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通用16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53W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通用16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通用16篇)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1

《童年的發現》是五年級下冊第二組的課文,俄國作家費奧多羅夫書寫了自己在童年時的發現。文章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時的發現,接着細緻表述了發現的過程,最後得到證實的同時又被老師誤解。於是,一個好幻想、愛刨根究底孩子躍然紙上。

課題“童年的發現”是一個很有意味的命題,可分“我的發現”和“童年時的發現”來確定題眼,組織教學。教學目標為:

1、通過闡述理由來辨別圖片,讀準認識““胚胎、草履蟲、細胞”等詞。

2、通過抓題眼,抓重點段落,抓重點語句,以學習小組的方式讀懂“發現什麼”。

3、以梳理“發現”歷程、小組學習交流為基礎,通過多種朗讀形式和師生評價來進一步讀出童年的情趣。

教學板塊分三塊進行,一、檢查預習,二、讀懂“發現”,三、讀出童年。基於上午的課堂實施情況,分板塊談教學過程和教學反思。

在檢查預習板塊,學生已經預習過文章,利用字典、詞語手冊等工具書對不懂的詞語有了一定的理解,這是學生學習《童年的發現》的起點。我的導就在學生有這樣的學生基礎上進行。拿出網上找的三張圖片,讓學生判斷哪個是胚胎,哪個是草履蟲,哪個是細胞,並要闡述理由。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明白可以通過字典、詞語手冊和書本中的註釋去讀懂詞語,更可以通過查資料,看圖片,看視頻去進一步地瞭解認識它們。

在讀懂“發現”板塊,學生通過快速瀏覽文章,能很快地找出寫“我”發現了什麼的段落。並在學習小組交流中準確抓到信息,哪些語句能告訴我們發現是什麼?理清楚了第1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之間的關係是概括和具體的關係。最後我在小結中授予方法指導“我們通過抓題眼、抓重點段落、找重點語句讀懂了發現是什麼。”

在讀出“童年”板塊,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字裏行間的情趣?首先我還是選擇了學習小組一起學習交流,並提出學習要求:

1、選擇一處或幾處能感受到“童年”的段落;

2、用你們喜歡的方式讀懂讀出“童年”的味道。

3、交流完成“童年的發現是怎麼樣的發現”,並批註在相應的段落語句旁邊。

彙報交流中,我更側重於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體會感受童年的味道。重點引導學生品讀第3自然段,想通過老師的憑藉、自己談感受、同伴的評語中一步步營造一份夢境,體會那份很有意思的,很有情趣的發現。這環節的教學我一直很困惑,學生正處童年,成年人的我們去閲讀這樣一段文字時,那種意境會很有體悟,學生卻很難。策略與手段比較單一,就是入情入境地朗 讀,難以很好的把握。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2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常常發現學生聽課分心的現象,它極大的影響了教學效果。基本原因是學生不會聽不願聽。本課教學中,我進行了聽的訓練。由一名學生講作者童年發現的過程,其他同學評出亮點。當學生説了三個亮點後,讓聽的學生總結。這時會發現聽完全的學生不多。可見多數學生分心了。讓這位學生再講一遍,學生聽的效果極好。這裏有一個有意注意的問題。很多時候當我們採取一問一答的形式時,往往忽視了下面聽課的學生,其實在此活動中他們的思想根本不在其中,這是因為兒童好動,思想不能長時間集中。我們必須想方設法讓他們集中精力。説聽評後,必須讓下面聽的學生總結。因為他們有聽的任務,不聽不行,注意力必然集中。

我不斷地鼓勵説故事的人,不斷讓聽的學生評、總結,結果學生越説越好。我不能不佩服學生潛力巨大。當看到學生講得頭頭是道時,我想平時我們愛埋怨學生腦子不活,其實是教師沒有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起初學生説得不好時,我們可以找他的亮點,當亮點多起來時找大的亮點,讓學生一次次獲得成功感,他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智力極度發揮,他們必將越説越願説。

在學生讀文中感受深刻的句子時,我利用的材料講,老師的回答已經是幾十年前的事了,他還記得,可見當時作者聽得何等認真。沒有認真地聽別人説,哪來好的人物語言描寫。

就是這樣的聽説訓練,就是這樣有的放矢的引導,課堂上聽講發言的學生多了,分心的學生少了。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3

