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關於《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1.85W

本文是作者在1926年寫的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散文。對寫作初衷,魯迅説:“是為了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閒靜來,借回憶舊時的好事物,來排除目前的苦悶,寄一絲安慰。”文章狀物、敍事、寫人都栩栩如生,是魯迅散文中的精品。“景是兒童心理的景,情是兒童心理的情。”教學重點應放在描寫“百草園”部分,而對“三味書屋”部分,因其距學生的生活略顯遙遠,可略學。所謂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束縛兒童的身心發展之説,較牽強,有概念化之嫌,可不涉及。採用“以情境體驗”為中心的教學設計,通過引導想像(如百草園的美景)、動手實踐(如雪地捕鳥)、模擬表演(如私塾先生讀書)、口頭作文、書面寫作等形式,努力創設學生積極動腦、動口、動手的活動空間和氛圍,真正把“講堂”變成“學堂”。

關於《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案

一、教學目標

基於上述認識,這一課着重實現兩個教學目標:(一)學習仔細觀察、抓住特點、準確生動地描寫事物的方法以及遣詞造句的精妙。(二)體會作者輕鬆愉快、幽默風趣的散文筆法。

二、導入新課

每個人都有自己難忘的童年,回憶童年趣事,是温馨而甜蜜的。中年時的魯迅為了追尋這種甜蜜,特意寫了一組回憶散文,結集為《朝花夕拾》。單看書名,就洋溢着濃濃的詩意和情趣,今天我們學習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一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板書課題)。

三、整體感知

教師以輕鬆愉快、幽默風趣的語調朗讀全文(或用配樂磁帶),為學生理解文意題旨及風格特點作好鋪墊。(如換成學生自讀,效果較難保證)。

四、重點學習

(一)詳學“百草園”部分。

問:作者回憶描述了“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地的童年生活,文章以此分為兩部分。

大家覺得哪部分最有趣、最愛讀?(百草園)那我們就重點學習“百草園”部分。能否給這一部分加一個小標題?(①《我的樂園——百草園》;②《童年的樂園》;③《童年趣事》;

④《綠色童年》;……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答案不求一致。)

“相傳叫百草園”,連園名都是“相傳”而來,可見年代久遠。開篇即渲染一種滄桑感、神祕感,令人嚮往,急欲一遊。第一段最後一句“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畫龍點睛,成為第一部分的“文眼”。字裏行間流露出深深的懷戀。

問:具體描寫“百草園”最精彩的是哪一段?(第二段)

學生齊讀第二段。教師引導學生想像“百草園”的美景,並給學生時間,將之擴寫得更

細膩逼真:“百草豐茂的百草園,在身體四周鋪展開來,空氣中瀰漫着百草清純的芳香和泥土温和的氣息。時而站在菜畦的壠上,彎腰間一間苗,菜葉上滾動着晶瑩的露珠,陽光下閃耀着七彩光輝。時而站在井台上,用手摸一摸石井欄,潔白而光滑。縱身從井台上跳下,仰起頭來,看高大的皂角樹,從墨綠的樹冠上,透射下一縷縷筆直的光線,斑斑駁駁地印在地上,微風過處,無數光斑閃耀,像一地碎紙屑在翻動。爬上桑樹,把柔嫩的枝條拉彎,摘一

把桑椹,又紅又紫晶瑩剔透,不用吃,嘴巴里已溢滿了口水。看到樹葉里拉長聲音、引吭高歌的`鳴蟬了嗎?看到黃黃的菜花上那隻忙忙碌碌的黃蜂了嗎?時起時伏,嗡嗡不已。突然,一隻輕快的叫天子突然從草間直竄上雲霄去了,天瓦藍瓦藍,只有朵朵白雲飄浮着,天上早沒了雲雀的影子。……”富有詩情畫意的想像以引導和擴寫訓練,使學生如臨其境,更增添了對“百草園”的喜愛之情。

作者寫百草園的概貌很有次序,反映出觀察得細緻:第一個“不必説”從低處寫到高處,寫植物,是靜態,是春景,給人清新遼闊的感覺;第二個“不必説”又從高處寫到低處,寫動物,是動態,是夏景,使人感到人跡罕至的百草園充滿生機;“單是”以後,又從動物寫到植物,動物又分有聲和無聲,植物分可吃與不可吃,是秋景。對各色動植物的形狀、聲響、滋味各方面都作了恰當的點染,使人感到百草園確實生機盎然、樂趣無窮。第二段是教學的重點,讓學生反覆誦讀,限時背誦。

問: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點,用了哪些動詞、形容詞,把“百草園”的各種景象描寫得形象生動、歷歷在目?

