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字數作文 > 900字作文

【熱門】元宵節的作文900字六篇

欄目: 900字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07W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元宵節的作文900字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門】元宵節的作文900字六篇

元宵節的作文900字 篇1

今天是“元宵節”,你們知道為什麼叫“元宵節”嗎?“元”就是正月的意思,“宵”就是夜晚,爸爸説現在有的國家在發生大事時就會通知“宵禁”,就是夜晚戒嚴的意思。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的日子,叫做“元宵節”,爸爸還説這是我們中國人很重要的一個節日,它象徵着團圓,也預示着熱熱鬧鬧的新年過完了。

在這一天裏全家人要團圓在一起吃飯,還要掛燈籠、猜謎語、放炮、吃元宵,這些事都是我特別喜歡的。為什麼要掛燈籠、放炮呢?昨天晚上爸爸還從手機上給我講了一個故事,現在我講給你們聽聽吧!

很久很久以前有許多野獸在外面亂殺人,人們就只有打死野獸才能安全。有一天有兩隻神鳥從天上飛來,人們以為是野獸就殺了它們。於是天上的國王就很生氣,他決定在正月十五這一天派天兵天將去放火把人燒死。國王的女兒聽到這個消息,就偷偷地跑到人間告訴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想了一個辦法,在十五、十六這兩天家家户户都掛上燈籠,並放炮。天上的國王看見人間火光沖天,響聲震天就以為人已經被燒死了,就不生氣了。從那以後每年的正月十五、十六人們都要掛燈籠,放花炮。這個故事好聽嗎?

今天晚上我們全家人都到奶奶家吃飯,我們每個人都吃了六個元宵。飯桌上我們還猜了謎語、做腦筋急轉彎遊戲。爺爺説:“油炸豆腐——打一唐代詩人”,我立即回答是“李白”。我問大家:“‘好’與‘壞’中間是什麼?”姑姑説:“不好不壞。”我説:“不對。”奶奶説:“中”。我説:“也不對,答案是‘與’”,全家人都笑了。姐姐也説了一個,“清華大學讀下來要用多長時間?”我們都説:“五年、四年”,結果都錯了。姐姐説:“‘清華大學’這四個字只需要四秒鐘”。我們都恍然大悟。

吃完飯我們都下樓放炮去了。我們住的小區世紀景苑在放好漂亮好漂亮的煙花,很多人都來看。我也放了很多炮,我還把兩個炮的捻擰到一起放,兩個炮交替開花可好玩了。我們還把很多‘滴滴筋’擺成方格子,連成很多圖形,然後點燃一根,其它的就一根連一根的着了,噼裏啪啦的到處冒火花,可好玩了!

後來爸爸媽媽帶我回家時專門走了中原路,路上人可多了,車也很多,有的地方都堵車了。彩燈到處都是,可漂亮了。我還看到了圓圓的月亮,很亮很亮。媽媽説:“正月十五元宵節在中國是和春節一樣重要的節日。春節人們一般都在家中團圓、熬夜,但是元宵節大家都到外面來遊燈、逛街。在古代,宮裏的宮女是不能出宮的,只有元宵節這一天才可以走出來,那時候叫做‘上元燈節’”

我真的好喜歡這個元宵節呀!

昨天老公從校信通彩信上了解到了元宵節的傳説,並且講給了兒子聽。今天兒子在婆婆家居然有聲有色的講起這個故事。晚飯後特地帶他好好體會一下元宵節的感受。回到家,和兒子一句一句聊來,沒想到居然串成了這麼長的一篇文章。趕忙幫兒子記錄下來。

元宵節的作文900字 篇2

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傳説,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着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於劉宋的軍隊,後來傳人民間的。兩種説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

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於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説:"戲有五方獅子,高丈餘,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襬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

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繡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並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獅以廣東為中心,並風行於港澳,東南亞僑鄉。

