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作文素材 > 名人故事

貝多芬晚年失聰的故事

欄目: 名人故事 / 發佈於: / 人氣:1.73W

在貝多芬26歲那年,他經受着耳聾的打擊,絕望無比的他,心中痛苦萬分,想到今後就要告別有聲的世界了,下面一起去閲讀一下貝多芬晚年失聰的故事吧!

貝多芬晚年失聰的故事

貝多芬失聰耳聾是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的事實,但是,你知道貝多芬什麼時候失聰的嗎?貝多芬的失聰為他的工作帶來了哪些困擾嗎?現在全方面為你解析貝多芬的充滿坎坷而又不平凡的一生,來看看這位音樂大師的人生際遇是如何吧!關於貝多芬什麼時候失聰這個問題,很多網友在網上猜測紛紛。有的説他是少年時耳聾的,也有的説他是先天性耳聾,更有人説他是完全沒有失聰,其實,貝多芬是在39歲時候就已經聽力衰退了,在那一年他患了一場大病,他的關節位已經受到病魔的侵擾,這些因素最終摧毀了他的身體,也奪走了他的聽力。

所以貝多芬什麼時候失聰你明白了嗎?雖然在39歲開始就已經漸漸聽力衰退,但是在這之後的一二十年裏,他的聽力仍然存在,只不過是跟正常人有差別了,作為一個音樂家來説耳朵毫無疑問是最重要的器官,失聰後的貝多芬在創作上比常人面臨更多的困難和挫折,但是貝多芬以其獨有的毅力克服了這些困難,也戰勝了自己。現在網上關於貝多芬什麼時候失聰的話題仍然是爭鬥不休,希望答案能為你解開疑惑,雖然貝多芬失聰的年份已經確定了,但是關於這位享譽世界的音樂大師中有太多的謎團沒有解開,希望大家都有一個理性的態度對待先烈,認真看待他為人類發展作出的貢獻。

貝多芬是一個世界級別的音樂家,但是我們都知道他有過一段不堪的歲月,他的命運中有一個很大的傷痕,那就是貝多芬失聰了。聽力對於一個音樂家而言是多麼重要了,聽力對於音樂家就好比是雙腿對於田徑運動員,就好比是畫筆對於畫家,失聰之後的音樂家肯定是備受打擊的。那麼,貝多芬失聰後有沒有受到打擊呢?他在失聰之後有沒有繼續和音樂在一起呢?

在貝多芬失聰後,他也曾經有過一段崩潰的歲月,在那段時間,貝多芬不敢和自己的朋友熟人見面,他害怕其他人知道自己失聰的悲劇。但是貝多芬的低落期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作為一個熱愛音樂的人,他最終還是從音樂當中獲得了力量。貝多芬失聰後並沒有放棄音樂,他並不願意聽任命運的安排,他並不打算放棄自己的命運。他開始反抗自己的命運。他利用骨傳導的方式來聆聽音樂,就是利用這樣的一種方式,貝多芬繼續堅持自己的創作。貝多芬在彈鋼琴的時候,總是會在自己的嘴裏面放上一塊木頭,木頭和鋼琴連接在一起,然後木頭可以讓貝多芬感知到音樂聲。利用這樣的一種方式,讓貝多芬在失去雙耳之後還是創作了很多的知名的樂曲。貝多芬失聰後並沒有放棄音樂,相反他用他的堅持給我們後代人創作了很多的知名的樂曲,他的他的經歷告訴我們什麼叫做堅持,什麼叫做熱愛。

拓展:更多貝多芬的故事介紹

1、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故事

有一年秋天,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來到萊茵河邊的一個小鎮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從一所茅屋裏傳出來,彈的正是他的曲子。

貝多芬走近茅屋,琴聲突然停了,屋子裏有人在談話。一個姑娘説∶“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一個男的説∶“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姑娘説∶“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説説罷了。”

貝多芬聽到這裏,就推開門,輕輕地走了進去。茅屋裏點着一支蠟燭。在微弱的燭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舊鋼琴,前面坐着個十六七歲的姑娘,臉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皮鞋匠看見進來個陌生人,站起來問∶“先生,您找誰?走錯門了吧?”貝多芬説∶“不,我是來彈一首曲子給這位姑娘聽的。”

姑娘連忙站起來讓座。貝多芬坐在鋼琴前面,彈起盲姑娘剛才彈的那首曲子來。盲姑娘聽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動地説∶“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貝多芬沒有回答,他問盲姑娘∶“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

