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1W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數學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

《商不變的性質》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內容,本節課的重難點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探索,能夠發現理解商不變的規律,並能夠靈活運用這個規律解決問題。

整節課下來沒有能達到自己預設的教學目標。本節課我是想讓學生通過計算兩組題目,然後通過觀察和思考發現兩組算式中的規律,但在實際教學中刪了一組算式,直接通過孫悟空分桃的故事導入學習內容。這個例子恰好是個特殊的例子,即相鄰算式中的被除數和除數是擴大10倍或縮小10倍,因此多數學生得到的規律是:從上往下看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10,從下往上看被除數和除數同時除以10(在這裏我希望學生們得到的結論是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或除以一個相同的數),雖然,我讓學生去比較了第一個和第三個式子,但是學生的思維好像定勢了,這堂課開放的不夠,在某些環節上沒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體驗和反思。主要是在第一部分我舉的例子少,學生感悟得不深刻,因此有些學生並沒有理解商不變的規律。

在學生對商不變規律還是似懂非懂的前提下,就讓學生自己舉例,顯得太過勉強。雖然一部分學生能舉出例子來加以驗證,能夠得出:被除數與除數都要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商才能不變。但因為缺少實例的支撐,得出的結論就顯得有點蒼白,而且對學生印象不夠深刻。因為害怕學生弄不懂就反覆講解,反覆強調,結果讓已經弄懂的學生反而迷惑了。時間都浪費在前面的講解上,後面沒有時間練習,學生沒有得到深入理解商不變規律的機會。

通過對這節課的設計與教學讓我體會到作為教師在吃透教材的同時,要多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以他們的興趣水平、理解能力為出發點去精心安排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才能使學生少走歪路,學得容易、學得輕鬆、學得牢固,真正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

總而言之,我認為這節課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目標,效果不是太好。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2

(一)學習內容來自生活

《數學課程規範》指出:“同學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實際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同學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學習內容來自同學生活實際,在同學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學習,可使學習更有效。因為學習內容貼近同學知識經驗,符合同學心理特徵,容易形成知識結構,同時也充沛體現了學習生活化的理念。例如,讓同學充沛地摸手背、摸學習用品的面,感知物體的外表的大小;利用同學描出的各種平面圖形,比較大小,讓同學明白平面圖形有大小;讓同學用1平方分米丈量課桌面的面積,引導同學體會數學學習的應用價值。

(二)學習需求來自同學

引導同學主動建構知識是新課標的重要理念。根據同學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特點,充沛激發同學的學習動機,是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的有效途徑。因為同學第一次學習有關面積單位,對於為什麼要有統一的面積單位,是必需知道的。因此,本案例教學中,我花了比較多的時間,讓同學在操作中充沛體驗統一丈量規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便得同學明確了學習的意義,也為同學主動、積極學習鋪平了道路。例如讓同學用不同大小的方格去丈量面積,容易發生誤會,並通過發明矛盾牴觸,使同學明確要丈量面積的大小必需要有統一的面積單位,然後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面積單位的活動之中。面積有哪些呢?教師不直接告訴,讓同學充沛地表示自我,進而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心。

(三)學習過程重視體驗

新課標重視同學學習過程中的體驗。所謂體驗性學習,就是強調同學的參與性和實踐性,讓同學參與知識探索、發現與形成的全過程,並通過體驗與感受(體會),構建屬於自身的認知體系。可見,體驗性學習是知情合一的學習,是真正屬於同學自身的教學學習活動,它旨在讓同學通過手腦並用的探究活動,學習科學知識和方法,增進對科學的理解,體驗探究的樂趣。同學在估一估、摸、摸、量一量、説一説的過程中,通過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理解了面積的含義,認識了面積單位。例如;1平方分米有多大,先讓同學量一量,摸一摸有多大,讓同學初步感知1平方分米的大小,再讓同學想一想1平方分米有多大,發展同學的空間觀念,然後讓同學動手剪出一個1平方分米的紙片,把頭腦中的表象和生活中的實物聯繫起來,再現面積單位,進而建構出面積單位的概念。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3

摘要:教學反思以探究和解決教學問題為基本點, 以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為動力, 它為教學實踐開闢了一個新天地, 啟發教師反思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和優秀的地方, 在探索中把自己鍛鍊成學者型教師。下面, 筆者結合教學實踐, 談些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數學教學; 教學反思; 教學得失; 教學評價;

一、以教學得失審視反思

“得”的方面:重點反思這堂課的特色是什麼?例如, 教學目標是否達到, 學生學習方法是否適當, 教師是否真正成為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 教學評價是否有助於激勵學生的學習, 教學情境的創設是否有利於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 是否有利於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等等。

“失”的方面:也要從上述的各個方面去審視, 去查找問題, 查找哪一個環節設計不合理, 哪一個問題設計不科學, 哪一個活動組織、指導不得力、合作不到位等等。還要思考如何避免再出現類似的問題, 如何改進教學設計與教學行為, 如何應對課堂教學中出現的突發問題, 如何精心設計、組織、上好每一節課, 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等等。只有這樣, 教師才能做到教學設計、教學行為、教學思想同步進行。

二、以教學評價促進反思

評價不僅要關注結果, 更要關注過程。不同的學生, 評價的標準、內容、方式也應該不一樣。評價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 在目前評價體系不夠完善的情況下, 筆者首先在課堂教學、作業批改、學生的成長記錄袋中嘗試對學生進行個性化評價, 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1.課堂中的個性化評價。不同的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是不盡相同的, 因此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應該是個性化的。如, 將“敢於發表自己不同的意見, 很好!”送給外向型的學生, 將“你講得很好, 聲音非常洪亮。”送給內向型的學生, 將“這種想法別具一格, 令人耳目一新, 請再説一遍。”送給創新型的學生, 將“把自己的想法畫出來, 這種方法值得學習!”送給不善言辭的學生, 將“善於傾聽, 樂於思考, 也是一種良好的習慣。”送給思維緩慢但虛心好學的學生等。這樣的評價, 能激勵不同類型的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 張揚了學生個性化的學習品質, 提高了學生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進步的能力。

