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合歡樹》第二課時,講學稿(教師版) 導學案(人教版高二選修)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3.23W

 《合歡樹》第二課時

年級: 高二(  )班    學生姓名:          學號:        組名:        

一、問題探究

1、文章為何以“合歡樹”為題?

    合歡樹在作者心目中佔有特殊位置。當大院子的老鄰居們提到“小院子”的時候,作者以手搖車進去不方便為託詞來掩飾;但當鄰居們提到合歡樹的時候,作者卻“心裏一陣抖”,這種獨特而劇烈的心理活動,深刻表現了“合歡樹”在作者心中非同尋常的意義。

因為合歡樹曾經寄託着母親的希望。文章寫道,第二年沒有發芽的合歡樹第三年竟然長出茂盛的枝葉,為此,“母親高興了很多天,以為那是個好兆頭”,並因而更加精心地照顧它,“不敢太大意”。合歡樹的“死而復生”使母親似乎看到了希望。合歡樹寄託着母親對兒子的希望,是母愛的象徵和化身。文章以“合歡樹”為題是頗有深意的。

2、雖然本文以“合歡樹”為題,但文中並沒有出現對樹的正面描寫,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

作者對合歡樹的情感是非常複雜的。當年合歡樹被母親視為兒子的化身,如今兒子已經成名,但母親已駕鶴西去。合歡樹上傾注着母愛。作者愛這棵樹,因為他深愛母親。但是他最終還是不願進小院親見。他渴望見到合歡樹,重温母愛,但母親已經逝去,睹物更會思人,作者不忍見樹,其實是他不忍重温失去母親的痛苦。作者這樣寫反映出他內心深處的痛苦與矛盾。

3、文章哪些地方成功地進行了心理描寫?體會作者對母親的獨特情感,品味作者附着在合歡樹上的複雜心態。

    本文多處成功地進行了心理描寫。首先是作者思考母親過早離開人世原因時的心理描寫,“上帝為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作者的自問自答,充分表現了兒子對母親備受煎熬的心靈苦痛的深刻理解,兒子身殘心苦痛不欲生,母親其實更是生不如死。正如作者在《我與地壇》中所寫:“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作者已經不是當年那個讓母親“氣得夠嗆”的頑童和“被命運擊昏了頭”的莽撞青年了,他已經長大成熟並能理解母親了。

    其次,表現在作者對小院子與合歡樹的複雜心理的描寫,“這麼説,我再看不見它了。我要是求人揹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後悔前兩年沒有自己搖車進去看看。”不能去親睹合歡樹是作者心中最大的遺憾。但從其內心深處而言,作者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不願”去,而不是“不能”去。作者寧願讓這份遺憾成為永恆,也不願意讓別人揹着自己再次踏進那熟悉的小院,看看那心愛的合歡樹,作者顯然是在刻意迴避某些東西,或者説,在着意保留某種想象中的完美和幸福。這與此前的“推説”、託詞完全是同樣道理。這種“優柔寡斷”、欲行又止、“瞻前顧後”的矛盾心態,正好説明作者對那個小院子、合歡樹都是非常在乎的。

    再次,看文章結尾處的心理描寫,“有一天那個孩子長大了,會想起童年的事,會想起那些晃動的樹影兒,會想起他自己的媽媽,他會跑去看看那棵樹。但他不會知道是誰種的,是怎麼種的。”這種細膩而深刻的心理描寫,表現了作者對合歡樹的特殊情感,合歡樹是母愛的化身,這是別人永遠無法知道和理解的。

4、文中對比手法的使用有何藝術效果?

    對比手法是本文的重要特色。本文是通過兒子與母親的對比來表現母愛的。“我”雙腿殘廢之後心情沮喪,對母親四處奔波的辛苦不僅不予理解,反而認為這是浪費時間的徒勞之舉。對此,母親依然堅持奔波,直到那次危險事件發生之後,母親才對藥物治療“終於絕望”。當發生危險之後,“我倒沒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親卻“驚惶了幾個月”,差點兒發瘋。文章通過這些對比,有力地表現了母愛的博大、深厚與無私。

   

5、文章行文有什麼特色?

