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歷史教學反思(通用16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33W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歷史教學反思(通用1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歷史教學反思(通用16篇)

歷史教學反思 篇1

歷史教學作為一門語言的教學,其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言語技能,即運用語言的潛力,因此其課堂教學具有不同於其他課程課堂教學的特點。我透過對新課標的學習,根據中學教材的資料編排突出了對這種潛力的培養,採取了指導性的學案模式,強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雙向運用,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歷史的課堂教學應當反映這種特點,以用為主,樹立一種“大歷史教學觀”,使有效教學的目的和要求真正落到實處。

首先是教師觀念的轉變。歷史教師要轉變的第一個觀念是:歷史教學不是語言知識的教學而是言語技能的教學。過去,由於考試指揮棒的影響,歷史教師過分強調歷史知識的教學,不注重分析。這次中學歷史教材的改革為教師觀念的轉變奠定了基礎。然而傳統考試的“餘威”仍在,考試依舊是教學的指揮棒。作為一名歷史老師,是就應懂得如何在這兩點找到一個平衡點。值得高興的是中學歷史教學大綱適時進行了調整,明確規定將降低語法試題的難度,減少知識性的客觀題,重點培養學生的言語潛力,在言語運用中學習語言。

教師觀念轉變的第二個方面是:由以本為本向以用為本轉變。歷史是一門不斷髮展的語言,現代科技的發展為它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歷史教材只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基礎、媒介,學生要學好歷史就務必融入歷史的海洋,跟上歷史發展的步伐。因此我也時常在教材教學的基礎上隨時把鮮活的歷史輸入教學,讓學生能夠感受歷史,能夠使用歷史表達自己的思想。

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單一、呆板的教學方法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而且不能體現語言的生動性,而多種教學方法能夠刺激學生的不同興奮點,抑制大腦疲勞。計算機輔助教學使教學方法的運用有了廣闊的天地。無論哪種教法,其基本出發點是學生,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課堂應當是學堂,是學生學習的天堂。課堂教學應當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用心性。歷史學習的特點決定了討論法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特殊好處。歷史課的討論法應具有更廣泛的資料,更自由的民主氣氛,不但能夠討論本課的問題,而且能夠用歷史發表自己的見解,縱論國內國際的是是非非。而討論課是在考驗老師對整個課堂的駕權潛力,在平時教學活動中,經常有學生在討論課時不用歷史,或者是説與本堂課毫無聯繫的話題,這需要老師時常督促。

在這一年的教學活動中,我覺得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維持課堂紀律,如何使教學活動在一種簡單,民主的氣氛下進行。到底作為一名教師就應用何種姿態應對學生。老師在不能體罰的狀況下,還能採取哪些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來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率,這些都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歷史教學反思 篇2

3月29日,我校領導請來了徐以山一行教研員領導來我校指導教學,整天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中午各科聽評課。第二階段,下午高玉叢上了一節公開課,然後徐主任對126教學策略做了深刻的報告。

第一階段,由於我校推行了課改,實行小組合作學習。中午每科兩位老師各講了一節課,各科教研員組織了聽評課和指導。對我校的課改和落實情況得到了落實和充分的肯定,並給予了評價。指出了不足和困惑。

下午高玉叢舉行了公開課,全校老師和領導們都去聽了這節課。然後徐主任又對126策略進行了闡述。並對初三的複習做出了要求和指導。不足之處:

1、小組合作學習處於現狀,學生不入門,深入不下去,不能做到互幫、互學、互評。

2、重點難點不明顯,整堂課平鋪直敍。

3、學生的參與的少,老師要注意選題,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改進之處:

1、注重應試能力的落實。

2、126策略的落實問題。

3、學校的課程改革老師們要從思想上去改。

4、應用現成的資料時要進行篩選、改造和加工。不要拿過來就用,心中沒數。

5、解決問題的方式不能僅僅侷限於統對答案。

6、合作學習時老師要多多關注中差生,針對問題要分組分層次的讓學生去展示。要建立評價機制,這樣小組才有競爭合作意識。

歷史教學反思 篇3

本課是唐的民族關係課,大唐盛世不僅體現在政治、經濟、文化、文學、藝術、外交等方面,也體現在民族關係上。如何在紛繁複雜的歷史中,學習、理解唐的民族政策,民族關係,民族交往是本節課的重點。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前佈置學生預習教材,掌握基礎知識,蒐集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等。這些培養了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課堂上,運用了歸納法、比較法、小組合作學習、促使學生積極思考,暢所欲言,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學中設計了分組完成教學任務的方法,每組有規定的學習任務,要求學生組內積極合作完成,然後評出優勝組。這一方法果然奏效,學生很快完成了學習任務。並且對收集到的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紛紛展示交流,吸引了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整個教學過程,生動活潑,有聲有色,圖文並茂,體現了新課標、新理念和新技術的完美結合,達到了知、情、意的統一,提高了教學效率,。

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教師可謂想方設法,精心設計。每個環節的銜接與過渡自然得體,恰到好處。從時間分配上看,整堂課時間分配合理,因為唐與突厥、吐蕃的關係是本課的重點,所以活動較多,佔時較多。從教師的教態,儀表等方面看,教態自然,儀表得體,語言幽默、風趣不失嚴謹,板書主要內容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

歷史是為現實服務的,教學中把唐代少數民族的發展與今天少數民族地區的鉅變對比,突出了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正確,激發民族自豪感,形成正確的民族觀,樹立自覺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意識。

歷史教學反思 篇4

傳統的教學法強調了教師的講授作用,其課堂結構千篇一律,難以創設生氣。當今,加強素質教育就要改變這種狀況。“讀、講、議、練”教學法注重“教”與“學”的互相滲透和互相作用,在歷史課的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的啟發,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較好地掌握歷史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觀點,把握歷史發展的線索及其規律。這種方法,一改教師過去硬性灌輸、包辦代替的現象,真正體現了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能力為目標”的現代教育思想。近年來,我校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嘗試“讀、講、議、練”四段教學法,效果顯著。

