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垓下之圍》教案 (人教版七年級必修一)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3.39W

 教學目標:

《垓下之圍》教案 (人教版七年級必修一)

1、 分析人物形象,要求學生在通讀課文、理解故事情節的基礎上展開討論,説出自己對人物的認識。

2、 學習本文刻畫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3、 通過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客觀客觀、公正的評價,引導學生形成科學、辯證的歷史觀和價值觀

教學重點:通過細節描寫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通過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客觀客觀、公正的評價,引導學生形成科學、辯證的歷史觀和價值觀

             第一課時

導入:上課開始,老師向同學們介紹李清照的一首《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導語:李清照這首有名的絕句,向我們展示了一個至今仍為人們所崇敬的英雄--西楚霸王,項羽。而這個經典的人物形象,則是由著名的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塑造的。

下面,我就首先向同學們介紹一下司馬遷以及《史記》的相關內容。

一、作者簡介:司馬遷,見課本。

二、作品簡介: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蹟)、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最能代表司馬遷藝術成就的,當數《項羽本紀》。《垓下之圍》描寫的正是項羽最終慘敗的那段人生經歷,寄託了作者的身世之感。

三、疏通文意

現在,我們首先從課文的文字出發,理清字意,來感受項羽的悲劇人物形象。

第一大組:第一小組: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此處註解“壁”字。壁:名詞用作動詞,紮營、駐紮。

第二小組: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進行文字註解。夜:名詞用作狀語,在夜裏。

飲(於)帳中:省略句,省略介詞,應為“於帳中飲”,也為介詞結構後置句。

幸:寵幸,寵愛。騅:毛色青白相間的馬。兮:句中語氣詞,相當於“啊”。逝:奔馳。奈若何:把你怎麼辦。

對《垓下歌》進行註解。力氣能拔起大山啊,豪氣蓋過全世;時運不利啊騅馬也不奔跑。騅馬啊,你不奔跑,我對你怎麼辦?虞姬啊虞姬,我對你怎麼辦?

第二大組:第一小組: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

進行文字註解。麾下:部下。麾,古代軍中用來指揮的旗子。壯士騎:騎兵勇士。

直夜:當夜。潰圍:突破重圍。平明:天剛亮的時候。騎將:騎兵將領。騎能屬者:能跟隨(他的)兵馬。屬,連續,引申為跟隨。紿:欺騙。以故:因為這原因。

進行全段註解,於是項王就上馬,就下的八百騎兵勇士跟隨。當夜衝破包圍向南走。天剛亮的時候,漢軍才發覺項王逃跑了,命令騎兵將領灌嬰帶領五千騎兵追他(項王)。項王渡過淮河,他部下的騎兵能跟上的只不過一百多從罷了。項王到達陰陵,迷失了道路,問一個田老人,那老人欺騙他説:“向左。”(項王)便向左奔馳,陷入了大草澤中。因為這原因,漢軍追趕上了他們。項王就又帶領騎兵向東奔逃,到東城時,部下只剩下二十八個騎兵了。漢軍騎兵追擊的有幾千人。

第二小組:項王自度不得脱,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漢軍圍之數重。項王皆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於是項王大呼叫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

進行文字註解。度:推測,估計。當:通“擋”,抵抗。霸:稱霸。指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期山東為三處:約定(突圍後)在山的東面分三處集合。

披靡:本指草木隨風吹而倒僕的樣子。這裏形容漢軍驚慌散亂敗退的樣子。

第三小組: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裏。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進行文字註解。赤泉侯:指楊喜。這是他後來的封號。通“斥”。會:集合,會面。

都尉:僅次於將軍的軍官。亡:失掉,損失。伏:通“服”。

第三大組:第一小組: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進行文字註解。烏江:渡口名,在今安微和縣東北四十里長江西岸。江東,古稱長江下游的南岸為“江東”。地方:土地方圓。方,方圓。王:稱王。無以:沒東西用來……,沒辦法……

第二小組: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史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

進行文字註解。何渡為:為什麼還要渡江泥?子弟:年輕人。父兄:父輩兄輩。憐:同情。王:擁護我為王。長者:年高而忠厚的人。

第三小組: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商業部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户,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

進行文字註解。接戰:交戰。獨:單,僅。被十餘創:遭受了十多處傷。被,通“披”,遭受。顧見:回頭看見。騎司馬:騎兵官外。若:你面之:背對着他。面,通“”背,背對。因為故人,故轉身背對項王向翳指出。顯出其忸怩不安之狀。指:指示。購:懸賞緝拿。邑萬户,(擁有)萬户的封邑。

太史公説:我聽周生説舜的眼睛可能是兩個瞳人兒。又聽説項羽也是兩個瞳人兒。項羽難道是舜的後代嗎?不然他的發跡怎麼那麼突然啊!秦朝搞糟了它的政令,陳涉首先發難,各路豪傑蜂擁而起,你爭我奪,數也數不清。然而項羽並非有些許權柄可以憑藉,他趁秦末大亂之勢興起於民間,只三年的時間,就率領原戰國時的齊、趙、韓、魏、燕五國諸侯滅掉了秦朝,劃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都由項羽發出,自號為“霸王”,他的勢位雖然沒能保持長久,但近古以來象這樣的人還不曾有過。至於項羽捨棄關中之地,思念楚國建都彭城,放逐義帝,自立為王,而又埋怨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難了。他自誇戰功,竭力施展個人的聰明,卻不肯師法古人,認為霸王的功業,要靠武力征伐諸侯治理天下,結果五年之間終於丟了國家,身死東城,仍不覺悟,也不自責,實在是太錯誤了。而他竟然拿“上天要滅亡我,不是用兵的過錯”這句話來自我解脱,難道不荒謬嗎?

