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作文素材 > 名人故事

吳孟超院士的人生故事

欄目: 名人故事 / 發佈於: / 人氣:1.43W

吳孟超,從醫68年來,他提出一整套肝臟外科的理論學説,開創了一系列臨牀救治的新方法,使我國的肝臟外科水平處於國際領先地位。他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被中央軍委授予“模範醫學專家”榮譽稱號。下面是小編收集的吳孟超院士的人生故事,快來看看吧!

吳孟超院士的人生故事

四月暖風,颳起陣陣感動。記者幾天採訪,解讀吳孟超的人生歷程,深切感受到他對黨的事業無比忠誠,感受到他愛黨愛國愛民的博大情懷。

回國、參軍、入黨

吳孟超總結式地對記者説:“我這一生有三條路走對了:回國、參軍、入黨。如果不是在自己的祖國,我也許會很有錢,但不會有我的事業;如果不在人民軍隊,我可能是個醫生,但不會有我的今天;如果不是加入黨組織,我可能會做個好人,但不會成為無產階級先鋒隊的一分子。”

1922年夏天,吳孟超出生在福建閩清。因為家境貧寒,在他3歲時,父親就背井離鄉到馬來西亞謀生。5歲那年,吳孟超跟着媽媽到馬來西亞投奔父親。很快,小孟超就幫着家裏舂米、割橡膠了。

“父母嘗夠了沒有文化的苦,再窮也要讓我認字、讀書。”於是,上午割膠、下午上學,這樣的生活一直延續到17歲。吳孟超讀書刻苦、用功,成績總是數一數二。而正是那段時間割膠,他把割膠刀玩得飛舞。採訪中,詼諧的吳孟超對記者説,這就是最早的“手術訓練”。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吳孟超深受抗日救國思想影響。初中畢業時,身為班長的他和同學們商量,把畢業聚餐費捐給國內浴血奮戰的抗日將士,得到一致同意。不久,他們竟然收到了朱德、毛澤東發來的感謝電。那封感謝電像燒紅的烙鐵一樣,深深地印在了吳孟超心裏,成為他一生難以忘卻的紅色記憶。

回國到延安找共產黨,上前線去抗日!這是他當時最迫切的願望。1940年春天,吳孟超約好同學一起登上回國的輪船。他們一路車船顛簸,經新加坡、過越南,自昆明入境。

到雲南後,由於戰爭封鎖,一時到不了延安,吳孟超只好在昆明繼續求學讀書。1943年秋天,吳孟超考取了德國人創辦的同濟醫學院,成為“中國外科之父”裘法祖的學生。

吳孟超至今記得1949年上海解放時的情景。那天,天剛矇矇亮,他打開宿舍臨街的窗户,發現馬路邊躺着一排排和衣而睡的解放軍戰士,沿街商鋪的門靜靜地關着,沒有半點嘈雜和喧鬧。他被眼前這支紀律嚴明、秋毫無犯的軍隊深深地震撼了。早就對共產黨充滿嚮往的他,此時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我一定要加入這支隊伍,跟黨走。

1956年,吳孟超的夙願終於實現。這年3月,他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5月,如願參軍入伍。從此,不論身處什麼樣的環境、遇到什麼樣的挫折、受到什麼樣的委屈,他對黨的信仰沒有絲毫動搖,為黨工作的忠心始終不變,並且始終充滿奮鬥的激情。

1958年,裘法祖受聘為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兼職教授,吳孟超再次成為他的學生。在裘法祖悉心指導下,吳孟超手術水平大有長進。但吳孟超覺得光做個普通“開刀匠”還不夠,到底該朝哪個方向發展呢?他把自己的想法如實告訴了老師。裘法祖對他説:“肝臟外科目前很薄弱,我國又是肝臟疾病高發地區,如果你有決心,可以往這個方向發展。”

吳孟超茅塞頓開。從此,拉開了向肝膽外科進軍的序幕。

挽救14000個生命

愛黨,就要以一個共產黨員的名義為民造福!自從選擇了肝臟外科作為自己的事業,吳孟超就與肝臟結下了不解之緣。

他一頭扎進圖書館,找到一本由美國人編寫的《肝臟外科入門》,並和同事方之揚將這本20多萬字的書翻譯出來。他先後創立了“五葉四段”解剖學理論,奠定了中國肝臟外科的理論基礎;創立間歇性肝門阻斷切肝法,提高了肝臟切除術的安全性;完成第一台成功的肝癌切除手術和世界第一例中肝葉切除術。這位“中國肝臟外科之父”,用神奇的雙手挽救了數以萬計病人的生命。

1975年,春節剛過,一個挺着大肚子的男子在家人攙扶下,點名要找吳孟超。原來患者8年前腹部長了個拳頭大的瘤子,去醫院檢查後認為是肝癌。兩年過去了,瘤子越長越大。換了個醫院去檢查,醫生説如果是肝癌的話活不了這麼久,於是做個穿刺。不料引起大出血,醫生再也不敢接診這個病人了。

吳孟超確認這是一個罕見的特大肝海綿狀血管瘤。檢查顯示,這個瘤子直徑竟達68cm。當時,國外將直徑在5cm以上的肝海綿狀血管瘤劃為“巨大”,患者的瘤子稱得上是“超級巨大”。其最危險的是腫瘤破裂會引起腹腔急性大出血,常可導致死亡。

吳孟超帶着助手查閲了國內外大量資料,在反覆推敲後,制訂了周密的手術方案。這個方案後來被肝臟外科界奉為經典。

考慮到手術難度高、風險大,學校和醫院調集了15個科室共40多名醫務人員全力配合。

8點30分,戰鬥打響!

