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2016年高考作文指導:時評寫作指導

欄目: 高考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87W

  時評文章,顧名思義,就是時事評論性的文章。新聞時評,又稱時事評論,簡稱時評。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時評寫作指導,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2016年高考作文指導:時評寫作指導

【時評寫作指導】

用心培育一個讀書的民族

前兩年,在國內一大都市召開的全球市長會議上,西方發達國家的市長的發言風趣、幽默,觀點新穎、條理清楚,思維敏捷、表達優雅,而我們中國的市長几乎都是滿口的套話、空話,顯得平庸無趣,江郎才盡,大失水準。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包括我們幹部的選拔機制),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的市長們大概是不怎麼讀書的。

(析:對比中外市長“口才”一敏一拙之事實,顯出時評“時”之特徵,而且得出自己的結論,並指向自己寫作的方向:市長讀書—讀書—全民讀書。)

我對國人的不讀書,有着切膚之感:我們很多人對書籍沒有興趣,對精神生活沒有興趣,我發現很多人離開學校以後就幾乎與書籍絕緣了。當我們走進許多家庭,就不難發現,什麼高檔電器都有,唯獨沒有幾本書。我們這麼大的國家,圖書銷量卻很小,而且主要是教輔讀物。以色列每年人均讀書是55本,俄羅斯是50本,美國是44本,我們只有4本,而且百分之九十是教參和教科書。大家不妨想一想,你一年讀了幾本書?

(析:市長不讀書是個由頭,自然要引申“國人”,也算是從點到面。作者並不是只有“市長不讀書”一個材料上打轉轉,又加上自己的“私藏”:國人讀書與別國人讀書之對比,量小單一。由此推廣而廣之:這個問題嚴重了。)

中國人中有閲讀的需要和興趣的人在總人口中的比例無疑是很低的。很多非常好的書發行量也只有一兩千冊,這固然與中國經濟不發達、百分之七十多的人尚在為生計而奔波有關,但那百分之二十多的人呢?儘管他們擺脱了生存危機,他們仍舊不愛看書,這就很值得深思了。

(析:前兩句似乎是在為國人不讀書而開脱。這樣使得文章更切實際。然後把矛頭轉向“有餘力者”,得出結論“擺脱生存危機者,仍不愛看書。的確值得深思。這樣,文章已經更有針對了。)

政府官員大多不讀書,他們忙着應酬,忙着出國考察和談項目,他們熱衷於去大學或研究機關兼職,熱衷於撈學位,熱衷於拿項目、搞課題,可就是不讀書——他們沒有時間也沒有必要讀書;商人大多不讀書,他們忙着公關行賄,忙着猜拳、喝酒、洗桑拿。今天的中國是“仕場經濟”,而不是知識經濟,讀書值幾個錢?他們沒有心情讀書。工人農民大多受教育程度偏低,收入也低,既沒有錢買書,又讀不進去,讀書對於他們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教師讀書的也不多——中小學教師工作太勞累,沒有精力讀書,大學教師在為課題交差而讀書,確切地説,是翻書,是查書。真正的閲讀,超越功利的心靈閲讀,恐怕是很少很少的。

(析:議論面已經擴大了。從官到商,再到工農,再到教師。教師不讀書,這就真的嚴重了。以上總的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可以看成是“與時相關”的現象提煉概括:由一個由頭,擴大到一種現象。這都可看成是時評的`根基。沒有這個根基,議論再高妙,也恐怕“論高易折”。)

一個民族不讀書,這個民族的文化就喪失了創造性、批判性,個人就會被羣體所淹沒。國人為什麼不讀書?我仔細揣摩,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國人經歷了漫長的、刻骨銘心的物質貧困,今天掙錢的機會突然多了起來,於是一個物質的時代,一個物慾橫流的時代,普遍的浮躁,人們自然難以靜下心來讀書。

二是長期的思想專制使得人們頭腦禁錮,才情枯竭。人們既不易創作出思想深刻、文質兼美的作品,即使有很好的作品,閲讀時也難以產生豁然開朗、悠然心會的美妙感覺,人們難以從閲讀中感受到快樂。

三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沒有成功地從小培養起人們的良好的閲讀習慣和理智的好奇心。應試教育的泛濫使學生自由閲讀的空間變得十分狹小,並使學生從小養成閲讀的功利取向。

