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成長作文 > 反思作文

【推薦】小學反思作文合集7篇

欄目: 反思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6.27K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反思作文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推薦】小學反思作文合集7篇

小學反思作文 篇1

剛剛回家,我覺得真得好好學習寫作文了。因為,我覺得如果寫不好作文就等於一個人沒有記憶的功能。我寫不好作文還有無數的壞處等着我呢!所以我希望大家最好別跟我一樣,“好好地走在平穩的道路上卻要自己去自投羅網”其實意思就是就是自己昏頭昏鬧着的跑到道路旁的荒郊野外去,完全脱離了大家的軌道。甚至還有可能自己挖個坑跳進去。等到自己醒悟過來時已經遲了。

其實我寫作真的就是純粹作流水賬,沒有好詞也沒有什麼經典語句。只有一片白話,雖然我也已經把日記的內容相好了,但是我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卻會像電腦那樣把“文件壓縮掉”但我卻不能像電腦那樣壓縮出精華。

用我的話來説就是典型的偷懶和“心裏想的和手上做的不一樣”,而且我就算有時候會有好得意的句子,但那也是被人那裏聽了數百遍才學來的,我沒有創新的句子是因為我連腦子裏的一根活躍神經都沒動就把記憶從腦子裏倒到紙上或電腦上罷了,老師告訴我,因為我的腦子偷懶了。

其實,腦子也就是我自己,只要我有這個念頭,腦子就會自覺的去發放任務,然後手便會自覺的去幹。不過病根確實實在大腦這塊位子出了問題,必須得看我自己的剋制力了,如果我自己剋制了,那就好了,如果在不行我也就沒辦法了。請大家給我提提建議!

因為我覺得各位肯定都是寫作文的老手了!

是吧?

小學反思作文 篇2

一、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觀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學生對身邊的事物缺乏直觀感性的認識,就讓他們去描寫,去評論,無疑是很難的。對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來説,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是觀察,只有親身去接觸事物,仔細的觀察事物,才能獲得真實、深刻、細緻的第一手資料,寫作時才有話可寫,寫出的文章也比較真實生動。因此,作文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學習描寫一種水果,在學習《我愛家鄉的紅橘》這篇課文時,我讓學生觀看關於紅橘的資料圖片,還讓學生訪問種植紅橘的農民伯伯,使學生對紅橘生長過程和紅橘樹的外觀有一個直觀的瞭解,對紅橘的色彩、形狀等有一個感性的認識,並把紅橘果實拿到課堂上讓學生觀察、品嚐,加深對紅橘的印象。這樣不僅有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初步掌握描寫一種水果的方法。到了正式寫作時,再請學生拿出自己喜愛的水果,讓他們説説應從哪些方面觀察,就比較容易了。這時,老師趁熱打鐵,引導學生有順序的觀察和了解水果的外形、色澤、味道、吃法等等。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並使他們懂得觀察的重要性,逐步養成細緻觀察的好習慣。學生通過觀察,積累了大量的素材,寫起作文就不會覺得困難了。

二、“不積跬步,無以到千里”。

量的積累才有可能導致質的提升。沒有大量的語言積累,學生是無法寫好作文的。而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大多缺乏自覺性,只有不斷的鼓勵和督促,才能幫助他們積累語言,提高語言的儲備量。本期我佈置學生每週摘抄好詞好句,定期檢查。課外向學生介紹一些名言、古詩詞、兒童詩歌,要求他們熟讀成誦,並學習運用。在班隊課,文體活動課,開展讀書交流會,朗誦比賽,文學知識競賽,成語接龍等有趣有益的活動,提高學生自覺積累的興趣和積極性,加深他們對語言本身及其應用的印象。除了讓學生多進行課外閲讀之外,還讓學生每週寫兩個日記,督促他們養成良好的自覺學習的習慣,從生活中去領悟,去積累,引導他們掌握更多的學習方法。比如從互聯網上查閲資料,做實驗、做手工,諮詢別人,在旅遊或外出時留心觀察並做記錄等等,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見聞,又幫助他們獲取了真實生動、記憶深刻的素材。

