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初中地理教案合集十篇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8.03K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合集十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初中地理教案合集十篇

初中地理教案合集十篇1

第三章天氣和氣候

第一節多變的天氣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天氣和氣候的概念及區別以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2、學會識別衞星雲圖,常用天氣符號,會在天氣預報圖上判讀天氣現象。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比學習天氣和氣候,培養學生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初步學會識別天氣預報中的衞星雲圖和了解常用的天氣預報。通過活動使學生體會天氣的變化與生產生活的關係,增加生活常識的技能,學會將所學的只是運用於實際,初步培養學生的時間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認識人類生產生活與天氣的關係,提高學生保護大氣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

1、天氣和氣候的區別

2、能判讀天氣預報圖包含的天氣信息

3、天氣對我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教學難點: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培養學生保護大氣環境的意識。

教學內容:多變的天氣

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地圖

教學過程:

複習導入:

1.什麼是天氣?

2.什麼是氣候?

3.如何區分天氣和氣候。

活動一:怎樣看懂天氣預報

1.識別天氣符號

2.解釋風向並理解風力及風向標。

讓學生嘗試模擬電視天氣預報的主持人,播報各大城市的天氣情況。

活動二:

空氣質量與什麼有關係?

影響空氣質量的因素是什麼?

如何才能減輕污染保護大氣環境?

課堂小結:

本節課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鞏固,培養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並通過教師的點撥把握重難點內容。

作業:

老師指導,分小組完成填充圖冊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初中地理教案合集十篇2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

2.使學生了解土地資源的分佈大勢;

3.使學生了解土地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教學過程:

一、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

【提問】

1.請同學們想一想,土地有什麼用途?

2.讀某縣土地利用圖,根據圖例説出這個縣有哪些土地利用類型?

【總結】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建築用地。

二、土地資源的分佈大勢

【讀圖】“世界土地資源利用圖”、“世界地形圖”、世界自然帶圖”

【提問】

1.耕地主要分佈在哪些地區?

2.為什麼面積較大的耕地多分佈在温帶平原及大河流經過的地區?

3.目前哪幾個自然帶仍保留有大片原始林地?

4.世界上草原面積廣闊的地區分佈在哪兩個自然帶內?

【總結】

耕地:主要分佈在温帶平原和大河流經地區

林地:主要分佈在温帶森林和熱帶雨林地區

草地:主要分佈在温帶草原和熱帶草原地區

温帶平原氣候温暖濕潤,土地肥沃,土層深厚,有利於作物生長。大河流經地區,由河流帶來的泥沙在大河兩岸形成沖積平原,同樣土質肥沃,上層深厚,而且灌溉便利,有利於農業發展。

三、土地資源的利用保護

土地撫育着人類,為人類提供了必要的生存條件。人類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土地,特別是首先人類生存離不開糧食,糧食生產又離不開耕地,而目前耕地卻在不斷地減少。看71頁兩幅漫畫,説明耕減少的原因?

原因:a.人口增長、計算從1960年到1987年人口從30億增加到50億,假如鋭地不減少,保持15.8×106km2,則人均耕地減少了多少?實際上由於人口的增加,大量建房、修路,使耕地日益減少

b.水土流失,沙漠擴大。近年來,各國正積極採取有效措施,保護土地資源。

初中地理教案合集十篇3

教材分析

1、教材是我國鄰近的國家和地區一章的第一節,教材設計能使學生比較充分地瞭解日本這一東亞島國的自然地理特點和人文地理特點。

2、教材先對日本地理條件進行了分析,使學生了解日本的位置、地形、文化等方面的特點,進而達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成功之處,即“加工貿易經濟”這一經濟發展的方式,並以此作為我們的借鑑。

3、本節教材另設閲讀、圖表、活動等,在説明日本地形和組成,經濟發展方式,擴展學生知識面,使學生更好更全面地把握日本文化,經濟狀況等方面起到不容忽視的作用,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獲取知識的樂趣,從而開闊了視野,將複雜的知識簡單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

學情分析

農村學生視野相對狹窄,但對日本這個國家並不陌生,只是對日本的地理特徵缺乏感性認識,因此學生對這節課應該存有較大的學習興趣。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日本的自然環境,瞭解地震和防震的相關知識

