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高中作文 > 高三作文

2017年遊戲點亮快樂童年徵文範文

欄目: 高三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08W

遊戲,是伴隨着童年一道成長的快樂與記憶,也是童年生活的添加劑。小編收集了遊戲點亮快樂童年徵文,歡迎閲讀。

2017年遊戲點亮快樂童年徵文範文

第一篇:遊戲點亮快樂童年

童年,你都玩過那些兒童遊戲?

姥姥説:那時候,跳房子,丟手絹。

媽媽説:沙包,毽子,紙飛機

爸爸説:鐵環,彈球,煙標,羊拐……

遊戲多強身健體,現在不興全民健身麼,遊戲的功能是增強體魄,開發智力,促進交往,帶來歡樂,甚至遊戲是兒童模仿社會生活的啟蒙老師(比如我小的時候就喜歡過家家)。

最簡單的遊戲也有規則,所以兒童在遊戲中最先懂得遵守規則,學會扮演角色,履行職責,於是兒童在遊戲中產生了最初的集體觀念,知道了合作與交換,權利與義務,並且在競爭中初次體會勝利與挫折,於是遊戲在刺激兒童的主動性和進取心。但你必須適應規則,當你強大時,你才可以修改規則。

玩耍,打鬧,博奕,友情,衝撞以及惡作劇,都是在逐漸培養人格發育和情感成熟。

孔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奕者乎。

説了這麼多兒童遊戲的精妙好處,只是突然覺得有種怯生生的不安,想到現中國社會最殘忍的行徑竟是大人們對孩子游戲權利的剝奪。

遊戲的本質是不計功利,不追求利益的,大人們卻將一項項功利的目標塞進孩子們的遊戲,孩子們再也沒有“玩與不玩”的自由選擇了。

魯迅先生當年説:大人們有足夠的玩具,鴉片煙,麻將牌,姨太太而孩子們什麼玩具也沒有!。當然這是對那個時代所説,而今遊戲卻成了負擔,成了任務,成了功課,成了苦役。

我認知個小女孩,剛上小學二年級,學了三年的鋼琴,每週不僅有美術班,舞蹈班,書法班,還有各式各樣的課外輔導。整日匆忙的像個上班族。父母還樂此不疲的接送女孩還還回回從一個班趕往另一個班,還是笑得和不攏嘴的在鄰居前炫耀着孩子的談資。一次,我在網上下飛行棋,女孩走過來好奇,忸怩的問我可不可以教教她,正在興頭上,她媽媽走過來,瞪着眼還陪着笑臉的拉她走,嘴裏嘟囔着:玩這種棋不長知識,要學就學象棋,圍棋。小女孩極不情願的被她母親拉走了,走時甚至一臉茫然,看着那漂亮的飛行棋盤,承載着這麼重的遊戲負擔,十年後當她回憶起來能體味到多少無奈何悲哀呢?

砸掉鋼琴,它未必比玻璃球高雅,

丟開畫筆,它未必比水晶鞋美麗。

我不敢苟同一些家長的觀點,嗚呼哀哉,吶喊一句:

禁止大人們踩踏孩子們的遊戲天地!

第二篇:遊戲點亮快樂童年

童年在每個人的心中,都保留着難以磨滅的印象。在這段時期中,有快樂、有痛苦、也有悲哀,但我的童年,是屬於快樂的。

春季,是萬物生長的季節,在這個季節中,自然會有許多樂趣。記得七年前的一天,天氣晴朗、風和日麗,我和三個玩伴一起來到瓷廠“煤渣場”後面的田間,拿着用廢皮帶筋做好的捆牛索去尋找適合我們騎的牛。

