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詞五首(望江南、武陵春、漁家傲秋思、破陣子、江城子密州出獵)(人教版九年級必修教案設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1.63W

教學目標:

1、 結合作者的生活經歷及作品的寫作背景理解這五首詞的內容。 

2、 感悟作品的思想內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 領會詞中慷慨激昂的愛國熱情,激發自己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難點: 作品的思想內涵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在我國古代,往往不同的時代有這個時代代表性的文學體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學體裁是詩,還有宋詞、元曲,明清的小説等。今天我們來集中學習一下幾首詞,體會一下這種體裁的藝術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檢查預習: 

三、 朗讀 

1、 要求學生結合註釋將這五首詞瀏覽通讀一遍。 

2、 教師範讀。 

3、 學生齊讀。 

《望江南》

1、 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温庭筠,原名岐,字飛卿,唐朝詩人、詞人。晚唐太原祁人。是花間派的重要作家。 

(2)花間派。五代時,後蜀的趙崇祚選錄了温庭筠、韋莊等十八家詞五百首,編為《花間集》。他們多寫閨情。在詞風上也大體一致,因此,後世就將他們稱為“花間     派”。

 (3)[瞭解背景]本詞是一首閨怨詞,寫思婦樓頭,望人不歸。

2、理解大意。學生概述,教師補充指正。 

文章大意:一位思念愛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畢後,在樓上憑欄眺望,她看到許許多多帆船從樓前駛過,但卻沒有自己要等的那隻船。夕陽西下,愛人沒有回來,只空見江水東流, 思念讓她肝腸寸斷。 

[詩中言志]表現了思婦不見歸舟的惆悵之情。

3、體會文章寫作特色。 

(1)教師提問:“梳洗罷”這三個字能揭示出這位女子的什麼心態? 

(投影展示)“獨倚望江樓”中哪個字最能説明女子的生活狀態? 

         “過盡千帆皆不是”這句話中你能不能體會出她的心理變化? 

          從這首詞中你認為她等了多長時間? 

          你認為白頻洲會是一個什麼地方? 

 (2)學生討論。 

(3)學生髮表意見,教師總結指正,必要的時候,教師要予以講解。 

(4)答案提示: 

      “女為悦己者容”她精心梳洗説明她相信愛人一定會回來,心中充滿希望。 

“獨”這個字寫盡了她的孤獨和期盼。 

“過盡千帆皆不是”從“希望是”到發現“不是”,寫出了女子一次次從希望到失望的過程,讓人為之心碎。 

從“斜暉”可以看出她等了一天,而從全文,我們卻能讀出,以前她可能在這裏等過,而以後,她也將繼續她的等候,直到愛人歸來。 

白頻洲又可能是她和愛人分手的地方。 

(5)教師總結:本文短短27個字,卻容納了很多內容:時間,從清晨到黃昏;景物,從樓頭、千帆寫到斜暉、江水,又寫到白頻洲;就人物情感而言,從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後的“腸斷”。顯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練的特點。另外,這首詞中,多用白描、直敍的手法,卻又含蓄、細膩。 

[話題拓展] 女性主題   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温庭筠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

擬人寫景  温庭筠   斜暉脈脈水悠悠

           李白    人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李白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武陵春》

1、 朗讀這首詞。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動作描寫寫愁苦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神態描寫些愁苦

聞説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欲抑先揚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比喻誇張寫出愁苦的沉重

2、 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南宋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早期生活優裕,與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歎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本詞是她後期的作品。 

3、 理解大意。學生概述,教師指正。 

文章大意:暮春時節,鮮花經過春風的搖動已經零落殆盡,只有土地上還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無心梳洗。春天裏花開花落年年如此,而人與以前卻不一樣了,我對一切都喪失了興趣,即使有心訴説,也是言未出而淚先流。聽人説雙溪春色還不錯,我也想去那裏泛舟,怕的是雙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載不動自己的哀愁。 

4、 思考: 

(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罷”,而文中作者卻“日晚倦梳頭”,從中,你能體會到作者什麼心態? 