(2)結合日本的國情,分析其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的發展特點,使學生能夠説出日本工業帶的分佈並分析其原因

(3)能舉例説明日本與我國在經濟貿易、文化等方面的聯繫密切。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收集圖片、查找文字資料、小組討論、分析處理資料,逐步培養學生小組合作性學習、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防震意識和環保意識,初步建立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觀念。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日本的輪廓組成

2、日本是一個多地震、多火山的國家 。

教學過程;略

初中地理教案合集十篇4

一、教學目標

1.知道東南半島與馬來羣島的地形特徵、河流特徵、氣候特徵。

2.通過閲讀地圖,能夠從圖中獲取相應地理信息,提升識圖、析圖能力;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團隊意識與合作能力。

3.形成地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繫的觀念。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中南半島和馬來羣島山河分佈特點和氣候特點。

難點:山河分佈及氣候特點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歌曲導入法。給學生播放李谷一先生的《贈緬甸友人》,引導學生注意聽其中的歌詞: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彼此情無限,共飲一江水。提問學生:這裏的江水是指的哪一條江?引發學生的思考,進而導入到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1.地理位置與國家

【教師活動】出示世界地圖和東南亞地形圖,引導學生觀察,點撥識圖技巧。

【提問】你們能從圖中找出中南半島和馬來羣島嗎?並試着説一説他們的地理位置特點?

【學生回答】連兩大洲,通兩大洋,類似於一個十字路口。

【教師總結】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大致位於23.5°N與10°S之間。

【教師活動】出示世界行政區劃圖,引導學生找出東南亞地區的主要國家有哪些?哪些與我國接壤?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東南亞包含的國家主要由緬甸、越南、老撾、柬埔寨等11個國家,其中與我國接壤的有老撾、緬甸、越南。

2.自然地理特徵

【教師活動】出示中南半島的地形圖,引導學生結合教材觀察。

【提問】中南半島的地形、地勢有什麼特點?與之相關的河流呢?

【學生回答】山河相間,地勢北高南低。河流由北向南延伸。

【教師總結】中南半島的地勢大致北高南低。北部的地勢高峻,與中國山水相連,高山和大河由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間、縱列分佈的地表形態。河流上游湍急,流速快,水力資源豐富,下游水流平緩。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回顧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出示中南半島的年氣温和降水分佈圖。

【提問】中南半島的氣候有什麼特點呢?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中南半島大部分為熱帶季風氣候,有旱雨兩季。每年的6—10月盛行西南風,為雨季;每年的11—次年5月盛行東北風,為旱季。

【教師活動】展示馬來羣島的分層設色地形圖,馬來羣島的年氣温和降水分佈圖。

【提問】馬來羣島的地形特徵、河流特徵、氣候特徵分別是什麼?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馬來羣島島嶼眾多,其中大多數島嶼地勢崎嶇,山嶺很多,平原較少,河流湍急。赤道橫穿馬來羣島中部,羣島大部分為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温多雨。

【拓展延伸】

【提問】中南半島與馬來羣島如此這般的自然地理特徵對人類活動有什麼影響呢?

【學生回答】人口大多分佈在平原地區。

【教師總結】人口集中分佈在大河的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地帶,而山區和島嶼則人口稀少。水熱條件好,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優越。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請學生分享總結本節課的知識要點。

作業:對比中南半島和馬來羣島的地理特徵,並完成下表:

四、板書設計

中公講師解析

初中地理教案合集十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瞭解黃土高原的位置範圍,形成原因,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嚴峻現實.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分析歸納能力及表達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和蒐集分析資料得出結論,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以及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環保意識及可持續發展觀念.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黃土高原的位置、範圍及千溝萬壑的地形特徵

難點: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

【教學方法】討論法、歸納法、對比法、啟發引導法

【教學準備】

教師:

1.關於反映黃土高原地表特徵的圖片和資料等.

2.黃土高原水土流失與地表植被的關係演示實驗器材.

3、課前把全班同學分成六個小組.

學生:提前收集有關黃土高原的圖片、資料文字等信息.

