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知識文庫 > 專業資料

《青春之歌》讀後感500字(通用15篇)

欄目: 專業資料 / 發佈於: / 人氣:3.24W

《青春之歌》讀後感500字

讀後感的寫作要點

要弄懂原作

"讀”是感的基礎,“感”是由“讀”而生。只有認真的讀書,弄懂難點疑點,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徹的掌握文章的內容和要點,深刻地領會原文精神所在,結合歷史的經驗、當前的形勢和個人的實際,才能真有所“感”。

要認真思考

讀後感的主體是“感”。要寫實感,還要在讀懂原作的基礎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評價。分析和評價是有所“感”的醖釀、集中和演化的過程,有了這個分析和評價,才有可能使“感”緊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觀點,避免脱離原作,東拉西扯,離開中心太遠。所以,寫讀後感就必須要邊讀邊思考,結合歷史的經驗,當前的形勢和自己的實際展開聯想,從書中的人和事聯繫到自己和自己所見的人和事,那些與書中相近、相似,那些與書中相反、相對,自己贊成書中的什麼,反對些什麼,從而把自己的感想激發出來,並把它條理化,系統化,理論化。總之,想的深入,才能寫的深刻感人。

要抓住重點

讀完一篇(部)作品,會有很多感想和體會,但不能把他們都寫出來。讀後感是寫感受最深的一點,不是書評,不能全面地介紹和評價作品。因此,要認真地選擇對現實生活有一定意義的、有針對性的感想,就可以避免泛泛而談,文章散亂,漫無中心和不與事例掛鈎等弊病。怎樣才能抓住重點呢?我們讀完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後,自然會受到感動,產生許多感想,但這許多感想是零碎的,有些是模糊的,一閃而失。要寫讀後感,就要善於抓住這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反覆想,反覆作比較,找出兩個比較突出的對現實有針對性的,再集中凝神的想下去,在深思的基礎上加以整理。也只有這樣,才能抓住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寫出真實、深刻、用於解決人們在學習上、思想上和實踐上存在問題的有價值的感想來。

要寫出真情實感

就是要寫自己的真情實感。自己是怎樣受到感動和怎樣想的,就怎樣寫。把自己的想法寫的越具體、越真實,文章就會情真意切,生動活潑,使人受到啟發。千萬不可有假大空的嫌疑。

《青春之歌》讀後感500字(通用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青春之歌》讀後感500字(通用1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青春之歌》讀後感500字1

《青春之歌》是我國著名作家楊沫成功作之一。通過描寫以林道靜為主要人物的一批近代青年在那個時代,在那個背景下年輕人的革命精神。當我看完這部作品之後,我深深的感受到他們那個時代,愛國學生對祖國熱愛和真誠的信念那麼堅貞。

這部作品以林道靜為主要人物,她由一個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成長為無產階級革命戰士典型。她的成長表明那個時廣大知識分子走過了一段曲折的艱難道路。作為一個具有崇高的無產階級信念的青年革命者經過了一條艱難磨練和改造過程的辛苦路。她出生於一個地主家庭,生母慘遭迫害致死。她深受繼母凌辱和虐待,使她從小養成孤僻倔強性格。她憎恨害死她生母的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

《青春之歌》通過青年知識分子林道靜的成長和進步來反映這場歷史大風暴的。林道靜出生於大地主家庭,她不甘於大封建地主的小姐,不甘心當官僚特務的玩物。她不斷為個人的命運掙扎,卻遭到了一連串的打擊——她自殺未遂,教書被逐,尋找職業四處碰壁。作家以充滿激情的筆墨,真實的展示了林道靜的成長道路充滿荊棘,充滿坎坷。正是這些坎坷讓她勇敢,讓她堅強。

這部書情節感人,文筆流暢優美,時代色彩濃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它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讀者,是一部不可不讀的佳作。

《青春之歌》讀後感500字2

暑假是快樂的,更高興的是,我在爸爸的指導下讀了一本名叫《青春之歌》的書。

今年正好是新中國成立60週年,我在報紙和電視上看到很多為新中國成立、建設而奮鬥的革命者的光榮事蹟。為革命事業,有的人很年輕就犧牲了,有的人全家都沒有了,而他們面對兇殘的敵人毫不退縮,終於迎來的新中國的成立;他們不圖任何報酬,投入到艱苦的建設裏去,終於讓我們今天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他們的故事讓我感動不已,他們的優秀品質讓我崇拜。這個時候,我又正好看了這本紅色經典《青春之歌》,所以令我印象特別特別深刻。

