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關於發展桑蠶產業的調研報告範文

欄目: 實用文檔 / 發佈於: / 人氣:1.05W

關於發展桑蠶產業的調研報告範文

關於發展桑蠶產業的調研報告範文

篇一:關於發展桑蠶產業的調研報告

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絲綢產品生產國和出口國,佔有70%以上的國際市場份額。近年來,由於沿海發達地區的土地資源減少和勞動力價格不斷上揚,南方桑蠶主產區出現了產量萎縮趨勢,植桑養蠶的傳統格局正在被打破,國家農業部、商務部和財政部多次下發文件,支持全國開展“東桑西移、南蠶北移”工程建設,還相繼搶購一空出台了支持中西部地區植桑養的優惠政策。我縣應抓住這一機遇,從促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出發,大力發展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一體的桑蠶產業,推動農村經濟登上新台階。

一、我縣具有良好的桑蠶生產條件和優勢

1、擁有省內科研指導優勢。1958年成立了黑龍江省蠶業研究所、蠶蜂技術指導總站和天蠶保護管理站,在東部山區、半山區開始生柞蠶,目前年產柞蠶5000噸,還開發了每公斤價格高達3000美元的稀有天蠶絲生產,是國家重要的柞蠶生產基地。多年來,我省一直致力於桑蠶生產科研,並取得了顯著成效。省蠶業研究所歷時二十多的培育成功了“龍桑一號”抗寒蠶樹新品種,在我省北緯49度以南地區栽培實驗獲得成功,使我省發展桑蠶生產有了可靠的種質保障。同時,哈爾濱鑫森淼公司成功丟棄出了適合北方地區的“龍一”速生、豐產、葉質優良、適應性較強的桑樹品種,現已養蠶20張,單產49公斤,總產繭量達980公斤,產值24000元,純收入21000元。歐亞達集團有限公司、哈爾濱森宇蠶業公司、訥河等地已在籌備組建桑蠶繅絲企業,產業鏈條完備。

2、我縣植桑養蠶資源富集。我縣屬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耕地面積大,土壤有機質含量豐富,且我縣半山區地貌特徵更加適宜發展桑蠶產業發展,據初步統計我縣可栽植柞蠶林和柞矮林的山地約 公頃。目前,已有閆家、大八浪等鄉鎮開展了柞蠶養殖生產活動,有着較好的產業基礎。同時,我縣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桑蠶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中老年和婦女勞動力就可以操作和管理,因此在我且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3、桑蠶生產具有較高經濟效益、生態效益。桑、蠶一身都是寶,所有物質都具有廣泛用途。桑樹是闊葉喬木,還可作為生態建設和聲調美化樹栽種,果實桑椹既可作為水果,又可加工食品飲料,桑葉可加工保健茶。蠶的所有東西(含排泄物)都可以通過精深加工成為保健食品和藥品,屬市場稀缺資源。主產品生絲與絲製品在國際市場上一直供不應求,出口額逐年增長,價格不斷攀升。桑蠶生產具有生長週期短、投入少、市場風險小的特點,效益十分可觀。栽植一畝桑樹一次性投入成本約600元,但可利用期為30—60年。從第二年開始可養1張蠶,1畝地純收入就在500元左右。第三年養1.5張,產值1400元,純收入1000元。養一期蠶的生產週期僅為28天,年投入產出比為1:6,與玉米、大豆的年純收入比分別為4.2:1、2.6:1。我縣生產的桑蠶單繭抽絲長度在1200—1800m(南方單繭抽絲長度僅在600—1000m),繭層率高於全國2個百分點,上車繭率高於全國3個百分點,解舒率高於全國2個百分點,解舒絲長比全國平均絲長多110米,舒解度好,絲質潔白光亮,走俏國內外市場。

二、關於加快我縣桑蠶業發展的建議

國家提出“東桑西移、南蠶北移”後,我省中西地區已紛紛制定規劃,出台優惠政策,引導和鼓勵農民植桑養蠶。對此,我縣應調蓄重視,認真研究,把桑蠶生產作為全縣農村經濟發展的一項新舉措,統籌規劃,因地制宜,加快發展。

1、切實加大宣傳組織力度。有關部門應通過各種媒體廣泛宣傳植桑養蠶的好處,引導基層幹部羣眾把發展桑蠶生產做為深化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的大事來抓。將我縣桑蠶生產納入到有組織、有目標、有序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的軌道上來。明確桑蠶生產組織推廣工作牽頭部門,統一規劃和組織全縣桑蠶生產。強化與省內桑蠶技術研發和推廣機構的聯繫,並在工作經費和必要的設施設備上給予支持。充分發揮農業、林業部門的職能作用,為桑蠶開發搞好服務。

利用和發揮植桑養蠶大户典型示範作用,推動全縣桑蠶業快速健康發展。

2、狠抓優質蠶繭基地建設。按照優質繭基地的建設標準,高起點、高質量建立優質高產桑蠶基地示範片(點)。在重點鄉鎮建立優質高產示範區,統一桑園栽植模式,統一優良品種,統一技術服務指導。

3、大力推進科技興蠶。一是積極引進推廣桑蠶新品種。在發展新桑園中,積極把好種苗磁,主選耐寒性強、適宜在北方生長的桑苗。二是大力普及桑蠶適用技術。業務主管部門應認真總結推廣桑園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蠶繭優質高產綜合配套技術。三是加強桑蠶技術質量標準和操作規程,建立示範區,使桑蠶開發初期就納入到標準化生產軌道。四是加強鄉鎮、村級服務網絡建設。通過各鄉鎮農技推廣中心的把持與配合,擴大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