讀:教師課前明確課堂教學的目標,精心設計問題;學生根據教師所提問題,閲讀教材,思考問題。讀是教學開始部分,時間控制在6至8分鐘。要求學生閲讀時注意章、節、句、段之間,特別是小標題之間的內在聯繫,注意教師列出的問題,初步讀懂教材內容,明確重點、難點,標出疑點,理清線索,做好讀書筆記。學生在閲讀的時候,教師應注意巡迴指導,解惑釋疑。如《中國近現代史》上冊《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一節,教師可先提出“什麼是資本輸出”,“帝國主義國家對華資本輸出的形式及危害”等問題,指導學生讀書,獨立思考,並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個別輔導,闡釋“帝國主義”、“資本輸出”等概念。

講:就是教師的講授,授課時突出一個“精”字。即學生通覽教材,經過一般思索後教師“精講”。其目的是要用精練的語言,講清教材的重點、難點、疑點和熱點,把書本上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起“畫龍點睛”的作用。講是整個課堂教學的主體,時間掌握在20分鐘左右,講授中教師要用彩色粉筆書寫正副板書,凡是重要的年代、地名、人名,主要內容——歷史的基本線索、重要的基礎知識,亦即基本觀點和基本概念等,都要求學生在課本相應的位置上註明符號和寫出要點。教師精講後,應即安排2至3分鐘時間讓學生速讀,將學生在自學時的疑點和教師精講部分的重點,有選擇地再讀一遍,強化記憶,以達到鞏固和深化所學知識的目的。

議:教師有目的地讓學生把尚未弄懂問題的疑點提出來,師生一起展開討論。方法可以由教師先提出疑點,引導學生思維,學生在討論中解決問題;或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加以點撥啟發,開啟學生的思路,當堂講清疑點;也可以概括幾種不同看法,然後指導學生閲讀一些相應的課外讀物,交給學生解決問題的鑰匙,讓學生在課外尋求正確答案。如在講授西歐啟蒙思想時,學生提出:啟蒙思想的核心是反對專制、特權,要求民主、自由、平等,可盧梭又提倡“社會契約”,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社會契約”,這前後兩種要求是不是矛盾的?通過討論,學生終於弄清啟蒙思想家是要求以“社會契約”——“法制”來維持一個民主、自由、平等的社會。從而,進一步挖掘了教材的內涵,學生對教材上一些問題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和全面了。

練:學生在經過讀、講、議幾個過程,獲得了新知識、新概念後,為了鞏固這些知識,教師要精心設計一些練習題(包括課後練習題),要求學生及時完成,一般以選擇題和簡答題為宜。課堂上的練習主要是師生一起分析具有典型性、示範性的例題,為學生課後作業掃除障礙,並希望通過“練”,發現並及時解決問題,達到當堂掌握、當堂理解、當堂鞏固的目的。但不宜把求知的目標定得太高,以免脱離學生的學習實際,有時不妨稍稍降低一些訓練的難度。從半個學期或一個學期着眼,訓練應有一個由易到難,逐步提高的總體構思,引導學生“拾階而上”,一步步登堂入室。

“讀、講、議、練”教學法注重學生思維的獨立性,讓學生獨立思考,在學習中自己發現並解決問題,有利於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讀、講、議、

練”注重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中開發智力,使之逐步養成積極思維的良好習慣。“讀、講、議、練”注重學生思維的流暢性,通過經常、反覆的訓練,提高了學生的閲讀能力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讀、講、議、練”注重學生思維的創造性,教師講得少,學生動腦、動手機會多,思維訓練容量大,不僅使學生把知識真正化為己有,同時也為學生創造性的思維活動創造了條件。

應該注意的是“讀、講、議、練”要體現歷史課的特點,切忌將歷史課上成語文課。不應在語言文字上兜圈子,要突出把握歷史課的“個性”。

“讀、講、議、練”整個教學過程的安排,課堂結構、教學方法的設計,都要靠教師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合理組織,同時,在教學過程,又必須隨時根據課堂出現的新情況,因勢利導,調整教學步驟,以便把學生求知探索的積極性引向既定的目標。

教學中,要努力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倡導教學相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形成平等、民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際關係。教師應重視學生個性的發展,積極開發學生潛能,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大膽標新立異,使學生身心愉悦。這樣,學生的思維才能敏捷,真知灼見、創新火花才會迸發。

在“讀、講、議、練”教學中,直觀教具,特別是現代化教學手段要充分運用,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增強教學效果。

歷史教學反思 篇5

回想高三這半個學期來是那樣的緊張、又是那樣的充實。對於教學,我一直戰鬥在教學第一線,它是熱烈的、緊張的、充滿希望的!前沿又給了我一個展示的最好平台,讓我把以前積累的知識厚積而薄發。

一、加強責任意識。

高三是非常累的,高三備課,要新課、複習課一起備,所以疲憊不堪是很常見,但責任心讓我非常明確,教師努力的一切關乎學生的未來,一定要用120%的精力與耐心去備課、備學生,這樣才可以説得上對得起學生、對得起身為教師的這顆心。高三從時間上來看兩頭適應難,容易出現波動,中間過程需要穩中有升,作為老師,在學習上必須對學生進行指導。因為高二的相對寬鬆使得學生上了高三有些不適應,這時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機會對學生進行心情與學情的調節,既要系統知識體系,也要不斷滲透方法,用一顆充滿責任感的心去與學生交流,那麼學生會以一種重視但心中很踏實的感覺走好高三這一年。這是給教師本人和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的氛圍,這很大程度上源於教師的責任心,責任重於泰山,實際上何止於此!