這本紅色書籍《青春之歌》裏面刻畫的是林道靜、盧嘉川、江華等一批栩栩如生的青年知識分子成長為革命者的形象,他們象徵了中華民族的未來和希望。尤其是主人公林道靜,她是一個女知識分子,一開始很柔弱,後來在革命者的影響下,成長起來,成為堅強不屈的共產黨員。這個成長的過程很艱辛、很危險,但是,他們為了黨的偉大事業毫不畏縮,充滿信心,戰勝了困難。

讀完之後,我覺得很有教育意義。你看,我們現在小學生,過着幸福的生活,家長和老師都寵着我們,上學都有人接送。很多小朋友卻撒嬌、怕吃苦、沒有目標,這也不吃那也不吃,還在學校打打鬧鬧,什麼都怕學,不知道將來為祖國做什麼。所以,要多讀這些紅色書籍,瞭解幸福來之不易,學習革命者和建設者們的崇高精神,並以他們為榜樣和動力,努力學習回報家長、老師和社會,做一個有用的人。

《青春之歌》讀後感500字3

餘永澤喚醒了林道靜對生活的熱情,從小孤苦無依的林道靜暫時享受到了家庭的温馨。當遇到共產黨人盧嘉川之後,她開始接觸到革命思想。林道靜決心離開庸俗自私而平庸的餘永澤,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從此她在革命者的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軟弱,最終成為一名成熟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的愛國學生對祖國的熱愛與真誠,以及那一份為了祖國願意捐獻自己一切的赤忱之心。

迴歸到我們現在這羣在黨的陽光下成長的少年們身上,有不少人喜歡抨擊我們,説我們一代不如一代啊,浪費黨的栽培啊,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的,我們都在努力着,努力學習,努力成為人才,努力報效祖國。

我們把握得住青春,不需要過分坎坷,只需要平平淡淡,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每一件事情,把握得住現在,不需要過分輝煌,只需要平平凡凡,儘自己所有的心血灌溉每一株花朵,把握得住未來,不需要過分耀眼,只需要讓周圍人看見,儘自己所有的思考力選擇每一條道路……不需要過多的言語,只要用行動就可以證明我們在黨的陽光下成長的很好!

從小聽着這樣的故事長大,即使迷茫也能再次找到方向,即使害怕也能再次鼓起勇氣,即使跌倒也能再次爬起……黨永遠會在前方指引着我們的道路。

請讓我們珍惜這段時光,在黨的陽光下努力前行。

《青春之歌》讀後感500字4

純白、高潔、清澈……這是我讀《青春之歌》中的主人公——林道靜的'第一感。陰暗、無恥、骯髒……是我對當時那個社會的評價。

林道靜生於地主家庭,生母是地主的姨太太,後來被地主害死。道靜年幼喪母,又飽受林家的與虐待。這樣的生活養成了她孤僻倔強的性格。接着,林家夫婦竟想利用林道靜來賺錢——送她去讀書,再找個人嫁個好價錢。但是她抵抗着,終於與親人斷絕了關係,離家出走。

因此,林道靜在同學們的幫助下,在革命工作者的指引下,走上了革命之路。因為她在之前充分感受到了這個社會的黑暗與衰落:大官、富人所謂的衣冠楚楚下的貪財好色,乞丐流氓的低俗下流,使林道靜一心向着革命,與眾多革命戰士一起為新的社會努力着。

林道靜在改變着,變得堅強、勇敢、獨立。她不怕人們的疏遠甚至於完全孤獨,不怕親戚朋友帶給她的痛苦與打擊,甚至不怕與丈夫餘永澤長久的美好關係斷裂,直到分離。對革命的熱情,導致她堅持着,哪怕就在死神面前!!就算是白白犧牲,也永不後悔、至死不渝!

