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字數作文 > 1200字作文

【精選】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四篇

欄目: 1200字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06W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4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精選】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四篇

清明節的作文篇1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説: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着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説,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着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着個柳樹樹洞,洞裏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xue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着它歎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説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着羣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着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xue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麪粉和着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清明節的作文篇2

又是清明節。

窗外,雨瀟瀟地下着,風冷冷地吹着。風雨交織着,嗚咽着,如一首悲涼的哀樂。

我撐着傘,又來到你的墓前。行行重行行的掃墓人,或三五成羣,扶老攜幼,或一二個孤影,跚跚獨行。百墳拱起,千碑林立。 一片荒涼,一片悽迷,一片死寂!

記得多年前的那天,也是黃昏,外面也下着小雨,醫院清清靜靜。當我出現在你面前時,你先是一怔,接着眼裏掠過一絲驚喜。畢竟我們整整三年沒有見面了,彼此變化都挺大。你瘦了,但依然清秀,瓜子臉,尖尖的下頜,清澈的眼睛,小巧而秀氣的鼻子,還有恰到好處的劉海。你穿着白大褂,胸前掛着聽診器。那一刻,你的飄逸、嫻雅與清純永遠定格在我心靈深處,你如同一枝亭亭玉立的荷花。我們開始慢慢聊,你不是那種漫無邊際的人,話不多。聽你講話如聽優美的小夜曲,串串美妙的音符輕輕敲打着我的心扉,房間裏瀰漫着温馨的氣息。不知不覺,天黑了,我起身告辭。臨走時,我再次凝視你的眼睛,從你的眼睛裏我讀到了一種留戀和期盼,同時也讀出了一種憂鬱和傷感。

上班的時間總是那麼漫長,而相聚的時刻卻又總是那麼短暫。和你漫步在寧靜的夜晚,即使並肩無語,也能體會到彼此心靈的默契。閃爍的星星、柔和的路燈、搖曳的柳枝都成了我們相依相偎的見證。那天,我終於向你吐露了真情,懇求你與我終生相伴。可你卻説已經不可能了。我愕然地望着你的眼睛,眼淚順着你的臉頰無聲地滑落下來。我拼命地搖着你的肩膀追問原因,可你痛苦地搖着頭,哭着跑遠了……

一連三週你不願見我。忽然有一天傳來了你病危的消息,你説想見我最後一面。我發瘋似地跑到醫院,可看到的是你永遠閉上了的雙眼。你靜靜地躺着,依然美麗,依然沉靜,眉宇間寫滿了遺憾。你就這樣離我而去了,想不到那晚的見面竟是與你的訣別。握着你還有餘温的手,我的淚滴在你的臉上……

你留給我一個包,打開包,是一個日記本,你向我傾訴了一切……

那年,你父親做小本生意,母親下了崗,弟弟妹妹還在上學。一家人生活本來就很拮据,父親又受人陷害背上了一大筆債務。父親東借西湊,無乃只是杯水車薪。他心急如焚,一夜間鬚髮全白了,母親精神病復發。債主三番五次登門逼債,凶神惡煞一般。你父親走投無路,大病不起。望着奄奄一息的.父親和精神失常的母親,望着未成年的弟弟妹妹,你淚如泉湧,心如刀絞。為了多掙點錢,你每天下班後都到歌舞廳唱歌。那一次,債主在歌舞廳看見了你,他用猥褻的目光掃視着着你,臉上掠過狡黠和得意。一曲終了,他走向你,口出污言穢語。你怒不可遏,一記重重的耳光打在他的臉上,然後頭也不回地走了。不久,傳出了關於你的風言風語,父親又氣又急,撒手人寰。連你最要好的朋友都對你投來了懷疑的目光。你徹底絕望了。迎着無邊的暗夜和蕭瑟的夜風,你失魂落魄地一步一步向湖心走去……

夜漁的老漁夫救了你。不幸弟弟又出了車禍,成了終生殘疾。你悲痛欲絕,心力交瘁,身體越來越虛弱。就在我和你最後一次見面的前一天,當醫生把診斷通知放在你面前時,你已是癌症晚期……

站在你的墳前,你可曾聽見我的呼喚?風裹着冰冷的雨吹打着你墳前那剛剛綻放的花朵,落花飄零在水上。我心中那朵最純潔最美麗的花永遠地凋謝了……

淒雨燕分飛,落花人獨立。我的淚灑在風雨中,灑落在你的墳前……

清明節的作文篇3

“清明”是夏曆二十四節氣之一,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曆書》中寫道:“春分後十五日,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