二、不斷完善自己。

教師這個行業決定着這是一個不斷學習的行業,但隨着時間的累積可能人們更重視經驗的積累,但實際上經驗一定要與學習相結合這樣二者才能真正煥發魅力。備課、互相討論,這讓我在複習課中進步很快,逐漸認識到複習課要符合考試説明、計劃得當、體系清晰、主線明確、基礎紮實、詳略適宜、訓練到位、鞏固時間合理、推陳出新。同時自我的不斷學習極其重要,通過網絡媒體和同科老師的交流,結合教學實際,不斷髮展要求自己要有自己的見解,所以自我的積累和感悟更是自己教學特色形成的重要部分,半個學期來我認真鑽研這幾年的全國和地方的高考題,又不斷作大量習題,看《中學歷史教學參考》、考試報這樣的書報雜誌,一些專家的評議和分析出題走向,加上自我分析來形成自己的思想,這一點現在想來非常重要。

三、多與學生交流。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瞭解他們的需要。成績好的學生需要在難度、能力上有更高的跨越;成績中等的學生系統知識,化解過去遺留的難點和盲點;對於成績較差的學生要強化基礎提高應試技巧等等,這都需要區別對待,而這與學生的主動交流分不開,要認真分析給學生更多的問法和更準確的答案,同時有些問題用一種開放的心態與空間讓學生和老師交流起來課堂活躍,學生自主學習氣氛很強,老師和學生都會進步。

歷史教學反思 篇6

xx月xx日,在全市畢業班歷史學科第二次研討會上,聆聽了中學xx老師的一節課複習課,忽有一種“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悟。

感悟一:丹心熱血沃新花

有人説,認真做事,只能把事情做對,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xx老師從的設計,到課堂的活動都精心設計,用盡苦心。從形象直觀的圖表,精美的圖片到中考鏈接,深入淺出,娓娓道來,形式各異。使單調的歷史複習課的形象,在老師,學生的腦海中鮮活起來,豐滿起來。整節課時時處處無不彰顯着提高學生的課堂效益而設計。有人説:課堂教學分為四種境界。第一種境界遭受——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第二種境界忍受——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第三種境界感受——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第四種境界享受——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説。要想達到第四種境界,我認為應做到向xx老師那樣用“心”備課、上課。

感悟二:腹有詩書氣自華

激情是歷史課堂教學的生命,教育是一棵樹撼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的事業。如果教師自身死水微瀾,而期待學生洶湧澎湃,只能是痴心妄想。xx老師激情高昂,妙語連珠,實屬課堂一道亮麗的風景,這樣的課堂學生難拒誘惑,“親其師,信其道”怎能不學好歷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回眸xx老師這堂課,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要努力提升自身專業素養,重點做好以下幾點。

一、專業知識 ——深挖井,廣積糧。

在學科知識方面,要認真學習新課標,建立起初中學段的歷史學科知識樹,做到深挖井。在教育科學知識方面,要廣泛閲讀,做到廣積糧。只有輸入,才有輸出,才能在課堂上做到旁徵博引,左右逢源。

二、專業技能——多實踐,練真功。

加強專業技能的提高。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大膽的開發、整合教材,不唯教材。

總之,正如中學老師所説的那樣,暖暖的三月,我們蓄勢待發,播下希望的種子,在我們細心的呵護下,期待六月絢麗的開放。

歷史教學反思 篇7

在6班講到美國用原子彈逼迫日本投降,以避免登陸戰給盟軍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時。我説:當時美國軍方準備把兩顆原子彈扔在東京的,但後來因為一些原因臨時改變了計劃。學生挺好奇,就問我,什麼原因呀?我就陳述了一個理由,當時由於技術的限制,美國飛行員定位不準確,再加上緊張,錯誤地投放了地點。我自以為給了學生一個恰如其分的回答,滿足了學生對歷史之謎的好奇。

孰料,6班平時一個性格活潑的女生打斷了我,她指了指她後面一個男生:老師,他不同意你的解釋。我沒有生氣,相反,很友好且微笑地看着那位小男生,他沉穩、樸素,我有點印象,他經常在我講一些內容之前,能預先説出我要講的主題,是一位對歷史有濃厚興趣且歷史儲備豐富的學生。我示意他發言。他説:當時美國軍方沒有準備轟炸東京,對長崎和廣島的轟炸是事先定好的,並不是飛行員的失誤造成的。我讓他坐了下去,實際上我對這個事件並沒有細緻查找資料。課堂上剛才的這番解釋記憶裏也是聽某位同行説的。後來回到辦公室,迅速查了相關資料,果然學生的觀點是正確的,我不禁汗顏,看來,我的備課還必須再充分些,不然弄出些知識性錯誤可不是好現象,會誤人子弟的。同時也要感謝我的那位學生,師生相長,的確,我們要平等地和學生相處,不僅在人格上,也要在知識上。

歷史教學反思 篇8

高考日益臨近,屈指數來,也就十幾天了,對於衝刺階段的歷史如何強化複習,應該説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了。所以,在這裏我也不想再長篇大論地羅嗦,只就其中一些特別需要注意的內容略作分析。

一、關於歷史複習策略。

1、牢記史實,打好基礎。

如果這方面做不好,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史實記憶模糊,概念理解不準確,那考試時就很難得到高分。離開史實就沒有歷史,所以一定要多記基本史實和基本概念,併力求記憶準確,要儘可能的把每一個專題每一個知識點都爛熟於心,才能運用自如。無論是第一輪還是第二輪複習,切忌脱離課本,否則答題就可能似是而非。

2、知識系統化

應該説每一塊知識都有自己的知識結構,從大的方面來説,我們的歷史教材可分為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三部分,而中國古代史又可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三部分,每一個社會又分為若干時期,這些僅從教材目錄上就可以看出個大概。從小的方面説,一個歷史概念也往往有自己的固有的結構,如講述一個歷史事件一般包括背景、經過、結果、影響、性質等幾方面,甚至其中每一方面做分析時也有規律可尋,如分析資產階級革命的背景一般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資本主義興起;二是原有的封建王朝或殖民統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三是新舊兩種勢力的矛盾鬥爭日益尖鋭直至激化,於是爆發革命。像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都是如此。

