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青春之歌》讀後感(精選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32W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青春之歌》讀後感(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青春之歌》讀後感(精選5篇)

《青春之歌》讀後感1

手握《青春之歌》,我的心卻不由的飛向我的“青春”,回憶起我的“青春”來,嘴角間也不由哼起這首越哼越讓我感歎我逝水年華的“青春之歌”。青春叫人無限的追憶又叫人痛苦的無奈,青春應該倍加珍視卻又被我們無情的揮霍,我們不自知的就已寫下一行行所有的青春詩句,卻在再次讀到時潸然淚下。我們不自覺間肆意揮灑着自己的青春,是那麼的“瀟灑”、那麼的“大度”。我們還有多少個青春、還有多少個年華去讓我們“瀟灑”、讓我們“大度”?我不由痛苦的去思考問題,思考這個明瞭而又故意去糊塗的答案。暮然回首,青春只留給我們一串串伸向我們不能退卻的腳印。此時的我們,站在這青春最後的尾巴上茫然四顧,是否更應該好好的活,更應有意義的過?只為這可愛又可惜的青春畫一個完美的句點,讓我們堅定前行。

林道靜,我以一個大男子的角度去思考,她就是一個弱小的女子,弱小到放到只有她一個人的廣場上,你也無法去想象她有什麼特別之處。恰恰相反,林道靜,青春洋溢着激情,揮灑着希望,藴含着力量,年輕的聲音唱響的是一曲鏗鏘嘹亮的青春之歌,衝破黎明前可怕的黑暗,懷着堅強不屈的靈魂迎接初升的太陽。是那麼的美,是那麼的感人,那種青年特有的熱情力量,那種為實現真理而不顧一切的勇氣,那種為實現目標而不懈奮鬥精神,無不展現她特有的美感。就是這種力量、勇氣和不屈的精神,鍛鑄了一個使人景仰的“女戰士”。我們的女主角的人生又是波瀾壯闊、歷盡滄桑的,壯闊到讓很多男子漢萌生再世為人的念頭,滄桑到讓世界都改變了顏色。如果説她代表了中國革命時期的熱血青年,書中的青年們,如同一個個動人的音符,在中國大地上譜出一曲動人、激昂的青春樂曲,在20世紀上半世紀青春躁動的中國,他們將自己與國家命運聯繫起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新中國的未來而奮鬥。他們為他們那可愛又可惜的青春畫了一個完美的句點。他們為他們無怨無悔的青春而堅定前行。

我們青年人是需要一點精神的。書中那個時代離我們並不遙遠,可是那個時代的精神卻與我們相隔的太遠。也許現在,尤其改革開放後,對於我們來説是一個理想喪失的年代,也許有個人理想,但更多的是從身邊耳濡目染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我們失去了社會理想,只剩下生存的需要、金錢的追求、權利的追逐,我們不為此而感到悲哀麼?哪怕只有那麼一點點。我們不去苛求能像林道靜一樣的偉大,但也讓我們的精神看起來更像是一種“精神”。多一點奉獻、少一點索取,多一點勤儉、少一點浪費,多一點美好、少一點醜惡。古語云:“有志尚者,遂能磨礪,以就素業;無履立者,自茲墮慢,便為凡人。”青春真的好似一首歌,有前奏,有高潮,有尾聲。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奏響青春的每一個音符,讓青春之歌響徹命運的每個章節。

對於我們現在已參加工作的青年來説,在學校,為自己的理想而奮鬥,而今作為煤礦人——新集煤礦的一份子,踐行新集精神,把我們的礦上建設的更加美好,除了為理想而奮鬥外,我們肩負着更多的是使命感和責任感,我們不應該將目光拘於狹小的個人天地,這樣的生活是蒼白沒有意義的,只有緊緊靠攏於企業的組織領導下,做好本職工作,鼓足幹勁,為國家,為企業,為人民奉獻個人的綿薄之力,才能更好的實現自身的價值,才能體現出我們激情的青春。讓我們青春擔當得起“青春無悔”這四個字,當我們回首我們的青春,我們能夠自豪而又驕傲的説“青春無悔”。

