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11課《敬畏自然》教學設計及教後記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1.56W

 一、課文分析: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11課《敬畏自然》教學設計及教後記

本課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因此需要我們對其內容進行簡化。如果我們將之上升到哲學的高度,就會在唯物及唯心的爭辯中困惑,不如從最簡單、最易理解的認識入手,反而容易找到解讀全文的有效途徑。我在閲讀了原文《大自然的智慧》之後,認為本文的主要內容是講述人與自然的關係,並以此為基礎,講述了人對自然的認識及態度。

我們必須首先認識到作者的觀點是從中國古代的哲學觀延伸而出,無需用唯物唯心來界定,他將自然視為有生命的個體,要求人們對待自然時將之視為與自己平等的生命。孔子就説過:“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自然在沉默中孕育生命,自然也有自己的生命,只是其中的存在形式不同。因此作者指出“這個宇宙到處都隱藏着生命”“即使那些死氣沉沉的物質,也是宇宙生命的構成部分,也是生命的一種存在形式。”我們必須意識到這些生命與我們的生命是平等的,與我們的生命是密切相關的,這樣才能正確地對待自然。而具備對待自然的正確態度,就要意識到我們對於自然的規律是可以認識的,但這種認識是永無止境的。恰如《中庸》中的論述:“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二,則其生物不測。”而這一認識在作品中也有表現,人與宇宙的智慧相比是極其渺小的,但“宇宙創造智慧生物是為了進行自我認識,為了欣賞她自己壯麗無比的美”,人會思考,自然就能思考到自己與自然相處的正確之道。自然會犯錯誤,人也會犯錯誤,但自然有着上百億的年齡,可以通過時間的推移慢慢糾正自己的錯誤。人類的文明史不過萬年左右,無法經歷如此漫長的等待,因此面對人類所犯的錯誤,我們應及時認識及糾正。

本文很明顯分為兩個部分,而本文最大的難點就是如何引導學生認識這兩部分之間的關係。我覺得如果以人類與自然的關係為基礎,思考人類對待自然的正確方法,那麼這兩部分之間的關係是很明確的。1-5節主要講述人類對於自然的認識,分為兩種態度,一種態度是狂妄地想要征服自然,這種態度與上世紀五十年代時大躍進的“浮誇風”密切相關。另一種態度作者沒有明説,但從人與自然的比較上,很多人會得到對自然應充滿畏懼,頂禮膜拜,不敢觸動自然分毫,這種態度恰如一些極端環保主義者所言,排斥一切現代工具,甚至於號召人們牴觸肉食。作者對這兩種態度都是否認的,他在6-10小節中明確闡述了人與自然的關係,在這一部分中他認識到人類的智慧與自然的智慧原本就是一體的,只是宇宙“這個大生命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我們要認識到生命的其它部分與自己一樣都是不可缺少的,善於協調自己與其它部分的關係,這才是對待自然的真正態度,也就是文末11節所強調的“敬畏自然”這一態度。本文經過了刪減,原文的最後兩小節被刪掉了,其實,在這兩小節中,作者具體描述了人類對待自然中其它生命的方法及對自然的認識。作者認為:“如果吃其他生物是為了我們的生存,還情有可原的話,那麼,人類的另一種行為則是絕對不可原諒的:有些人無緣無故地捻死螞蟻或打死青蛙等動物,或是弄死植物,而這樣做對並沒有任何好處。這是一種十分惡毒的行為。”他強調:“宗教總是把萬物看作是神祕的、不可理解的,看作是大自然智慧的體現,是神聖的,因而是值得我們深深敬畏的。……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善待生命、善待自然,那麼,他不是佛,也離佛教不遠了。”此處才是對敬畏這一含義的真正理解,也就是要學會“善待”,善於處理好我們與其它生命的關係,不膜拜也不隨意傷害,懂得自己與它們之間的地位。

在具體的教學方法上,我們可以通過一些修辭手法的分析來貫穿前後兩部分的論述,同時還可以穿插一些實例來增加説服力,這是有利於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幫助學生理解的。

二、教學準備:

預習題:劃出文中每一節的關鍵句,並以此為基礎歸納各節的主要內容。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通過概括各小節大意把握文章內容、理解全文結構。

2、通過分析修辭手法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瞭解人對自然的正確態度。

重點:1

難點:2

四、教學過程:

1、導入:

講述錢乙療疾的故事:“皇子病瘈瘲(chìzōng,抽風),(錢)乙進黃土湯而愈。神宗召問黃土所以愈疾狀。對曰:‘以土勝水,水得其平,則風自止。’”這個故事看上去與現代的醫學不符,但卻説明中國古人認識到了人與自然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每個人的生命就是一個小小的自然宇宙,與大自然的變化密切相聯繫。但隨着人類科技的進步,很多人開始轉變對自然的態度,認為人類可以征服自然。那麼,人與自然究竟是什麼關係?人應當如何處理好這一關係呢?通過學習這篇課文,我們應當有一定認識。

2、初讀課文:

⑴檢查預習,概括文章各段內容:

① 人類天真幼稚地狂想征服自然

② 人類無知地為取得的成就自傲

③ 人類開發自然的過程危機四伏

④ 人類的智慧相比宇宙微不足道

⑤ 人類的智慧相比自然相形見絀

⑥ 大自然創造生命是為欣賞自身

⑦ 宇宙的生命與人類的生命一體

⑧ 宇宙的生命無處不在

⑨ 宇宙的生命永恆不滅

⑩ 宇宙中處處存在生命

? 敬畏自然就是敬畏自己

⑵依據上述的段落內容,劃分層次,並用一個詞概況該層次的主要內容。

提示:

①(1-3)人類對自然的態度(狂妄)。(4-5)將大自然與人類進行比較(渺小)。這兩個層次有什麼共同之處?(都表現了人對自然的認識,可以歸納為“認識自然”)從兩個層次我們看到了人類對自然的兩種認識,前者是狂妄地認為自然是可以征服的,另一種態度作者雖沒有明説,但卻通過將人與自然的智慧進行比較,突出了人類的渺小,自然就會有人從中得到與前者完全相反的認識--自然是不可認識,人只能膜拜自然。那麼作者對自然的態度究竟是什麼呢?我們繼續看課文。

②(6-10)描寫大自然的生命(永恆)。但是,作者在第6節指出,人與自然的生命有什麼關係?(朗讀這一節,找到描述兩者關係的語句)(人類與自然是一體的)從這個意義上説,人類的生命也是永恆的,但前提是人類能夠正確地認識自身與自然的關係,可以正確地與自然相處。(11)人類對待自然的正確態度(敬畏)。這兩個層次之間有什麼共同之處?(都表現了人對自然的態度,可以歸納為“對待自然”)

總結:

面對自然,作者採取了什麼態度?“敬畏”一詞的真正含義是什麼,這就是我們接下來所要學習的重點。

3、細讀課文,歸納文章所使用的最主要的修辭手法,並分析其含義及作用。

①文中最常用的修辭手法是什麼?(對比、比喻結合在一起使用)那麼找出相關的例子。(大海與水滴、鯤鵬與斥鴳)在第5節中,作者列舉了一系列在我們的生活中早已司空見慣的自然生命,如“蒼蠅蚊子”“鮮花綠草”,作者將這些平常的生命比作什麼?(大自然創作的“精巧絕倫的藝術品”)與什麼對比?(人類至今“不能製造出一個哪怕是最簡單的生物”)

補充材料:

⑴宇宙的生命經歷了數十億年乃至上百億年的演化,因而經過了淘汰優先,才保留下了這些生命。而人類的歷史不過短短的數十萬年,文明史也許還不足萬年,沒有經過時間的演化與沉澱,就要創造出生命,那是極其危險的。世界上的第一部科幻小説《弗蘭肯斯坦》就是敍述這樣一個故事,弗蘭肯斯坦是一位雄心勃勃的學生,夢想創造出一個完美的人。但他最終發現自己創造的不過是一個怪物,於是他丟了自己的作品逃離了。但當怪人有了意識,夢想融入社會時卻發現由於自己的怪異相貌,他永遠不可能過正常人的生活,因此他自然就仇恨了自己的創造者,進而瘋狂地報復他,殘害了弗蘭肯斯坦所有的親人與朋友。弗蘭肯斯坦用自己的餘生來追捕他,最終死在南極。而怪物之後也跳入冰縫,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説明,當人類妄想用自己的智慧來創造自然的生命,但卻又無法控制這一結局時,結果是災難性的,而最先被報復的就是我們自己。