當切口完全打開時,一個裝滿鮮血、藍紫色的巨大瘤體赫然呈現在眼前,讓所有在場的手術室“常客”都有點毛骨悚然。

吳孟超定了定神,沉着地切斷一根血管,並立即止血,又切斷一根血管,再止血,小心翼翼地剝離瘤體。

10分鐘,20分鐘,30分鐘,吳孟超重複着這些動作。

1小時,2小時,3小時,吳孟超依然重複着這些動作。

助手們看着他,大氣都不敢出。要知道手術刀只要稍稍碰破哪怕是一點點瘤體,鮮血立即會噴湧而出。

吳孟超的額頭滲出了汗水。護士見狀,連忙用紗布幫他吸掉。不斷滲出,不斷吸掉。

當鐘錶指向晚上8點30分,在手術枱上站了整整12個小時的吳孟超順利完成了手術!

36年過去了,這個患者依然健康地活着,已經80多歲的他還經常打電話給吳孟超,反覆表達他們全家人的感激。

吳孟超説:“我看重的不是創造奇蹟,而是救治生命。醫生要用自己的責任心,幫助一個個病人渡過難關。”

1983年春天,一對浙江的漁民夫婦,抱着出生4個月的女嬰求救吳孟超。吳孟超全面檢查後,很快斷定女嬰得的是“肝母細胞瘤”。這是一種少見的小兒胚胎性惡性腫瘤。當吳孟超把自己手術的想法告訴同事時,大家都為他捏一把汗。

對付危險的最好辦法就是做好最充分的準備。吳孟超和同事們制訂了詳細的手術方案,並請小兒科專家聯合作戰。經過3個多小時的緊張手術,有驚無險地從孩子肝臟上切下了重達600克的腫瘤,瘤子的體積竟比嬰兒的腦袋還大!10天后,孩子出院。

2004年9月,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的湖北女孩甜甜在父母陪伴下來找吳孟超求治。這個20歲剛出頭的姑娘中肝葉長了個巨大的海綿狀血管瘤,稍有不慎,就會因血管破裂大出血而死亡。

在多次討論和論證之後,吳孟超決定再闖中肝葉禁區,手術切除血管瘤。他帶領姚曉平教授用了近10個小時成功將瘤體完全切除。

“這個手術難度確實大,我們在手術中也創造了肝門阻斷新的紀錄,前後阻斷4次共103分鐘,才將瘤子切下來。”吳孟超記憶猶新地説,“瘤子有排球那麼大,放在一個臉盆裏都快滿了。”

幾十年來,吳孟超就是這樣,以一個醫學科學家的智慧和膽識,闖過了肝臟一個個“禁區”,創造了一個個世界之最,挽救了14000個鮮活的生命。直至今年90高齡,仍然奮戰在肝臟外科最前沿……

穿軍裝提醒我是一個兵

2010年4月1日,井岡山,細雨濛濛。

吳孟超率領醫院40多名黨支部書記和專家教授,千里奔赴井岡山,追尋紅軍足跡,祭奠革命先烈,服務老區人民。記者隨同參加,見證了這一行動。

在小井紅軍烈士墓前,吳孟超向長眠在那裏的130名紅軍烈士肅立默哀,三鞠躬。之後,他帶着大家到紅軍第一所醫院——小井紅軍醫院舊址尋根。吳孟超還不顧勞累,親自給井岡山地區醫務人員講授肝膽外科疾病的診療技術。接着,又趕到井岡山人民醫院,為住院的病人會診,還與井岡山人民醫院簽訂了友好醫院幫帶協議,用醫療技術反哺老區人民。

軍人,是吳孟超的本色。讓自己和戰友們永葆軍人本色,是吳孟超幾十年來一直努力的事。

吳孟超有着特殊的軍裝情結。一般説來,在醫院工作的人為了方便,是不大穿軍裝的。但吳孟超不一樣,他一年四季都穿軍裝,而且軍容嚴整,夏天再熱,他也不挽袖子,風紀扣和袖釦都扣得嚴嚴實實。吳孟超説:“只要穿上軍裝,就能提醒自己是一個兵,而作為一個兵,軍人的使命和職責就一刻也不能丟。”

無論是抗洪搶險、抗震救災,還是在抗擊“非典”的戰場,就連普通的“健康軍營行”活動,總是活躍着吳孟超的身影。

1998年,長江洪水,吳孟超請示親赴抗洪前線,但因年事已高未能如願。後來,多次為在抗洪中受傷的將士手術、會診,為抗洪將士的健康竭盡全力。

2001年,吳孟超在醫院建立“軍人救治綠色通道”,為三軍將士提供最便捷的醫療服務。

2003年,“非典”肆虐。他以一個老兵的敏感立即從醫院抽調人員成立“抗非醫療小分隊”,隨時準備奔赴小湯山。

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特大地震,吳孟超第一時間要求參加醫療隊,到一線搶救地震傷員。坐鎮指揮後,開通遠程視頻會診系統,親自指導一線醫療救援。他還主動繳納2萬元特殊黨費,並以上海吳孟超醫學科技基金會名義,向災區捐贈價值500萬元的急救藥品,救助災區羣眾。

2005年以來,吳孟超每年都堅持參加“健康軍營行”活動,帶領醫療隊入海港、登哨所、到連隊,走進野戰駐訓點和海軍艦艇部隊,把戰士宿舍變成流動診室,把對基層官兵的關懷一次次送到了部隊官兵的心坎上。一位基層連長感慨地説:“我們做夢都沒有想到,這樣國寶級的醫學大家,能親自來給我們基層官兵體檢、諮詢,我們太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