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作文素材 > 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及典故大全

欄目: 成語故事 / 發佈於: / 人氣:2.67W

成語,是我國漢字語言詞彙中一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成語故事及典故大全,歡迎閲讀。

成語故事及典故大全

小巫見大巫

【成語故事】三國時,有兩個同鄉好友,一個名叫陳琳在魏國作官;一個叫張紘,在東吳作孫權的謀士。兩人都很有文學才華,雖然各事其主,但相互仰慕,經常有書信來往,探討作品。

有一次張紘見了栩榴枕很是喜歡,專門為此作賦。千里之外的陳琳見到了這篇賦後,讚賞不已。在一次請客宴賓時,特地拿出文章讓在座的賓客傳閲、欣賞,嘴裏還不斷地誇耀説:“這篇文章寫得多麼脱俗清新呀!你們知道嗎,這是我的同鄉張紘寫的呀……”

過了不久,張紘也看到了陳琳寫的《武庫賦》和《應機論》,不由得擊掌叫好,並馬上寫了一封信給陳琳。信上對陳琳文辭清新、見解獨到的文章風格大加讚賞,並表示要好好地向他學習。

陳琳見信後感慨極了,他在覆信時謙虛他説:“我生活在北方,消息閉塞,與天下的文人學士交往很少,沒見過大世面。只是這裏能寫文章的人不多,因此我在這兒容易冒尖,得到了大家過分的稱讚,並不是我的才學真有那麼好,是你太誇獎我了。我和你及張昭兩人相比,差距實在太大了,就好像小巫遇見大巫,沒法施展巫術了。”

水滴石穿

張乖崖是崇陽縣的縣官。一次,他看見一個管理倉庫的小吏從倉庫出來時,順手將倉庫裏的一枚銅錢放進了自己的口袋。他立即派人把這小吏抓來追問,並且下令用棍棒拷打,小吏心裏不服,大聲嚷道:“一枚銅錢有什麼了不起?為什麼對我這麼兇狠啊!”

張乖崖聽了,就拿起筆來,寫了一條批語:“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意思是:一天一個銅元,一千日就是一千個銅元,這就像用繩子鋸木頭、水滴石頭一樣,日久天長,木頭也會被鋸斷,石頭也會被滴穿的。然後,他下令將這小吏斬首。

成語“水滴石穿”就是由這個故事來的。有時也寫成“滴水穿石”,含義是一樣的,故事原來的意思是説缺點、錯誤雖小,積累起來,也會造成很大危害。張乖崖就是根據這一條殺了小吏,這自然是濫用刑法。現在常從積極方面來使用,比喻學習或辦事只要有恆心、堅持不懈,就能夠“水滴石穿”,戰勝困難,得到成功。

口蜜腹劍

出於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唐玄宗天寶元年》:“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意思為嘴上甜,心裏狠。形容兩面派的狡猾陰險,多指蛇蠍心腸的人。

唐玄宗(李隆基)的兵部尚書李林甫,論才藝,也還不錯,一手字,畫都很好;但他做官卻不真真誠誠的辦事,而是一味遷就和迎合玄宗的意旨。不但如此,他還用些不正當的方法結交玄宗親信的宦官和妃子。

因此,他很得玄宗的寵信,一直在朝中做了十九年的官。李林甫和一般人接觸。也總是在外貌上表現出和人很友好,非常合作,嘴裏並説盡所有可以説的好聽的、善意的話。可是實際上,他的性情和他的表面態度完全相反;他竟是一個非常狡猖陰險,常常使壞主意來害人的人。但是,壞人雖然有時可以得達害人的目的,逞奸謀於一時,日子久了,人家就發現了地這種偽善,於是大家便在背地裏説他“口有蜜、腹有劍”。即是:口上甜甜蜜蜜,心中利劍害人。唐朝還有一個做中書侍郎的李義府,平常的行動和表情,顯得非常忠厚和温和;而且他不管和誰説話,總一定先自己咧開嘴笑,表現出十分誠懇和善良的樣子。其實地的心地既刻薄,又奸詐,常使用陰險的計策害人。日子久了,人家也發現了他的這種假面具,就在背地裹説他“笑中有刀”。像李林甫和李義府那樣的人是非常可怕的,因為也表裏不一,若不小心,便要上當受害。所以“口蜜腹劍”不但是一句好成語,而且可作我們交友的戒言。“口蜜腹劍”和“笑裏藏刀”雖出自兩個人的兩個故事,但其含義是相同的,都是形容人口是心非和表裏不一致;外面表現的很好,很討人好感,叫人願意結交,而心裏卻是儘想些壞主意計算人,謀害人。

反覆推敲

唐朝有個詩人叫賈島。有一天,他騎着毛驢外出,在路上一面走,一面作詩,其中有兩句是:“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

賈島反覆地吟誦這兩句詩,還用手做着推敲的姿勢,是“推門”好呢,還是“敲門”好呢?他一時定不下來。

這時候,文學家韓愈經過這裏。按當時規定,官員來了,行人都要讓路。可是賈島仍然在低着頭吟詩,不覺一頭撞到了韓愈的儀仗隊裏。

公差馬上把賈島從驢背上拽下來,推到韓愈眼前。賈島只好把作詩的事講了。韓愈聽後不僅沒有責備賈島,反而笑着對賈島説:“還是‘敲’字好啊!”