昨天,我像往常一樣拿着課本,懷着愉悦的心情,邁着輕盈的步子,朝着教室走去。

上課,課堂中,一切都像往常一樣,學生認真的聽着,思考着,回答着我提出的問題,一切都是那麼的井然有序,有條不紊,在我看來這節課的知識學生似乎很好接受,由於比較接近學生現階段的生活,一切理解起來了都比較的輕鬆,我感覺水到渠成。正當我滿心歡喜地以為學生學的很好,這節課即將圓滿結束時,一個異樣的聲音出現了,一個平時比較調皮的學生説:“老師,那現在作者出名了,他的老師有沒有給他道歉呢?”(《童年的發現》講述了作者九歲時發現了胚胎髮育的規律,後來在聽老師講達爾文的進化論時想到了自己的發現,在課堂笑出生來,被老師誤解,當場受到懲罰,被老師驅趕出了教室。)聽了這個學生的提問,我竟一時語塞,不知如何開口。不知道各位有經驗的老師會怎麼做呢?回到辦公室我也一直在思索這個問題,也給我一個深深地思考。

我想以後備課一定要全面備課,不僅要仔細地備教材,還要備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另外,這個學生不經意的一句話,也向我們敲響了一個警鐘,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是不是應該多考慮考慮學生的感受,給予學生平等的地位,多聽一聽他們內心真實的聲音。常聽説應蹲下身子與孩子們欣賞風景,我想我們還應多給孩子一分鐘,聽他們説一説他們的想法。

也許我的想法還很淺薄,希望各位老師能給不成熟的我多多指教。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4

《童年的發現》講的是作者童年時的一個發現,反映了兒童求知若渴的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課文重點寫了作者在童年時發現胚胎髮育規律的過程。這個過程大體經歷了三個相互聯繫的階段:先是夢中飛行;由夢中飛行引出了為什麼在夢中飛行及老師對此所作的解釋;由老師的解釋引出了“人究竟是怎麼來的”疑問以及對這個疑問的大膽猜想,這個猜想就是作者童年的發現。在設計教案時,我為了突出重點,從“發現”入手,引導學生初讀課文,把握“發現”是什麼,進而圍繞“發現”精讀課文。在設計環節時,總體思路為總—分—總式,即先引導學生在讀文時整體把握“發現”的過程,在學生交流表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出發現過程分為三步:即夢中飛行、尋求解答、大膽猜測。在此基礎上再分別從三方面引導學生理解,重點通過感情朗讀、理解重點詞句理解把握作者的發現過程,並適時滲透作者求知慾強、好奇心重的特點,最後再反過頭來回顧整個發現過程,感受作者是個怎樣的孩子。設計教案時,自認為思路清晰,重點把握突出,課堂效果應該較好。

但整堂課下來,總有一種“蜻蜓點水”之感:教學內容不深不透。雖然各個教學知識點都已講到,但總沒有深入、細緻的去談、去讀、去體會。如在教學“尋求解答”

一節中,只是讓學生分角色讀課文,體會“我”的好奇,有刨根問底、善於思考的特點。此時,我向學生提出:“作者問了幾個問題?”有的同學説“四個”,有的説“五個”。張翔宇同學還把課文中未出現、隱藏在文中的問題(晚上我為什麼會做飛行的夢啊?)問了出來,而此時,我並沒有趁勢表揚鼓勵,説明我平時的教學機智還不夠,不善於傾聽學生的回答並作出適時地反應。引導學生理解“幾個問題”時,我雖然出現了“追問”一詞,也作了講解,但沒有趁熱打鐵,引導學生朗讀體會,使學生在朗讀中感受我強烈的求知慾。結果在講完發現過程後,再回過頭來思考作者是個怎樣的孩子,從整體角度看,一是教學內容重複,二是理解進教材意圖的偏離,沒有在特定情境中達到文意兼得的目的。

