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讀〈伊索寓言〉》 教案教學設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2.62W

讀〈伊索寓言〉》課堂實錄及點評

執教:翔宇教育集團寶應縣中學 成用軍 

點評:翔宇教育集團寶應縣中學 張廣銀

(屏幕上顯示《伊索寓言》故事的畫面,播放背景音樂)

上課。(師生互致問候)

師:文學欣賞中有一句精典名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老師説一半的時候,學生異口同聲地説出了下半句)。不同的人因為生活閲歷、知識積累等方面的差異,對同一事物的看法也就會不盡相同。面對項羽烏江自刎這一歷史事件,杜牧唱出了“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學生跟誦後半句),李清照卻寫出了“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學生跟誦後半句)。同樣,在面對《伊索寓言》中的一個個小故事的時候,我們許多讀者在讀後一笑了之,最多會為其中的某一個人或動物掬一把同情淚,僅此而已,但現代文學史上一位著名的大家錢鍾書先生在讀了《伊索寓言》中的一個個小故事後,卻發前人之未發,闡述了自己獨到而新穎的觀點。他這獨到而新穎的觀點是什麼呢?這樣的觀點又是如何得出的呢?今天我們就來拜讀錢鍾書先生的《讀伊索寓言》一文,(屏幕顯示課題與作者名),希望通過對本文的解讀,能讓我們同學觸摸到錢先生思維跳動的音符,以便我們在以後的閲讀和寫作中運用這些音符去奏響一曲曲優美的樂章。

[點評:在導語中説到詩文名句,教師有意識地放慢自己的語速,讓學生接句參與,鏈接學生的知識積累,既複習了舊知識,又在音樂的背景下營造了師生共同參與的良好的學習氛圍。]

師:請同學們將書打開到80頁,看課文的第4段:蝙蝠的故事。先請同學們聽我把這一段讀一遍。

生:翻書,作聽狀。

師:開始朗讀第四段。

師:現在就請同學們閲讀第四段,可以默讀,也可以小聲朗讀,注意體會這一段的內容及其表達的深刻含義。

生: (學生閲讀,有的同學在小聲朗讀,有的同學在低頭默讀。)

師:記得有人曾經説過這樣一句話:聰明的人發覺問題,平常的人等待問題,糊塗的人不覺得有問題(屏幕分三行顯示,許多學生臉上露出笑意。)。老師發覺自己是一個聰明的人,因為剛才在讀了這一段後產生了一些疑惑,過會兒我説出這些疑惑,如果有同學知道答案,一定要站起來告訴老師,行嗎?

[點評:這句話看似遊離了文本的學習,但對激發學生的思考和回答問題的興趣卻大有裨益,從學生齊答的一個“行”字便可看出。也許,我們的課堂教學少不了這樣的“浪費”。]

生:(齊答)行!

師:韓愈有句話説得好:“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教師剛説到“不”字時,學生就一齊與老師説出了下面的內容)。

師:我的第1個疑惑是:錢鍾書在這一段中到底想要説什麼? (屏幕顯示)我在讀這一段的時候,沒讀懂是什麼意思?不知道錢先生在説什麼?請同學們獨立思考一下這個問題,如果已經有答案了,請把語言在頭腦裏組織一下。

[點評:“我在讀這一段的時候,沒讀懂是什麼意思?不知道錢先生在説什麼?”教師的這個補充似乎有點“矯情”,因為從後面學生的回答來看這個問題並不難,會讓學生剛剛點起來的興趣的火花熄滅的--老師原來“發覺”的這個問題就是這樣。看來,點燃是一種功夫,保持來得更為重要。]

生1:(學生舉手,教師示意其作答) 在鳥類裏偏要充獸,在獸類裏偏要充鳥,説的是蝙蝠趨炎附勢,而最後説“這當然不是蝙蝠,這只是-人”,指明並不是説蝙蝠趨炎附勢,實質上説的是人趨炎附勢。

師:(面向全體學生)你們贊同她的這種説法嗎?

生:(齊答)贊同。

師:她的回答老師也非常滿意。説蝙蝠的趨炎附勢,實質上是説人的趨炎附勢。這個回答一下子點中了要害。把錢鍾書的想法也突顯了出來。其他同學還有沒有補充或不同看法的?

生2:“蝙蝠碰見鳥就充作鳥,碰見獸就充作獸”讓我想到了《論語》中的一句話,“天下有道則見(現),無道則隱。”這可能是伊索當時所想的。

生:(部分同學發出笑聲)

師:剛才同學們的笑聲可能是對你的一種讚許,讚許你平時讀的書多,知識面廣,但也可能是對你回答的一種暗示。我們問的問題是“錢鍾書在這一段中到底想要説什麼?”,你答的卻是“伊索當時所想的”,無論怎麼説,你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這種意識是好的。但回答一定要扣住題目。

[點評:對於發言離題的學生我們既要有真誠的肯定,更要有誠懇的點撥,特別是教師抓住同學們那個有可能使人難堪的笑的解讀顯現出教師的教學智慧和人文素養。] 

生:(部分同學再次發出笑聲)

師:還有誰來説説自己的看看法?

