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作文素材 > 哲理故事

生活的哲理故事三則

欄目: 哲理故事 / 發佈於: / 人氣:6.34K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則有關生活的哲理故事,歡迎閲讀。
 

生活的哲理故事三則

識人的智慧

晉國智宣子想讓智瑤為繼承人,理由為其“美髯長大則賢,射御足力則賢,伎藝畢給則賢,巧文辯慧則賢,強毅果敢則賢”。

而智果卻不以為然,他看到了智瑤“甚不仁”。用今天的話説,智瑤是個“美而高大,精於騎射,才藝雙全,能寫善辯,堅毅果斷,卻很不仁厚”的人。

智瑤的跋扈、貪婪最終導致他一步步走向滅亡。所以智瑤不是他殺,是本性所致的自殺!

魏文侯選相,問李克,魏成與翟璜選何人。李克説出了自己的看人標準:“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直白地説,就是“平時看他所親近的,富貴時看他所交往的,顯赫時看他所推薦的,窮困時看他所不做的.,貧賤時看他所不取的”。

李克看的,還是那顆心。看心是否沉穩即閒時的親近,看心是否寧靜即富貴時的交往,看心是否公允即顯赫時的推薦,看心是否耐得住貧苦即窮困時的行為,看心是否經得住誘惑即貧賤時的捨棄。

如此看來,無德無才似乎比才勝過德要好些。無德無才者想作惡,智慧不足以構成大惡,尚可對付;才勝過德者想作惡,智慧就成了惡虎身上的翅膀,常人自然無法控制。

真正讓人受辱的,只有德行

三國時,有個人叫袁渙。有次呂布讓他寫信罵劉備,袁渙不罵。呂布再三強迫他,他還是不罵。呂布急了,拿着兵器威脅袁渙説:“你要是不罵,我就殺了你。”

這句恐嚇的話,《三國志》裏是這麼寫的:“為之則生,不為則死。”在這樣的威逼面前,袁渙還是不罵,臉上沒有一點害怕的神色。

對此,袁渙是這麼解釋的:“這個世界上,真正可以讓人受辱的,只有德行。德行不足,才使人感到羞恥,我還沒聽説過罵人可以讓人受辱的呢。更何況,如果劉備是個君子,他不會感到恥辱;如果劉備是個小人,他非但不感到恥辱,還會用同樣的方法對付你。”

當然了,真正把呂布説服的還是最後這句話:“且渙他日之事劉將軍,猶今日之事將軍也,如一旦去此,復罵將軍,可乎?”意思是,今天我伺候你的時候罵劉備,明天我要是去伺候劉備時回罵你,你覺得這樣好嗎?袁渙這招效果明顯,以至“布慚而止”。

不友好的美德

一次,方丈遇到了一位外地的僧人,兩個人結伴外出雲遊。一户人家邀請他們進餐。能夠請來僧人,主人很高興,命令僕人們做最好的飯菜來招待客人。

但是,這位僧人正在禁食期,當食物上桌時,他只夾了一粒豌豆,放進嘴裏慢慢地嚼着。飯菜很豐盛,可他這一頓飯只吃了這一粒豌豆。

在離開的路上,方丈對他説:“當有人請你用餐時,不要讓你的虔誠變成一種冒犯。下次你再這樣拘謹,就沒人敢再請你了。”

僧人頓悟。從此,每當和別人一起用餐時,他也像眾人一樣正常地吃飯了。

Tags:三則 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