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知識文庫 > 專業資料

2022寒假數學研究報告(通用10篇)

欄目: 專業資料 / 發佈於: / 人氣:3.12W

2022寒假數學研究報告

在當下社會,報告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報告中涉及到專業性術語要解釋清楚。其實寫報告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2022寒假數學研究報告(通用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寒假數學研究報告1

隨着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與推進,我縣的各科課堂教學正發生着巨大的變化。一年來,我們教研室小數組通過聽課、看教案等形式,基本瞭解了新課程改革實施五年來我市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現狀。看到了隨着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發生的可喜變化,同時也發現一些問題。

一、可喜變化

(一)學習方式的轉變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通過聽課,我們看到80%的課堂教學基本組織形式是有效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學生經歷了猜測、驗證、思考、交流、説明等數學思考過程,學生能在各種活動情境中有效地學習。

如案例1:二年級“可能性”

本課教者從學生喜愛的、熟悉的拋硬幣遊戲開始使學生感受事物的不確定性。學生在觀察、拋擲、猜測等活動中,初步體會到了硬幣落地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然後小組內玩摸球遊戲,再一次經歷活動過程,感受事物發生的不確定性,很快理解了“不可能發生”、“一定發生”等現象。達到了預期目標,充分體現了“做中學”的理念。

又如案例2:六年級“圓的周長”

測量圓的周長時,教師先問學生:“在學習正方形、長方形時,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們的周長,而圓的周長是一條封閉曲線,怎樣測出它的周長呢?你們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條去測量實驗桌上的幾個圓的周長,有幾種測法?大家實驗一下。”頃刻,課堂上人人動手參與,你用這種方法,他用那種方法,氣氛十分活躍。爾後,大家紛紛發表自己的實驗結果。有的説:“我是用滾條的辦法測出的。”有的説:“我認為用滾動的方法有它的侷限性,假使遇到無法滾動的圓,我想還是用繩測的辦法好。”教師在肯定學生的思維方法後,因勢利導,提出一個看得見、摸不着的實驗(一細繩的一端繫着一個鈕釦,手拿細繩的另一端,繞動細繩,鈕釦在空中劃出一個圓)。“象這個圓你能用繩測、滾動的辦法量出它的周長嗎?這説明用繩測、滾動的辦法測量圓的周長都有一定的侷限性,我們能不能找出一條求圓的周長的普遍規律呢?”接着老師利用媒體顯示:兩個大小不同的圓,在同一點旋轉一週後留下的痕跡。提問:“你們看到的圓的周長的長短與誰有關係?有什麼關係?”大家再實驗,直到得出:圓的周長是直徑的л倍。這樣,通過操作、討論、觀察、思考,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探索問題,既掌握了知識,又發展了思維。

總之,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單一的學習向自主學習轉變、由獲得知識結論向親歷探究過程轉變、由問答式學習向小組合作學習轉變,整個學習過程是學生一個積極主動建構過程。

(二)數學生活化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到處存在着數學思想。在聽的課中,幾乎所有的教師都注意在課堂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生活背景出發,聯繫生活講數學,把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

如案例1:三年級“搭配中的學問”

教者通過組織學生搭配衣服,制定菜譜等活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繫。

案例2:一年級“認識鐘錶”

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教師出示的鐘面上的時刻,回顧自己每天在這一時刻所做的事情。把時間這個抽象的知識與生活的具體事例結合起來,更加生活化。

案例3:四年級“正負數”

上課伊始,教師讓學生當天氣預報員,彙報課前收集到的當天天氣預報情況引入正負數。課中通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銀行存摺卡和進行智力競賽打分讓學生進一步認識正負數,同時瞭解到正負數意義。

案例4:三年級“筆算除法”

在練習中教師設計了去藥店買藥這一貼近學生生活的開放題:愛心藥店的藥買一盒送一瓶,每盒96元(每盒七支)。益民藥店每盒78元(每盒7支)。問學生那家藥店的藥比較便宜。題目一出示,學生就頗感興趣,積極開動腦筋,尋求答案。從而使學生對數學方法的體會更加深切、感悟更加真實,更能體會到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從中我們可以看出,98%的教師已經充分注意了數學生活化問題,懂得從生活中提煉出數學問題並引導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三)現代教育技術應用

在聽的數學課中,近三分之一的課應用了現代教育技術。通過多媒體的聲、像畫面,為學生創設了和諧的學習情境。用情境的聲、光、色、像等外在形式,調動了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參與學習活動。

案例1:三年級“筆算除法”

教師用多媒體形式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孫悟空分桃子的問題情境,“孫悟空從天宮帶回了48個仙桃,有兩隻小猴子看見了,請求大王把桃子給他們平均分了。”教師提問:從動畫中獲得了那些數學信息呢?然後引導學生列式研究算法。接着多媒體演示把桃子分給四隻猴子和三隻猴子的情境,引導學生學習。整個學習過程貫穿在這個情境中,讓學生不斷在創設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並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獲得用數學的成功體驗。

案例2:六年級“圓的周長”

教師通過演示自己製作的課件,化靜為動,使學生直觀地感知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充分顯示了現代教育技術在數學教學領域中發揮的獨到作用和特殊魅力。

(四)數學文化的彰顯

近年來,在數學課程中重視數學的文化價值已經形成共識,數學課程不僅應該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技能,還應該有助於學生了解數學的價值(包括)文化價值。在我們所聽的課中,雖然注重數學文化的彰顯不算普及,但是可以説已初見端倪。

案例1:六年級“軸對稱圖形”

在這節課裏,教師準備了豐富的數學文化內容美妙的音樂聲中欣賞桂林山水、臉譜、千手觀音,出示交通安全標誌,汽車標誌的一半,讓孩子們猜另一半是什麼,這些精彩的華章都成為這節課的亮點,彰顯了數學文化魅力。

案例2:四年級“垂直與相交”

教者在課接近尾聲時,出示圖片簡單介紹意大利比薩斜塔,引導學生課後查資料進一步瞭解比薩斜塔,同時思考為什麼至今700多年,它仍然比較堅固。這樣做既豐富了學生的視野,又在傳播數學文化的同時注重了各學科之間的整合。

二、存在的問題

(一)情境創設的誤區

情境作為數學新課程點擊率最高的詞彙之一,不可否認,情境在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學習和理解數學方面發揮着應有的作用,但是在我們的調研中,卻看到了這樣的情境。

1、虛假情境創設

在二年級《生日》一課中,教師這樣導入:“同學們,今天老師過生日,你想對老師説點什麼呢?”學生盡情表達自己的心聲後,教師播放《生日歌》,又問學生:“你喜歡過生日嗎?為什麼呢?”這樣的虛假情境和無效提問,無非起到了喧賓奪主的作用,同時也給學生帶來了消極影響。

2、虛擬人物設置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境。師:今天老師給你們請來了一位神祕的客人。(出示小鬧鐘)小鬧鐘説了給你們帶來了兩組測試題……我認為這樣的人物形同虛設,沒必要。

3、過於追求趣味性

寒假數學研究報告2

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我認識了一個有趣、奇特的圖形,它無稜無角,由曲線圍成,這就是圓。圓是與生活分不開的,比如生活中的車輪、水井蓋……都是圓的。今天,就來研究一下圓的圓心在圓的哪裏?與圓有什麼關係?

首先,我拿出一張圓形卡紙,我看出圓是一個軸對稱圖形,我無論將它怎麼對摺,它的兩邊都對稱,而且所有的對摺線都相交於同一個點,這個點就是圓心,這個方法叫做摺疊法。此方法有一個很大的缺點,那就是這個方法只能用在容易摺疊的紙上,如果在很硬的圓形上這個方法就行不通。

有什麼方法能克服這一難點呢?