正如楊老師所談,本節課可以分為兩部分,在初步引導學生了解發現過程後,可以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文中的作者在發現的過程中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學生在自讀自悟得基礎上,可以結合具體詞句談出自己的看法,此時再深入指導朗讀會更好。這樣,不僅整合了課堂內容,突出了重點,還鍛鍊了學生思考表達的能力,促進了學生的合作、探究,在體會朗讀中,真正感悟理解作者是個怎樣的孩子。比較前面老師的牽引、指導強過百倍。

由這節課的教學,我再一次感受到教師對教材把握的價值,它是成功上好一堂課的關鍵。只有深入鑽研教材,抓好文章主線,把握好文章的“題眼”,並圍繞“題眼”

去設計環節,精心提問,才會走向成功。就像本節課,我的“題眼”並不明確,錯以“發現的過程”為“題眼”,其實應該圍繞發現的過程體會作者求知若渴、善於思考、大膽想象的特點,才是本文真正的“題眼”。一切教學應該為它服務,向它靠攏,而我卻用過多的時間去泛泛理解發現過程,導致上完課有“蜻蜓點水”的感覺。

再次,我也感受到了自己教學機智的不足,今後要努力提高。要注意傾聽,重視學生髮言中的“亮點”,及時捕捉,適時鼓勵,才能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也才能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層層深入,達到深刻理解、體會的效果。

第三,感受再深的就是要入情入境的引導學生朗讀,要做到説讀結合。而這方面我做的還不夠。有時自己在課堂上講得多,問題重複或過碎,過多佔用了學生朗讀體會的時間;而有時的朗讀並沒有在理解透徹的基礎上體會、感悟的去讀,而是為了讀而讀,效果不好。

以上的反思與感悟又一次讓我深深地觸動,自己的教學水平將如何提高?只有不斷反思、總結、鑽研,在實踐中才能進步。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5

《童年的發現》這課的教學設計有以下幾個想法:

1、學路確定教路。

結合學生需要以及課後習題來確定學習目標。如目標“能用自己的話説説我的發現以及發現的過程”,其實就是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理清文章脈絡的練習,依然是高年級學生首要訓練重點;“能正確讀寫本課積累的詞語”這一目標的確定,就是化字為詞,反覆認讀,強化積累的一個過程。

2、關注預學要求。

一次偶見蘇教版的教材,每課後面均有一個積累本課詞語的練習,人教版的沒有,於是除了常規預習作業外,我要求學生也要把每課自己喜歡積累的詞語整理在課文後,不懂的加以理解,給一定的自選權。對於學生的預習,教師一定要有檢查環節,一方面對懶於預習的學生起督促作用,另一面對預習到位的學生給予鼓勵,更重要的是老師可以及時發現問題,瞭解學情,掌握第一手材料,在課堂上學生會的堅決不講,有效節省課堂時間。

比如本課聽寫詞語環節,就選取了五個學生在預習中容易出錯的詞語,共同糾正共同強化。設計好預學要求很重要,它能讓學生有備而來,打有準備的仗,目的性強且有針對性,學生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如何去做,更有利於學生課堂展示自信心的培養。

3、生活、語文兩貫通。

讓生活是語文,讓語文即生活,是我一直以來孜孜追求的境界,努力使得孩子們的學習貼近生活,讓他們從中感到快樂。比如猜詞遊戲環節的設計就是有心而為之,詞語的選擇要選生活中使用頻率高的,理解的語言也要貼近生活。如:“倭瓜願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願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夏夜悶熱,我躺在牀上輾轉反側,難以入睡。(翻來覆去)”;“用來形容天空或湖面(澄澈)”等,而且描述的語言也是精心設計過的:“隨心所欲”一詞的釋義是引用前一課《祖父的園子》裏的一句;“翻來覆去”和“一本正經”的釋義是近、反義詞的練習;“絞盡腦汁”釋義中“攔路虎”是三字固定詞語的運用等等。這個遊戲是我學生最愛玩的文字遊戲之一。

4、學習方法的指導。

教學路上的常話:“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方法的滲透在點點滴滴。小組學習是目前課堂教學的主流模式,但學生要討論什麼,如何討論才有效,不讓討論流於形式,則是我們要追求的效果。