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着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和北獅不同的是"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綵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以此舞出各種優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南獅流派眾多,有清遠、英德的"雞公獅",廣州、佛山的"大頭獅",高鶴、中山的"鴨嘴獅",東莞的"麒麟獅"等。

南獅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鬚獅舞法幅度不寬、花色品種不多,但沉着剛健,威嚴有力,民間稱為"劉備獅"。黑鬚紅面獅,人稱"關公獅",舞姿勇猛而雄偉,氣概非凡。灰白鬍須獅,動作粗獷好戰,俗稱"張飛獅"。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裏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樣如意,事事平安。

元宵節的作文900字 篇3

我的家鄉在湖北荊山山麓,地屬襄樊管轄,是個版土面積三千八百五十七平方公里,總人口六十萬人的小縣城。原名思安,因境內有漳河,故改思安縣為南漳縣。

小學時有篇課文叫《西門豹》,講的是西門豹治河投巫的故事。課文裏西門豹治的那河叫漳河,那時年紀小,以為這漳河便是這打從家鄉門前流過的小河,竟高興得手舞足蹈。後來才曉得此漳河非彼漳河,那漳河在河南安陽,比南漳縣城都有名。

南漳這小縣也終於沒負了“思安”這名諱,絕不樹大招風,恐怕出了湖北就再沒人知曉襄樊有個南漳了。但又何必天下皆知呢?這畢竟絲毫不影響這小縣城的與樂。淳樸的家鄉人,就如此安定地在這塊山清水秀的土地上,一代一代生活着。老人們三兩聚在樹下閒聊,大人們起着自行車在不太寬敞的馬路上來回穿梭,孩子們專心地坐在講堂聽老師講解。街道或許並不繁華,沒有繁弦急管,也沒有火樹銀花與燈紅酒綠,卻安詳而端莊。歲月就在小巷厚厚的落葉上慢慢流淌。

滿月象徵着團圓、美滿。正月十五之夜是一年之中第一個月滿之夜,自然被這個一心祈求平安的小縣所看重。

提起元宵佳節,除了湯圓,我想更多人會想起賞燈。而在我地家鄉,正月十五上午地遊街“鬧元宵”卻更被人們看重。

清早五點多鐘,便有大批人馬在水鏡廣場聚集。老人,小孩,還有其他各式各樣地人都在隊伍裏滿面春風。打腰鼓、劃旱船、扭秧歌,無人不迫切地表達着自己地歡喜。遊行隊伍從大街小巷走過,路邊觀看地人摩肩接踵。調皮地小孩,拿出過年沒放完地鞭炮,“刺啦”一聲擦燃往人羣裏一丟,吐吐舌頭跑掉了。只剩下母親無奈地苦笑、抱歉地賠罪及眾人寬容地笑聲。獅子在街上上躥下跳,長龍在人海中上下翻騰。夾雜着震天撼地地鑼鼓聲,歡樂地氣氛沸騰到了極點。

元宵是團圓地日子,自然少不了一頓豐盛地午宴。宴席通常在中午十二點開始,萬家鞭炮齊鳴,當滿城地地面都被喜慶地紅色鋪滿時,人們便開始吃飯了。湯圓當然必不可少——每逢元宵,奶奶地湯圓最令我掛念——奶奶不會夾餡,所以總是把湯圓揉成一個個小團。但這一點都不影響它地味道:煮好後盛起來,一人面前一碗湯,加上白糖與炒好地芝麻,絕不亞於蔣雯麗代言地那“味美香甜甜”地“三全凌湯圓”。

南漳不是個富裕的小城,沒有太多的財力來舉辦燈會。可這並不影響家鄉人賞燈的情趣。小巷裏,小販擺弄着各式各樣的花燈,牢牢拽着媽媽衣角的孩子睜大眼睛望着花花綠綠的閃光物,央求着。大人無奈地望着孩子,掏出錢交給滿臉笑容的小販。孩子得了心愛的玩具,高興得手舞足蹈。

