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字數作文 > 1200字作文

【熱門】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6篇

欄目: 1200字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89W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説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熱門】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6篇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 篇1

也許是小時受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詩句的影響,每到清明節,就會習慣性的看看天上有沒有雨,如果下了雨,不管是大雨還是小雨,就有了一絲預期應和般的竊喜。在心裏,不下雨的清明節,總是殘缺不圓滿的。

這樣的節日,我該寫點什麼吧,自責的內疚,或者是回憶的心痛。要不,虔誠的懺悔也行。總之,給自己一個另類的表達。可是,這麼一個簡單的想法,想了很多年,卻從來沒有付諸實踐。

知道自己的文字無法滿足那些盛大節日的要求,所以從來也不奢望什麼,每到節日,就會自覺的、遠遠的避開。清明節卻是不同的,份量極重,重得在一切語言之外沉入!特別是今年的清明節,對我來説,更是非比尋常。

許多的百感交集,總會適時地打破平靜,漫天地翻湧着。任那些過往鈎出經年的回憶。沒有棲身的空靈之境,也讓我在殘存的事物裏,去尋找一些舊時痕跡。一次穿越,執着地橫貫哀傷的前世今生。而我,習慣性的踏入,便又一次次痛得紛飛。

那個注視我的眼光,事隔多年後,我該怎樣來面對?無數次這樣問自己,結果總是沒有答案的隱隱。想要挽住的和想要送出的,依然暗藏着,叵測莫名。有關這個節日的一切,我還是不能驕傲、坦然地面對,這種情景一如當年!

其實,我已經很努力了,努力把所謂的歡笑讀得順暢流利,也想着乾脆在愧疚處繫個結,來個斷。可在下意識的某個角落,記憶頻頻回頭,和那些深遠交替着,縱容我的肆意。並隨着歲月的遞增,把追憶的燈,燃撥得更加濃烈。不知在年輪的軌道循環往復後,誰還可以抵擋四月的雨?

有多少個清明節是下雨的,已經記不太真切了。但是,我卻真切的記得,當我站在天堂和塵世的交接處,從我身邊悄悄溜走的時光。那些一去不回的時光,無怨地承載了全部負重,清楚得就像昨天。

二十年的光陰,我不知道該用什麼來形容。是長度還是歷史?如果是長度,太長了,長得率直地連接過去和未來,卻從不告訴我現在;如果是歷史,好像又太短,短得來不及拷幹這端的蒼涼,而真相竟然潛藏在歷史的背後,冥冥之中,我好像可以觸摸,卻又那麼遙遠。

我害怕銀色的月明之夜,抓不住想要銘記的任何事情,孤獨的,只是來接受這場虛空的洗禮!而這,好像已經悄悄融合在我的血液裏。不能拋棄,更無法超越!

當我知道一個人的幼稚,可以和遺憾走得這樣近時,什麼都無法挽回了。欲哭無淚的心,唯一能做的就是用憂鬱來填滿所有悔意的空間。我想,如果這是我必須付出的代價,無論什麼樣的結果,都認了。如果是必須接受的懲罰,一生的時間夠不夠?

或許,生活就是要給我一段長長的空白,後讓我在空白處,一點一點的去發現微露的金色痕跡。這個充滿了收穫的色彩,能否代表一部分微微呈現的幸福?

不敢過多地去幻想幸福的色彩,那讓我有罪上加罪的恐慌。在棉花般樸素的心裏,對幸福的憧憬,僅僅停留在一個瞬間。快樂也是!

帶着對幸福的別樣理解,我常常夢見去天堂的路上。而幸福的瞬間,則是化身為界碑的瞬間。那時,我就能真切地感受到界碑兩面,嘴與耳的幸福。那是多少東西都換不來的幸福啊,在四月,抑止不住的淚流。所以,我寧願相信,這一天的雨是因了喜悦的淚。

喜歡雨的心情,就是這樣沒來由。而在所有對雨的敍述中,我猶愛小雨。無聲,但分明能看見,能感受到它的存在。這很像心裏的淚,靜靜流。

當我的心在四月放棄那片寧靜後,已經下意識讓雨變成了淚,濃縮後,裁剪成衣服,穿在未來的每一天,慢慢釋放着,最深沉的緬懷和無盡的思念。而那些恩澤的雨,好像從來也沒有離開過我,握住一滴雨就是握住一滴回憶,又怎麼能捨得放棄呢!

今年,當再次走近這個節日,我相信儲藏了很久很久的回憶,會讓清明節滿含熱淚的。不為別的,就為注視我的眼睛,那雙我一直想,卻始終無法面對、無法正視的眼睛!