三年級的小學生剛接觸作文,幫助他們樹立寫作信心很重要,所以作文的命題範圍應比較寬泛,要留給學生最大限度的自由發揮空間。

如果條條框框限制太多,學生的畏懼心理就會更加嚴重,寫出的文章也會內容空洞,缺乏活力。老師要根據本班實際,選擇合適的題目,開發學生的寫作潛力,要使學生覺得有話想寫,有話可寫。老師可以根據兒童的特點,帶學生參加一些有益的課外活動。如:“老鷹抓小雞”,“丟沙包”,“桌子上拔河”等遊戲。學生親身感受,有更多的素材可選,他們覺得寫作文並不太難,逐步樹立寫作文的信心。此外,在初學作文時,學生的水平並不高,老師在批改作文時,要善於發現文中的閃光點,多鼓勵,多表揚,以增強學生的寫作信心和興趣。

另外,作文的修改也很重要。以前我忽略了這一環節,學生每次習作時,我只是要求學生修改,但未引導他們如何修改。每次作文效果不是很理想,有些學生寫掉字、寫錯字,還有些句子不通順等錯誤。由此看來,成功的作文必須要經過反覆的打磨。老師就應該引導學生養成先寫好草稿,然後再修改良好習慣,並根據每次作文情況講解一些修改要點,修改方法等,逐步引領學生學會修改自己的作文,提高文采。

寫作文是語言素養的一部分,作文教學應從提高學生語言素養的角度出發,貼近學生實際,尋找適合學生的作文途徑,讓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樂於在作文中盡情表達自己內心世界的獨特感受,寫出一篇篇文筆優美、生動真切的好文章。這是一項重要而有挑戰性的教學任務,需要老師不斷探索、實踐、創新。

小學反思作文 篇3

習作《我敬佩的一個人》是第七單元的習作訓練,這是一篇寫人的習作,初看題目感覺並不是很難寫,因為對同學們來説,寫人的作文,他們並不陌生,基本上都能抓住寫人的要點,如:外貌、動作、心理、神態、性格、品質等。但要寫出好文章來,那還是要多動腦筋。

在教學中我首先採用了對比法,課件出示兩個題目——《我的爸爸》、《我最敬佩的一個人――爸爸》,請同學們找出這兩個題目的共同點和不同點。經過討論後,同學們紛紛舉手發言,指出了這兩篇文章的`共同點是都是寫人,要寫出人物的外貌、性格。不同點在於它們寫作的着重點不一樣:《我的爸爸》要求寫出爸爸的性格特點,而這個特點不一定就是爸爸好的方面的品質,比如愛釣魚、看足球等方面的愛好,甚至可以寫爸爸身上存在的缺點。而《我最敬佩的一個人――-爸爸》就必須寫爸爸身上優秀的品質,如樂於助人、勇敢頑強,捨己為人等值得人佩服的精神。這就是這兩篇文章的區別之處。學生弄懂了題目的包含範圍,在選材上就不會出錯了,而且也抓住了此次習作的重難點。

第二,在人物的選擇上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寫身邊的人,二是寫社會上的名人。不管是誰,在寫作前都應該收集有關資料,因為事不離人,人不離事。只有通過舉例才能體現人物的品質。因此,我先引導學生複習本單元中的四篇課文:

讓學生生説説每篇課文分別寫了誰的什麼事?找到四篇課文中主人公的共同點(堅持不懈、執着追求)。

這樣複習舊知,讓學生明白寫什麼,為什麼寫?在解決了“寫什麼”、“為什麼寫”這兩點後,讓學生給作文編寫提綱,並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寫。如:一位學生寫的是《我敬佩的人是爸爸》