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裏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窮兄妹倆,藉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來。

皮鞋匠靜靜地聽着。他好像面對着大海,月光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着岸邊湧過來……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着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彷彿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湧的大海。

兄妹倆被美妙的琴聲陶醉了。等他們甦醒過來,貝多芬早已離開了茅屋。他飛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剛才彈的曲子—《月光曲》記錄了下來。

2、貝多芬怒斥歌德的故事

1812 年,德國當時文藝界的兩個巨人貝多芬和歌德,在風景如畫的波希米的浴場帕烈茲相遇。貝多芬是歌德作品的崇拜者,曾説:“歌德的詩使我幸福。”因此,貝多芬見到了歐德,心情很是激動。他希望能從這位大詩人的智慧中進一步探索他的靈魂,從中吸取靈感與力量。但是,這一次見面使貝多芬大失所望。他們愉快地見面,卻怒氣衝衝地分手了。

事情原來是這樣的。當貝多芬正和歌德熱烈敍談時,皇后、太子和侍臣來到了他們身邊。貝多芬對這些皇室貴人,歷來非常厭惡,因此當皇太子裝出很熱情的樣子向他脱帽致敬,皇后也跟着親熱地向他點頭招呼時,他卻把頭一昂,似乎什麼也沒看見一樣。但是歌德卻不同了,他受寵若驚似的,趕忙抖抖身上的灰塵,整整自己的衣領,把帽子脱下拿在手中,然後迎上前去,向皇后、太子彎腰致敬。

看見歌德這種卑躬屈膝的樣子,貝多芬只覺得先前心目中這位詩人的偉大形象頓時土崩瓦解。當那羣皇室貴族浩浩蕩蕩地走過去之後,貝多芬幾乎用吵架的聲調對歌德説:“你不是我想象中《葛茲》、《浮士德》的作者,你是一個可笑的庸人。”歌德聽後,連耳根都紅了。

從此,他倆再沒見過面。

3、貝多芬練琴的小故事

德國音樂家貝多芬,是歐洲音樂史上最著名的音樂家之一,他1770年出生在德國的波恩,在貝多芬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對他的期望非常高,希望自己的兒子成為莫扎特式的音樂神童。在貝多芬才4歲的時候,父親便把一堆的曲譜放在貝多芬面前讓他彈奏,有時候貝多芬把小手都練腫了還是不敢休息。

一天,教堂的鐘聲都已經敲了12下了,貝多芬還在練習,他必須等到父親回來檢查他的曲子才能睡覺,母親看着眼睛眯成一條縫的貝多芬,垂憐的對他説:“孩子,都12點了,先去睡覺吧。”

“不行,爸爸等會回來看見我沒有練琴,會打我的。”

媽媽對這個酒徒的丈夫也沒有辦法,只好抱着貝多芬在琴邊流淚,很快,貝多芬在母親的懷抱睡着了,媽媽便把他抱上了牀。

當鐘聲再次敲響的時候,貝多芬的酒徒父親回來了,“那個小兔崽子呢,怎麼不練琴了?”

“你不看看都幾點了,還讓孩子練琴,你要把他弄死才肯罷休啊?”

“對,你説的對”貝多芬父親一邊説着,一邊來到貝多芬牀邊,把貝多芬提了起來,母親怎麼攔也攔不住。

貝多芬迷迷糊糊的在琴上一邊彈,一邊閉着眼睛,儘管如此,貝多芬的琴聲還是十分流暢自然。

“行,這還有點莫扎特的樣子。”父親在一邊高興的説。

一晃幾年過去了,貝多芬從4歲長到了8歲,經過4年的刻苦練習,他的鋼琴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的酒徒父親也感到滿意,於是便讓他在音樂院舉行了一次獨奏音樂會,這次演出非常成功,父親享受到了兒子成功的喜悦。

貝多芬是西方古典音樂中的愷撒。可有誰知道,貝多芬25歲時患耳疾,45歲時失聰。貝多芬的音樂給後人帶來了無盡的享受,可他卻不能在生前享受到自己創作的作品。

請注意這個天生的音樂家

1770年12月6日,貝多芬誕生在波恩市的一個音樂世家。他4歲時就會彈奏羽管鍵琴,8歲起就登台演出,並獲得了音樂神童的美譽。10歲時,他拜師於普魯士最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聶費。12歲時經聶費的推薦,到瓦爾特斯坦伯爵的宮廷樂隊充任管風琴師助手,這是貝多芬"音樂僕役"生涯的開始。

