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土地的誓言》教案(精選5篇)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2.13W

作為一名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土地的誓言》教案(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土地的誓言》教案(精選5篇)

《土地的誓言》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測、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語言。

3、培養、強化同學熱愛故土、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

1、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感知課文內容,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揣測、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

【課時佈置】

1課時。

【公開課教案】

一、課前三分鐘

二、導入新課

1、有一部電影叫《未來水世界》,主要情節是陸地被海水淹沒後人們為尋找陸地而展開的鬥爭。影片中給人印象最深的是人對陸地的嚮往。是啊,面對生我們養我們的故土,我們怎能不為之動容。然而,九一八事變之後,當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着祖國東北大地的時候,無數的東北同胞被迫背井離鄉,遠離故土家園。試想,他們是懷着怎樣的家仇國恨與思念之情思?今天,我們就來感受一下東北同胞當時的心情。

2、教師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讓同學感受歌中的情感,説説自身的感受,創設情境。

三、配樂範讀,同學朗讀

1、要求:感受作者所藴涵的情感;教師朗讀時對語氣、語速、重音等的掌握和處置;畫出自身深受震動的句子或詞語。

2、同學交流各自的聽讀感受,整體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懷念、讚美、憂傷、憤怒等)

3、同學朗讀課文,進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

要求:流暢、準確、並儘量讀出剛才自身所體悟到的情感。然後教師正音並進行肯定評價。

四、自主研讀與賞析

1、同學結合課文內容和了解的東北信息,自由交流“東北印象”,然後教師課件展示以“東北印象”為主題的圖片。藉此進一步掌握作者對故土的激情所發生的基礎,同時為自主學習創設一個“暢所欲言”的環境與氣氛。

2、教師拋出兩個問題,激發同學的自主學習慾望與熱情:

問題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詞語最能表達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讀這些句子並談談你的理解和體會。

問題二:作者是運用了哪些手段把自身對故鄉的這種感情表達出來的?請舉例説明。

3、同學精讀課文,進行語言品味,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明確:

⑴運用大量富於鮮明感情色彩的詞語,直接抒發感情。

⑵運用排比、比喻修辭表達加強情感的衝擊力。(如:“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當我想起故鄉的時候,……噴湧着血液一樣”;在春天,……多麼豐饒”等句子)

⑶人稱的恰當運用。(先用第三人稱“她”而不用“它”,隱含將土地比作“母親”的意思;隨着情感的越趨激盪,作者又將她改成第二人稱“你”,直接傾訴對故土的感情,顯得直接而迫切,發生了強烈的抒情效果)

4、在研讀賞析的基礎上,再次朗讀課文,運用朗讀的技巧來表達自身對課文情感的掌握。

五、探究與反思

1、教師拋出一個問題;課文總共只有兩段,請大家想一想,這兩段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何異同?讓同學進行深層次的探究。

2、同學小組充沛研討交流後,全班進行交流,教師引導:

結果相同:都是先直接抒發對故鄉的思念之情,然後回憶,最後在直接抒情。

內容上的相同點:都有對故鄉的回憶和描述。(第一段:“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第而段:“在故鄉的土地上,多麼豐饒”)

內容上的不同點:回憶中選取的景物不同。

教師引導:所選景物各有什麼特點?為何選取不同景物?

同學討論明確:前者選取東北所特有的物產,並採用景物的迭加,是為了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表達作者對故鄉的激情讚美和深情懷念,應用排比,則加強了對讀者的情感衝擊力。

後者選取了春,秋兩季的景物,同樣表示了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但沒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沒有前者來得。它也表達可作者對故鄉的深切懷念,但懷念中卻暗含着憂傷與憤怒,由此,情感才幹在後半段得以最強烈的噴發,面對土地發出自身堅強的誓言。

3、同學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疑惑進行質疑研討。

4、同學反思本課的學習過程以和自身的情感體驗。

六、作業設計

1、謄寫生字詞。

2、你的家鄉留給你這樣的印象?寫一篇隨筆,描繪一下你印象中的故鄉,表達你對它的情感。

《土地的誓言》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繼續注重朗讀訓練,讀準字音,讀出感情。通過朗讀領會文意。聯繫時代背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瞭解呼告的寫作手法。增強學生熱愛祖國家鄉,發奮圖強的美好情操,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精彩的段落和語句。

