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小學二年級語文《母親的恩情》優選教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2.17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二年級語文《母親的恩情》優選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二年級語文《母親的恩情》優選教案

小學二年級語文《母親的恩情》優選教案1

一、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是借唐代詩人孟郊一首詩演而成的一篇故事。故事是詩歌意境的展現,詩歌是故事的凝聚詩文交融,更讓人體到母親恩情的珍貴。課文前半部分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故事,後半部分引出詩歌。第一至三自然段具體寫母親的恩情及孟郊對母親的感念。從內容上説這是一個故事,有時間、地人物以及事情發生的過程。第四和第五自然段介紹《遊子吟》一詩的內容及寫作的情況一個感人的故事,一首動人的詩,歌頌了母愛的無私、偉大,激發起人們對母親的感激和報答之情。

二、學情分析: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母親,每個人對母親的感受又是不同的。教師上課時可以讓學生説説母親關心自己事情而引出課文。學習課文時,重點讓學生通過朗讀來體會對母親恩情的感念。反覆吟誦,啟發想象,有所意會。

三、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遊子吟》

2、學會本課生字,兩條綠線內的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忙着”造句。

3、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懷、愛護之心,教育學生不忘母親的養育之恩,從小尊重、孝敬父母。

四、教學準備:

圖片、生字卡片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1、唱《世上只有媽媽好》,説説你的媽媽是怎樣關心你的?

2、小朋友們,我們現在經常用《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來我們對媽媽的敬愛,而古代卻與我們不一樣,他們喜歡用詩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所以也就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感人至深的好詩。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一篇課文,就寫了古代詩人因為到感受到母親的恩情而寫詩的事。

(二)揭示課題,解題,結合學習題中生字

1、板書課題:母親的恩情。

2、出示生字、教認。

3、知道“母親的恩情”這個題目的意思嗎?

4、齊讀課題。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老師一邊聽學生的問題一邊輕輕地在題旁打問號。)

(三)初讀指導

1、蘋果精靈今天還給我們帶來了兩個小小的閲讀提示,我們一起來看:

(1)課文有5個自然段請同學們依次寫上序號。

(2)藉助拼音自讀課文,做到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帶領學生一起讀小提示。

3、學生課文,一邊讀一邊畫出生字詞和小節號。

4、檢查生字。

出示:恩、孟、縫、補、針、根、撫、摸、浴、報、遲、寸、永

(1)指名試讀生字詞卡

説説你在生字的字形、字音、字義上,哪方面要提醒大家?

(2)帶讀,開火車、讀齊讀

5、把生字詞帶入課文再讀課文,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

(四)學習課文

1、讀了課文,你們明白了什麼?

2、母親對孩子的恩情主要表現在什麼地方呢?

3、在回答的過程中指導學生朗讀第一、二小節。

(五)重點指導

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着。

她望着兒子説:“郊兒,你可要早點兒回來呀!”

(1)有一次,他要出遠門了,母親忙着給他縫補衣裳。

***媽為你忙着幹過什麼嗎?他們是怎麼為你做的?你這時想説些什麼呢?

(2)你每天上學時,媽媽是怎樣叮囑你的?

小學二年級語文《母親的恩情》優選教案2

一、教學內容:

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二、教學目標: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詞語,掌握一個多音字的讀音,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懷、愛護之心,不忘父母養育之恩。

三、教學準備:

投影片。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小朋友們,每個人都受到母親的關懷和愛護,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就是説古代的一位詩人感受母愛而寫詩的事。

(二)揭示課題

1、板書:母親的恩情

2、題目的意思是母親對子女深厚的情誼。

(三)初讀指導

1、課文有5個自然段,標上序號。

2、藉助拼音,自讀課文。

3、檢查自讀效果。

指名讀課文,引導學生讀準平翹舌音和多音字。

報答不了

指名試讀課文。

(四)描紅指導。

1、提示注意點。

2、學生練習描紅。

(五)細讀課文。

學習第一自然段

1、看圖,説説圖上畫了什麼?