這個故事後來形成了一個詞語,叫“推敲”。意思是在文字上再三琢磨修改。“反覆推敲”就是反覆琢磨,一再修改。

和“推敲”相近的還有“斟酌”這個詞,和“字斟句酌”的成語。

外強中乾

秦國和晉國之間發生了戰爭,晉惠公要使用鄭國贈送的馬來駕車。大臣慶鄭勸告惠公説:“自古以來,打仗時都要用本國的好馬,因為它土生土長,熟悉道路,聽從使喚。用外國的馬,不好駕馭(控制),一遇到意外,就會亂踢亂叫。而且這種馬外表看起來好像很強壯,實際上並沒有什麼能耐(原文是‘外強中乾’),怎麼能作戰呢?”但是惠公沒有聽從慶鄭的勸説。

戰鬥打響後,晉國的車馬便亂跑一氣,很快陷入泥濘,進退不得。結果被秦軍打得大敗,晉惠公也被秦軍活捉了。

慶鄭所説的“外強中乾”這句話,後來就成了成語。“外”是外表,表面;“中”是中間,內部;“幹”是乾枯、空虛。用來形容外表強大、實際上內部力量空虛。

和這近似的成語有“色厲內荏”。“色”是臉上的神色;“厲”是兇猛;“荏”是軟弱。這句成語是説外表強硬而內心膽怯。

生吞活剝

唐朝時,有個縣的武官叫張懷慶。他為了追求名利,常常弄虛作假,把別人的作品,改頭換面當做自己的“創作”。當時詩人王昌齡、名士郭正一聲望都很高,張懷慶便常常抄襲他們的作品。

大臣李義府寫了一首“鏤月為歌扇,裁雲作舞衣”的五言詩。意思是要把天上的明月雕刻成歌舞時用的扇子,把空中的彩雲剪裁成跳舞時穿的衣裳,想象奇特。張懷慶一看,便抄了下來,並在每句詩的開頭加上兩個字,湊成了一首“生情鏤月為歌扇,出性裁雲作舞衣”的七言詩。經他這麼一“創作”,詩句都不通了,誰也不知道寫的是什麼意思。

張懷慶這首詩一傳出,人們就議論紛紛,有人根據他常常抄王昌齡、郭正一作品的行為,還給他編了順口溜,嘲笑他是“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這句話,經過簡化成了成語“生吞活剝”,使用上也發生了變化。現在用來比喻一些人不經過思考,不經過消化,就生硬地照抄照搬別人的經驗、方法。

口若懸河

晉朝時,有一位大學問家,名叫郭象,字子玄。

他在年輕的時候,已經是一個很有才學的人。尤其是他對於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一些現象,都能留心觀察,然後再冷靜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他的知識十分淵博,對於事情也常常能有獨到的見解。後來,他又潛心研究老子和莊子的學説,並且對他們的學説有深刻的理解。

過了些年,朝廷一再派人來請他。他實在推辭不掉,只得答應了,到朝中做了黃門待郎。到了京城,由於他的知識很豐富,所以無論對什麼事情都能説得頭頭是道,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又非常喜歡發表自己的見解,因此每當人們聽他談論時,都覺得津津有味。

當時有一位太尉王衍,十分欣賞郭象的口才,他常常在別人面前讚揚郭象説:“聽郭象説話,就好象一條倒懸起來的河流,滔滔不絕地往下灌注,永遠沒有枯竭的時候。”郭象的辯才,由此可知。

後人就以“口若懸河”來形容人善於説話,一旦説起話來就像倒懸的河水、滔滔不絕,永遠沒有停止的時候。

司空見慣

劉禹錫是唐朝中期一位傑出的詩人。他在朝廷任職期間,曾在政冶上謀求改革,失敗後降了職,被貶到偏僻的地方去當刺史(官職名),晚年才回京城。回京途經揚州時,他的朋友李紳為他舉行宴會。李紳當過“司空”(官職名),家裏很富有,也很講究排場。宴會上喝酒談笑,李紳又讓歌女出來演唱,並要她們向劉禹錫殷勤地敬酒。面對這種豪華場面,劉禹錫情不自禁地吟了首詩:

高髻雲鬟宮樣粧,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江南刺史腸。成語“司空見慣”就是由詩句“司空見慣渾閒事”壓縮而成的。“司空”

原詩中指李紳。“見慣”是看得習慣了。現在“司空”已經失去了具體意義,這句成語用來形容看得太多、便不足為奇。

類似的成語還有“屢見不鮮”。“屢”表明次數多;“鮮”是新鮮、新奇。也就是説,見多了就不覺得新鮮了。

對症下藥

東漢末年,有一個傑出的醫學家叫華佗,他的醫術非常高明。有兩個病人,一個叫李延,一個叫倪尋,都得了頭痛發熱病,找過很多

醫生也沒治好,於是來找華佗。華佗經過細心診斷,給他們各開了一個藥方。給李延開的藥方是發散藥,

給倪尋開的藥方是瀉藥。他們倆一看,心裏就嘀咕起來:都是一樣的病,怎麼用藥完全不同呀?便問華佗這是什麼道理。

華佗説:“吃藥要看具體情況,你們症狀相同,可是得病的原因卻不同。倪尋的病是從內部傷食引起的,李延卻是從外部受寒造成的。病因不同,當然用藥就不能相同了。”

兩人聽了,便放心服藥,病果然很快好了。由這個故事產生了成語“對症下藥”。“症”指病症。現在這成語的用

法廣泛得多。不光形容治病,凡是針對具體情況,具體問題,採取恰當措施和方法的,都可以用這個成語來比喻。相近的成語還有“有的放矢”。“的”是靶子;“矢”是箭。意思是要有目標地射箭。“對症下藥”強調的是要根據客觀情況採取有效方法;“有的放矢”強調的是辦事要有目的性、針對性。

大器晚成

謂貴重器物需要長時間才能完成。常比喻大才之人成就往往較晚。《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聲。”漢王充《論衡·狀留》:“大器晚成,寳貨難售。大崇一朝輒成賈者,菜果之物也。”《三國志·魏志·崔琰傳》:“琰從弟林,少無名望,雖姻族猶多輕之,而琰常曰:‘此所謂大器晚成者也,終必遠至。’”宋陳師道《後山談叢》卷二:“暮年方妙者,乃大器晚成爾。”《儒林外史》第四九回:“二位先生高才久屈,將來定是大器晚成的。”老舍《四世同堂》四一:“最後,那馳名的‘白杏’用綿紙遮護着下了市,好象大器晚成似的結束了杏的季節。”

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齊桓公帶兵攻打山戎國,獲得了勝利。山戎國王逃到了孤竹國。齊桓公緊追不放,又向孤竹國進軍。

去時正是春暖花開的季節,等到孤竹國被打敗時,已經春去冬來了。出征時還有茂密的樹林,現在盡是枯枝敗葉;那時只見遍地的鮮花,現在全是茫茫的白雪,來時道路的痕跡,一點兒都找不到了。齊國軍*迷了路,被圍在山裏,齊桓公焦急萬分。這時候,大臣管仲想出了個辦法,他讓士兵牽出幾匹老馬在前面帶路。大軍緊緊地跟在後面,就這樣終於回到了齊國。

成語“老馬識途”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意思是老馬認識道路。“途”就是路途、道路。現在一般用它來比喻有經驗的人熟悉情況,瞭解規律。有時候也寫作“識途老馬”,意思是一樣的。

大材小用

周瑜病死後,魯肅向孫權推薦龐統,孫權不用他。魯肅就推薦龐統去投奔劉備。劉備見他長相難看,就將他安排到耒陽縣當縣令,龐統不悦想用才學打動劉備,又見諸葛亮不在,只得辭行。到了那以後,終日借酒澆愁。劉備聽聞龐統不理政事,終日把酒取樂,大怒,命張飛去荊南巡視。張飛遂與孫乾一同前往。到時未見龐統出來迎接。龐統的同僚告訴張飛,龐統如何不理政事。張飛大怒,想擒拿龐統。孫乾勸他見了龐統,治罪不遲。張飛見龐統後,大喝他把縣的各種事給廢了。而龐統卻認為都是小事,結果只用半天的時間,就把這個月的事都處理了,張飛佩服不已,就向劉備推薦了他。後人便演化出了龐統當縣令——大材小用的歇後語。

因勢利導

戰國時期的孫臏是有名的軍事家,他曾經與龐涓一起學過兵法。後來龐涓在魏國當了將軍,很受信任,但是他深知自己的才幹不如孫臏,就假意邀請孫臏來到魏國,設毒計挖掉了孫臏的兩隻膝蓋骨。