教學難點:

瞭解呼告的寫作手法,揣摩精彩段落和語句。

教具:

小黑板或投影儀、錄音機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啟發談話法

教學流程:

 一、導語:

首先請大家聽一首歌曲《松花江上》,同學們聽過歌曲有何感受?(學生可隨意發言,之後教師總結導入)是的聽過歌曲後,歌聲中那段令人悲痛的歷史再現眼前,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強行侵略東北,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四個月內東北全境淪陷,我們可愛的家鄉就這樣被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蹂躪了十四年。在九?一八事變十週年之際,流離失所的東北人作家端木蕻良,懷着難以遏制的情感寫下了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二、基礎知識檢測

1、注音:熾痛()氾濫()嗥鳴()怪誕()亙古()讕語()蕻()

漢字:gǎo頭()默qì()污huì()蚱měng()斑lán()田lǒng()

解詞:熾痛氾濫讕語怪誕亙古默契污穢

2、作者介紹:學生介紹後教師補充

端木蕻良,原名曹漢文,曹京平,遼寧省昌圖人,現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爾格勒河》、《風從草原來》、《花一樣的石頭》、小説《曹雪芹》、《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

三、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課文。在注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同時説説你聽完本文後有何感受?

2、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感情。思考:文章寫了什麼內容,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回答後,教師在此點一下文章的結構。

3、指名朗讀課文,其他同學認真聽並思考:課文的標題是“土地的誓言”,是土地自身發出的誓言嗎?如果不是,該如何解釋?

學生小組討論並派代表發言

教師總結:這一標題比較獨特,從文章來看,這誓言是作者對着土地發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壯懷激越地發誓:“我要回到她的身邊……為了她,我願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這種擲地有聲的誓言讀者自可強烈地感受到。因此,這一標題應該理解為面對土地發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本身發出的誓言”。

四、研讀、揣摩

1、朗讀課文,劃出文中最精彩的段落品讀揣摩

此處學生答案可能不一,説得有道理即可,重點揣摩“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原野上怪誕的狂風”一段。

小組間反覆品讀討論分析本段的精彩之處,可結合練習一,討論後派代表回答,對答得好的同學要予以表揚。

教師對此作以補充總結(參考答案)

(1)本段在列舉東北景物時選擇了有特徵、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像電影鏡頭一樣閃現,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

(2)本段在形容景物、物產時用了許多富有特色的形容詞。

(3)本段運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辭手法,使文章感情表達更充沛,使景物描繪更形象、生動。

(4)文章從聽覺、視覺、嗅覺等多角度來描繪東北景物、物產,給人以耐人尋味的感覺。

2、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抒發思鄉之情,感情舒緩,境界優美,找出文中最富有感情和最精彩的語句,聯繫文章的背景,理解、揣摩這些句子。

讓學生將劃出的語句反覆品讀加以揣摩,以加深對作者感情的理解。

參考例子如下:

(1)我有時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因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着一種熱情。

“氾濫”一詞是貶義褒用,這裏是無法操縱與控制的意思,表達了作者無法控制的思鄉之情。

(2)她低低地呼喚着我的名字……使我不得不回去。

表達了作者對故鄉深切的愛,渴望回到故鄉去的迫切心情。

(3)當我記起故鄉的時候……這聲音便是從那裏來的。

表達了作者與故鄉密不可分的親密之情,須臾不可分割。

(4)這時我起來……乃是我的家鄉。

表達了作者對解放故鄉的堅定信念與決心。

(5)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洗去她的一切的污穢和恥辱。

表達了作者解放故鄉的堅定信念,及甘願為故鄉解放而奉獻一切的決心。

(6)在故鄉的土地上……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在句中沒有用“飄蕩着我的歡笑”“迴響着我的歡笑”之類的語句,因為埋藏只用於已經死去的事物,作者昔日在田壟間留下的歡笑曾經是晶瑩如露珠般點綴在壟上,散發着迷人的光澤。而今,這一切早已不復存在。昔日的歡笑早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只是悽苦、哀愁和悲憤!作者的歡笑確實“死了”,它被埋葬在故鄉的田壟間。作者的歡樂只屬於失去的故園。所以用“埋藏”更多了一層沉重的感覺和悲憤的心緒。誰埋藏了我們的歡笑,誰奪去了我們的“田壟”,我們就要埋藏他們!讓埋藏我們歡笑的田壟成為埋藏侵略者的墓地!這正是作者發出錚錚誓言的原因之一。