第一段:我的爸爸是一位工人,會修理電器。他經常幫別人修電器。

第二段:爸爸幫鄰居修電視機

第三段:大家都誇爸爸是助人為樂的熱心人。

接下來,讓學生討論黑板上的提綱,發表自己的看法。有個同學説:“第二段要詳寫,必須分層,寫出層意來。可以分三層,第一層寫爸爸在家,鄰居來請爸爸;第二層寫爸爸到鄰居家修電視機的過程;第三層寫鄰居給爸爸錢,爸爸謝絕了。”我及時肯定了這個意見,在黑板上加層意,並讓其他同學對照黑板上的提綱,修改、補充自己的提綱。通過示範、討論,修改,其他學生明白了“怎麼寫”的問題。於是紛紛完善自己的提綱,老師也省下了很多話,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

寫完提綱後,讓學生快速當堂完成。然後選好、中、差作文各一篇,念給大家聽。並讓大家初步評議:哪篇寫得好?好在哪裏?有什麼不足的地方?哪篇寫得差?差在哪裏?然後,着重圍繞“內容是否具體,語句是否通順”討論文章的優劣。讓學生找出寫得不具體的地方,通過多問“為什麼”、“怎麼樣”引導學生具體;找出典型的不夠通順的句子,讓學生試着改通順。[小

在評議作文後,學生了解到一篇好作文的基本要求,並知道了自己作文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外。再引導學生吸取別人之長,補自己習作文之短,從而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我還告訴同學們:在寫作中還可以讓學生仿照所學的課文,注重對所寫人物進行動作、神態方面的細節描寫,使人物形象更加豐富、生動。

這次習作教學完成後,評改完之後,我覺得還要從這幾個方面努力:

1、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找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的事件展開教學,從而表達出真情實感。《我敬佩的一個人》範疇很廣,本單元圍繞執著追求這個品質,寫出了自己的敬佩之情。我在習作指導中也讓學生抓這個品質寫,但因學生平時缺少細心觀察,發現不了表現同學這種品質的典型事例,整堂課下來,總感覺是老師牽着學生在走。

2、要上好一堂作文課,不僅要關注本單元的訓練重點,還要吃透小學語文整個系列的作文要求。寫自己敬佩的人,要有側重點。

3、 新課程標準提倡學生在習作中自由表達,讓學生“我手寫我口,我口述我心”。但要真正打開學生的思路,讓他們想説、樂説實在太難。每一次的試教,總是這麼幾個學生在唱主角,更多的學生則是低頭不語,生怕老師叫道他。另外,我們的學生寫的能力比説的能力要強,也導致了作文課的沉默。以後,如何將作文的寫法指導與學生的自由表達統一起來,是我在習作指導中需深入研究的問題。

4、作文教學中,教師的鼓勵性、引導性評價語非常重要,我還要在這個方面多做一些思考。

小學反思作文 篇4

一個學期已經結束,寒假也悄然離去。最後幾個月的小學時光已經進行,在這最後的小學時光裏,我是否應該反思一下上學期的得與失呢?給老師和同學們留下一個美好的印象呢?答案是肯定的,我要在反思中進步。所以,在開學的第一天,我要好好反思反思,以致於我在這個學期大大地進步,成為一名優秀的畢業生。

在上學期有一個毛病,導致我的語文期末考試有一個失誤。這個病因就是我的學習態度不夠端正。老師在複習階段發了一個“複習本”,讓同學們每天寫幾頁自己認為掌握得不牢的知識。有的同學每天能寫十幾頁,可是我每天只寫一兩頁,所以考試時我就因為複習不到位,而做題慢,時間不夠用,慢交卷半分鐘。雖然考得成績很好,但這件事給我了一個深刻的教訓。因此,這個學期我要端正學習態度,學習起來一絲不苟,要愛學習,不能對學習產生厭惡。並且學習還要勤勉,這樣日積月累才會有真進步。

我還要改掉“馬虎”這個壞毛病。我每次數學考試都會失誤在“馬虎”二字上,總是錯些小題。這次期末考試,就是失分在了口算題上,總認為這樣簡單的題不用檢查,肯定不會錯,結果卻讓我後悔不已。所以,在以後的學習中,我要做題認真,審題仔細,下筆前深思熟慮,跟“馬虎”説“拜拜”!