因此自學提示佈置要明確,讓學生知道要完成什麼任務;學習方法要有針對性,一課有一課的方法,讓學生懂得該如何完成任務。如小組討論“我是怎樣發現的”,那就依據方法指導中“抓具體事例並簡單概括”進行,學生自然而然理清“我”發現的過程:夢中飛行——產生疑問——請教老師;老師解釋——繼續追問——引出問題;痴迷思索——大膽猜想——發現規律。

5、單元間、課文間的整合。

我認為每本書、每個單元、每篇課文都不是孤立的,它們都有着承上啟下的作用。如“名言積累”的設計,選擇文言文的名句積累,意在強化學生對古文的認識,為下一單元《楊氏之子》的學習做好過渡。

上完這節課,感覺有兩點急需改進:

1、指導力度不夠,有的問題設計太過籠統。比如自學要求2“我是怎樣發現的”改為“我是怎樣發現的寫了哪幾件事例”,這樣學生學習起來相對輕鬆,有路可循,就避免了課堂上小組彙報時不知該從何説起的情況了。

2、訓練仍不到位,諸如學生彙報學習體會一環節中,學生僅僅關注課文內容、關注聯繫生活去談,卻不注意習得的方法,還需進一步強化引導。

這是一節常態課,是一節“問題導學教學模式”和“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整合的嘗試課,可不管哪種課堂教學模式,以生為本是根本,最終就是為了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6

今天,我和孩子們一起學習《童年的發現》,備這節課我是費了一番功夫的!為了瞭解學生的接受能力,設計的每一個問題,我都問了也上五年級的兒子一遍,看看他比較容易接受哪一種説法。修改了幾遍後,又將教案順了又順,但是真正上課時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幾個地方真該好好反思一下。

“夢中飛行”一段,本來想作為朗讀訓練點,指導學生朗讀,可沒想到第一個叫起來的同學讀得那麼好,重點的詞語突出,語調優美自然,就是表情也很入迷、到位。但是,我沒有利用好這個機會,而是又叫了一個學生,結果讀得不及第一個學生好。後來想想真該直接讓同學們跟着這位學生練一練,用學生教學生,這不是很好地契機嗎?

“他可能還觀察過什麼?”這個問題,的確可以訓練學生的想象力,學生想的也比較精彩,比如:還可能翻來覆去地觀察青蛙、猴子怎樣上樹吃食……但是,老師只顧趕時間,沒有注意引導學生把話説具體。同時,這裏也可以引導學生練習説話:你有沒有痴迷地想過一個問題或者觀察過一種事物?怎樣觀察的?説一説。這樣可能課堂教學的容量更大一些,學生的語言訓練也比較及時有效。

課文最後一句話“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往往會遭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學生用結合課文內容和舉例兩種方法來理解,但是在語言表達上還是不夠完整,再則,老師當時也沒有及時總結費奧多羅夫樂觀的性格特點,老師的教學也顯得不夠完整。

總之,遠遠沒有理想的效果,看來,教學設計既需要找到關鍵點,還需要注意一路風景,有花有草,才能有滋有味。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7

《童年的發現》是人教版第十一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的重點是寫作者童年時發現胚胎髮育規律的過程。這個過程大體經歷了三個相互聯繫的階段:先是夢中飛行;由夢中飛行引出了為什麼會在夢中飛行及老師對此所作的解釋;由老師的解釋引出了人究竟是怎麼來的疑問以及對這個疑問的大膽猜想,這個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發現。

作者語言幽默,對自己童年的發現頗引以自豪,對因童年的發現而被老師誤解有一絲的憤懣。但因為課文的語言和故事情節都充滿童真童趣,貼近學生的生活,所以我課前預設學生在課堂上自學時一定有話可説,也就放心地把課堂交給學生。於是,整堂課都是在學生的自主活動中進行。

通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作者童年時代的求知慾望、探究精神和大膽的想象,體會作者回憶童年生活時自豪和憤懣交織的情感;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培養想象能力。

