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社戲》教學反思(精選7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5.29K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社戲》教學反思(精選7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社戲》教學反思(精選7篇)

《社戲》教學反思 篇1

魯迅先生寫出了孩子之間的純真,寫出了勞動人民的純樸和厚道,留給我們的是人生經驗的通感:我們難忘的,留戀的其實往往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由事物新連帶出來的種種情感歷程。

小夥伴之間的淳樸友情,是作者動情描繪,潑墨最多的,為了滿足遠道來做客的“我”看社戲的願望,小夥伴拍胸“打包票”!大的能把船駕得如“大魚揹着孩子在浪花裏躥”,而“我”有小的陪坐在船艙裏,多麼懂事的淳樸少年!“我”看不到翻跟頭的鐵頭老生,有雙喜善解人意的勸解,“我”有些倦了,馬上有桂生舀來水喝,特別是可愛的阿發,大家想吃羅漢豆時,他並沒有開口就表明自己的大方,而是“往來的摸了一回”才鼓動大家:“偷我們的吧,我們的大的多呢!”坦白赤祼的真情讓人怦然心動!後來雙喜的阻止不過是想到阿發的娘,才又偷了六一公公家的。這是一羣多麼懂事體貼善良真誠的鄉下孩子啊,他們難道不是比城裏穿名牌、比闊氣的小新新人類更能讓我們體會到少年之美嗎?當然,他們也是蠻調皮的,“豆莢、豆殼全拋在河水裏,什麼痕跡也沒有了。”一種偷偷做了壞事後不會被人發現的竊喜!不少學生在我講到此處時都相視莞爾,課後佈置他們寫的《童年趣事》,證明很多學生都曾有過類似的經歷。

有的同學對六一公公送豆的行為不以為然,覺得他做作,甚至有巴結之嫌,我就和學生談起人的種種需要:人首先需要滿足的是生理需要,這和其它的動物來説是沒有區別的,但作為高等動物的人來説他還要有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抱負需要等。別人偷吃了自己的辛勤勞動成果,六一公公為什麼還要再送豆“巴結”一個孩子呢?因為這個遠方來的小客人誇自己的豆好,自己的勞動成果被得到認可,自己的尊重需要得到滿足,況且在中國這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傳統國度裏,讀過書裏的“迅哥”的誇獎又有了更高的意義,中國崇尚“女為悦己者容,士為知己者死。”那麼六一公公的送豆就有被尊重後的報答之意。

教學這課時,學生的熱烈反應讓我明白,語文課教學無定法,換一種角度去理解和引導學生閲讀,在增強他們學習興趣的同時,也開拓了我們的教學思路。

《社戲》教學反思 篇2

《社戲》作為第四單元文化藝術類的文章放在開頭我認為有些不妥。這篇為魯迅先生所寫的一篇小説,去看戲只是故事的引子與線索,全文並沒有對社戲做非常詳細的介紹。倒是讀完之後喚醒了大家對童年的美好回憶。其實我認可一種觀點“我實在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這是理解本文的鑰匙。是的,作者難道真的是再也沒有吃過如此好吃的豆、沒有看過如此好看的戲嗎?未必吧!其實在這裏讓“我”久久不能忘懷的是那段沒有束縛、自由自在的水鄉生活的美好回憶。

作為一名被束縛在學堂裏整天去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孩子,突然來到水鄉不用去念這些枯燥無味的古文對誰來説都是一件無比快樂幸福的事情。並且在這裏還能得到熱情好客的小夥伴們給予“我”的特別優待:釣蝦“歸我吃”,坐船“在艙中”,和年幼的小孩“剝豆”,六一公公送我羅漢豆。這些美好的生活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裏,尤其是去看社戲這件事,更是讓“我”生生的體會到了水鄉生活的環境美及小夥伴們與“我”之間的那份情感美。

本文內容較多,對於七年級的孩子來説,必須先去梳理思路。思路清晰了理解本文就容易多了。而在理解內容上,我主要帶領孩子按照看戲前、看戲的途中、看戲時、看戲後的思路進行的。我設計的主要問題有:

1、文章當中哪些描寫體現了我想去看戲的急切心情?