她不是一個人,她有着和她一樣的一羣人。他們有一種共同的品質。這種品質讓他們走上了與眾不同的人生道路。他們,不像所謂的懦夫,呆在家裏不聞不問。更不像那些欺軟怕硬的漢奸,背叛祖國!他們是勇敢者,是他們站出來與敵人戰鬥!!正因為我們中國有許多這樣的人,才能戰勝日本和眾多侵略者。

我發現,最初林道靜在我眼中,是朵冰清玉潔的蓮花,現在,竟成了在雪中傲然挺立的梅花!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青春之歌》讀後感500字5

很多年前,讀過這本書,因為十一的徵文活動,讓我又一次想其它。回想當時對這本書的感覺只是覺得他跟很有場面感的戰徵時期的小説不一樣。再讀還是很喜歡文中的林道靜,每讀一本書都覺得自己就是文中的人物,經歷人物的痛苦,歡樂,蜕變,成長。

《青春之歌》是楊沫的第一部長篇小説,是當代文學史上第一部描寫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愛國學生運動及革命知識分子鬥爭生活的優秀長篇小説,後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歌劇等。

林道靜為了尋找個人出路,逃避為男人當“玩物”和“花瓶”的命運,踏上流亡之路的。她逃離家庭,到北戴河附近的楊家村小學投親不遇,做了代課教師。然而,校長餘敬唐卻陰謀把她嫁給當地的權貴,走投無路之下她投海自盡,被一直注意着她的北大學生餘永澤搭救。

“詩人兼騎士”的餘永澤,喚醒了林道靜對生活的熱情,在餘永澤愛情的感動下,她答應和他共建愛巢,從小孤苦無依的林道靜暫時享受到了家庭的温馨。但她不甘心被人供養,先是尋找工作受挫,後接觸到北大的愛國學生,思想上受到觸動。

當遇到共產黨人盧嘉川之後,她開始接觸到革命思想。餘永澤一再攔阻她參加革命活動,並導致盧嘉川被捕。林道靜在慘痛的事實面前如夢方醒,決心離開庸俗自私而平庸的餘永澤,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從此她在革命者的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軟弱,最終成為一名成熟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

一切知識分子,只有把個人前途同國家民族的命運、人民的革命事業結合在一起,投入到時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不斷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頌的美麗的青春。我們的當下也是如此的。

《青春之歌》讀後感500字6

道靜一個可憐的女孩,從一歲起親生母親被後母趕走,母親的生世極其的悲慘,一個美麗能幹的女子,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最後還被人壓迫,有了孩子卻被人趕出了家,回到家裏唯一的親人也去世了,她無奈之下只好去跳河自盡,而對於道靜,這些都不被人提起,從小就被後母使喚,被弟弟陷害,長大後父親拋棄了她們,後母想把他嫁給一個有錢人,她為了反抗想要來投訴表哥,結果到了北戴河表哥和表嫂也走了,她孤苦無依,校長説給她找工作,讓她先住下來,結果校長是為了把她獻給自己的朋友,處於這樣的環境,她天天到大海邊,看到了美麗的海景,同時也看到了悲苦的勞動人民,以及享樂奢侈的外國人,她極度的絕望,而在這時他看到了一個青年,他的才學,他的爛漫主義影響了她,最後在透海的一瞬間,他救了他,並給了她無盡的愛意。

後來假期結束了,他到北大上學去了,雖然他跟自己的哥哥打過招呼,讓他照顧道靜,但是由於對於校長行為的憤恨,最終她回到了北京,住到了同學王曉燕家,後來又搬到和男友住在一起,甜蜜和幸福籠罩着她,但是她還是想有個工作,雖然男友不同意,最後發現社會的黑暗和殘酷不是像她想象的那樣,而且她越來越發現昔日的愛人,已經不是從前的他了,他的膽小,自私,懦弱,讓他們的矛盾越來越深。最後在吵鬧和無限的分歧中和平分手。

在這期間她遇到了很多的為了中國的勝利而奮鬥的知識青年,這使她原本枯燥的生活有了新的意義。也使她更清楚自己的思想和將來要走的路,這期間他對盧嘉川暗生情愫,也參加了幾次活動,但是後來盧嘉川被捕了,她也在一次次的革命挫折上變得成熟。雖然經歷了很多的心裏鬥爭和苦難,同時也鍛鍊了她。

《青春之歌》讀後感500字7

輕輕的合上這本書,我的心被林道靜感動了,更被千千萬萬的革命工作者感動了!他們為了革命,更為了人民,奮起抗戰。他們用自己的身體,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毅力去對付國民黨的機槍!不管他們是多麼渺小,但是大海就是千千萬萬顆渺小的水珠形成的!