【課件設計思路】

課件內容主要包括黃土高原的概況視頻,黃土高原的位置、範圍圖,黃土高原景觀圖片,黃土形成的原因材料,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我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圖及原因分析.課件設計原則是簡單、精要、實用.力圖通過直觀形象生動的畫面讓學生在獲得感性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上升到理性認識.重在重點知識和重點圖片的分析和歸納.在應用時根據學情靈活、有選擇性的利用.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多媒體屏幕上依次出現四段描述,都是關於我國的一個著名地形單元,大家一起猜一猜.(可以隨時搶答)

1、從飛機上看下去,褐黃色的原野,幾乎看不到一絲綠色.

2、從出發地看目的地並不遠,但車子上坡下坡,繞了好幾道樑子才到. 3、這裏的人們因地制宜,挖了窯洞居住,冬暖夏涼.

4、我國科學家劉東生因畢生研究黃土成因取得巨大成效而獲得20xx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被稱為“黃土之父”——(黃土高原)

教師:黃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個跨省區域,同時也是教材重點分析的我國唯一一個地形區.(幫助同學複習一下中國的地形區)

活動一:信息交流―――黃土高原知多少

學生:一一説出涉及到黃土高原的知識(學生個人以及小組之間回答,對錶現好的給以表揚鼓勵.)

教師講解:黃土高原概況 展示圖片:黃土高原景觀圖.

學生:根據講解和圖片組內討論交流形成對黃土高原的整體認識.

教師引導:積極鼓勵思考快而正確的同學在班內展示成果.(倡導以強帶弱,追求課堂效率.) 教師:難怪美國記者斯諾在《西行漫記》中寫到:“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隊的猛獁,有的像滾圓的大饅頭,有的像被巨手撕裂的崗巒,上面還留着粗暴的指痕??”

學生:根據課件內容簡單説明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的特點.

(增強印象,培養學生的數據整理能力,以檢驗課堂學習效果.)

教師:(首先讚揚學生認真觀察和思考的學習態度).有人曾經形容如果將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做成1米寬和1米厚的黃土牆,則能從地球到月球一個來回.

課件:展示中國地形圖、黃土高原在全國的位置圖和跨越的省區圖

活動二:學生分小組找出黃土高原的位置和具體分佈範圍?(培養學生概括和總結的能力.)

學生:

1、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至秦嶺,北抵長城.(落實到地形圖上) 2、包括:陝西、山西、甘肅東部和寧夏大部分地區(落實到政區圖上)

活動三:分小組討論黃土高原的成因.

教師:關於黃土高原的成因,許多科學家已經在我們前面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其中“風成説”是得到廣泛支持的觀點.我們可以客觀地對這一學説進行分析.

學生:從圖8.3“黃土形成過程示意圖”中可以看出,黃土的形成與我國的戈壁、沙漠、黃土的分佈是一致的

(理由)

(黃土高原是從中亞、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來的)

學生:從教材P27找出哪些“風成説”的證據,並思考説明的問題.

(學生小組分析討論;教師穿插其中,及時解難答疑並瞭解學情.培養學生依據資料分析問題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學生:個人或小組發表不同的意見或見解.(教師對學生髮表的見解給以正確的評判,對有創新性的見解加以表揚、鼓勵和推廣.)

1.“黃土的厚度均勻”説明黃土是從上空吹來的,而不是流水衝來的

2.“從西北向東南顆粒越來越細”説明帶來黃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東南.

3.“黃土高原黃土的礦物質成分與堆積地方的基巖的礦物種類極不相同,卻與中亞、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礦物成分相同.”説明黃土不是本地產生,有可能是從中亞、蒙古一帶而來.

4.“黃土中有隨地形起伏的多層古土壤”説明黃土不是當地巖石風化逐漸形成的,而是外來的

教師:介紹獲得20xx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黃土之父”——劉東生院士的研究黃土成因的感人事蹟.(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課件:投放關於黃土地貌的圖片和資料.(塬、樑、峁、林、柱等)

教師:既然“風成説”認為是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那麼黃土應該是均勻覆蓋在現在的黃土高原地區,為什麼形成溝壑縱橫的景象呢?

學生:嚴重的水土流失.