2、圈出描寫少年朋友們開船動作的動詞,並體味其運用之妙。

3、在課文第11、12節中,從哪些感官寫景,寫出景物的什麼特徵?這些景物描寫有什麼作用?

4、“我”所急切想看到的戲好看嗎?從文中找出依據。

4、寫月下歸航時,主要寫了什麼趣事?在偷吃羅漢豆這一情節中,作者重點描寫的是什麼?

5、小説中描寫了那些人物?他們各有什麼特點?通過對着幾個問題的思考,學生很容易理解本篇文章的思想內容。同時結合主題叢書4中美好的記憶這一章節的閲讀,讓學生學會去用筆將童年中那些美好的故事描繪出來。

《社戲》教學反思 篇3

《社戲》是七年紀下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課文,是魯迅作品中少見的充滿温情的文章,然而,它是一篇被節選得面目全非的小説,這一點是我初次備課時所沒有注意到的,徐老師指導後,我重新翻閲資料,再讀社戲。《社戲》選自《吶喊》,充滿詩意温情的《社戲》為什麼沒有收錄在温馨記憶的《朝花夕拾》中而會與《狂人日記》等收錄在一起呢?將小説的本來全面目還原,小説全文寫的是作為成人的“我”兩次去京城戲院看戲,痛感座椅如刑具,人情冷似鐵,“覺得此地是不適合生存的”,於是回憶起兒時一段快樂的經歷,如果單一的解讀節選課文,勢必會影響作者的寫作本真。所以,我們決定換一種方式來詮釋這一課,引領學生理解一個都市人的鄉愁,走進一個成年人的精神返鄉。

看社戲是文章的中心事件,但社戲真的好看嗎?學生很快從文章中找出了關鍵句:“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對於這個關鍵句,學生敏鋭地感受到作者的喜愛、留戀之情,在指導學生的朗讀中,我引導學生注意重點詞句的重音,讓學生在朗讀中體味作者的情感。整堂課就是從這個關鍵句生髮開來,由那夜看的幾個角色的戲到為何不主動離開以及看戲前的期待和看戲後離開心情串聯起課文的內容,在與刪除部分文章的比較中來體驗作者這都市人的鄉愁:如離去時心情的比較閲讀、看社戲與看京戲的不同比較等。

葉聖陶先生説過:“文字是一道橋樑堍,這邊的橋堍站着讀者,那邊的橋堍站着作者。通過這一道橋樑,讀者才能和作者會面,不但會面,還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吻合。”教師必須讓學生走進文本,傾聽文本,讓學生通過課文本身這道橋樑去探求文本的深層內涵,隨意整堂課我都十分注重讓學生走進文本,迴歸課本。

師:“從哪些句子中看出作者心存好感、記憶深刻的?找找看。”

師:“大家都説戲不好看,我們來找找看那戲怎麼不好看了,從哪看出來的?大家先看下看戲部分,篩選下作者看了哪些角色的戲?”

師:“我是怎麼看戲的,有一句話是”

師:“看戲中途的時候,看到了什麼?……把這句話划起來,誰朗讀好,朗讀一下。”

生:社戲就像一場旅行,不必在乎看戲的結果,在乎的是看戲的心情,讓心靈去看戲。

生:童年就是一場旅行,不必在乎短暫,在乎的是童年的快樂,讓心靈去旅行。

生:社戲就像一場旅行,不必在乎最後的結果,在乎的是看戲的心情和看社戲的環境,讓心情更加放鬆。

生:童年就行一場旅行,不必在乎他的過程,在乎的是他的結果,讓童年變得更加堅強。

雖然與都市鄉愁少有契合,但課堂是生命交流的驛站,是思維碰撞的舞台,而學生給我呈現的獨特的思維與感悟仍是讓我欣喜不已。

在這堂課中,我也看到了自己許多不足。課堂時間沒有把握好,以致後面都市鄉愁的主題感悟不夠,而由“這些美好是誰賦予的?”來引導學生感悟主題時也少了水到渠成之感。在銜接問題上,由於自身專業素養還需大力提升,也是緊張,環節銜接不夠到味,如從好戲到好豆的銜接上,我説“我們帶着濃濃的鄉愁,看完了那夜的好戲,接下來我們再去嘗一嘗那夜的好豆。”而聽了徐老師的課,她則是用“台上的戲演完了,而台下的戲正在開始。”來過渡到下一環節,徐老師的課堂藝術與教學素養值得我欽佩並以她為榜樣學習。