文中還有很多,學生的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五、反思歸納

1、為什麼文章起初寫“關東大地”用“她”來稱呼,而到了後面時,卻又改口説“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

學生小組討論後回答

教師總結:人稱的變化是情感變化的結果。文章開始用第三人稱是因為感情起初比較平穩,但隨着作者情緒一步步的激動,作者就不滿足於使用向第三者介紹的人稱代詞“她”了,於是直接與自己所敍述的對象進行對話交流,對土地以你相稱,情感顯得更加直接而迫切。這在修辭上叫做“呼告”,具有強烈的抒情效果,文章正是運用了這種獨特的抒情方式,才在讀者心裏掀起重重波瀾,激起強烈共鳴,這一點值得我們在以後的寫作中借鑑。

2、談談學過本文後你有何感受?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同學們談得都很好,希望同學們在學過這篇文章後真正經受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們沿着前輩們奮鬥過的足跡發奮圖強,用生命來熱愛我們的家鄉,用生命來捍衞我們的祖國。

六、知識小結與拓展

1、作者端木蕻良以傾訴式的語言表達了自己深沉的思鄉之情和愛國之情,家鄉永遠是一個人靈寄宿之地,那麼請你用一句五言古詩概括家鄉在一個人生命旅途中的無可替代。

生答,答案可能不一,意思對即可

教師小結:月是故鄉明。

2、擴展閲讀

月是故鄉明

季羨林

每個人都有個故鄉,人人的故鄉都有個月亮。人人都愛自己故鄉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個月亮,未免顯得有點孤單。因此,在中國古詩文中,月亮總有什麼東西當陪襯,最多的是山和水,什麼“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勝數。

我的故鄉是在山東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時候,從來沒有見過山,也不知山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個圓而粗的柱子吧,頂天立地,好不威風。以後到了濟南,才見到山,恍然大悟:原來山是這個樣子呀!因此,我在故鄉里望月,從來不同山聯繫。像蘇東坡説的“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完全是我無法想像的。

至於水,我的故鄉小村卻大大地有。幾個小葦坑佔了小村一多半。在我這個小孩子眼中,雖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那樣有氣派,但也頗有一點煙波浩渺之勢。到了夏天,黃昏以後,我在坑邊的場院裏躺在地上,數天上的星星。有時候在古柳下面點起篝火,然後上樹一搖,成羣的知了飛落下來,比白天用嚼爛的麥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樂此不疲,天天盼望黃昏早早來臨。

到了更晚的時候,我走到坑邊,抬頭看到晴空一輪明月,清光四溢,與水裏的'那個月亮相映成趣。我當時雖然還不懂什麼叫詩興,但也顧而樂之,心中油然有什麼東西在萌動。有時候在坑邊玩很久,才回家睡覺。在夢中見到兩個月亮疊在一起。清光更加晶瑩澄澈。第二天一早起來,到坑邊葦子叢裏去撿鴨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閃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個蛋。此時更是樂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鄉呆了六年,以後就離鄉背井漂泊天涯。在濟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過四年,又回到濟南呆了一年,然後在歐洲住了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現在已經十多年了。在這期間,我曾到過世界上將進三十個國家,我看過許許多多的月亮。在風光旖旎的瑞士萊芒湖上,在平沙無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萬頃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過月亮。這些月亮應該説都是美妙絕倫的,我都異常喜歡。但是,看到他們,我立刻就想到我故鄉中那個葦坑上面和水中的那個小月亮。對比之下,無論如何我也感到,這些廣闊世界的大月亮,萬萬比不上我那心愛的小月亮。不管我離開我的故鄉多少萬里,我的心立刻就飛來了。我的小月亮,我永遠忘不掉你!