17歲時,貝多芬去拜訪音樂大師莫扎特,受到熱情接待。莫扎特在聽完貝多芬彈了幾首鋼琴曲子後興奮地説:"各位,請注意這位年輕人,不久的將來他就會博得世人的稱讚!"莫扎特還答應給貝多芬上課。可惜此後兩個月,貝多芬母親突然去世。對此,貝多芬父親意志消沉,終日酗酒,貝多芬不得不挑起了養家餬口的重擔,再次回到原來的歌劇院當鋼琴師。

19歲那年,法國大路程爆發,貝多芬滿懷激情地寫了《誰是自由人》的合唱曲來表達他對自由與民主的渴望。後來,貝多芬通過人介紹,認識了李希諾夫斯基公爵。他很欣賞貝多芬的才華,收他為音樂僕役。貝多芬也很快以自己的即興鋼琴奏迷住了維也納人,其音樂旋律時而如細水潺流,時而如驚濤駭浪,時而如鳥語雞鳴,時而如暴風驟雨。有人曾評論貝多芬的即興曲"充滿了生命和美妙"。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

30歲時,貝多芬愛上了一個伯爵小姐朱麗葉.琪查爾迪,但她父親嫌貝多芬出身低賤,硬是把女兒許配給一個伯爵。這給了貝多芬極大的精神刺激,據説他的名曲《致愛麗絲》就是在這段時間內創作的。

失戀固然令他傷心,但更令他傷心的是他的耳朵開始發聾。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寫到:"我過着一種悲慘的生活......要是幹別的職業,也許還可以;但在我的行當裏,這是最可怕的遭遇!"貝多芬曾竭力治療,卻無濟於事,他搬到維也那鄉下去療養了兩年。結果病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更加惡化了,就連窗口對面的教堂鐘聲都聽不到了。

絕望中,貝多芬多次想到了死,但他不甘心就這樣離開人世,他堅信只有音樂才能拯救他。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寫到:"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不容它毀掉我!"貝多芬立志要在餘生中從事音樂創作。從此,維也那的官廷樂會少了一位出色的鋼琴彈奏家,但世界樂壇卻誕生了一位不朽的作曲家。

貝多芬從32歲起開始音樂創作,在近兩年的彷徨與探索後,他終於創作出第一部具有自己鮮明特點的作品--《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其最突出的特點是音調跌宕起伏,時而沉靜凝思,時而憤慨咆哮,令人情緒激憤。貝多芬創作《英雄交響曲》,本來是想獻給拿破崙的,但他聽到拿破崙在巴黎聖母院加冕稱帝的消息時,怒不可遏,憤而塗去原來的獻詞,而是把它改成:《英雄交響曲》--為紀念一位偉大的人物而作。

貝多芬只有一個

1809年10月,法軍佔領維也那,趨炎附勢的奧地利貴族們爭向佔領者們獻媚,其中也包括李希諾夫斯基公爵,他強迫貝多芬為法軍軍官彈奏鋼琴聽,這使貝多芬忍無可忍,他操起一隻凳子向公爵扔去,並在當晚離開了伯爵家。行前留下一張紙條,上書:"公爵,您所以成為一個公爵,只是由於偶然的出身所造成;而我之所以成為貝多芬,卻是由於我自己。公爵現在有的是,將來也有的是;而貝多芬卻只有一個!"

另一次,當貝多芬與歌德一同散步時,迎面撞見了皇后,太子和一羣貴族們。面對他們,歌德立刻讓路,而貝多芬則坦然地説:"讓路的應是他們,而不是我們!"但歌德還是摘下禮帽,躬身立在路旁,而貝多芬則揹着雙手,闊步向前。結果太子認出是貝多芬,連忙脱下禮帽向他致意,其侍從們也畢恭畢敬地分列兩邊,目送貝多芬挺胸而過。那次,貝多芬真正感到了做人的尊嚴。

貝多芬54歲時,創造出《第九交響曲》(《歡樂頌》)。他前後用了六年時間來創作、修改這部曲子。1824年5月7日,《第九交響曲》首次在維也那卡德劇院演奏。貝多芬親自指揮演奏,他既不看眼前的樂譜,也聽不見絲毫的琴聲。他全憑自己的記憶來指揮這場演奏。結果聽眾們興奮若狂,不時爆發出熱烈的喝采聲,鼓掌次數多達五次!而皇族成員出場也不過鼓掌三次。

