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古代詩歌散文鑑賞:《擬行路難》(其四)與《蜀相(人教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2.58W

 高二語文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學案(3)

組題:康建英    時間:3月5日

《擬行路難》(其四)與《蜀相》

學習目標 

1、分析《擬行路難》的思想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2、分析《擬行路難》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詩中渲染愁緒的用意。 

3、分析《蜀相》,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藴。品味“空”、“自”兩字的作用

學習重點

1、理清《擬行路難》的思想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2、分析《擬行路難》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詩中渲染愁緒的用意。

3、分析《蜀相》,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藴。品味“空”、“自”兩字的作用

學習難點

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鑑賞方法,提高詩歌鑑賞的能力。 

學習過程

《擬行路難》(其四)

導讀

1、解題

《行路難》是     ,本為        ,晉人      改變其音調,創制新詞,流行一時,其主要是抒發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的感情。有些學習漢魏樂府的作品的題前多冠一“代”或“擬”字。鮑照《擬行路難》共    首,                                    。本文是第四首。  

2、作者簡介

鮑照(?~466),南朝文學家。字明遠。本籍東海(治所在今山東郯城);一説上黨(今屬山西),可能是指東海鮑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時代,大約是在京口(今江蘇鎮江)一帶度過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鮑照20多歲時,為了謀求官職,去謁見臨川王劉義慶,獻詩言志,獲得賞識,被任為國侍郎。劉義慶在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到江州赴職。元嘉二十一年(444),劉義慶病逝,他也隨之失職,在家閒居了一段時間。後來,又做過一個時期始興王劉濬的侍郎,在劉濬和太子劉劭一起謀殺宋文帝之前,他已離去。宋孝武帝劉駿起兵平定劉劭之亂後,他又出任過中書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臨海王劉子頊的幕僚,次年,子頊任荊州刺史,他隨同前往江陵,任刑獄參軍等職。孝武帝死後,明帝劉彧殺前廢帝子業自立,子頊響應了晉安王子勛反對劉彧的鬥爭。子勛戰敗,子頊被賜死,鮑照亦為亂兵所害。 

      鮑照一生沉淪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詩文,在生前就頗負盛名,對後來的作家更產生過重大影響。他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詩、賦、駢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則是詩歌,其中樂府詩在他現存的作品中所佔的比重很大,而且多傳誦名篇。最有名的是《擬行路難》18首。鮑照擅長詩賦和駢文,尤善樂府,作品風格俊逸,對唐代詩人李白等很有影響。杜甫《春日憶李白》詩中的“俊逸鮑參軍”,就是讚美李白的詩有鮑照的俊逸風格。其作品留芳後世,被稱為“元嘉三大家”之一。他的《登大雷岸與妹書》和《夢還鄉》讚美了家鄉的山水。  

3、時代背景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導學、導思

詩歌鑑賞

1.誦讀此詩,結合註釋,理解本詩的思想內容。並把握本詩的感情基調。 

明確:本詩抒發了                    之情。 

2. 作者是如何表現這種愁思與憤懣的?  

① 第一二句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説明了什麼道理? 

明確:運用了    的表現手法。説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勢流向各方一樣,人的遭際也是被家庭門第的 高低貴賤決定的。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麼?結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  

  明確:“命”指                                     作者認為                

                             

③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個什麼樣的形象?  

   明確:                                                             。(提示:酌酒原為排遣愁緒,然而滿懷鬱結的悲愁豈是區區杯酒能驅散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平添的幾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瀾,趁着酒意擊節高歌,唱起了悲愴的《行路難》,將一腔悲憤傾瀉出來。長歌當哭,這是何等悲烈。讀者從這舉杯驅愁卻大放悲聲的情節中,亦可想見其悲其愁的沉鬱。 

④ 第七、八句寫出了什麼感情? 

    明確:第七句是對前面幾句的     ,詩人對那驅不散的愁苦,實繫於對世事的感慨,心並非無知無覺的木石,理的勸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     的句式,沖決了自我剋制的堤防,使全詩的情感達到了高潮。表達了詩人的抗爭。第八句表達的是             ,“豈無敢”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兩句構成了一種鮮明的     ,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況表現得淋漓盡致。 

 ⑤、總結: 

    乍讀之下,似乎詩人心平氣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現實。其實,他是用反嘲的筆法來抨擊不合理的門閥制度:地,豈是平的?瀉水於地,難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勢而流向各方嗎?一個人的遭際如何,猶如瀉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貴賤、家庭社會地位的高低所決定了嗎! 