四是中國文化是一個“皇權至上”的官本位的文化,是一個講究倫常日用的文化,而對純粹理性和精神超越缺乏強烈而深刻的追求。歷史上頻繁的改朝換代,使得中國缺乏貴族傳統,從而也就缺乏一種崇高而強大的精神傳統。中國傳統中其實非常缺乏對於純粹精神的崇尚。“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只因為讀書可以做官,可以成為“勞心者治人”的“人上人”,功利的取向是赤裸裸的。

(析:從現象概括到原因分析,與後面的求解之法構成本文的主體框架,雖然後面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求解”顯得相當乏力,本來中國人不讀書就是一個知易行難的問題。在一篇文章裏想求得“全解”,確非易事。四個原因,從物質貧乏到精神禁錮,再到應試教育,再到功利至上的文化。此等分析可算確論。)

沒有出版自由與言論自由,閲讀就難以成為大眾深刻的精神需要。一個讀書的民族一定是一個智慧的民族,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民族,一個必定有着光明前途的民族。過去我們講:一個人的心靈,高尚的東西不去佔領,低下的東西就會趁虛而入。一個不讀書的民族,是不會具有智慧和力量的,也不會具有崇高。以色列是全世界人均讀書量最大的國家。直到今天,以色列人口也不過六百多萬,而它在全世界是一個很有影響力的國家。讀書對於一個民族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看過一幅對聯:“為善最樂,讀書更佳”,為善之樂在於“予”,讀書之佳在於“取”。錦州鐵路中學的蘇凌老師説:“讀書是一種可以忘乎所以悠然的自足,只要一卷在手,便可以擁有許多許多,我喜歡讀書的感覺。”是的,有兩種東西能讓人的心靈永葆青春:真愛與好書。為了讓我們的內心不再脆弱,讓我們的心靈擁有力量,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閲讀的重要性,“多看點書,少看點電視”成為幸福人生的祕訣。更為可喜的是越來越多的學校把教師的系統閲讀作為學校工作的重要議程,作為校本培訓的重要舉措。

(析:下一段是“解決問題”之“怎麼辦”,那麼,這裏屬於什麼內容呢?這裏應是讀書之重要。如果説開篇的現狀概括是分析之根基的話,那麼,“讀書重要”可算是全文的精神支撐。是下文“如何培養一個讀書的民族”的基礎。)

如何培養一個讀書的民族呢?首先,作為家長要培養孩子的閲讀習慣,讓閲讀成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據研究發現,愛書的孩子其人格特徵是温柔、善良、開朗、快樂、幽默、自信、有氣質、有同情心,語彙豐富,人際關係良好,在學業上的表現也比較好。所以父母要循循善誘,引導孩子從小親近書籍,崇尚學問,儘早養成閲讀習慣。

其次,學校教育中要着力培養學生閲讀的內在需要。學校要努力營造書香校園,讓學生切實體會到明代于謙所説的:“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中全無一點塵。”當學生能夠認識到,讀書可以使精神充實,可以使人遠離矇昧和低俗,可以提升生命的質量,使人覺悟到人之為人的根本,那麼他們就會終身與書籍為伴。

在學校圖書館不一定要建在固定的地方,而可以建在樓層的各個角落,學生讀書不一定要到圖書館去,圖書對學生來説越近,閲讀便隨時可以發生。為了方便學生讀書,利用一切可能的時間和地點建起流動圖書館,以期讓學生在不經意間接觸到更多的書。而且,學校固定圖書館和流動圖書館交替開放,而且實行超市式全天侯開放,使借書看書特別方便。

再次,要打造具有時代精神的高品質的大眾讀物。讓讀書成為每一個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社會風尚,學者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哲學界的周國平,文學界的餘秋雨,史學界的易中天,經濟學界的樑小民,倫理學界的何懷宏,他們的學術隨筆都寫得很好,對於喚起人們閲讀的衝動和提升民眾的閲讀品位,功不可沒。

(析:這裏分析的層次為“學校、家長、社會”,就少了前文的力道,變得有些老生常談了。時評怎樣結尾,不見得一定要 “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這般“全須全尾”。其實,有個現成的結尾,那就是還拿“市長不讀書”説事,不就可以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