“春分過後是清明”,這是小時候在農村從大人們口中聽到的一句話。現在看來,這句話更像是一個哲理。只有陽光直射黃經之時,方可日夜等長,陰陽平衡,清心明智,才有清明。

“清明”這個節日的設立,充分體現了古代人民的智慧與心境。中華文化講究已“和”為貴,求同存異,固有“雜而不亂,方可大同。”漢字是博大精深的,其每一個構成都有其特殊的韻意。“青”在古文中曾引申為山的意思,因此,山水相依為“清”,日月相擁為“明”。水因山而靈動,山因水而穩重,月因日而增輝,日因月而不烈。這一切,便在一種“大同”的境界中得以實現。因此,清明不僅僅是一種節日的符號,更是道出了中華文化的內涵。道出了中華民族的人格——山一樣的敦穩,水一樣的靈動,如日般的剛烈,似月般的柔和。

這便是中國古人所信奉和追崇的天地精神。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植根於中華文化的沃土之中,吸收了諸子百家的精華思想內容。“故恆無慾也,以觀其眇;恆由欲也,以觀其所徼”,是説要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古人們對於“有”“無”的領悟相當深刻,對生與死的參悟也極為透徹。“天同覆,地同載。齊生死”便是由此而來。

或許,對於中國人來説,從來就沒有所謂的“生”或“死”,有的是對生命的頓悟,有的是對曾經真誠而沉重的懷念。而這種無我的意境和懷念便來自於人格,來自於覺悟,來自於“大同”,來自於“清明”。而要參透“清明”,則要待到“晝夜等長,陰陽相協,萬物復甦”之時方可生死並參。

而只有當人們生死並參,才能真正的認識到凌外於生死之間的真我,一種對人生境界的追求。生而清,死而明,讓靈魂光輝永駐,“贏得生前身後名”。

古人於清明之時,獨愛尋山水之處郊遊尋步,所尋求的不僅僅是歡歌笑語,更是與山水精神的一種融合。現代人對於清明掃墓之後的郊遊,理解為放鬆身心,野外踏青,這未免過於膚淺。真正郊遊的意義,在《莊子》中已經道明。莊子認為,人沒有必要太執着於生,倘若人生是一次遠行,那麼死就如同“歸”。因此,出遊的途中,我們感到放鬆感到愜意,美景之處,流連忘返,那是因為我們在路上,在“生”的路上,而出遊的目的,就是要讓我們感受那個“歸”。莊子説過,上天給予我形體,是讓我承受,賦予我生命,是讓我承受世間百味,賦予我衰老,是讓我安逸,賦予我死亡,是讓我安逸。視生若死,視死若生;視有若無,視無若有。便可生死並參。這便是莊子的智慧與祥和,是莊子所理解的“道”。

孔子説的更為透徹“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個道,便是清明。它在滿山遍野的青青綠草中,在水邊的依依楊柳中,舊墓新墳,山川海濱。無處不在。只有領悟這個“道”,我們才能算得上真正的理解了“清明”。

中國的節日,無不包含對“道”的感悟,比如“重陽節”讓我們悟到要珍惜生命,珍惜年華。“清明”讓我們悟到山水之高廉,天地之正大。不同於西方一些節日韻意的直接,中國的節日則顯得更為深奧,委婉。它是要你通過一系列的方式去感受其沉厚的藴含。中國的傳統節日大多與祭有關。清明是春祭,中元是夏祭,寒衣是秋祭,除夕是冬祭。而在這祭中,既有哀愁,也有祥樂。例如清明,人們往往會去給已故的親人上墳弔唁。追思以往。之後,是親朋好友相約踏青,去感受春的氣息。哀以樂感,樂以哀感。幸福高興之時,不忘追思。這便是中國人的內心和品格。

清明的主旨是鑑死知生,在我看來,清明的祭祖不僅僅是香火和紙錢,因為建功立業,有所作為,光宗耀祖才是最好的祭奠。

清明,不僅僅是一個節日。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品格。一種生死有無,大同精神的延續。

清明節的作文篇4

今天是清明節,天氣非常好,秋風陣陣,晴朗的天空瓢潑般下着牛毛細雨,我們全校師生懷着興高采烈的沉痛心情,沿着坑坑窪窪的平坦馬路,仨一羣倆一夥地排着整齊的隊伍,向着超女紀念碑走去。

