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遊戲公平》教學反思(精選5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5.32K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遊戲公平》教學反思(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遊戲公平》教學反思(精選5篇)

《遊戲公平》教學反思1

《遊戲公平》這節課屬於概率的一個內容,是學生在第一學段,已嘗試定性描述及判斷事情發生的可能性的基礎上,通過“擲硬幣”、“玩轉盤”、“擲骰子”等遊戲活動,討論遊戲規則是否公平,並親身試驗,驗證遊戲規則的公平性和等可能性;能自己嘗試設計使雙方都公平的遊戲。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直觀感受,從而體會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和遊戲規則的公平性。一節課下來,有幾點感受:

1、本節課,我創設了玩轉盤的遊戲情境,引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必須要想一個使雙方都公平的遊戲方法!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説一説,然後讓學生説出自己的方法,適時讓學生設計轉盤,使遊戲公平。有了公平的轉盤還要有公平的遊戲規則。這時出現笑笑的方法:“大於3點學生先行,小於3點老師先行”你們覺得這個辦法好嗎?公平嗎?這樣,學生因為對遊戲感興趣,故而全身心投入到探索活動中來。

2、本課的內容具有活動性、過程性、體驗性的特點,因此我注重讓學生親自從事試驗,引導學生收集試驗數據、分析試驗結果,在活動的過程中體會等可能性及遊戲規則的公平性。組織活動由淺入深,通過“提出問題——開展辯論——得出結論——試驗驗證——分析數據——修改規則——自己設計新遊戲規則”讓學生充分參與的活動的全過程,逐步加深學生對等可能性及遊戲規則公平性的體驗和感受。同時也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真知來源於實踐,要用事實來説話試驗起到了驗證的作用,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

《遊戲公平》教學反思2

《遊戲公平》這節課是一節活動課,主要是通過一系列活動感受遊戲的公平性,能判斷遊戲是否公平,並會設計簡單的公平的遊戲規則。我力求做到: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真正做到“玩數學,做數學”,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遊戲”公平,需要呈現出遊戲的趣味性

本課的教學內容,探求的是遊戲中的數學問題——公平性(可能性)問題。遊戲的趣味性需要精心設置,讓孩子在活潑生動的遊戲中發現數學的活潑生動。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老師以不公平的遊戲引入,讓學生感受遊戲公平的必要性;探究新知部分,老師把教材上的“誰先下”的引入直接改成下棋,開放的動物棋遊戲,讓學生自己定遊戲規則,感受遊戲的公平性,再根據笑笑的不公平遊戲規則,讓學生感知遊戲公平的重要性,最後,請學生修改笑笑的遊戲規則,激活學生思維,進一步感知遊戲的公平性。整個過程以動物棋遊戲為主線,讓學生真實地玩遊戲,在玩的過程中解決遊戲中的問題,感受遊戲中的數學,體驗數學的價值,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遊戲“公平”,需要突出遊戲中的可能性

感受等可能性(公平性),是這節課的重點。而對於可能性的相關知識,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生活經驗,有了相當的分析能力。因此,這節課我把目標定位於在遊戲中用已有的可能性知識,自主選擇方法玩遊戲,並解決遊戲中的不公平問題,一方面要讓學生玩得盡興,另一方面又要讓學生充分表達,把遊戲的公平性原則清楚的表述出來,最後,通過玩不公平遊戲,激發學生探究慾望,利用對於可能性大小的分析設計公平的.遊戲,製作公平的遊戲規則,把遊戲中的可能性這一數學問題突顯出來,並結合生活中的事例,培養了學生的推理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遊戲“公平”,需要把握學生心理特點。

好奇、好玩是孩子們的天性,在本節課中,我一方面故意製造矛盾,激發學生的認知衝突,使學生迫於解決遊戲中的不公平問題。另一方面,讓學生充分的玩,教材上是提出一個“誰先走”的問題,讓學生結合自己已有經驗,想辦法解決,在猜測難驗證的過程中,大部分老師都是學生分小組拋硬幣、投骰子,並進行統計,而我考慮到學生都喜歡玩遊戲,因此,在設計時就把重點放在下棋,給學生一個開放的空間,學生既可以充分地玩,又能在玩的過程中解決問題,讓學生在玩中學,樂中悟,成為本節課的亮點。

由於這節課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玩,所以老師看上去上得很輕鬆,學生也學得比較愉快。但這節課還存在一些的不足,如:

(1)引入時的氣氛不夠熱烈,活動前交待不是很清楚。

(2)在聯繫生活時,老師引導的語言不夠具體,導致學生聯繫生活中類似的事例時有點含糊不清。

(3)展示學生作品時,時間還可以把握得更好一些,如果能留出一分鐘時間來給學生談感受,講收穫,將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遊戲公平》教學反思3

“遊戲公平”問題在現實生活中是存在的,學生也都經歷過、感受過。但是第一次在課堂上以理論的、知識性的形式接觸,所以學生會感覺既熟悉又陌生。本節課,我根據學生以往學習概率內容時的知識基礎和經驗基礎,結合教材,通過“摸球遊戲”、“擲骰子”、“拋硬幣”、“設計轉盤”等遊戲活動,討論遊戲規則是否公平,並親身試驗,驗證遊戲規則的公平性;組織學生嘗試設計使雙方都公平的遊戲規則。通過這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直觀感受,切身體驗隨機現象的特點,從而更加深刻地體會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和遊戲規則的公平性的關係。

一節課下來,我的感受是:

1、本節課我注重了讓學生親自從事試驗,引導學生收集試驗數據,分析試驗結果.