我仔細地看着圓,琢磨了半天,突然,茅塞頓開,我在圓的外面畫了一個最小的正方形,然後,再畫出正方形的對角線,然後那兩條對角線的交叉點就是圓心,這種方法就是外切正方形法。還有一種方法叫做內接矩形法,和外切正方形法差不多,這種方法是在圓裏面畫一個最大的正方形或長方形(有的時候畫出的不是正方形而是長方形)但是,無論你畫的是長方形還是正方形,這個圖形交叉的點都在同一個地方,這個地方也就是圓心,所以,也可以通過內接矩形法來找圓心。

最後一種方法叫做測量法,這種方法是最方便的,只要帶一把長尺,不論大小,所有圓的圓心都會“水落石出”。首先,我在水井蓋的邊上找出任意一點,然後,把直尺的一端放在這個點上,把直尺的一端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然後測量從這個點到水井蓋周長另一個點上的距離,測量出最長的線段就是這個水井蓋的直徑,然後量出圓的中心點就是這個水井蓋的圓心。

這次研究的研究成果:圓的圓心在圓的最中間,圓心與圓的位置相聯繫。也讓我知道了數學是與生活分不開的,是與生活密切聯繫的!

寒假數學研究報告3

一、課題名稱

有效培養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合情推理能力養成

二、課題的提出

《新課程標準》在重新審視傳統幾何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對證明重新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能通過觀察、試驗、歸納、類比等獲得數學猜想,並進一步尋求證據,給出證明或舉出反例”,“從幾個基本事實出發,證明一些有關三角形、四邊形的性質,從中體會證明的必要性,理解證明的基本過程,掌握用綜合法證明的格式,初步感受公理化思想”。

學生要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發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而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訓練學生的數學語言是分不開的。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思維過程要靠語言表達,而語言的發展又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創造條件讓學生更多地説理。如:説定義、定理、法則、公式、過程、算理、方法、規律、題意、思路、數量關係、式義等,從而訓練和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達到發展學生數學思維的目的。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學生能夠想到問題的結論,但是不能説清思考的過程,不能講清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尤其是很多學生只重視問題的結果,卻忽視瞭解決問題的過程。還有的學生會説不會寫或會寫不會説,漸漸地就走入了不敢説、不想説、不會説、不能説的誤區。針對以上問題,我確定了“有效培養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合情推理能力養成”這一課題。

三、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課題研究的目的就是逐步探尋行之有效的初中數學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及書面表達能力,以促進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使學生養成有條理的思考問題,規範答題的習慣,力爭使學生敢説、想説、會説、能説,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索學習的能力,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並適應中考改革的需要。

四、課題研究的方法

以實驗操作性活動為主要形式,通過類比、歸納的方法,來使學生建立空間與平面的各種位置關係和數量關係,以達到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和幾何直覺的實驗幾何,逐漸擺脱歐氏幾何的那種環環相扣的邏輯聯繫,以及嚴密抽象的演繹推理形式。

五、課題研究過程

(一)研究步驟

1、準備階段:

(1)學習和掌握初中數學課程標準中關於語言表達能力培養的要求。

(2)研究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現狀,語言表達能力差的原因。

(3)制定研究方案。

2、試驗階段:

(1)在數學教學中尋求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有效策略。

(2)實施具體方案。

(3)反思經驗與不足。

3、總結階段:

(1)根據課題研究,觀察學生在語言表達方面的變化。

(2)對課題進行總結,形成課題研究報告。

(二)實施過程

數學家波利亞説:“數學可以看作是一門證明的科學,但這只是一個方面,完成了數學理論,用最終形式表示出來,像是僅僅由證明構成的純粹證明性。嚴格的數學推理以演繹推理為基礎,而數學結論的得出及其證明過程是靠合情推理才得以發現的。”合情推理所得的結果具有偶然性,但也不是完全憑空想象,它是根據一定的知識和方法做出的探索性的判斷,因而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如何教會學生合情推理,如何用恰當的數學語言去表達出來,是一個十分值得探討的課題。

首先,我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差的成因採取談話法和問卷法進行調查。通過調查主要總結出四大成因:一是心理素質差,虛榮心強,怕答錯或答不好而被同學或老師笑話。二是性格內向,不想或不敢表現自我,或沒有機會發言漸漸封閉自我。三是對知識缺乏系統的理解,不能有條理的分析問題解答問題。四是沒有嚴謹的學習態度,不會走就想跳……不會用數學語言規範答題。

可見,語言表達能力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也會間接影響學生的個人交往能力,及綜合素質的發展。新課程加大了實驗幾何的內容。因為它更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同時降低了幾何學邏輯嚴謹性的要求,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學生,都可以從數學活動中獲益;而且通過活動掌握空間性質,更易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歸納類比,以及創造力等,這些明顯的長處日益受到重視。下面我就結合新課程理念,結合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差的成因,結合課堂教學談一下自己的幾點做法:

1、正人先正己,規範自身的教學行為。認真備課,課堂語言力爭不拖泥帶水,做到正確、科學、簡練、規範、有條理,邏輯清晰,連貫。堅持使用數學語言授課,不口語化。板書示範有針對性,給學生以良好的引導,讓學生從簡單的模仿做起,逐步認識到答題規範的重要性,同時,板書設計要美觀大方、簡潔規範,讓板書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從而不由自主的模仿。例如:在教學實際問題與二元一次方程時,我邊板書邊領學生總結了五字方針:設、列、解、檢、答。學生按照這五字方針,就能較規範地完成類似的數學問題了。

2、創設學生語言表達的時間和空間。在進行數學教學活動時,教師如果只以教材的內容為素材對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進行培養,毫無疑問,這樣的教學活動能促進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的發展。但是,除了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以教材內容為素材)以外,還有很多活動也能有效地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例如,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需要作出判斷和推理,許多遊戲很多中也隱含着推理的要求。所以,要進一步拓寬發展學生合情推理能力的渠道,使學生感受到生活、活動中有“數學”,有“合情推理”,養成善於觀察、猜測、分析、歸納推理的好習慣。

3、注重學生對新知的經歷與體驗。教師在課堂上要積極營造輕鬆、民主的課堂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有展示、表達數學的權利和機會。如在學習“過直線外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平行”這一平行公理時,教師和學生一起通過畫圖、試驗後,讓學生歸納出這一公理,此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進行表述。在教師進行補充歸納後,學生對此公理中的“過直線外一點”、“有且只有”專業化的`用語難以掌握可讓學生讀一讀感受一下,領會其意義,或與同桌互相進行交談。在充分給予學生“説”的機會的同時,教師逐步地要求學生答對所問,用詞準確,語句完整,注意引導學生語言表達的準確性、簡潔性、條理性、邏輯性、長期堅持下去,能讓學生學好數學術語,用好數學術語,講好規範的數學語言。有了親身的體驗和經歷,學生才會有感而發,有話可説。

4、榜樣力無窮,用學生去影響學生。數學教學中經常遇到用語言表達有困難的問題,我讓那些具有示範作用學生先説,使其他學生在無形中感受到怎樣去表述問題,怎樣表達才有條理;另外,讓那些書寫規範的學生到前面板演,這樣要遠比教師一遍一遍的強調作用更明顯。對於剛剛接觸的問題,我讓同桌之間,小組內的同學之間,在解答問題後,互相檢查,指出對方的不足。在作業或試卷的解答中語言表達比較突出的學生,我讓他們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給同學,用他們的規範解答去影響其他學生。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強化了對語言表達的重視程度。

六、課題研究的反思

傳統數學教學中,就是以幾何教學為主來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以及學習數學證明方法的。長期以來,數學教學注重採用“形式化”的方式發展學生的演繹推理能力,忽視了合情推理能力的培養。應當指出,數學需要演繹推理,更需要合情推理。科學結論(包括數學的定理、法則、公式等)的發現往往發端於對事物的觀察、比較、歸納、類比……即通過合情推理提出猜想,然後再通過演繹推理證明猜想正確或錯誤。演繹推理和合情推理是既不相同又相輔相成的兩種推理形式。新課程中關於幾何教學的處理髮生了很大的變化,對於學生合情推理與證明能力的要求,也與過去有所不同。教學中要通過觀察、猜想、實驗、討論、探究,最後再逐步引導到證明,這是一個完整的推理逐步發展的過程。

通過此課題的研究,大多數學生都達到了敢説,想説,會説,能説的程度。學生能夠主動約束自己的語言表達習慣,力爭規範。但是研究過程中還有困惑的地方,例如:如何做好口語表達向書面表達的過渡,如何把數學中的語言表達與其他學科整合起來,如何更好的照顧到那些超弱勢羣體;作為老師都希望能不斷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但時間從何而來?教學內容完成不了怎麼辦?若學生就是不肯説,該怎麼辦?

