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散步》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31W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散步》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散步》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散步》教學反思1

《散步》是當代作家莫懷戚的一篇優美散文,它篇幅短小,語言雋永,但又情意濃濃。主要通過寫一家三代四口人外出散步的經過,表達了濃濃親情以及強烈的生活責任感。文章雖只有580字,讀來卻意藴深長,讓人回味無窮。所以歷來受到語文老師的青睞,也常常成為語文老師上公開課的選擇對象。

打算上《散步》一課時,其實一直在猶豫:那麼多人上過這篇課文,包括我本人也在幾年前作為公開課上過,怎樣才能上出新意呢?於是,我仔細閲讀了單元提示及課文,課文文字較少,且內容簡單,編者的要求也不高。當我讀到課後練習題時,引起了我的注意。課後一共設置了三道題目:一是為課文該換標題,意在把握課文內容;二是研讀課文最後兩句話,意在把握文章的主題;三是比較閲讀作家林文煌的《三代》,意在培養學生的閲讀及鑑賞能力。於是,一個大膽的思路便形成了,我何不圍繞三個題目來設計教學呢?針對三個題目我設置了讀出畫面、讀出情感、讀出故事三個教學環節,後來,我又加入讀出感悟的環節,作為前三個環節的補充,從而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同時,這節課我還做了一個大膽的嘗試,不讓學生帶課本進教室,更不準帶教輔資料,只准帶新華字典、筆、本子。這樣做的目的,只想讓孩子們去思考,而不是做一名搬運工。把資料書上別人整理好的答案搬到書上,然後再進行所謂的交流,這種做法學生獲得的閲讀感悟是極少的,因為,他們根本沒有自己的閲讀體驗,根本沒有去思考。我一直認為,現在的孩子很懶,不是手腳懶,而是大腦懶,不願多用腦,倒是願意動手抄,長此以往,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是提高的很慢很慢的。我也一直認為,學生的語文能力是需要訓練的,朗讀、寫作、交流表達等等,都需要在老師的示範、引導下來訓練提高。當然,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

從學生的表現來看,基本上還是可以的,七年級的小孩畢竟還小,思維、表達的能力還有限。雖然分析膚淺,但有真意;表達生澀,但有真情。我相信,通過長期的薰陶、訓練,他們的閲讀、表達、思考、寫作的能力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散步》教學反思2

《散步》一文作者莫懷戚,文章通過生活中,最平常的散步,來表現,家庭的和睦、美滿。以及中國人的家庭倫理,即以孝為先。“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語文教學中,同一篇課文,同一個人物形象,學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樣的。而學生是閲讀的主體,課文的意義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生成的。那麼也就是説,只有教師真正讀懂了課文,放開了思維,學生才可能真正發揮自主性、合作性,新課標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才會真正落到實處。

第二點就是正確對待教學參考資料的問題。無可否認,教學參考資料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大大節省了我們查閲資料的時間,幫助我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以及相關資料的補充。但我們應當高度注意的是,既是參考就不能是標準,不能是唯一,不能是實際教學的指揮棒,更不能將之奉為神明,受到它已成定論的文字的擺弄,而疏於對文章本身的獨立思維。正確運用教學參考資料,應是在教師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價值,體味出作品甚至於是作家的人文觀念和人文精神後,有選擇地使用,見解不同或是考慮不周的地方,進一步的思考,觸發新思維,得到新教訓,也可以對教學參考資料的使用內容提出預設,再考慮教學,引導、組織學生自主、合作地進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

教師也應培養人文精神。新課標重點強調了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和自主創新精神的培養。深透一點看,也就是説教師如果少有人文意識.人文修養教養.人文理念,不能做到知識文化修養上的與時俱進,怎麼來注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和自主創新精神的培養?因而新世紀的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應當更廣泛地吸取人文文化中的精髓,不是單學科的,而應是多學科的網絡化的吸收,更深刻地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多樣性文化的融會貫通,豐富自身的文化積澱和文化內涵,使自己在新的時空觀中獲得更清晰的時空感和條理感,這樣就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認識觀,價值觀。老師內心知識與內心精神的不斷豐盈,就會以寬容博大的胸懷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就會“潤物細無聲”地用豐富的人文內涵感染學生的精神領域,自然增長他們的人文素養。

《散步》教學反思3

《散步》是一篇歌頌親情的文章,子女對長輩的敬愛、長輩對兒孫的疼愛、濃濃的親情流淌於文章的字裏行間。親情是人間永恆的主題,最能打動人心。本文文本短小,寫身邊小事、訴心中真情,學生們理解起來並無難度。

通過對文本的解讀,結合學生的學情和本單元教學主體,我將文章主旨定位於表現濃濃的親情。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來體會文中的那份濃濃親情,從而激發學生去感悟親情,擁抱親情,珍愛親情,創造親情。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珍愛親情、創造親情的情感。另外,通過品味揣摩文本中能體現三代人濃濃親情的語句,體味三代人互相體諒、互相摯愛的樸實純真的親情。

(一)整體感知,共賞親情。

通過集體朗讀、自由朗讀相結合的手法,整體感知文本內容,共同分享文中一家四口的那份濃濃親情。引導學生思考兩個問題: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講述了怎樣一個故事(歸納時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②以課文為依據,説説你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家庭(提示:可用短語、一句話等形式作答)?