生3:文中人就比蝙蝠聰明多了,我覺得作者不是在真地誇獎人很聰明,而是在説人比動物要狡猾,所以我認為錢鍾書先生想説的是在批評、諷刺當今社會上的某些狡猾的人。

師:説得得非常好。剛才幾位同學各自闡發了自己的觀點,説得很有道理。現在我們請一位同學將我的這一個問題(師指屏幕)再來作一個回答,注意把前面幾位同學的觀點溶進去。誰來概括?

生4:錢鍾書在這一段中主要是想諷刺總吹噓自己與眾不同,比別人高明,自高自大,趨炎附勢,狡猾的人。

師:這位同學概括的非常棒,不僅很好的吸收了前面幾個同學的觀點,還把自己的觀點融合在裏面。到這兒,我的第一疑問得到了很好的解決。這也反映了我們同學解讀文本的能力。但我的第2個疑惑又出現了:《伊索寓言》中作者創作這個故事的原意與錢鍾書的觀點是否一樣?(屏幕顯示,教師沉默幾秒鐘)我們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解決一個什麼問題?

生:(少許學生回答,但不夠清晰)

師;題目中提到“《伊索寓言》中作者創作這個故事的原意”,所以我們首先要了解的是(教師停頓學生齊答):原故事。瞭解原故事的途徑很多,受課堂限制,我們就不讓同學們去找了。我把原故事一字不動的拿來,請大家看屏幕,注意思考剛才的問題。

生:(全體學生抬頭看大屏幕,閲讀《鳥、獸和蝙蝠》一文。)

師:《伊索寓言》中作者創作這個故事的原意與錢鍾書的觀點是否一樣?

生:(齊答)不一樣。

師:只要我們看一下原文,就能知道兩者的觀點不一樣。這個問題很好解決,但我的第三個問題也冒了出來(屏幕):作者在閲讀《鳥、獸和蝙蝠》時運用了怎樣的思維方式對原故事進行思考的?也就是説,錢鍾書在讀了這則寓言後,他是如何想到這個觀點的?我們請同學們認真思考一下,如果有答案就站起來告訴老師。

[點評:看得出來,成老師的前幾次提問都有對問題的補充解釋,擔心學生不能夠理解問題,那麼我認為就應當直接用那個補充解釋的問題來問,簡明易懂,否則,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和理解力,因為師生交流畢竟是用語言來交流的,同時也無助於學生的語言表達訓練。]

生5:《伊索寓言》蝙蝠最後的下場很慘,而錢鍾書説的人的結果很好,説明他是從反過來的方面思考的。 

師:你是怎麼得出你的結論的? 

生5:課文中有一句話:“他會把蝙蝠的方法反過來施用”,它給了我暗示。

師:非常不容易,所以我們閲讀文章的時候,不要離開文本作空泛的解讀。我把這位同學的觀點再表述一遍。他説,原故事中蝙蝠碰見鳥就充作鳥,而在錢鍾書看來,蝙蝠在鳥類裏是充作獸的。所以,錢鍾書之所以能得出他的那種結論,是錢鍾書對原故事進行了(教師停頓,大多數學生回答):逆向(反向)思維。對的。我們用一句話概括為:反其意而用之,這種思維方式對於我們對一個故事進行創新有很大的幫助。比如,對牛彈琴這個成語故事,大家都很熟悉。現在我請同學們用“反其意而用之”的思維對原故事進行創新,現在先請同學們獨立思考。 

生6:根據對牛彈琴聯想,可以聯想到也許是一個人彈琴彈得非常差,只有對牛這種不懂音樂的動物才能找到自信。 

師:你是從故事中的人為什麼對牛彈琴的角度得出只有這樣做彈王琴的人才會找到自信結論。這樣的想法確實對原故事進行了探究,但好象“反其意而用之”表現的不夠明顯。是不是?(面向生6) 

生6:(點點頭,未作答) 

師:還有誰把自己想的説一説? 

生7:我認為作者在這裏是對一些才能並不是很突出,卻在比自己弱的人面前炫耀,更加表現出這一類人的淺薄。我看過這樣一個報道,説音樂對動植物的生長是有好處的。對奶牛放音樂,可以增加奶牛的產奶量。 

師:你的大腦轉得很快,一下子想了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好象跟剛才一位同學的觀點相似,只不過換了一種説法,還是在説從中可以找到自信。第二種説法可以看出你平時課外書讀得不少。但這種説法還是在探究為什麼播放音樂,我們的要求是運用“反其意而用之”對原故事進行簡單的改造,以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明白沒有? 