活動四:分小組討論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

學生:據圖6.32歸納

1、自然原因(地形、氣候、土壤、河流、植被等)

2、人為原因(毀林、開荒、開礦)

教師引導:思考並討論各因素對水土流失的影響,對困難問題逐一通過分析和結合實驗,幫助學生理解,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1)地形:地面破碎平地少,斜坡多易造成水土流失.(結合物理知識)

(2)氣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

(3)土壤:土質疏鬆易溶於水.(對比黃土和巖石的溶解性)

(4)植被:數量多少影響水土流失的強弱.(P29活動題1的實驗)

總結:看來黃土高原溝壑縱橫的地形特點與自然要素密切相關,同時人類活動也會產生

很大的影響,並且使區域的特點發生變化.

活動五:結合P69活動題2的對話,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植被的減少會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千溝萬壑,而地表的破壞又會加劇水土流失. 關係如下所示:

課件:中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的分佈圖

教師總結:發生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具備的條件:A、地形條件:地表坡度較大的山區 B、降水條件:降水量大或是降水的季節性差異大

小結:因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使黃土高原成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嚴重,會帶來什麼後果呢?我們下節課再學習.

【課後作業】完成學習探究P90—91

【教學反思】

授課詳略得當,注重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這一難點的突破.效果很好.在授課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牢牢抓住了學生的能力培養,通過合作、探究學習,在觀察中、討論中、展示中、合作中逐步顯示和培養學生的能力.學生的知識掌握紮實,能力得到了提升.但總覺得在時間允許的前提下可適當拓展知識.

初中地理教案合集十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瞭解四川經濟發展水平及其地區差異;瞭解四川旅遊業的發展;瞭解四川省的交通發展。

2.能力目標

學會運用地圖、資料分析四川省經濟發展的優勢;培養學生對比、歸納和綜合分析等能力。

3.情感目標

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和終身學習地理知識的願望。

教學重點

如何充分發揮當地優勢發展地方經濟。

教學難點

學會如何從社會經濟的角度描述一個地區。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引入] 四川東西差異大,自然災害頻繁。特別是20xx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給四川帶來了重創,同時也給四川帶來了更大的機遇。四川人民在20xx年以14.5%的經濟增速向全國人民遞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四川人民是如何在經濟上迅速崛起的呢?讓我們一起走進“崛起的四川”。

[教師活動]

1.(板書)崛起的四種。

2.用多媒體展示圖8.7、8.8、8.9、8.10、8.11.

3.提問:説説自己家鄉有哪些特色的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

[學生活動] 回答:

[教師活動]

1.更正或補充。

2.(板書)西部的經濟強省。

3.家鄉人民把四川建設成了我國的西部地區工業總產值最大、工業門類齊全、優勢產品較多的省級行政單位。

4.提問:家鄉人民發掘了哪些優勢條件來發展經濟?

[學生活動] 回答:

[教師活動]

1.更正或補充。

2.(板書)旅遊天堂。

3.(轉承)“天下山水之觀在蜀”。四川的旅遊業,地震災後迅速復甦。20xx年,四川人民將旅遊業作為災後重建的優勢產業和先導產業,大力實施重振旅遊工程,全省累計實現旅遊總收入1472.48億元,同經增長34.8%.

4.説説自己家鄉有哪些旅遊景點?

[學生活動] 回答:

[教師活動]

1.補充飲食文化及紅色旅遊資源等。

2.對旅遊資源分類:

自然旅遊資源

旅遊資源

人文旅遊資源

[學生活動] 將自己列舉的與老師補充的旅遊資源分類。

[教師活動] 作為學生,在旅遊業發展中我們能做些什麼?

[學生活動] 完成P.105的活動。

[教師活動]

1.更正或補充。

2.(轉承)旅遊業的發展離不開交通。由於受盆地地形的影響,昔日的四川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之説。但四川地處西南腹地的位置,使四川自古就是西南交通的要衝。在四川人民的努力下,如今的四川,早已天塹變通途,成為大西南的交通樞紐。

[學生活動] 完成P.107的活動。

[教師活動] 用多媒體展示四川的發展戰略,激發學生熱愛四川的情感和建設四川的責任感。

[師生小結]

板書設計

西部的經濟強省

自然旅遊資源

崛起的四川 旅遊天堂

人文旅遊資源

高速發展的現代化交通

初中地理教案合集十篇7

教材分析

本部分教材是圍繞着河湖的基礎知識、我國不同類型河湖的特點,以及各自然地理要素對河流水文特徵的影響而展開的;