七、課題研究的成果

1、課題研究的方案及報告。

2、案例分析及論文。

、課題研究的體會

對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有了全新的認識。初中數學教學中,掌握數學語言與數學知識是相輔相成的,語言作為“思維的外衣”可以幫助學生掌握知識,而知識作為語言的內涵,也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語言。因此,初中數學教學應該重視數學語言的教學。

寒假數學研究報告4

《七年級數學課前預習習慣養成的研究》是延安市20xx年度立項的微型課題,從立項至今已歷時4個月,在4個月的時間裏,我採用文獻研究法、調查法、行動研究法、個案研究法、經驗總結法等方法,對我班學生數學有效課堂練習策略進行了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一、七年級數學課前預習的現狀

1、現在我校七年級學生大多沒有預習的習慣,只是依賴於課堂上教師的傳授。

2、學生自己選擇學習內容、自己制定學習目標,實行流動學習羣體,已經成為近年來歐美許多國家普通教育的一種新趨勢。許多教改實踐也都證明,以發展的眼光來審視自主學習方式的教育效益,都可以明顯地看到,學生學習的潛能得到了較好的開發。

3、特別是近年來,從行為習慣培養入手來研究少年兒童,也已開始受到國內教育界的關注,學者在多項相關研究中,已經取得了許多成果,提出了許多新思想和新理念。

二、七年級學生沒有預習習慣的原因

當前,很多教師很重視語文課前的預習,很少關注數學學科的課前預習,甚至根本不安排學生學習新的概念,去預習新的理念,去發現新的規律。這樣勢必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影響學生自我素質的不斷完善,影響學生自學習慣的養成及自學能力的提高。

三、研究結果

近四個多月的課題研究,使學生、家長、老師都受益匪淺,我自己也獲得了大量珍貴的一手資料。經過對這些資料的分析,我按照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科學原則,努力排除其中的不確定因素,結合我自己的教學實際,從以下幾方面總結我的結論:

1.學生多方面素質的提高,首先要歸因於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首先要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激發其自主學習的意識,好習慣會使一個人受益終身。

2.培養學生的好習慣,要從學生的興趣入手。

新課標中指出: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要使學生有高效的學習方法,科學的學習態度,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生動直觀和趣味盎然的學習會激發學生對學習的欲。課題實施過程中,許多家長和老師的觀念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3.對不同性格的學生要實施不同的方案。

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方法引導是我們在實驗中得出的重要結論之一。經過我的實驗表明,大多數孩子在使用正強化方法時都或多或少地產生了良好的效果,但仍有極少數同學在實驗過程中對該方法效果不明顯。我適當地使用批評和懲罰來刺激其良好預習習慣的養成。實施實驗的過程中我應對學生的世界有較多的瞭解,方可跟上學生的思路,只有瞭解學生,你才能幫助學生。

4.學生多方面素質的提高,更要歸因於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及家長與學校的密切配合。

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不是生來就有的,是在自主學習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而現在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主要還要靠老師和家長的激勵及指導,要看老師和家長是否給學生創造了自主學習活動的空間,以及如何激勵和指導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我在課題研究中逐步提高自身素質,從而正確科學地指導學生自主學習,促進學生多方面素質的提高。

雖然我在課題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學生主動預習習慣基本養成,但對學生的培養是一個複雜的綜合性問題,由於時間所限,還有許多方面需要進一步研究。

1.學生性格參差不齊,接受能力有高有低,家庭環境也不同,如何培養好每個學生的學習習慣,還應在平時的實際工作中對症下藥,爭取尋求更好的方法。

2.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是單一的預習習慣,還包括質疑以及課後拓展等,下一步要繼續研究,培養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各種良好習慣。

寒假數學研究報告5

數學是眾所周知的一門基礎學科,現在的學生都很喜歡數學。那麼數學的歷史是怎樣的?它為什麼深受人們的喜愛?又有哪些人在數學方面有很大成就?針對這些問題我進行了研究。

我查閲了很多數學歷史的書籍、資料和報刊,將調查情況和資料進行整理:

1、數學的歷史:分為數學萌芽時期,初等數學時期、變量數學時期、近代數學時期、現代數學時期。

2、數學界中有很多名題如:歌德巴赫的猜想、百雞問題、物不知數……

3、有很多偉大的數學家將一生奉獻給另外數學事業,如祖沖之、華羅庚、陳景潤、阿基米德、牛頓、高斯……

根據資料我得到了結論: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係的學科,是一門古老的基礎學科。據文字記載,人類早在5000年前,人類已經有了數學活動。 人們把公元前600年以前的數學研究規劃為數學的萌芽時期。公元前600年至17世紀中葉,算計、初等代數、初等幾何和三角的初等數學已大體上完備。於 是,這段時間被人們劃為初等數學時期。17世紀工業迅猛發展,推動了天文學、力學等學科的進步,人們將17世紀中葉至18世紀末劃為變量數學時期。19世 紀20年代起高等數學突飛猛進,進入近代數學時期。20世紀40年代以來,由於現代科學技術的三大進步,對數學有了更高的要求,從而讓現代數學迅速發展。

數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它對公式,概念的要求十分嚴謹。數學題目稍微進行改動便會變得有趣味性,也有一定難度,讓同學們更喜愛數學,我想這就是數學的魅力所在。

在數學歷史的長河中,有很多閃着金光的人為數學事業做出貢獻的數學家,如:發現圓周率的祖沖之、中國的愛因斯坦華羅庚、摘取數學皇冠上明珠的陳景潤、被後人稱為“數學之神”的阿基米德、數學王子高斯、科學巨人牛頓……

做為學生,我們應學好數學,用好數學,為研究發展數學做出貢獻。

寒假數學研究報告6

一、調查目的:

為了真正掌握xx中學XX屆高一新生數學學習的基本情況,x月27日至x月30日,我真對高一12各班,622名學生的四次月考數學成績進行了調研,對學生數學學習情況進行了全方位的調查和了解,並對成績進行了細緻的數據分析、表格整理,此外還有和高一年級八名數學教師進行座談溝通進一步瞭解當代學生學習數學所呈現的特點,形成本次數學研究報告。

二、調查對象及方法:

1、調查對象

(1)xx中學高一622名學生四次月考數學成績分析。並隨機抽取班級進行詳細分析。

(2)針對全體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與看法及自身成績,學習方法等方面。

(3)抽取高一七班學生每人進行了談話,瞭解他們對數學學習的認識與看法。

(4)高一8名數學教師針對每個班級學數學的情況。

2、調查方式:調查問卷,成績查詢分析

三、調查內容及調查結果分析:

(一)學生成績調查及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1、根據新中分班情況,四次月考中數學成績進行多方面比較,首先是在幾類班級中的比較,領軍班四次平均分均在100-110之間,重點班平均分在70-80之間,而平行班集中在40-50分,及格率不足90%,差距較大,學生整體數學成績有待提高。

2、然後是個人成績的四次月考學生的成績變化比較,整體看來增長率不高,學生進步幅度基本無較大變化,個別學生進步較大300名左右,但是也有退步較大的。

3、參與問卷調查的,在數學教學課堂上,57.5%的學生大部分內容都能夠聽懂,37.5%的學生都聽不懂,一些學生認為數學老師講課能夠放慢語速。

4、在數學學習中遇到困難時,有38%的學生願意向任課老師尋求幫助,其次是向同學尋求。而剩餘的32%則認為會視情況而定。

(二)與學生座談調查結果分析

1、學生對於數學的理解能力薄弱,導致沒有數學興趣

2、36%學生認為老師上課時候的課堂紀律也會影響到數學成績

3、數學較難,理解耗費時間長,作業效率低,課上掌握較少,沒有足夠的練習時間,也是成績較差的原因。

4、部分學生課上難以集中精力,課下練習較少,不敢問題。

5、對概念、法則、公式、定理一知半解,不能真正的舉一反三。

(三)與數學任課教師座談調查結果分析

幾位任課教師都認為學生數學成績較低的原因有一下幾點。

1、在12個班中,領軍班1班和重點班2、3、4班數學成績較好,而在平行班中的學生對成績不是很重視,學習成績較差,數學基礎薄弱,缺乏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程度不一。

