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都德的最後一課優秀教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3.28W

教學目標

都德的最後一課優秀教案

1、積累詞語,掌握“哽、踱、懲罰、祈禱、懊悔”等詞語的讀音、字形、詞義。

2、瞭解作者及時代背景,瞭解閲讀小説的一般方法。

3、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心理活動的描寫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領會這種寫法並學習運用,激發想象力,發展思維能力。

4、領會本文所表達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點

通過韓麥爾先生的語言、動作、神態以及小弗郎士的後悔、悲憤的心情,深刻體會他們的愛國主義思想。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掌握通過心理、語言、行動和外貌描寫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人物情感的方法。

2、揣摩文中的關鍵句、警策句,理解其豐富的內涵。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1、題目導入法。從題目“最後一課”入手,引導學生想象:這種情形下的最後一堂課,會出現哪些情況?你希望這樣的最後一堂課怎麼上?

2、背景知識介紹法。介紹有關普法戰爭的歷史知識,讓學生體會阿爾薩斯人失去國土時悲憤沉痛的心情,為本文的學習奠定情感基礎。

3、設問激趣法。設問想象:如果有一天,不再允許你説祖國的語言,不再允許你使用母語,你將如何面對?由這一話題導入。

4、詩歌導入法。由《最後一課》這首詩導入。

怎忍看最後一眼/那一眼裏全是眷戀/靜靜的是課堂/不平靜的是心中的波瀾/戰爭的音訊令人厭倦/多少雙眼睛把和平企盼/永遠不會忘記這一天/童年在瞬間長成成年/最後一課/是一頓難忘的最後晚餐

二、作者及背景、文體簡介

1、都德(1840~1897),法國19世紀的著名小説家,畢生從事創作,寫過一百多篇小説。1870年,普魯士入侵法國,爆發了普法戰爭。但是由於法國政府當時執行了一條賣國主義路線,戰爭失敗後,簽訂和約,把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州割讓給普魯士。普魯士政府佔領後,為了讓當地人民永遠忘記祖國,自己好永遠統治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這兩個州的學校只准教德語,不準再教法語。《最後一課》這一短篇小説反映了當時的時代背景。

2、下面一段文字摘自《福樓拜家的星期天》,可以幫助我們瞭解都德。(幻燈片)

……過了一會兒,都德也來了。他一來就談起巴黎的事情,講述着這個貪圖享受、尋歡作樂並十分活躍和愉快的巴黎。他只用幾句話,就勾畫出某人滑稽的輪廓。他用他那獨特的、具有南方風味和吸引人的諷刺口吻談論着一切事物和一切人……

他的頭很小卻很漂亮,烏木色的濃密頭髮從頭上一直披到肩上,與捲曲的鬍鬚連成一片;他習慣用手捋着自己的鬍子尖。他的眼睛像切開的長縫,眯縫着,卻從中射出一道墨一樣的黑光。也許是由於過度近視,他的眼光有時非常模糊;講話的調子有些像唱歌。他舉止活躍,手勢生動,具有一切南方人的特徵。

3、本文從題材上來看是小説,記敍文有六要素,小説也有三要素:情節、人物、環境描寫。情節一般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情節是故事發生、發展、結束的過程,可以看做是人物性格的發展史。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下面老師為大家讀課文,請同學們邊聽邊看課文,一方面注意生字、生詞,同時也要感知文意。

2、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懊悔:做錯了事或説錯了話,心裏自恨不該這樣。

祈禱:一種宗教儀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願望。

哽咽:哭時不能夠痛快地出聲。

詫異:覺得十分奇怪。

3、請大家自讀課文,對文章進行圈點勾畫,理清文章的故事情節發展脈絡。

4、請兩位同學以小弗郎士的口吻分別用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複述故事情節,其餘同學仔細聽,然後評價並補充或更正。

5、師生互動,理清文章思路。

小組討論交流,然後全班交流,可能出現三種劃分方法:

(1)全文可分四部分。

上學路上(1~6) 上課之前(7~10) 上課經過(11~23) 宣佈散學(24~

29)

(2)全文可分三部分。

上課之前(1~10) 上課經過(11~23) 宣佈下課(24~29)

上學路上(1~6) 上課(7~23) 下課(24~29)

教師明確:這三種劃分方法都有道理。本文主要寫了阿爾薩斯某一小鎮上接到不準再教法語的通知後,當地人民深感亡國之痛,在小學校裏上最後一次法語課的情景。“最後一課”為本文的主要事件,以此為中心,按照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劃分是有道理的。結構的劃分不是唯一的,只要能夠自圓其説即可。

四、品讀課文,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感情

教師提示:情節是人物性格的發展史。閲讀小説的一般方法是從情節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課文正是通過小弗郎士在最後一課中的見聞與感受以及韓麥爾先生高度的民族責任感來表現法國人民深厚的愛國熱情。