生:(齊答)明白了。 

生8:人生在世,得一知已足矣。然而在現實中能有一個知音的又有幾人呢?琴師也許不幸成了不幸的多數人中的一個,心中的惆悵無人可以傾訴,只能面對老牛將心中的情感通過琴聲來訴説。

師:(微笑)同學們知道我笑什麼嗎?我們同學的想法是很新奇的。但我還是感覺不夠滿意,可能對“反其意而用之”這一概念還未真正領會。我們想一想,原故事中蝙蝠碰見鳥就充作鳥,碰見獸就充作獸,而到了錢鍾書的筆下,蝙蝠在鳥類裏就充作獸的,到獸類中就充作鳥,他有沒有探究蝙蝠為什麼要充作獸或充作鳥? 

生:(齊答)沒有。 

師:這就對了,現在誰來試一下? 

生9:可以這樣想,原成語是人彈琴給牛聽,現在反過來,牛彈琴給你聽。 

師:説得非常好。“反其意而用之”,簡單點説,就是在“對”後加一個逗號,就是:對,牛彈琴。當然,我們可能還有其他的想法,課後有興趣,同學們還可以再去想想,想得越多,你會覺得樂趣就越多。 

[點評:這一個小環節做得不錯,從文本向課外作適度延伸,既進一步理解了文本構思的妙處,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符合新課標中的“自主生成,合作探究”的要求。] 

師:現在老師把剛才閲讀這一段的思維流程總結一下,請同學們看大屏幕。(屏幕逐步顯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得出結論)通過這種閲讀方式,我們不僅弄明白了作者的寫作用意,而且得出的結論對我們以後無論是閲讀、寫作還是思維的拓展都有幫助。何樂而不為呢?在剛才這一過程中老師做了一回聰明人,現在我想問一問同學們,你們想做聰明的人,平常的人還是糊塗的人? 

生:(笑,部分學生作答)聰明的人。 

師:(微笑)當然,糊塗的人誰也不想做,誰都想做聰明人,我現在有一種判別你是聰明人、平常人、糊塗人的方法,想不想試一下? 

生:想。 

師:現在請同學們看“螞蟻和促織”的故事,看看同學們能不能提出一些問題?能不能象老師剛才閲讀蝙蝠的故事(第四段)那樣,最後得出一個結論。現在請同學們看第5段,獨立思考,原故事請看屏幕(屏幕顯示《螞蟻與屎殼郎》。) 

生:(閲讀,思考) 

(3分鐘後,沒有學生站起來回答問題) 

師:看來第一次這樣閲讀文章,可能有一點難度,現在我們請前後座的四個同學為1個小組互相合作,看看能不能得出一個滿意的答案。先交流各自思考的方式與結果,然後小組對相關問題、觀點進行篩選,最後選派一名小組代表在全班代表你這一小組發言。現在開始。 

生:(前後的學生開始小聲的議論) 

生10:我們發現的第一個問題是:錢鍾書在這一段中想要告訴什麼?我們小組研究認為錢鍾書是在諷刺現代有些人,陰險狡詐,自己靠別人活着,卻不希望別人活着,在死人身上當寄生蟲。而原故事是説得“儘管風雲變化萬千,未雨綢繆的人都能避免災難”,兩者的觀點不一樣。我們幾個人認為錢鍾書寫這一段文字是運用了聯想的思維模式。 

生:(齊鼓掌) 

師:同學們的掌聲説明了一切。你的回答很精彩。你們這一小組的合作能力很強,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強。其他小組有沒有不同意見的? 

生:沒有。 

師:都同意她們這一小組的説法? 

生:同意。 

師:少數服從多數,大家同意我也同意。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只要我們同學掌握閲讀文章的一些基本方法,我們就可以從文章中讀出更多更好的東西出來。剛才同學説是聯想的方法,我把它説得具體點,錢鍾書聯想的特點,“螞蟻和促織”的故事只是個引子,他主要是要引出其中的兩個動物,然後拋開原故事,進行天南海北的與這兩個動物相關的聯想。我們稱這樣的思維方式為“聯它物而斥之”(屏幕顯示)。現在我們請同學運用這種思維方式對“對牛彈琴”這個故事再進行思考,看還能不能不再出新。想好的就可以直接站起來説。 

生11:由這個故事想到《西遊記》中的牛魔王。(學生笑) 

師:很不錯。思維很活躍,按這個推想下去,一定會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生12:我還想到了神話傳説中的“牛郎織女”的故事。 

