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燭之武退秦師》導學案設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3.3W

【目標擇定】

1.理解掌握文言實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和用法。

2.誦讀課文,達到“讀準、讀通”的目標。

3探究燭之武的説辯技巧。

第一部分【探究一徑】

【主問題】燭之武見秦伯,雙方並沒有互動,更沒有脣槍舌劍的交鋒,從頭到尾就燭之武一個人在説,為什麼秦伯就心悦誠服了?

1燭之武見秦伯,劈頭來一句“鄭既知亡矣”,為什麼?如果先從兩國關係講起,或先説“舍鄭”的好處,或直挑秦晉的矛盾,把“闕秦利晉”的要害一下子捅破,不是更省事嗎?

2.接着以“若亡鄭”為假設前提,動機是什麼?“敢以煩執事”是否給人以“卑下”的感覺?

3試比較一下,對秦伯是先誘之以利為好,還是先示其以害為好?為什麼?又何以不説“君亦有利焉”,卻説“君亦無害焉”?“有利”與“無害”有區別嗎?

4. “夫晉,何厭之有?”和“且君嘗為晉君賜矣”,有着什麼樣的照應?如果把5、6、7句連起來一氣(若餘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注意每句開頭的“若”、“且”、“夫”)讀下來,你會感覺到有一股怎樣的説服力量與氣勢?最後落到“闕秦”與“利晉”的比較上,仍然用的是設問和啟發的語氣,有什麼好處?

5. 回顧整個説辭的過程,從秦鄭關係説到秦晉關係,前者着眼於説“利”,後者側重於言“害”。這一邏輯順序能夠改變嗎?為什麼?

第二部分 必修①第二單元第4課 《燭之武退秦師》對應檢測

一、語言積累及應用

1.給下面加橫線字注音

秦軍氾南 夜縋而出 君之薄也 共其乏困 夫晉 失其所與,不知

2. 寫出下列加橫線詞詞語的古義與今義

無能為也已

舍鄭以為東道主

行李之往來

微夫人之力

3.解釋下列加橫線的詞語

既東封鄭 肆其封   君知其難也

吾其還也   敢以煩執事 以亂易整

以其無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沒有,如果不是)

則名微而眾寡(細小,輕微) 微聞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

4.選出下列 “之”分類正確的一項( )

①公從之 ②臣之壯也

③是寡人之過也 ④許之

⑤鄰之厚,君之薄也 ⑥行李之往來

⑦君之所知也 ⑧夫晉,何厭之有

⑨將焉取之 ⑩唯君圖之

A.①②④⑥/③⑤⑦/⑨⑩/⑧ B.①④⑨⑩/②⑤⑥⑦/③/⑧

C.②④⑧⑨/③⑤⑦/①⑥/⑩ D.②③⑤⑦/⑧⑨/①④⑥/⑩

5. 解釋加點詞,有活用的指出活用的類型

既東封鄭,

又欲肆其西封 君亦無所害

越國以鄙遠 共其乏困

6..填空

《左傳》又名《 》、《 》,是我國第一部敍事詳細完整 體歷史著作。《左傳》記載了魯哀公元年至魯隱公二十七年共255年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歷史。《左傳》不僅具有較高的史學價值,對文學的發展也有很大貢獻,它被認為是後代敍事散文的典範。

二、課文探究檢測

7.探討:燭之武退秦師的説辭包含幾層意思?請具體説明。

8.燭之武為什麼能遊説成功?他的成功給了你什麼樣的啟示?請結合課文談談。不少於300字。

三、課外拓展

9.用斜線“/”給下面的文言文中畫波浪線部分斷句。(限6處)

方望溪刪改八家文,屈悔翁改杜詩,人以為妄。餘以為,八 家 與 少 陵 復 生 必 有 低 首 俯 心而 遵 其 改 者 必 有 反覆 辯 論 而 不 遵 其 改 者 要 之 擇 摘 於 字 句 間 雖 六 經 頗 有 可 議 處 固 無 勞 二 公 之 舍 其 田 而 耘 人 之 田 也。

(選自袁枚《隨園詩話》)

10.用斜線“/”給下面的文言文中畫波浪線部分斷句。(限6處)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神思之謂也。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 之 間 吐 納 珠 玉 之 聲 眉 睫 之 前 卷 舒 風 雲 之 色 其 思 理 之 致 乎 故 思 理 為 妙 神 與 物 遊。

(選自劉勰《文心雕龍》)

11.用斜線“/”給下面的文言文中畫波浪線部分斷句。(限6處)

古 之 君 子 其 責 己 也 重 以 周 其 待 人 也 輕 以 約 重 以 周 故 不 怠 輕 以 約 故 人樂 為 善。聞古之人有舜者,其為人也,仁義人也。求其所以為舜者,責於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節選自韓愈《原毀》)

12.用斜線“/”給下面的文言文中畫波浪線部分斷句。(限6處)

編 戲 有 如 縫 衣 其 初 則 以 完 全 者 剪 碎 其 後 又 以 剪 碎 者 湊 成 剪 碎 易 湊 成 難 湊 成 之 工 全 在 針 線 緊密。一節偶疏,全篇之破綻出矣。每編一折,必須前顧數折,後顧數折。顧前者,欲其照映;顧後者,便於埋伏。照映埋伏,不止照映一人、埋伏一事,凡是此劇中有名之人、關涉之事,與前此後此所説之話,節節俱要想到,寧使想到而不用,勿使有用而忽之。