2.作業中的個性化評價。作業是師生交流互動的另一種方式, 所以在作業批改中, 筆者採用了“等級”加“短語”的評價, 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對一些優秀的學生, 採用“優秀”、“思維敏捷”、“解法妙”等簡短的激勵語, 肯定學生的成績, 使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同時提出更高的要求, 激勵他們繼續奮發向上;對各方面表現都一般的學生, 採用“良”、“進步很大”、“爭取再努力”、“細心些好嗎”等深情委婉的批語, 這樣可以調整其心理差距, 激勵其不斷進步;對一些能力較差的學生, 採用“再努力!”、“多動腦筋好嗎?”、“如果把字寫得再端正些, 那該多好!”、“大家都看到了你的進步, 希望你繼續努力!”等評語, 可以起到提醒、鼓勵的作用。

3.成長記錄袋中的評價。在成長記錄袋中, 設計一個“評價”欄, 在“評價”欄中有“老師對我説”“爸爸、媽媽對我説”“同學對我説”, 並且還讓學生自己進行評價、反思, 並定下發展目標。有的學生説:“我的成績很好, 但字寫得不好, 我要加強練字。”對暫時沒有達到要求的學生, 教師允許他們進行延緩評價, 允許他們經過努力或在他人幫助下達到目標後, 再記錄在成長記錄袋中。

教師要經常在教學過程中找準時機, 順勢引導學生反思自身的學習狀況。這不僅是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一種教學手段, 還能在反思中培養學生的客觀分析能力, 增強學生的自我反思意識。認識自己, 瞭解自己, 挑戰自己, 是個體健康成長、獲得成功不可缺少的一個因素。過分地肯定自己, 看不到自己的短處, 會導致盲目自大, 經不起挫折的打擊;過分地否定自己, 看不到自己的優勢, 則會導致自卑怯懦, 消極怠惰。反思意識的形成和反思習慣的養成, 能使學生勇敢地審視自我, 虛心地取人之長, 補己之短, 從而超越自我, 不斷地健康成長。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4

第二單元 描述物體的位置

“位置與方向”的學習,是在學生已經具有了從方位角度認識事物的基礎,並隨着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的基礎上學習的。因此,在教學時我充分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創設大量的活動情境,為學生提供探究的空間,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進一步從方位的角度認識事物,瞭解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體會到“學習活動是人類為了生存與發展所進行的必要活動”,從中認識數學學習的價值,增強對數學的情感體驗。

要讓學生多動手。不少學生會説但是一旦動手就錯,特別是對“東偏北,還是北偏西” 以及在地圖上標註某一地的位置等實際問題時,學生很茫然。我結合例一組織學生分組討論:1號在東北方向(或者偏東方向)教師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學生彙報交流時教師發揮引導作用,如果學生提出結合角度來表示位置的方法,則因勢利導,課件演示30度、60度;接着請學生描述1號檢查點的方向。教師説明在生活中一般先説與物體所在方向離得較近的,也就是夾角較小的方位。如果學生不能想出結合角度來表示位置的方法,教師則以合作學習者的身份,提出建議:能不能運用我們以前學過的有關角的知識來幫助我們呢?引導學生根據方位和度數説出具體的方向。並強化練習還可以怎樣説:南偏東45度 、東偏北50度 、西偏南25度、北偏西15度。通過對比練習,學生能理解本課難點,會清晰表述任意角度方向。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5

一、體現問題性

問題是科研的出發點,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所以在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的發展。如在導入時,我微笑地問:同學們,你們猜猜笑笑今天給大家帶來什麼?然後利用課件伴樂出示了1箱有9瓶牛奶,1箱有5瓶牛奶的圖(如書上)請學生們提問題。學生們經過思考,踴躍發言:如一共有幾瓶牛奶?左邊比右邊多幾瓶牛奶?右邊比左邊少幾瓶牛奶等問題。我請學生拿出小棒,擺一擺,算一算,解決一共有幾瓶牛奶?這個問題。這種探討問題的資源來自於學生,縮短了數學與學生生活的距離,學生學得不亦樂乎,達到課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效果。在應用練習時,我出示了一道開放題:[課件演示了有2箱牛奶,一箱有9瓶牛奶,另一箱看不出幾瓶牛奶?]請學生猜猜另一箱可能有幾瓶牛奶,並求一共有幾瓶牛奶?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並列出算式解決問題,課堂氣氛非常活躍,達到了以疑激思的良好效果

二、體現體驗性

體驗使學生學習進入生命領域,使學習過程不僅是知識增長的過程,同時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與發展的過程,本節課通過使學生動手數一數、擺一擺、分一分、算一算小棒,使學生體驗到9+5的知識形成過程,學生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體驗數學活動充滿着活動與創造,這樣所學的知識記得深,記得牢

三、體現合作性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實現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着眼點。本節課通過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4人小組合作探索一共有幾瓶牛奶這個問題,在合作中小組長對組員的任務進行分工,安排;記錄員及時記錄每人的發言、合作參與情況;發言員把小組中的想法在全班中反饋;紀檢員注意檢查小組中紀律。學生在合作中體現了組內合作,組外競爭的探討氛圍,拓展了學生學習的時空

四、體現算法多樣化

算法多樣化是數學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思想,鼓勵學生學習算法多樣化主要包括下面三方面:

1、尊重學生獨立思想;2、學生表達多樣化;3、解題方法多樣化,但不是讓學生掌握多種解題方法。本節課中,我尊重學生自己的方法,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問題。學生想出了許多方法:如:(1)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數;(2)把5根分成1根和4根,9+1=10,10+4=14;(3)把9根分成4根和5根,5+5=10,10+4=14;(4)我不用擺小棒,因為10+5=15,所以9+5=14在這節課中,學生們學得生動活潑,大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想法,創新的火花在課堂中自然而然地迸射出來

五、值得探討的問題

1、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大膽地嘗試,充分地交流,拓展學生的思維與教學任務是否能完成存在着矛盾,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2、課堂上有一些學生思維敏捷,搶着發言,可是我們要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學生的參與面,不可能經常提問這些學生,這些學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6

一個班上總有幾個讓老師特別操心的“孩子”,我的班上也是如此。注意力不集中,愛做小動作,對於這種現象我沒有過多的在意,對於他們的嚴重違紀行為我也只是説幾句,總感覺自己沒有經驗,不知道如何處理恰當,現在的孩子打不得,罵不得,有時候把我氣急了也就是小小的懲罰他們幾下就算罷了,還怕處理重了影響學生情緒。對於非正式羣體就更沒辦法了,感覺他們基本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無拘無束似乎已成為他們的一種習慣。而我只是在出現問題的時候批評他們幾句,教育幾句,希望他們從此改正,但效果卻是因人而異,這讓我深刻體會到一個詞語:因材施教。(反思:制定嚴格的課堂規章,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共同執行。可通過召開班會,對學生進行事件和情感教育,以增強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融洽關係。)