[點評:用同樣的學習模式讓學生自主的建構不同的內容,“限制和自由”,我想應該是我們目前新課標要求下的課堂教學中的應該採用的主要原則,否則我們的課堂會有更多地偶然性、隨意性,不可能將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充分展示出來,會在一定程度導致了整個課堂的學習膚淺。因此,新課標要求下的課堂教學不能簡單盲目地排斥任何“限制”,不能簡單地追求“自由和自主”,為求與眾不同而誤入死衚衕,讓課堂的自然“生成”陷入虛無的境地。] 

師:你看,我們同學多能聯想。從另一個角度來説,對同一個故事,我們運用不同的思維方式,就可能得到的收穫就不一樣。我們同學平時作文時總是説自己讀得少,沒東西可寫,其實,如果你把你所讀過的東西運用起來,象用剛才的思維方式去思考,不僅會感覺到有東西可寫,而且還給閲讀者新穎獨特的感覺。何樂而不為呢?所以,平時閲讀文章一定要借鑑別人的長處為自己所用。現在我們佈置一條家庭作業,看看同學們“學以致用”的能力如何?題目是這樣的(屏幕顯示):請看寓言故事,然後運用所學的思維方式的知識,像錢鍾書先生一樣,讀出自己的見解,寫一段文字。(附故事:烏龜與鷹 烏龜看見鷹在空中飛翔,便請求鷹教他飛行。鷹勸告他,説他不能飛行。可烏龜再三懇求,鷹便抓住他,飛到高空,然後將他鬆開。烏龜落在巖石上,被摔得粉身碎骨。 這故事説明,那些好高鶩遠,不切實際的人必將失敗。) 

師:這堂課的目的就是告訴大家,學習不僅僅是學習識記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思維方式或方法,達爾文曾説過:“最好的學習是方法的學習。”我們應該好好學習錢鍾書先生的讀書方法,不斷培養自己的獨立自主、大膽創新意識,勤動善動腦筋,用前人的觀點引燃自己智慧的火花,決不人云亦云,步人後塵。最後用一句話與大家共勉:閲讀是與作品人物對話,與作者心靈對話;讀要讀出自己,讀出智慧!下課。謝謝同學們! 

[總評:這節課是我校青年教師“成長杯”大賽的賽課,獲得了一等獎,我的認為是:⑴課堂的切入點比較好,錢先生的《讀〈伊索寓言〉》一共講了九個故事,每個故事都這樣講是不可能的,成老師僅僅選講了一個故事,重錘重敲,引導學生感知文本掌握方法,並用這種方法解讀第二個故事,舉一反三,努力達成“教是為了不教”的境地。⑵尊重學生的閲讀體驗的同時,適時的以“規範”加以引導。在新課標的背景下,許多老師都倡導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並提出“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樣的經典話語作為註腳。這種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的處理固然可以很輕鬆地讓學生髮現文本中的精彩之處,但如果教師的閲讀素養和態度存在問題,也會帶來一些致命的“硬傷”:對文本處理得有點草率和隨意,反映在知識性上不夠嚴密和科學,對培養學生的“認真負責、實事求是”態度不足,甚至會引起學生更深的誤讀,要知道“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無論怎麼讀都是 “哈姆雷特”。新課程標準指出:“高中語文課程,應注重應用,加強與社會發展、科學進步的聯繫,加強與其它課程的溝通,以適應現實生活和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要使學生掌握語文交際的基本能力,並通過語文應用養成認真負責、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⑶師生之間良好的合作態度,李鎮西老師説過,一堂好的語文課首先要有語文味,還必須有一個良好的師生關係。作為一個年輕的語文教師,借班上課能時時注意用“點評”去“點燃”,這種恰當的肯定和誠懇的點撥讓我們的學生知識上在一個合規矩的“河牀”上流淌,情感上在一個良好的緯度上發展,我想我們的學生將會永遠記住“我不贊同你的觀點,但打死我都捍衞你説話的權力”的人文關懷。 

當然,作為年輕教師在這樣的情景中上課難免會有不足:課堂內容顯得單薄了些,對文本解讀的量不足,要知道錢先生的文章歷來知識性就強,語意的理解就更難,譬如文章的第一二三節和最後一節如果不在後一節課中解決無助於學生全面正確深刻的感知文章內容;小組合作的方式和成效有待商榷,我歷來對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持懷疑態度:小組討論缺少一種有序的深入,表面的熱鬧,成員之間缺乏一種明確的分工,你説你的我説我的,缺少一種傾聽的態度,達不成一種實質性的學習,只能強化好學生的“權威”,屏蔽了大多數學生的思想--這也許是我的一種擔心,是為此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