我們青年人是需要一點信仰的。林道靜的成長與一年多的監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思想上更是有了一個質的飛躍,用書中的話説是:“反動派把我們抓來不是讓我們蹲監獄,而是讓我們上了馬克思主義大學”。信仰像一盞明燈照亮了陰暗的牢房,更照亮了前方曲折坎坷的道路。30年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富了,但是人們也發現社會變了,社會矛盾激化,價值觀裂變,出現了道德的迷失和信仰的錯位。作為新一代青年人,我們要樹立起我們的信仰,保持“君子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踐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方式,由個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會,由社會而國家,由國家而天下,把個人的追求與整體的核心價值統一起來,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如是觀,作如是,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指引我們前進步伐。那青春之歌和着義勇軍進行曲顯得更加渾厚動聽,那青春的熱血映着鮮豔的五星紅旗更顯耀眼奪目。

“青春”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是那麼的公平,一生只給予我們一次機會。轉瞬即逝、彌足而珍貴。但是每個人卻將這僅有的一次“青春”的機會演繹各不相同。

青春是一首歌,一首嘹亮的歌,高聲唱出青春的夢想。

青春是一首歌,一首豪邁的歌,盡情唱出青春的鬥志。

青春是一首歌,一首深情的歌,娓娓唱出青春的火熱。

《青春之歌》讀後感2

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光,是值得人們用美好的言語去謳歌的。這些天,我就讀了一本流動着青春熱血的好書——《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為讀者展現了“九·一八”事變後,主人公林道靜,為了反抗花瓶”、“沒有靈魂的傀儡”和依靠別人的供養過日的命運,走向了共產主義道路,在革命者的幫助下成為了有堅強內心,不畏強權的共產主義革命者。

《青春之歌》情節真實感人,文筆流暢通順,時代色彩濃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它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讀者,是一部常銷不衰的優秀青年讀物。

從“九一八”到“一二·九”這個歷史時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學生為了反對封建統治,抗擊日本帝國的侵略,拯救危難中的祖國而進行的不屈不撓的鬥爭,他們是多麼的堅強!頑強地對待敵人,他們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強”字。他們的內心是強的,身軀是強的,理念更是強的!只有強者才能戰勝敵人,擊敗敵人,他們是無比剛強的!

當今社會的我們,因為家家户户多是獨生子女,一遇到挫折就放棄,一遇到難題就退縮,一遇到困難就害怕,所以個個像是温室裏的花朵一樣,經不起任何風吹雨打,很多事情還要依賴父母:作業、生活起居上下學的接送……因此缺乏了鍛鍊的機會。新聞曾報道,一位農村女孩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無人照顧她,她用她柔弱的肩膀擔起了責任,撐起了整個家。在困苦、艱辛的磨練下,她變得獨立自強。任何事情她都是自己做,自己承擔。我真佩服她啊!她像書中的林靜道一樣,自強不息。而我呢?我也是從小被寵壞了,自己的事還要依賴父母,一點兒也不自主,什麼事情自己不能做主,仍需要父母的幫助與照料,還像一隻幼鳥,那麼大了,翅膀還沒硬化,仍然不會飛翔,也不想飛翔。但自從我讀了這本《青春之歌》後,我才明白我是多麼渴望那片蔚藍的天空,多麼渴望飛翔!我明白,我必須獨立,必須堅強,因為只有經歷過困難才會長大!

珍惜青春,黃金的時代在我們的面前而不是在我們的後面。相信,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不論暴風雨來的多麼猛烈,請做一隻海燕,做一隻高傲的海燕,在挫折與困難中前行,風吹的猛烈了就展開自己的翅膀,雨下的狂暴了就抬起自己不屈的頭顱,面向暴風雨,相信——雨後就會有彩虹!

雨過的彩虹——更加滄桑,更加明亮,更加美麗!我們也應如此投入到風雨中,面對挫折,磨練自己,堅強自己的心理,堅強自己的信念,是自己蜕變!