2、對於學科本身而言,數學的理論性較強,學習起來比較枯燥,從而導致學生學習數學的牴觸心理。高中數學與初中數學相比,知識的深度、廣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飛躍。這就要求必須掌握基礎知識與技能為進一步學習作好準。高中數學很多地方難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

3、對於教師而言,每一個教師都有自己獨到的教學方法與技巧,或許部分學生無法適應。

4、被許多同學進入高中後,還像初中那樣,有很強的依賴心理,跟隨老師慣性運轉,沒有掌握學習主動權。表現在不定計劃,坐等上課,課前沒有預習,對老師要上課的內容不瞭解,沒有真正理解所學內容。

5、一部分同學上課沒能專心聽課,對要點沒聽到或聽不全,筆記記了一大本,問題也有一大堆,課後又不能及時鞏固、總結、尋找知識間的聯繫,只是趕做作業,亂套題型,對概念、法則、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機械模仿,死記硬背。找不到正確的學習方法。

6、不重視基礎,好高騖遠。

四、調查總結

通過此次調查,充分説明了數學教學有待提高,學生的數學興趣與管理力度有待增強。高中學生僅僅想學是不夠的,還必須“會學”,要講究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才能變被動為主動.針對學生學習中出現的上述情況,教師應當採取以加強學法指導為主,化解分化點為輔的對策: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研究學科特點,尋找最佳學習方法,數學學科擔負着培養學生各種思維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點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邏輯性和廣泛的適用性,對能力要求較高。加強輔導,化解分化點,以達到靈活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目的。試圖增加的趣味性,使學生樂學,會學。及時召開教研活動,帶動整個年級的學科發展。

寒假數學研究報告7

一、調研目的

1、瞭解小學數學學科教學現狀。

2、尋求小學數學教學對策,促進小學數學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為進一步加強學科管理和數學教學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二、調研形式:

1、聽:隨堂聽教師的課堂教學情況。

2、看:教師的備課筆記和數學作業批改情況。

3、談:向學校領導彙報“聽”與“看”的綜合評價,肯定優點並提出學科發展方向。與少部分教師交流工作體會。

三、調研時間:

20xx年xx月至xx月。

四、調研對象:

1、年級:一至五年級部分學生;部分數學學科教師。

2、教材:人教版實驗教材(1—4年級),人教版普通教材(5年級)。

五、課堂教學調研活動分析:

課堂教學是課程改革實驗的基本途徑,只有切實改進課堂教學方法,用新課程理念指導新的教學行為,課程改革才能取得實效性發展。本次聽課調研,我深入課堂,積極探索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改革,幫助教師形成由主客體關係轉向相互交往關係、由以講為主轉向合作探究為主、由接受學習轉向發現學習、由黑板粉筆的單一手段轉向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等新的教學觀念,把新的教學評價觀,如:關注並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三維度的有機結合、開拓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等,貫穿於對老師的課堂教學評價中,引導學校和老師改變評課方法,從以往的大而空的評價方法改為針對事件進行評價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從而改變教學方法。我通過一線聽課、看教案、查作業批改等形式,基本掌握了我旗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現狀,從整體上來看,成績是顯著的。

(一)課堂教學取得的成績

1、新課程理念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從隨堂聽課中,我發現新課程所倡導的理念已逐步為教師所接受。教師已經基本具備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在教學觀念上已經有了充分的認識,尤其對“以人的發展為本”、“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些新課程理念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並積極地付諸實踐,在教學行為上表現出:

教師數學實用意識加強。教師能注重教學內容的重組,教材使用合理。數學課的教學設計被逐步重視起來,普遍重視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創設,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對學科的興趣。教師能密切關注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讓學生感悟到數學源於生活,並用於生活。不但注重從學生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產生的背景,利用生活原型幫助學生進行自主建構,而且又能提供機會讓他們回到現實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體會到“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可以説,在我聽過的課中,教師都比較追求“生活問題數學化”和“數學問題生活化”,或在課堂的導入,或在新課的進行,或在練習,或在綜合應用中,我們的老師都進行了創造性地處理教材,力求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他們身邊,是那麼的親切,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努力讓學生主動地去建構自己的知識網。

教師數學過程意識加強。教師能讓學生在多種活動中學習數學,教學設計體現為學生“學”而設計,創造了多種形式,體現了個性化。讓學生通過操作、觀察、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嘗試與探索新知識。課堂互動逐步從追求形式向追求實質、講求效益轉變,使傳統“雙基”優勢體現在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中。

教師數學主導意識加強。每節課,教師幾乎都注重從創設情境入手,以激發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已能積極地關注學生的情感,注意從學生的興趣與需要出發,採取多種教學方法,多種教學機制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課堂上激勵性的評價多起來了,學生活躍起來了。從老師的重視程度中我們也可以看出老師對新理念是接受的、重視的、並且願意嘗試的。

2、課堂教學組織形式靈活多樣、課堂結構環節安排不拘一格。

以往的以五步環節教學:導入、講授、鞏固、作業、小結,這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把學生封閉在教師劃定的圈子裏的教學組織法,現在更多的取而代之的是更開放的給學生更多的主動思考空間的課堂組織形式。例如:王煒老師講解的《平行四邊形》一課,周文翔教師所做《對稱圖形》一課,教師組織教學靈活樸實,重時效而不拘泥小節,真正體現了素質教育下的全新課堂組織方式與開放式的課堂環節。充分説明了數學課堂是問題生成的基地,是解決問題的搖籃。

3、教學方法推陳出新,繼承傳統教學方法的優點,大膽的實踐課標理念。

(1)課堂教學導入與重點問題出示注重情景創設。新課程特別倡導用具體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戰性的素材引導學生投入數學活動,注重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去觀察問題、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思維、提高能力等我們的數學教師在數學課堂上注意了數學問題情景的創設,創設情景注意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溝通生活中的數學與教科書上的數學的天然聯繫,使生活與數學融為一體。比如:張敬華老師執講的《兩步連減解決問題》;烏日娜老師所授的《複習總動員》等都充分體現了合理創設課堂情景的真實效應。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到廣泛應用。對於合作學習的提倡是新一輪數學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特點,“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現在小組合作學習被我們的教師廣泛採用,積極嘗試。值得欣喜的是創設“互動生成”的教學環境這一理念在部分課堂得到體現。課堂上師生互動多,學生表述多。教師引導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並在這個過程中與學生平等地交流和給以恰到好處的點撥。課堂上把師生活動看作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建立起真正的人與人之間的特殊交往的關係。具體的説,就是把教學過程看作是師生為實現教學任務和目標,圍繞教學內容共同參與的活動。通過對話、溝通和合作活動,產生交互影響,以動態生成的方式推進教學的過程。“互動”不僅是教師與學生的“一對一”或者是“一對多”(全體或小組),還包括學生個體和羣體,小組之間的教學活動。如:徐美琴教師所做《兩位數乘三位數的筆算乘法》一課;康文靜教師執教的《6、7的認識》一課,明確展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的效果。

(3)課堂上學生學法發生改變,由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自學。在我們的數學課堂上,充滿了活動化,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擺一擺、做一做、算一算、畫一畫、想一想等等實踐活動,讓學生感悟數學、體驗數學、理解數學,做到了“解放學生的手腳讓學生動起來,解放學生的頭腦讓學生想起來”。如:烏春香老師所做的《除法的意義》一課,周文翔老師所講的《周長》,康文靜教師執教的《認識整時》都充分體現了數學活動化的特點,讓學生在學中玩,在玩中感悟數學。

4、教師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每一個學生都有豐富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積累,每一個學生都會有各自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中教師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感到自己與他人不同,最大限度地滿足每一個學生的數學需求,最大限度地開啟每一學生的智慧潛能,使“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從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教師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的理念激勵着學生的學習信心,也反映出教師課程理念的轉變。調研中,經常看到教師在學生討論時走下講台,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課堂上讓學生進行開放式提問。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儘量讓學生參與,“誰來回答他的問題?”“還有沒有不同的解法?”“誰還有疑問?”讓學生各抒己見、積極討論,在討論中思考,在合作中交流,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悦,進而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5、教師在落實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促進了自身的專業化成長。