3、善於聯繫,融會貫通

歷史不可能是孤立的知識點,所以在複習時一定要善於聯繫,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融會貫通。

一是縱橫聯繫。縱,是從時間角度講,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社會形態、政治制度、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特點,要連貫把握,不可前後割裂開來;橫,當然是從空間角度講,同一時期同一歷史問題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呈現出不同的特點。要學會橫向比較聯繫。

二是中外聯繫。一定要儘可能的做到:複習中國史時把歷史現象或事件置於整個世界的大背景下去分析,學習世界史時要聯繫到中國。如複習列強侵華史,就要聯繫到世界資本主義發展情況,發展的階段不同對中國的影響也不同。再如複習三次科技革命,那就要聯繫到

對中國分別產生了什麼影響,而中國為什麼沒能抓住機遇等問題。

三是歷史學科和地理政治等學科的聯繫。現在的文綜考試也應該越來越重視此方面的聯繫。在答歷史題時,經常會用到地圖,要以一些地理知識為基礎,不然很多問題將無從解決,也會經常用到一些政治知識,用一些政治理論去理解分析,經常用到的就有透過現象看本質,個性與共性,偶然性與必然性,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等等理論。

二、關於解題策略

1、審題:幾乎每一次考試過後,總有同學説沒審清題意,結果本該做對的也丟了分。所以審題是非常重要的環節,萬萬不可大意。在作答歷史題目審題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要把握時間,認清主體。審題就是要咬文嚼字,審清五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關鍵詞,幾乎所有的歷史試題都有時間限定,只不過有的具體明確,有的是隱性的,所以在審題時首先要確定該題所指的具體時間或時間段,有的需要換算或推算。這是答題的第一要素,如果時間出現偏差,全盤皆錯。主體即試題要求回答的中心問題,一般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思想、民族關係、對外關係、國際關係等,每一類又可分為若干主體,如經濟類包括經濟結構、經濟形態等方面。另外有些題目要求對事件或人物作出評價,進行比較,有些題目是要求敍述事件的經過,內容等。一道歷史題目一般都圍繞1—2個主體命題,要把握好主體,否則就會偏題,答非所問。

二是審題要慢,才能做到答題快。否則欲速則不達,看錯一個詞都可能全盤皆錯,而且很容易掉進命題陷阱。如有的題目的中心詞不是答“什麼”,而是答“什麼的什麼”,這就是陷阱。舉個簡單的例子,問新文化運動中文學革命開始的標誌是什麼?很多同學審題不認真,答成了新文化運動開始的標誌,這不太可惜了嗎?

三是注意題目中的邏輯性。要注意尋找題目和題幹之間、題目和答案之間的邏輯聯繫,尋找題目中的代詞如“其”“此”“上述”“這些”等的含義,特別注意主觀題連續的幾問之間一般有着邏輯聯繫,層層遞進設問。還有很多組合選擇題,也是圍繞一個主體層層設問,如關於民主化進程,可能會從古代思想中的民主性問到近代資產階級民主再問到社會主義民主。所以我們要學會宏觀把握,找出多問之間的關聯,不可割裂開來,孤立地審題作答。

2、解題:(1)對於選擇題,我不再過多講述,只説一點,就是排除法。有些同學做題時也會發現這樣的現象,有個別選項超出教材範圍,或者自己從未注意過,於是就慌了手腳,不知如何是好,在此情況下,大家一定冷靜下來,再仔細看看其他選項,很有可能的是其他選項我們都能準確的判斷出正誤,於是答案就出來了。

(2)非選擇題:一是從內容上看,要注意依據所給材料根據題目要求作答,切不可偏離材料。有些答案就直接取自於材料,充分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進行概括提煉,只要讀懂材料,將其中的一些文字適當加工一下,最好不要摘抄原文。有些答案取自於材料和教材知識的結合,要能夠把問題和教材的相關知識聯繫起來。還有些答案是需要對材料和教材的知識加以分析,得出規律性的認識,要注意分析時總體把握所給一切材料的主旨,如所有材料都是圍繞海洋來講述,那我們答啟示或認識時,就要圍繞對海洋的重視和利用來回答,當然還要注意透過現象看到本質。

二是從形式上看,一定要注意行文的規範,儘量做到“三化”,即要點化:審清題意,看清楚要求答什麼,然後寫清要點,如要求回答“原因”,就先標明“原因”二字,依次類推;序號化:在每個要點前標出序號,有幾個要點就標出幾個序號,一目瞭然;段落化:一個要點答完自然就分出一個段落,儘量使答題思路清晰地呈現在閲卷老師面前,方能得到高分。另外,在規範化的問題上,一定還要注意字體的工整,這一點對於答文科試題來説是非常重要的。字可以不漂亮,不具有藝術性,但絕對不能拙劣,最起碼要讓閲卷老師一眼就能看出你寫的是什麼字。

最後,給進入衝刺階段的同學們再提醒幾句,一是要始終重視基礎,因為高考試題的難度是3:5:2,即30%的簡單題,50%的中等題,20%的難題,可見中等題始終是高考的主體和主攻方向。只有重視基礎,才能把不該丟的分全都拿到手,記住,高考不怕個別題不會做,就怕每道題都扣分。二是化解壓力,調整心態,輕裝上陣。對於高考,學習實力和心態調整幾乎各佔50%,越臨近高考,心態調整就越重要,要儘量使自己做到:強化信心,優化情緒,進入狀態,充分發揮。三是堅持,堅持,再堅持,無論多苦多累,都要牢牢挺住。因為所謂的成功者就是他在最艱難的時刻挺過來了。四是正確對待模擬考試,模擬考試考不好並非壞事,恰恰是你發現自己疏漏的機會,正好藉此查漏補缺,只要能做到這一點,哪怕平常考試都失敗,高考也完全有可能考出理想的成績。

以上雖是老生常談,但也期望能給同學們一點點啟發,能從中汲取一點點力量,我將甚感欣慰。誠祝各位考生金榜題名,六月圓夢!