總結:從這些對比中我們可以發現,我們對自然的態度應是什麼樣的?(尊敬自然,認識到自然的偉大)

②文中還有一個重要的比喻來説明人類行為的愚蠢,是什麼?(“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這個比喻本身也包含了對比,請大家細讀這一小節。(當人類把自然積累了億萬年的財富在短時間內挖掘時,“人類為自己取得這些成就而喜形於色”)人類也許將之視為了記錄自己成就的豐碑,但作者卻稱之為“陷阱”,為什麼?

提示:那些被人類無序開採的資源難道就只是任人掠奪的對象嗎?它們就沒有生命嗎?請大家在文中找出描繪宇宙中沉默的生命的語句。(“這個宇宙到處都隱藏着生命”“即使那些看來死氣沉沉的物質,也是宇宙生命的組成部分,也是生命的一種存在形式”)他們同樣也有生命,同樣也會在適當的時間“從睡夢中醒來”,面對人類瘋狂的掠奪,他們同樣會反擊人類。

補充材料:

⑴英國石油公司租賃的“深水地平線”鑽井平台2010年4月20日在路易斯安那州附近的墨西哥灣水域發生爆炸,導致11名工人死亡,並引發美國曆史上最嚴重的原油泄漏事故。7月中旬,英國石油公司用一個臨時控漏罩首次完全控制了漏油。而此時,大約490萬桶原油已經漏入墨西哥灣,給墨西哥灣海洋生態和沿岸經濟都帶來巨大災難。至7月15日漏油油井被完全封閉,該公司為應對墨西哥灣漏油事故已支出約95億美元。而英國石油公司首席執行官的鮑勃達德利則表示,該公司應對墨西哥灣漏油事故的最終支出可能高達320億美元。

⑵前蘇聯和俄羅斯礦工竟然挖出了世界上最大的“人造洞穴”--“和平”鑽石礦坑。這個巨大的洞穴直徑大約 1600米,深度達533米,從衞星照片上看,它就像是地球的一個大傷口。 據悉,由於這個鑽石礦坑是如此巨大,以至於直升機也被禁止從它上面飛過。因為這個大洞造成的空氣湍流足以將直升機吸進它的內部。一旦直升機被巨洞中紊亂的空氣湍流“俘虜”,那將凶多吉少。事實上,從這個地球上“最大洞穴”中挖掘鑽石顯然並非一件容易的事,在冬天,潤滑劑也會結成冰,鋼鐵也會被凍裂。俄羅斯99%的未切割鑽石都是由“艾爾羅薩”公司供應的,它挖出的鑽石佔全球23%的鑽石產出量。在這個“巨大洞穴”邊上的小鎮,也叫“和平”鎮,該鎮居住着4萬多户居民。儘管“和平”鑽石礦每年產出價值20億英鎊的鑽石,但該鎮卻仍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地方之一。

總結:當人類為追求利益不顧一切時,受到傷害的最終仍是自己。因此我們對待自然的態度應當是什麼樣的?(將自然視為平等的對象)

③文中還使用什麼修辭手法來表現自然對人類行為的看法?(擬人,“像母親面對無知的孩子那樣的笑”)這句話與上文將人類比作“一個天真幼稚的孩童”相對應。同樣,這句話也與下文的語句相對應。請大家找出來。

提示:

⑴孩子是母親生命的延續,孩子的身上也寄託了母親的希望。文中的自然與人類的關係是否也是如此?找出相關的語句來“宇宙創造智慧生物是為了進行自我認識,為了欣賞她自己壯麗無比的美”“人的智慧與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階段”。不過宇宙的生命已有數百億年的歷史,而人類的文明史不過萬年不到,因此他們最獲取的智慧與經驗自然不可同日而語,而人類更需要從自然那裏獲取知識與經驗。

⑵母親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自然也會有錯誤,也會給孩子造成不可挽回的影響。文中又有哪些語句與之對應。(“人對自然的種種誤解,也許是自然對她自己的誤解”)不過,因為自然擁有漫長的生命,它是可以用漫長的時間來改正自己的錯誤,但人類可以將自己造成的傷害一一彌補嗎?