我現在已經年近耄耋,住的朗潤園勝地。誇大一點説,此地有茂林修竹,綠水環流,還有幾座土山,點綴其間。風光無疑是絕妙的。前幾年,我從廬山休養回來,一個同在廬山休養的老朋友來看我。他看到這樣的風光,慨然説:“你住在這樣的好地方,還到廬山去幹嘛呢!”可見朗潤園給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樹,有花,有鳥,每逢望夜,一輪當空,月光閃耀於碧波之上,上下空,一碧數頃,而且荷香遠溢,宿鳥幽鳴,真不能不説是賞月勝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誰來到這裏,難道還能不顧而樂之嗎?

然而,每值這樣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仍然是故鄉葦坑裏的那個平凡的小月亮。見月思鄉,已經成為我經常的經歷。思鄉之病,説不上是苦是樂,其中有追憶,有惆悵,有留戀,有惋惜。流光如逝,時不再來。在微苦中實有甜美在。

月是故鄉明,我什麼時候能夠再看到我故鄉的月亮呀!我悵望南天,心飛向故里。

思考題:

(一)《土地的誓言》和《月是故鄉明》兩篇文章都抒發了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土地的誓言》一文是以傾訴式的語言表達激情,以富有力度與濃度的情感打動人心,而《月是故鄉明》是用怎樣的寫法打動你的?

(二)作者在傾訴思鄉、戀鄉之情時,將其化為一種富有哲理性的人生思考,即“在微苦中實有甜美在”,你如何理解這兩句話。

(三)文中最使你愛感染的是哪一段?為什麼?

(四)“月”作為作者思鄉之情的依託,貫穿全文。請寫出兩句借月抒懷的詩句。

(五)作者描寫了不同地點、不同時間所見到的月亮,形成了一幅幅優美的畫面,滲透了濃濃的情感。請你寫一段描寫月的文字。

參考答案:

(一)《月是故鄉明》以其特有的清新、自然的筆調向我們展現了故鄉那温馨的夜晚,那恬淡的明月,童話般美妙的童年,給人一種親切的感受,使我們感受到了作者那深切的思鄉之情。(意思對即可)

(二)思鄉之情是苦的,但是故鄉生活的甜美卻讓人無限回味,感受無窮的幸福。

(三)能夠用優美流暢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即可。

(四)“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等。

(五)意境優美,情感充沛即可。

七、作業:

1、學唱歌曲《松花江上》。

2、摘錄文中精彩的段落和語句在積累本上。

《土地的誓言》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感受文中飽滿、深沉的愛國情感。

2、瞭解作者選擇有意味的景物組成一個個畫面,展現東北大地特有的豐饒美麗的景象。

3、學習作者採用的人稱變化、呼告、排比等表現手法。

教學步驟:

一、播放《松花江上》的音樂,同時介紹背景,最好通過影視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後東北人民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慘狀和悲痛,努力喚起學生的內心情感。

二、掃清字詞障礙

怪誕(dàn)亙古(gèn)默契(qì)污穢(huì)

熾痛(chì)嗥鳴(háo)讕語(lán)

三、教師表情朗讀,讓學生充分領會本文的詩意和情感、再讓學生自由朗讀,理解抒情散文所表現的家國之痛,民族之恨和愛國情感

四、理解全文結構

第一段:我常常詳細關東原野上的一切,我時時聽見故鄉的呼喚,我的內心為之沸騰

第二段:故鄉美好的生活令我夢縈魂牽,我發誓要為故鄉母親而戰鬥而犧牲。

兩段文字在結構上如雙峯對峙,宛如對仗工整的一副對聯。

五、問題研討

1、如何理解本文的標題——“土地的誓言”?

作者面對土地發出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發出誓言”。

2、為什麼文章起初寫“關東大地”用“她”稱呼,而後來改口説“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哪?

人稱的變化實際上是情感的變化結果,文章開始用第三人稱是因為感情起初比較平穩,但隨着作者情緒一步步激動,就不滿足於使用“她”,而改用“你”直接與土地對話交流,這在修辭上稱作“呼告”/聞一多《最後一次演講》中有類似用法。

3、這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飽滿、深沉的愛國熱情,試結合課文具體説説作者是怎樣表露的?