在一次的細細品味中,我領悟到了林道靜對黨真摯的依賴像孩子依賴母親一樣的感情;領悟到他們像火山一樣噴發熱血的愛國熱情;領悟到了那個時代動盪的的時代風雲。在那個動亂不安的時代,林道靜的革命精神讓人讚歎不已。

林道靜在入黨前遇到過很多困難,那時候沒有人告訴她下一步該如何走,她只能靠自己一點點地摸索前進的道路。她堅持着、堅持孤獨地走下去,革命的理念伴隨她左右,促使她勇敢地、不顧一切向前衝。

那個時代讓我們停不下前進的步伐來。它一直督促着你向前,向前……這支永不老朽的歌歌頌着勇者,只要你還有一點青春的氣息,它就能燃燒起革命的熱情,現在的孩子們經歷不起任何風吹雨打,很多事都要靠父母,所以我們更需要的鍛鍊堅強的意志,需要我們在一道道坎坷中慢慢成長,需要我們意氣風發的走向未來。

《青春之歌》讀後感500字8

女作家楊沫寫的著名《青春之歌》這本書,主要寫的是一個女大學生如何成長為一名堅強、寧死不屈的中國共產黨員的故事。她的名字就是——林道靜。

林道靜出生在大地主林伯唐的家中,但她非常的不幸,她的親人只有她的媽媽李秀妮和太外公老李。秀妮被林伯唐娶為姨太太時,老李就跳河自殺了。而且,秀妮生完孩子就被趕出了家門,她回家發現外公已不在時,也跳進了白河川。

一轉眼,林道靜就有十八九歲了。有一天,道靜知道她親媽是怎麼死後,毅然離家出走,住進了同學王曉燕的家。並加入了進步青年的行列。

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林道靜險臨槍決,但都被她的好友救了。那時,林道靜還沒有入黨,所以一場脣槍舌戰後,終於見她從審訊室裏出來了。但她入黨後,就沒那麼幸運了。她的下落被胡夢安知道後,就到處通緝她。最後,將她送進了北平(今北京)監獄,受盡了苦刑。

後來,她們設法逃出後,就與革命人士一起大破關門,攻打日本鬼子。最後,真是因為有許許多多像林道靜那樣的愛國者,才打敗了日本鬼子,國民黨才夾着尾巴逃到掉了。

林道靜以及她的同伴們的英雄事蹟在我心中深深地紮下了根……

我們受着愛國教育,享受着革命前輩用鮮血換來的幸福生活,一定要牢記革命前輩們的英雄跡,努力學習,長大保衞和建設祖國。

《青春之歌》讀後感500字9

《青春之歌》以“九一八”到“一二九”運動,這些歷史時期的愛國學生為背景,描寫了以此大學生為中心的一批愛國進步青年。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鬥爭,塑造了各種類型的知識分子形象,反映了在當時那個激烈動盪的年代,知識分子的掘起和分化。

林道靜出身於一個地主家庭,生母是一個農民,慘遭迫害致死。她深受異母的凌辱和虐待,使她從小養成孤僻倔強的反叛性格。她憎恨害死她母親的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為反抗不幸的命運離家出走,這是“五四”以來,許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走向社會時共同邁出的第一步。

這本書通過描寫林道靜這些青年人投身革命事業的艱辛,展現了一段時期我國學生革命運動和形形色色的知識分子的風貌,很好的詮釋了一個革命思想主題:一切知識分子,只有把個人前途同國家民族的命運、人民的革命事業結合在一起,投入到時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不斷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頌的美麗的青春。

《青春之歌》讀後感500字10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楊沫的代表作。這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學生運動的長篇小記。展現了從九一八到一二·九這個歷史時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學生為了反對封建統治,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拯救危難中的祖國而進行頑強的不屈不撓的鬥爭,真實、生動地揭示了一代知識分子走向革命的心由之路。

主要是通過對小知識分子林靜道不屈服於命運的對家庭和社會的個人反抗到最後投入的代洪流走上革命道路的艱難曲折的苦難歷程的生動敍述,形象地展現九一八—一二·九這一特定歷史時期我國學生革命運動的歷史風貌和形形色色的知識分子的精神風貌。從而提煉出一個革命的思想主題:一切知識分子,只有把個人前途同國家民族的命運、人民的革命事業結合在一起,投入到時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不斷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才能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頌的美麗青春。