多年以來,小學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百科全書”的形象,部分有一定經驗的“老教師”也往往在學生的“崇拜”聲中,滿足於學生眼中“博學者”的形象,不再像“年輕”時那樣拚搏……但新課程的實施又重新激起了教師的活力,教師作為研究者的理念正在逐步得以實現,座談中很多教師談到,現在上每一節課不僅要考慮教什麼和怎樣教的問題,而且要考慮為什麼這樣教的問題。教師感到新課程的教學壓力比以前大了。這種壓力並不是知識本身的,是涉及到教師專業能力方面的,要求教師從觀念、策略到具體方式、方法都要發生變化。現在的壓力更多的是發自教師自身的專業成長的需要,更多體現在教師本人已經意識到自身並不是真正的“博學者”。也正是這種清醒使一大批課改教師在悄然中發生了變化,正在朝着課程標準要求的方向變化,成為教師中的佼佼者。

(二)、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儘管課堂教學取得可喜成績,但品琢推敲很多方面還存在着問題,目前急待解決的問題有:

問題一:課堂教學目標把握不到位,對教材的理解出現偏差,課堂缺乏了“數學味”。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落實,但具體到一節課究竟該如何把握?教師們普遍心中無數。我們通過看教案,發現有的教案的教學目標,只寫進了知識技能目標而沒有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的目標思考。在課堂上,老師過分關注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忽視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升。

正如交談中有的教師所説:我們知道如何把握好每一節課的目標是每位教師的首要任務,但一節課要達成的目標太多,教學中不知如何入手。許多課堂過於強調三維目標的整合,使數學課堂失去了學科固有的個性。有的老師還是穿新鞋走老路,教學目標只寫進了知識技能目標而沒有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的目標。在課堂上,老師關注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多,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升有所忽視。

大多數教師對新課標教材感到困惑的是教學目標把握不準,對教材鑽研不深,對學生了解不夠,導致確定教學重點、難點時脱離學生認知基礎和課程體系,只顧自己主觀設計,更多的課堂教學中忽視練習鞏固,忽視原有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和發展,課上得華而不實。新教材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內容領域有了很大拓展,如增加了概率統計領域的內容,還增添了一些訓練數學思維的內容。這些內容都需要教師藉助一定的數學功底去解讀。教師為什麼普遍反映新教材難?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教師缺乏解讀教材的數學功底。對一些內容的理解和把握缺乏整體意識,很難從學生數學能力發展的高度加以審視。

問題二:小組合作學習流於形式,沒有實際作用。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實施的一個重要話題,是學生學習方式的一大轉變。因此,許多老師在每節課的課堂教學設計中總是要安排某一個環節去體現這樣的理念。在幾乎所有的數學課堂上,我都可以看到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這説明教師已經有意識地把這種形式引入課堂。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在部分教師的課堂上,小組合作學習只是一種形式,缺乏實質性的合作。雖然小組合作實踐操作被廣泛採用,但是實效性較差。重形式,輕過程,重嘗試,輕反思。

主要表現在:

1、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操作是數學課程倡導的學生的學習方式,這也是數學課堂教學方法,或者説課堂教學組織方式。我們的課堂上,既要敢於嘗試實踐這種方式,又要研究這種方式方法出現的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自主探索”不是“自由探索”,漫無邊際和毫無目的的胡思亂想,不僅毫無意義,而且會誤導學生對科學探索的“嚴謹性”。實踐操作也不是多多益善,不要動輒就操作,操作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的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化。關於合作學習,建議注意以下五點:第一、不要搞大量的低水平的討論,例如不要動輒搞小組討論,有些問題可以馬上由學生回答的就無需進行小組討論;第二、合作交流必須建立在明確分工、互助性學習的基礎上,組織工作要落實到實處,不能搞形式上的合作與討論,形式上的討論,幾個同學圍在一起……給人以“表面的積極性”和“一切順利”的假象,造成新的兩極分化;第三、合作交流必須建立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沒有經過個體精思而匆忙展開的討論如無源之水,表達的見解不成熟,也不具備深度,更談不上個性和創見。如在我們的課堂上經常看到,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後馬上就説“開始討論”;第四、要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充分展開討論;第五、教師要對學生活動有益監控和及時引導。

例如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彩不同的課桌擺放形式,各有利弊。所以,在教學實踐中,要靈活選用不同的教學組織形式。新授課,如果小組合作學習的活動較多,就把課桌拼起來,以合作方式的小組活動為主;練習課,需要學生獨立完成練習時,就仍沿用“秧田式”,以便進行半獨立或獨立的練習。

2、有些教師組織學生討論流於形式,為討論而討論。有些不需要討論的問題,也在組織討論。有些問題需要討論,但只給不到一分鐘時間,學生還沒有説上兩三句話,就草草收場。合作學習的目的是把小組中的不同思想進行優化整合,把個人獨立思考的成果轉化為全組共有的成果,以羣體智慧來解決問題。沒有了獨立思考的過程,合作就會失去了真正的意義。沒有一定的時間做保證,學生的研究探索將一事無成。如果教師設計的合作問題沒有一定的難度,討論就沒有意義,就不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另外小組合作往往成了能説會道的小朋友的天堂,其他小朋友的潛能受到抑制。

問題三:過於追求教學的情境化或不善於創設情境。

教學情境是一種特殊的教學環境,是教師為了支持學生的學習,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創設的教學環境。恰當的創設教學情境,不僅可以使學生容易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教學內容中的情感,使原來枯燥的、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饒有興趣。聽課中發現,部分教師過於注重教學的情境化,為了創設情境可謂是“冥思苦想”。好像數學課脱離了情境,就脱離了兒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事實説明,有些教師辛辛苦苦創設的情境,並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特別是一些低年級的學生,往往因為被老師創設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進入學習狀態。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體現教材的基本思路。教學情境的創設要符合不同年齡段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有所變化,創設的情境還應該賦予一定的時代氣息。情境的表現形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如問題情境、活動情境、故事情境、競爭情境等。對於低、中年級的兒童,可以通過講故事、做遊戲、模擬表演、直觀演示等形式創設情境;對於高年級學生,則要側重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教學中,教師不能簡單化地理解新的課程理念和教學方法。不要單純地用“生活化”、“活動化”沖淡“數學味”,而忽視了數學本身形式化、抽象化等學科特點。不能把數學課上成活動課、遊戲課。並不是每節數學課都一定從情境引入,對於一些不好創設情境的教學內容,可以採取開門見山的方式,直接導入新課。不善於創設情境,過渡到數學建模不夠規範不夠自然,拓展與運用很難做到面向全體,難、易、快、慢掌握不準。具體有:

(1)部分老師重生活味而忽視數學味,對數學系統知識缺乏全面的瞭解。

(2)重學生體驗操作及討論交流而忽視數學技能訓練,即數學研究方法、解題方法書面化程度很欠缺。

(3)教師的語言缺乏激情,數學語言欠規範,如:許多老師不善於引導、激勵、概括等。

(4)教師的板書藝術不過關,板書演示太少、太亂,不利於學生知識建構、模仿學習。

問題四:教學盲目追求課堂氣氛活躍,不重實際教學效果。

在聽課中發現,有的教師上課表面看起來課堂氣氛異常:學生們小手如林,“老師,我,老師,我……”的喊聲不絕於耳。當老師指定學生回答時,下邊還是喊聲不斷。對於學生下邊的表現,老師全然不顧,只是陶醉於自己創造出的“活躍”的課堂氣氛裏。老師的潛意識裏還是喜歡學生那種“正中下懷”的提問或回答。課堂中,“是否式”的提問與“乒乓式”的交流現象還是普遍存在,嚴重影響了課堂的效率。有的教師將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等同於“滿堂問”,盲目追求課堂教學中提問題的數量,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學生課堂教學參與度的分析。也就是説,沒有區分學生的參與是主動參與還是被動參與,是實質性參與還是形式性參與。其實,教學並不是越熱鬧越好,也並不是笑聲越多越好。安靜、有序的愉快課堂氣氛也是新課程所刻意追求的。讓學生“動”起來是一個好課堂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那麼,充分條件是什麼呢?就是要帶給學生充實的精神生活。如果沒有這個“充分條件”,那麼,這個“動”就會是“亂”,就會停留在表面上的熱鬧,而實質上並沒有帶給學生理智的挑戰、認知上的衝突、內心的震撼和無言的感動。“活而不亂”才是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追求的理想目標。