作者選擇有特徵的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像電影鏡頭一樣閃現。但有人説有些段落排列的詞語過多,不夠簡潔,你是否同意這種看法?為什麼?

六、反覆朗讀,選擇最能打動人心的句子,背誦出來,比賽看誰背的句子多。

七、作業

1、課外閲讀秦牧的《土地》

2、摘抄課文中優美的詞句作文《我愛家鄉的——》

《土地的誓言》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使學生領悟作者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2、通過品味欣賞精彩的語句和段落描寫,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感情,運用自己的語言歌頌家鄉。

教學重點

1、培養學生通過品味欣賞精彩的語句和段落,把握作者的愛國之情。

2、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感情。運用自己的語言歌頌家鄉。

教學時間:一課時

學法指導:欣賞景物,體會感情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景激活情感

課前播放歌曲《生我養我的土地》

激情導引:

“生我是這塊土地,養我是這塊土地……”一聲聲歌唱,凝聚了人們對土地的多少深情厚意!土地,母親般親切的名字,每每喚起你,就像母親用那温柔的雙手撫摸着我們,用那甘甜的乳汁滋潤着我們一樣;土地,你用你寬闊的胸懷養育着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

我們的祖先世世代代就在這片土地上生活、勞動、奮鬥,對土地有着一種難以割捨的情感。人們不會忘記,當年走投無路漂泊謀生的農人身懷的“家鄉土”;人們不會忘記,蟄居海外的僑裔牀頭上珍藏的“鄉井土”;人們不會忘記,“寸金橋”上的民眾抱着“寸土當金與伊打,誓與國土一起存亡”的信念……歲月悠悠,能沖淡許多記憶,卻帶不走那一串串的深沉與悲壯。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感受《土地的誓言》,她會帶給我們怎樣的震撼?

二、整體感知體驗情感

1、播放視頻:《土地的誓言》視頻,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生思考:面對故土,作者發出了怎樣的誓言?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3、學生交流:作者情感(懷念、讚美、憂傷、憤怒……)

4、學生朗讀:進一步感受文中的感情,畫出最能打動自己的句子和段落。

5、學生活動:你覺得文中那些地方最能打動你?用波浪線畫出來。

6、學生討論:文中哪些句子或詞語最能表達作者的情感?説一説?(學生朗讀自己找到的句子或語段,要讀出自己所領悟到的情感)

7、師生互動:引導學生找句子談感受,教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8、學生交流:“我心裏懷着熾痛的熱愛”“我無時無刻不聽見……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它召喚我回去。”“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着一種熱情。”“在那田壟裏埋葬過我的歡笑。”

9、教師提問:

(1)作者在文中列舉了哪些東北特有的景色物產?為什麼這樣描繪?

學生討論後明確:作者列舉了白樺林、紅高粱、馬羣、黑土地等。為了展示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激情讚美和深切懷念。

(2)如何理解本文的標題土地的誓言?

學生討論後回答:

這一標題是比較獨特的,其要點在於"誓言"。從文章來看,這誓言是作者對着土地發出的,這一標題應該理解“面對土地發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發出的誓言”。

三、欣賞品析學生探究

學生找出關鍵詞語、句子或段落,師生共同欣賞

教師示例:

1、怎樣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着一種熱情”中的“氾濫”、“在那田壟裏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這兩個詞語的確切含義?

“氾濫”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沒土地”,又引申為“思想、事到處擴散”。細細品味這一詞語會覺得十分貼切:作者的心情正如決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四下氾濫奔流,作者那激憤狂放的心情用了“氾濫”來形容,更多了幾分野性和難以駕馭的力量。至於“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要知道,埋葬只用於已經死去的事物,那麼,我的歡笑已經死去了嗎?是的,昔日在田壟間留下的歡笑曾經是晶瑩如露珠般點綴在龔上,散發着迷人的光澤。這樣想來,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層沉重的感覺和悲憤的心緒呢?

2、如何理解第一段最後幾句話?