我希望和林道靜一起,並肩走在大街上,去面對刺骨的寒風,但我卻不再像她那樣,可以看見中國共產黨幾個字就像嬰兒見了母親一樣感到無比的親切和偉大,我們聽貫了什麼黨性、原則性之類的話,對黨,也是另一種感受。在《青春之歌》中我領略到了林靜道對黨真摯的依賴,像母親一樣的情感。領略到了他的像火山一樣噴發的熱血愛國之情,領略到了那個轟轟烈烈的時代風雲。

作者以充滿激情的筆墨,真實地展示了林靜道充滿坎坷,充滿荊棘,但卻是豐富多彩的人生之旅,成功地塑造了不同類型的知識分子藝術形象。真實感人,文筆流暢優美,時代色彩濃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它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讀者,是一部暢銷不衰的優秀青年讀物。

《青春之歌》讀後感500字11

《青春之歌》藴含着作家楊沫的生活原型,將那段不可忘卻的歷史賦予了青春的激情和火熱,用紅色染滿記憶,用戰鬥抒寫豪情,用鏗鏘而激昂的文字喚起新時代下的青年學生心靈深處強烈的共鳴。

在如今如此繁華的社會中,是不是就沒有能夠像他們那樣,為了祖國而無怨無悔的付出,為了祖國毫不猶豫的付出的青年人了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情繫山區兒童,奔赴邊遠貴州山區支教而成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的徐本禹;汶川和玉樹地震災難中,志願者們以血肉之軀為災區人民築起了一道不可撼動的“生命長城”;2008年北京奧運會賽場內外,志願者以細緻周到的服務贏得了世界友人的讚揚;;剛剛結束不久的上海“世博會”上,青年志願者們充分展現出了一個正在崛起中大國的文明姿態。我們是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開拓者。

這本書讓我感到,如果説林道靜、盧嘉川、許寧、羅大方的一生,留下的是他們為拯救危難中的祖國不屈不饒革命精神的青春之歌,在當今社會中的我們,也應該像文中的林道靜有無私的奉獻精神和堅強的意志,這種奉獻要體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因為現在家家户户多數是獨生子女,所以個個像温室裏的花朵一樣,經不起任何風吹雨打,很多事都要靠父母,缺乏奉獻精神,而堅強的意志更需要我們的鍛鍊,需要我們在一道道坎坷中慢慢成長,需要我們意氣風發的走向未來!我們應該更好地傳承他們的革命精神:將個人前途同國家民族的命運、人民的革命事業結合在一起,做一名自願服務黨、服務人民、服務社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志願者”,譜寫屬於這個時代的絢麗篇章,奏響屬於我們的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讀後感500字12

餘永澤是小説《青春之歌》中的一個人物,這個人物的開場給我們一個很善良正義的形象,可是隨着小説的進展,我們看到了他阻礙革命的一面。他自己不支持革命,進而想讓林道靜也順從他去過平靜的生活。我們總是説,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時候,每個人都不應該沉默。可是餘永澤卻不是這樣,他死讀書,讀死書,只為自己畢業後將去哪工作着急,於是便央求羅大方讓羅大方的父親引薦自己給胡適,好為自己的將來做準備。再後來,我們又看到大部分的同學都南下請願,抗擊軍警的暴力,而他卻在圖書館研究着古文。對於餘永澤我們的批評家從來都是毫不客氣,認為這樣的人雖於革命無大的危害,但中國人如果都像他那樣,那亡國只是遲早的事。

《青春之歌》是楊沫50年代的經典作品,小説的格調就是革命,抗擊侵略,抵制暴政。書中給我們塑造了許許多多的英雄形象,像林道靜,盧嘉川,許寧,羅大方,還有許許多多平凡的革命者,他們為了革命的勝利,為了民族的生存,將自己個人的生命置之度外,不懼怕把牢底坐穿,堅強地面對強悍的敵人。同時小説中也有許多反派的人物,像那個胡局長,還有那些特務,當然還有那個黨的叛徒戴渝。除去這兩種人,就是那些既不支持革命,也不對反動者低頭的人。這類人也許經過革命的宣傳會加入革命的陣營,也許至死也就是平凡的在世上生活着。我們現在所説的餘永澤就是這第三類人。

