高雅的“書法比賽”,獨具一格的“朗誦訓練”,別出心裁的“畫插圖”,引人入勝的“猜謎語”,極富創意的“當翻譯”,還有貼近生活的“口頭作文”……這些活動將聽、説、讀、寫融為一體,把學生的探究熱情充分調動起來,把學生的探究潛力充分挖掘出來。這些活動,環環相扣,不斷深入,使理解課文深刻含義,理解象徵手法及其運用這樣複雜枯燥的教學任務變得簡單而又充滿了趣味,於是在不知不覺中就完成了探究任務,這不能不説是課改精神的勝利。

其二,多學科滲透帶來教學內容的無比豐富性。

在本課教學中,我動用了大量生活積累、知識積累和藝術積累,書法、美術、表演、文學、政治、歷史、生物各學科的知識交匯在一起,拓展了課堂空間,加強了教學輻射,組成了一個精彩紛呈的萬花筒世界。這也是體現教學設計個性化、創造性的一個成功嘗試。

其三,課堂評價以激勵為主。

在整個教學流程中,教者牢牢把握住一點:自己只是一個平等的對話者,熱心的促進者,機智的引導者。因而處處循循善誘,凡對學生稍有創意之探究即予以熱情鼓勵,課堂上掌聲不絕於耳。更可貴的是教師能將自己當作學生中一員,處處為學生着想,經常與學生同讀、同練、同議;在學生可能遭遇困難之處,充分預測後率先示範而不包辦代替……這都是新課程背景下一個新型教師應具備的素質和行為。

總之,課堂教學的成功,緣於對每一個環節的精心設計和每一個細節的精雕細刻。本課最成功之處在於以精心設計的活動為載體來完成探究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是當前課程改革的主導方向,但接受性學習仍有較大市場,由探究性學習取代接受性學習仍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以活動為載體來促進探究可以算是一種成功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