教師點撥明確:

他用詩人般的語言塑造了兩個顫慄着、憤怒着並且不可阻擋地將要爆發出來的意象一個是大地之心,一個是作者之心。這塊廣大的“關東大地”因為這些擬人化的描寫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於是可以像人一樣召喚着我、激勵着我為之奮鬥、為之犧牲!

學生活動學生找出詞語、句子或段落師生共同賞析

四、質疑研討教師點撥

學生活動以小組為單位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篩選後在班上研討:

1、為什麼文章起初寫“關東大地”用“她”來稱呼,而到了後面時卻又改口説“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

教師點撥:人稱的恰當運用。先用第三人稱“她”而不用它隱含將土地比做母親的意思,隨着情感的越趨激盪,作者又將她改成第二人稱你直接傾訴對故土的感情顯得直接而迫切,產生了強烈的抒情效果。

2、運用排比、比喻的修辭方法有什麼好處?

運用排比、比喻修辭表達加強情感的衝擊力。如:“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當我記起故鄉的時候……噴湧着血液一樣。”

五、拓展延伸創新寫作

1、學生交流學完本文你有什麼感想?你是怎樣表達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的?

2、學生活動寫一篇歌頌家鄉的詩歌或短文,鼓勵學生對家鄉描寫讚美。(播放艾青的《我愛的土地》配樂朗誦作為背景音樂,使學生再次感悟熱愛之情,激發創作靈感)

3、課下蒐集有關土地的詩歌或歌曲

六、師生反思課堂小結

1、學生反思學習本課過程中自己的情感體驗

2、學生口頭交流自己寫作體會

3、教師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土地的誓言》,我們要熱愛生我們養我們的土地,因為土地以寬厚似海的胸懷哺養着華夏兒女,土地以豐腴肥厚的身軀滋養着炎黃子孫!我要為土地吟一首詩,那就是土地之詩;我要為土地譜一曲歌,那就是土地之歌。請允許我輕輕地撥動琴絃,為你歌唱“我們世世代代在這田野上勞動,為她打扮,為她梳粧……”(在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背景音樂中結束)

《土地的誓言》句子賞析

1、運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對着土地傾訴自己的熱愛、懷想、眷念,並且將傾訴對象擬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稱,隱含將土地比做“母親”的意思。比如:“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呼喚我的名字,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召喚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喚着我的名字,聲音是那樣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這種感情經過多次反覆,像音樂的主旋律一樣得到加強,自然會在讀者心裏掀起重重波瀾,激起強烈的共鳴。

2、選擇有特徵、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像電影鏡頭一樣閃現,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比如“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原野上怪誕的狂風”一段,白樺林、蒙古狗、奔馬羣、紅高粱、黑土地等東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對讀者的衝擊力。

3、大量運用排比造成連貫的、逐漸增強的氣勢,例如“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當我仰望天上的星星……”等處。

4、課文中有憂傷、舒緩的回憶,有強烈急切近乎吶喊的誓願,敍述的方式和內在感情的起伏表裏相應,形成文章的波瀾與節奏。以“土地是我的母親,我的每一寸皮膚,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變得平靜……我必定為她而戰鬥到底”一段為例,先是以平靜的敍述,一組對句強調“我”與土地不可分離的關係。接着,是一個總結性的語句:“我不能離開她”。從“在故鄉的土地上”到“多麼豐饒”,這一段話回憶“我”在故鄉成長的足跡,用詩一般的語言抒發思鄉之情。感情舒緩,境界優美,幾乎令人忘卻了現實的傷痛。由衷的沉醉之後,卻以一句“沒有人能夠忘記她”急收,思想跳回到現實當中,發出堅強的誓言:“我必定為她而戰鬥到底。”至此,情緒漸強,達到高潮:“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這些藝術特點都要結合語言揣摩才能更細緻地體會得到。

《土地的誓言》教案 篇5

學習目標

1、正確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培養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3、理解課文的結構和內容。

4、揣摩文章精彩的段落和語言,感知文章的、寫作特色。

重點難點

1、重點

(1)正確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的結構和思想感情。

2、難點

揣摩文章精彩的段落和語言,感知文章的、寫作特色。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查字典,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熾痛(chi4)嗥鳴(hao2)斑斕(1an2)怪誕(dan4)