我好想化身為一滴雨,穿越玄關,對着靈魂大聲喊出渴望的名詞,讓生命從此可以放飛。雨落的過程是不是勇敢的過程,如果是,我該早早獻上這雨滴的。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 篇2

清明時節,路邊的荊棘已經伸展開來,擋住了鄉間小路。母親在時,會將這路邊的荊棘修理得整整齊齊,現在我只能小心翼翼地撥開荊棘走入這片菜地。菜地的那頭,就是父親安息的地方。菜地裏已經沒有了母親勞作過的痕跡,代替的是雜草叢生。祭奠父親後離開菜地時,總感覺身後母親還在菜地裏背著噴霧器,彎著腰噴灑著除草劑。父親離世以後,母親孤單的身影在這片菜地勞作了二十一年。我背著書包到學校去時,母親就在這片菜地裏倚著鋤頭目送我離去。當初我不忍心回頭,看那孤獨瘦小的身體。今天我不敢回頭,是讓這幻覺掩蓋心中的痛楚和失落。

三年了,人們讀説時光的流逝會消磨掉許多回憶,但我的腦海裏一切依舊那樣的清晰。回到家已經很難找到母親留下的痕跡(母親住的老房子已經被拆除了)。鄉村的房舍小巷,母親曾在哪裏餵養雞鴨;村口的池塘,母親曾在塘邊石板上幫我洗衣刷碗;村後的樹林,母親曾在樹蔭下編織草帽;地裏的莊稼,在為別的家庭開花。而我現在看來,這一切就好像看到藝術家的名畫,這幅畫背景渲染全都精美,卻沒有了主題。

為什麼我心中從未放下過母親,我常常這樣問自己。星雲大師説:人生就是放下。這是世間真理,是人生品悟的最高境界。不管是誰,生前是窮困潦倒還是金玉滿堂,終將是“一抔淨土掩風流”,終將放下一切。人們都知道這麼説,卻為什麼總是放不下呢?我想是因為平時生活中一直在最求得到,卻不懂得一邊得到,一邊放下些什麼東西。到不得不放下時突然全部放下,心中就會永遠放不下。正如母親對於我,我母親內心深處對我的關愛是最深的。我從母親那裏得到我成長所需的一切。但我母親突然離我而去,我無以回報他老人家,而且永遠也不可能在回報她,就像欠下永遠也還不掉的債。我所得到的父母的愛,不可能以回報二老的方式來放下,所以我心中就永遠放不下。

按照以上的邏輯思考,我們生活中追求著許多東西,都是為了得到。而為他人奉獻、付出就是放下。如果一個人就知道自己要得到,而不知道要放下,終將被自己所得壓垮。猴子生活的無憂無慮,因為它在了桃子就扔掉玉米,而我們呢?會把自己變成一隻袋子,想把一切都裝進來。所以我説,我們在追求幸福的同時,同時在追求痛苦。

生活,一般來説就是與匱乏、困頓的一場持續不休的戰鬥。如果這個“匱乏”是天然的、客觀的,我們往往就不用與困頓戰鬥。母親的一生就是與匱乏的戰鬥,但她從未困頓。“匱乏”是當時的普遍現實外加體弱多病的父親等多種因素造成的。家裏特別窮,所以母親的生活信念就是把生活維持下去,把我們弟兄三個拉扯大。她的信念就是為我們這個家不斷地付出,而她得到的只是為維持這種付出所必須保留的底線,甚至經常透支底線。比如忍凍捱餓去撿柴,拾糞;種地歸來挑燈夜戰織網編席。

與之相較,我們現在許多人,因一“惑”字緣起,心中充滿無限慾望,都只為得到。物質生活如此豐富,反感覺壓力巨大,是因為無休止的慾望把客觀現實遠遠甩在後面。自己幻造的匱乏編織出一張網,把自己深深地網在中央,製造出自己的困頓。這困頓的源頭,正如我在以前的文章中講到的“心靈與靈魂”讓人們産生無窮的慾望,“頭腦與理智”永遠跟隨者緊追快趕。就像一個人在與自己的影子賽跑。每個人都想生活在陽光下,光鮮亮麗。如果象懶洋洋的小貓,躲在樹蔭下乘 涼 休憩,影子自然就會消失。真正的生活比作太陽,我們都在背著太陽和自己的影子賽跑,影子永遠在你前面,跑的越快越遠,你會越快累死。只有你懂得自己停下來,影子也就會停下來。只有你轉過身體,面對陽光,影子才會轉到你的身後;當你轉過身體,看清自己的足跡時,方如佛家所云之“覺”。