第二課時

一、導入課文:上節課我們疏通了《垓下之圍》的文意,並且對項羽這個人物形象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節課,我們將進一步對課文的結構和寫作特點進行分析。

在項羽一生中,發生了不少事情,連他自己都説經歷過七十多場戰爭,可司馬遷只選取了他生命裏比較有代表性的三個場景來塑造項羽這一英雄形象。我們把這三個場景概括一下,它們分別是“霸王別姬、快站東城、烏江自刎。下面我們就結合這三個場景來看在司馬遷筆下項羽是一個怎樣的人?

一、生動的細節描寫。

問題探討:文中有多處細節描寫刻畫了項羽這一英雄形象,你能指出幾處麼?作者都用了那些描寫的方法?

場面描寫:渲染悲劇氣氛;語言描寫:塑造英雄形象

動作描寫:透露英雄心態;側面烘托:展示英雄性格 

1、霸王別姬:

(1)語言描寫 

虞兮虞兮奈若何: 

奈……何:固定句式,表現項羽看到大事已去的無奈及與虞姬分別的痛苦. 

[説明]:男兒有淚不輕談,項羽身高八尺,而垓下被圍,四面楚聲,窮途末路,竟嗚咽悲歌,發出這樣的感歎.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有情有義,仁義多情的項羽。

2、東城快戰: 

(1)語言描寫 (提示學生找出項羽説的話)

A.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活用亡,使動用法,他認為是天要使之滅亡,是時運不濟,而非自己作戰無能,又用了一個肯定的判斷句,強調責任在天,又用了一個否定的判斷句指出並非自己無能,這種不服氣的表現儘管有些自負,無奈的成分,但卻反映了他心有不甘的心態.死到臨頭不服輸,恰恰是英雄之氣的表現. 

討論:項羽將他的失敗歸於"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你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 

不服氣,説明了他的自負、自尊而不知自省、自責。

B、君快戰”,“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吾為公取彼一將”,“何如”?  

不存僥倖突圍心理,只圖打個痛快仗,體現了英雄的本色,臨死還陶醉在寧死猶勇的自我滿足中,寧死也要保住大丈夫的浩然之氣。“何如?”的得意之言也説明項羽豪放的個性。

(2)動作描寫 

“大呼馳下”,斬,復斬,嗔目叱之”,自刎--樹英雄形象. 

(3)側面烘托 

'項羽嗔目叱之,赤全侯人馬俱驚,辟易數裏'把西楚霸王的巨大聲威表露無疑 

[説明]這一場面,側重展露英雄勇猛善戰的英姿.把一個勇猛無畏,豪爽剛直,氣蓋一世的大英雄形象樹立讀者的面前. 

3、烏江自刎:

(1)語言描寫 

A.'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籍獨不愧於心乎 ' 

王:使動用法,擁我為王, 

做了一個假設,又用了一個反問句,表達了無顏見江東父老的羞愧之情,這説明他心裏裝着江東父老,深感自己責任重大.這是他知恥重義。

B.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何……為:固定句式,'還要……幹什麼 ''為什麼……呢',更堅定地表達了自己不渡江的意志. 

思考:為何不渡  

①上天註定.'天之亡我'説明項羽對時局有着清醒的認識,他知道自己已無力迴天,英雄霸業一去不復返.他不是不能渡江,渡江以後他可以活下來,但沒有了英雄霸業,那是苟活,他要堂堂正正地活,光明磊落地活,他是有理想,有抱負,渴望建功立業的. 

不能站着生,決不跪着死,,磊落,坦蕩,不畏縮,不苟且. 

②八千子弟戰死疆場,他無顏見江東父老.重情義,知羞恥. 

(2)動作描寫

拒渡:寧死不屈的英雄之氣。

贈馬:對亭長好意的報答,對戰馬的愛憐深情

賜頭:對敵人的鄙視和視死如歸的精神

討論:你覺得項羽兵敗自刎烏江的做法對嗎?

徒有匹夫之勇而胸無良謀,兵退烏江,本可渡江以期東山再起,但項羽因愧見江東父老而寧死不辱,體現了他知恥不苟活卻又自暴自棄的性格特徵。

五.作業佈置: 

同學們知道到了人家對項羽的評價,你們也會有自己的看法和認識,那麼,請你結合《項羽本紀》,以'我心目中的項羽'為題,談談你對項羽的認識. 不少於600字。

 

馬月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