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字數作文 > 700字作文

記承天寺夜遊作文700字(精選3篇)

欄目: 700字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3.12W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記承天寺夜遊作文700字(精選3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記承天寺夜遊作文700字(精選3篇)

記承天寺夜遊作文700字1

元豐六年秋,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由堂堂的翰林學士降到了區區一個黃州團練副史,現實的巨大落差也讓他產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蘇軾,“獨以名太高”的蘇軾,黯然地來到了黃州,居住在一所書院中。

一段日子過去了,自己飽含筆墨和深情寄出的一封封渴望得到朋友理解和支持的書信,回信的寥寥無幾。從前那些飲酒共醉、賦詩共賞的朋友哪裏去了?望着窗外剪剪疏桐中努力掙扎的殘月,蘇軾不禁緊緊皺起了眉頭,深深地歎了一口氣,背起手踱進了院子裏。

回想着自己被誣陷的一幕幕,他的心比此時清秋的陣陣涼意還冷,難道不同流合污便會遭遇此番苦難嗎?不過這番苦難也沒有白受,不失為自己健全人格的昇華和人生閲歷的一次體驗。想到這兒,蘇軾笑了笑,抬頭望着夜空,發現剛才還在跟那些婆娑樹影苦苦糾纏的月兒已經掙脱紛爭,躍上了半空。她的臉龐也豐滿了許多,不再是一牙缺月,淡淡地散發着迷人的清輝。

突然間,一隻大雁悠悠然從月下飛過。它是不是也不願與污濁的雁羣同流合污呢?猜想間,大雁已經飛走了,對那些寒冷的樹枝看都沒看一眼。“好個大雁!”蘇軾呵呵笑起來,走進書院,要來紙筆寫下一首《卜算子》: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解衣躺下,卻怎麼也睡不着。月兒已經升起來了,真是一派好月色啊:如雪如藉,如玉如冰。這月兒也真像自己呢,受了委屈後心境陰鬱,而後心境一轉,便悟出了什麼似的,豁然開朗起來。這麼好的月色怎能不邀人共賞呢,蘇軾又披上衣服,起身去承天寺尋張懷民。聽了那首剛寫的《卜算子》,張懷民點頭“公真神悟也!可以參禪悟道了!”

庭下一片如水般清朗的月色,此時蘇軾的心情也開朗了。“月兒因有了與樹枝糾纏的體驗而豐滿,子瞻因有了與牢獄的糾纏而參禪!”張懷民戲説。只聽蘇軾大聲吟道:“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説罷,兩人一起放聲大笑,那笑聲飄得很遠很遠……

記承天寺夜遊作文700字2

天氣漸涼,大雁南飛。蘇軾獨自一人在房間內來回踱步,心裏一遍遍回想着與王安石在朝堂之上脣槍舌劍的辯論,想到自己只因觀點不同便流落至此,不禁坐在牀上歎了一口氣。天色已晚,蘇軾褪去衣衫,準備睡覺。窗外月色皎潔,蘇軾看着出了神,不知是思念家人還是回想朝事,他不由自主地穿上衣服推開房門,月光一下傾瀉而入.在庭院中的石凳上坐下蘇軾對月長望。忽然,一陣冷風吹得蘇軾瑟瑟發抖,他不禁發覺自己太孤獨了,連個能夠與之交談的人都沒有。忽然蘇軾眼睛一亮“不是還有個張懷民與我一同貶官至此,好像住在承天寺。對,就找他去!”説罷,便大步流星地朝承天寺趕去。

已是深秋時節,入夜又是如此的深,蘇軾由不住打了個寒顫。大街之上無人走路,只有那月光灑在房屋地面上像披上了銀白色的綾紗。道路旁的房屋還有些燈光,屋裏不時傳來推杯舉盞的聲音。“真是一羣鄉夜之人!”蘇軾鄙視的想到,“只是可惜了這一輪明月。”此刻,承天寺已步入眼簾。

來到懷民房門口,蘇軾輕輕地敲了敲門,來者長髮,正是懷民。他們彼此都想問一句“還沒睡啊。”卻都沒有開口,只是相視一笑。兩人一同步至院內,望着這美好的月色大發感慨。庭院中的月光如積水一般清明澄澈,月光下,竹柏之影縱橫交錯,宛如一幅水墨畫,清新典雅。蘇軾感歎道:“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隨即大筆一揮,寫下了千古名篇《記承天寺夜遊》。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橫(héng),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記承天寺夜遊作文700字3

你從汴梁走來,雨疾風嘯卻吹不散你的滿身塵埃;你經過河南,百姓的哭聲震天卻解不開你身上的枷鎖;你跨過淮河,三千里淮水濤濤卻無法洗滌你的屈冤。踏過長路漫漫,終抵黃州。一聲長歎,兩行清淚,三年不蜚,家徒四壁,身懷作千古絕唱之能卻懷才不遇,胸有留萬世芳名之志卻龍盤鳳逸,這就是你在黃州的生活。

在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中,他稱自己為“閒人”,可我覺得應將他稱為“孤獨者”。孤獨之因有三:一是政治抱負無法實現的孤獨;二是空有一身才華卻處處受人排擠的孤獨;三是失去摯友的孤獨。

他旨在造福一方水土,為百姓贏得福祉。從杭州的蘇堤到廣州的供水系統,再到竭力反對王安石的'新法,他無一不為百姓着想,卻從不顧及自己的私利。可如今小人得勢權臣當道,他遠大的政治理想無法實現。杭州大旱,四百萬災民如飢似渴地等待救濟,可朝廷只援助了兩千石糧食,還被層層剝削,這種情況下他如何一手擎天?這是其一。

其二,恰如康震教授所説,蘇軾被貶黃州未嘗不是一種機遇,如果沒有這次機遇,可能就沒有了《念奴嬌》的豪邁壯闊與《赤壁賦》的千古滄桑。“烏台詩案”以後,他明白了,一個人蒙受了誣陷,即便死也死不出來個道理來。所以,蘇軾的性格變了,他變得謹小慎微,雖滿腹經綸卻無人,也不敢與旁人傾訴;雖佳作頻出卻提防讓他人知曉。“英雄無用武之地”是一個人最大的悲哀,也是一種意境上的孤獨。

其三,蘇軾被貶後,親友大多與他斷絕了聯繫,蘇軾的一封封用美妙絕倫,光照中國書法史的筆墨寫成的書信,千辛萬苦送出去卻杳無音信。明知自己是正義之身卻遭到親人冷漠的拒絕,這也是一種心靈上孤獨。

在《記承天寺夜遊》中,庭下的積水彷彿是一面鏡子,照出了蘇軾內心的想法,“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正是一個孤獨者最悽美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