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關於《藤野先生》的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9.35K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藤野先生》的教學反思,歡迎閲讀與收藏。

關於《藤野先生》的教學反思

關於《藤野先生》的教學反思1

本課是在學生恍然大悟的感慨聲中結束的。

總體來説,本課的設計及實踐是成功的。筆者教過此文數次,每次皆感難度極大。魯迅的大多含蓄難懂,加之本文篇幅較大(4000字左右),主題較深,情節簡單,很難吸引學生。這樣長且難的課文,多講只會造成師生雙方的疲憊,費時而難見實績,故筆者反覆思量,應如何短時高效地完成授課任務,如何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理解文章。

筆者首先將此文壓縮為兩課時(以往多4課時完成,在此次教學中,熟悉、解決字詞疑難、瞭解基礎事件為一課時,閲讀分析為一課時,實現了長文短教)。

其次,筆者避開了對文章深層主題──愛國的教學,轉向事例的分析,使學生自找事例自行剖析,分析單一事例與理解主題相對而言難度大大降低。

這二點設計是在研讀課文,抓住典型事件的作用,扣住文章線索的基礎上完成的。如此,抓住了文章的重點(典型事件)、理清了全文的脈絡,才實現了長文短教;巧設並巧排線索的懸念(兩條線索),明白了文章明暗相輔,才化難為易,實現了難文淺教;而短教不等於只抓一點忽視全面,恰恰是以點帶面;淺教亦不是忽視課文的深度而是由淺及深,深入淺出地從微言看大義,使學生能理解文章的精髓,且關於文章的線索之全是學生自發的。

關於《藤野先生》的教學反思2

從拿到課本的那一天,就開始感歎,怎麼開篇又是魯迅的文章,而且又這麼長,由衷地沒有頭緒。幸好在看完課文後發現《藤野先生》這篇文章雖然是回憶性的散文,但是故事性比較強,而且每個故事都很明確,這多少讓學生有看書的興趣,也為上課講解打下一定的基礎吧!

總體來説,本課的設計及實踐是成功的。我教過此文數次,每次皆感難度極大。魯迅的大多含蓄難懂,加之本文篇幅較大(4000字左右),主題較深,情節簡單,很難吸引學生。這樣長且難的課文,多講只會造成師生雙方的疲憊,費時而難見實績,故我反覆思量,應如何短時高效地完成授課任務,如何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理解文章。首先將此文壓縮為兩課時(以往多4課時完成,在此次教學中,熟悉、解決字詞疑難、瞭解基礎事件為一課時,閲讀分析為一課時,實現了長文短教)。其次,筆者避開了對文章深層主題——愛國的教學,轉向事例的分析,使學生自找事例自行剖析,分析單一事例與理解主題相對而言難度大大降低。

回顧這幾課時的教學,相比較而言,我最喜歡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原因很明顯,因為在這課時裏,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課堂互動也很好,最重要的是學生的課後反饋也不錯。或許是第一篇課文吧,或許是因為是早上的第一節課吧,學生的精神都比較好。但同樣的也存在一定的缺點,那就是學生提前預習的並不多,所以課堂推進很慢,雖然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但總覺得上課不夠緊湊。

至於第二課時的教學,總體還算可以,但是不及第一課時。最明顯的一點是沒有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最後總結藤野先生有那些高貴品質的環節,只能讓學生回家思考,留到下節課講解,這樣也導致了第三課時的教學任務增多,以至無法完成練習講解,於是才需要用第四課時專門講解課文的練習,可見第二課時的失誤,引發了多少的問題啊!因此以後的教學千萬要把握時間,要不然對課堂的完整性就有很大的影響!

關於《藤野先生》的教學反思3

《藤野先生》在三課時的`學習中,畫上圓滿的句號。自己的習慣是,同一篇課文,每一年都希望用不同的方式講授給學生。【《藤野先生》教學反思5篇】《藤野先生》教學反思5篇。總是希望有不同的嘗試,既是給學生和自己以新鮮之感,更要給自己一個補充能量的一個過程。因此,自己在講授這篇經典的回憶性散文時,並沒有按照以往的經驗進行授課。

今春開學,便進行了新的嘗試。

自己將本文設置成三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進行字詞、課文的梳理工作。從課文中的“我”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為線索,並分析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

第二課時,抓住課文中的感情來理清“我”的思想歷程。

第三課時,集中分析本文的語言特色。

三課時,有的放矢,側重點不同。第一課時,側重於整體掌握和理解課文;第二課時則側重於本文在選材典型並能抓住人物的特點來刻畫人物形象的特點;第三課時,則側重於抓裝愛國之情”這一條主線來分析“我”的棄醫從文的原因。

自己事先將明天要講的內容告知學生,讓學生回家也要和自己一樣的備課。從字詞開始,到課文的分析,都是如此進行的。這也是在逐步摸索中實踐生本教育的思想,一切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根據學生的理解程度來授課。

通過第一課時,重點的內容落實到基礎知識和整體感知上。通過小組內部的合作,交流,讓學生自己在交流的過程中從別的同學那裏學到知識,在各個小組間的交流,讓更多的學生能夠從別人那裏獲得更多的信息。

從實施的效果看,似乎還不錯。但是眼前的欣喜不代表着真正的效果好。更多的效果要從實踐中檢驗。白居易不是説: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需要七年期嗎!我們從小學習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也是這個意思嗎!