在課上我就想應該對學生們進行一下關於小組合作交流學習的統一指導。由此,我也想到了閲讀教學中能不能定期地利用一些適合的課文進行一些主題性研究呢?例如本課中的如何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包括詳細指導到組內該如何進行討論,討論後又該如何進行彙報;再例如講讀課文的課堂上我們的學生該怎樣進行朗讀感悟,包括朗讀到底有哪幾種形式,分別該怎樣地表現,讀完並感悟之後,該如何向老師和同學進行彙報,是按順序彙報還是抓重點詞語彙報,抓重點詞語彙報又該分幾步等等問題的指導。因為學生的訓練要有“素”,這個“素”,就是學生的語文素質,語文素養,它恰恰是我們進行教學的最終目標啊。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8

本課講的是作者童年時的一個發現,反映了兒童求知若渴的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

作者童年時發現胚胎髮育規律的過程大體經歷了三個相互聯繫的階段:先是夢中飛行;由夢中飛行引出了為什麼會在夢中飛行及老師對此所作的解釋;由老師的解釋引出人究竟是怎麼來的疑問以及對這個疑問的大膽猜想,這個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的發現。

1、在課前我佈置學生收集有關科學家發明、發現的故事讀一讀。

2、本課的重點是講作者童年的發現。我在引導時着眼點放在發現的過程上。讓學生自主讀書,並思考:

(1)“我”發現了什麼?

(2)是怎麼發現的?

(3)你認為費奧多羅夫是個怎樣的孩子?

通過讀議,讓學生明白,作者童年時之所以會有這個發現,跟他的敢於提問、不斷探究、大膽想象是分不開的,從而受到潛移默化的薰陶感染。

3、重視朗讀,有感情的朗讀。關於夢的一段,我指導同學們讀出夢的神奇和夢中飛行的奇妙;在讀關於請教老師有關夢的問題部分,我和同學們分角色朗讀,讓他們讀出好奇心理和迫切探究的心情。

收穫:讀完本課後,我也對進化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想想自己童年時怎麼沒有這麼多好奇,還是沒有大膽的想象力。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9

《童年的發現》是部編版五年級下冊語文第八單元的一篇課文,是俄國作家費奧多羅夫寫的,作者回憶童年時發現胚胎髮育規律這件趣事,反映了兒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本文故事情節充滿童真童趣,語言風趣幽默,並有多處內心活動的描寫,真實展現了孩子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和對自然知識的渴求。回顧整堂課的教學,總結如下:

1、教學效果(思效)

歌曲導入,激發興趣。

好的導入是課堂教學成功的一半。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導入,可以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喚起學生求知的積極性。教學開始,我首先用多媒體播放歌曲《童年》,同時播放事先錄好的同學們活動視頻,讓同學們感受難忘的童年生活中,然後讓學生談談聽後的感想,最後提出疑問:今天我們來學習《童年的發現》……這樣的趣味導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2、教學收穫(思得)

主抓三句話,引導“發現”過程。

課文重點寫作者童年時發現胚胎髮育規律的過程。教學時,我主抓三句話,引導學生以“發現”為線索,引導學生把着眼點放在發現的過程上,一句是“我在9歲的時候就發現了達爾文有關胚胎髮育的規律,這完全是我獨立思考的結果”,理解作者對這個發現抑制不住的自豪。二句是“老師誤解了我的笑聲,以為我的笑不壞好意。”三句是“我明白了——世界上所有的'發明與發現,都不是那麼順利的”。我主抓這三個句子,一是句子的意思學生理解有一定的難度,二是貫穿了全文的意思,體現了“發現”的起因,經過,特別是第三句,既説出了科學事業發展過程中的真實情況,也是“我”用幽默與自嘲的方式,表達了對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説,世界上的大科學家尚且如此,“我”的發展被轟出教室又算得了什麼呢?句子的理解和方法上的融合貫通,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效率。

3、不足之處(思失)

反觀整堂課教學,仍有一些遺憾:

這篇課文有些科學術語學生不是很明白,需要學生通過導學案,加強預習,但是,在課前佈置預習時,我對學生提的要求有些籠統,上課的時候通過課上的補充又有些生硬,影響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這也是今後需要我改進的地方,針對不同的課文,在提問題時,要有一定的針對性,更好地促進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4、改進措施(思改)