孟郊要出遠門,他母親是怎麼想的?從哪兒看出母親是在深夜縫衣,從母親手中的針線和衣服上的針腳可以看出一針針一線線地縫。

2、指名讀。

3、這一自然段講了孟郊要出遠門,母親忙着給他縫補衣服。

(六)學習第二自然段。

1、母親送兒子,會説些什麼?板書:送兒天天掛念早點回來

2、提示:從母親送兒子説的話當中可以看出他們離別以後母親每天要承受掛念兒子,盼望兒子的痛苦,母親的恩情是多麼感人啊!那孟郊聽了有什麼反應呢?他會想些什麼呢?(孟郊會想:母親年紀大了,我出門後誰來服侍她?所以傷心得要流淚,眼睛濕潤了)

3、看圖,誰能説説自己對第2自然段內容的體會。

看母子兩個人你一言,我一語,多麼難捨難分!他們的深厚感情太令人感動了。

4、指名讀。

(七)學習第三自然段。

1、出示掛圖,問圖上這個人是誰,他看到了什麼?

2、指名讀,孟郊眼中看到了什麼?孟郊把太陽看作什麼,把小草比作什麼?

3、“撫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視這着那又細又密的針腳”這兩個動作和想到母親的慈愛有什麼關係?

4、這一節寫了孟郊上路時所見所感。

(八)學習四、五自然段。

1、這首詩是孟郊在什麼時候寫的?詩題是什麼?孟郊為什麼要寫詩?(他不能忘記母親的恩情)

2、誰能讀讀《遊子吟》。

3、理解詩歌。

(九)指導背誦。

1、利用板書,引導背誦。

2、分兩個大組,一個背,另一組聽,再交換一次。

3、同桌交替背、聽、互評。

4、指名背誦。

(十)課堂練習。

1、讀句子,寫話。

各人自讀句子,注意“忙着、看到”用在句中的什麼位置。

造句,先仿説,再寫下來。

忙着——

看到——

2、比一比,組詞。

補()摸()恩()

撲()漠()思()

3、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孟郊()身上的衣服,()那又()又()的針腳,心裏想,母親對我的()不就像這()嗎?沐浴着()的小草,無論怎樣都()不了太陽的()啊!

小學二年級語文《母親的恩情》優選教案3

 一、教材分析

《母親的恩情》是一篇文包詩的課文。課題中的“恩情”在本文中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母親對兒女的恩情,再就是兒女對母親的感恩。文包詩這種課文類型是蘇教版的特色,也是古詩教學的新課型。它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巧妙地把一首詩包含在一篇簡短的文章裏,生動地介紹了與古詩相關的背景知識、作者情況及創作本詩的具體情境。可以説:“詩”是“文”的中心與昇華。本課圍繞“遊子吟”展開,生動地展現了孟郊遠行,母親為他操心、送行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母親養育之恩的感激之情。本文語言樸實,感情真摯,是訓練學生朗讀,進行情感薰陶的'好教材。課文還配備了3幅插圖,可以形象地幫助學生更好的領悟課文和古詩。

二、學情分析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很注重學生的朗讀與積累。大部分孩子古詩能背到七八十首,並略知大意,知道名句,早自習時也能模仿老師有模有樣地配樂朗讀。這首《遊子吟》孩子早已熟悉。母親節的賀卡上有的小朋友甚至用過“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一句。每日一句孩子們積累過“香九齡,能温席,首孝悌,次見聞。”“事父母能竭其力”“鴉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這是有利的一方面。但僅僅是紙上談兵,從知恩,到感恩還有一段距離。要讓孩子在簡單而富有詩意的情境中積澱一份情感,收穫一份思考,化作一種行動,任重而道遠。

三、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根據新課程標準對二年級閲讀教學的要求,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忙着”造句。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理解《遊子吟》,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愛之情,教育學生從小體貼、孝敬父母,懂得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其中目標1、2是教學重點,目標3既是重點又是難點。

 四、教學設計

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準備安排兩課時來引導學生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主要説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