1、本節內容的知識體系是:河湖的基礎知識,教材採取了以地圖疊加文字説明和主圖疊加附圖的形式,淡化了內外流域的界線,突出了內流河和外流河這一基本概念、內外流域面積的差異及我國的河流主要分佈在東南部的外流區等內容。

2、本節核心內容的功能和價值:

(1)能夠運用地圖與統計資料説明中國河湖概況。

(2)提高學生讀圖、識圖、用圖和材料分析的能力。

(3)能夠運用地圖和資料,初步學會弄宏觀的角度去學習地理,從而培養學生提取、加工信息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4)通過教學,培養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人地協調觀念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學情分析

八年級有45位學生,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地理基礎知識,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學習方法且對地理學習有了一定的興趣。但是,也有少數同學對地理課興趣不大,學習地理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較差。所以本節課要充分利多媒體手段和網絡資料對學生進行地理興趣教育和我國的國情教育是很好的題材,既能提高對地理知識的學習情趣,又能進行愛國主義和基本素養的教育。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認識我國河湖眾多的特點及其河湖在人類活動中的作用。

2.明確外流區(河、湖)、內流區(河、湖)的概念,以及外、內流河的水文特徵。

3.能夠説出長江、黃河的概況。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運用地圖分析河流水文特徵及成因的能力。

2.能夠運用地圖和統計資料説明中國河、湖的基本概況,培養學生歸納地理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通過教學,培養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人地協調觀念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內、外流河的共同水文特徵.

教學難點:

外、內流河的水文特徵及其成因。

初中地理教案合集十篇8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東南亞的範圍及包括的國家,掌握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掌握東南亞地形、氣候的一般特點,及中南半島和馬來羣島在地形、氣候方面的差異。

2.通過指導學生使用地圖,分析東南亞的重要地理位置,地形、氣候特點,提高學生的讀圖和分析圖的能力並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和綜合問題的能力。

3.通過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關係的分析,瞭解地理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

教學重點

東南亞重要的地理位置,東南亞的地形、氣候特點。

教學用具

《東西半球圖》、《東南亞地形圖》、熱帶雨林氣候的天氣示意圖。

教學方法

講述法與談話法相結合。

教學提綱

第一節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

一、範圍、地理位置及國家

1.中南半島和馬來羣島

2.聯繫兩大洲、溝通兩大洋的“十字路口”

3.位於南緯10°至北緯25°之間

二、自然條件

1.地形: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佈:馬來羣島多火山、地震。

2.氣候:①熱帶雨林氣候②熱帶季風氣候

教學過程

複習提問我們在學習東亞區域地理時,是從哪幾個方面認識東亞的?(範圍、地理位置、居民及自然條件和經濟特點。)

引入新課我們今天學習東南亞的區域地理,仍然是從這幾個方面分析,找出它與東亞的差異,/Article/>總結出東南亞區域地理特徵。

學習新教材

一、範圍、地理位置及國家(板書)

[讀圖]讀《東西半球圖》,教師指圖明確範圍,在圖中找出中南半島和馬來羣島,教師做簡單介紹。

[提問]從圖上看東南亞位於哪兩個大陸和哪兩個大洋之間?(從海陸位置看,東南亞在亞洲東南部,瀕臨太平洋和印度洋,正處於亞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十字路口”,從古至今一直是海上交通要道,馬來半島南面的馬六甲海峽,是通過這個路口的咽喉,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1.中南半島和馬來羣島

2.聯繫兩大洲、溝通二大洋的“十字路口”

[讀圖]讀“馬六甲海峽的航線”圖。教師介紹馬六甲海峽。

[提問]日本把馬六甲海峽為“海上生命線”,這是為什麼?提示學生可參看“日本主要工業原料來源示意圖”回答。(日本的工業原料依賴於進口,需從亞洲、非洲等地進口石油、鐵礦石等,而馬六甲海峽是它必經之地。日本向亞洲、非洲等地大量出口工業產品,同樣需經馬六甲海峽,它直接關係到日本經濟的發展。)

[讀圖]讀《東南亞政區圖》引導學生思考,東南亞地區和東亞地區所佔緯度有什麼不同?哪些國家位於赤道兩旁?(東亞大部分在北迴歸線以北,東南亞則位於南緯10°至北緯25°之間,絕大部分在北迴歸線以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等國位於赤道兩側。)指導學生從圖上找出東南亞包括的國家和地區,參看課本附表,東南亞國家概況,做/Article/>總結歸納。

3.位於南緯10°至北緯25°之間

東南亞的這種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對其自然環境有什麼影響呢?