沒過多久,就看見了約十來只牛在吃草,吳毅平指着那隻年輕的公牛,説:“就這隻吧。”“好。焦揚,你先去把那隻牛引到這邊來,然後就用捆牛索纏住它的腳,讓它摔一跤,最後便把它綁住。”廖勇這時像個隊長指揮着我們。我也沒想太多,照着做便是,我在地上拾起一根柴,繞到那隻牛的身後,趁着它不注意時抽它一鞭,可那牛的皮太硬,柴被打斷了,而那牛卻巋然不動,好像沒事似的。我急了,心想,這牛怎麼那麼厲害,看來不用石塊是打不動的。想着,便拾起一塊大石頭投向那牛的'屁股,那隻牛叫了一聲,往前走了幾步,在那邊拿着捆牛索等牛的三個夥伴,就衝前想趁機把它捆住。牛是色盲,當然看不出我們用黑皮帶筋做的捆牛索要捆住它,沒過多久,捆牛索就把牛腿繞了一圈。這時,意外發生了,那隻牛知道我們要幹什麼了,便發瘋似地往前衝,那三個夥伴很吃力地握住繩子,才暫時穩住局面。我見他們三人吃不消了,就上前幫忙。那牛掙扎了幾分鐘,我們也拼盡全力與牛耗了幾分鐘。後來,那隻牛也不管腿上的繩子了,蹲下來悠閒地吃着草,我們與牛耗盡了力氣,也就躺在草地上休息。

這樣過了十來分鐘,我們的力氣恢復了一些,廖璐就拿着牛筋剩餘的部分狠狠地往牛身上一抽。這鞭抽得可夠狠的,牛立刻站起來並轉過身對着我們衝過來。我們三人立即分散開來,想等那牛靠近電線杆時,用繩拌倒那牛就可以了。果然不出我們所料,那隻牛被牛筋弄得摔了一跤,而離電線杆也不過一米,廖璐連忙將剩餘的牛筋綁在電線杆上,大功就這樣告成了。那隻牛起來之後,掙扎了幾分鐘,無功就蹲下了。吳毅平抓住時機,將捆牛圈套在牛脖子上,騎了上去。之後我們四個人輪流騎着牛,享受着在田野牧牛的愜意。

這便是我童年中眾多遊戲裏最野性、最有樂趣的一個了。

童年是一張畫紙,任我們去描繪;童年是一本書,任我們去撰寫;童年還是一桌美餐,任我們去品嚐……

第三篇:遊戲點亮快樂童年

遊戲,是伴隨着童年一道成長的快樂與記憶,也是童年生活的添加劑。不會玩的童年是悲哀的,也是蒼白的。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先得學會玩,在玩中學在玩中長。

當然,遊戲也會打上時代的烙印。很難想象,在上個世紀的五、六十年代,能玩電腦遊戲。

説到童年的遊戲,我們上個世紀出生的一代人,都會勾起童年的回憶。在我的記憶中,童年的遊戲大概有那麼幾種:滾鐵環、打壘球、抽冰猴、砸沙包、踢足球、鬥蛐蛐、放風箏。........

先説説滾鐵環吧。小時候,用粗鐵絲做一個大鐵圈,再做一個鐵鈎就得了。

有了這個鐵環,不管是上學還是上街,走到哪兒推到哪兒。心裏老有一種鐵環就是我的自行車的感覺。後來,買了一個粗一點、大一點的鐵環,這種感覺就更強烈了。

再就是打壘球。壘球是用舊襪子做的,球棒則是一節粗一點的樹棍。幾個夥伴分成兩拔,就開賽了,攻壘、守壘,打得火熱朝天的,夥伴之間也配合的十分默契。

還有小足球賽。小學三年級的時候,父親出差在北京買回一個小足球,那可是十分珍貴的遊湧到一塊空場上,把兩個書包一邊一擺,就成了球門。好傢伙,那就是我們兒時的“世界盃”啊!

放風箏是技術含量最高的遊戲了。你得找竹籤子做骨架,還得自己拆破襪子紡線。風箏的造型是自己設計的,最能出現出個人的才能。向清廷風箏的造型,不光外觀逼真,還得用水彩畫上的顏色,這樣飛在空中才漂亮。

儘管童年的遊戲隨着時光的流浙,已遠離我們而一去不返,但它給我們那個時代的兒童帶來的是幸福與快樂,是永遠也不會從記憶中消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