1、導入部分:通過讚美母親、讀課題、讀詩歌奠定情感的基調。“對母親,我們有不同的稱呼,但天下的母親都有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對自己孩子的無私的愛,誰來説説,在你心中,你的母親是什麼樣的母親?”學生用的修飾詞語可能有:善良、勤勞、起早貪黑、不知疲倦、和藹可親、勞累、愛幫助人、美麗、偉大、温柔……接着老師説我們真想把世界上最美麗的詞語送給母親,母愛偉大,母愛無私,讓我們永遠記住“母親的恩情”,深情地讀好課題。唐朝有個詩人孟郊他也有一個偉大的媽媽,而孟郊,也像你們一樣,從小把母親的恩情銘記在心,到50歲時寫了的小詩《遊子吟》,誰願意飽含深情地朗讀?出示古詩後指名讀、齊讀。

這首千古傳誦的名詩藴涵着濃濃的感情,在它的背後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

2、品讀課文:這一部分的教學主要想讓孩子通過朗讀、想象、表演在頭腦中留住三幅畫面,即“深夜縫衣圖”、“依依惜別圖”和“太陽與小草圖”,其中前兩幅是重點,

(1)出示“深夜縫衣圖”,説説大意。學生會説到“誰在幹什麼”。

自讀第一自然段後找出最感動的句子。讀後交流要注意文圖對照。學生會找到“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着。”夜已經很深很深了,她還在一針針一線線地縫着,請同學們想一想:在昏暗的油燈下這麼長時間的縫呀縫,中間母親可能會有些什麼動作?(揉眼、捶背)從揉眼、捶背裏你體會到了什麼?指導學生體會母親的不辭勞苦以及對孩子的一片關愛。接着指名讀,齊讀。

學生還會找到“她想,孩兒這次外出,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來……”從這句話裏,你讀懂了什麼。學生會體會到母親“盼兒早日歸”的心情。這時再指導看圖,觀察又細又密的針腳,老師介紹民間風俗,家裏有人出遠門,為出門人做衣服,必須做得針腳細密,要不然,出門人的回來的日子就會延遲。母親把針腳縫得細密,是為了讓兒子早日歸來。這密密針腳承載着母親深深的期盼,誰能讀好這句話?可以配樂朗讀。

再指導看圖説圖意,應該有了提高,時間、地點、情感要説具體。實際是語言內化的過程。

此時如果用兩句詩來概括這一段的意思你選哪一句?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2)出示“依依惜別圖”。啟發學生想象人物對話、動作進行朗讀表演。

就這樣天不知不覺就亮了,兒子終於要走了,母親一直送到村口的大路旁,這一路有千言萬語想對孩子説,同學們想一想:母親可能會説什麼呢?學生可能答到早點回來、注意冷暖、好好學習等。老師接着説真是兒行千里母擔憂呀!可是此刻母親望着兒子,千言萬語只匯成了一句話,那就是:出示:郊兒,你可要早點回來呀!這句話中包含着母親的擔心母親的期盼,誰能讀好這句話。

聽了母親的話,望着母親頭上新生的白髮,孩子的眼睛濕潤了,此時此刻,孩子會説什麼話?肯定是讓娘多保重、放心的話。

表演這一小節。

(3)出示“太陽與小草圖”。

母子倆難捨難分,但千里相送終有一別,孟郊穿着母親縫製的衣服,帶着母親的期盼走向遠方。他一路走啊走,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呢?默讀第三小節思考。詩人看到了什麼?(綠色的小草、和太陽)你覺得小草長得怎麼樣?我們可以用什麼詞語來形容呢?小草為什麼能長的這樣生機勃勃呢?(有太陽的照耀)詩人想到了什麼?孟郊覺得什麼是太陽的光輝?那麼誰是小草?

拿起書來跟老師讀。引讀:

師:孟郊撫摩着生:身上的衣服,

師:注視着生:那又細又密的針腳,

師:心裏想生:母親的慈愛,不就像這春天裏太陽的光輝嗎?沐浴着陽光的小草,無論怎樣都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啊!

母親為我們所做的一切,我們永遠無法報答,用一句詩來概括你選哪一句?生齊誦: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指導讀好!

3、總結部分:親愛的孩子們,我們一生一世都註定無法走出母愛的懷抱,我們一生一世都報答不完------(指着課題)母親的恩情。現在,讓我們深情地誦讀這首千古流傳的《遊子吟》吧。

板書:

9母親的恩情

深夜縫衣

依依惜別

太陽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