每看到這些,我都會想起自己那如夢般乾淨淳樸的童年——

提着哥哥的舊燈籠,在家裏各個角落晃悠,唱着奶奶教的童謠:

“照啥子啊?照蟲蠅兒螞蟻。照死老(了)吧?照死老(了)……”

元宵節的作文900字 篇4

又到元宵佳節,媽媽今年買回了“思念”湯圓。吃着甜甜的湯圓,一縷縷思緒湧上我的心頭,眼前又浮現出三年前太外婆教我包湯圓的情景…… 當時太外婆已經90歲高齡了,但她老人家精神矍鑠、思路清晰,是我們家的老……

又到元宵佳節,媽媽今年買回了“思念”湯圓。吃着甜甜的湯圓,一縷縷思緒湧上我的心頭,眼前又浮現出三年前太外婆教我包湯圓的情景……

當時太外婆已經90歲高齡了,但她老人家精神矍鑠、思路清晰,是我們家的老壽星。每年春節全家團聚時,她總要親自包春捲、做湯糰呢!三年前的元宵節,是我第一次跟着太外婆學做湯圓,那一幕讓我至今難以忘懷!

那天下午,全家老小都聚在外婆家裏過元宵,大人們在屋裏聊天,我們一羣小孩在屋裏屋外地奔來跑去,四世同堂,好不熱鬧!這時,我看見桌上已經放好了製作元宵的材料:糯米粉、黑洋酥、冰糖等。太外婆坐在輪椅上,和外婆、姨婆圍在桌子旁忙乎開了。我看了也一下子來了興致,沒等大人同意,就已捋起袖子摻和進來了。

我興奮地學着大人的樣子,把已調好的原料均等地分成若干份餡心,隨後開始號稱自己“力大如牛”,搶着揉搓起糯米粉漿……外婆笑着説:“別鬧了,快一邊兒玩去!”我不理睬,繼續用力。太婆看我小手這麼有勁兒,露出慈祥的笑容,説道:“這孩子聰明。既然你這麼想幹活,太婆來教你包湯圓吧!”我一聽,蹦得老高,開心地叫:“太好了!太好了!”於是,我看着太外婆在和好的麪糰條上先用皺巴巴的手緩緩擠出一小團,再把那小團麪粉搓搓圓,接着就表演起了“絕活”:只見她拇指頂着小麪糰中間,食指貼着外皮,慢慢地邊推邊轉。慢慢地,小麪糰中間竟出現了個“小坑”,變成了一個雪白的“小碗”!然後,太外婆把分好的黑洋酥餡兒填進了小坑,便開始封口了。她繼續邊轉邊捏,邊轉邊捏,最後還在掌心裏搓了搓,於是“小碗”又變成了一個“小乒乓球”!“太婆真棒!”我看得目瞪口呆,情不自禁地喊了起來。

於是我開是依樣畫葫蘆地學了起來。做着做着,我有點熟練了,感覺這很像是在美術課上做橡皮泥呢!不一會兒就做了好幾個,我把做好的湯圓整整齊齊地排成一排。一排雪白的湯圓,好像一羣正待下河的“天鵝”呢!看着自己的“傑作”,我心裏別提有多自豪了!

湯圓上桌啦!我連忙端起我親手做的那碗,舀起一顆就往太外婆嘴邊送。太外婆早就沒牙了,但她還是用兩片嘴脣用力抿下一口,用那滿是皺紋的嘴慢慢蠕動着、品嚐着,一邊還喃喃道:“乖……乖!甜……甜!”在場所有的人都笑了!屋子裏充滿了幸福和甜蜜……

如今,太外婆已過世了。可每當元宵節吃湯圓時,我的眼前總會浮現出三年前的那一幕幕。“每逢佳節倍思親”,太婆我好想念您!太婆,是您教會了我包湯圓,是您讓我體會到了團圓的幸福和甜蜜。我永遠難忘那年元宵節留給我的温暖回憶!