二、自然條件(板書)

1.地形

[讀圖]讀《東南亞地形圖》指導學生一邊看圖,一邊思考並回答下面的問題:總的看地形有什麼特點?中南半島和馬來羣島有什麼區別?(學生回答略)教師指圖介紹主要地形的分佈。

[教師歸納]總的看東南亞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原和三角洲多在大河的下游及沿海。從中南半島看,(教師邊講邊繪中南半島山河示意圖,要求學生從圖上找出主要山脈及河流名稱)與我國西南部山水相連,呈南北向延伸,形成山河相間,縱列分佈的形勢。

[提問]這種山河大勢給當地居民生產活動帶來什麼影響呢?(上游流經山區,地勢險峻,水流湍急,藴藏着豐富的水力資源,為工農業生產提供動力。下游水流緩慢,兩岸形成沖積平原,土質肥沃,灌溉便利,為農業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提問]在圖上找出中南半島上五個國家的首都,它們所在位置有什麼共同點?為什麼?(都在河流沿岸。這一帶為沖積平原,自然條件優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農業發達,人口稠密。)

[做一做]填寫課本第114頁表格。

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佈(板書)

[提問]指導學生讀《東南亞地形圖》後問馬來羣島與中南半島相比較,地形有什麼區別?(同樣多山,但大河很少,一般河流短小,平原少,地形崎嶇,而且多火山。如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國家,有“火山國”之稱。)

[看景觀圖]指導學生看課本“坦博臘火山大爆發”圖。

[讀一讀]指定學生朗讀課本第115頁的“讀一讀”。

[提問]為什麼馬來羣島多火山?提示學生參看《六大板塊示意圖》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佈示意圖》,並注意與日本比較。

[教師歸納]馬來羣島與日本羣島一樣,也是位於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地殼不穩定。所不同的是,馬來羣島處於印度洋、太平洋兩大板塊和歐亞板塊交界處。

[提問]火山爆發會給當地帶來什麼影響?(一方面會帶來巨大的災難,另一方面火山噴出的火山灰富多種元素,也會使當地的土壤肥沃。)

馬來羣島多火山、地震(板書)

總的看東南亞的多山地形與其所在位置是分不開的。它不僅影響了東南亞的地形,也影響了東南亞的氣候,我們來分析一下本區氣候特徵。

[提問]東南亞屬於哪個氣候帶?提示學生參看“世界氣候的地區差異”圖。(屬熱帶多雨地帶。)

[提問]這裏的氣候有什麼特點?指導學生看《世界年平均氣温圖》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佈圖》(這裏年均温可達20℃以上,年降水量大部分在20xx毫米以上。因此是終年高温多雨的氣候。)

[教師講述]但由於中南半島和馬來羣島所在位置不同,它們之間的氣候也存在差異,尤其在降水上,可以分為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

2.氣候

①熱帶雨林氣候(板書)

[讀圖]指圖,明確熱帶雨林氣候的分佈地區——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羣島的大部分。

[提問]這一帶緯度位置特點是什麼?(赤道附近。)

[提問]這一帶每天的天氣變化過程怎樣?指導學生讀熱帶雨林氣候的天氣示意圖,請一學生按圖分析一天的天氣變化情況。(日出以後,氣温逐漸升高,地面上的空氣受熱上升,天空雲量逐漸增多;午後兩三點鐘,天空濃雲密佈,雷電交加,降下大量雨水;到傍晚雲量減少,天氣轉晴。)

[提問]這裏為什麼會經常產生這樣的天氣變化叱?提示學生可參考“降水的分佈和變化”一節的內容。(馬來羣島位於赤道附近,全年氣温高,氣壓低,同時四周為廣闊的海洋,水汽來源充足。日出後,地面空氣受熱上升,上升過程中温度不斷下降,空氣中的水汽容易達到飽和而凝結成水滴,產生對流雨。)講課過程中,繪製上升氣流降水示意圖。