(形容詞如:“碧綠”“光滑”“高大”“紫紅”等;動詞如“長吟”“伏在”“直竄”“低唱”“彈琴”等。用詞準確、精練而生動。)

教師強調:描寫景象,需仔細觀察,抓住特點,巧用動詞、形容詞。(板書)

問:為表現“百草園”的“無限趣味”,作者採用了一種什麼句式?(採用了“不必説……也不必説……單是……就……”的句式)

這種句式的容量很大,不但在“不必説”之中,做到了簡略地概説,而且突出了“單是”以後的重點,讓人感到僅僅“單是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已趣味無窮,可想而知“百草園”的佳趣一定比比皆是,數不勝數,更勾起了讀者無限美好的嚮往。要求學生運用“不必説…”句式及恰當的動詞、形容詞,進行口頭作文。5分鐘後,同學們爭先恐後口頭作文,或講述童年玩“老鷹叼小雞”的遊戲,或回憶小學捉泥鰍的情景,或口述升入初中後的見聞。如《我校的宣傳走廊》:“跨入初中大門半月來,我感到一切都很新鮮。不必説寬敞的實驗室儀器琳琅滿目,也不必説校史陳列館的內容豐富多彩,單是校門內兩側的宣傳走廊,就有無限的情趣:‘時事要聞’‘文苑天地’‘數理世界’‘學生風采’……”口頭作文費時不多,卻為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架設了一座橋樑。

描寫百草園時插入的“美女蛇故事”,可不講或略講:這是由“赤練蛇”引起的相關聯想,豐富文章內容,增添閲讀情趣,塗抹神祕色彩。説明即便是驚心動魄的“美女蛇故事”,也是趣味盎然的“百草園”的一部分,中年的魯迅依然記憶猶新。

問:春夏時的“百草園”是美麗迷人、充滿趣味的,那麼冬天的百草園如何呢?(不下雪的百草園比較無味。“雪一下,可就兩樣了。”)作者描寫雪後的百草園也是充滿樂趣的,重點寫捕鳥。教師要求學生熟讀“掃開一塊雪……養不過夜的”一段,體會“雪地捕鳥”一段作者連續運用了哪些動詞?(掃、露、支、撒、系、牽、拉、罩)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捕鳥的經歷,談談捕鳥時緊張而愉悦的心情,並準備竹篩、短棒、長繩等捕鳥用具,讓學生按照魯迅文中所指示的方法,動手演示捕鳥過程。這樣,既引導學生認真看課文,體會一系列動詞的準確性,又給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的機會,增添了課堂的生活情趣。

教師強調:交待事情,需有條理、準確地運用動詞。(板書)

印發或誦讀史鐵生的散文《我與地壇》的片斷,與課文比較閲讀,異中見同,擴大閲讀面:“……撅一杈樹枝左右拍打,驅趕那些和我一樣不明白為什麼要來這世上的小昆蟲。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着觸鬚,猛然間想透了什麼,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幹上留着一隻蟬蜕,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滿園子都是草木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窸窸窣窣片刻不息,園子荒蕪但並不衰敗。……”(全文見新高中《語文》第二冊)

(二)略學“三味書屋”部分

問:作者如何從描寫“百草園”過渡到“三味書屋”?(用過渡段)學生齊讀過渡段,體會幽默風趣的語言。“也許是……也許是……也許是……”的句式表達了少年魯迅對百草園的留戀,對自由生活的熱愛,而且以兒童的心理來作種種揣度,更顯質樸、天真、可笑。

問:私塾先生給大家印象最深的表現是什麼?(讀書的樣子)

讓學生依照書上的描寫,模仿先生讀書的樣子。若有條件,可適當化裝:長衫、眼鏡、鬍鬚……

問:為使人物形象生動有趣,魯迅描寫了教書先生哪些方面?(神態描寫——微笑起來……;動作描寫——將頭仰起,搖着,向後面拗過去,拗過去……;語言描寫——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坐皆驚呢……)

教師強調:刻畫人物,需注意神態、動作、語言的描寫。(板書)

私塾先生在文中並非反面角色,作者並沒有表現出對先生的惡感,也沒有把主題放在批判舊教育制度上。儘管先生有些古板迂腐,但不失為一位教學認真、心地善良、值得尊敬的老人。在魯迅看來,“三味書屋”的生活和“百草園”一樣,是值得留戀和回憶的。

五、梳理總結

本文思路清晰,先寫“百草園”,後寫“三味書屋”,中間用過渡段。寫百草園重點寫了三方面內容,寫三味書屋重點寫了私塾先生讀書神態,層次分明。語言輕鬆愉快,幽默風趣,可讀性很強。籠罩全文的是一種依依深情。

六、課後作業

剛才我們一起分享了童年魯迅的歡樂。同學們也是十一二歲,也是剛剛走出童年的大門。

童年就像珍藏在你們記憶深處的桃花源,有青山、有綠水、有白雲、也有藍天;有晚歸的牛羊,有牧童的短笛;更有母親那一聲聲悠長的呼喚。童年,濃縮了一段歷史,一段淚珠也在唱歌的歷史;童年,沉澱了一個童話,一個冬天裏也有花香的童話。童年的故事説不完,就像大海里的珍珠,每一顆都晶瑩剔透,每一顆都熠熠閃光。同學們能不能把童年的趣事説出來給大家聽,讓我們也一塊來分享你們的快樂呢?大家想不想用我們這節課學到的方法試着也寫一篇《難忘的童年》,和魯迅先生比一比誰寫得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