元宵節的作文900字 篇5

總算又到了元宵節了,過了這一天也就將年這個節基本上慢慢的淡了.掌燈的時侯,妻子在院裏供了些食物,點着了香,及蠟燭,該放炮了,她不敢放的只好叫我去放了,推開了門走到院內,外面的炮聲已隆隆了,隨之我也點了起來,一陣噼噼啪啪的聲音,好是熱鬧.

回到家中家中還是那樣的平靜,只有女兒在不停地學習,一年一年的就是這麼個樣子呀.都快五十的人了,多麼想重新回到那童年的時代呀

我們的童年是一個很苦的童年,記得那時過年的時侯,穿上媽媽給縫製的衣服,那布是粗製的棉布,鞋是媽媽納的千層底,穿在腳上硬棒棒的,有時對腳趾很不舒服的,就這也是挺高興的.初一的早晨媽媽在天不明就起牀做飯了,我們全家早早就把飯吃過了.好象誰家吃的早誰家就預示着來年順當,平安吉祥.吃過飯後,天亮了但還不是太亮,這就上街了,兜中裝着抖落了的鞭炮,手中拿着一柱點着的.香,走一會兒放一個小鞭炮,一邊跑一邊放鞭炮,一邊看那些家的門開了,那一個好朋友也出街玩了,等到有好幾個小朋友都出來的時侯天也就大亮了,因為總有的人家吃飯會遲的,然後在一起玩到前半晌就回家了.記得小的時侯,有幾年的春節我們家就沒有吃上白麪餃子,那是吃什麼面的呢?一是蕎麥麪的,還有一是高梁面即紅麪餃子,裏面的餡是紅蘿蔔,有少一點的肉,有那麼一點肉味足也.過年的白天就是瞎玩一次,到晚上有時是沒有電的,點上煤油燈在昏暗的燈光下玩一玩撲克,不一會也就要睡覺了.那時是沒有電視的,大部分家庭沒有收音機,我家因為父親原來在外上班,好在家中還有一個電子管收音機,這也就算得上是不錯的家庭了.但那時我家兄弟姐妹多,生活非常困難呀,有時過日子就很難的,所以過年就更不能講究了,只要能象上面説的那也就不錯了呀.儘管這樣我也非常懷念童年的時光呀。

童年什麼也不想,只要今天吃飽了就高興了,吃好吃賴是無所謂的,那時雖然不象現在這樣的發達,人們生活的富有,但人們的心地都是一樣的呀.相互依存,相互關懷,沒有相互之間的不惻之心呀,誰也不會有看不起誰的思想,因為當時家家都一樣的,沒有窮富之分呀.

天真的想法,現在想起來不知道我們的父母是怎樣把我們兄弟姐妹七人拉扯大的,我記得我們家比較窮,但我的媽媽沒有給我們窮的破破爛爛即使是爛衣服也是縫補的完好的,洗洗的乾乾淨淨,從沒有拖鞋破衣的樣子.想到這裏,我們那善良賢惠的媽媽年輕漂亮的形象就會出現在眼前,我的媽一生,為了我們兄弟姐妹七人的成長不知道付出了多少的艱辛,為了自己的兒女,寧可她不吃也要給我們,寧願她受罪也不能我們受苦,一輩子操勞過度, 沒有保養一個好的身體呀,一直是很瘦的,身體兑下了一身的毛病,哎不能再想下去了,要不就要落淚了.

這新的一年又開始了,過了今天就各自走向各自的工作崗位去工作了,各自為今年的生活去奔波了.但願今年有一個好的收穫,祝願我親愛的父母在今年快樂無比,健康長壽,也祝願我的女兒今年中考成績喜人,更祝願我的兄弟姐妹在新的一年中發家致富,平安幸福!