正是由於這裏有充足的熱量和降水,所以可以生長終年常綠茂盛的森林,我們叫這種植物類型為熱帶雨林。並且這裏的農作物全年可以播種,都能收穫。

②熱帶季風氣候(板書)

[讀圖]指圖,明確熱帶季風的分佈地區——中南半島和菲律賓羣島北部。

[提問]什麼是季風氣候?中南半島的風向有什麼變化?指導學生參看“亞洲東部一、七月的氣壓和風向”圖。(季風氣候是指在一年之內,隨季節不同,風向有規律的變。這裏一月為東北風,七月為西南風。)

[教師講授]中南半島和菲律賓羣島北部,每年11月到第二年5月吹東北風,是來自亞歐內陸的風,所以較乾燥,降水少,形成旱季。6月到10月吹西南風,它來自濕熱的印度洋,所以降水很多,形成雨季。

[提問]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最大的區別是什麼?(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多雨,而熱帶季風氣候有旱季和雨季之分。)

[教師補充]由於熱帶季風氣候一年有雨季、旱季之分,所以這裏的農作物多在雨季播種,在旱季收穫。

複習鞏固按照板書,引導學生回憶本課所學的重點知識。

佈置作業填寫課本第116頁[做一做]中表格;閲讀第116頁“讀一讀”。

初中地理教案合集十篇9

一、 教案背景:本課教案是在預習課本並且在網上搜集了眾多資源,

然後依據教學目標撰寫的。同時在上節課已經為學生播放了關於東南亞的視頻短片。

二、 教學課題:東南亞第一節

三、 教材分析:本節只是七年級地理下冊人教版第七章第二節內容

的第一節課的教案。東南亞是我國一衣帶水的鄰邦,這一區域的學習結果不但影響到學生對本區知識的掌握,還關係到學生今後區域地理的學習,因此在節課的學習中,不但要讓學生學到關於東南亞的地理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認識到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培養學生利用地圖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所以對本區域的學習不但涉及到知識的掌握,更關係到學習方法的養成,因此在教材中的位置比較重要!

本節課的教學目的:1.使學生了解東南亞的範圍及包括的國家,掌握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掌握東南亞氣候的一般特點。

2.通過指導學生使用地圖,分析東南亞的重要地理位置,氣候特點,提高學生的讀圖和分析圖的能力並進一步培養學生

分析和綜合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1、東南亞的範圍及其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位置。

2、東南亞氣候類型的分佈及其對農業的影響。

教學難點: 東南亞氣候類型的分佈及其對農業的影響。

教學用具 :多媒體計算機課件

四、 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演示法、提問法

五、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觀看了東南亞的視頻短片,大家還記得短片中的內容分嗎?(請學生舉手回答)

生:東南亞包括兩大部分,中南半島和馬來羣島、馬六甲海峽、東南亞生產熱帶水果

(教授新課):師:同學們回答的都很棒,那麼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東南亞。

1、 十字路口的位置:

師:用多媒體出示東南亞位置圖和東南亞政區圖。

生:討論,找出東南亞在世界的位置,並在圖上找到中南半島和馬來羣島,並結合書上P28頁活動題找出東南亞主要的國家。

師:出示馬六甲航線示意圖,引領學生理解東南亞“十字路口” 的重要地理位置。

2、 熱帶氣候與農業生產

師:出示《世界氣候類型分佈圖》和《東南亞位置圖》

生:結合教師給出的地圖説出東南亞主要的氣候類型及分佈。

(中南半島大部分和菲律賓羣島北部屬於熱帶季風氣候,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羣島大部分屬於熱帶雨林氣候。)

師:引領學生分析這樣的氣候會形成怎樣的農業,並通過讓學生回憶視頻內容,直接瞭解東南亞主要的農產品並強調這一地區在世界上佔重要地位的農產品種類。

生:説出視頻中看到的農作物,並根據自己的常識判斷氣候與農業的關係,從而分析東南亞經濟的特徵。

(讓學生在自我分析的前提下,認識氣候和農業的關係,培養學生分析能力,並能用聯繫的眼光看待地理事物)