教師把六個小組分為兩大組,一、二、三小組為一組,研討小弗郎士,四、五、六小組為一組,研討韓麥爾先生。學生一邊讀課文,一邊用筆勾畫出描寫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外貌等重要語句。圍繞“文章是如何塑造這兩個人物形象的?表現了人物什麼樣的思想情感?”這個問題展開討論,然後各組選代表發言。

一、四小組代表為主要發言人,二、三小組和五、六小組分別作補充,學生互動,合作探究。

活動成果展示:

關於小弗郎士

作者抓住小弗郎士上課前後心情、態度的變化來塑造這一人物形象的。

在上學的路上:小弗郎士和往常一樣,怕老師提問而想逃學;發現天氣温和又晴朗,畫眉鳥的歌聲宛轉動聽,普魯士士兵在操練,他覺得有趣;對布告欄裏的壞消息不太關注;對老師只是“怕”,缺乏對老師的理解。但是他還能夠管住自己,有辨別是非的能力,也有一定的自控能力。

上課之前:小弗郎士發現了教室裏有很多不平常的情況。教室格外安靜,他走進教室時心裏非常慌,怕受到責備和懲罰;韓麥爾先生説話非常温和,讓他快坐好,韓麥爾先生的穿戴是那麼莊重,教室裏有一種不平常的嚴肅的氣氛;教室後排坐着好些鎮上的人,個個都非常憂愁。對此,小弗郎士感到吃驚。

上課時:韓麥爾先生説今天是最後一堂法語課,希望同學用心學習,小弗郎士聽了心裏萬分難過,他對過去沒有好好學習感到懊悔,捨不得和課本分手;小弗郎士沒背出分詞的用法,心裏挺難受;韓麥爾先生對法國語言的生動講解,使小弗郎士對學好法語有了深刻的認識,他懂得了怎樣愛國;小弗郎士觀察韓麥爾先生“瞪着眼看周圍的東西”,對先生此時的情感有了具體的理解,他敬愛自己的老師;小弗郎士觀察郝叟老頭和孩子一起讀拼音時感情是那麼激動,他更理解了為什麼今天鎮上的人也來聽課,他心情非常難過。

小弗郎士上課前後心情、態度有了如下變化:從貪玩、不愛學習到熱愛法語,從怕老師到理解、同情、敬愛老師,從幼稚不懂事到熱愛祖國。這一轉變是有原因的,韓麥爾先生的一言一行對他產生了巨大影響,更重要的是亡國的慘痛帶給他巨大的震撼,是普魯士侵略者對法蘭西人民民族感情的無情傷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靈深處愛國主義思想的猛醒。

五、激發想象,聯想拓展

根據課文結尾,展開合理想象,假如你是小弗郎士,請以“散學以後”為題續寫一段話,不少於350字。

學生可先就情節構想討論交流,然後互相評議,選出較好的合理的想象。

六、佈置作業

1、文章是如何塑造韓麥爾先生這一人物形象的?請寫一段文字描述韓麥爾先生。

2、整理《散學以後》,把它收到《成長的足跡》中。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上一節課我們通過分析心理活動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們再來看看小説的另一位主人公——韓麥爾先生。

二、繼續品讀課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體味人物的思想情感

1、分析韓麥爾先生人物形象。

(1)討論:作者描寫韓麥爾先生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

明確:外貌描寫、神態描寫、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

外貌描寫:“我們的老師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綠色禮服,打着皺邊的領結,戴着那頂繡邊的小黑絲帽。”——表示對就要失去的國土的敬意。

神態描寫:“韓麥爾先生坐在椅子裏,一動也不動,瞪着眼看周圍的東西,好像要把這小教室裏的東西都裝在眼睛裏帶走似的。”——這寫出了韓麥爾先生對畢生從事的教育事業的無限留戀,對祖國故土一往深情的熱愛。

動作描寫:“他轉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枝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他呆在那兒,頭靠着牆壁,話也不説,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充分表現了他愛祖國、恨敵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愛國主義感情推到了最高峯。

語言描寫:

(指導朗讀:用深沉緩慢的語調來讀,表達出這位教了四十年法語的老師對這最後一課的眷戀,對將要失去祖國語言的難捨。)

示例:“我們必須把它記在心裏,永遠別忘了它,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監獄大門”比喻普魯士對法國人民的統治和封鎖,“鑰匙”比喻法國語言。除了表達強烈的愛國熱情外,還表達了對學生的無限期望,對民族和祖國前途的堅定信念。

結尾部分三個破折號的作用:

明確:解釋説明;聲音的延長;意思的遞進。

(2)討論:在《最後一課》中,韓麥爾先生的感情有怎樣的起伏變化?

