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用連除解決問題教學反思範文(精選8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97W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用連除解決問題教學反思範文(精選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用連除解決問題教學反思範文(精選8篇)

用連除解決問題教學反思1

新課程改革的六大具體目標之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解決問題”正是為了完成這一項目標而設計的。

一、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習更接近生活。

在本節課裏,學生學習的主要任務定在“會用除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在教學設計時主要考慮以下幾點。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尤其是對好動的低年級學生,激發他們的參與興趣,使他們感到有趣是設計教學的前提。這節課我在教學引入方面採用了讓學生看團體操表演的形式,學生都感到很有趣,有效地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為課堂教學開了個好頭。如果知識與實際相結合,知識也就活了,學生也更願意學了。團體操的表演的情景,是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一個小圈有多少人”也就成了他們希望解決的問題。可見聯繫實際能夠激起他們學習的願望,並且能使學生髮現生活中有許多數學問題,還能夠有效地是數學課堂得以延伸。

二、注重探究性學習,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理解問題,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探究性學習是綜合性學習的活動方式。以問題為引導的探討性學習模式一般可分為四個過程:第一步,發現問題;第二步,學生提出問題;第三步,組織探究活動解決問題;第四步,回顧反思,並提出要繼續探究的問題。在設計時,我是這樣一步步完成的:第一步,由觀察“春季運動會”的情景,使學生髮現問題;第二步,讓學生從中找出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第三步,師生共同探討如何解決“每個小圈有多少人”這個問題;第四步,回顧總結解決問題的步驟,並希望大家能夠多留心身邊的數學信息和問題,並解決這些問題。例如:在教學例題時,我首先:

(1)創設情景,引出問題:出示情景圖:春季運動會正在熱烈地進行着,你們看又在進行什麼比賽?

(2)觀察收集,提出問題:

①獨立觀察情景圖,收集數學信息。

②交流收集的有關信息:有60人表演團體操,平均分成2個大圈,每個大圈平均分成5個小圈,每個小圈有6人。

③自己提出數學問題。

(3)探討交流:

①小組內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着重探討書本提出的問題,確定第一步解決什麼問題。

②全班進行彙報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學生可能有以下幾種不同的解決方法:

a、每大圈有幾人?60÷2=30(人)每個小圈有幾人?30÷5=6(人)綜合算式:60÷2÷5=69(人)

b、2個大圈共有多少個小圈?5×2=10(個)每個小圈有多少人?60÷10=69(人)綜合算式:60÷(2×5)=6(人)根據不同思考角度,體現解決問題的多樣性。

(4)自我評價:在探索交流活動中,説、聽、議做得如何?

就這樣,我把整個學習過程交給了學生,讓學生在自己不斷的探究中,學會生活中的數學。

用連除解決問題教學反思2

《新課標》提出:計算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數感,增進對運算意義的理解。課堂教學中,如何把握和運用算用結合,凸顯算用結合的優點,值得認真思考和實踐。現以《乘加乘減式題》一課設計為例,談談一些想法,請同行賜教。

本課的教學不如以往《兩步計算式題》的教學,“先算什麼、再算什麼”不是由教師提出和説了算。而是學生從圖意列出算式,然後根據列出的算式而進行嘗試計算,最後在實際情景(主題圖)中得以驗證算法,從而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加(減)法”。我認為,這才是本節課算用結合的真諦。基於對教材的理解,我的教學設計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算與用的結合。

1、利用主題圖,以用引算。

通過讓學生觀察主題圖,從而提出數學問題,引出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乘加、乘減式題,是設置主題圖的用意之一,也是本節課的第一次算用結合——以用引算。從乘加、乘減式題的得出,讓學生感知算式與圖意的內在聯繫,並通過嘗試計算來印證直觀認識是本節課的第二次算用結合。設計中,我充分注意了這兩次算用結合併力圖體現其結合。

2、圖式結合,以用明算理。

乘加、乘減式題的計算方法的驗證是設置主題圖的用意之二,也是本節課算用的第三次有機結合——以用明算理。我以為,這一結合方法是新教材的特色。當乘加、乘減式題出現之後,無論從順序上還是直觀上學生都覺得應該先算乘法,這一算法正確嗎?儘管“先乘除、後加減”是人為規定的,但規定並非想當然,得有一定的道理。因此,在提倡探究、交流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大背景下,這就需要讓學生進行驗證。設計中,我注重學生通過圖式結合、心裏默算來探究算理這一環節,此舉不僅有助於學生掌握計算方法,更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探究和理解算理。