《社戲》教學反思 篇4

教完《社戲》,我又找到了舊課新教的途徑,那就是教師不應拘泥於教學參考書提供的那些資料,也要獨立思考,頓悟教材尚未被挖掘又有利於學生健康成長的人文元素。

我以為,在教法上,老師要勇敢打破傳統的那一套教法,爭取找到最佳的突破口,除舊佈新,給保守迂腐的思維定勢注入新的血液,讓語文課堂煥發出勃勃生機,讓教材不再是學生死記硬背的工具,而是變成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全面發展的階梯或枴杖。

過去,我教《社戲》經常是從課文分段和歸納段意入手,而這一次,我是從縮寫課文開始,段落劃分和歸納意思隻字不提,學生反而更能整體把握文章的主體,我説到後面,學生能馬上聯繫到前面。

過去,我講課從介紹魯迅開始,而這一次我從提問“為什麼説平橋村是我的樂土”開始,魯迅介紹等結束課文之前,聯繫文章末段深刻含義與中心意思的時候再聯繫起來一起説。

過去,我極少注意文章對一系列兒童心理的細微刻畫,此次特別關注了,還挑出來板書於黑板:“鬱悶——興奮——急切——煩躁——依戀——歡暢——回味”,併合理建議學生應正確調控課堂情緒,聯想到“人是情緒動物,不管大人還是小孩,”點撥引領學生對生活現象的正確理解。

最高興的一點是,我能聯繫身邊的生活實際,給學生適機的點撥:小孩的性格往往是家長教育的結果。本文雖然只寫小孩和老人,不寫一般成人,但讀者可以推想到大人的為人態度與孩子一樣是熱情好客、真誠純樸的,於是,我們才那麼堅信平橋村的的確確是個民風淳樸、風光優美的江南水鄉了。由此我們可以推廣來聯想,你們在學校的言行表現,等於是從另一個側面暗示老師:你們的家長是怎樣在家對你們進行辛勤引導的。

有句歌詞唱得好,“只要一點點改變,生活就變得更美好”。沒錯,教師創造性勞動,主要就表現在隨時隨境改變自己教學思路,去適應不同背景下的學生更快的發展需求。

《社戲》教學反思 篇5

《社戲》是七年紀下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課文,是魯迅作品中少見的充滿温情的文章。透過它我們可以領略色彩斑斕,淳樸的民風民俗,這篇課文我分兩個課時講授。

第一課時從樂土入手,讓學生找找迅哥兒在平橋村經歷了哪些他感到“樂”的生活,同時概括文章詳寫的看社戲是一個怎樣的過程。目的是讓學生理清文章的電路,學習文章詳略得當的寫作技巧。進而總結出平橋村的生活,自由,無憂無慮,生活美好。體會作者波瀾起伏的情緒變化。

第二課時的主要環節是探討平橋村的“景美”和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徵。主要探討文章的兩處集中寫景的段落(月夜行舟,月夜歸航)學習作者綜合運用多種感官寫景,以及從字裏行間體會出人物的心情,感受,學習情景交融的寫法。揣摩個性化的人物,詳細分析雙喜,阿發,六一公公,最後概括出平橋村的人具有的寬厚純樸,熱情好客的民風。下半節課由文章的最後一段切入,由討論“戲好看嗎”“豆好吃嗎”(回到前文找答案,重在學習文章,用正側面相結合的手法寫戲的不好看)引向文章主旨,既然戲不好看,豆也很普通,那主人公為什麼如此懷念?他懷念的到底是什麼?引導學生思考:那夜的戲,豆與之後的生活是的一場戲及吃到的豆有如些不同?魯迅先生寫出了孩子之間的純真,寫出了勞動人民的純樸和厚道,留給我們的是人生經驗。