(二)品讀課文,感悟親情。

目的是引導學生自主品讀課文,賞析語言,談對文中最打動自己心絃的語句感受和體會,感悟一家人的濃濃的親情。重點品讀:文中一家人的濃濃的親情是如何體現的?勾畫出文中飽含濃濃親情的詞語和句子,讀出這份深情,就你感受最深刻的內容談談自己的體會。

(三)合作探究,體驗親情

目的是通過引導學生對主旨句的準確理解,並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來體驗親情的美好和珍貴。重點扣住這幾個問題:①在散步過程中“分歧”是怎樣解決的?“我”為什麼感到責任的重大?通過這件事你悟出了什麼道理?②“我”和妻子是如何揹着母親、兒子走過那條小路的?如何理解説“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③結合親身經歷談談你體會到的濃濃的親情,並説説如何去呵護這份親情?

(四)敞開心扉,抒寫親情

設計目的是藉助文本激發學生與心靈對話,與生活對話,抒寫自己對親情的理解,啟迪學生主動的去創造親情。設計中考慮到學生的學情和語文基礎的差異,我讓學生採用仿句的形式續寫,能仿寫多少就寫多少,然後交流。①親情是飢餓時的一碗米飯,……②親情是爸爸嚴厲的批評與責罵……

(五)小結課文,昇華親情

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讓我們懂得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謙讓,互相體貼,互敬互愛,這樣才能使家庭穩定、幸福!親情是甘甜的乳汁,哺育我們成長;我們離不開親情,讓我們敞開胸懷,伸出雙臂,去感悟親情,去擁抱親情,去珍愛親情,去創造親情!

這堂課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學生從“自主品讀課文,賞析語言,談對文中最打動自己心絃的語句感受和體會”,到“結合親身經歷談談你體會到的濃濃的親情,並説説如何去呵護這份親情”,再到“抒寫自己對親情的理解,啟迪學生主動的去創造親情”,學生讀有所感,讀有所獲,從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共鳴,並激發創作熱情。我想這樣的課對學生來説還是比較受用的。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都深知上好語文課,解讀文本是根本。閲讀教學過程歸根結底就是老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對話的過程。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鼓勵學生對文本個性化的解讀與思考。

《散步》教學反思4

在教學《散步》這篇文章時,圍繞“親情”,我設計了5個教學環節:細讀課文,感悟親情;拓展閲讀,品味親情;七嘴八舌,談論親情;動情落筆,抒寫親情;言行一致,親情行動。在最初的設計中,我.計劃用20分鐘時間來完成其中的重點步驟:細讀課文,感悟親情。本以為應該能突出重點,但是由於教學環節設計得過多,一節課總共只有40分鐘,,分配到各個環節的時間就相對有限。而教學設計預計的時間也僅僅是理論上的時間。

在教學過程中,本該聽讀課文兩遍只聽了一遍。在提出“找出你認為最能表現濃濃親情的句子”這個要求以後,留給學生自己閲讀的時間不夠充分。因此在學生討論時,就只能説出“這句話表現了濃濃親情”,或“這個句子表現了家庭的和睦温馨”。表面上看,學生似乎已經感悟到了親情,可是仔細深入的思考,就會發現學生的收穫甚微:他們沒有對課文的語言進行反覆的品味,無法真正體會到課文在平凡小事上、生活細節中表現出來的濃濃親情。即使有一些感悟,也僅僅的概念性的東西,沒有深入到內心,沒有引起他們對生活的思考。而老師在指導時也比較粗略,特別是沒有利用朗讀來體會課文的情感。因此即使在後面的教學環節中,學生談論親情時熱淚盈眶,但總體感覺仍就比較膚淺。

由此,我體會到一點:在課堂教學中,拓展性延伸必須根據對課文的深刻領悟。我在重新設計案例時,就縮減了教學環節,保證了品讀課文的時間,加強了對課文朗讀的指導,從而讓學生能更從容的在課文中深刻領悟到濃濃的親情。然後再引申到課外,聯繫實際,引導學生體會自己生活細節中感受到的親情和愛,從而培養他們珍惜親情的意識和情感,並促使他們為建設親情付諸行動。

《散步》教學反思5

《散步》體現着濃濃親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記敍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細節”,表現出一家人之間的互敬互愛的真摯感情,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這單元的學習要求是要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注意語言的積累和運用,並學習朗讀和圈點勾畫。所以,教學這篇課文,要在學生學習前面課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礎上,在老師的啟發指導下,在學生的合作探究過程中,運用所學方法,繼續鞏固感受親情的要求。

七年級的學生正處於發展獨立思維的重要階段,他們的主動性和求知慾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歡被動地接受知識,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但同時缺乏良好的觀察生活的品質,對生活缺少體驗,對散文知識的瞭解更少,而且由於受社會上許多不良因素影響和家庭的誤導,許多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家庭道德倫理準則。因此,我通過引導學生去自讀自悟,運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學習,通過朗讀、圈畫、小組討論、揣摩鑑賞從中對散文有初步的瞭解,體會課文濃濃的親情,並從中感悟出正確的家庭倫理道德準則。

在教學方法上,我選用朗讀法,將朗讀作為主線貫穿整個課堂教學,讓學生在朗讀中進入課文,在理解課文的同時反覆吟誦,最終用朗讀表達出自己對作品的感悟,對親情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