    文章行文簡潔,表現力強。文章前面部分採用了類似電影蒙太奇手法,對“我”10歲時、20歲時、30歲時自己和母親的生活狀況進行概括性描述,突出重點,略去枝節,選擇富於包孕性時刻的精彩畫面,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同時,也給讀者帶來強烈震撼。文章寫合歡樹的部分行文也很簡潔。通過“那年”“第二年”“第三年”“又過了一年”“再過一年”幾個鏡頭迅速勾勒出合歡樹成長“歷程”,突出展示了合歡樹“變化”之大。

6、語言品味

    史鐵生散文語言質樸自然,尤其是單音節詞語的使用非常準確,而且富於表現力。本文也是如此。如“這實在太懸了”“非瘋了不可”“躲了出去”“她心裏太苦了”“受不住”“召她回去”“光扯些閒話”“忙扯到別的”“過道窄得一個人……”等處都使用了單音節詞語,使文章語言生動、傳神,具有日常口語平易淺近的自然、樸素、淡雅的韻味。尤其“我心裏一抖”的動詞用得非常精彩,把作者極為複雜的內心感情表現得細膩而傳神。

二、請同學們閲讀課本97、98頁

本單元的三篇文章雖然藝術風格和具體內容各不相同,但具有一個共同的特色,“一粒沙裏見世界”。即通過“小”事物展示“大”境界,或通過都江堰表現作者對社會文化的獨特思考,或通過“灰色”的眼睛和“吻火”的動作來表現徐志摩的個性風采,或通過合歡樹來表現深厚的母愛。

1、理解散文中想象的作用

想象在散文創作中具有重要意義。想象創造的藝術之“虛”,可以為生活之“實”插上翅膀,使文章顯得豐滿、生動,富有藝術感染力。《都江堰》中的想象更多是對歷史人物和歷史場景的還原性想象,如“在李冰看來,政治的含義是浚理,是消災,是滋潤,是濡養,它要實施的事,既具體又質樸”,“這位漢代水官一定是承接了李冰的偉大精魂”,這些都是作者站在歷史角度所進行的合理想象和藝術演繹。《吻火》中的想象以出人意料取勝,作者不僅由“吻火”的細微動作聯想到詩人的人生態度和人格精神,而且把詩人因飛機失事而意外喪生的悲劇事件想象成“對於人世的火焰作最後的一吻”的詩性意境,這些想象奇特、大膽而又令人讚歎。《合歡樹》中的想象則充滿抒情意味,如“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這種想象充分表現了作者對母親的無比懷念和對母親的深深理解,包含着濃濃的愛意。

2、理解課文中對比手法的運用

對比是散文常用的藝術手法,它通過選擇合適而恰當的參照物,將“本體”和“比體”進行對照,從而收到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徵、彰顯事理的內在邏輯的表達效果。本單元的三篇文章都成功地使用了對比手法。在《都江堰》中,作者除了將長城和都江堰進行整體性對比之外,還把李冰與秦始皇、李冰與現代官場的袞袞諸公進行對比,從而更好地表現了都江堰被作者譽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的根本原因以及作者對李冰人格精神的高度讚美。《吻火》把徐志摩“吻生活之火”的淳樸人生與“隔江觀火”的怯懦人生進行對比,表現了作者對勇於體驗生活的“吻火”人生的讚賞。《合歡樹》中既有兒子與母親的對比,也有母親幾十年來變化的對比,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愛和兒子對母親的懷念和崇敬。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己體會並嘗試概括對比手法在文章中的具體運用,及其在文章中各自的表達效果。

 

3、理解現代散文“小”與“大”的關係

本單元所附的短文《現代散文的小與大》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現代散文的藝術特徵和表現手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提醒學生注意,“小”的含義比較廣泛,既可以是某一具體的人、事、物、景,如《合歡樹》中的合歡樹,也可以是某一獨特的表現角度,如《吻火》由一個微小的動作細節入手,展現徐志摩獨特的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也可以是一種表現技巧,即以部分來表現全體,如《都江堰》中由李冰手握長鍤中流分水的鏡頭,透視其所代表的一種“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和政治綱領。

 

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