小學教學,尤其是小學低年級的教學更多的是照顧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特點。一年級的孩子,具體的形象思維佔據主體,因此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多準備實物,也就是教育學上所講的實物直觀和模像直觀。多用這些實物去刺激他們的大腦,擴展他們的思維,用具體的實物去幫助孩子們思維的延伸,這有助於他們抽象思維的開發與培養,為今後學習打下堅實基礎。俗話説,手腦並用,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們走向社會,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只有手上動的多,見的多,腦袋裏才裝的多,到時可供提取的才會多。教學上的多動手做,多動腦思考,這才能更好的服務於孩子們的想象思維,為其創造插上翅膀。(反思:多收集教學掛圖,教學模具,多製作教具,有機會可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共同製作教學器具,讓學生更好的觀察、思考,更好的掌握知識。)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7

一學期來,本人熱愛本職工作,認真學習新的教育理論,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學有所得,不斷提高,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思想覺悟,為了下一學年的教育工作做的更好,下面是本人的本學期的教學經驗及教訓。

在教學中,讓學生理解數學概念是掌握數及其運算性質、法則、公式等基礎知識的前提,又是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基礎。數學概念是空間形式和數量關係以及它們的本質屬性在人的思維中的反映,它是小學數學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我深深感到學生在運算中發生錯誤,解題能力差,不能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解決問題,其主要原因是學生對某些數學概念掌握得差。只有組織好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才能起到優化教學過程的作用,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創設求知情境,導人新課

從教育心理學中知道,“需要”是產生動力的源泉。“興趣”是內在的動機,它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離開了這種動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不可能有主動進取精神,注意力也不易集中,更説不上積極思維,這樣就不可能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去利用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努力創設求知情境,讓學生產生探求數學知識

的強烈興趣,使學生由被動接受數學知識轉化到主動地去獵取知識,處於最佳的心理狀態,為教學新概念創造良好的氣氛。

二、從具體到抽象,逐步形成概念

概念是從現實世界的具體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來的。因此,我們在數學概念教學中,必須遵循從具體到抽象的原則,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為理性認識,並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注意利用學生熟悉的事物進行觀察比較,或讓學生動手操作,獲得必要的感性認識,然後通過語言來逐步抽象、概括出數學概念。

例如,在教學體積概念時,我先讓學生觀察一個鉛筆盒和一塊黑板擦,問學生誰大?緊接着,又讓學生觀察兩個稜長分別是2釐米和4釐米的方木塊,問學生哪個大?通過這樣比較,學生初步獲得了物體有大小的感性認識,在這個基礎上,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去發現概念的本質屬性。拿出一個梭長是4釐米的正方體空紙盒,先將梭長是2釐米的方木塊放入盒內,學生便清楚地看到這方木塊只佔據了盒子的一部分空間,然後把一個梭長為4釐米的方木塊放入盒內,正好佔滿紙盒的整個空間,學生又從這一具體事例中獲得了物體佔空間的感性認識,在這個基礎上就能較自然地導出:物體所佔有空間的大小,叫做“體積”這一概念。

三、精心設計練習,鞏固、深化概念

課堂練習是教學上的反饋活動,是學生對教師輸出信息的反映信號。學生通過練習,不僅可以起到鞏固概念、深化概念的作用,而且通過練習可以學習正確的思維方法,形成技能技巧。因此,精心設計好練習題並及時評講、糾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綜上所述,我們在概念教學中。如果能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及年齡特點及教學規律,合理採用各種教學手段與方法來進行教學,處理好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可以使學生概念清晰、能力增強。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學生後繼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8

小學數學第一單元的新課已經結束了,接下來的幾節課都是練習課,到昨天為止已經上了三節。整理和反思這三節課,對在新課程背景下的數學訓練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1.在新課程背景,我們還要不要進行數學訓練。當前無論是創優課競賽、各級的研究課,還是論壇、博客,大家都在熱衷的'討論一些教材中的新增內容,或是探究、合作的教學方法,大家似乎都不很在意數學訓練,有的教師甚至一提到“訓練”馬上就“色變”,認為將回到傳統教育的老路上去了。我們冷靜下來思考一下就會發現:我們現在所熱衷的“組織學生探索數學知識,使他們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實際上就是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的。如果學生對已有的數學知識理解掌握的不深刻、應用的不靈活,那麼又如何能夠進行新的認識活動呢?因此數學探索和數學訓練往往是相互作用、互為基礎的。

2.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數學訓練。

數學訓練不等於“機械、重複”,應該體現對數學基礎知識的應用性的訓練。

(1)説理性訓練。學生對一個數學知識掌握總是要經歷一個由“具體——抽象——具體”的認識過程,其中數學基礎知識的形成過程(具體——抽象),可以説是一個抽象概括(數學建模)的過程,而數學基礎知識應用的過程(抽象——具體),可以説是一個演繹推理(對模型的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在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中學生認識的是數學基礎知識的本質屬性,在抽象到具體的過程中學生將認識到數學基礎知識的應用範圍(概念的外延),這是將起到深化理解概念和靈活應用概念的作用。在此過程中,學生將把數學基礎知識的成立條件與具體問題中的條件進行比對,進行一系列的思維活動,由於小學生的思維處於發展的階段,他們的內部言語並不發達,是片斷的、條理性不強的,所以用學生的外部語言表述來促進其內部言語的整合與條理,這就是重視“説理訓練”的意義所在。

(2)圖形表徵的訓練。數與形是數學研究的兩大對象,他們相互作用,互為表裏。每一個形中多藴含着一定的數量關係,而每一個數又都能通過圖形直觀的描述和反映。教學實踐是我們有了這樣一個認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獲得或是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具體的問題,往往都是完成對數學語言、數學符合、數學圖形的翻譯過程。因此,有意識的訓練學生用圖形表徵已學的數學知識,將有利於學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並能為學生進一步學習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

(3)計算技能的訓練。當一個數學問題的解答思路確定之後,接下來的就是通過計算得到正確答案的過程。無論解決問題的思路多麼的完美,如果不能準確、熟爛的計算,那麼學生將不會完美的解決一個問題。再有對於比較複雜的問題,如果能通過口算或估算出沒一個關鍵的數值,往往對解決問題有着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該重視對學生基礎口算的訓練,加強估算能力的培養。

3.新課程背景下,數學訓練的地形式

數學訓練的內容應該突出基礎性和應用性。數學訓練的形式不應該是單一的、枯燥的,應該結合訓練的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突出趣味性、靈活性、競爭性、多樣性。