歷史教學反思 篇9

對於初三的學生,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的學習習慣,對各科的'特點也是比較瞭解,面對着升學壓力,他們的學習主動性也有所加強,但對於歷史這門學科來説,學生最大的問題是對歷史缺乏重視,因此初三年級的歷史課出現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面對這種狀況,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要牢固確立中考的意識,讓學生意識到中考的殘酷性和成績對於學生的重要性,讓他們認識到分分必爭的必要性。

2、要依據歷史學科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認識到歷史並不是枯燥無味的,將課堂教學內容突破課本,廣泛的聯繫現實生活,讓學生增強對歷史的興趣,從而在課堂教學時潛移默化的讓學生記住知識點。

3、要真正確立學生主體地位,認真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即要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學習方法上給予學生指導,讓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在輕鬆的氛圍中學習。

1、課下鞏固是非常重要的,初三的學生學習壓力大,因此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每節課都給學生制定一個導學案,將知識點以更加直觀和系統的方式展現出來,後邊補充上相應的中考習題。做到知識當堂鞏固,當堂掌握。同時我提出每天在課後複習歷史十分鐘,天天如此,把知識點鞏固住。

歷史教學反思 篇10

本學期即將結束,回想這個學期的教學工作,我感覺到自己在教學工作中的不足,為此,我也思索過很多。

作為歷史老師要教給學生們什麼,怎樣教給他們?這兩年來的教學工作告訴我,要讓學生們學好你所教的學科,就得讓他們對你所教的學科感興趣。而在一中這塊教學沃土上,語、數、外幾乎站領了學生大部分時間,他們會對歷史感興趣嗎?我該怎麼做?一邊教學、一邊嘗試、一邊反思,使我逐漸領悟到,只有愛學生,並懂得怎樣去愛,當他們願意與你交流,喜歡聽你講課時,説明他們已經對你所教的科目感興趣了。

僅僅是感興趣還不夠,為什麼呢?因為,在中考這根指揮棒的牽引下,學生們的重心都是放在主課上,他們不會用更多的時間來背、默歷史這門學科了。由此,我們也就能想到,在沒有多的練習作業的情況下,沒有被重視的學科,想有好的成績,僅靠課堂上45分鐘是不可能有好成績出現的。

不管歷史的前景與命運如何,作為一名歷史老師,我會一如既往做好自己的教學本職工作,從點滴做起,上好每一節課。從課堂教學着手,強化課堂45分鐘,注重對歷史基礎知識的分析與講解,讓學生理解歷史和了解歷史,同時注重以考定教,強化知識點的識記及練習,鞏固複習、督促到位,提高課堂的實效性,向課堂要質量。

在今後的歷史教學工作中,我要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做到多學習、多鑽研。取他人之長,多聽課,包括其它學科的,學習他們的長處,好的教學方法;吃透教材,把握重難點,根據不同的學生和不同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切實可行的教案。平時抓好培優轉差,多鼓勵,幫助他們理清知識點,讓他們看到希望;幫助他們樹立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耐心的教給他們學習歷史的方法,不放過任何一次學習歷史的機會。

歷史教學反思 篇11

摘要:《現代漢語詞典》中這樣定義反思: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推及到教學中,反思有着更為深厚的內涵。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過程為思考對象,來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一種通過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能力發展的途徑。

關鍵詞:反思溝通交流成長

“你要想跑得更快,要先學會停下來。”這句話告訴我們,在跑步中應學會停下來,就是説可以對自身做全面徹底地調整,也可以積累更多的體力、技巧和方法,以更高的速度衝刺。跑步是這樣,教師工作乃至一切工作何嘗不是這樣呢?有的教師勞累了幾十年,在退休時除滿身的病症之外,什麼也沒有留下;有的教師在工作崗位上像一部機器痛苦地運轉,怨聲載道,卻從沒想過究竟怎樣做才能獲得工作上的快樂。我認為這有可能就是在工作中缺乏“反思”的結果。

《現代漢語詞典》中這樣定義反思: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推及到教學中,反思有着更為深厚的內涵。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過程為思考對象,來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一種通過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能力發展的途徑。

教師要善於對自己的工作回過頭來總結,坐下來反思。教學反思能力並不是一項與生俱來的或是會隨時間流逝而自然形成的能力,它需要教師有意識地、有計劃地自我培養和自我提升。“實踐出真知”教師的反思能力應在自身的反思過程中得以形成和提高。以理論經驗為基礎,教師反思過程分為四個環節:具體經驗─觀察分析─重新概括─積極驗證。

首先是具體經驗階段。這一階段,教師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意識到問題的存在,並明確問題情境,然後進入到反思環節。

接着是觀察分析階段。教師廣泛收集並分析有關的經驗,對照自身教學活動的信息,以判斷的眼光反觀自身。

第三、重新概括階段。在觀察分析的基礎上,反思舊的教訓指導思想,並積極尋找新的思想與新策略來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最後是積極驗證階段。這時要檢驗上階段所形成的概括的行動和假設,它會是一種實際嘗試,在檢驗的過程中,教師會遇到新的具體經驗,從而進入具體經驗第一階段,開始新的循環。

教學反思畢竟是以教學水平的提高為其歸宿的,這種循環往復的反思過程帶來教師自身反思水平的提高,也對教師的教學水平的提高有所裨益。讓教師自覺承擔起學習和能力提高的責任,具有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權。教師在自我進修、自主學習的基礎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為思考對象,來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用教育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教學實際問題,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水平,促進自身能力的發展。