《青春之歌》讀後感500字13

《青春之歌》每當我想到它,它都鼓勵着我向一個又一個高峯攀爬,向一個又一個夢想挑戰。

《青春之歌》是楊沫所寫的一本半自傳半小説,裏面傾注了楊沫的不少親身體驗與真實感受。小説的主人公林道靜,出身貧苦,因受不了後母的虐待離家出走,後投身革命洪流。有志者事竟成,幾年後,她加入了共產黨,實現了她幾年來的夢想。在工作中,她逐漸認識到自己屬於“幻想型革命“,現實生活鍛鍊了她,終於,林道靜克服了種種困難,成為了一名富有號召力的真正革命者。

讀這本書時,我時而為被一夥反動派緊緊尾隨的革命者江華的的安全而擔憂;時而為反動派對革命者“寧錯殺一千個,也不放過一個”的卑劣行為而感到氣憤;時而為盧嘉川等在敵人的引誘酷刑面前毫不動搖而被害的同志傷悲;時而為組織開除在敵人引誘前叛變並雙手粘滿革命者鮮血的`叛徒戴瑜的黨籍並將其繩之以法而萬分高興。心情隨着小説一起一伏。小説揭露了反動派醜惡的嘴臉,讚頌了革命者崇高的品質。我深深地被它所打動,我向往那為國家為人民為羣眾的事業,嚮往那最美好最崇高而又鬥爭最殘酷的生活。認出反動派,認清革命者;前者罵名千古,後者流芳百世。

看着《青春之歌》,我想到了自己。長大作科學家,為國家出力,是我從小到大一直以來的夢想,面對苦學,我動搖過,甚至放棄過。現在,我看到了《青春之歌》,《青春之歌》奠定了我的夢想。努力吧,為了能為中國明天的建設出一份力。

《青春之歌》讀後感500字14

《青春之歌》是當代文學史上第一部描寫學生運動、塑造革命知識分子形象的優秀長篇小説。出版於1958年,是作家楊沫以自己為主人公林道靜的生活原型創作的。《青春之歌》以“九·一八”到“一二·九”這一歷史時期為背景,以學生運動為主線,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靜這一在三十年代覺醒、成長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它通過對小知識分子林道靜從不屈服於命運的對家庭和社會的個人反抗到最後投入時代洪流走上革命道路的艱難曲折的人生歷程的生動敍述,展現了整整一代革命知識分子所走過的艱苦道路,這條路映襯出知識分子只有跟着共產黨走,只有把個人前途同國家民族的命運、人民的革命事業結合在一起,投入到時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不斷改造自己的世界觀,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頌的美麗的青春。

林道靜樣的革命青年以及當今的志願者的人生歷程説明,一個人的青春,只有接受共產黨的領導,獻身於人民的革命事業,不斷改造自己的世界觀,才能找到正確的出路,才有光明的前途,才能使自己的青春在與時俱進的競爭中發出閃閃光彩!才能奏出新時代的“青春之歌”!那麼,林道靜對黨、對革命事業的忠誠,對金錢誘惑的蔑視,對自我改造的迫切要求和不斷追求奮鬥的精神,就是的最好答案,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青春之歌》讀後感500字15

楊沫的長篇小説《青春之歌》,1958年出版後,在廣大讀者尤其是青年中激起了巨大的反響。作品真實地反映了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35年“一二·九”運動這一歷史時期愛國的青年學生為抗日救亡所進行的頑強不息鬥爭,描繪了當時知識界形形色色人物的精神面貌,展示了知識分子的人生方向和歷史歸宿。是一曲對中國共產黨、對革命的戰鬥的青春的熱情讚歌。

作者成功地塑造了女主人公林道靜的典型形象,生動地勾勒出她怎樣從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成長為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艱苦歷程,有力地説明了當時的知識分子只有接受黨的領導,積極投入革命鬥爭,自覺地改造思想,然而由於所受的是資產階級的教育,只能從個人主義的立場出發。由於倔強的性格和強烈的進取心,使她不屈服於封建包辦婚姻而毅然離家出走,逃到北戴河謀生。在革命的實踐中,表現出獻身共產主義事業的決心、堅貞不屈的意志和忘我工作的精神,成為無產階級的英勇戰士。

歲月滄桑,小説所反映的社會現實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麼,當年林道靜所走過的道路留給我們有沒有值得深思借鑑的啟示呢?筆者以為有,但只有像林道靜一樣,在黨的領導下,確立崇高的理想和信仰,自覺地抵制錯誤思想的侵蝕和形色物慾的誘惑,掌握真才實學,才能使自己的青春煥發光彩,也才能實現人生的價值,成為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