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知識文庫 > 專業資料

《小學數學教學新視野》讀後感(精選5篇)

欄目: 專業資料 / 發佈於: / 人氣:3.25W

小學數學教學新視野》讀後感

認真讀完一本書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教學新視野》讀後感(精選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數學教學新視野》讀後感1

在空餘的時間,我閲讀了吳亞萍老師的《小學數學教學新視野》這本書,得出了幾點感悟

一.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

學生的生活經驗是課程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課程生成和發展的基礎。如在數學課中,“數學問題生活化”和“研究性學習”被有機地結合起來。在上課過程中,教師將學生置於現實生活問題的情景之中,使教學活動步入“創造一種學生容易接受的氣氛”的佳境。在這樣的課堂中佔主要地位的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和技能,而是教師組織指導下的學生活動。

二.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

葉瀾教授在闡述新教育觀念下的學生觀時,認為新學生觀就是注重學生髮展的潛在性、主動性和差異性的學生觀。這是教師在教育中努力探索的最大可能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逐漸成為自己發展的主人這一教育行為產生的觀念性前提。作為教師要運用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性、差異性和選擇性:在接受式的學習方式中,學生的學習活動主要是聆聽、練習、回答問題和記筆記,整個思路是跟着教師轉,活動比較整齊劃一且呈現集體化的特徵;而在主動發展的學習方式中,學生是在探究中學習,其個性特點表現較為突出,教師對學生的關注變得更為複雜和細微了。

三.關注不同智力類型的學生。

在傳統的應試教育環境下,學校和教師更為關注的是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一般來説是用學業成績這把尺子去衡量和評價學生;“新基礎教育”則更多的是使用發展性評價,關注學生狀態的變化。它吸收了美國哈佛大學加德納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論,構建了多元的課程智力結構和多元的課程評價體系。近幾年,我校大力開展兒童智能開發實驗,開設了音樂、體育、藝術、科技、奧林匹克等多類實驗小組近42個,學生參加省市區多類比賽取得了上百項榮譽,學生在學校學習過程中體驗到多元智能開發給自己發展帶來的益處,表現得更加自信了。同時,多元智能實驗反過來激發了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學校學生的學業成績普遍有了較大提高。這是一個非常生動有趣的現象,多元評價的推行,改變了那種“清一色”的學生智力觀,一大批不同類型的學生脱穎而出。

四.關注學生所在班級的狀態。

“新基礎教育”非常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生在學校生活的質量。教師要使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學習氣氛、學習心境和人際關係,就必須努力搞好班級的建設。在班級建設中,學校更多研究的是如何“把班級還給學生”,具體做法包括:增設班級崗位,使班級的每個同學在班中都有自己的崗,都成為班級的主人;建立班級崗位輪換制,使不同的學生感受不同崗位的不同職責及做好本職工作的重要性,增強同學們的承受變化、挫折能力和自信心,從而鍛鍊學生在未來社會中生存發展所必備的品質和心理素質;豐富班內評價,把評價的權利還給每個學生,逐步引導學生建立多元評價方法,學會規範評價及動態評價,而且要求學生在評價別人時如何正確地評價自己;建立班級心理健康教育網絡,由學校心理健康研究室牽頭,由各班班主任參與,全面研究班級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加強班級文化建設,學生們對班級更加熱愛了,他們在班級裏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能力也得到了多方面的發展。這正如葉瀾教授所説:“羣體的個性不是靠教師塑造,而是由他們自己用心和行動創造形成的。”

《小學數學教學新視野》讀後感2

寒假裏,我認真閲讀了吳亞萍老師的《小學數學教學新視野》這本書,感受頗深。

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應該重視教學方法的研究,而一種科學的教學方法則依賴科學的教學理論,這種教學理論必須以研究學生的學習活動為基礎。

在我們的現實教學中,許多教師只注重了怎樣教而忽視了對學生真實思維活動的深入瞭解和分析,即關注學生怎樣學。在各類期刊雜誌中,我們經常看到各種名師教案,而很少見到學生學例。如果脱離了對學生學習活動的深入研究和理論分析,那麼教師所採用的各種教學方法,最多隻能算是簡單的經驗總結,並容易產生一些錯誤的教學思想。

從書中我知道了,在教學中不僅要了解數學知識內容的體系,更要了解每一個學習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只有瞭解了學生具體某一階段的認知特點之後,才能針對這些認知特點來合理地設計教學過程和選用合適的'教學方法,使教學過程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能抓住他們的學習興趣和需要;也使教學方法易於被學生接受,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也只有在瞭解了學生具體某一階段的認知特點之後,才能把握好拓展知識難度、挖掘知識深度的這個度。因此,我們在教學設計之前,先要閲讀心理學方面的書籍,以瞭解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特點。這也是備課的重要部分,它也是傳統説法中備學生的新內容。兵法中有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一策略,它也適用於我們的數學教學。只有在瞭解了學生之後,我們才能有效地設計和組織教學。