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們只有運用頭腦真正地反思,才會有我們教師自身的發展,才會有學生的發展。通過我的歷史教學實踐,結合教學反思,使我真正的體會到反思對一個教師成長的重要性,下面我就來談一談“反思”給我們帶來的多多益處。

1、回顧經歷,積累經驗

(1)賞識的目光象陽光,照到哪裏哪裏亮

教師在上每節課時,都會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悦,或平淡,或痛苦,或氣憤,在這不同的情緒中,往往藴藏着寶貴的經驗教訓。有一次,我在給八(2)班上完歷史課後,感覺非常愜意與喜悦,因為平時上課不聽講、很愛説話的徐亞和常金同學居然在那節課上從始至終保持積極狀態,後來,我仔細回憶每個細節,不禁豁然開朗:課前,我走進教室,對學生説:“哪位同學幫老師把投影準備好?”徐亞和常金就不約而同主動去做了,我在課上對他們熱愛勞動和樂於助人進行了表揚,學生報以鼓勵的掌聲。徐亞和常金臉上洋溢着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課上的表現與以往也就大相徑庭了:潛心貫注的聽講,爭先恐後的發言,面紅耳赤的討論。針對他們的變化課堂上共響起5次掌聲,它緩解課堂的緊張氣氛,就象潤滑劑一樣,使枯燥的知識變得有趣,使學生感覺象做遊戲一樣,在愉快中獲得了知識。尋找閃光點真誠讚美、賞識激勵,這一條作為寶貴的工作經驗被我收入行囊,並在以後的工作中運用,成效很大。

(2)尊重和理解象明燈,指引教育邁向成功

由於歷史學科的特點,要求識記的知識很多,在日常教學中,為了很好的鞏固所學的知識,我採取的措施是,每節課在講新授課前,總是進行小測驗,不合格的同學要受到一定的懲罰。記得有一次測驗時,有一名同學早做了“準備”,當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動”時,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邊,輕輕的在她的桌上點了三下,這三下既有對她行為的提醒,又有對她行為的“包庇”,公佈於眾與尊重暗示中我選擇了後者。她當時不好意思的低下了頭。從這件小事之後,樓道中擦肩而過中多了一雙真誠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後的測驗中沒有再發生過作弊現象,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我在教學反思中寫下:“即便學生有錯,也要給學生留面子,也要絲毫不懷疑他們自省和改正錯誤的能力,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祕訣。”

2、發現問題,尋找方法

有一次,在八(3)班課上,我有意識地貫徹新課標,上了一節以“討論”和“學生編演課本劇”為主線的歷史課。課前,由於我做了充分的備課和精心的課堂設計,所以我滿懷信心地走進了課堂,誰知那堂課上得亂七八糟,課堂秩序混亂不堪,課本劇的節目還沒上演就草草收場……從講台上我灰頭土臉地下來之後,在反思記錄上我這樣寫到:“這節課我耗費的精力最多,但卻上得最失敗,究竟是為什麼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得不請教八(3)班的幾位同學,他們告訴我説:“老師,分組討論可有學問了。首先,你得選一個有威信、有震撼力的組長;其次,不能自由結組,平時混得不錯的哥們兒姐們兒坐在一起,可不就只剩下談天説地了!”我恍然大悟,此後,在課堂組織的問題上,我更加註意細節問題,把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問題儘可能想周全……我想,我的這一進步,不得不歸功於課堂反思的驅動力。

歷史教學反思 篇12

縱觀近幾年來的中學歷史教學,讓人憂思:歷史課極不受重視,被視作“副”課,學生認為學歷史是難記難背難思維,是政治説教,學生寧可多做一道數理化題目,多記一個英語單詞,也不願意多花一會兒時間在歷史上,學生對學歷史心生厭倦,興趣索然。我認為應從如下幾方面入手解決問題

一、以新的教學方法和思路去教學

1、教材內容的問題化

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需要將教材問題化。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操作:把教材內容變成問題的“鏈接”;引導學生憑藉自己的努力(嘗試探索、合作等)一個個地進行問題求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起學生的問題意識,並生成更多、更深層的問題。

2、教材內容的結構化

教師要儘可能地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結構,而不能“見樹不見林”。學生的認識結構是有良好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的,因此教師在教某部分知識時,要注意“瞻前顧後”和“左顧右盼”。要實現教材結構化,教師可以提出教材內容的“綱要信號”,也可以利用“先行組織者”,還可以指導學生自己結合相關知識構建知識系統框架。

二、正確處理內容和形式之間的關係

教學時,教師利用一個簡單的道理,或者一個知識點引出一個知識串,形成一個知識網,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那才是高明的教師。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正確處理內容與形式的關係。

首先,教師要選取那些最實用,具有説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選擇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實可信,能夠逐步展開並深化和昇華主題,增強表達效果。

其次,採取生動活潑,學生可以接受的學習方法和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使他們樂學愛聽。

常採用如下方法:

1、開門見山、直接入題。

教學藝術在於激勵學生,引導學生。教育家第斯多惠就説過,“教學成功的藝術就在於使學生對你教的東西感興趣。”然而,要做到學生樂意聽講,並非一件易事,這需要教師不斷摸索和完善各個教學環節,總結經驗教訓。其中,歷史教學導入法語設計尤為重要,一個成功的導入法可以馬上引起同學們的注意力,激起他們的興趣,如同徐徐拉開的帷幕,讓同學們一眼看到精美的置景;又如樂章的序曲,使學生一開始便受到強烈的感染,從而為整堂課的成功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2、明確學習目的,培養間接興趣。