(2)“聞説”“也擬”“只恐”這三個詞説明了什麼? 

(3)本文是如何抒發作者感情的? 

學生思考、討論,發表意見,教師指正。 

答案提示:(1)梳洗罷,是一種信心,一種希望,而“倦梳頭”是一種放棄,一種對生活毫無興趣的悲涼。從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滿懷愁緒。兩篇文章都用同一個典型細節來反映主人公的心態,應該學習這種寫法。 

(2)“聞説”“也擬”“只恐”這三個動詞寫出了作者試圖排遣愁緒的做法,前兩個詞給人一種希望,好像可以為作者鬆一口氣,而“只恐”又讓人跌落到作者的萬丈愁緒中,三個詞寫出了作者的沉重、無奈。又緊緊抓住了作者的心。 

(3)作者通過景色、典型細節來抒情,即間接抒情。也有直接抒情,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使文章的風格既含蓄又直樸、率真。 

5、 總結:這兩首有什麼相同之處? 

學生可各抒己見,教師總結。 

風格相近,都比較婉約;寫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抒發的感情相近,抒發主人公或作者的離愁別緒,悽慘心境。 

教師進一步引申:詞發展到後來興盛的時候,人們將詞分為兩大派:婉約派和豪放派。今天我們學的詞接近婉約派的風格。下一次課我們將體會一下豪放派的作品風格。 

六、[詩中言情]《武陵春》採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春花凋落説自己青春不再;又借“雙溪泛輕舟”表達自己丈夫去世內心萬念俱灰的無限惆悵與悲傷之情。

[名句賞析]“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愁”與“恨”,原是抽象的情感,看不見,摸不着,詞人採取誇張性的比喻,説“愁”不僅可以舟載船裝,而且一葉輕舟難載山重之愁。從而突出了自己愁苦之深重。 

七、 拓展延伸:你還知道哪些寫愁的詩句,請列舉並説明其特點。

李煜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白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八、 佈置作業:背過這兩首詞,熟讀其他三首,爭取背過。 

第二課時

一、 檢查導入: 

檢查學生背誦默寫。 

二、 學生自學其他三首。 

1、 交流自己蒐集的文學常識。 

(1)范仲淹(980--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蘇州吳縣人。范仲淹散文、詩、詞均有名篇傳世,其詞存世不多,僅三首比較完整,但意境宏闊,氣象雄奇,以反映邊塞風光和征戰勞苦見長。具有一定的創新精神。我們學過《岳陽樓記》,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屬四川)人。我我們學過《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本文寫於他密州作太守時。政治上不得意。 

(3)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著有《稼軒詞》,存詞600多首。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鬥精神是辛詞的基本思想內容,他是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山東已被金兵佔領,年輕時參加抗金軍,後來提出抗金主張一直未被採納。 

2、 通讀這三首詞,討論大意。不明白的地方提問。 

文章大意:《漁家傲》,上片描寫塞下景色,邊塞秋天景色與中原不同,大雁過早向衡陽飛去,毫不留戀,風吼、馬嘶,同號角聲連在一起,構成塞下特有的聲音。夕陽西下時,坐落在羣山中的小城緊緊關閉了城門。下片抒情他們離家萬里,但燕然未勒,功業未成,沒有辦法回去,夜色已濃,羌笛悠悠,將軍和征夫們難以入睡,鄉下思想之淚。 

《江城子》 

作者自稱老夫,暫且發發少年的狂氣,左手牽着黃犬,右臂上架着蒼鷹,戴上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領眾多隨從,縱馬狂奔,飛快的越過山岡。為回報人們傾城出來觀看太守狩獵,他要象當年孫權那樣親自挽弓射虎。酒酣之後胸寬膽壯,兩鬢間出現一點白髮有什麼關係呢?什麼時候朝廷能象派馮唐赦魏尚那樣重用自己呢?那時我一定會為國效力。 

《破陣子》 

作者夜裏酒醉後挑亮燈光觀看寶劍,早晨醒來聽到眾多軍營裏傳來的號角聲,想起在軍營裏與部下分食牛肉,聽樂器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戰場上檢閲軍隊,準備戰鬥。戰場上騎着飛快的的盧馬,猛力拉曼霹靂做響的雕弓。他要為朝廷完成統一大業,贏得生前的功勛,身後的美名。可是自己已經年近半百,還有機會實現自己的理想嗎? 