以後教學時,需要加強朗讀訓練,關注學生朗讀水平之間的差異,特別是“夢中飛行”一段,可以作為朗讀訓練點,指導學生朗讀,注意重點的詞語要突出,注意學生的表情要入迷、到位。教師的指導,畢竟面不是很廣,可以利用學習小組,加強學生之間的朗讀水平大面積提升。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10

這篇課文我認真地讀了三遍,我的興趣點集中在“進化論”和“胚胎髮育規律”上,總是想着:小時候關於飛行的夢是不是真的與人類進化過程中“鳥”有關?母腹中的胎兒怎樣再現從簡單生命進化成人的過程?於是我上網查找了胎兒發育過程的相關資料,閲讀了進化論的相關內容。作者童年天真可愛,愛尋根究底的形象躍然紙上,我發現課文的語言是那麼幽默,那麼富有童趣。

那麼,孩子們的閲讀理解過程會是怎樣的呢?我叫了班上好中差三位學生閲讀課文,他們覺得這篇文章不好理解,同時又和我一樣,對“胚胎髮育規律、進化論”等問題充滿了好疑惑與好奇。於是我思考,怎樣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怎樣引導學生感悟課文的語言,感受作者童年的形象,怎樣把課文的理解與語言的感悟融為一體?最後,按照學生的閲讀習慣進行教學。

第一課時以“發現”為線索,引導學生質疑提問,主動探究,養成學生邊讀邊思的習慣,同時,通過課外知識的補充閲讀,滿足學生興趣,初步瞭解進化論的相關知識。以“形象”感悟為線索,引導學生欣賞課文的語言,體會費奧多羅夫童年天真可愛的形象,享受童年發現的快樂。讀通了課文,理解了字詞和課文內容,而且培養了學生邊閲讀邊思考的習慣,學得紮實到位。通過對作者童年形象的感悟,欣賞了課文的語言特色,通過模仿課文説自己童年的發現,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較好地做到了語言文字訓練。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11

參加完學校組織的“白紙備課”活動,心中留下的是無盡的遺憾:這篇教案我可以寫得更好。我們組抽的課文是《童年的發現》,這是一篇充滿了童趣的文章,回想起自己設計的教案,卻拘泥於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忽略了對情感的體驗;本可以通過“以讀促悟”的方法來達到理解課文內容的目的,我卻過多的設計了老師過多的引導、涉入;對課文應該在朗讀上大做文章,我設計的教案對此卻忽略了;課文的導入、激趣可以設計的更風趣些,學生的主體性還可以更強化些等等。

自己可以找很多理由為這些遺憾開脱,如備課時間不夠充分,資料不夠完整,教材不熟悉等等,但仔細反思,如果將這次活動立足於對自己基本功的考核,就不禁十分惶恐了:自己的基本功還要充實。

為什麼在活動之後的許多好的想法,在活動時卻沒有及時的設想出來呢?我想自己的原因在於平時的教學過程澡忽略了積累,沒有及時地將教學中的優劣予以篩選。俗話説,功在平時,沒有平時及時的反思、總結,怎能做到厚積薄發呢?

我們組抽取的課文是《童年的發現》這篇課文,這篇課文可以重點進行讀的訓練,如小作者的想象,課堂上的對話可以進行朗讀訓練,同時,在讀中也可以進行對課文最後一句話含義的理解的訓練,對“進化論”的理解等等。這些方面,我能很快地把握住,但在具體的教學設計時,卻不能有機地滲透到教學中,顯得比較生硬,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及時的總結,將教學基本功練紮實。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12

《童年的發現》是一篇精讀課文,因為課文的語言和故事情節都充滿童真童趣,貼近學生的生活,所以我課前預設學生在課堂上自學時一定有話可説,也就放心地把課堂交給學生。於是,整堂課都是在學生的自主活動中進行:

開始便由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設計課題的板書,引發學生的思考;並以此作為切入點提出兩個問題:

①你從作者的發現過程中能發現什麼?