-------清明祭奠回來已經兩週,只因此前沒有那麼強烈的作文慾望,我本想就不用為了哭泣而哀傷。但十幾天下來,總覺得有一份情懷放不下,還是將這點感悟置於字裏行間,方能釋懷。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 篇3

夜裏雨聲,閒讀宋詞,聽北宋詞人晏殊淺吟:“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後清明”。翻過幾頁,又聽見晏殊第七子晏幾道歎息:“舞煙眠雨過清明”。

心裏驀地一驚,春社已過,清明又至了。

《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説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着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着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説,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在古時,還有一種説法,就是“三月節”。

清明節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説,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清明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説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清明節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説,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逝者已去不可追,請君珍惜眼前人。清明墓碑前,無限的感傷將被抒發,祭祀者的淚珠將串成一段段濕漉的回憶,暖春的微風抹不淨傷感人的眼睛。人生漫長的旅途不會停歇,宗脈的延續是一串加粗的省略號,老人的白髮便是清明節最醒目的問號,孝順與贍養是唯一正確的選擇,是炎黃子孫對清明的最佳詮釋。讓孝敬之心日日在,堅持善待自己的父母與老人,在暖春四月的某個清明,立於拂起萬千愁緒的細風中,才不至於面對死氣沉沉的墓碑,空餘幽幽的哀歎和無邊的自責,揹負一團心冷在風裏哀號盤旋。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 篇4

時間似飛箭,一去不復返。現在回頭想想,爺爺逝世距今已有四年了。今天,當我跪在爺爺碑前燒紙時,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往事,或許正如胡歌所作“命運自認幽默,想法太多由不得我”,

“我獨自走在寂寞的長街,回憶一幕幕重演……”當聽到這句歌詞時,我不由得想起了爺爺那清晰的臉,想起了他那純真的笑,想起了他那舊時的模樣,想起了他的好,想起了他的壞,想起了他……

爺爺是一名懂醫術的人,是一名正宗的土醫生,爺爺醫治了很多的病人,可是他卻無法醫治我心中的傷疤。爺爺給我的印象一直不好,他始終在我心裏留下了陰影,我無法忘記他們的迂腐,無法放下心中堆積多年的怨,無法原諒他們所做的一切。

事隔多年,回憶往事依然歷歷在目,我多想忘記曾經的事情,去勇敢的生活,可是它卻像噩夢一樣的'時時纏着我。在我的記憶中,在我的腦海裏,爺爺一家人除了和媽媽爭吵與不和之外,沒有其他的。或許一直就是冤家吧!記得以前他們曾經爭論不休,吵得不可開交,甚至媽媽好幾次做了走的打算。與此同時,我想起父親,想起了他的迂腐,想起了他的殘忍,想起了他的絕情,想起了……這一件件事情,清清楚楚地烙在了我的心裏,腦海裏,從來不曾模糊過,現在回想起來就彷彿發生在昨天一般。往事一件接一件,一環扣一環,在我腦海中浮現出來。

一陣冷風吹過,我不禁打了個哆嗦,頓時感覺好冷,好淒涼。一陣風把我吹出了回憶,吹回了現實,一陣風吹乾了我臉頰的心酸淚,卻無法吹走我心中堆積多年的怨,無法吹走那噩夢般的記憶。

回憶往事是多麼令人心酸,回憶往事多麼令我心痛,我多麼希望爺爺的走能帶走所有噩夢,可是轉眼凝視着他的墓碑,他卻什麼也帶不走。最後只能高歌一句“命運自認幽默,想法太多由不得我”。

對於我家鄉的人們來説,清明節是個僅次於春節的大節。家鄉的清明節有很多講究,今年的清明節我和爸爸、媽媽一道回老家祭祖掃墓,深切地感受到家鄉清明節的與眾不同又節味十足。...

清明節的前一天,爸爸到學校接我回老家做清明,我們一家人高高興興的開車回老家。清早我們到姑奶家,她家是小賣部,我們在她家買了清明用的紙錢人民幣彷彿像真的一樣。串錢是圓圓的如同一個個小卡片。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正如唐代大詩人杜牧的名詩一樣,每年的清明都是伴着濛濛細雨而至,它給人的感覺總是憂愁的。這不,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伴着濛濛細雨到來了。

xx月5日,第一個成為法定假日的清明節到來了。呵呵,老天似乎很賞臉,清明節一改以往“雨紛紛”,變得晴朗,而路上行人呢,不再是“欲斷魂”,都懷着喜悦去踏青,懷着崇敬的心情去祭奠。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公曆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節前夕,我們全校師生來到岱山公園門前,開展了“承傳民族精神,爭做車城主人”清明節主題大隊會活動。主題大隊會開始了,經過出旗後,一位大哥哥向我們講述了陳岱山同志的事蹟。