《青春之歌》讀後感3

《青春之歌》中我領略到了林道靜對於黨的真摯的依賴的象孩子見到母親一樣的情感;領略到他們那一羣象火山一樣噴發的熱血的愛國之情;領略着那個動盪的、轟轟烈烈的時代的風雲。一星期以來,每個晚上,我都沉浸在那個時代中。但是,畢竟,我還是從那個時代中走出來了。書看完了,我看了楊沫的再版後記。這一本書,它經過了另一個轟轟烈烈的時代——文革的時代。它聽取了眾多的意見而改變了一點,增加了林道靜在鄉村農民—運動中鍛鍊的七章,這表明了歌明者要與工農商相結合的歌明思想,也給整部小説展示了更廣闊的天地。

同時,林道靜的思想發展、成熟之路也就更加合情合理。我雖反感增寫的理由,但卻還比較喜歡這幾章。最喜歡的是開頭道靜和餘永澤生活,和盧嘉川接觸的一段,在獄中和林紅接觸的一段,寫得很成功。可是後來,卻很難理解一個成功的歌明者的真正的鬥爭和歌明的情節。這種內部的左和右的鬥爭,也許是因為某些人的批評,也許揉進了文革的一些影子,更也許,我自己天真地沒有預料到當時鬥爭的複雜性。

總而言之,楊沫是一個成功的作家,但同時又是一個有太多責任的作家。作品不應該為歷史去背上沉重的包袱。我欣賞的是那種自由的作家,他沒有任何責任和工作的目的需要而去寫作,他的作品就應該是他自己最強烈的感情,是他心底最強最高亢的呼聲。楊沫的作品,也許是,也許不是,但是她畢竟寫出了,成功地寫出了一代人最壯美的青春!

這本書也讓我感到,在當今社會中的我們,也應該像文中的林道靜有無私的奉獻精神和堅強的意志,這種奉獻要體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因為現在家家户户多數是獨生子女,所以個個像温室裏的花朵一樣,經歷不起任何風吹雨打,很多事都要靠父母,缺乏奉獻精神,而堅強的意志更需要我們的鍛鍊,需要我們在一道道坎坷中慢慢成長,需要我們意氣風發的走向未來!

《青春之歌》讀後感4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楊沫的代表作。這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學生運動的長篇小説,展現了從“九一八”到“一二?九”這個歷史時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學生為了反對封建統治,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拯救危難中的祖國而進行頑強的不屈不撓的鬥爭,真實、生動地揭示了一代知識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這部作品以林道靜為主要人物,她的成長表明那個時代廣大知識分子走過的曲折艱難的道路,作為一個具有崇高的無產階級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熱情的青年革命者,經過了一段艱苦的磨練和改造過程。她身上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狂熱性以及個人英雄式的幻想雖然常常流露出來,但是最後在盧嘉州,林紅等的教育幫助下,經歷了二次鐵窗血與火的洗禮,參加農民搶麥鬥爭,並參加“一二九”學生運動,在一系列革命實踐中變為堅強,政治上逐漸成熟起來。

循着林道靜的足跡,在時代風雲的激盪下,成為一個堅定的革命分子,不容置疑,與她自身的追求與自覺密不可分,但也離不開那些影響了她的人——盧嘉川、林紅、江華、羅大方、徐輝、侯瑞等等。他們都是堅強不屈的共產黨員、是富於革命理想的共產主義戰士。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機之際,他們放棄了屬於個人的一切,將一切痛苦和血淚深埋心底,用頑強和堅毅與敵人對峙,他們是“黨的使者”。他們,使我真切地感覺到他們對於一個迷惘的青年的爭取與幫助。他們,成了林道靜的最關愛、最敬佩的引路人。不僅如此,他們還以自己剛毅、頑強的性格和對黨的忠誠,教育和影響着其他的更多的進步青年,也鼓舞着自己的戰友。黨旗下,有那一代人最壯美的青春!

我們現在也正逢青春年華,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我們是民族的未來,承載着祖國的希望。然而,伴隨着物質的極大豐富,家家户户多數是獨生子女,個個像温室裏的花朵一樣,經歷不起任何風吹雨打,很多事都要靠父母,缺乏責任感和奉獻精神。我們中的一些人精神相對匱乏,甚至存在信仰危機、精神危機等問題。我也曾有過隨波逐流不思進取的一些想法,當我讀完這部紅色經典後,書中包含的厚重的民族感情、民族氣節、民族氣韻,主人翁對信仰的勇敢、堅強、堅定,讓我為之震撼,讓我們更深刻地感受到在這個時代培養誠實、頑強、樂觀品質和正義感、責任心的.重要性。而堅強的意志更需要我們的鍛鍊,需要我們在一道道坎坷中慢慢成長,需要我們意氣風發的走向未來!