新的學期裏,我要在反思中進步,在最後的小學時光裏,給老師和同學們留下一個美好的印象,做一個優秀的畢業生。加油!

小學反思作文 篇5

在作文教學中碰到最大的難題是大部分學生無從下筆,不喜歡作文課。都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作文失去了興趣,將是作文教學面臨的最大難題。每次作文課上課前,學生都流露出厭煩情緒,歎聲一片。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作文寫不好,無事可寫。試想,每次作文,學生都能瀟灑行文,輕輕鬆鬆寫出一篇好文章的,作文教學自是一件易事。

解決這一難題,須從根源上找原因。教學中發現學生作文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內容空洞無物,缺乏創新;二、沒有真情實感,空喊口號;三、語言乏力,品之無味。四、字數達不到要求。找到了問題的結症所在,教學中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幫助學生作文中存在的問題:

1、培養興趣,蒐集材料

學生作文言之無物,緣於學生知識面窄,可寫之物太少。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想讓學生寫出有新意的作文是較難的。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我總是有意無意地把發生在身邊的事,網上的新聞告訴他們,讓他們説出來,交流後在寫,並及時表揚學生的閃光點。

2、善於發現,勤于思考

其實,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還是很多的,只是學生都熟視無睹,習以為常。老師的一個眼神,父母的一句叮囑,同學的一個燦爛的微笑以及校園裏的一草一木、一枝一葉,都是學生寫作的題材。學生缺少發現的眼睛,不善於思考。教學中我會就某一件事啟發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

3、欣賞美文,品味語言

常於教材和課外讀物中找一些精美的文章,從寫作手法,修辭,感情色彩等方面引導學生賞析,讓學生學會如何表達,怎樣遣詞造句才使語言富有表現力。鼓勵學生多讀有益的課外書,在豐富知識的同時也提高自己的品味能力。

通過努力,學生的寫作能力有了提高,對作文有了很大的興趣。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通過思考,尋找解決的途徑,問題還是可以解決的。

小學反思作文 篇6

要寫好讀後感,關鍵在於把握好“讀”與“感”之間的關係,尤其是結合實際,寫出真情實“感”。

在教學中,我發現了學生寫讀後感容易出現的一些問題:

第一、“讀”和“感”分離。有些同學寫讀後感,只寫“讀”而不寫“感”,成了這本書或這篇文章的“內容簡介”。也有同學寫讀後感,只寫“感”而不寫“讀”,成為無根底的隨意而發的感慨。

第二、“讀”和“感”在讀後感之中兩分天下,這也是不對的。前邊的“讀”實際上是寫文章內容簡介,後邊發一通感慨。

第三、不會結合實際,。感想很空泛。

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我做了如下的指導:

1、精心細讀課文。

首先要指導學生用心地“讀”,理解地“讀”,有情感地“讀”。沒有這樣的“讀”,不可能有“感”。

2、要選好“感點”。

一本好書或一篇好文章的讀後感,可“感”的點很多,要寫好讀後感,必須選好“感點”。感點是由書中某一個地方的內容引起的,引發我們體會的地方,它不是憑空產生的。一篇文章,給學生的感受是多方面的,或者説學生從中得到的體會不止一個。面對眾多的感點,我們必須指導學生從眾多的感點中選擇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最強、最善於寫的一個或幾個感點,作為自己寫讀後感的切入點,不可面面俱到。

3、聯繫實際談感受。

讀了一篇文章,產生了對現實生活或自己思想上某些問題的思考,於是激發了“感”。首先,是聯繫個人實際。這個“實際”,可以是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實際,也可以是別人的思想和生活實際。沒有情感的讀後感蒼白無力,有情感的讀後感才能感染人。用作品上的人物、事蹟觀點,聯繫實際生活中的人物言行,這樣的讀後感才是有價值的讀後感,這樣的讀後感才是真實感想。