其次,我認識到作者提倡把學生學習數學的活動置於問題情境中,把解決問題貫穿於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的過程中,在問題解決的情境中使學生學會獲取知識和進行解題的一般策略,並使學生的數學能力向非數學能力遷移。她的這些觀點是把數學學習的目的向更深層次挖掘,揭示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學會知識內容本身就可以了,也不是學會解決現在的數學問題就可以了,而是要學會解決所有問題的方法和掌握解決問題的一般策略。

我也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過類似的觀點如果將數學教學僅僅看成是一般數學知識的傳授(特別是那種照本宣科式的傳授),那麼即使包羅了再多的定理和公式,可能仍免不了淪為一堆僵死的教條,難以發揮作用;而掌握了數學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實質,就可以由不多的幾個公式演繹出千變萬化的生動結論,顯示出無窮無盡的威力。學生所受的數學訓練,所領會的數學思想和精神,將在學生的未來無時無刻地發揮積極作用,成為他們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如果僅僅將數學作為知識來學習,而忽略了數學思想對學生的薰陶以及學生數學素質的提高,就失去了開設數學課程的意義。

《小學數學教學新視野》讀後感3

幾年前,就買了這本吳亞萍老師的《小學數學教學新視野》這本書,買回來的時候,很興奮,但由於平時工作比較忙,粗略地讀了一遍,這次,借本次培訓,要寫一篇讀書筆記的機會,又細讀了一遍,感受頗多。

這是一本站在教師立場,基於小學教師的現實處境和成長需要而寫的一本書,作者歷經十二年的新基礎教育研究的成果。本書不是純粹的理論,也是不單純的實踐,而是理論和實踐的雙向建構。“新視野”作者試圖使小學學科教學成為一種“研究性變革實踐”,使教師的實踐成為研究性實踐,變革性實踐,達到使教師學會透析自身實踐,必造自身實踐品質的目的。

本書不僅將學生納入研究的視野,而且對學生的研究達到了相當的深度和廣度,貫穿、滲透在教學實踐的全過程當中,努力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和細節當中實現“以學生主動、健康發展為本”。本書還將方法論意識滲透貫穿在書中的各個角落,幫助教師明析自己思考與實踐的基本立場,前提和視角,轉換思維方式,挖掘新的思維路徑,重組和豐富思維框架,建立整體性,關係性和類型性思維方式。

本書將教師的發展置於學科教學變革的背景下細加考量,以教師素養取代教師素質,從“養成”這樣一個動態生成性的角度,回到“教師生命及其成長”這個原點中加以辨析,關注變革時代的教師生命成長和生命價值。

本書對學生觀的轉型,知識觀的轉型,教學目標設計的轉型,教學過程設計轉型等做了充分的論述和指導。

本書還採用了大量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鮮活而真實的事例,分析和説明了理論在轉化為實踐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及困難,並給出瞭解決問題的策略和建議。

通過本書的學習,可以説給我個人的教師事業發展指明瞭一個方向,對我以後的工作起到了指導和引領作用,開闊了視野,對自己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得到了很好的指導和幫助。感受最深的是一堂好課的基本特徵-----真實、平實、紮實、充實、豐實。

第一,真實:要實完善的課

強調課的真實,是我們對待課堂教學實踐的基本態度和立場,只要是真實的課,就不可能十全十美。如果一點瑕疵也沒有,那麼“假課”的可能性就比較大。有的教師期望把課上的一點問題也沒有,這種預設的目標是錯誤的。所以,真實的課是不粉飾惡毒,是值得去反思的,也是有待完美的。

第二,平實:常態下的課

課的平實,是期望教師以平常心態去對待日常課堂教學實踐,淡化公開課點綴式的意識,強化日常探索與研究的意識。有的公開課就是上的很花哨,讓人看的眼花繚亂,但這種課不可能在每一天的實踐中進行,因為它要教師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準備。課天天要上,正因為如此,平實的課是反映教師日常教學實踐常態的,也是很實在、很普通卻有質量的。

第三,紮實:有意義的課

紮實的課,是期望教師追求課的真實效果,把教學目標落到實處。有的課上,學生始終沒有認識的錯誤,也沒有思維的碰撞,只是為完成教案而“走過場”。這樣的課是很難促使學生的真實的發展的,所以紮實的課多學生來説是有意義的,體現學生學習後的變化,是有真實效果的。

第四,充實:有效率的課

課的充實,是期望教師追求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使每一位學生在原來的基礎上都得到真實的發展。如果教學只是對少數學生有效率,就不能看作是一堂好課。所以,充實的課對學生來説是人人有收穫,人人有不同的發展,也是效率比較高的課。

第五,豐實:有生成的課

什麼是課的豐實,即課的生成,是期望教師能運用自己的教學智慧去把握課堂,在課堂中能促使學生生成新的觀點和新的想法。這樣的課不完全是預設的結果,師生之間有真實的智慧的投入,學生的能力有所發展,學生的思維不但活躍而且水平有所提高。所以,豐實的課是體現課堂動態生成的,是提升學生思維水平和教師教育智慧的,也是體現師生生命活力的。

要做到這五個實,很難,但這也是我追求的目標,相信在這種追求中,保持良好的心態,加強探索和研究意識,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教學素養,才能真正做到“五實”課堂,也相信這樣的課堂中,學生才會得到真實的成長和發展,教師也會享受到創造的樂趣,努力!