後來,孫臏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祕密逃到了齊國,受到了齊國的信任。有一次,魏國派龐涓與趙國一起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王派田忌為將軍,孫臏為軍師,帶着軍*前去幫助韓國。孫臏和田忌一進軍,就直指魏國的都城大梁,迫使龐涓撤兵回國。孫臏見龐涓被引誘回來,就對田忌説:“魏國軍*強悍,看不起齊國,總以為咱們的軍*膽子小。善於指揮作戰的人就要順着這一趨勢往有利的方面來引導(原話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現在我們可以假裝敗退,採用逐日減灶的計策,好讓敵人產生誤解。”於是田忌命令部*修灶做飯,第一天修十萬個灶,第二天修五萬個灶,第三天減少到三萬個灶。

龐涓看到齊軍的柴灶一天天減少,以為齊軍士兵膽小,逃跑了大半,便只帶一部分輕騎兵去追擊。

孫臏估計追兵夜晚可以趕到地勢險要的馬陵,就選定一棵大樹,颳去樹皮,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下!”幾個大字,並且讓一些射手埋伏在大樹周圍的亂草叢中,約定見到火光時,一齊放箭。

果然,龐涓在夜裏趕到了馬陵。當他派人點着火把辨認樹上的字跡時,無數飛箭一起朝火光射來。頓時,魏軍大亂。龐涓這時才知中了圈套,走投無路,只好自殺了。

這就是歷史上“孫龐鬥智”的故事。成語“因勢利導”就是由孫臏所説的“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簡化來的。“因”是順着、按照;“勢”是趨勢;“導”是引導。整個成語的意思是要順着事物發展的趨勢和規律來很好地加以引導。

後生可畏

後生可畏hòu shēng kě wèi,出自先秦·孔子《論語·子罕》。指青年人勢必超過前輩,令人敬畏。

孔子在遊歷的時候,碰見三個小孩,有兩個正在玩耍,另一個小孩卻站在旁邊。孔子覺得奇怪,就問站着的小孩為什麼不和大家一起玩。小孩很認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鬧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會傷人的身體;再退一步説,撕破了衣服,也沒有什麼好處。所以我不願和他們玩。這有什麼可奇怪的呢?”

過了一會兒,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裏面,好久不出來,也不給準備動身的孔子讓路。孔子忍不住又問:“你坐在裏面,為什麼不避讓車子?”“我只聽説車子要繞城走,沒有聽説過城堡還要避車子的!”孩子説。孔子非常驚訝,覺得這麼小的孩子,竟如此會説話,實在是了不起,於是讚歎他説:“你這麼小的年紀,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小孩卻回答説:“我聽人説,魚生下來,三天就會游泳,兔生下來,三天就能在地裏跑,馬生下來,三天就可跟着母馬行走,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麼大小可言呢?”孔子不由感歎他説:“好啊,我現在才知道少年人實在了不起呀!”

自相矛盾

矛與盾是古代的兩種兵器。長矛用來進攻,可以刺殺敵人;盾牌用來防禦,可以保護自己。

楚國有個出售武器的人,帶着他製造的矛和盾到處推銷。逢人就説他的矛和盾是用最堅硬的材料製成的。他一會兒指着盾牌對人誇口:“我的盾是特製的,最堅硬,任何武器也刺不透!”一會兒又舉着長矛吹噓:“我的長矛是最鋒利的!能刺透任何東西!”

有個人問:“那麼用你的長矛去刺你的盾牌,又會怎樣呢(原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問得他一句話也答不上來。

成語“自相矛盾”就來自這個故事。它用來比喻那種辦事、説話前後牴觸、互相對立的情況。

大公無私

春秋時,晉國一個叫南陽的地方缺個縣令,晉平公就去問當時大夫祁黃羊,對他説:“南陽縣缺個縣令,你看,應該派誰去當這個官比較合適呢?”

祁黃羊毫不遲疑地回答説:“叫解狐去,他為人公正,做那裏的縣令最合適了,他一定能夠勝任的!”

平公驚奇地問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你為什麼還要推薦他呢!”

祁黃羊笑着説:“您只問我什麼人能夠勝任,誰最合適當南陽的縣令,您並沒有問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我和他只是私人的恩怨,並不能掩蓋他的才華嘛。”

晉平公覺得他的話很有道理,也覺得解狐這個人確實不錯,就派解狐到南陽縣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後,果然很有治理的才能,為那裏的人辦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稱頌他。

過了一段時間,晉平公又問祁黃羊説:“現在朝廷裏缺少一個法官,你看,誰能勝任這個職位呢?”