問題五:部分教師不能駕馭課堂,合理調整課堂環節。

新課程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強調讓學生“動”起來,可當學生真的“動”起來以後,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課堂氣氛空前活躍,學生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課堂紀律難於控制,教學任務難於完成。學生一放開,教師在課堂上感到特別緊張,甚至感到無所適從。結果造成教學任務完不成,課堂紀律無法控制,學生成績兩極分化。其實,教學任務完不成,並不是新課程結構有問題,而是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沒有很好地把握教學策略。有的教師以為,每節課都要有自主探究的環節,每節課都要分小組活動,都要有提出問題—創設情境—解決問題的步驟,只要是新課程倡導的方法都要一一展示,這樣面面俱到,就把有效的教學時間浪費了,怎麼能完成教學任務呢?對課堂不能調控,主要是教師的知識儲備不足。為此,教師應提高對本學科知識的理解和整合能力,提高對課堂教學的駕馭能力。新課程的教學有開放性,同時也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對於教師來説,要體現自己解惑的水平,關鍵是你敢不敢暴露學生的困難。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請先把機會交給學生,也許他們自己能夠想辦法解決。教學不是預先設計的課程方案的執行過程,而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它需要教師在課程預先設計的基礎上,循着學生思維的起伏、情感的波瀾隨時地調節整個教學環節。有些課雖然沒有完成教學任務,但學生在某一方面獲得了充分發展,也是值得肯定的。

問題六:簡陋的教學設施,匱乏的教學資源,影響正常學習效果。

多數教師上課還是停留在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和一本書的傳統教學條件上,學校普遍存在教學硬件、軟件“跟不上”的情況。不少教師認為數學教材在實施中遇到的困難就是沒有相應的教學硬件、軟件設施,光靠教師製作的教具和嘴巴講與學生的要求和新課程的目標有很大的差距。教師除《數學課程標準》及解讀和教科書外,很少有相關資料。

問題七:年輕教師同化現象嚴重,不善於深入研究教學。

青年教師本應是“課改”的生力軍。年輕教師積極吸納新的教學理念,樂意實踐,但是教師在教學研究上重視深入反思,存在時間不多,深度不夠的問題。特別是對新課標所倡導的教學新理念重視還不夠。由於學校老年教師居多,老年教師課堂教學方法陳舊,對推進新的教學方法不熱情,,學校很難形成一種教學研究的氛圍。本來就是鳳毛麟角的年輕教師由於長期處在這樣一個不利於自己成長的環境之中,使得她們在思想上過早地老化,惰性,不思進取。自然影響到她們的成長,因此,缺少優秀的年輕數學教師也就成為必然。課改的落實也就勢必受到影響。

問題八:數學教師隊伍不穩定,嚴重影響學科教學與學科教師隊伍建設。

小學數學教師系統的知識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和積累,就小學數學而言,幾加幾,人人都會,可是要教好數學卻不是人人都行的,我們知道,中學數學教師來教小學數學卻不一定能勝任,何況其它學科的呢。不專就不便於教師鑽研業務,自然就不利於教師自身業務的提高,今年教語文,明年教數學,弄得教師無所適從,怎麼去專啊,教師也不適應。不用説精通,就連小學六年中系統的數學知識都不清楚,如何去教好數學?!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有些數學教師師參過數學培訓後,回到學校卻改教語文,而參加過其它的培訓的老師卻來教數學,有的根本就沒參加過任何培訓,手中又沒有《課標》可學,這又如何去理解新課程理念,如何在課堂上體現新的理念呢?小學數學教師隊伍不穩定現象已嚴重影響了小學教育,就是常規教學都已很成問題。有一些年紀大的語文教師,因為語文教學任務重,而要求教數學,也造成了數學教師隊伍不穩定的又一因素。

六、對今後課堂教學的建議

(一)、明確小學數學學科特有的教學理念,服務於課堂教學。

繼續深入學習課改理念,仍是目前推進素質教育向前發展,提高教學質量的首要工作。只有從思想觀念上徹底轉變,才能將課程改革落到實處,才能使教學工作真正地走上素質教育軌道,教學質量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我們的數學老師必須補好“小學數學學科特有的教學理念”這一課,沒有深厚的數學理論基礎,我們的課將會失去應有的數學思想與數學科的原滋原味!我建議數學教師認真閲讀《數學課程標準解讀》,特別是這本書的第二篇更要仔細推敲認真琢磨。同時注重教學參看書的輔助作用。靈活使用教材,加強教材的調配與拓展。抓住這三本書的合理運用與搭配,新的教學理念定會紮根你的腦海,為你的課堂教學寫下光輝的一頁。

(二)、大力加強教師的理論素養和專業能力培訓。

新教材加入了幾何、集合,平移、旋轉等圖形變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即概率)等新的學習內容,很有必要進行一些專業知識的培訓。從內容處理看,要求恢復數學與現實世界的實際聯繫,使數學教學回歸生活、迴歸社會、迴歸自然。新教材是運用了系統思想方法來編排教學內容的。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注重了知識間的整合;二是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即從整體上對計算方法進行研究。老教材採用的教學法,實質上是一種“機械分割”思想的反映。而新教材正是摒棄了這種做法,運用了更科學更合理的思想方法,有利於兒童數學思維的後續發展。而且我們還應該看到,隨着社會的發展,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已經接受了較好的學前教育,新教材的編者正是意識到了這一點,才做出了比較切合實際的安排,以使教材具有挑戰性,老師如果能夠認識到這些,就能更好地把握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很多對教材的擔憂也就不復存在了。

(三)、重視教師基本功的提升,開展基本功競賽活動。

系統地鑽研教材,把握好教學目標、重難點、注關鍵,深入地瞭解學生,弄清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多動腦筋設計好教案,從知識技能框架、情境創設、教學模式選擇、教學藝術等方面不斷優化,精益求精。以科學的、理性的思維貫徹實施新課標中所提出的教學理念、教學思想、教學模式,同時,繼承傳統中可取做法,不斷改進,不斷完善。從課堂教學看,①繼續重視學生的書面練習和知識鞏固環節;②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研究小組合作的組織、實施、反饋機制,重視合作技能的養成,發揮好每個同學的作用,使合作學習從形式走向實質;③在創設情境和互動中突出數學的學科特性(數學思維、數學方法、數學習慣)。重視數學的現實背景,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重視數學學習的活動過程,重視學生數學學習的個性化,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與靈活性。20xx年建議學校開展課堂教學基本功競賽活動。

(四)、加強備課,教學設計從“教案”轉向“學案”。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一切知識、經驗方法的獲得都依賴於學生的自主構建、自我內化,離開了“學”,再精心的“設計”也沒有意義。因此,我們應該改變以往的教案為教師的教學程序、為學生的“雙基”的掌握而預設的功能,將主要精力用於“學案”設計。這裏有兩點建議:

1、明確“學案”設計的幾個實質性環節。

(1)明確學習目標,瞭解學生將要學習什麼,學後將要獲得什麼。

(2)瞭解學生現狀,分析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已具備哪些知識,已有哪些生活經驗,教師如何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

(3)搞好活動設計,針對各知識點可準備或設計哪些相對應的活動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操作、探討、交流、體驗的機會,最終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

(4)關注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可能有哪些疑問,會有哪些困難,教師應該怎樣做個別處理。

(5)知識應用拓展,生活中有哪些與新知識相對應的實際情景,課堂中應該怎樣對學生滲透或暗示。

2、着力對課堂上可能發生的情況從多方面進行估測,並設計出多角度、多層次的“策略庫”以備在課堂中能迅速調用。構建“策略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1)如何指導學生學習?什麼情況下適宜採用自學?什麼情況下適宜採用小組學習?

(2)小組合作學習如何組織?學生如何進行活動?合作學習會出現什麼問題?各種問題應如何處理?

(3)一個問題,如果來自學生的反饋太容易時,應怎樣調整?如果來自學生的反饋太難時,應怎樣調整?

