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部編版九年級上冊語文:24.《三顧茅廬》教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1.89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部編版九年級上冊語文:24.《三顧茅廬》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部編版九年級上冊語文:24.《三顧茅廬》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體會小説精妙的構思。感悟劉備真誠的禮賢下士的人物特點。

2.過程與方法

學習並深入理解表現人物特徵的側面烘托的寫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人物的精神,體會真誠的人性之美。

4.教學重點

體會小説精妙的構思,學會欣賞小説的常用方法。

5.教學難點

把握文章思想內涵,感悟人物形象的人性之美。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三顧茅廬》視頻剛剛所播放的小視頻,正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故事——“三顧茅廬”。劉皇叔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相助,經千年傳唱,已成佳話。然而古來君主禮賢下士的例子並不少見,為何“三顧茅廬”成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這其中有什麼祕密呢?想要深入瞭解,請同學們走進今天的課文

1、重點字

綸巾(guan)貴胄(zhòu)鶴氅(chang)愧赧(nan)拜謁(yè)鄙賤(bi)

挾持(xié)存恤(xù)總攬(lan)殷實(yin)金帛(bó)如雷貫耳(guàn)

簞食壺漿(dan)

2、多音字

曲(q) 曲藝 將 (jiang)將心比心 (q) 彎曲 (jiàng)將領

3、形近字

綸 (guan) 綸巾 赧(nan) 愧赧 挾(xié)挾持 倫 (lún)

倫理 赫(hè) 顯赫 狹(xiá) 狹窄

4、重點詞

拜謁:拜訪謁見。

愧赧:因羞慚而臉紅

疏懶:鬆懈;懈怠

經世奇才:形容超出當代,無與倫比的才能。

思賢如渴:如口渴思飲那般,形容迫切。比喻迫切的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頓開茅塞:比喻思想忽然開竅,立刻明白了某個道理。

如雷貫耳:響亮得像雷聲傳進耳朵裏。,形容人的名聲大。

【教學提示】

“三顧茅廬”的故事為何久傳不衰?點出此問題,引導學生積極關注該故事的來龍去脈,關注古典小説《三國演義》,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培養學生的探究性思維。

目標導學一:認識作者,瞭解作品

羅貫中,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説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説的鼻祖,代表作《三國演義》。羅貫中生於元末社會動亂之時,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於流俗,曾參與反元的起義鬥爭。明朝建立之後,專心致力於文學創作。今存署名由羅貫中編著的小説有《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三遂平妖傳》等。

《三國演義》:又名《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説,也是歷史演義小説的開山之作。所謂“歷史演義”,就是用通俗的語言,將興廢爭戰、朝代更替等為基幹的歷史題材,組織、敷演成完整的故事,並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觀念和美學理想。這種獨特的文學樣式受到了素重歷史傳統的中國人的喜愛,所以可觀道人在《新列國志敍》中形容明代“自羅貫中氏《三國志》一書,以國史演為通俗演義,汪洋百餘回,為世所尚,嗣是效顰者日眾,因而有《夏書》《商書》《列國》諸刻,其浩瀚與正史分籤並架”,形成了一個創作歷史演義的傳統。

選文背景:本文節選自名著《三國演義》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決策戰長江孫氏報仇”,當時有宏圖大志的劉備依附於劉表,屯駐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騙,在去曹營前走馬薦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蓋天下一人也。”後劉備又遇到司馬徽,司馬徽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兩人的薦語,更引起了劉備拜見諸葛亮的興趣。一顧茅廬遇崔州平,論天下事;二顧茅廬遇諸葛均、黃承彥,留下書信。課文從三顧茅廬開始寫起。

目標導學二:梳理課文情節,把握文章內容

請同學們默讀文章,並説説文本可分為幾個部分,做簡要概括。

明確:文章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講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的過程。因前兩次拜謁不遇,關、張二人頗為惱怒,第三次適逢諸葛亮正在午睡,於是劉備立於廳前等待。這是三顧茅廬中的第三顧。

第二部分講諸葛亮醒後,劉備諮以天下之事並邀之出山輔助的過程。二人對話中已經策劃出未來的三分天下局面。這便是著名的“隆中對”部分。

目標導學三: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徵

探究:本文篇幅不長,但人物個性卻十分鮮明,請結合課文分析:諸葛亮、劉備、張飛各自有怎樣的性格特徵?