在整個教學中感到自己備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基本完成,欠缺的是朗讀不夠,對文章精彩段落沒有反覆誦讀,沒有讓學生在充分的朗讀中感悟深化,也對今後長久的記憶有影響。另一方面,由於分兩個課時,時間不是很充裕,不能夠兼顧一些分析反映比較慢的學生,從而使他們的課堂參與的積極性不高。教這課時,學生的課堂反應讓我明白,語文課教學無定法,換一種角度去理解和引導學生閲讀,在增強他們學習興趣的同時,也開拓了我們的教學思路,如果一定要説有一點點成功,那就是嘗試的結果。當然也有不足之處:

一是對學生的課前準備沒有足夠的重視。雖然有要求,但是學生是否認真落實沒有認真的去檢查,也沒有去細緻的去搜集學生的疑問,以致於在課堂上不可能很好的解決學生中很有價值的問題。

二是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沒有進行很好的分析。沒有考慮到學生的生活與作者的生活的時代差異,整個教學過程中感覺有些教學要求有些拔高。

課堂應該是詩情畫意的課堂,讓學生在美的情境中神思遐想。我在教學過程中追求教學的詩情畫意美。魯迅先生的小説《社戲》無疑是一幅令人沉醉的的`江南水鄉淳樸氣息和淳厚人情的風情畫卷——樂土釣蝦放牛,月夜航船,船頭看戲,歸航偷豆;樂土少年朋友熱情聰明能幹,憨厚無私,熱情好客,風尚淳樸。語文的教育就是美的教育。發現美的眼睛,首先是在語文中發現的;塑造美的雙手,最先也是在語文中塑造的。語文——詩意的棲居之地,她將美的瞬間化為永恆。語文是活的,她生機無限;語文是美的,她美不勝收;語文是有感情的,她激情澎湃;語文是會思想的,她綿密深沉。

《社戲》教學反思 篇6

在上《社戲》這篇課文時,我也是這樣做的。

一、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上,充分研究教材特點。

本篇文章是鄂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的話題是《幸福的滋味》,單元閲讀要求是閲讀本單元課文,揣摩描述人物心理活動的語句,並結合自我的生活體驗理解課文資料。但這篇文章,就體裁而言,它屬於小説;就資料而言,它是以社戲這一江南水鄉文化活動為線索,表現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經歷。課文經過我和少年夥伴們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月下歸航等情節的描述,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爛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經歷,表現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完美回憶和對故鄉的眷戀之情。所以本文定位在文化生活上,體現了語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關係。所以教學本文除教會學生使用語文工具外,還有就是結合自我的生活體驗理解課文資料,培育學生對課外生活的關注。

二、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上,充分研究文章特點。

有人説教《社戲》課文最終一段是理解本文的鑰匙。在備課的時候,我也在研究,作者為什麼把文中的戲和豆説的那麼好?我們明白,這篇文章是作者對童年生活回憶。大抵來説,回憶的總是完美的事物。那麼,該如何來引導學生來理解這篇文章呢?從《社戲》文章來看,那晚的戲並不好看,豆呢也僅僅是水煮豆。而作者呢,卻説是:我實在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為什麼作者如此難忘呢?

三、在教學過程的落實上,充分引導學生參與。

《新課程標準》中提出: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這堂課我十分注重讓每個學生全員全程參與。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教學時,我抓住課文的文眼,即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引發學生去認真讀書,充分地和文本進行對話,去思考、討論、交流。

我嘗試在教學中放手讓學生質疑,讓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和研究者。如果經常有意識的讓學生質疑,我相信,學生質疑的本事會得到充分的提高。會使課堂成為一個充滿創造和發現的樂園。

當然,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

一是對學生的課前準備沒有足夠的重視。雖然有要求,可是學生是否認真落實沒有認真的去檢查,也沒有去細緻的去搜集學生的疑問,以致於在課堂上不可能很好的解決學生中很有價值的問題。

二是對學生的實際情景沒有進行很好的分析。沒有研究到學生的生活與作者的生活的時代差異,整個教學過程中感覺有些教學要求有些拔高。

《社戲》教學反思 篇7

我是懷着滿心的欣慰與幸福走出教室的。我情不自禁地為自我的教學智慧喝彩:不僅僅能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景及時調整教學預設,還敏鋭地發現了學生在景物描述中的一個薄弱點,並且還能運用策略及時地和學生一齊把它給解決了。學生的課上表現也相當精彩,不僅僅熟悉景物描述的方法和作用,當堂的景物描述也還不錯。有預設、有生成、有效果,這節課不錯!