⑶英國詩人蒲柏説:“大自然和它的規律深藏在黑夜裏。上帝説,讓牛頓出世吧!於是一切就都在光明之中。”似乎宇宙間一切祕密都被牛頓及其它的科學家所揭開了,但上個世紀初,隨着一系列科學試驗,牛頓所建立的物理學體系崩潰了。英國著名的博物學家赫胥黎説過這樣一段著名的話:“棋盤就是世界,棋子就是宇宙的現象,比賽規則是我們所謂的自然法則。對手隱身幕後,永遠公正而有耐心。可是從經驗獲知,他從不忽視我們的錯誤,也不肯容忍無知。”下棋時,一招不慎,滿盤皆輸。而我們的對手看不見,卻永遠不會犯錯,我們還能輕視它嗎?

總結:我們應當如何看待我們人類對自然的認識?(自然是可以認識的,但我們必須意識到對自然的認識永無止境)

④大家如何解讀“敬畏”這個詞語呢?(學生以一個簡短的句子歸納,補充交流)歸納:人類應尊重自然,將自然視為與自己平等的生命,認識到自然的偉大,我們自身對自然的認識是永無止境的。

4、拓展延伸。

作者的這一認識並非他個人的發明,而是源自中國古人的認識。在古代,古人就把自然當做了一個平等的生命,利用資源但不過分榨取資源。

《論語》記載孔子的言行説“子釣而不網,弋不射宿”(《述而》),既孔子只釣魚,而不用網打漁,射獵時不射歸巢的宿鳥。這表明了孔子也同樣從自然中獲取自己需要的東西,但決不過分索取。而在《孟子》中,孟子曾數次提到下面的話:“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鼈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所謂數罟,是指網眼的尺寸很大,這是指打漁時放走小魚。而“斧斤以時入山林”,是指在冬季砍伐一些枯枝,不去傷害樹木本身。這不僅是我們漢民族的傳統,在少數民族中同樣也有相同傳統。例如藏族人對於樹木的崇拜,不得以砍樹時總要虔誠地祈禱。而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的尼雅遺址中發現的佉盧文書也記載當時尼雅的法律規定,砍樹者應罰牛一頭,即使只砍了樹杈,也要罰母牛一頭。這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森林法》。可見,中國古代各民族就認識到,自然與人類的關係應是相互依存,和諧共處。

有人認為《荀子》中提出了“人定勝天”這一觀點,實際上荀子的原話是“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荀子所説的“天命”就是自然的規律。由此我們也可以為敬畏自然增添一條具體的內涵,就是認清自然規律,善加利用。

五、教學後記:

我在教學中感覺最難的是貫穿前後兩部分內容,並且由此引導學生認識正確對待自然的態度。我在教學中補充強調了第6節的作用,將之與前後文的關係聯繫了起來。我指出,1-5節講述了人類對自然的不同態度,而第6節則開始講述作者認為對待自然的正確態度,而在後文中,作者具體闡述了人與自然的關係,並且引出了人對自然的正確態度。然後我把“陷阱”與文後對宇宙生命的描述聯繫在一起,並且補充了一些相關的實例,而在講述“母親面對無知的孩子那樣的笑”時,直接將第6節的內容與之對照。通過對這一節的認識,學生們對文章的思路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

在具體過程中,我把“大躍進”時期的荒唐言論與一個激進環保主義者的認識也補充了進來,幫助學生進行認識。學生把具體的生活與文章中所講述的哲理聯繫到了一起,認識也就具體形象了許多。

從整體來看,本課中我還是引導得過多了一些,還是應當多留一些時間給學生,從實踐上看,學生大多還是能夠認識到我所講述的內容。

 

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