在初中階段,所學的課程有十幾門,並不是每位學生對每門學科都產生濃厚的興趣,尤其是歷史這門課,部分同學接觸到大量的時間、人物、事件後,覺得難寫難記,苦燥煩瑣,於是產生厭學情緒,進而完全失去學習的信心。針對這種情況,要從學習歷史的目的上去引導,讓他們認識到學好歷史的重要性,如瞭解歷史王朝的興衰,可以提供建設祖國的經驗教訓;學習英雄人物的光輝事蹟,可以指導我們如何做人;通過分析、比較不同的歷史事件,可以提高鍛鍊我們的思維能力。通過這樣的思想教進行審美化教學,培養直接興趣育,使學生增強了求知慾。

3、新版的歷史教材,增加了精美的圖片,形象的地圖,精當的史料,精彩的故事性導入,在客觀上提供了引發學生興趣的素材。

作為教師,關鍵是如何運用。目前有些教師出於應試的需要,完全放棄對形象性材料的處理,讓學生死記硬背抽象的概念,幾十遍的抄寫人物名詞,這樣不僅會泯滅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習慣,形成惡性循環。對此我們應緊緊把握新課程的理念,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營造師生和諧的教學氣氛,創造優美的教學情境:運用生動的語言,豐富的材料,形象的板書,讓學生情緒上受到感染,易於同老師形成互動。這樣讓學生在歷史的空間中自由翱翔,學生得到的是美的享受和人文關懷。

4、設置問題情境,引起探究興趣。

從設計、準備實施到鞏固延伸,形成完整體系。許多優秀的教師在教學中,設疑導學已成為普遍的激發興趣的手段。有的已形成一種系統的教學模式,可見大家對“問題”的重視。的確,一個好的問題,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也可以啟迪無限豐富的聯想,形成創見性的觀點;還可以引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在探索中體會發現的快樂。設問的方法有許多,可層層遞進式的提問:如問“是什麼”──“怎麼樣”──“為什麼”,步步深入;也可逆向提問,如中國歷史第一冊中的《伐無道,誅暴秦》一課,可設問:“若不雨,秦末農民戰爭還會爆發嗎?”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可代歷史人物發問:“如果你是商鞅,你將如何實施變法?”這樣可以吸引學生參與教學,增強主體意識,渲染歷史情境。總之,問題要設在關鍵處,設在重難點上,要在平淡中激起波瀾。要注意課堂需要,不可盲目設疑,也不能連珠炮式的發問,這樣沒有思考的餘地,效果反而不佳。

5、開拓學生視野,深化研究興趣。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已成為廣大中小學教師的共識,歷史學科以它廣博的內容和充分的借鑑價值,為這種培養提供了可能。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進行課內外的結合:如某一制度政策的演變軌跡,象封建中央集權制度,重農抑商政策等,可讓學生討論,上網查閲資料,並撰寫歷史小論文;可推薦帶有研究性的歷史小讀物,如《上下五千年》、《中華歷史名人傳》、《秦漢史話》等,讓學生閲讀,並摘抄讀書筆記;也可讓學生自己出一期歷史板報,組織興趣小組進行辯論,製作剪報,瞭解新的考古發現,這樣既鞏固強化了課內知識,又為學生未來的獨立研究,成長髮展受益匪淺。

三、通過本課教學,我更深刻認識到老師在備課是不光備教材、課本,還要備學生。

課無定課,可以説有一千名教師就有一千種教學方案。通常意義上的備課,既備教材又備學生,只能是對普通意義上的學生共性進行預先考慮,但教學對象的多變性與教學對象個體的複雜性出乎教師備課前的教學設想。所以,課堂上常會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如果教師一遇到這些“小插曲”就感到束手無策,甚至擺出師道尊嚴的架子來壓制學生,這恰恰反映出教師無能。而課堂上的閃光點往往體現在教師對這些問題的表現的機智上,而這些機智是我們寫在紙上的教案無法體現的。

教師要加強專業素質,拓展知識面,深挖教材,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以不變應萬變,提高教學質量。

在學生眼裏,教師都是有豐富專業知識的人,著名的“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應該有一桶水”的論斷也説明了教師具有的專業知識水平的重要性。

總之,社會在發展變化,教師也應改變教學觀念,充分認識新課改的重要性,努力設計好教學內容,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創新人才,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歷史教學反思 篇13

1、劃分小組,展開合作與竟爭。

自主學習的成果需要比較,出現的問題需要解決,沒有學習小組,就缺乏向前推進的平台。前邊講的“給歷史人物製作名片、簡介,對歷史事件進行新聞報道,以目擊者身份講述事件,或對歷史場景進行模擬表演,雖然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學生個人的能力有限,必須發揮合作的作用,為此需要劃分學習小組。而小組之間的成果展示,能激發學生的對抗心理,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所以劃分學習小組是合理的、適時的。

在劃分學習小組時,應注意學生能力、性格及相互之間的關係等情況。

2、充分利用多媒體制作課件。

多媒體為我們提供了巨大的方便,應充分利用多媒體,把上課的目標、重點、需要投放的照片、漫畫、視頻,需要表演的場景、需要探討的問題、練習、提示、供參考的答案等通過合理編排,形成一個完整導引的環節。

3、教師組織起呈轉合,設計好過渡語。

歷史教學反思 篇14

學生基礎相對較弱,初三歷史教學,同學們還不能適應。另一方面,同學雖然比較活躍,上課氣氛積極,但兩級分化較嚴重。因此,在上課時經常會顧此失彼。今後要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做到備教法的同時要備學生。

教學中,備課是一個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環節,備學生,又要備教法。備課不充分或者備得不好,會嚴重影響課堂氣氛和積極性,記得一位優秀的老師曾説過:“備課備不好,倒不如不上課,否則就是白費心機。”我明白到備課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備課之上,認認真真鑽研教材和教法,不滿意就不收工。雖然辛苦,但事實證明是值得的。