②對作者的遭遇你有何想法?學生便開始分組讀、議。

借用文中的一句話“孩子的想象力是驚人的”,我想説孩子的領悟力也是驚人的。他們在閲讀時能從文中領悟出許多讓人欣喜的東西,像王舜談對課文最後一句“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着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的理解時認為這是作者的自嘲;王蕊則能引經據典地聯繫到中外一些科學家(伽利略、哥白尼)的遭遇。但在同學們敍述、爭論時,我總感覺到不夠盡興。學生的一些感悟好像都程式化,所説的都與教學參考差不離,似乎與我想要的有一定的距離。

我想要的應該是精彩紛呈的“哈姆雷特”。

反思這堂課,沒有正確處理好課堂上的老師引導作用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係是癥結所在。像這樣的課堂能不能“放任自流”?該如何理解“學生能悟到什麼程度就是什麼程度”?我覺得老師還是應該學會在課堂上“尋找矛盾”、“挑起矛盾”。這給我提出了一個很好的思考問題:給學生自主的空間了,老師是不是“就放心地把課堂交出去了呢?”在分組讀、議的過程中,教師該提出怎樣的問題引導學生的討論更深入,以至於“能夠盡興”呢?這就是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指導作用應怎樣發揮才能既促進學生髮展又不會降低任務水平,真正起到一個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呢?這個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將作更進一步的探索。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13

《童年的發現》一課講的是作者童年時的一個發現,反映了兒童求知若渴的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

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自讀課文,練習生字詞,領讀生字詞及全班齊讀。接着讓學生説識字方法和寫字注意事項,但説完後,我沒有就幾個重點的字讓學生練寫,這一環節進行的不紮實,這與我對五年級的學情認識不夠有關係。接下來,再讓學生讀課文,找到作者童年的發現是胚胎髮育規律,並讓學生練説課文主要內容,學生找到文中的語句拼湊在一起,並不能用自己的話連貫來説,我引導學生按照“開始—經過—結果”這一順序來説,但學生似乎不太理解,我也不知如何引導學生,這一環節也就草草了事,我把主要內容説了一遍。接下來,再讓學生默讀課文,找出作者是如何發現這一規律的,學生找到了“夢中飛行、向老師提問、生物課上”這些過程,再讓學生理解作者為什麼能有這些發現,學生理解到作者的聰明,求知慾,探索精神等。

整個一節課,我感覺教學不紮實,太浮於表面,只是往前推進環節,學生似乎對文中的內涵,對作者的求知精神理解不夠透徹,對文中某些重點詞語也沒有指導學生理解。另一個原因,我也不太熟悉五年級的課文,課前備課不到位。如何引導學生,我感到很困惑,以後我要多聽課,多多學習。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14

課堂中,我們常會遇到學生思路不暢的情況,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我認為首先教師保持冷靜.“不管風吹雨打,勝似閒庭信步”,這是應用教學機智的原則之一。冷靜,能讓我們的頭腦更清楚,思維更敏捷,靈感便會在剎那間迸發出來,教師便能恰當而有效地引導學生。

其次,教師要隨機應變,靈活處理課堂中的意外情況。我們雖然可以在課前作好充分準備,但再有預見性的教師也不可能預料到課堂偶發情況的出現;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為偶發情況事先設計好具體的解決方法和步驟.因為教學環境不是完全封閉的,更何況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向交流活動,教師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學生的思維發展、情感交流的情況,教師也不可能完全預見到.我在備這一課時,就根本不覺得讓學生説自己的發現是一個難點,學生就能很快説出很多發現來。因此,完全沒料到學生會出現冷場。但我突然靈機一動,想到用我自己童年時的一個小發現來拋磚引玉:“老師先來講講我童年時的發現吧。

”這樣的隨機應變,打破了僵局,喚醒了學生生活經驗,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這一點就充分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機智,同時也可以看出教師的教學機智是多麼重要。

最後,我想説,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教學機智是教師素質的畫龍點睛之筆。讓我們不斷地在實踐中學習、摸索、思考、積澱,不斷地充實自己,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15

《童年的發現》是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組課文中的精讀課文,是這個單元中難度最大的課文。

白金聲老師説“較為淺顯的文章,可以來個淺文深教;比較深的文章,也可以深文淺教……一句話,就是要因文定法,辯證施教”,所以,我抓住了本文的中“我”的兩個特點,展開教學活動,進行“深文淺教”。