亙古(gen1)默挈(qi4)田壟(long3)蚱蜢(zha4meng3)

污穢(hui4)讕語(1an2)輾(zhan3)轆(lu4)

鎬(gao3)

2、查工具書,解釋下列生詞。

(1)熾痛:熱烈而深切。

(2)嗥鳴:(野獸)大聲嚎叫。

(3)斑斕:燦爛多彩。

(4)怪誕:奇怪;古怪。

(5)亙古:整個古代。

(6)默契:雙方的意思沒有明白説出而彼此有一致的瞭解。

(7)污穢:不乾淨。不乾淨的東西。

(8)讕語:沒有根據的話。

3、朗讀課文,思考課後研討與練習。

二、導人

1、作者作品簡介。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漢文,遼寧昌圖人,現代作家。“九、一八”事變後,從東北流亡到上海,他用詩情的筆法寫出難以想象的人民貧窮,悲憤鬱怒之情迴盪在平靜的敍述中,傳達出遭受壓抑的淒厲感如《憎恨》。他還善於在抗日的題材下表現東北特殊的風情,《遙遠的風砂》《渾河的急流》都有磅礴的氣勢,民族意識通過地方的粗獷性格表露出來。他注重方言的運用,又自覺地吸收電影剪接手法來結構小説,敍述帶跳躍性,用筆舉重若輕,講究力度,在小説體式上有新的創造。抗戰時期他先後出版了《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長江》等長篇。

2、導語。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已過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戰爭正處於十分艱苦的階段,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依然無家可歸。作者懷着難以遏制的思鄉之情寫下了這篇文章。

三、正課

1、正確流暢,飽滿感情地朗讀課文。

(1)老師朗讀。

(2)學生自由朗讀。

(3)全體齊讀,或配樂朗讀、表情朗讀。

2、質疑:本章只有兩個自然段,請歸納段意。

討論並歸納:

第一段:我常常想起關東原野上的一切,我時時聽見故鄉的呼喚,我的心為此而熱血沸騰!

第二段:故鄉美好的生活令我夢縈魂牽,我發誓要為故鄉母親而戰鬥而犧牲。

3、質疑:如何理解文章的題目“土地的誓言”?

討論並歸納:這是作者面對故鄉的土地發出的誓言。

4、質疑:P60第二行。作者為什麼在這段話中列舉了一大串的景色、物產?

討論並歸納:列舉了一大串富有東北地域特徵的景色、物產,作者如數家珍,像電影鏡頭一樣閃現,展現東北大地的富饒美麗,表現了對故鄉深切的留戀和熾痛的熱愛,也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對讀者的衝擊力和感染力。

5、質疑:這段話中作者用了大量的詞語形容東北地區的種種事物,你覺得哪些詞語用得好,能夠引起你豐富的聯想?

討論並歸納:具體(略)。這段話用了大量的形容詞和短語修飾事物,使事物帶上豐富的、耐人尋味的意味。

6、質疑:有人説這段話排列的詞語過多,不夠簡潔,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刪掉,比如“紅玉的臉龐,黑玉的眼睛…‘狐仙姑深夜的讕語,原野上怪誕的狂風”。你是否同意這種看法?為什麼?

討論並歸納:不能刪。因為“紅玉的臉龐,黑玉的眼睛”很容易引發人們的想象到東北的父老鄉親像紅玉一樣的臉龐,像黑玉一樣的眼睛,使人想到仍在日寇鐵蹄下呻吟的故鄉親人。“狐仙姑深夜的讕語,原野上怪誕的狂風”這兩句雖是不好的事物,但確是東北地區“特產”,很容易激發人們思鄉之情。

7、質疑:作者把廣大的關東原野,以“她”而不是“它”相稱,這是運用什麼手法?表達了作者什麼感情?

討論並歸納:運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對着故鄉的土地傾訴自己的熱愛、懷想和眷念,並且將傾訴對象擬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稱,隱含將土地比做“母親”的意思。比如:“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呼喚我的名字,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召喚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喚着我的名字,聲音是那樣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