《青春之歌》唱出了那個時代青年人的心聲,我們這個時代也需要這樣一部“青春之歌”。我相信,在黨旗的引領下,也應有屬於我們這一代的最壯美的青春!

《青春之歌》讀後感5

相同的年齡,卻有着不一樣的青春。她把對祖國的熱愛對黨的真誠,用堅貞的信念去完成,譜寫下最壯美的青春。—題記

讀着《青春之歌》或許我沒有抗戰時期那些英雄兒女動人事蹟的切身體會。但是透過主人公林道靜的身影,我依舊能夠感受到這場歷時的大風暴。也依舊能夠領略到她對黨的真誠,對祖國的熱愛。在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拯救危難的中國時,她那種無私奉獻青春、頑強與不屈的鬥爭精神,令我深深地感動。

林道靜雖是大地主家庭出身,但她不甘心當封建地主的小姐,不甘心當官僚特務的玩物。她不僅為個人主義命運做掙扎,也為着拯救危難的祖國奮鬥,卻又一度遭到打擊—自殺未遂、教書被逐、愛情不如意、尋找職業四處碰壁、對黨的理解尚且幼稚…面對重重打擊,她沒有選擇放棄。儘管前行的路充滿坎坷,儘管她知道她選擇的這條路異常艱辛,可她只擋這些打擊、坎坷。從沒有放棄自己的理念與命運,沒有放棄對黨的嚮往。這種不服輸的大無畏精神,令人起敬佩。特別讓我觸動心絃的是她在獄中與林紅接觸的那一段,一個女孩,本着柔弱的身軀,面對烤打,她沒有屈服:面對愛情的誘惑,她沒有動搖。而是帶着憤怒與之抗爭。她的心中只有黨和國,她身上的一道道疤痕,就是最好的鑑證。

在感動與敬佩之餘,不由得想到了我們正值青春的朋友們。

“青春”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是太短暫了,也正是因為她的短暫,讓我們覺得彌足珍貴。但現實生活中,許多正值青春年華的朋友們,卻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有的人選擇讓青春隨風逝去,面對挫折,或是些生活的小挫折,就不堪一擊;或是學習的一點小坎兒,就匍匐在地;或是寫感情的小插曲,就選擇輕生…有的人選擇讓青春沉淪,或是習慣了像花一樣的生活,經不起風吹雨打,很多事情都靠着父母,缺乏奉獻精神,脱離了父母,就選擇沉淪、擱淺。當選擇讓青春逝去的人醒來的時候,發現青春以不在。當選擇沉淪、擱淺的人準備起航時,卻發現青春已成傷感。每每想到這些我的心都在隱隱作痛,這種痛愈發嚴重。

我記得且很喜歡奧斯特洛夫斯基筆下保爾説的那段話:“一個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過去的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説:“我的整個生命和精力都以獻給了人類最壯麗的事業。”是的!有人説的好,擁有健康是可喜的,能用健康的身軀去做對社會有益的事情的人是可敬的,年輕就應該奉獻。

正在少年的朋友們,即將步入青年的朋友們,青春不設回頭客。不要把自己的命運交給“命運”,而是要像林道靜那樣,努力改寫命運,一個人的本質,不僅僅是簡單的存在,應該是一種超越價值的存在。是的!也許這條路很艱難,可我們有青春,那就應有衝勁,有幹勁。那還有什麼可怕的呢?跌倒了可以再爬起來,就算是哭,那也要爬起來再哭。即使是100次跌倒依然有101次爬起來,繼續着自己堅定的腳步,相信青春,相信未來。

《青春之歌》青春真的好似一首歌。有前奏,有高潮,有尾聲……我們應該奏響青春的每一個音符。向林道靜學習,獻出我們最壯美、最靚麗的青春,與祖國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