根據以上的思考自己在這三節課的教學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節:1.通過計算訓練整合分數乘法法則。2.口算訓練(直接寫得數),通過觀察發現分數乘法的因數與積之間的關係,在通過圖形表徵,應用分數乘法意義理解這種關係,深化對分數乘法意義的認識。3.單位轉化,初步應用分數乘法意義解決實際問題。

第二節:1.解決具體問題(求一個數得幾分之幾是多少),感知分數乘法意義的應用。2.集體交流,剖析解題的思路。3.專項訓練,理解分數條件(圖形表徵、語言敍述)。4.鞏固練習,滲透對應思想。

第三節:綜合練習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9

新課程下的小學數學課教學存在諸多問題,需引起我們的重視。

誤區一:教學開放過度

實例 這是一節公開課。老師一上課就提出問題,問大家知道做嗎?然後讓學生嘗試解決,彙報交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老師都是讓學生自己説,不作任何講解、評價、示範。練習鞏固時發現大部分學生未掌握新知。

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我們必須實施開放性教學,讓學生有更大的學習空間和更多的思考餘地。然而,審視這節課,學生在課堂上表現的“轟轟烈烈”,可是學生卻並沒有獲得知識。在開放式教學中,我們把過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學生的主動學習上,忽視了對學生參與學習的深度的把握,特別是忽略了對學生參與的實際可能性的分析,以為只要給學生開放的學習空間,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學生就會主動的掌握知識,忘記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幫助者、指導者”的角色。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放開手腳,當點撥時還需點撥,當講授處還需講授。

誤區二:合作流於形式

實例 這是一節參賽課。課堂上,教師剛剛提出一個問題,便立即宣佈小組討論。前排學生唰地回頭,滿教室都是嗡嗡的聲音。有的小組你一言我一語,每個都在張嘴,誰也聽不清誰在説什麼;有的小組組長一人唱“獨角戲”,其餘學生當聽眾,不作任何補充;有的小組的學困生把此時作為玩耍的最好時機……幾分鐘後,學生代表發言,“我怎麼怎麼看”,“我覺得應該如何如何”,“我的意見是……”。

反思 作為新課程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小組合作學習在形式上成為有別於傳統教學的一個最明顯的特徵。上述片段中,整個合作交流的過程表面上熱熱鬧鬧,但在熱熱鬧鬧的背後更多的是放任、隨意和低效。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大多數討論僅僅停留在形式上。學生關注的仍然是“我怎麼樣”,而不是“我們小組怎麼樣”。很明顯,這並不是真正的合作。首先,“合作”應建立在學生個體需要的基礎上。只有學生經過獨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後,再展開合作學習才是有價值的、有成效的。其次,“交流”應涵養二個層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傾聽別人的意見。而上述片段中的交流過程只是一個表述的過程,缺少傾聽的過程,交流的效果就只能大打折扣了。在教學中合作很重要,但我們不能為了合作而合作,一味的強調小組合作,學生將會喪失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學習能力,缺少對求知事物的猜想、試探與驗證等心理髮展過程。

誤區三:評價濫用失真

實例 這是一節觀摩課。課堂上,一位學生回答了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後,教師説:“講得真好!表揚他!”其餘學生馬上“啪、啪、啪”地鼓起掌來。另一個學生回答了一個問題,也得到了同樣的“殊榮”。一節課上,表揚不斷,掌聲此起彼伏。

反思 新課程提倡激勵性評價。因此,現在的課堂上,經常能聽到“嗨、嗨、嗨、你真棒!”的讚揚,經常能聽到“啪、啪、啪”的表揚的掌聲,回答好的學生額頭上有的甚至能貼上幾顆金星,回答得不好的學生也能意外地得到教師翹起的大拇指。

其實,過多外在的獎勵並不利於培養學生內在的持久的學習興趣。在上述片段中,教師用的讚賞實在是太多太濫了,這樣的鼓勵已失去了它應有的價值和意義。學生在此起彼伏的掌聲中會漸漸褪去應有的喜悦,長期下去,也只能帶給他們更多的“迷失。”學生的創造性的回答一定要肯定和鼓勵,學生錯誤的回答,既要指出不足,也要抓住可取之處給予鼓勵,不可損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客觀的基礎上,堅持鼓勵為主的原則,才是富有魅力的有價值的評價!

誤區四:手段成為束縛

實例 這是一節公開課。多媒體課件的演示,把教學內容表現得豐富多彩、形象生動。突然,教師操作出現了錯誤,多媒體課件無法正常運行了。頓時,學生鴉雀無聲。教師拋出求救的目光,專職電腦老師趕緊跑上去,擺弄着鼠標。不一會兒,一切又恢復了正常,課仍是熱熱鬧鬧地進行下去。

反思

現在的課,離開了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似乎就成了一堂低品位的課。在時尚、熱鬧的背後,教師、學生跟着電腦提出的一個個問題走,實際上和跟着教師設計的問題一步一步走有何區別?教師只是把自己的“滿堂灌”交給了電腦,而自己則退到了幕後。看似學生學得相當主動,其實一切都離不開教師的操縱。我們要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但千萬不能為之所困,更不能成為它們的“奴隸”。我們要增進課件的交互性,使課件能根據教學的需要隨意調度,同時要不斷提高自己駕馭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只有這樣,先進教學手段的優勢才能充分發揮,進而更好地為我們的教學服務!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0

我所教的小學五年級數學,認真執行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計劃,轉變教育觀念,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在繼續推進主管教育部門“自主——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的同時,把新課程標準的新思想、理念和數學課堂教學的新思路、設想結合起來,轉變觀念,積極探索新的教學理念,收到很好的效果也帶來不的困惑。

一、新課程標準走進教師的教學思想,進入課堂教學 。

《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估,教育價值觀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我曾和本校的教師共同學習和調研過,也參加各級組織的新課程標準及新教材培訓學習,鮮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標,有效的學習對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及課程實施建議有更深的瞭解,對新課程的實施充滿信心。