聽課也是提高自身教學能力的一個好方法,只有多聽課才能夠逐漸積累經驗。所以對每一次聽課的機會我都十分珍惜。聽課的主要對象是我們組的優秀老師的課,同時也聽其他老師的課。本學期,我聽完課之後,把教師們上課時講到的記在聽課記錄上,然後對我自己的備課教案進行修改,將他們很多優點和長處應用到我的課堂教學當中去。

因為歷史的特殊情況,學生在不斷學習中,會出現優差分化現象,差生面擴大,會嚴重影響班內的學習風氣。為此,我制定了具體的計劃和目標,對同學進行有計劃的輔導。

歷史教學反思 篇15

一、教材地位:

本課在中國古代史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上承原始社會,下啟奴隸社會。主要介紹了夏、商、西周的興亡交替過程及西周的分封制。重點是理清朝代更替線索,難點是分封制的理解。

二、學習目標的制定:

本課學習目標分為(1)知識目標:記住夏朝的建立和西周分封制;(2)過程與方法:概述夏、商、西周的興亡過程;(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分析商湯攻夏和武王伐紂獲勝的原因,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三、教學流程:

1、複習舊知,通過設問“禹建立夏朝標誌着什麼?”試圖通過此題,即複習舊知,又使學生學會簡單歸納知識;再由夏朝建立的標誌引出奴隸社會四階段,由此導入新課。

2、結合教師列出目標內容,讓學生通過自學找出每個朝代的建立時間、建立者、都城、大事、暴君、滅亡時間,短暫鞏固後讓學生進行概述,出示動腦筋體,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

3、分析課題中的“興亡”引出學習目標,引導學生找出“興”的表現和“亡”的原因,突出關鍵詞“記住、概述、知道”。

4、指導分析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為什麼會取得勝利?進而分析這幾個朝代滅亡的共同原因。最後得出結論:暴政必然滅亡,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和諧社會是我們人類追求的共同目標。

四、幾點不足:

1、準備倉促,對教材挖掘不夠深刻。

2、和學生互動場景較少,分析問題引導不夠,且分析不透徹。

3、在講分封制的時候,稍微有點亂。沒有按預案進行教授。

五、反思:

上一堂滿意的課不容易。

歷史教學反思 篇16

一、從歷史教學的三大任務的完成情況看

第一、在知識傳授方面,總體看較好,但也存在着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地方。具體來説,一是在貫徹整體知 識結構的教學方面,教師應注意從總體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結構和發展脈絡,尤其還要重視對內容的深廣度作出 恰如其分的規定,便於有的放矢地教學;二是要重視學生知識結構的轉化,即將教材的基本知識結構轉化為學 生自己的認知結構和學習能力。 第

二、在學生的智能培養方面,雖已有所側重,但與素質教育的智能培養目標尚有很大的距離。這也是向 素質教育轉軌的重要內容。筆者認為,要想使智能培養真正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應從進一步改進課堂教學入 手,具體説:一是教師應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閲讀教材、思考問題,並進行思辯性的討論;二是教 師講授的側重點應從歷史過程為中心轉向歷史發展的邏輯聯繫為中心;三是歷史教學要聯繫實際,要談古論今 ,發揮歷史的明理、鑑今、育人的作用。 第三、在思想教育方面,總體看在歷史課堂上落實不夠是個普遍現象,當然學科的思想教育的陣地作用也 就遠未得到充分地發揮。思想教育的內容籠統地講,在中國史教學中要着重突出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及 民族自豪感的培養;在世界史教學中主要是審美觀、世界觀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教育。相比之下,中國史

的思想 教育要好於世界史部分。形成這種情況的原因,與應試教育有直接的關係,歷史教師應引以為戒,在今後的教 學活動中予以重視和進一步地落實。

二、從教學方法看還比較單一、陳舊

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得不夠突出 很多教師,尤其是偏遠地區的教師在教法的使用上仍是傳統的單一型,即以講解法與講述法結合為主,學 生的調動很不夠,突出的是教師的主導作用。我們提倡的教學指導思想是啟發式教學。據統計,目前教法已有 14類72種之多。教師應當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尤其要重視學生的主 體地位的體現,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主動地去學,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並且要教 會學生分析歷史人物、事件的立場、觀點,引導學生去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從而使學生更好地去掌握知識、 運用知識和駕馭知識。

3、從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底來看,還有待於進一步強化 關於教師的教學基本功,這裏從三點來談一下個人想法: 第一,關於歷史教師的知識結構問題。 作為一名中學歷史教師,首先應具備紮實的專業基礎和完善的知識結構,這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深度和廣度 。這個知識結構應當包括三方面:

一是要有貫通古今的通史知識結構;

二是要有熟悉中外的全球史知識結構;

三是要具有超出史學範圍的多學科的知識結構。 第二、關於歷史教師的語言問題。 歷史教學以其學科的特點,對教師的語言也有相應的要求:

一是既要生動、具體,又要準確、無誤;

二是既要通俗易懂,又要有時代性;

三是既要有文采,又不失質樸風格;四是既要邏輯嚴謹,又要有節奏感。但要 達到上述要求,教師必須重視教學語言的培養和訓練。

第三、關於歷史教師的板書、板畫問題。 板書是歷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設計板書的過程,既是一種教學藝術再創造的過程,又是教師對教 材分析、把握、濃縮和轉化的過程。關於板書的要求、形式等,這裏不作闡述。只想説明的是關於板書的書寫 時間問題,這是個易被忽略的問題。恰當的書寫時間是在教師説完某一知識後,再掉轉頭去板書,而非邊説邊寫。 板畫。筆者只想談談自繪地圖,這是歷史教師必備的基本功。可惜在教學實際中,其落實情況是不盡人意 的。故筆者建議歷史教研指導部門,應加強對教師自繪地圖的基本功的監督和指導。 此外,在目前的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筆者認為還存在着教學信息反饋不及時、教學評估不盡科學等問題 ,這些都有待於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