教學預設與課堂生成的差異

教學中出現了幾處與預設不同的情況:首先是學生對所選文章讀的不夠透徹,對文章整體把握有所欠缺,導致了敍述過程中的不盡如人意。其次是在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進行習作過程中,沒有安排好,使得在講評過程中沒有出現某篇文章的完整讀後感。

總之,寫讀後感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係。可以先敍述文章內容,後集中談體會,這種寫法適於只談一點體會。還可以邊敍邊談體會,“讀”和“感”交叉寫,這種寫法可以談幾點體會。不離開文章的內容,要真切聯繫自己的實際抒發感想,聯繫實際一定要實事就是,寫出自己的真實感想。

小學反思作文 篇7

習作競賽已經圓滿結束了,五年級習作的題目要求是這樣的:以“關愛”為主題寫一篇習作,具體要求是,寫出一件具體的事情,表達出老師、父母、同學、朋友對自己的關愛,要有真情實感,不少於400字。

成績出來了,我們班的成績很不理想,過90分的僅僅有8人。學生的習作反饋回來後,我仔細地看了每個孩子的競賽作文,讓我驚異的是平日寫作文水平高的一些學生,在此次習作中卻發揮失常,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我把習作按分數段分成三部分,一部分一部分細看,再綜合起來看,我看出了以下一些問題:

問題一——審題不清偏離主題

分數在70——80之間的學生,他們的習作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審題不清。像小琳的習作寫了兩件事情,與習作的要求明顯不符;小巖的習作沒有寫事,只在一味地抒情;小凱的習作在泛泛地談多件事情,沒有突出一件具體的事情;小民的習作寫的是媽媽怎樣關愛生病的姥姥,與習作的要求也是謬之千里;還有小健的習作寫是地震中的小林浩怎樣關愛同學的感人故事,都與此次習作的要求背道而馳。這個原因也是造成平日習作優秀的學生髮揮失常的主要原因。

問題二——選材不突出不典型

體現關愛的事情原本就無大小之分,只要你寫得動情、感人就可。但有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和“關愛”扯在一起,就似乎有些牽強。如,小尹寫的自己沒帶鋼筆別的同學借給他筆用,小鑫寫的自己一年級時摔跤時爸爸鼓勵自己爬起來的事,小瀚寫的自己摔跤時同學幫自己扶起來的事,這幾個學生寫的事情都很小,也很平常,對關愛的理解浮淺,而且寫的語言平實,感情平淡,激不起讀者的共鳴。

問題三——一件事情敍述不詳

有些學生的習作,字數遠遠超過了400字,但仔細一看,開頭引子部分太長,寫了半頁紙甚至是一頁,真是“懶婆娘的裹腳布又臭又長”;到該寫事情的時候,卻吝嗇起文字來,一件具體的事情只寫了個兔子尾巴長短,既沒寫出事情的詳細經過,又沒有表達出那種關愛的真情實感;事情寫完後的結尾部分,本應該是言簡意賅地總結,可有的學生又開始長篇大論,大發抒情,這種空洞的抒情只能帶來假、大、空,又有什麼意義呢?

問題四——題目太俗或文題不符

看看學生的習作題目:《關愛》《媽媽的關愛》《父母對我的關懷》《同學的關愛》《同學的幫助》,這些題目太大太俗,表現不出關愛的真情。更可氣的是有的學生竟然把這次習作的題目寫成《我的同學》,這個題目明顯的是寫人,怎麼能與此次習作內容相吻合呢?題目是習作的“眼睛”,正如一個人的眼睛的重要作用,如果眼睛不明亮清晰,又怎樣打開心靈的這扇窗户呢?

這次習作競賽讓我們師生都找到了習作教學和習作書寫中存在的種種問題,這對學生習作的提高和教師習作的授課都是很重要的一步,真可謂是一場及時雨,同時又給我們敲響了一次教和學的警鐘。我相信,在我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習作水平會一步一步地提高起來。

Tags:小學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