二、課堂教學,師生之間的交往互動,共同發展。

我們每位數學教師都是課堂教學的實踐者,為保證新課程標準的落實,我們把課堂教學作為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的數學學習環境,讓學生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能夠充分發展起來的基本指導思想,把數學教學看成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緊扣新課程標準,和上級部門“自主——創新”的教學模式。在有限的時間吃透教材,撰寫教案,以同學科教師討論定搞,根據本班學生情況説課、主講、自評;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使用教材進行試講,反覆聽評,從研、講、聽、評中推敲確定案例,並在每一課中展示。實踐表明,這種協作的備課方式,既照顧到各班實際情況,又有利於教師之間的優勢互補,從而整體提高學科教師的備課水平,課前精心備課,撰寫教案,實施教學以後,教學效果良好,記下學生學習中的閃光點或困惑,是教師最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教學經驗的積累和教訓的吸取,對今後改進課堂教學和提高教師的教學水評是十分有用的。課前準備不流於形式,變成一種實實在在的研究,教師的羣體智慧得到充分發揮,課後的反思為以後的教學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與啟示。提倡自主性學習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這一觀念的確立,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設計無論是問題的提出,還是已有數據處理、數學結論的獲得等環節,都體現學生自主探索、研究。突出過程性,注重學習結果,更注重學習過程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和體驗。五年紀《方向與位置》研究的是如何利用方向來描述路線,我通過實際演示來使學生明白。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學習成了他們的需求,學中有發現,學中有樂趣,學中有收穫,這就是設計學生主動探究的過程是探究性學習的新的空間、載體和途徑。

三、激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於創新評價。

把評價作為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手段,也作為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方法的重要手段。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既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的發展;既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抓基礎知識的掌握,抓課堂作業的堂堂清,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定量採用等級制,定性採用評語的形式,更多地關注學生已經掌握了什麼,獲得了那些進步,具備了什麼能力。使評價結果有利於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的發展。本學期我在學生的作業評價方面做了一些嘗試,做法是日評、周評、月評一條龍,老師評、學生評、小組評一條龍,老師對一日作業做出評價,學生自查後對評價結果登記在作業情況扉頁欄中,週五下午學生以小組評定等級,讓學生每週都為自己樹立一個新的學習目標,這個目標又轉化為每天的學習行為,使他們日復一日,周復一週,不斷地吸取經驗,經常進行彌補,月末進行爭星活動,學生在一個月內品嚐自己學習成功的喜悦,或向他人學習,每一個月是一個新起點,學生都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將學生的學習差距縮短,極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既看到學習的進步,又有了學習的動力,並樹立起學習的目標,較好地發揮了評價的激勵作用。

四、認真抓好常規教學,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以常規教學為中心,規範教育教學工作管理,進一步規範教學行為,力求常規與創新教學相結合,促進嚴謹、紮實、高效、科學的良好教風及學生嚴肅、勤奮、求真、善問的良好學風的形成。教師從點滴入手,瞭解學生的認知水平,查找資料,精心備課,努力創設寬鬆愉悦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給了學生知識,更教會了他們求知、合作、競爭,培養了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方法,使學生學得有趣,學得實在,向40分鐘要效益;分層設計內容豐富的課外作業。我在教法上經常和同行進行切磋,做好學情分析,紮紮實實做好常規工作,做好教學的每一件事,切實抓好單元過關及期中質量檢測,班裏抓單元驗收的段段清,並跟蹤好差生進行調查。為了使新課程標準落實進一步落實,引導老師走進新課程,進入課堂,對新課程標準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估、及教育價值觀等多方面體現,我主要以分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實踐與綜合、統計與概率四個領域來命題,強調學生的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數感、空間觀念以及應用意識與推理能力,優化筆試題目的設計,設計知識技能形成過程的試題,設計開發性試題,設計生活化的數學試題。將考試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教師提高改進教學的手段,並對本班前後幾名學生進行跟蹤調研,細緻分析卷面,分析每位學生的情況,找準今後教學的切入點,查漏補缺,培優輔差,立足課堂,確保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在教學工作中,苦樂相伴,學生的各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在教學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困惑,通過與同行的共同討論和學習,都得到很好的解決,以後我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把工作搞得更好。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1

數學教學設計是數學教學的預案,是一種課堂教學前對教學實踐的計劃。這一計劃在課堂上的實施可能出現一些課前沒有預想到的一些情況。如與我們設想的不同,多數學生在理解概念上出現了困難。又如,某些教學材料的選擇和安排並不如我們預想的那樣有效。當然,也有些情況與我們預想的完全相同。總結教學設計和實踐中的優點和不足是教學反思的基本內容。

僅是總結優點和不足是不夠的,教學反思應該更進一步,即明確教學設計合理性的理論基礎是什麼?不足的原因是什麼?應該如何改進?因此數學教學反思可以在宏觀層面,如是否符合某種教育理念。但是我認為,要使反思成為有效的教師專業發展途徑,反思一定要回到一些微觀層面。特別是不能只停留在教育學層面來反思數學教學。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認為:教學反思主要可以從數學教學是否能夠體現數學本質、數學教學和數學學習三個方面來進行。以下就三節直線與平面垂直判定的教學進行的淺見,供同行們參考。

一、數學本質

數學的本質是多方面的,是區別於其他學科而且是數學科學本身所特有的特徵。例如,數學提供了一些有特色的思考問題方式,如從數據中進行推理、最優化、直觀分析與理性分析等。這些思考問題方式區別於其他學科的思維方式。直線與平面垂直的概念與判定體現了將複雜問題簡單化、降維、直觀分析與理性分析等數學特有的思考問題的方式。將直線與任意直線垂直這樣複雜的問題轉化為與兩條相交直線垂直關係的判定,體現了簡單化、降維的思維方式。能夠通過數學知識和方法承載的數學思考問題的方式的揭示,將為學生提供體會數學思考問題方式提供必要的外部條件。

我認為:本節課應體現的數學特有的思考問題方式有是“簡單化”,具體有兩個方面:第一,從任意直線、無數條到兩條相交直線,第二,利用直線與直線位置關係來判定直線與平面的位置關係。就此而言,第一節和第三節課上均得到了較好地體現。兩位數學教師均通過分析應用概念來判定直線與平面垂直的複雜性來説明簡單化直線與平面垂直判定條件的必要性。教學中,任意、無數條到兩條相交直線與已知直線的位置關係的簡化過程很好地體現了簡單化的思考問題方式。

二、數學教學

數學教學包含多方面的內容,如教學目標是否適當、明確,教學重點是否突出、教學內容、活動是否有利於達到教學目標(即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安排是否合理),教學媒體使用是否合理等內容。