3、以用促算,深化算法。

讓計算與生活相伴,起到學為所用,是本節課設計中的第四次算用結合。在這一過程中,我為尋求算用結合的最佳結合點而盡力。主要是創設了讓學生幫王大爺計算一共摘了多少個桃子和同學們去參觀一共去了多少人,用不同的方法數花的朵數。以及沒有進行完的開放題,其意不在於簡單的“用”,而在於鞏固算法,進一步明白算理,學以致用。

不足之處。: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我把大量時間放在了讓學生説為什麼會這樣想的敍述上,由於孩子的年齡太小,總體感覺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不是很好,特別是在説為什麼的時候,需要一大竄語言文字來描述,一些同學的訴説,斷斷續續,不太清楚,所以我得重複他們説的話,這樣耽誤了時間,沒進行完。在我預設時也過低估計了學生的能力,原本認為只有3-4種解決的方法,卻出現了8、9種方法,很令我驚奇,我不得不承認他們真的太棒了,如果我的教學設想在課前再多一點,這樣會更好得把握時間,不至於使後面的開放題進行不完。課堂上任何事情都會發生,一切皆有可能。我慶幸我還年輕,而且趕在了好時候,周圍有很多優秀的教師,學校也為我們創造了很好的展示舞台。不足的方面太多了,自我的素質還要進一步提高,還要不斷學習,多讀書,多向其他老師請教,儘可能多的吸收營養。

用連除解決問題教學反思3

本節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乘法的意義和學習了2-5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使學生體會到由於觀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不一樣的。讓學生在經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體驗策略的多樣化。本節課我以學生為主體,運用自主探究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我的教學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1、讓學生觀察今天的算式跟以往有什麼不同,學生能説出:以前是乘法,今天是乘加乘減,引出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乘加、乘減式題,讓學生感知算式與圖意的內在聯繫。繼而問學生,3×4-1這個算式先算什麼?3×3+2先算什麼?在乘加乘減算式中先算什麼?引導學生説出先算乘,再算加減。

2、在練習時,先讓學生説如何列算式,再説算式裏先算什麼,鞏固計算順序;主要利用課本中的桃子圖、沙灘上的人數圖讓學生通過對圖的觀察,列出乘加乘減的算式。圖式結合,以明算理。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也存在不足之處:

1、在小組討論的時候應該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全班討論,最後引導學生自己總結計算方法。

2、在理解乘加乘減的意義時,引導不夠準確,導致學生表達不明白,説不出來。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備課時要把重點內容分析透,組織好教學語言。

用連除解決問題教學反思4

連除簡便計算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法、乘法運算定律和減法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讓學生理解並掌握“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可以用這個數除以兩個除數的積,也可以用這個數先除以第二個數再除以第一個數讓運算變得簡便”是教學的重點,因此我有意識地強化了“根據算式特點靈活運用除法運算性質進行簡便計算。”這也是本課的難點。

這節課還有很多不足,發現規律後,我本來想讓學生結合生活實例再次驗證,但因為對習題的選擇不是太合適,所以只驗證了其中的一個規律,而對於第二個規律,習題卻不能完成驗證,這一點是一個失誤,應該進行修正,如果把習題再認真選一選效果一定要會好得多。

還有本節課教師的語言設計不是很精練,不能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驗證結束後,學生得到連除的計算方法有三種,為了強調簡便計算,我應該及時引導:“這三種方法,如果讓你選擇,你會選擇哪一種?”從而讓學生明白,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但要學會根據算式中的數據特點,靈活選擇簡便的方法進行計算。這也是我們的數學的價值所在,可惜沒有及時引導,很遺憾!

總之,本節課既有成功,又有不足,在第二次上課時,我會揚長補短,爭取把這節課上的更完美!

用連除解決問題教學反思5

在課的開始我打破以往復習連乘應用題的常規,而是聯繫實際以三年級準備組建數學活動小組這一學生身邊的事情入手,在這個看似平常的方案中,藴含着豐富的數學信息,讓學生充分採擷這些信息,並重新加以選擇構建、歸納、處理、抽象出具有典型性與應用性的連除應用題的知識,這些都是學生感興趣的,迫切希望瞭解的`,更是探究本課應用題的起點。

這種內驅力表現在課堂上就是學生的大膽提問.積極思考.合作交流。主動實踐的學習過程。在冷靜的思考與激烈的碰撞中,隨着這些源於生活、源於學生的問題一一解決,知識脈絡也逐漸清晰起來。