祁黃羊毫不猶豫地説:“祁午能夠擔任這個職位的。”

晉平公又奇怪起來了,問道:“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你怎麼推薦你的兒子,不怕別人講閒話嗎?”

祁黃羊説:“可是您只問我誰可以勝任法官這個職位,所以我推薦了他;您並沒問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兒子呀!”

晉平公很滿意祁黃羊的回答,於是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當上了法官,果然能公正執法,替人們辦了許多好事,很受人們的歡迎與愛戴。

孔子聽説這兩個故事後,十分稱讚祁黃羊。孔子説:“祁黃羊説得太好了!他推薦人才,完全是拿才能做標準,不因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見,便不推薦他;也不因為他是自己的兒子,怕人議論,便不推薦他。像黃祁羊這樣的人,才夠得上説‘大公無私’啊!”

後來居上

漢武帝的時候,有位大臣叫汲黯。他為人正直,對皇帝也敢當面提出意見,所以漢武帝雖然不太喜歡他,但又不得不尊重他。

汲黯是位老臣,當漢武帝還是太子時,他的職位就比較高了,可是後來他再也沒有得到升遷,而他手下的人卻一個個不斷得到提拔,超過了他,這使汲黯很不舒服。

有一次,他終於忍耐不住,對漢武帝説:“你任用大臣的辦法,就像堆放柴禾一樣,越是後來的就越放在上邊呀!”(原文是“陛下用羣臣,如積薪耳,後來者居上。”)漢武帝知道他是在發泄對自己的不滿,也就默默地聽了。

“後來者居上”這句話經過演變,成了“後來居上”這句成語。“居”是在的意思。汲黯的原話是對漢武帝的批評、諷刺,意思是資格淺的、後來的人儘管缺乏才能,但反而超過了資格老的人。現在這句成語的意義有了變化,而是用來形容和讚揚後來的人超過了前人。

義無反顧

司馬相如是位才子,會擊劍撫琴,但最擅長的是寫詩作賦。因此漢武帝很賞識他,讓他在自己身邊作官。這時正趕上唐蒙在修治西南蜀道。由於他徵集民工過多,又殺了他們的首領,引起了巴蜀人民的驚恐和不安,發生了騷亂。漢武帝知道了這件事情,便讓司馬相如去責備唐蒙,並且讓他寫一篇文告,向巴蜀人民作一番解釋。

司馬相如在文告中説:“調集民夫、士兵修築道路是應該的,但是驚擾了長老、子弟並不是陛下的意思。有人不曉得國家的'法令制度,驚恐逃亡或自相殘殺是不對的。士兵作戰的時候,應該迎着刀刃和箭鎬而上,絕不容許回頭看,寧可戰死也不能轉過腳跟逃跑。你仍應該從長計議,急國家之難,盡人臣之道……”

司馬相如將這件事完成得很好,修路的工程的順利地進行了。漢武帝非常高興,又拜司馬相如為中郎將。

出處《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芒刺在背

漢武帝晚年,大臣霍光很受信任,被封為大將軍。漢武帝死後,他又輔佐年幼的漢昭帝。朝廷裏的大事都由霍光決定。

漢昭帝死後,由昌邑王繼位。他不幹正事,霍光因此極為不滿,就把他廢掉了,迎立了漢宣帝。

由於霍光地位高、權力大,漢宣帝也很怕他。一次,漢宣帝要去祭祀。霍光陪同,與宣帝同乘一輛車,宣帝非常緊張,

感到如同有細小的芒刺紮在背上一樣不舒服(原文是“若有芒刺在背”)。“芒”是指穀類種子殼上的細刺,“芒刺”就是細小的刺。現在成語“芒刺在背”一般用來形容因為恐懼,或有某種心事而坐立不安的心情。與“芒刺在背”相近似的還有成語“如坐鍼氈”。意思是好像坐在插了

針的毯子上,用來比喻心神不安。

天衣無縫

徐視其衣並無縫,翰問之,曰:“天衣本非針線為也。”

釋義這則成語的原意是天仙的衣服沒有縫,後來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渾然一體,沒有破綻。

古時候,有個叫郭翰的先生,他能詩善畫,性格詼諧,喜歡開玩笑。盛夏的一個夜晚,他在樹下乘涼,但見長天如碧,白雲舒捲,明月高掛,清風徐來,滿院飄香。這時,一位長得異常美麗的仙女含笑站在郭翰面前。

郭翰很有禮貌地問:“小姐,您是誰?從哪來?”

仙女説:“我是織女,從天上來。”

郭翰問:“你從天上來,能談談天上的事情嗎?”

仙女問:“你想知道什麼?”

郭翰説:“我什麼都想知道。”

仙女説:“這可難了,你讓我從哪説起呀?”