3、 把握三首詞的感情。 

(1) 詞的慣例是上片寫景或敍事,下片抒情言志。這三首詞上片分別寫了什麼景或事?各有什麼特點? 

(2) 下片分別抒發了什麼感情?有何異同? 

(3) 這三首詞總體上有什麼異同? 

學生討論,教師答疑。 

答案提示: 

(1)《漁家傲》:塞下景色:寒冷、荒涼、戒備森嚴。 

《江城子》:打獵:雄壯、開闊。 

《破陣子》:回憶軍旅生活:豪放、激烈,具有英雄氣概。 

  (2)《漁家傲》:思鄉,愛國,渴望建功立業。 

《江城子》:渴望被重用,為國效力,愛國。 

《破陣子》:渴望建功立業,壯志未酬的抑鬱、憤慨。 

相同:愛國,渴望建功立業,為國效力。 

不同:《漁家傲》與思鄉緊緊聯繫。 

       《江城子》中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破陣子》更多的是表達自己壯志未酬的抑鬱、憤慨。 

(4) 總體分析: 

相同:感情上來講,都與愛國緊密聯繫。 

風格上豪放、開闊、雄壯。 

不同:感情的側重點略有不同。 

三、 質疑問難。 

四、 拓展延伸:愛國是一種高尚的情感,古人還有很多人書寫自己愛國的激情,請舉出幾個愛國事例或愛國詩句。 

五、 佈置作業:背誦這五首詩,課後查詢有關豪放詞和婉約詞的相關資料。

漁家傲   秋思  [宋]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寫肅殺之景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思鄉愛國、壯志難酬

[認識詩人]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學過他的《岳陽樓記》。

[瞭解背景]范仲淹在鎮守西北邊疆期間,作《漁家傲》數篇,述邊鎮之勞苦。這首題為“秋思”的《漁家傲》就是他在西北軍中的感懷之作。 

[全詩精釋]秋天到了,邊塞的景物與江南一帶迥然不同,大雁向衡陽飛去,而無半點留戀之意。周圍邊疆的各種聲音連同軍中的號角一起響起,充滿肅殺之氣。重重疊疊、形勢高險、像屏障一樣的山峯中聳立着一座孤城,夕陽西下,煙霧繚繞,城門早已關閉。

鄉思湧起,然而,濁酒一杯消不了濃重的萬里鄉愁。邊患未平,功業未成,還鄉之計無從談起。羌笛之聲悠揚,夜深寒重,寒霜滿地,引發思鄉之情。將軍和征夫都久久不能入眠,流下憂國思鄉的熱淚。

[詩中言志]表達了邊疆將士決心抵禦敵人、保衞家園的英雄氣概和愛國情懷,也反映了他們思念家鄉的悽苦心情。

[名句賞析]“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重重疊疊的山巒猶如道道屏障一般聳立。斜陽西沉,煙霧瀰漫,在這千山萬壑之中,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門緊閉。描繪出邊塞蒼涼肅瑟的景色,抒發慷慨悲壯的情懷。

“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一句中為什麼戍邊將士徹夜無眠、頭生白髮?

  答:愛國激情,濃重鄉思,兼而有之。

[話題拓展].報國立功蘇軾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范仲淹   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邊塞風光  范仲淹  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異曲同工

                  王維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樂器      岑參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范仲淹   羌管悠悠霜滿地

江城子  密州出獵   [宋] 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上闕寫太守出獵的壯闊場面,

抒發由打獵激發的豪情壯志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老當益壯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用典故希望朝廷重新重用自己,委以重任,戍邊抗敵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金戈鐵馬、殺敵報國的遠大志向和愛國情懷

