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山居秋暝(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2.4W

 教學目標:

1、理解並把握本詩所寄託的高潔情操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2、學習並鑑賞本詩詩中有畫,畫中含情,詩情畫意渾然一體的藝術美.。

教學重點

詩畫風格

教學難點

詩畫風格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紅豆》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引出作者王維

二、介紹詩人

 (1)王維,字摩詰,蒲州(今山西永濟)人。唐代山水田園詩人,音樂家,大畫家。四十歲為界限,之前早年有過積極的政治抱負,希望能做一番事業,後政局變化無常而逐漸消沉下來,吃齋奉佛。四十多歲後,他特地在長安東南藍田縣的輞川營造了別墅,過着亦官亦隱的生活方式。人稱“詩佛”。

 (2)他的詩風直接繼承了陶淵明,“似淺實深,似淡實腴,體物精細,狀寫傳神,具有獨特成就。”。蘇軾稱讚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3)王維是我國古代受佛教與禪學影響最大的詩人之一,讀他的詩,往往給人一種超塵脱俗、清新秀雅的感覺。總是描繪出一派恬美,幽靜的山水田園風光。山水田園詩與孟浩然並稱“王孟”。

 (4)有人評價: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維是人才。、

三、解題

 詩歌的標題告訴了我們什麼信息?

 明確:題“山居秋暝”,“秋”點明瞭季節;“暝”,傍晚,點明瞭具體時間;“山居”,點明瞭地點,並表明所描繪的是山村的生活情景。

四、通讀詩歌,瞭解律詩

1.聽錄音:要求邊聽邊體會詩中情感,想象詩中意境。

2.學生誦讀:

(1)問:在誦讀中,大家是否發覺這首詩歌朗朗上口,極富有音韻美?

明確: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律詩為詩體名。它格律嚴密。起源於南北朝,成熟於唐初。八句,四韻或五韻。中間兩聯必須對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聲。分五言、七言兩體。簡稱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則為排律。

(2)問:找出詩歌壓韻的韻腳。

五、鑑賞詩歌

 與其説是讀《山居秋暝》,不如説是欣賞一幅《秋山晚景圖》,可吟誦,也可入畫,便是這首詩最大的特色。短短的四句詩,其中藴涵的內容卻是無限寬闊。(有三幅畫)

1、寫景句是哪幾句聯?從寫作內容、技巧等方面進行賞析。學生自由發言。

頷聯,頸聯

明確A、描繪出清新寧靜又洋溢着和平安樂的氣氛。

 B、動靜結合(對仗工整),繪聲繪色。

具體分析:

頷聯,“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羣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洌,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光,多麼幽清明淨的自然美啊!彷彿自己滿腹的煩躁都被月光撫平了一般。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瀉于山石之上,盪滌了所有欣賞者心靈上的塵土。

一靜一動,一色一聲,和諧安適。“鬆、泉”兩象言歸隱之情趣,古人歸隱,均言埋跡林泉,遁形江湖

王維的《濟上四賢詠》曾經稱讚兩位賢隱士的高尚情操,謂其“息陰無惡木,飲水必清源”。詩人自己也是這種心志高潔的人,他曾説:“寧棲野樹林,寧飲澗水流,不用坐樑肉,崎嶇見王侯。”(《獻始興公》)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嗎?這兩句寫景如畫,隨意揮灑,毫不着力。象這樣又動人又自然的寫景,達到了藝術上爐火純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學到。 

頸聯:“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竹林裏傳來了一陣陣的歌聲笑語,那是一些天真無邪的姑娘們洗罷衣服笑逐着歸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在這青松明月之下,在這翠竹青蓮之中,生活着這樣一羣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們。這純潔美好的生活圖景。從描繪景物轉而描寫人,從靜態變為動態,從安靜轉而喧囂。詩中不僅有山水之美,還有人情之美。有聲有色,有景有人,構成了清新秀麗的鄉村生活圖景,它使詩人感到陶醉忘我。反映了詩人過安靜純樸生活的理想,同時也從反面襯托出他對污濁官場的厭惡。

這兩句寫得很有技巧,而用筆不露痕跡,使人不覺其巧。詩人先寫“竹喧”、“蓮動”,因為浣女隱在竹林之中,漁舟被蓮葉遮蔽,起初未見,等到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紛披,才發現浣女、蓮舟。這樣寫更富有真情實感,更富有詩意。 

2、理解首聯寫作內容,揣摩“空”的意藴。

明確:

交代時間、地點、天氣。初秋的傍晚,雨過山青,空氣涼爽,景色美妙,令人遐想。

(1)原來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

(2)又由於這裏人跡罕至,“峽裏誰知有人來,世中遙望空雲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來了。

“空山”兩字點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格外幽靜。

3、如何理解“隨意”句?它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最後一聯乃言志之語,“芳菲的春天過去了,就隨他過去吧,眼前這秋天的山野,不是一樣美好嗎?自然萬物盛衰榮枯已不為詩人關心,“自可留”是自可隱,順應天性,恬然自適在結尾顯露無遺。深化了主題,增強藝術感染力。

六、品析意象

詩的中間兩聯同是寫景,而各有側重。頷聯側重寫物,以物芳而明志潔;頸聯側重寫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時,二者又互為補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説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都是詩人理想境界的環境烘托。 

板書設計:

山村自然美---風景清幽

空 村民生活美---民風淳樸 留    熱愛自然 厭惡官場

詩人人格美---追求高潔   

       理想中的社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