元宵節的作文900字 篇6

過了春節,元宵節轉眼就到了。當全國大多數的地方一家人圍着桌子吃湯圓時,小城的元宵節卻有不一樣的風俗。

元宵節這一天下午,人們備好蠟燭、香、煙花,先到自家的祖墳點點蠟燭香,放放煙花,一是新的一年裏讓祖宗感受一下人間的香火,二是禱求祖上保佑新的一年裏平平安安,事業做的紅紅火火。

趁着家人上墳的時間,家裏的主婦們升起灶裏的火,一口二尺四寸的大鐵鍋裏,放上大半鍋的水,淘米下鍋,再放上芋頭,醃過的豬骨頭、豬腸、豆腐乾、香菇等各種佐料。灶下火正旺,鍋裏水開,白氣冒上來,骨頭的香味就乘着白氣直赴進了鼻端。這時粥還只是一個開始,要慢慢地熬,待到佐料發出的香都融合到一起,鍋裏的粥越來越稠。上墳的人回來了,一鍋香氣誘人的雜燴粥就可以出鍋了(在我們小城叫鹹酸粥)

説起小城元宵節不吃湯圓吃雜燴粥的風俗,這裏還有一個傳説。相傳很久以前,小城因地處偏遠山鄉,交通不便,算得上窮鄉僻壤了。人們過完春節,備的年貨也吃差不多了,又到扳着指頭算着糧食的時候,元宵節到了,小城的一巧婦們靈機一動,蒐羅了一下家中的剩菜剩飯和不多剩下的年貨,到在鍋裏煮了一鍋雜燴粥。一嘗之下香濃可口,鄰人爭相效仿,口口相傳,就成了小城元宵節吃雜燴粥的習俗。

埋頭“哧溜、哧溜”地吃着粥,母親總會笑着對我們説:“多吃點,十五夜可要吃十五碗呢,上墳前三碗,回來三碗,看完龍又是三碗,你們敞開了肚子吃。”引來我們的一陳笑聲。

這邊還在收拾碗筷,那邊鑼鼓聲聲響,煙花朵朵開,板龍燈會已經開始了。“鑼鼓響,腳底癢”,想起小城的這句諺語正印證了看龍人的心裏。

小城的龍是板凳龍,在一條條板凳上以竹條為骨,白紙為身,做出威嚴生動的龍頭,一節節如在飛騰的龍身。做龍是村中做龍老人的拿手活,不過一個龍頭,也得做上一兩個月,龍身由村中各家的老人負責做好保管。到了舞龍的夜晚,各家各户拿出自家的龍頭和龍身,在村中的操場上,用活木栓栓上龍頭和一節節龍身,龍頭和龍身裏再放進蠟燭,一條閃閃在夜間飛騰的游龍就出場了。而舉龍即是一個體力活也是一個技術活,要的是舉龍人相互間的默契配合,兩三百節的龍身加上一個大龍頭,龍頭的五六個人抬,一節龍身要兩個壯漢替換着舉。龍身長了,人多了,配合起來就難了。舉龍的時候,領頭人一喊起,後面的人就得舉,領頭人一説放,就得放下,如一人配合不好,該放下時沒放下,或轉彎時偏了點,兩條板凳的活栓就全打拆成剪切狀,很容易傷到就近看龍的人,有時還會拆翻了蠟燭,燒了龍身。所以每年舉龍的人都要挑身強力壯的,還要是有經驗的。

月上柳梢頭,龍遊大街小巷間,人聲沸騰,人頭湧動。舉龍的五六百人加上看龍的,一支浩浩蕩蕩的隊伍向前遊移,人中有龍,龍中有人,人與龍相親相近,和諧共存。站在高處看,一條皎龍在夜色上下飛騰,龍過街穿巷,每到一家,那家家主擺好蠟燭香火,在鑼鼓聲煙花聲中,龍為人間禱福祝願。祝願新的一年裏平安健康,幸福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