[認識詩人]蘇軾,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豪放派詞人。

[瞭解背景]本詞是蘇軾人密州知州時寫的一首出獵詞。

[全詩精釋]讓老夫也暫且抒發一回少年狂,左手牽扯着黃犬,右臂託着蒼鷹。頭上戴着錦緞做的帽子,身上穿着貂皮做的大衣,帶領千餘膘馬席捲過小山岡,威武雄壯。為酬報太守,人們傾城出動,緊隨身後。我要親自搭弓射虎,我多像當年的孫權,英姿勃發,意氣豪放。

酒意正濃時,胸懷更開闊,膽氣更豪壯。兩鬢已生出白髮,這又算得了什麼!遙想當年,馮唐手持文帝的符節去解救戰將魏尚,使其免罪復職,什麼時候朝廷能派遣馮唐式的義士來為我請命,讓我像魏尚一樣受到重用,戍邊衞國呢?我也能拉開雕弓圓如滿月,隨時警惕地注視着西北方,勇敢地將利箭射向入侵之敵。

[詩中言志]這首詞通過太守出獵場面的描寫,表現了作者渴望親臨戰場、衞國殺敵、建立功業的豪情壯志。

[名句賞析]“親射虎,看孫郎”的意思是作者要像當年的孫權那樣挽弓馬前射虎,這突出地展現了作者雖然年紀已經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氣。“持節雲中,遣馮唐”,這裏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達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馮唐赦魏尚那樣重新重用自己;“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射天狼”,表達了自己要報效國家,抵禦入侵者,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

[話題拓展]  老當益壯     曹操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蘇軾   鬢微霜,又何妨?

金戈鐵馬愛國     蘇軾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陸游  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辛棄疾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用典          蘇軾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蘇軾  親射虎,看孫郎。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宋]辛棄疾

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眷戀疆場與“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異曲同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視、聽覺寫軍中豪邁的生活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比喻修辭,視、聽覺寫激烈的戰鬥生活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忠君報國的愛國情懷和遠大抱負

可憐白髮生!----------------------- 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苦悶             

[認識詩人] 辛棄疾,南宋愛國詞人。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等,屬豪放派,與蘇軾並稱為“蘇辛”。

[瞭解背景]《破陣子》是一首自抒英雄情懷並用以激勵友人的壯詞。南渡近三十年,辛棄疾夢寐以求的就是渴望能指揮百萬雄師,馳騁疆場,為國建立功業。然而他的美好夙願,直到兩鬢斑白,也沒能實現。他寄給陳亮的這首詞,正是表達了這種複雜的思想感情。

[全詩精釋] 醉了之後把燈撥亮了看着我的寶劍,一夢醒來,在想象中回到了號角聲接連不斷的軍營。將軍分發烤牛肉犒賞手下的戰士,軍樂裏演奏出塞外的悲壯歌聲,這時戰場上正在檢閲軍容。軍馬像的盧馬那樣飛快奔馳,弓弦像響亮的雷聲那樣驚天動地。完成皇帝恢復中原的事業,得到我生前和死後的美名,可惜的時我如今已經白髮叢生。

[詩中言志]既表達了作者忠君報國的愛國情懷和建功立業遠大抱負也表達了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苦悶

[名句賞析]“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點秋兵。”這是詞中回憶往昔軍中生活的名句。首句有兩物──“燈”與“劍”,有兩個動作──“挑”與“看”,而總冠以“醉裏”二字。劍是英雄立功沙場的武器,此時“醉裏挑燈”這一“看”,顯示出詞人在刀光劍影中抗金殺敵的願望是多麼迫切啊。“夢迴吹角連營”醉中入夢,夢醒猶覺連營號角聲聲在耳。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兩句,從視覺、聽覺兩方面着筆,寫奏樂啖肉的軍營生活,有力地烘托出一種豪邁熱烈的氣氛。結句一個 “沙場秋點兵!”寫得肅穆威嚴,展現出一位豪氣滿懷,軍威赫赫的場面。

[話題拓展]  金戈鐵馬愛國     蘇軾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陸游    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辛棄疾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壯志難酬         辛棄疾    可憐白髮生!

                 范仲淹   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向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