《小學數學教學新視野》讀後感4

最近我認真閲讀了吳亞萍老師的《小學數學教學新視野》這本書,感受頗深。

從書中我知道了,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應該重視教學方法的研究,而一種科學的教學方法則依賴科學的教學理論,這種教學理論必須以研究學生的學習活動為基礎。首先在教學中不僅要了解數學知識內容的體系,更要了解每一個學習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只有瞭解了學生具體某一階段的.認知特點之後,才能針對這些認知特點來合理地設計教學過程和選用合適的教學方法,使教學過程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能抓住他們的學習興趣和需要;也使教學方法易於被學生接受,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也只有在瞭解了學生具體某一階段的認知特點之後,才能把握好拓展知識難度、挖掘知識深度的這個度。

其次,我認識到作者提倡“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 “相信學生的無窮潛力”,“關注每一個學生個體”,“正視差異性,正視個性”,“關注生命,關注課堂” 在教學上,讓課堂生成精彩的有效互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質疑、問難能力和思維的主動活躍,形成了課堂教學新追求。把學生學習數學的活動置於問題情境中,把解決問題貫穿於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的過程中,在問題解決的情境中使學生學會獲取知識和進行解題的一般策略,並使學生的數學能力向非數學能力遷移。她的這些觀點是把數學學習的目的向更深層次挖掘,揭示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學會知識內容本身就可以了,也不是學會解決現在的數學問題就可以了,而是要學會解決所有問題的方法和掌握解決問題的一般策略。

所以,在閲讀了此書之後我更為迫切地感受到了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掌握一般數學思考方法的必要性。這也是我在之前的教學中較為忽視的方面,今後一定要時刻提醒自己記住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包括備課、教學和教學評價)我都要有意識地從教學內容中發現、提煉數學思想和問題解決的一般策略,並且有意識地傳授給學生,同時也要讓學生認識到這一學習目的的重要性。

《小學數學教學新視野》讀後感5

放寒假了,要利用假期時間好好的充實自己,所以到東圖的新華書店買書,到了那裏一看,老師的輔導書太多了,左看看,右翻翻,覺得每一本書都挺好,可是我也不能都買回家呀。突然眼睛一亮,看到了吳亞萍老師的《小學數學教學新視野》這本書,就愛不釋手的看起來。發現真不錯,就決定買這本書,回家慢慢的消化。

帶着對吳老師的尊敬細讀這本書,這本書告訴了我如何從一招一式的背後去挖掘深刻的道理,下面就談談我的一些深刻感受和收穫:

提問是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

課堂離不開提問,但如何能進行有效的提問呢?如何能通過提問引發學生的思考?提問後面對學生的回答又應該如何迴應?怎樣理答?我想這都是我們老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是首要考慮的問題。通過讀這篇文章我知道:學生的思維過程往往從問題開始。學起于思,思願於疑。有經驗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總是精心設計提問,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並有意識的為他們發現疑難問題、解決疑難問題提供橋樑和階梯,從而引導他們一步步登上知識的殿堂。

教師提問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着教學質量和效率,所以在這篇文章裏就向我們介紹了四種提問的策略,即為了促進學生理解而提問,使學生開動腦筋;利用追問使學生理解概念本質;為了解學生需求而提問,讓學生產生學習慾望;通過反問和追問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這四種提問策略從不同角度向我們傳授了行之有效的提問方法,能大大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還有就是理答的教學策略,説實話,當我剛剛看到"理答"這個詞語時,我並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理答"對於教師來講可能是一個新名詞,它是指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或回答完問題之後,教師所採取的迴應方式。教師的理答應該開放學生的思路、開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的發展。文章也像我們介紹了三種理答策略,即教師要學會等待,促進學生反省和深思;重複學生的語言,突出教學重點、轉向,擴大學生的參與廣度。最後還向我們提出了關於"提問與理答"的幾點建議,有畫龍點睛般的將前面的策略加以昇華和總結,真的是讓我受益匪淺!

將枯燥的理論於生動的課堂相結合

牢牢吸引住了我的眼球。我想如果讓我去讀一本理論書籍,就像前一段時間王飛老師推薦的《概率論的起源》、《第一次數學危機》,內容非常的豐富,可是我感到讀的時候很吃力,需要反反覆覆的去推敲裏面的文字,還需要在網上找資料,才可以讀懂一點,説實話,沒有太大的興趣,只是硬逼着自己去讀,去理解。

就如同我們在課堂上單調的教授是一樣的,失去了調動興趣的原動力,所起到的效果也將是不理想的,學生的學習離不開興趣,教師亦是如此!這本書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堂實錄,簡單明確的教學對比,讓我真真正正的將理論上升到了實際,將理論結合到了實際,更能在今後的教學中將理論應用到實際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