(節選自李漁《閒情偶寄》)

參考答案

【探究一徑】

1.點出鄭國自知會滅亡,顯現弱勢,令秦伯放下戒心!只有先從對方的的角度考慮,勸説的效果才能最大化。更使鄭一開始就從三國關係中抽身出來,讓三方變為兩極,關係轉移了,矛盾性質也轉化了,從而使自己佔據了主動。

2. 動機是抓住各國君主“圖利的心理”, “越國以鄙遠” “有益於君”“君厚”,為後文埋伏筆。後文運用對比的手法點明瞭秦國滅掉鄭國對秦、晉兩國的利弊關係,語言簡短,卻字字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句句都像刀子一樣直接撼動秦伯的心,令其動搖與晉的盟約關係。

表面的卑下,既是對秦王的恭維與尊重,又如實地把鄭弱將亡的客觀事實擺在明面上,顯示後面的陳述是客觀的事實,為後文的陳述埋伏筆。

3先示其以害為好。貪婪之人最擔心自己的利益受損,更何況春秋戰國時期,利益受損就意味着可能滅亡。不説“君亦有利焉”,卻説“君亦無害焉”,則既保護了對方貪婪的顏面,又引導對方思考。其辭愈委婉,其説愈曉暢。

4.晉國的貪婪與忘義同在,秦怎麼能幫助自己的敵人?

動之以情,曉之以厲害,挑撥其關係,用最經濟又最嚴密的表達收到了最雄辯的效果。

委婉的語氣,引人思索。

5. 回顧整個説辭的過程,從秦鄭關係説到秦晉關係,前者着眼於説“利”,後者側重於言“害”。這一邏輯順序能夠改變嗎?為什麼?

不能。三國關係史上,強秦與弱鄭之間本無利益上的矛盾。這在課文首段已經透露,即圍鄭全然是由於鄭“無禮於晉,且貳於楚”,秦鄭並沒有怨仇。更在於使鄭一開始就從三國關係中抽身出來,讓三方變為兩極,關係轉移了,矛盾性質也轉化了,從而使自己佔據了主動。而後説害,則是在兩極的關係上回顧歷史,分析現實,利用其矛盾,離間其關係。燭之武之所以能瓦解秦晉結盟,正是善於分析矛盾和利用矛盾。

【對應檢測】

1. 氾,f¨¤n 縋,zhu¨ 薄也: b¨;共其乏困: gōng;夫,f¨ 知,zh¨

2. 無能 古:沒有能力 今:形容詞

以為古:把。。。作為今:認為

行李 古:使者 今:行人所帶物品

夫人 古:那個人 今:男子配偶

3.既東封鄭(做疆界,動詞) 肆其封(疆界,名詞) 君知其難也(他的,代詞) 吾其還也(表希望的語氣副詞) 敢以煩執事(拿,介詞) 以亂易整(用,介詞) 以其無禮(因,介詞)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沒有,如果不是) 則名微而眾寡(細小,輕微) 微聞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

4. B ①④⑨⑩代詞 ②⑤⑥⑦主謂之間 ③的 ⑧賓語前置的標誌

5.東:在東邊;在西 ,名詞做狀語

害 : 妨害,動詞,無活用。

遠:遠方、邊遠的地方,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乏困:缺少的東西,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6.《春秋左氏傳》,《左氏春秋》,第一部敍事詳細完整的編年體史書.

7.圍鄭 鄭既知亡 坦言知亡 避其鋭氣 以退為進

亡鄭 晉厚秦薄 闡明利害 動搖秦軍 反面説理

存鄭 君亦無害 誘之以利 拉攏關係 正面説理

援史 朝濟夕設 揭示矛盾 瓦解同盟 明事寓理

看今 闕秦利晉 推測未來 勸秦謹慎 析事推理

8.參考:燭之武的成功就在於他正確把握天下形勢,並且熟知歷史,洞察秦晉之隙,然後憑他的三寸不爛之舌。生活是一塊磨刀石,只有不斷砥礪自己,才能保持永遠鋭利的鋒芒。燭之武到了七十多歲的高齡,仍有滿腹牢騷,可見他的鋭氣未減;仍能建功立業,可見他的才華依舊。此前,三朝為官,滿腹經綸,卻一直不得重用,其間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但燭之武在這種懷才不遇的痛苦中,並沒有自暴自棄,更沒有妄自菲薄,而是以驚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圖強,飽讀經書,關心時事,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終於在人生的最後時刻,也是最為關鍵的時刻,“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完成人生的最後一擊,為自己一生劃上一個完美的感歎號。時代鑄就英雄。燭之武的時代早已過去,但燭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還啟示着今天的我們,在平凡的崗位上,應該愛崗敬業;即使暫處逆境,也應該不斷磨礪自己,以至終成大器!同時昭示我們應該學習古人那種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9.八家與少陵復生/必有低首俯心而遵其改者/必有反覆辯論而不遵其改者/要之/擇摘於字句間/雖六經頗有可議處/固無勞二公之舍其田而耘人之田也。

10.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為妙/神與物遊。

11.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重以周/故不怠/輕以約/故人樂為善。

12.編戲有如縫衣/其初則以完全者剪碎/其後又以剪碎者湊成/剪碎易/湊成難/湊成之工/全在針線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