首先,是夢中飛翔,引發追問。追問是小學階段所有孩子們的共性,只是所追問的問題不同而己。對於“我”的追問孩子們不難理解。從夢中飛翔到從河裏看到小魚會翻來覆去仔細看想了現將來人類會有什麼樣的特徵,體現一個孩子渴望得到更深層的知識。

其次,對課文的最後一個自然段,尊重孩子們的感受,從孩子的視角去看問題。為此設置了一個環節,將一個答對問題的孩子強行趕出教室。他在冷風中體驗到了被老師冤枉的心情。所以,沒有過多去講解“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要面臨着被驅逐和迫害的危險”,而是讓孩子們感受作者的自我安慰和幽默。同時,建議孩子們在課外看看哥白尼等科學家的故事。

第一次這樣嘗試着”深文淺教“,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在這課的教學當中,板書的設計不夠明朗化,顯得有些亂。上完了一課,靜下來反思,為”再教設計“做準備。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16

這是我第二次教學《童年的發現》這篇文章。備課時,第一次教學這篇文章的種種不足就浮此刻眼前,因此,無論是對教材的分析,還是對學情的估計,我都進行了較為周密的思考,盼望能有所突破。

也許是準備充分的原因,前面的課堂效果較為理想,我心中頗為得意。沒想到,意外出現了。當我問:“你們在生活中也有過許多發現,來,説説吧!”(我預先認為這將是一個精彩的瞬間)剛才還熱鬧的課堂一下子沉寂了下來,一個個默不作聲,我看在眼裏,急在心裏。突然,我腦中靈光一閃,何不講一講自己童年的發現來啟發啟發學生。我立刻想到“蜘蛛在雨天結豎網,晴天結橫網”,面帶微笑對學生説:“這樣,我先來講一個我童年時候的發現吧!”“好!”頓時,全班同學的目光都投向了我,我慢慢地講到:“小時候呀……”話音剛落,教室裏便慢慢地嘀咕開了。但這時學生説出的發現多是用眼睛看到的,這種狀況下,我讓學生回憶課文,讓他們説説作者的童年發現是什麼,是用什麼發現的,從而讓他們明白髮現能夠是用眼睛看,還能夠用耳朵聽,甚至能夠用腦子想。

這樣學生的觀察就會是多角度的,對他們的觀察潛力、寫作潛力的提高都將很有作用。課堂中的這個小插曲引起了我的思考:我們常會遇到學生思路不暢的狀況,首先,教師切忌動怒,務必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駕馭感情,持續冷靜。“不管風吹雨打,勝似閒庭信步”,這是應用教學機智的原則之一。冷靜,能讓我們的頭腦更清楚,思維更敏捷,能讓靈感在剎那間迸發出來,更能恰當而有效地引導學生。其次,教師要隨機應變,靈活處理課堂中的意外狀況。我們雖然能夠在課前作好充分準備,但再有預見性的教師也不可能預料到課堂偶發狀況的出現;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為偶發狀況事先設計好具體的解決方法和步驟。

因為教學環境不是完全封閉的,更何況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向交流活動,教師應對的是活生生的人,學生的思維發展、情感交流的狀況,教師也不可能完全預見到。我在備這一課時,就根本不覺得讓學生説自己的發現是一個難點,反而覺得只要教師一提出這個問題,學生就能很快説出很多發現來。因此,完全沒料到學生會出現思維障礙,出現冷場。但我突然靈機一動,想到用我自己童年時的一個小發現來拋磚引玉,打破了僵局,喚醒了學生生活經驗,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這一點就充分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機智,同時也能夠看出教師的教學機智是多麼重要。

當然,一個教師的教學機智並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師不斷地學習──思考──實踐,再學習──思考──實踐,長期堅持,循環往復,經過艱苦磨礪和用心領悟而來的。它像一個人的語感一樣,是屬於個性化的範疇,是一種駕馭課堂的隨機應變的潛力。它不僅僅要求我們教師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藴、紮實的專業知識,還要有開闊的心胸、敏捷的思維、豐富的閲歷、迅捷的反應力等。因此,我們不能不永遠當“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