郭翰説:“人們都説仙人聰明,你就隨便説説吧。”

仙女説:“天上四季如春,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綠樹常青,花開不謝。枝頭百鳥合鳴,水中游魚可見。沒有疾病,沒有戰爭,沒有賦税,總之,人間的一切苦難天上都沒有。”

郭翰説:“天上那麼好,你為什麼還跑到人間來呢?”

仙女説:“虧你還是個讀書人。你們的前輩莊周老先生不是説過‘在栽滿蘭花的屋子裏呆久了,也聞不到香味’的話麼。在天上呆久了,難免有些寂寞,偶爾到人間玩玩。”

郭翰又問:“聽説有一種藥,人吃了可以長生不老,你知道哪有嗎?”

仙女説:“這種藥人間沒有,天上到處都是。”

郭翰説:“既然天上多得很,你該帶點下來,讓人們嚐嚐有多好呀。”

仙女説:“帶是帶不下來。天上的東西,帶到人間就失去了靈氣。不然早讓秦始皇、漢武帝吃了。”

郭翰説:“你口口聲聲説來自天上,用什麼證明你不是説謊話哄人呢?”

仙女讓郭翰看看衣服。郭翰仔細看完,奇怪的是仙女的衣服沒縫。

仙女説:“天衣無縫,你連這個都不懂,還稱什麼才子,我看你是十足的大傻瓜。”

郭翰聽完,哈哈大笑,再一瞧,仙女不見了。

出處前蜀·牛嬌《靈怪錄·郭翰》

另有一説,是指天竺(印度)人穿的衣服。

印度的氣候不比中國,在南印度到中印度一帶,天氣很熱,生活簡單,一年四季都只穿一件衣服就夠了。我們過去講“天衣無縫”,這個“天”原來的意思就是“天竺”。漢代翻譯的音與現在不同,唐以後翻成“印度”。當時印度衣服的大概式樣,現在到泰國邊境還看得見,就是一塊布,身上一圍,就是“天衣”。不需要像我們的一樣用針線縫起來,當然無縫。

危如累卵

春秋時期,晉靈公為了享樂,下令修建一座九層高台,引起了人民的強烈不滿。一些大臣也勸晉靈公,不要幹這種勞民傷財的事。可是晉靈公執意不聽,還説:“誰再來提意見,就殺誰。”

有個大臣叫荀息,他來求見晉靈公説:“大王,我會一個小戲,表演給您看。”

晉靈公聽了,自然很高興。荀息便走到桌旁,拿出十二顆棋子一顆一顆地先平擺在地上,然後又拿出九個雞蛋,一個一個地放上去。他先在棋子上面擺了五個,第二層再擺三個,第三層擺一個。晉靈公看着擺在堆尖上那個勉強擱住的雞蛋,緊張得直叫“太危險啦!太危險啦!”荀息這時意味深長地説:“這不算危險,還有比這更危險的事呢。您修建的九層高台,剛動工三年就鬧得民不聊生,國庫空虛,如果遭到外來侵略,咱們國家不就像這累起的雞蛋一樣危險嗎?”晉靈公聽了,嚇了一大跳,連忙下令停止築台。這就是成語“危如累卵”的來由,“累”是堆積;“卵”是蛋。常用來比喻那種極危險的情況。

光彩奪目

西晉時期,荊州刺史石崇靠搶劫外地商人而積累了萬貫家財,被調至京城做衞尉,大肆揮霍。晉武帝的舅舅王愷也極力鋪張浪費,想辦法與石崇比富。王愷得到一株珊瑚十分得意,拿到石崇家。石崇拿出六七株光彩奪目的珊瑚送給他。王愷自歎不如。

負荊請罪

戰國時候,趙國的藺相如因為幾次出色地完成了外交任務,被提拔為上卿(相當於丞相);地位在有名的老將軍廉頗之上。廉頗因此很不服氣,揚言説,如果見到藺相如,定要侮辱他一番。

藺相如知道後,就避免與廉頗見面,如果在路上遇見廉頗,也悄悄地掉轉車子躲開。

藺相如手下的人埋怨他不該這樣膽小。藺相如説:“秦王那樣厲害,我尚不怕,難道會怕廉將軍嗎?秦國之所以不敢來侵犯我們,是因為我們文臣、武將團結一心,如果我和廉將軍不和,只能對秦國有利。我們要考慮國家利益,不能計較個人恩怨啊!”