明確:諸葛亮:(1)高風亮節。諸葛亮有一身才華,卻甘心做“南陽野人”,劉皇叔若非一片赤誠,不能邀其出山,可見其本心也不願流落世俗,是高風亮節之行。(2)仁心愛人。劉皇叔以天下蒼生為念,諸葛亮方表示願效犬馬之勞,這是儒者大義,足見其一片仁義。(3)聰睿過人。一句“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是智慧的宣言,不出茅廬,而已知“三分天下”,足見諸葛亮之智。

劉備:(1)仁心愛人。劉備求賢若渴,非是為了一己之私,在諸葛亮未應出山時,劉備泣曰“先生不出,如蒼生何”,是以蒼生為念,以此可見其仁人之心。(2)誠心求賢。劉備為見得諸葛亮,不顧帝王身份,“凡三往”,可見其求賢之誠。(3)虛心求教。劉備自知謀略不足,因此請見諸葛亮,言“開備愚魯而賜教”,可見其請教虛心。(4)待人寬和有耐心。在張飛表現出急性子時,劉備表現出的是一種耐心與寬厚。(5)有遠大的政治抱負。

張飛:魯莽、直爽,直揚言將諸葛亮“用一條麻繩縛將來”,足見其行事魯莽。

【教學提示】

引導學生分析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徵,在理清人物性格之後,可分角色扮演,還原三顧茅廬情景。角色表演時注意引導學生表現出角色的獨特性格。

目標導學四:精彩段落研讀,解説“隆中對”內容

精讀“又立了一個時辰,孔明才醒……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也”,完成以下問題。

1.請你結合全文內容,説一説你對諸葛亮所吟的四句詩的理解。

明確:“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暗示諸葛亮“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的雄才大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寫出了諸葛亮淡泊名利。這四句詩為下文故事情節的發展做了鋪墊。

2.為什麼作者安排通過劉備的視線寫諸葛亮的相貌?相貌描寫片段:玄德見孔明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

明確:一方面寫出諸葛亮氣宇軒昂,神異不凡,另一方面更加堅定了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確實有將相之才,又為下文的一再邀請做了鋪墊。

3.諸葛亮為劉備分析天下大勢的內容被後人稱作“隆中對”,請你説説,“隆中對”是如何幫助劉備分析天下大勢的,“隆中對”的內容有何作用。

明確:對曹操,誠不可與爭鋒。

對孫權,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對荊州,可爭,作為根據地。

對益州,可圖,作為根據地。

最終目標:成霸業,興漢室。

“隆中對”的內容,其實也是整本《三國演義》的總綱,諸葛亮出山之後的情節,恰如“隆中對”中所對出的內容,都一一上演。

【教學提示】

“隆中對”的內容極具謀略性,可引導學生對此戰略佈局做詳細分析,繪製地圖,感受諸葛亮之智,體會運用軍事謀略的趣味。

4.課文寫劉備聽完了諸葛亮對天下大勢的分析後,説“先生之言,頓開茅塞,使備如撥雲霧而睹青天”,這句話有什麼作用?

明確:這是從側面烘托諸葛亮神機妙算、足智多謀。諸葛亮對天下大勢的分析,也讓劉備找到了實現宏願的途徑,興復漢室有了可能性。

目標導學五:欣賞小説的藝術特色

1.人物出場的藝術

小説人物常見的出場方式:一、“單刀直入”(開篇就讓人物出場);二、“先聲奪人”(先聞其聲,後見其人);三、“鋪墊渲染”(千呼萬喚始出來)。結合文章內容,説一説諸葛亮的出場屬於哪一種,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明確:屬於鋪墊渲染(千呼萬喚始出來)。

例如,首段劉、關、張三人的不同意見;路遇諸葛均;階下侍立等晝寢的諸葛亮醒來;諸葛亮翻身將起,——忽又朝裏壁睡着;又過了一個時辰才醒。

在出場前對諸葛亮的烘托、渲染,彷彿東雲現鱗,西雲現爪,增強了故事的張力和神祕感,極大地激發了讀者的閲讀興趣。

2.第三、四段用詩句作結,請結合文章內容,説一説這樣寫的好處。

詩句:豫州當日歎孤窮,何幸南陽有卧龍!欲識他年分鼎處,先生笑指畫圖中。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只因先主丁寧後,星落秋風五丈原。

明確:作者善用詩句對所敍之事、所刻畫之人進行評點,又為後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筆。

目標導學六:拓展延伸,探究《三顧茅廬》故事經久不衰之祕

試探究為何《三國演義》經千年傳唱成為佳話且經久不衰?

明確:1.《三顧茅廬》的情節在史書中僅有寥寥幾筆,但在羅貫中的筆下,這個故事豐潤起來,並隨着《三國演義》的感染力一同為人悉知。

2.《三顧茅廬》的“隆中對”部分,表現了諸葛亮之智,又類似於總綱內容,給人深刻印象,因此經久不衰。

3.古代士人都有一個擇主而事的夢,求賢若渴也是賢君的表現,這正是士大夫乃至平民百姓的理想,因此經久不衰。

【教學提示】

該部分照應教學導入,教師可提供適量材料,方便學生對此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發揮學生的探究性思維。

三、板書設計

三顧茅廬

劉備: 求賢若渴 志向遠大

諸葛亮: 才略高超 淡泊名利

張飛: 言行魯莽 性格直爽

教學反思

可取之處

1.介紹背景,為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做了有效的鋪墊,降低了難度。

2.重視學法的指導,從小説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説的特色等方面培養了閲讀能力。

不足之處

1.由於部分學生對名著本身未進行全文閲讀,對“隆中對”中的謀略不能詳盡知悉,是一大遺憾。

2.對於本文語言特徵,若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還可做更細緻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