今年的教學,我做了改變。授課前通過小組內部的合作交流,將各自分散的信息進行彙總,大家達成一個共識,之後選擇代表輪流發言。

説到這裏,還要提到小組的分配問題,在實踐過程中,發現總是每組總是那幾個同學在發言,而其他的人則好像沒有事情的人一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這樣,每組四個人,每天一個人為對外發言人,其他人作為祕書,幫着準備第二天換另一個,以此類推,每個人都有一次當發言人的機會,這樣就可以減少其他同學似鴨子聽雷的現象。

其實能夠將小組合作正真地起到它的作用,也是一個問題。

在講這個課時時,通過整理“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的事例,就能夠發現藤野先生的偉大之處。在分析的過程中,就會講到選擇典型材料來塑造人物形象的問題,這樣就聯繫到寫作上,在眾多的紛繁的材料中尋找到具有代表性的事情,寫一個我們身邊非常有特點的人物。

第二課時,主要是分析文章的另一條線索:愛國。通過學生尋找能夠表現“我”愛國的句子,來分析我的思想歷程。這個過程中,結合着“我”與藤野先生的交往,表達着我對他的思念與感激。

第三課時,我將重點放在了語言的分析上,這也是為了能夠讓學生學習魯迅先生的語言風格,更希望他們能夠學以致用。基於此,我給學生布置作文片段練習:寫一個身邊的熟知的同學———王陽昕。

結果學生寫的是非常的好。能夠抓住人物的特點,通過選取典型的材料,將人物刻畫得情態畢現,栩栩如生。

整體上説來,自己這樣講《藤野先生》,條理清晰,層次分明,兩條線索並駕齊驅,又相互補充相互融合,使學生能夠學到不少知識。

關於《藤野先生》的教學反思4

本課是在學生恍然大悟的感慨聲中結束的。

總體來説,本課的設計及實踐是成功的。筆者教過此文數次,每次皆感難度極大。魯迅的大多含蓄難懂,加之本文篇幅較大(4000字左右),主題較深,情節簡單,很難吸引學生。這樣長且難的課文,多講只會造成師生雙方的疲憊,費時而難見實績,故筆者反覆思量,應如何短時高效地完成授課任務,如何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筆者首先將此文壓縮為兩課時(以往多4課時完成,在此次教學中,熟悉、解決字詞疑難、瞭解基礎事件為一課時,閲讀分析為一課時,實現了長文短教)。

其次,筆者避開了對文章深層主題──愛國的教學,轉向事例的分析,使學生自找事例自行剖析,分析單一事例與理解主題相對而言難度大大降低。

這二點設計是在研讀課文,抓住典型事件的作用,扣住文章線索的基礎上完成的。如此,抓住了文章的重點(典型事件)、理清了全文的脈絡,才實現了長文短教;巧設並巧排線索的懸念(兩條線索),明白了文章明暗相輔,才化難為易,實現了難文淺教;而短教不等於只抓一點忽視全面,恰恰是以點帶面;淺教亦不是忽視課文的深度而是由淺及深,深入淺出地從微言看大義,使學生能理解文章的精髓,且關於文章的線索之全是學生自發的。

關於《藤野先生》的教學反思5

《藤野先生》是八年級下教材的第1課,是一篇敍事散文。講述的是魯迅先生與日本人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經歷,以及作者在日本先學醫,而後棄醫從文的過程,文中表現了藤野先生正直熱誠、治學嚴謹、摒棄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表達了作者對他的真摯懷念,並反映出那個時代的進步,青年所持有的憂患意識以及強烈的民族自尊心、愛國心。

講讀這篇課文要注意三點:

一、脈絡分明,言之有序。

二、選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徵,突出人物品質。

三、語言富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在教學本課文時,我依據課文的內容,設計了通過集體討論的方式,明確事件的內在聯繫,從而明確主題,進而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一、課文的線索

本文以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為敍事的線索,圍繞表現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質這一中心

組織材料。開頭寫東京(是作者往仙台見藤野先生的緣由),然後用設問句自然過渡。接着寫初到仙台受優待(襯托藤野先生),寫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離別,最後寫離開仙台後對藤野先生的懷念。除回憶藤野先生這條明線外,本文還有一條內在的線索,就是作者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很多材料,如寫東京清國留學生賞櫻花、學跳舞,寫赴仙台途中對日暮裏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寫仙台醫專日本“愛國青年”尋釁和看電影事件,寫作者棄醫從文,都圍繞這條內在的線索。因此,文章篇幅雖長卻脈絡分明,材料雖多卻井然有序。