本文只就數學教學是否有利於促進學生的數學知識的形成、教學內容和活動設計是否有利於教學目標達成兩個方面進行部分反思。

1.知識的形成過程實際上是為了確定新知識的生長點和有效的知識形成方式,也就是向學習者揭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繫,是有意義學習的必要條件。如從實際背景中感知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形象,抽象得到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定義,通過立竿見影揭示直線與平面垂直的概念,就較好地體現了直線與平面垂直概念的形成過程。其中直線與平面垂直的直觀形象與概念的生長點,而抽象、解釋、歸納和概況是形成直線與平面垂直概念有效的方式。

從三節課可以看出,教師都非常重視概念的形成過程的教學,這與以往的概念教學有些區別。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然而,三個教學方案中存在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多數學生在感知直線與平面垂直的直觀形象後,會如何定義直線與平面垂直呢?據課堂觀察,多數學生很容易從圖形直觀抽取出直線與平面垂直的位置關係,但是要促進學生概念的形成,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學生可能給出概念的定義水平。

教學中,雖然有教師要求學生給出概念的定義,但是後續的教學過程基本上沒有認真對待學生可能給出的定義水平。如教師提出問題之後,很快就到立竿見影的演示,希望學生能夠從中歸納概況出概念。如果我們充分考慮學生可能給出的概念定義水平,那麼可要求學生自己給出直線與平面垂直概念的定義,然後通過辨別(是一種基本的概念認知方式)、解釋等活動來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數學概念。在三個教學案例中,教師基本上沒有給學生更多的辨析的時間和機會,而是在力求引導學生。

在判定定理的歸納、概況過程中,三位教師都較好地把握了定理的形成過程。如,在辨別任意、無數的基礎上,結合摺紙實驗和觀察實物,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歸納出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2.教學內容和活動設計是否有利於教學目標達成。教學目標的定向作用表現在教學內容、教學活動、教學策略、教學媒體的選擇和安排都要能否實現目標為基本的依據。如教學活動要使學生掌握某種數學技能,那麼對應的教學內容必須要安排相應的練習題,學生必須要獨立進行練習活動。

顯然,要充分發揮目標的定向(或導向)作用,首先要考慮教學目標的描述要恰當。如,有教師將這節課的一個目標描述為:“能應用判定定理證明一些空間位置關係的簡單命題”。由於空間位置關係的簡單命題不夠具體和明確,所以教師在選擇相應材料時就會較為模糊。我們認為可以將目標改為“能應用判定定理證明直線和平面垂直的問題(或簡單問題)”。

第二,要認真分析達成學習(或教學)目標的支持性條件。如,要使學生能夠應用判定定理證明直線與平面垂直,首先要提高學生對定理條件線索有一定的認知,並有一定的敏感性。顯然,教學設計中,三位教師都注意到對定理條件的認知。如,通過摺紙實驗來解釋相交和平面內兩線索的重要性或關鍵性。但相對來説,紹興的陳老師的設計得更科學些。他在教學中除了上述教學活動外,還要求學生在長方體中尋找與某一平面垂直的直線,並説明理由。這一活動可以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判定定理的條件線索。

要提高對條件線索的敏感性,就需要同類問題的解決經驗,並形成歸納。這就要求後續的練習應圍繞“線線垂直”線索的尋求或判定為重點,從而達到突出條件線索的相似性。這一點紹興的陳老師的設計符合學習的規律。

然而,黃巖中學的黃老師就更多的受到教材本身的影響,及以教材提供的練習作為學生練習的材料。實際上,分析這些材料,我們會發現,這些練習題(中心、重心)的判定應用的知識較多,不易突出判定定理的條件線索。

三、數學學習

影響數學學習的因素很多,我們教師在數學學習這一層次上分析教學,主要應側重對影響數學學習的因素進行分析,如是否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材料和數學活動的安排是否考慮到是否考慮到學生的的知識水平和心理髮展水平等。教師可以通過這一層面的反思來確定教學過程中某些教學處理、教學材料的選擇和安排的作用、或者缺陷。

在此,我要對影響“直線與平面垂直概念及其判定”的另一個容易忽視的因素,即數學知識本身的多少及其複雜性進行分析。

研究表明:這一因素是影響數學學校效率的重要因素。三個教學方案中,主要涉及以下新知識:

(1)直線與平面垂直的概念

(2)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其應用另外,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涉及到三條直線和一個平面四個元素,及其兩條直線在平面內,兩條直線相交和兩個兩條直線垂直關係等六個位置關係,根據工作記憶理論研究,這樣的知識是較為複雜的性。因此要讓多數學生在一節課內理解和掌握它將存在一定的困難。為此,教學上應僅可能將學生的學習重點放在直線與判定定理及其應用。如果增加知識

(3)將會導致多數學生學習效率降低。因此,建議將“,則”的應用放在第二節課上。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2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 基於國際數學教育發展的趨勢和國內數學教育改革的優秀成果,提出了涉及數學課程價值、數學學習目標、數學學習過程、教師的教學以及評價等方面的許多新理念。概括起來包括以下八個方面:

1.充分體現了義務教育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

2.改變了過去小學數學以知識的積累為取向的課程體系,建立以構建學生身心全面、持續、和諧發展為目標的課程體系;

3.重組了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

4.分學段規定了數學課程的具體標準;

5.注重了學生數學學習方式的改變;

6.提出了數學活動應注意的策略;

7.改革了評價的方式和應達到的目的;

8.強調了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育中的應用和影響作用。

其中重組了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注重了學生數學學習方式的改變;提出了數學活動應注意的策略這幾個方面更加註重學生數學學習能力、情感、態度和方法的培養。因此,《標準》指出了“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的要求。因而,現行小學數學教材每冊都有數學實踐活動課的內容,這是對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專項培養的舉措,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途徑。所以,上好數學實踐活動課,是我們數學教師必須面臨的教學任務。當前,在我們許多數學教師的意識裏,對上好數學實踐活動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另外,怎樣去上?大家也沒有什麼經驗和方法。如何上好這樣的活動課?我們該有怎樣的理念?