早晨臨出門的時候,奶奶對我説:“乖孫兒,聽説你今天要去拜神,現在又出新神兒了?在哪裏,奶奶也要去拜拜。”我含沙射影循循善誘地説:“奶奶,我們是去紀念超女,哪裏是拜什麼神?你不懂得。”奶奶不高興了:“我哪裏不懂,從古到今都是一樣的嘛,你小小年紀知道個啥……”我沒時間給奶奶解釋,只好説:“奶奶,我要遲到了,不和你説了。”説完,我就三步並作兩步、顫顫巍巍地跑出了家門。

我走在隊伍裏,猛地抬頭一看,只見高大巍峨、搖搖欲墜的超女紀念碑已經矗立在了我的面前。碑頂上是春春和筆筆那高大的形象,碑身是用花崗巖腦袋砌成的,四周是漢奸白玉的欄杆。在碑身上有八個草書的鎏金大字:“超女英雄永垂不朽。”

我隨着隊伍走到紀念碑的後面,只見後面刻着幾行字,是這樣寫的:

“半年以來,為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勇敢參賽,不幸比賽犧牲的超女英雄永垂不朽!”

“兩年以來,為實現自己和全家的夢想而勇敢參賽,不幸比賽犧牲的超女英雄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兩千零四年,從那時起,為了實現七大姑八大姨整個家族輝煌夢想而勇敢參賽,不幸比賽犧牲的超女英雄永垂不朽!”

在碑身上,還有八幅巨大的浮雕,栩栩如生炯炯有神地刻畫了春春和筆筆的漫長人生經歷,以及她們的奮鬥過程。這些浮雕有“堵門抽煙”、“今天起膩”、“心駭歌名”……等等等等。

我們全校師生莊嚴肅穆地站在紀念碑前,耳邊響起了悲傷感人的樂曲聲,那樂曲唱道:“我的心裏只有你沒有他,告訴你我的情誼並不假,我的眉毛為了你畫……”聽着這哀婉的曲調,我們全校師生人人都禁不住熱淚盈眶、眉飛色舞。

這時,一男一女兩名同學走到前面,開始朗誦我們漫不精心創作的詩歌:《春春筆筆啊,你在哪裏?》

只聽他們聲情並茂、勾心鬥角地朗誦道:

我對着藍天呼喚,春春啊,你到底在哪裏?

我對着大海呼喚,筆筆啊,你到底在哪裏?

我對着太陽呼喚,春春啊,你在不在這裏?

我對着月亮呼喚,筆筆啊,你在不在這裏?

我對着火星呼喚,春春啊,你究竟在不在這裏呀?

我對着木衞四呼喚,筆筆啊,你究竟在不在這裏?

我對着冥王星呼喚,春春筆筆啊,你倆到底有沒有來到這裏……

緊接着,就是獻花儀式,一個凝結着我們全校師生無情無義的大花籃被敬獻到了紀念碑前,花籃的緞帶上寫着:得成玉米何辭死,願做筆迷不羨仙。

最後,是隆重的玉米幫新成員入幫儀式。我和其他十幾位同學光榮地成為了玉米幫的新成員,我和這些同學們面對着春春和筆筆的塑像站立着,莊嚴地舉起右手宣誓:

我志願加入中國玉米幫,服從春春的領導,遵守春春的決議,保守春春的祕密,時刻準備着為春春貢獻出我的一切。從今以後,生是玉米幫的人,死是玉米幫的鬼,海枯石爛,永不叛幫,如有違反,三刀六洞,願受懲罰,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

瞻仰超女紀念碑的儀式終於結束了,我的心情澎湃起伏、七上八下,遙望着春春和筆筆的塑像,我在心中暗暗發下毒誓:春春姐姐和筆筆姐姐,長大後,我一定要成為像你們一樣的人,也站到石碑頂上去。

回到家裏,奶奶正在給菩薩上香。她問我:“拜神回來了?廟裏熱鬧不熱鬧?”我不耐煩地説:“跟你説過多少遍了,我們這不是拜神。真是的,怎麼就是搞不明白?”奶奶受了我的搶白,有些不高興,轉過身去,一邊點香,一邊嘮嘮叨叨地説:“不明白,不明白,我只明白呀,從古至今,凡是人,都要找個神來拜的。”説着,把一束香敬獻到了菩薩面前,而我,則把一幅春春的最新寫真貼到了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