這番話傳到廉頗耳裏,他感到非常慚愧,於是脱掉上衣,光着身子,揹着荊條,去向藺相如賠禮道歉。

從此,他們結為至交好友。這故事流傳很廣,“負荊請罪”也便成了成語。“負”是揹着;“荊”是荊條;“請罪”就是賠禮認錯。“負荊請罪”表示承認自己的錯誤,請求對方給以懲罰。現在常用它表示主動向人認錯道歉的意思。

名落孫山

宋朝時候,有個讀書人名叫孫山。一年秋天,他去趕考,鄰居請孫山將他的兒子帶去一起應試。發榜時,孫山的名字是榜上最後一名。孫山回到家裏,很多人都來祝賀,

那個鄰居也來了,問自己的兒子考中了沒有?孫山沒有正面回答,只是隨口吟了兩句詩:“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落孫山外。”鄰居聽後明白兒子沒有考上,就回家去了。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榜上最後一名是孫山,您的兒子還在孫山的後面,這自然是沒有考上了。

這詩句後來就簡化成了“名落孫山”。用它來比喻未被錄取或榜上無名的人。

如火如荼

春秋末期,吳王夫差想做各國的首領,晉定公也想稱霸。為了顯示力量,壓服對方,在一個夜晚,夫差把三萬軍*分成了左、中、右三軍。每一軍都組成一個正方形的方陣,三個方陣分別是三種顏色。中軍全部戴着白色的頭盔,穿着白色的鎧甲,手上拿着白色的旗幟,身上佩着用雪白的羽毛纏着的弓箭。遠遠望去,很像盛開的荼花(原文是“望之如荼”)。左軍全是紅盔、紅甲、紅旗和紅色的弓箭,如同一片熊熊燃燒的火焰(原文是“望之如火”)。右軍全是黑色打扮,遠看好似佈滿了密密層層的烏雲。第二天清晨,夫差請晉定公和各國諸侯前來閲兵。吳王親自擂起了大鼓,三軍按照鼓點行進,步伐整齊有力,喊聲震天動地,在場的各國諸侯王都驚呆了。晉定公也連連點頭,只敢説好。大家害伯吳國的實力,只好共同推舉

吳王做了首領。這個故事中的“望之如火”“望之如荼”,後來簡化為“如火如荼”。

“荼”在古書上指茅草的白花,這裏借它指白色。“如火如荼”意思是像火一樣紅,像荼花一樣白,原是形容軍威雄壯。現在這句成語常用來形容種種聲勢浩大的場面。

諱疾忌醫

戰國時候有個名醫叫扁鵲。有一次,扁鵲去見蔡桓侯,臨走時,他對蔡桓侯説:“您已經患病,但病在表皮,只要及時治療,還來得及。”桓侯不相信自己有病,聽了便很不高興。

幾天後,扁鵲又見到桓侯,這次他鄭重地勸告説:“您的病已經發展到肌肉裏去了,不治療會更加厲害的!”桓侯還是不相信,而且越發生氣了。扁鵲再見到桓侯時,就警告説:“您的病已經侵入到內臟去了,再不治,就危險啦!”桓侯聽了,生氣地皺着眉頭,一句話也不説。過了不久,桓侯又遇到扁鵲,只見扁鵲轉身就走了。桓侯感到奇怪,派人去問。扁鵲對來人説:“你們國君不聽醫生的話,眼看性命就完啦!”來人大吃一驚,趕忙詢問。扁鵲説:“開始病在皮膚時,敷敷藥就能好的。發展到肌肉裏,用鍼灸也還有效。病到了內臟,雖然費事一些,但用湯藥醫治還來得及。現在他的病已經發展到了骨髓,還有什麼辦法呢!”

五天以後,桓侯突然感到全身疼痛,連忙派人去找扁鵲,可是扁鵲已經到秦國去了。沒幾天,桓侯就病死了。

由這個故事,產生了成語“諱疾忌醫”。“諱”,是隱瞞,忌是害怕。

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那些隱瞞或掩飾自己的缺點錯誤、害怕別人批評的人。

運籌帷幄

劉邦戰勝了項羽,建立了漢朝,做了漢朝第一個皇帝。有一次他在皇宮裏舉行盛大的慶功宴會。在宴會上,他對大臣們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我能轉危為安,建立漢朝?項羽那麼強大,為什麼反把天下丟掉了呢?”

將軍王陵恭敬地回答説:“您看起來對人好像不夠尊重,但實際上對功臣猛將都有獎賞,能和大家分享勝利果實。項羽表面上重視人才,內心卻妒嫉有才能的人,對有功的人不僅捨不得獎賞,而且還懷疑他們,甚至要殺害他們。這樣,部下就很難和他一條心了。所以他必然失敗。”

劉邦笑笑説:“你僅僅是知道了一個方面,還不知道整個情況啊!説實在的,坐在軍營的帷幕之中,制定那在千里之外取得勝利的大計,我不如張良;管理國家,安定人心,提供糧草,我又不如蕭何;至於帶兵打仗,我更比不上韓信。這三人都是英雄,而我能團結他們,發揮他們的才能,所以我能夠取得勝利。項羽僅僅有一個范增,還不能重用,只是依仗自己的勇猛,怎能不失敗呢?”