    “瀉水”四句言不當愁;接下去寫借酒澆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滿懷的悲愁豈是區區杯酒能驅散的?詩人擊節高歌唱起了悽愴的《行路難》。面對着如此不合理的現實,詩人“心非木石豈無感”?理的勸慰、酒的麻醉,難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嗎?當然不能。全詩的感情在這句達到高潮。緊接着卻是一個急轉直下:“吞聲躑躅不敢言。”詩情的跌宕,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態表現得淋漓盡致! 

3.問題探究:詩人認命不認命? 

    結論:                                                              

                                           

4、全詩突出一個       字,        ,          ,          ,      

        。正如沈德潛所説,此詩“妙在不曾説破,讀之自然生愁”。

5. 本文的寫作風格:此詩的語言近似      ,明白曉暢。詩歌的情感時而    時而     ,將複雜的心理歷程表現的曲折婉轉。 

總結全文 

    個人的命運與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千百年來,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無望,“英雄無用武之地”。“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是千古的悲愴。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生在了一個可以自由施展才華的大好時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們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德美才秀”的人,我們的時代,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蜀  相》

導讀

寫作背景

《蜀相》作於唐肅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亂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亂仍未平息,唐王朝仍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唐肅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這樣真正憂國憂民的文人。杜甫經歷了一系列仕途打擊,其“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徹底落空。詩人流落蜀地,寄人籬下,困厄窮途,家事、國事均憂心忡忡,苦悶彷徨。這段時間,他創作了一系列讚揚諸葛亮的詩篇。 

導學、導思

詩歌鑑賞

詩題作《蜀相》而不説“武侯祠”可知                  。情感是解讀詩歌的鑰匙,顯然作者把情感就寄託在諸葛亮的身上了。 

(一)分析頸聯、尾聯,具體把握感情和誦讀。 

1、詩歌中最能表現出詩人感情的是哪些詩句?是前半首還是後半首? 

    明確:                                   。

2、杜甫正處於人生的落魄的階段,他想到諸葛亮,會想到諸葛亮的哪些方面呢?杜甫如何概括?                                 

                                                    。

3、該怎樣來理解兩句詩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

明確:                         的思想感情。 

點撥:“天下計”寫出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兩朝開濟”寫出了諸葛亮的宏偉業績,“老臣心”寫出了諸葛亮的忠心報國。) 

4、諸葛亮雖然雄才大略,功業昭著,最終卻沒有完成自己的事業,這就不能不使人為之歎惋了。至此詩人水到渠成的寫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句詩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樣的呢?  

    明確:                        的思想感情。 

點撥:這句詩描述了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這是他一生中最為感人之處。正是因為“出師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歎息,才“長使英雄淚滿襟”。 

(二)、分析首聯、頷聯,體會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誦讀。 

1、這裏的“英雄”是指怎樣的英雄? 包括作者自己嗎?

明確:                                               

2、揣摩語言,分析“自”“空” 

①、比較理解:映階碧草盡春色,隔葉黃鸝皆好音。 

用“盡”和“皆”寫出的是                  的景色,顯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滿院的碧草映襯着台階,黃鸝在濃陰密葉中發出婉轉的鳴叫,卻空蕩蕩無人欣賞。春色無限,本是賞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卻使詩意逆轉,“階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綠,年年如此,可它為誰而綠?隔葉的黃鵬叫得那麼動聽,可有誰聽呢?”,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詩人                 

雖是寫景,字裏行間卻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懷,這就叫情景交融。 

③、“自”“空”二字的作用:                                        

                                                         ,正所謂是“景語皆情語”。王國維説:“‘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這裏“自”“空”兩字也有此等功用。 

④、想象體會意境:這是一幅帶着濃濃的寂寞和悲涼的春色圖。正所謂是見滿院萋萋碧草,卻覺寂寞之心難言;聞數聲嚦嚦黃鸝,倍感荒涼之境無限。 

導練

1、背誦這兩首詩。

2、體會“安能行歎復坐愁”“心非木石豈無感”這兩個反問句,在表現詩人情感變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3、詩歌開頭兩句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怎樣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