(4)某問題是請一個學生回答,還是請幾個學生回答?學生答對了怎麼評價?答錯了,怎麼評價?可能是什麼原因?怎樣處理?(5)怎樣組織學生傾聽別人的發言?哪些學生可能開小差,個別學生開小差怎麼辦?如何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等等。

(五)、注重教學實效,努力開展教研活動。

每學期的教研活動把學習新理念和剖析教材作為重點內容。在學科教研活動中,以剖析個案、糾正錯誤為重點,讓老師明確,什麼是該學習的,什麼是該避免的。如“怎樣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交流?性格外向的學生表現的機會越來越多,性格內向的學生怎麼辦?”我想,只能是走出一條符合實際的“小組合作交流”之路。要注意循序漸進,例如:先把“同桌合作交流”搞好,然後在訓練小組合作分工等。

(六)、加強校本培訓。

關注中老年教師隊伍建設中老年教師在我旗教師中佔有很大一部分比例,他們工作兢兢業業,教學經驗豐富,基本功紮實,但是他們也存在不足:參加培訓的積極性不高,理念轉變較慢,對課改實驗熱情較低,不願意作示範課、研討課和公開課,比如,在我們舉行的六節數學課堂教學能手比賽課中,沒有一名中老年教師參加。在一線視導中,抽查聽了部分中老年教師的課,發現他們能夠正確理解教學內容,把握教學重、難點,講解思路清晰。但是看不到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學生沒有自主學習的空間,老師依然是課堂的主宰者;教學方法傳統,老師講,學生聽,看不到自主探討、合作交流的場面;教學手段簡陋,一支粉筆,一本書,沒有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這些現象,提示我們,在今後的各種培訓活動中,要特別關注中老年教師隊伍建設,使他們明白課程改革不只是年輕教師的事,不是一兩個人的事,是歷史賦予每位教師的神聖職責,必須堅持不斷學習,敢於迎接挑戰,為我旗的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七)、加強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的培養,加強輻射作用!

建議局裏每年組織一次骨幹教師,和學科帶頭人的選拔工作,激發教師們的競爭意識,培養優秀、骨幹教師,併發揮這些教師的輻射帶頭作用,用以帶動、引導教師們提高業務水平。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

總之,只有教師真正改變多年來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工作方式,不斷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不斷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才能真正走進新課程。由於教研員水平有限,上述調研報告肯定有不盡人意,缺乏深度的方面。報告形成肯定有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在本次調研活動中,得到了學校領導和數學教師的大力支持,在此一併表示感謝,謝謝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

寒假數學研究報告8

一、確定主題

小學階段訓練學生的口算能力很重要,它為筆算,估算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了能更好的讀懂學生,使小學生的口算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同時也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一定的科學依據。因此,確定調研課題為《小學數學口算能力》作為調研報告主題。

二、調研目標

1.瞭解全校一至六年級學生數學口算能力的水平。 2.為進一步提高學生口算能力和數學教學提供科學依據。

三、調研對象

我校教導處對全校一至六年級學生進行了數學口算能力調查,參加這次能力調研的學生有207人。

四、調研方式

主要採用了問卷調查法、競賽法,個別訪談法。 問卷調查法:你掌握了哪些口算的方法與技巧? 訪 談:你會新舊知識之間的轉化嗎? 你認為熟練地口算對你的計算有幫助嗎? 競 賽 法:學生參與的100道口算題的計算。

五、調研結果統計

六、調研結果分析 總體情況。

這次質量調研試卷共設計了100道口算題。混合了加減乘除四則運算,同時也混合了小學階段各學段設計到的整數,分數,和小數。 學生答題情況樂觀, 説明我校學生的口算能力比較可喜。

綜上所述,本次調研的結果還是比較樂觀可喜,這為我校發展學生的計算能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供了學科的依據。

寒假數學研究報告9

一、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整合的意義與背景分析: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及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這一觀點,順應了信息科學發展的潮流——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即把信息技術發展的成果應用到當代教育實踐之中,是當前我國信息技術教育信息化進程中的一個熱點問題,又是全面實施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

根據“課程整合”的理念,將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或者與實際的社會生活問題進行整合,拓寬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培養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真正發揮信息技術對教育的變革性推動作用。

採取整合方式,把信息技術作為工具和手段滲透到其它學科的教學中,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在一起,這也是我國信息技術課教學將來的發展方向。

我校擁有一個覆蓋全校的校園網絡,所有教室都有計算機—實物展示台組成的多媒體系統,先進的硬件建設為實驗得以開展提供了基礎和保障。

本課題將針對這些現狀來進行信息技術與數學整合的研究。

二、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有效整合實驗的目標: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把信息科技更好地融入學科課程教學之中,並致力於相關學科課程教學與信息科技的整合研究,促成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的革新;建構現代信息科技環境下的新型教學模式與新型教學結構,以新型教育學習理論為指導,創建理想的教學環境。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培養學生獲取、處理、利用信息的技能素養,並以此為契機,培養學生自主發現、自主探究的學習精神,協同合作與實踐創新的學習能力;在充分尊重學習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激發學習興趣並促成動力支持下的良性循環。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使教師熟練掌握並運用現代信息手段,進一步優化教師的教學行為,基本形成一支有現代信息素養的科研型的師資隊伍。

4、通過研究,基本構建起以學校校園網為信息平台和信息載體的學科資源教育網,達到信息共享和資源共享的目的。

5、通過課題研究,深入探討有效整合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的內容和方法,並形成一定數量的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整合的經驗材料。

三、研究內容

1、研究利用信息模擬技術描述學科內容;利用信息模擬技術研究學科課程教學中不同條件、不同過程控制下的多樣性結果;利用信息模擬技術研究學科課程教學中現實條件下不可控項的可控化;利用信息模擬技術研究學科課程教學中不可實現內容的現實化(虛擬化);利用信息模擬技術研究學科課程教學中資源利用的合理化和最優化。

2、探究教育過程中各學科知識的融合,網絡環境下的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中,充分強調各學科之間的整合,將更加重視各學科知識之間的滲透與融合,藉助網絡達到對各科學的知識的更深層次的把握。

四、研究過程和實施步驟

(一)加強師資培訓,提高教師素養。

1、加強教師對教育理論的學習、對教學經驗的積累。聘請專家學者來校講座。利用網絡資源進行閲讀、學習有關知識。課題組定期分發教育科研信息摘編。利用請信息技術人員對學科教師進行信息技術的再培訓和輔導,提高技術水平。

2、繼續提高全體教師的信息技術素質。目前,我校的大部分教師能使用powerpoint、word等來為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服務,有的教師已經掌握了用frontpage、dreamweaver、flash等軟件。我校將繼續進行有關信息技術的專業基本功的培訓,力爭普及與提高。

3、創設情境,為教師提供研究的平台。學校將組織全體教師參加網頁製作培訓、課件製作評比等。青年教師現場製作課件與課堂教學評比活動,拓展教師網上搜集信息、運用教學實踐與課堂教學整合的空間,推動青年教師上網蒐集、處理、整合信息的能力。開展教師“網上論壇”評比活動。發揮網絡技術的作用,進行開放的、動態的交流方式,促進全體教師網絡技術水平的提高。

(二)以應用為目的,探索整合方式。

1、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整合。

(1)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的整合

信息技術的引入和廣泛應用,無疑是注入了時代活水。通過網絡,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資源,最大限度的擴充教學知識量,使學生跳出只學課本內容的侷限性。在課前可將相關資源作一些整理,保存在文件夾下或學校局域網絡上,讓學生訪問該文件夾或網站去獲取有用信息。隨着學生信息水平的逐漸提高,可為學生提供網址,搜索引擎等,讓學生通過網絡蒐集素材。

(2)信息技術與教學方式的整合

教師充分利用各種素材編制適合自己教學的演示文稿和教學課件,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難於理解的內容,或用動畫等展示動態的變化過程和知識的形成過程,或用外接傳感器來演示一些當時當地無法看到和無條件演示的現象,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另外,我們將有意識地讓學生自己去查閲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把學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餘知識,並且培養學生自主探求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2、深入鑽研教材,選擇合適的內容,精心設計整合方案,夯實整合的基礎。

針對整合的跨學科特點,在實驗的設計中我們做了以下工作:

(1)選定內容,做好準備工作。

由於是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是用信息技術來學習知識,所以要求師生的信息技術素養都要有一定的水平。我們分工合作:老師確定整合的學科內容,信息技術老師負責培養學生用信息技術來學習的基本技能與習慣養成。

我們將把研究對象分成低、中、高年級三個年級段,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進行信息技術與教材內容的整合,各課題組成員對本年級段的教材內容,慎重篩選,確定能夠整合的教學內容。內容細化到某一單元的某一特定內容的某一片段。課題組將整合內容系統整理,列出目錄,制定整合方案。

(3)研討方案,形成整合設計。

在網頁製作和教案設計方案初定後,我們將請課題組成員反覆研究、討論整合的教學結構的可行性與科學性,最後拿出集大家智慧於一體的、較成熟的整合方案。

(4)實踐設計,完善整合方案。

理論需要實踐的檢驗。課題組成員進行研究課的實驗。全體人員根據現場的教學反映,進行剖析與評價後,再進行改進後的實驗驗證,直至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5)實施過程性的評價方式

實驗評價實施的過程是:確定對象與目標,設計和發佈量表,然後處理分析和綜合評價,最後及時反饋。

實驗過程的評價和評價內容的設計都有很大優勢,還可以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記錄和收集學生學習過程的信息,幫助學生實現過程性評價。

(三)開展實施“整合”的學科教學平台與資源庫建設的實踐與研究。

開發專題教學資源網站是實施整合、開展信息學習最有效、最具可操作性的一種模式。我們將高度重視各學科的教學資源庫建設。要求教師們努力收集、整理和充分利用網絡上的已有資源,進行合理的運用。在必要時由教師自己開發研製。形成電子素材庫、電子教案、電子題庫、網絡課件等形成學科資源網站,進行相關網站或子頁的鏈接、導航,達到信息共享和資源共享的目的。

五、課題研究的結果及結論的形成

1、構建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整合教學的基本模式。

(1)實驗發現模式

實驗發現模式是指教學過程在教師引導下,讓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結合教材內容,自主地參與實驗和發現過程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在教學中主要適用於概念、法則、公式、定理、例題等知識形成過程的教學,體現學生參與發現過程的主體地位,注重了發現知識策略和方法的培養。其中“實驗”可以有測量、計算等。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加強了創新思維和能力的培養,在整體結構上突出了“猜想”的環節,而這正是數學發現中的基本策略和途徑。在這兩個環節中把形象思維、直覺思維、邏輯思維的訓練與培養結合起來,體現了數學的兩重性。根據教學內容和條件它可以採用多種教學設計,教學形式可以一人一機,兩人一機,也可以利用計算器網絡分合結合地教學。它為學生知識、能力、個性的充分發展,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開拓了廣闊的天地。

(2)開放探索模式

開放探索模式是指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在一個數學問題在解決以後,引導學生髮散思維,在一個開放的環境中,變化條件、變化結論、尋求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發現共同的規律或新的結論自主地去探索的教學模式。根據教學條件它可以採用多種形式,它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的重要途徑。這種教學活動可以引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開展討論,把課上教學和課外活動結合起來。

(3)應用探究模式

數學知識的應用是培養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另一個重要途徑。而數學建模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思路,也就是從實際問題出發,通過認真審題,去粗取精,弄懂題意,聯想有關的數學知識,建立相關的數學模型,把實際問題轉化為一個數學問題。通過對這個數學問題的求解,然後再回到實際問題中去。數學建模的意識、思路和能力是創新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當強化這種意識和能力。

2、通過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整合實驗,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了學生自主探究意識、創新意識和合作意識的發展。

通過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整合實驗,學生在問題的情景中積極探索,在運動變化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可以使教學內容化難為易,以靜窺動,以動馭靜,揭示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規律,有助於學生對數學內容的深刻理解。同時,又可以拓寬學生的思路,使之在更廣闊的背景下理解和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比如,為學生提供了數學實驗的條件,為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親自參加數學實驗和跨時空實驗提供了技術支持。學生可以在數學對象的多種表示形式之間進行自由轉換,遊刃有餘,獲得更多的信息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能夠在建構知識和探索問題中培養創新意識和合作意識。

3、通過課題研究,提高了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促進了教師專業化發展。

在三年的研究過程中,通過各種培訓和學習,教師更加靈活和熟練的掌握信息技術設備和應用技能。所有教師建立了自己的博客,主動參與區教育局的網上互動教研;所有的教師基本熟練地掌握了多種辦公軟件、媒體處理軟件,極大地提高了教師利用網絡選取素材,處理素材和應用素材的能力,為教師更加深入的開展課題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學校積累形成了內容豐富的校級資源庫,包括課件、論文、教學設計、教學錄像等多方面內容。利用校園網絡,教師將日常教學中積累下來的各種素材歸類上載到網站,共享教學成果和經驗。利用校園網站,教師非常方便的查詢和調用各種素材,達到了信息共享和資源共享的目的。

5、形成了科學、合理、高效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整合的原則。在實驗過程中,我們發展教師需要選擇合適的內容和方法,合理地利用信息技術。利用信息技術把重點、難點的內容設計的更加醒目,或讓“固定的”幾何圖形運動起來,提供豐富的感知信息,可以刺激學生的視覺和聽覺,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促進他們積極思考。通過動畫模擬,解除了傳統教學中學生憑空想象、難以理解之苦。他們積極思維,尋找圖形中的內在聯繫和進行公式推導的能力大為加強。

寒假數學研究報告10

一、調研基本情況

調研目的:瞭解掌握我校目前初中數學的教學模式和效果,為課堂教學改革和今後的教學工作夯實業務知識提高業務水平。調研時間:20XX年x月28日至20xx年xx月5日

調研方式:全員調查與抽樣調查相結合。即:對數學任課教師進行全員調查,主要採用座談了解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抽樣調查方式。調研內容:新課改中的新教學模式,教師對新課程教學的認知與控制情況,學生對新課程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情況。

二、調研過程與結果

1)真正實現讓每位學生都學習,讓每個學生都進步這是分組教學(小組學習)的優勢,也符合我們的工作實際,進入學校的小學畢業生來自不同學校,差異較大。有優秀生,也有學習相當困難的學生,在小學養成的不良學習習慣很難改變,總之“後頭”很大,基礎很差,只靠教師的力量顯得很微薄,分組教學可以適當彌補其不足,通過小組互助,結對幫扶,可以解決一些問題。有位領導舉了這麼一個生動的例子:這就好像幾個人一起走路,走得快的拉着走的慢的,不走就拽着走。這也許就是實實在在的農村基礎教育的寫照(其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次是導學稿,學困生是可以學會一些簡單的知識的。導學稿設計的基礎性問題,學困生通過自學和幫扶多少可以學點東西,可以在導學稿上做些題目,尤其是課堂活動,學困生比成績優秀的學生參與積極性高。學困生羣體中活潑好動的居多,展示過程中它們顯得很從容,雖然時常會出現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總之,優秀生在輔導學困生時會對學習內容理解的更深刻,學困生也不像以前無所事事,能夠學些東西,教學相長,共同得到提高。所以,每個學生都學習,每個學生也都能有所進步。這樣的課堂也少了許多不和諧音符。原本好動的孩子們有了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有了自己交流的機會,不遵守紀律的學生少了,自然,頂撞教師的也就少了。

2)促進了教師專業化發展

集體備課是實現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有效途徑。導學稿是同年級同學科教師的集體備課成果。編寫導學稿一方面摒棄了傳統的備課、作業方式,也使集體備課落到實處。農村中學教師素質偏低,有些教師甚至難於編寫一份可用的教案,因此集體備課,知識資源的共享就顯得尤為重要。從目前來看,教師編寫的導學稿較課改之初有了質的變化,不僅選擇題目典型,而且能較準確把握課程標準的要求,不拔高也不降低教學標準。其他方面的素質也相應有所高,每一次突破教師們都付出了勞動和汗水。

3)教育教學成績有一定提高

教育教學的成績表現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兩個方面。評價教學改革效果時文化課成績是非常重要的指標,學生學習習慣,動手操作能力,與人溝通能力等也是十分重要的,它體現了人的全面發展原則。實施課改以來,起初是以課改先進與普通教師的對比,課改中表現優秀的數學教師教學成績提高較快,説明本次教學改革對提高學生成績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