劉邦這番話,博得了大臣們的頌揚。劉邦讚揚張良的那句話,原文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後來摘錄成為成語“運籌帷幄”。“運”就是運用;“籌”就是謀劃;“帷幄”指古代軍營中的帳幕。這個成語現在常用來表示善於分析敵我形勢,決定正確的戰略方針。也引申為籌劃、指揮,確定大政方針。它常和“決勝千里”連用。

兩敗俱傷

韓國和魏國打仗,打了一年多,雙方都不能取勝,秦惠王想趁機插手,又拿不定主意。

正好楚國的謀士陳軫來到秦國,秦王便向他請教。陳軫便給秦王講了個故事:有個卞莊子,住在旅館裏。一天,他聽説附

近的山裏來了兩隻老虎,正在吃一條牛,就想拔劍出去。旅館的夥計趕忙制止他説:“現在先不要急着去打,兩隻老虎吃來吃去,必然會發生爭鬥,等到它們互相咬傷了,您再去打,不就容易得多了嗎?而且還可以得到打死兩隻老虎的好名聲哩!”

卞莊子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便站在高處監視着。果真沒多久,兩隻老虎就廝打起來,打來打去,小的被咬死,大的被咬傷。這時卞莊子衝出去,很輕易就砍死了受傷的老虎,果真得到了刺死雙虎的名聲。

陳軫講完了故事説:“大王,現在韓魏相攻不正是兩虎相鬥麼!您等到他們兩敗俱傷的時候再去插手,就與卞莊子打虎一個樣了。”

秦王果然按照陳軫的話去做,在韓魏戰爭中,秦國一直沒去插手。直到兩國被長期的戰爭拖得精疲力盡,秦國才開始派兵,很容易就取得了勝利。“兩敗俱傷”的成語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兩”指鬥爭中的兩方;“俱”是都的意思。這個成語是指爭鬥的雙方都受到了損傷破壞,誰也沒得到好處。由這個故事還引出了成語“坐山觀虎鬥”,它用來比喻在雙方相互爭鬥中,第三者暫時採取旁觀的態度。

一箭雙鵰

一箭雙鵰出自《北史·長孫晟傳》,相傳長孫晟看見天空有兩隻大雕在爭奪肉食,他只用一支箭便將兩隻大雕射了下來。雕,指一種兇猛的大鳥,一箭雙鵰指一支箭射下兩隻大雕,原形容箭術高超,後比喻做一件事情達到了兩種目的。

北周有一個智勇雙全的人叫長孫晟。據説,他剛生下來的時候,身體非常的瘦弱,很多的人見了之後,都認為他活不到成年。長孫晟的母親卻不這麼認為,她覺得自己的兒子長大後一定會有很大的出息。

為了讓自己的兒子身體能夠強壯起來,長孫晟的母親在他3歲的時候,就經常讓他到山上去砍柴。一個三歲的小孩到山上砍柴,引起了很多鄉親的置疑。可是,長孫晟的母親一直堅持每天讓長孫晟去上山。這就樣,等長孫晟8歲的時候,他已經比同齡的男孩強壯了,而且他有一股使不完的力量。一個8歲的小孩能搬起一個大人不能搬起的石頭,這讓很多人驚訝不已。不僅如此,長孫晟特別精通射箭。每次上山打柴,都會打一些野鳥回去。在他18歲那年,長孫晟終於練就了百發百中的射箭技藝,無人敢與他相比。

之乎者也

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在當上皇帝以後,準備拓展外城。他來到朱雀門前,抬頭看見門額上寫着“朱雀之門”四個字,覺得彆扭,就問身旁的大臣趙普:“為什麼不寫‘朱雀門’三個字,偏寫‘朱雀之門’四個字?多用一個‘之’字有什麼用呢?”趙普告訴他説:”這是把‘之’字作為語助詞用的。”趙匡胤聽後哈哈大笑,説:“之乎者也這些虛字,能助得什麼事情啊!”後來,在民間便流傳一句諺語:“之乎者也已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出處文瑩《湘山野錄》。

之乎者也,是古漢語的文言助詞,在南方方言中依然沿用,只是因為漢字和古漢音的脱離,一般不再用本字記錄,而是用諸如“切、滴、的、噶、咯、啥、哈、呀、耶”這些現代普通話注音的漢字來標註;或者用現代的“這個”“那個”“是”“……的東西”來代替“者”的語法提示詞功能。

Tags: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