貝多芬自勵人格的心理分析

從心理學上講,貝多芬之所以會在極度困苦的狀況下,一再創作出輝煌無比的音樂篇章,這與他的自勵人格有極大關係。自勵人格的突出特點是能很快將生活中的壓力轉化為自我勵志的動力,並在不斷的奮鬥中獲得精神上的滿足。自勵人格的人還很善於昇華個人的精神痛苦,他們會把每一次生活挫折都當成個人成長的.契機,從而磨練個人的意志。

貝多芬的可貴在於他每每生活失意時,都會在音樂創作中尋求內心的平衡。例如,貝多芬因失戀而譜寫出《致愛麗絲》,因嚮往自由而譜寫出《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因失聰而譜寫出《第九交響曲》(《歡樂頌》),他的音樂創作都飽含對人生的深刻感受,又充滿了激情。他最大的名言是"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他用一生的努力去向世人證明他有這個能力!

貝多芬的可貴還在於他永遠傲視達官顯貴,不因自己出身卑賤就去刻意巴結他們。他在音樂創作當中也突出體現出他的傲骨,他譜寫的旋律可比驚濤駭浪,可如氣壯山河,充滿了個性特徵。

一個失聰之人,卻能寫出人類最動聽,最振奮的音樂篇章,這是貝多芬自勵人格的不朽傳奇。

狂徒的貝多芬

貝多芬對於世故人情,疏忽得很,又往往專橫獨斷,藐視一世。表面看來簡直是一個狂徒。所以除了能十分理解他、原諒他的人--以外,貝多芬沒有知交的朋友。且對於寓居的旅舍的主人,常常衝突,至於激烈,故一年中必遷居數次。評論家形容他這橫暴的性格,有這樣的話:

"貝多芬是獨自生活在無人的荒島上,而一旦突然被帶到歐洲的文明社會裏來的人。"

這話把貝多芬的一面説得十分透徹。自來藝術家往往有浪漫不拘的行為,而貝多芬竟是一個極例。當時歐洲有名的鋼琴家車爾尼有一天去訪問他,看見他耳上纏着重重的紗布,蹲伏在室內。車爾尼出來對人説:

"這人不像歐洲第一大音樂家,倒頗像漂流在荒島上的魯濱孫。"

他常常用棉花蘸黃色藥水,塞在耳中,外纏紗布。他顎上的須常常長到半英寸以上。頭髮似乎從來不曾接觸過梳櫛。麥束一般地矗立在頭上。他曾經為了一盆湯做得不好,大動怒氣,拿起來連盆投在旅舍主人的身上。他常常拔出蠟燭的心子來當牙籤用。又在上午,街上正熱鬧的時候,穿了寢衣,在靠街的窗口剃鬍須,不管人家的注目與驚訝。有一次為了動怒,拿起一個開蓋的墨水瓶來,投在鋼琴的鍵盤上。他彈琴的時候,因為長久之後手指發熱,常常在鋼琴旁邊放一盆冷水,彈到手指發熱的時候,就把兩手在冷水中一浸,然後繼續彈奏。然而他的動作很亂暴,每逢彈一回琴,必灑一大堆的冷水在地板上,這冷水從地板縫中流下去,滴在下面的住人的寢牀中。樓下的主人詰問這旅舍主人,旅舍主人對貝多芬説了幾句話,貝多芬就動怒,立刻遷出這旅舍。

貝多芬的姿勢極為醜陋。頭大,身短,面上不容易有笑容,動作又極拙劣。有一次他也想學跳舞,然而他不會按了拍子而動作。據傳記者説,他的相貌的表情常常是冷酷而苦悶。身長五英尺四英寸,肩幅極廣,面上多痘瘡疤,臉皮作赤茶色而粗糙,鼻硬而直。指短,且五指長短略等,手的背面長着很長的毛。頭髮多而黑,永不梳櫛,永不戴帽,常常蓬頭出外散步。起風的日子,他的頭髮就被吹得像火焰一般。人們在荒郊中遇見他,幾疑為地獄中的惡魔。

......

凡此種種強頑怒暴的習氣,都是因了他心中所懷抱的大苦悶而來的。而他的苦悶的源泉,全在於他所罹的聾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