結合摸球遊戲,通過“試驗——分析數據——得出結論——修改規則——自己設計新遊戲規則”讓學生充分參與了活動的全過程。逐步加深了學生對等可能性及遊戲規則公平性的體驗和感受。體現了本節課內容的活動性、過程性、體驗性的特點。

2、課前安排學生進行拋硬幣的遊戲,統計了全班學生的結果。在分析“拋硬幣”遊戲規則公平的前提下,再出示學生的統計結果和科學家的試驗結果,讓學生明白在遊戲規則公平的前提下游戲結果不一定就公平,只是當試驗的次數越多時,結果越接近理論分析的結果,讓學生無論輸贏,都能欣然面對遊戲結果。

3、給學生提供了多次小組合作的機會,為學生提供了思考交流的時間,讓學生在合作中學會學習,提高了探究學習的有效性。

不足之處是:

1、激勵評價太少,不能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氣氛不活躍。

2、本節課中的遊戲規則都是對兩人公平或兩組公平的,沒有體現出練習活動由淺入深的原則,沒有讓學生經歷拾級而上的活動過程,能力培養不到位。再上課時,最好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再設計對四人公平或小組內每個同學都公平的遊戲規則,這樣會更利於學生知識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和能力的提高。

《遊戲公平》教學反思4

《遊戲公平》這節課屬於概率的一個內容,是學生對一事件定性描述及判斷事情發生的可能性的進一步昇華,本節課通過“拋啤酒瓶蓋”、“擲色子”等遊戲活動,討論分析遊戲規則是否公平,並親身試驗,驗證遊戲規則的公平性和等可能性;能自己嘗試設計使雙方都公平的遊戲。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直觀感受,從而體會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和遊戲規則的公平性。一節課下來,有以下幾點感受:

1、本節課,我先創設了清明放假該帶雙胞胎女兒到哪裏遊玩的情境,引出用“拋啤酒瓶蓋的方法決定好不好?”這一問題。在出現不一樣的猜想的同時,讓學生動手實驗。在動手實驗的過程中發現正反面朝上的可能性不相等,遊戲規則不公平。新穎的情境創設,學生的認知衝突都激發了他們對遊戲實驗的興趣,故而全身心投入到探索活動中來,感受到可能性不相等,遊戲不公平。

2、通過對“拋硬幣”、“擲色子”的遊戲規則的制定是否公平的分析,“不公平遊戲規則的修改”,以及“設計遊戲規則”等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體會只有在雙方出現的可能性相等的情況下,遊戲規則的制定才是公平的。組織活動由淺入深,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活動的全過程,逐步加深學生對等可能性及遊戲規則公平性的體驗和感受。同時也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知識貴在探索和總結。

3、數學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本節課,我提供給學生充分的合作交流的機會,創設基於師生交流、互動的教學關係,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根據教學內容和問題情境,適時地引進小組合作學習,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每個學生有明確的分工,有充分的合作學習的時間,以提高合作效能。本課的一系列活動,都是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完成,使學生在合作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合作,不斷提高探究學習的有效性。

4、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因為是堂活動課,所以本堂課的課堂組織要進行的十分嚴密,要充分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是對於學困生來説還是留有一定的遺憾,因為他們不善於總結,也不太善於與同學進行交流。所以本堂課上出現多次組織教學的情景,對於學困生我在教學當中沒有很好地給予引導。這是我今後教學中所要改善的方面。還有一個值得讓我特備加強的方面就是:扮演好學習的引領者這一重要角色,學會“及時追問”,使問題和結論通過學生之口來解答和得出。

《遊戲公平》教學反思5

《遊戲公平》是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三年級認識“可能性”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的教學理念是:讓學生在自主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理解和應用;設計的基本思路是:創設情境、提出問題——猜想驗證、體驗公平——實踐應用、深化理解。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1、創設遊戲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本節課,以遊戲為鏈條,把數學知識內容融入到遊戲之中。通過擲骰子活動驗證猜想、公平選“生”做遊戲、摸球遊戲找“公平”等活動環節,讓學生認識到遊戲要有規則才能進行,遊戲規則要公平才能使大家接受。這樣層層深入,把學生帶入到興趣盎然的探索知識內涵的情境當中,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對數學知識產生了興趣。

2、以活動為主線,重視學生的體驗和感悟

本課的內容具有活動性、過程性、體驗性的特點,整節課教學將活動貫穿於全課中。從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合作實驗——探究新知——學以致用——解決問題,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為學生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親身經歷了“猜想——驗證——分析——應用”等一系列活動,使學生的認識由感性上升為理性。突出了學生的認知特點,使學生對遊戲的公平性有了直觀的認識學生在活動中親身經歷了數據的蒐集、整理、分析、應用的過程。由淺入深,加深了學生對遊戲規則公平性的理解,真切地體驗、感受到事情發生的等可能性。

總體上,整個教學過程思路較清晰、各個環節能夠一環緊扣一環,活動組織較好。但本節課教學中還存在着不足之處:

首先,要加強信息技術操作方面的學習,以便靈活處理課件出現的突發問題。

其次,要多錘鍊語言(過渡語、引導語、評價語等),加強自己的語言功底。

第三,要增強教育機智。生成的課堂,需要我們豐富教育底藴,活躍教育機智。只有不斷地充電,豐富自身的數學素養,才能更好地引領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驗、感悟數學知識的本質,提高孩子的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