師:請大家根據圖7.22填表

【課堂小結】:本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多媒體出示知識體系,提醒學生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

【知識反饋】

(1)東南亞包括哪兩個部分( )

A.菲律賓羣島 B.中南半島 C.馬來半島D.馬來羣島

(2)東南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因為它位於( )

A.五海三洲之地 B.亞洲各國到達美洲的必經之地

C.兩大洋、兩大洲的十字路口 D.歐洲各國石油輸入的咽喉之地

(3)東南亞地區的氣候類型是( )

A.熱帶雨林氣候、熱帶季風氣候 B.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

C.地中海氣候、熱帶雨林氣候 D.熱帶季風氣候、熱帶沙漠氣候

(4)一艘輪船正在泰國某港口裝船外運,裝船的貨物最可能是( )

A.小麥 B.水稻 C.石油 D.煤

【板書設計】

第一節 東南亞

(一)重要的地理位置

1、範圍及組成部分

2、主要國家:

3、重要的地理位置:馬六甲海峽

(二)熱帶氣候與農業生產

1、東南

東南亞地理教案

亞主要的氣候類型的分佈及特點

2、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六、教學反思

此教案是主要是為教學提供一個大概的知識框架,通過一定的材料和圖片引導學生分析、探究並證實上節課看到的視頻中的內容,得出結論。本節課還應該注意把學生身邊的事例引入,把地理學科與學生的日常認知水平緊密結合,讓學生感知地理學科的實際意義;同時也更要注意地理學科的人文性和學生學習方法的總結,力圖培養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初中地理教案合集十篇10

一、教學目標

1、知道天氣與氣候的區別,並能在生產、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識別常用天氣符號,看懂簡單的天氣圖;認識氣候與人類生產、生活的相互關係,形成保護大氣環境的意識。

2、通過閲讀地圖,小組討論的方式,學生能夠正確的區分天氣與氣候的概念,認識基本的天氣符號,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和信息提取的能力。

3、形成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一思想觀念,同時樹立人地協調的理念。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理解天氣和氣候的概念、區別,學會閲讀簡單的衞星雲圖和天氣預報圖。

【難點】

理解天氣和氣候的概念、區別。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新課導入

生活實例導入。通過提問學生“今天你們覺得外面怎麼樣?陰?晴?冷?暖?這些都是描寫哪些方面的知識?”並與學生互動,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常説的天氣與氣候到底是什麼?有什麼特點?它們有區別嗎?”導入新課。

環節二:講授新課

1、天氣和氣候

結合教材,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學習,教師講解補充共同完成下列表格。

【練一練】下列詞語哪些描述的是天氣,哪些描述的是氣候?

“風和日麗”—天氣、“四季如春”—氣候、“東邊日出西邊雨”—天氣

2、天氣預報和常見天氣符號

【過渡】那麼怎樣才能準確知道每天的天氣狀況呢?(多媒體播放收看天氣預報)

【問題】

(1)通過什麼來知道天氣狀況呢?

(2)衞星雲圖上的藍色、綠色、白色分別代表什麼?

(3)在天氣預報圖上怎樣識別天氣情況呢?

【學生活動】

(1)看衞星雲圖。

(2)藍色表示海洋,綠色表示陸地,白色表示雲區。

(3)根據天氣符號識別天氣情況。

【教師活動】投影“常見天氣符號”圖,指導學生逐一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

【學生活動】

(1)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記憶天氣符號的比賽,看哪一組記得又對又快。

(2)選擇幾個天氣符號,看誰畫得好。

【教師活動】展示“沙塵暴”、“風”的符號。

【提問】

(1)結合“沙塵暴”的符號,思考我國西北地區為什麼經常發生沙塵暴?應採取什麼措施?

(2)如何識別不同的風呢?

【學生活動】

(1)乾旱、風力大、植被稀疏;防風固沙。

(2)第一,風杆、風尾、風旗。第二,風向的判斷。第三,風級的表示方法。

環節三:鞏固提高

展示“世界主要城市天氣預報圖”,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城市,充當播報員,發佈天氣預報。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

【作業】

思考問題:氣候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的?我們和氣候變暖有關係嗎?如何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

四、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