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木假山記(蘇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2.98W

 教學目標:

木假山記(蘇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1.體會作者對人才得不到重視和珍惜的不滿之情,理解文章藉助木假山的形象所寄託的寓意。

    2.賞析課文“遠能見之近”“小能使之著”的以小見大、以物喻人、託物寫人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

把握文章借木假山的形象所表達的雙重創作意圖。

教學難點:

學習借鑑本文以小見大、以物喻人、託物寫人的寫作方法。                     

教學要點:指導學生讀懂文句,理清文章思路。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進程:       

    一、作者簡介: 

蘇洵,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著《嘉祜集》。曾鞏在《蘇明允哀辭》中稱他的文章“少或百字,多或千言,其指事理,引物託喻,侈能使之約,遠能見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煩能不亂,肆能不流。其雄壯俊偉,若決江河而下也。”《木假山記》可以説是“遠能見之近”“小能使之著”的典型。

    二、疏通大意,理清思路。

文章寫木假山,先從“木”字寫起,從木之“幸”與“不幸”談起。

第一段文字反覆出現了“幸”與“不幸”的字樣。禁止比之下,最幸運的是“漂沉汩沒於湍沙之間,不知其幾百年,而其激射齧食之餘”,而成為了木假山,被“好事者取去”,得以“脱泥沙而遠斧斤”,遠離險惡的環境,文章至此點題。但是相比那些被人們發現的幸運的木假山,在荒野的江邊,還有更多的木假山不被人們發現,卻被樵夫農民當作了木柴,那又是“最幸者之中”的“不幸者”了。“何可勝數”的反問,借樹木的遭遇也隱含了作者對於人才不被社會發現的一種不滿之情。

    文中談論幸與不幸,有時幸與不幸並提,有時只寫幸,卻也億包含了不幸,行文多端,毫無呆板跡象。同時,作者借樹木成長和演變為木假山的艱難漫長的過程,隱喻人生的曲折和坎坷;借木假山的幸與不幸隱喻人才的懷才不遇。

    第二段,面對自己家裏所藏的木假山,作者以為它是極其幸運的。自己又特別賞識這木假山,聯想到社會現實,作者只能歸結為“數”了,也只能看作是一種命運的安排了。

最後一段,作者表達了自己對家中那座木假山的“感”與“敬”。由於自己的喜愛,天天面對這座木假山,蘇洵不由得產生了感情。作者愛這木假山不是因為它具有山的外形,不是外在美妙的形態,而是其內在的隱藏着的精神。這段描寫採用了擬人手法,形象逼真,形態生動。寫中峯“魁岸踞肆”,“魁岸”,形容山峯的形態,“莊慄”“凜乎不可犯”,就是擬人筆法,至於決“無阿附意”則是明顯的擬人化筆法了。

    三、寫作借鑑: 

本文層次分明,結構清晰。

清代著名的文章評點家林雲銘曾説:“全篇層折雖多,卻是一氣。雖一氣中亦可分兩段也。上段以幸不幸,歸本數字;下段以可感可敬。緊接理字。”

四、 問題探究。

作者對木假山“非稈愛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愛之,而又有所敬焉”。説説作者所“愛”所“感”所“敬”的分別是什麼。

   “愛”字表現作者對木假山的喜愛,是愛木假山本身;“所感”的是由假山聯想到做人;“所敬”的是從木假山身上看到的值得敬重的“意氣端重”“服其旁之二峯”“無可附意”等可貴的品格。

五、佈置作業:

教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