一、 明確每次實踐活動課的教學目的要求

1、教師要在上每次實踐活動課前,就要研究教材,明確教學目的要求

《標準》提出了數學活動應注意的策略。指出“小學數學實踐活動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由於每個年級的活動課的內容和要求不同:低年級(1-2年級)選擇的是與小學生現實生活密切聯繫的事物;中年級(3-4年級)選擇的是與小學生周圍的事物;高年級(5-6年級)選擇的是小學生所接觸的社會情況。選擇的內容不同,必然決定了其目的也不盡相同。1-3年級的側重點是在於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4-6年級的側重點是在於培養學生髮現數學問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要注意的是中年級(3-4年級)側重點的轉移與衡接的問題。因此,我們的小學數學教師應在把握各年級組織活動目的的側重點的基礎上有所突破,明確每節活動課的教學目的與要求,才能結合教材去有目的地促進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兩方面,使這兩方面均能平衡、交替地、互補地得到提高。所以,在備課時,一定要注意每次具體活動的目標的選擇,而且確定的目標不能要求過高,只要切合實際,達到目標就行。

2、在學生活動前,教師要向學生交代活動的目的要求

例如,四年級數學第8頁的實踐活動,是在報紙、雜誌等媒體中收集一些有關大數的信息。我們首先要向學生交代這次活動的目的,然後才是佈置學生去收集有關大數的信息,最後是教師把他們收集到的信息反饋給全班,要求學生再從中找出那些大數,讀出來就已經達到目的了。

二、 充分做好每次實踐活動課前的準備工作

1、教師的課前準備工作要做好

這是上好實踐活動課的前提條件,要想在活動課教學中游刃有餘,得心應手,教師課前就必須做好各方面的準備工作,運籌帷幄,做到心中有數。

(1) 課前的的思想準備。每次的實踐活動都是結合前面所學的內容設計的。要想活動能正常的開展,教師就必須要理清教材的要求與知識的前後聯繫,結合本班的實際情況,例如學生知識水平如何?操作能力如何?需要哪些工具和材料?必須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有的還需要教師先實踐,瞭解整個過程才行。只有這樣做到心中有數,指導學生活動時才可以有條理。

(2)教師課前的學識準備。我們知道:作為教師要想給學生一碗水,就必須讓自己有一桶水。在上課前,教師必須深入研究教材,瞭解相關的知識體系,做好實踐課的知識的積累和操作技巧的掌握。進而更好地指導學生掌握相適應的知識和技能。所以,課前對於有關知識必須要十分熟悉,在實踐活動前、在平時的教學中加強做好學生學識上的儲備工作,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例如上四年級教材的《國家體育場》的小組活動課,教師必須對國家體育場的相關資料要了解,還必須讓學生知道面積的計算方法、以及測量方法。又例如四年級上冊中的《種蒜苗》,教師必須在上這個課前,先自己種,並且做好蒜苗的生長記錄。還有六年級的利率調查、計算利息的實踐活動,教師必須要讓學生對儲蓄、國債、利息、利率等相關知識以及計算利息的方法熟練掌握。只有這樣才能順利完成相關的實踐指導工作,有效地達到實現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新理念。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3

——複習用乘除法解決實際問題

在各位老師前輩的指導下,我執教了二年級上冊《複習用乘除法解決實際問題》這一節複習課,反思這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有成功,也有遺憾。

首先先説説個人認為成功的地方,如下:

一、活動化的教學過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因此,本節課在組織教學材料時,創設一個去貓數學樂園玩這個生活情景,將學生置身於現實問題的情景中,把學生的學習活動同現實生活緊密聯繫起來,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望,體驗到生活是數學的源泉,瞭解了數學的價值,增強了應用數學的意識。還用本節課所學到的知識進行解決一系列問題,學生成了遊玩的主角,並在玩中不斷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整堂課,學生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參與熱情,師生、生生、羣體間都在互動,學生玩了,樂了,也學了。

二、加強對比,加深對用乘法解決問題的理解。

本節課,我引導學生在深入理解乘法意義的基礎上進行數量關係的分析,並在多處地方設計了對比,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觀察、去討論、去爭辯,讓學生在對比中理解,在理解中提升。例如:“把小女孩澆了4棵樹,小男孩澆了2顆樹,兩人一共澆了幾棵樹?”與“小男孩澆了4棵樹,小女孩澆了4顆樹,兩人一共澆了幾棵樹?”進行比較,明白加法與乘法的區別,接着追問,4人澆了多少棵,9人呢?引導學生比較,使學生髮現這些題的共同點都是求幾個幾是多少,可用乘法計算,從而進一步加深對乘法意義的理解。再如摩天輪這道題,通過三道算式的對比,瞭解到乘法與除法直接的聯繫。

三、重視對學生進行一些基本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我感覺本節課最出彩的地方是在解決了4人、9人澆了多少棵樹後,教師繼續追問,你還能知道幾人澆了多少棵?小朋友很自然説出5人,6人、7人等人澆了多少棵,再通過一系列的對比,發現從上往下看,每人澆4棵,澆得人數越多,澆的總棵樹就越多,並能很順利的解決10人澆了40棵,11人澆了44棵。很自然地向學生滲透了函數的基本數學思想,並運用規律解決了簡單的數學問題。

四、練習設計層層深入,重視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俗話説得好“熟能生巧”。數學離不開練習。在本節課中,我有針對性地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將數學思考融入到不同層次的練習中,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獲得思維的發展。如第一層次:基本練習;第二層次:對比練習;另外還有拓展練習、綜合練習等,每個層次都有各自的側重點和明確的目標。如“小紅和小強各要寫48個大字,小強每天寫8個,小紅每天寫6個。要寫完這些字,小強用了多少天?小紅呢?”另外還有“小明帶了24元買禮物,正好花完,他可能買的是什麼?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記錄下來。”那一題,這些都需要學生能在較多的已知條件中,正確選擇有用的和必需的數學信息,而不受多餘條件的干擾,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遺憾也是一種美。開始的基本練習有些簡單,口算卡適當加一些乘加乘減會比較好;另外在植樹的那道題目結束,要是添加一個乘加的題目,那麼後面的“小明帶了24元買禮物,正好花完,他可能買的是什麼?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記錄下來。”這道題小朋友就有地方下手了。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4

倒數是分數除法的開篇,為整個分數除法單元的學習打下基礎,本節課需要孩子們在計算、觀察、比較中發現倒數的特徵並理解倒數的意義,並掌握求一個數倒數的方法。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出示“杏”和“呆”;“吳”和“吞”,讓孩子們初步感受語言文字中“顛倒”的含義,在學生感歎語言魅力的同時,出示多副美麗的倒影圖片,孩子們在一次次讚歎聲中感受到語言生活中竟有如此美麗的照片,拋出在我們的數學中是否也有這樣的現象呢?引入本節課的學習,孩子們的學習熱情被激發,更好的進行本節課的教學,有了前2個情境的鋪墊,孩子們更好的發現出示的幾個算式的特徵,幾個學習好的同學一眼看出奧妙,回答答案都是1。在觀察中,發現2個乘數是分子和分母顛倒,孩子們在學習中初步感受倒數。出示倒數,深入理解。