[掃墓]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 篇5

今天是四月五日,我們一家與大伯、二伯以及兩位伯母約好到山上祭拜爺爺奶奶。

在門口等了一會,二伯的汽車便開來了,大伯他們也已經坐在裏面。我向車裏的親戚一一打了招呼,不久,爸爸便拖着一袋泥土走了出來。大家一年沒見,都有很多話要説,於是爸爸便首先和兩位伯伯聊起天來了,我也和堂哥説笑着。聊了一陣子後,時間已經不早,大家便都開始準備出發。按照以往的慣例,由於二伯的車子裝了不少東西,車子最多可容許坐六個人,所以在我上車之後車子便滿座了,爸爸和媽媽只好另外騎車去了。

鄉間的小路雖算不上崎嶇,但卻因為昨晚下了一場大雨而變得坑坑窪窪。所幸過去的一些小路都已經拓寬了,並鋪上了水泥,所以經過一小陣顛簸之後,我們便順利地將汽車停在了山腳,不久爸爸和媽媽也到了。像往常一樣,大家分配好各自需要攜帶的東西,便開始上山。在所有人之中,最輕鬆的自然是我了,我被分到的是兩個很大的袋子,裏面裝的都是一些紙做的冥具,所以我的步伐是最輕快的,一會兒我便將大家甩在了後面。微風迎面吹來,帶來了一陣泥土的芳香,走在山路上,腳下踩着樹上落下的松子簌簌作響,讓我感到一陣的輕鬆。就在我認為自己已經走在最前頭的時候,卻突然看到一個熟悉的背影在我前方慢慢的前進着。好奇地,我加快了步伐,跑近一看,啊,竟是爸爸!爸爸此刻正扛着那滿滿的一袋泥土不快不慢地走着,背後的衣服已經打濕了一大片。因為山路比較崎嶇,爸爸走得很踏實,並沒有發現身後的我,而我也放慢了步伐,緩慢地跟在他的身後。路上零零散散地散落着許多大大小小的石塊,爸爸幾次被絆到,搖搖欲墜的時候,我都緊跟在他身後伸出攙扶的雙手。幸好,每一次絆到了石頭,爸爸都能十分迅速地找回平衡,擦一擦汗,便又繼續前進。

終於,爸爸第一個來到了爺爺奶奶的墳前,將肩膀上負荷往旁邊一摔,便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氣。我亦隨之跟到,當我再次看到那一袋似乎比我還要重的泥土時,我忍不住問了:"爸,你扛這袋泥土上來做什麼啊?"爸爸看了我一眼,説:"待會你和我一起給墳和上這些土。"我雖有些不滿,但還是點了點頭。不久,大伯他們也到了,於是大家便忙着一起給爺爺和奶奶的墳除草,我和爸爸還給墳和上了新泥,兩位伯母也點燃了蠟燭,分別給爺爺和奶奶上了香,我媽媽也在墳前擺好了杯子,並一一給倒上了茶和酒。接着,大家便一一跪在墳前,給爺爺奶奶"敬酒"、"敬茶"。像往年一樣,就在我認為一切都快要結束的時候,一聲細微的抽噎傳入我的耳朵,接着令我吃驚的一幕出現在我眼前:二伯突然跪倒在爺爺墳前,埋着頭哭了!山林一片寂靜,樹上的枝葉也停止了搖擺,蒼綠的四野只剩下斷斷續續的悲慼的哭泣聲。聽着那抽抽搭搭的哭泣聲,我望着二伯一臉的不相信,我從未想到,在我眼中高大堅毅的二伯竟會有如此的一面。氣氛在此刻變得更加嚴肅了,似乎連空氣也變得十分凝重,看着二伯埋頭低泣的樣子,我心中充滿了不解:"爺爺都已經逝世這麼多年了,二伯怎麼還……"

想到這裏,我無意間瞥見了爸爸那斑白的兩鬢在烈日下正滲出一顆顆碩大的汗珠,就在那一剎,我一下子便怔住了。下一刻,我突然理解到了二伯的心境。

當我們打開那塵封在腦海深處的記憶時,我們將會看到,爸爸用他那堅強的臂膀為他的兒女撐起一片成長的天空,而在這片天空之下,我們將永遠都是那個沒有長大的小孩。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 篇6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説: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着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説,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着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着個柳樹樹洞,洞裏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xue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着它歎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説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着羣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着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xue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麪粉和着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Tags: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