明確:上課一開始,他用“柔和又嚴肅”的語調説話。“柔和”表明他對祖國、同胞、學生的滿腔深情;“嚴肅”説明亡國的.悲痛。當課上小弗郎士背不出書來的時候,他不責備學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這正是阿爾薩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帶着內疚的心情勇敢真誠地作自我批評,痛心地檢查自己的過錯,表現了高度的責任感和深厚的愛國熱情。接着,又深情地讚美了祖國的語言,讚美了祖國。當學生專心書寫的時候,他又陷入了沉思,體味着深沉的亡國之痛。當“最後一課”結束時,他盡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憤。

“深情、悲痛——思索、內疚——沉思、悲憤”是韓麥爾先生感情的變化過程,從中藴含着他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無比的痛恨。

2、變換視角,激發想象,創新寫作。

教師要求:試以韓麥爾先生為第一人稱,改寫課文中從上課到下課部分的內容。

教師提示:要根據文中的重要語句進行合理想象。想象要符合文中的具體情景和人物的身份,應着重體味人物的心理活動,如當韓麥爾先生看到鎮上居民來聽課時會有什麼感受?當他坐在椅子裏一動不動時究竟在想些什麼?教堂的鐘聲響起時他究竟想説些什麼?……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三、環境描寫在本文中的作用

1、找出小説開篇的兩處環境描寫。

明確:(1)“天氣那麼暖和,那麼晴朗!”

(2)“畫眉在樹林邊婉轉地唱歌;鋸木廠後邊草地上,普魯士兵正在操練。”

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門時所見到的場景,包括了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點明瞭“最後一課”的具體時間和時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會環境描寫,它真實而又十分簡練地交代了國土已被侵略軍所佔領,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殘酷的社會現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2、“看見很多人站在布告牌前邊”這一環境描寫又表明什麼?

明確:布告牌上貼着的雖然只是一張公文,但是它威力極大,逼迫人們不得不依法執行和就範。也正是它,才直接導致了“最後一課”。

3、課前的環境描寫有什麼作用?

明確:烘托出“最後一課”嚴肅、莊嚴、悲憤的氛圍,又進一步加深懸念。

4、“屋頂上鴿子咕咕咕咕地低聲叫着”的描寫有什麼作用?

明確:鴿子是和平的象徵,表現出小弗郎士對被迫不能夠學習祖國語言的悲憤,對和平、自由的渴望。

5、文中對教室和韓麥爾先生小院的描寫有什麼作用?

明確:表達出這位教了四十年法語的老師對這最後一課的眷戀,對將要失去祖國語言的難捨。

四、解題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複“最後一課”,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到怎樣的作用?

明確:韓麥爾先生在開課時宣佈:“這是我最後一次給你們上課了……今天是你們最後一堂法語課……”這幾句話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靈裏轟然炸開,鎮公所門前的佈告,教室裏異乎尋常的情景,現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後一堂法語課!”

這句話單獨成節,表達了他難過、憤慨的心情。“啊!這最後一課,我真永遠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對“最後一課”的嚴肅意義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經由天真幼稚變得懂事、成熟起來了。重複出現,既緊扣課題,又表達了對這最後一課的眷戀,對將要失去祖國語言的難捨。

五、拓展閲讀

1、導入。

這篇小説告訴我們,在主權遭侵犯、國土遭踐踏的時候,所體現出來的民族意識尤為強烈。中華民族也曾遭受列強鐵蹄的踐踏,我們也不妨來看看當時人們所受的這種煎熬。我們來閲讀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寫北平被日本侵略軍佔領後,祁瑞宣老師上第一堂課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簡介。

是一部反映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時期艱苦鬥爭歷史的長篇小説。以古都北平廣大市民的亡國之痛為題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時都能夠體驗到的由於侵略者的入侵帶來的物質和精神的折磨。

3、比較《最後一課》與《四世同堂》片段。

《最後一課》             《四世同堂》片段

作家:都德(法國)             老舍(中國)

背景:普法戰爭             抗日戰爭

事件:阿爾薩斯淪陷後最後   北平被日軍佔領後的第一堂課

一堂法語課

中心:悲憤情緒和愛國精神        悲憤情緒和愛國精神

人物: 師生(學生眼中看老師)     師生(老師眼中看學生)

人稱:第一人稱             第三人稱

描寫方法:心理描寫、語言描寫         心理描寫、動作描寫

寫作手法:烘托                烘托

(烘托:通過環境描寫、氣氛渲染,多側面表現主要人物、中心事件的一種寫作手法。)

六、佈置作業

以“母語”為話題,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感受。

板書設計

最後一課

都 德

情節     人物

小弗郎士  韓麥爾先生

Tags:教案 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