在接下里的學習中強調2個分數是“互為倒數”,並探究1的倒數和0的倒數,因為0不能做分母因而0沒有倒數。孩子們在練習中準確率較高,注重孩子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的培養。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5

垂直與平行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與角的知識的基礎上教學的,也是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基礎。由於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特殊的位置關係,而且在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無論是走在寬廣的大街上,還是坐在明亮寬敞的教室裏,環顧左右應該都不缺少垂直與平行的現象。對於小學四年級的孩子來説,他們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哪些線是交叉的,哪些線是不交叉的。因此我們在課中要做的就是讓學生體驗在同一平面內,不交叉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交叉裏有一種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讓學生的認識上升到思維的層面來。鑑於此,在課的開始部分,通過用鉛筆擺一擺,讓學生在白紙上去畫不同位置的兩條直線,然後從學生的作品中選出代表性的畫法進行分類,從而引出平行與垂直的概念。再通過讓學生去找一找,説一説生活中的互相平行與互相垂直的現象,加深學生對垂直與平行的理解。最後通過找、擺等環節,在學生進一步認識垂直與平行的同時,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通過欣賞生活中的垂直與平行,感受數學的意義。

1、在課的開始階段,我先讓孩子們閉上眼睛想象:在一個很大的平面上出現了一條直線,接着,又出現了一條直線,那麼這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會怎樣?請同學們睜開眼,把你想象到的直線的位置畫出來。這樣,以空間想象為切入點,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在無限大的平面內出現兩條直線,並要求學生把想象出的兩條直線畫下來,直接進入純數學研究的氛圍,創設這樣純數學研究的問題情境,用數學自身的魅力來感染和吸引學生,並有利於學生展開研究,特別是為較深層的研究和探索打好基礎,做好過渡,逐步培養學生對數學研究產生興趣。

2、讓孩子在體驗中去感悟知識。在引出平行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我緊接着追問了一句:為什麼要加上“互相”兩個字?問題一拋出,我就後悔了,因為孩子們剛剛才對“平行”有大致的概念,馬上讓他們去説“為什麼”,可想而知,學生被我問得一頭霧水,只有很少幾個學生能按照自己的理解來説幾句。後來在評課的過程中,很多老師都有同感。作為比較抽象的概念性知識,必須讓學生在操作、體驗中去感悟,如光用口頭解釋,只會事倍功半。其實,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只是在出現的時機上還應再考慮、再斟酌。我校周老師建議,這個問題其實在讓學生説了兩條平行直線的關係以後,再拋出這樣的效果就會更好一些。

3、準備的教具使用不充分,我在白紙上畫了一組平行線, 讓學生觀察是否平行,然後左右對摺白紙,讓學生觀察兩條直線是否還平行,由於太倉促,只有部分學生能夠看出並理解兩條直線不在同一平面了,如果多給學生一些時間,再去想象一下,效果會更好。

4、時間把握不夠好,後面還有一個環節,兩條直線互相垂直順利完成,孩子掌握不夠好。

四、對“魚”與“漁”的思考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句話經常掛在嘴邊,在自己的課堂上往往是教着教着,忘了“授漁”的事兒,一門心思撲到“授魚”上去了。聽了兩節區名師執教的《平行四邊形的認識》一課,給了我深刻地啟示。執教老師的精彩設計將學生的研究引向了深入。給我最深的印象的是知識和方法並行,在簡單中挖掘“不簡單”。教師不僅僅是在“授魚”,傳授知識,更是在“授漁”,教給方法。執教老師從“零件”和“關係”兩個方面研究平面圖形的方法。課一始,老師提出了研究的方法,我們在認識一個圖形的時候,主要從兩個方面來研究。一是看這個圖形含有多少個零件?(板書:零件)二是看零件和零件之間有哪些關係?(板書:關係)然後通過學生小組活動交流,使學生深刻地感受到它是研究一切圖形的方法。這正是老師設計的精彩之處。教給了學生這個方法後,對後面的學習認識梯形、三角形、圓,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打下了基礎。

在小組合作活動中,學生每一個結論的得出是建立在學生實驗驗證的基礎上,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尋找驗證的方法。這些任務都是學生在學習小組內自己動手合作完成的。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在研究中更加主動,經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知識也會更加印象深刻。

我們經常強調學生的經驗,實際上我們小學數學就是經驗的數學,每堂課都給學生這樣的訓練,對他將來的發展是有益的,同時我們老師也得到了解放,“教是為了不教”自然也就會得到實現。在聽課過程中也產生了這樣的思考和困惑。在我們數學課堂上什麼樣的內容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學?提出來也供大家討論。

五、如何培養學生認真檢查的習慣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説過:“良好的習慣是人在他的神經系統中所儲存的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這説明,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他今後的發展將起着重要的作用。這學期新接了兩個四年級的新班,發現很多孩子都缺乏認真的品質,更缺乏認真檢查的習慣,做完作業就交,好像只要寫完了就萬事大吉了。可交上來的作業總是這錯那錯,而改錯又要跑幾趟,老師指一個改一個,同樣的錯誤就不知道一起改。我在反思他們錯誤的原因,平時注意從以下幾方面着手努力,培養學生認真檢查的習慣。

首先要認真、正確地審題。正確審題是做對題的關鍵。要教給學生審題的方法:在審題時,把重點的字、詞點出來,要明確題目讓我們做什麼;一道題到底有幾個要求,每個要求的具體內容是什麼,一步一步地有序完成。如:在估算部分的《課外作業》上有一道練習題,是讓學生先估算,再準確計算,很多孩子都想當然地估算完了了事。在學習畫平行四邊形的高時,有一道作業題的要求是給下面的平行四邊形畫出兩條不同的高,由於學生不認真審題,不是..

只畫了一條高,就是畫的兩條高都是相同的,只是位置不同,藉此機會,我又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審題。只有在典型題例面前,才更有説服力。

其次是要教會學生檢查題目的方法。很多學生所謂檢查就是把題目從頭到尾看一遍,其實是走馬觀花,一點用處也沒有。不同的題型檢查的方法是不一樣的。如:填空題、選擇題檢查時不要看自己的答案,重新做一遍,看是否和剛才做的一樣;計算題要用驗算的方法檢查:可以重算一遍,也可以利用逆運算檢驗等,如果是方程,就把未知數的值代入方程檢驗;應用題必須先弄清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