沒想到,在寫教後記時,我竟疑惑起來了。回想上課的情景,再看我為景物描述設計的教學目標,即學生經過朗讀月夜行船、船頭看戲和月下歸航三個片段,合作探究出自然環境描述的作用,感受景物描述的優美。很明顯:教學流程並不是緊扣着教學目標,異常是之後課上寫景要抓住景物的特點的相關分析與跟進練筆訓練根本遊離了本課的教學目標。那麼,到底是我對教學目標定位不全面,需要修改呢,還是教學過程脱離了教學目標進行了無效的、甚至是錯誤的教學生成?

我上網查閲了教學目標的確定以及教學有效生成相關的文章,又認真聽取了北京十二中王嶺教師的有關語文教學生成的探討講座、北京教科院王彤彥教師的有關閲讀教學幾個問題的初探講座和上海師範大學教授王榮生教師的語文教師如何進行有效的反思講座。我明白了:充分預設是有效生成的基礎,預設時教師應當正確定位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點,還要研究學生的具體情景。課堂生成是否有效益,還要遵循適當適度適時三個原則。文學作品閲讀重在章句的鑑賞,先從文類特徵、文章資料與學生閲讀本事方面確定教學資料,從而正確定位教學目標。

至此,我清楚地認識到自我教學上的不足。就這節課而言,備課時,我只意識到景物描述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具體教學目標如何定位,我卻沒有好好思考,此刻想來,應當要進一步體會小説景物描述對於表現文章中心所起的作用。同時,我在教學流程的設計上過於粗放,完全把主動權讓給了學生,但教師的主導地位卻體現不出來,教師最終的小結和板書並不能幫忙學生很好地理解本文中景物描述的作用。如果此刻我重上這節課,我會設計一個主問(結合文中語句,談談你所喜歡的描述有何作用?),並會指導學生朗讀精彩片段,讓學生在反覆地朗讀中感受景物描述的妙處。另外,我對學生準備不夠,大部分學生課前就明白景物描述的技巧,而比較喻、擬人修辭手法的賞析更是掌握得不錯,所以,本課教學設計的重點和很多時間應當花在精彩片段的賞析與朗讀上,而教學預設並非這樣。再看課堂上,熱鬧非凡,可細細想想,其實教師完全被學生牽着走,根本看不出這節課進行過教學預設的痕跡。所以,教學探究越來越偏離教學目標,所謂的教學生成看似精彩,卻不能促成教學目標的達成。本文的教學目標是合作探究出文中自然環境描述的作用,而不是瞭解景物賞析的角度,當堂的練筆訓練《故鄉的清晨》更是與本文的中心無關,並不能以寫促讀。如此生成,用王彤彥教師的話説:閲讀課沒上好,寫作課也沒訓練到位,這種課就是‘四不像’。

哎!很多時候,我們年輕教師在備課時缺乏整體意識。不肯真正地靜下心來研讀文本,總是喜歡藉助各種教參,然後羅列出一課的教學重點與難點。很少去想自我篩選出來的精華們能不能構成整體,它們能不能幫忙學生把握文章的整體,它們又能不能與自我的學生的已有知識、技能融為一體。其次,在具體的教學設計時,年輕教師只是準備個框架、大概,沒有精備的習慣,預設不夠充分,生成的效果就要打問號。第三,備課與課堂教學時,年輕教師還經常遺忘了教學目標。沒有教學目標的引領,教學設計中自然會出現一些無效的環節,課堂教學時,也很有可能出現沒有教學效益的教學生成。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