教師聯繫實際讓學生自已提出問題,拉近了知識與學生的距離,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而且還創設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討論、相互爭辯的氛圍,培養了學生在相互交流與評價的過程中研究和探索的精神,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達到了發展與提高學生數學能力的目的。

用連除解決問題教學反思6

今天上了一節解決實際問題的課,主要是要讓學生初步瞭解用連除解決的實際問題的基本結構和數量關係,能列式解決這類實際問題。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在成功的體驗中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在列式計算時儘可能的用兩種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在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説説每一步的意義,努力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的時候,每做完一題都會問學生這題你為什麼這麼做,你是怎麼想的,但在上課的過程中發現很多學生説不清楚,有的人越説越糊塗,比如在下面這一題中我先讓學生觀察圖片,瞭解圖中呈現了哪些數學信息;再讓學生獨立思考解決;最後讓學生交流思考方法。但在交流思考方法的時候,出了一些問題,這題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先算四輛汽車一次運了多少箱,再算一輛汽車一次運了多少箱;另一種是:先算一輛汽車兩次運了多少箱,再算一輛汽車一次運了多少箱。學生在説的時候説不清楚,後來課後想想可能我要求太高,要學生都説出來,二年級學生説畢竟還比較吃力,抽象思維能力和概括能力還不是很好,所以學生對於應用題説説第一步算什麼第二步算什麼,也就是想的方法,用語言來表達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只有那些好的學生才説的出來,所以,等到上下一個班級的時候我改變了一下教學方法。

就比如上面那道題目,我先是讓他們找條件,學生找出條件後讓他們從三個條件中找出兩個向關聯的條件,看看根據這兩個條件你能求出什麼問題;之後再利用新求出的條件和剛剛沒有用的條件和起來解決問題,也就是“找條件求問題”,這樣下來學生會説多了,條理層次也比剛剛清楚。

用連除解決問題教學反思7

這一小節內容是在前面初步學會比較容易的歸一應用題的基礎上,教學解答稍複雜的兩步計算應用題。教學重難點:掌握雙歸一應用題的解法,會正確分析題目中的數量關係;教學目的是進一步掌握雙歸一應用題中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興趣入手,降低難度。

解答例1這類應用題的關鍵是找題裏數量間的數量關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題意,我通過課前兩道簡單的歸一應用題入手,幫助學生總結歸一應用題的方法,激發學生興趣,為學習新知識做了很多的鋪墊。

二、放手思考,選擇最佳。

在學生獨立思考數量關係有困難的情況下,採用小組交流互助的方法,再加上線段圖輔助,學生逐漸弄清解決問題的思路,展示講解自己的思考過程和結果,這樣既增加學生學習的信心,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然後,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選取最優方法解答,這樣既突出了最佳解題思路,又強化了解題的關鍵,促進了學生邏輯思維的發展。

三、教會方法,同比知識。

應用題的教學,關鍵是理清思路,教給方法,啟迪思維,提高解題能力。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敢於大膽放手,組織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再在練習本上試做,然後指導學生分析數量之間的關係,討論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中去。所以在應用題的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分析應用題的解題方法,一句話,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比教會知識更重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而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

用連除解決問題教學反思8

今天這節課是在學生已學乘法口訣表的基礎上學習的,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的運算,通過學習要讓學生掌握連乘、連除、乘除混合的運算順序,併力求學生能正確熟練地計算。

1.以舊引新。

課始我讓學生口算,為下面的學習做鋪墊。在教學中我為學生準備了連加、加減、連減、乘加、乘減的題目,讓學生自己算一算,這樣的練習學生是熟悉的,學生也能很快地完成。然後組織學生觀察這些算式,發現有什麼相同的地方,並體會運算順序。連乘、連除和乘除混合運算的讀法和運算順序與加減法差不多,所以複習時安排了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讀法、計算方法有助於學習新知。

2.比較領悟。

在學生髮現連乘、連除與乘除混合這些算式的不同點後,又追問:你發現這些算式在計算時有什麼相同點嗎?也許學生沒有領會我這一問題的意思,學生的回答都沒有回答到位,於是讓學生分別説説這些算式先算什麼?再算什麼?學生經這麼一點拔,立即明白也能體會到它們的運算順序的相同點——從左往右進行運算。

呈現幾道算式過程的時候,他們都沒有注意一個細節,2×3的連接線上沒有箭頭,36÷4的連接線上有一個箭頭。我讓學生説一説原因,學生表現很積極,我肯定了他們的回答:因為乘法中乘數交換位置積不會變,除法中卻只能用被除數去除以除數,不能把被除數和除數的位置交換。放手讓學生自由發言,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自己去思考、探索、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