二、抓住特徵描繪人物的手法

作者採用白描手法,寫人抓特徵,幾筆勾勒,就甚為傳神。如寫藤野先生,寫他的“黑瘦”、“八字須”、“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戴着眼鏡,挾着一疊大大小小的書”,衣着“模胡”,冬天穿舊外套,活生生地畫出一位生活儉樸、治學嚴謹的學者形象。又如寫“清國留學生”,抓住了盤辮子這個細節,很能反映他們的思想本質。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辮子,表示與清王朝決裂,而這些留洋學生既要學時髦,又要表示忠於腐朽的清王朝,於是只好盤起辮子。作者用誇張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對他們的辮子進行形褒實貶的描寫,揭示了這些留學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質,也反映了對他們的厭惡之情。

三、對藤野先生的高貴品格的分析

《藤野先生》一文在第二部分中記敍魯迅先生在仙台求學的生活片斷,作者圍繞表現藤野先生的高貴品格,具體寫了四個典型事例。

1、檢查並訂正“我”抄的講義——表現先生工作認真負責;

2、先生糾正“我”繪的解剖圖——表現他對學生的嚴格要求;

3、先生對“我”敢於解剖屍體感到放心——表現他對學生的熱情誠懇;

4、先生了解中國女人裹腳情況——表現他科學求實精神。

通過這四個典型事例,我們看到本文是一篇讚揚日本學者藤野先生正直、熱誠、沒有狹隘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抒寫對他真摯和深沉懷念的回憶性記敍散文。

四、富有濃厚感情色彩的語言

這篇回憶文章寫的是作者終生難忘的“偉大的”人,記的是震動作者靈魂的典型的事。因此,不管是抒情議論的語言,還是寫人記事的語言都飽含感情。如懷念藤野先生,作者寫道:“但不知怎地,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他的性格,在我的眼裏和心裏是偉大的”直接抒發感激敬仰之情。再如寫“清國留學生”的醜態,寫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寫匿名信事件和看電影事件,寫棄醫從文的舉動,字裏行間都充溢着作者憂國憂民的深切感情。

關於《藤野先生》的教學反思6

新課標中説:“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只有把個性化閲讀教學的新理念貫徹到當前的語文新課程中,才能把語文教學改革推進到一個新的境界。而學生的個性化體驗,是教師的知識所包含不了的。只有充分的利用“留白”藝術,才能在教學中真正調動學生的個性化體驗,往往能收到教學相

長的效果。本案例改變學習方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思考填補“空白”,積累體驗,自主分析、感悟作品,還精彩於學生。如在預習時留白,讓學生積累資料,瞭解背景,便於理解課文內容,在課堂上留白,充分引發學生的想象,在課後留白讓學生再一次直接感受、體驗文本,讓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的發揮和施展。

關於《藤野先生》的教學反思7

《藤野先生》教學反思從拿到課本的那一天,就開始感歎,怎麼開篇又是魯迅的文章,而且又這麼長,由衷地沒有頭緒。幸好在看完課文後發現《藤野先生》這篇文章雖然是回憶性的散文,但是故事性比較強,而且每個故事都很明確,這多少讓學生有看書的興趣,也為上課講解打下一定的基礎吧!

總體來説,本課的設計及實踐是成功的。我教過此文數次,每次皆感難度極大。魯迅的大多含蓄難懂,加之本文篇幅較大(4000字左右),主題較深,情節簡單,很難吸引學生。這樣長且難的課文,多講只會造成師生雙方的疲憊,費時而難見實績,故我反覆思量,應如何短時高效地完成授課任務,如何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理解文章。首先將此文壓縮為兩課時(以往多4課時完成,在此次教學中,熟悉、解決字詞疑難、瞭解基礎事件為一課時,閲讀分析為一課時,實現了長文短教)。其次,筆者避開了對文章深層主題——愛國的教學,轉向事例的分析,使學生自找事例自行剖析,分析單一事例與理解主題相對而言難度大大降低。

回顧這幾課時的教學,相比較而言,我最喜歡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原因很明顯,因為在這課時裏,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課堂互動也很好,最重要的是學生的課後反饋也不錯。或許是第一篇課文吧,或許是因為是早上的第一節課吧,學生的精神都比較好。但同樣的也存在一定的缺點,那就是學生提前預習的並不多,所以課堂推進很慢,雖然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但總覺得上課不夠緊湊。至於第二課時的教學,總體還算可以,但是不及第一課時。最明顯的一點是沒有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最後總結藤野先生有那些高貴品質的環節,只能讓學生回家思考,留到下節課講解,這樣也導致了第三課時的教學任務增多,以至無法完成練習講解,於是才需要用第四課時專門講解課文的練習,可見第二課時的失誤,引發了多少的問題啊!因此以後的教學千萬要把握時間,要不然對課堂的完整性就有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