4、積極發展繅絲加工龍頭企業。培植髮展龍頭企業,帶動桑蠶產業化是推進我縣關鍵,也是延伸桑蠶產業鏈條、提高產業收益的重點一環。應通過招商引資等手段,重點培養髮展一批牽動能力強的繅絲加工企業,加快對桑蠶新產品的開發,提高絲製品和桑蠶保健品加工水平,使之成為推動我縣農業經濟的又一新興產業

5、為南桑北移創造適宜的發展環境。通過退耕還林、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以工代賑、土地整理、良種補貼、

農業標準化等項目給予支持。金融部門對基地農户和龍頭企業應給予信貸支持。

篇二:中國絲綢產業分析報告

【產業定義】

絲綢兼具經濟、文化、社會效益,為農民致富、擴大就業、保護生態和區域協調發展等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而絲綢業(或稱為蠶絲業)包括蠶桑種苗繁育、栽桑養蠶、繅絲織綢、絲綢印染整理、絲綢服飾加工和絲綢流通貿易等多個生產流通環節,是以繭絲綢為紐帶,以出口創匯為主的跨越農工貿的外向型行業。絲綢業是我國傳統的特色產業,在我國的國民經濟和世界絲綢業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產業現狀描述】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絲綢產品生產國和出口國,絲綢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保持着明顯的數量優勢:蠶繭、生絲等原料產品的產量分別佔世界總產量的75%以上;生絲出口量佔世界生絲出口總量的80%以上,綢緞出口量佔世界出口總量的50%以上,絲綢製品出口量佔世界出口總量的50%以上。因此,絲綢產業最為我國可以主導國際市場的優勢特色出口產業之一。隨着世界經濟結構的調整及國際消費格局的變化,世界絲綢業生產中心正在逐步向中國轉移。中國絲綢產業經歷幾十年的風風雨雨,,其生產能力、技術裝備、研究水平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正在向國際化邁進。但中國絲綢行業仍存在着諸多問題:

首先,整個絲綢業還存在着產業分散,技術條件簡陋,中國絲綢的知名品牌較少,絲綢產品質量低,高端、高附加值的產品少等劣勢,導致整個絲綢行業造成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其次,隨着中國進入GDP高成長時期,東部地區的絲綢業將面對人力成本、土地費用等的上升,使得以勞動密集型生產為主要特徵的蠶絲業的發展優勢在逐漸減弱,西部地區將是我國絲綢業的原料和初加工基地,東西不地區差異成為阻礙。

最後,國內市場的低迷徘徊,對外的依存度並未改變,同時表現在絲綢服裝等製成品出口量繼續較大幅度的下降;匯率等因素使收益縮水,盈利能力下降,蠶絲生產穩定發展有一定的難度,企業成本上升;國外需求的萎縮,上調出口退税率能解近憂而難除遠慮。

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國絲綢業在面臨着許多市場不確定因素的同時,也存在新的資源、新的競爭對手和新的發展機會。目前國家正在積極推進絲綢產業結構的調整,推動產品和結構不斷優化,並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支撐,提升產業整體發展水平。作為外向型的產業,如何越來越深地融入到國際市場和國際化分工中,這對中國絲綢行業來説探究其長遠發展的戰略是非常重要的。

【因素分析】

一.政策分析

為提升我國繭絲綢產業的戰略性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繼續保持國際上的絲綢大國並向現代絲綢強國邁進,商務部於2006年起開始實施“東桑西移”工程,旨在穩步打造西部地區優質蠶桑基地,提升東部繭絲綢產業鏈升級,形成“東絲西桑”的產業格局。

“東桑西移”工程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蠶桑生產以點促面.重點扶持中西部地區建立國家級優質蠶繭生產基地:絲綢加工以東促西,大力提升絲綢生產的科技含量和深加工水平,通過絲綢貿易以內促外,開拓國內外絲綢消費市場.培育絲綢品牌。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國的蠶桑生產格局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主要有:

第一,東部的桑園面積在2002年之前呈快速增長趨勢,之後大幅度回落至2005年。2006年東部的桑園面積比2005年增加了近50萬畝,達到400.60萬畝。此後2007年又略有減少。雖然桑園面積從總體看基本呈緩慢上升趨勢,但在全國所佔的份額卻是明顯下降,桑園面積在

全國所佔比例下降了7個百分點。而東部地區蠶繭產量所佔比例大體看仍然呈逐年減少趨勢, 與1999年相比,2007年東部地區蠶繭產量的比例減少了15個百分點。

第二.中部地區的桑園面積和蠶繭產量均是穩中有升。1999年至2005年整體上屬於小幅上升,2006年增幅猛然擴大.比2005年增加了33.20萬畝。2007年增幅趨於穩定.與2006年相比,增加了不到10萬畝。中部地區的蠶繭產量與桑園面積相比.沒有出現大起大落。 第三.西部地區的桑園面積由399.90萬畝上升到754.03萬畝,增加了近兩倍。西部地區的蠶繭產量增幅較桑園面積更大,由1999年的13.36397萬噸到2007年的38.19025萬噸.增加了近兩倍。在全國所佔份額也由9年前的33%上升到49%。上述這數據説明,繭絲綢產業鏈的上游產業在東部地區正在不斷萎縮的同時在中西部地區得到了較好的發展。

同時,“東桑西移”工程的實施也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中西部農村地區蠶桑產業基礎薄弱。中西部農村地區的蠶桑產業大多僅限於為下游產業提供原材料。多年以來形成的單純的種桑、養蠶和一些簡單的蠶繭初加工.不僅沒有發揮桑蠶的特點也沒有利用由桑蠶帶來的有利條件,從而使經濟效益的增長受到了很大的侷限。

其次,繭絲綢產業的規模化程度不高。中西部農村單個農户種桑養蠶,規模小、產量低.受價格影響較大,不易形成規模經濟。東部地區雖然是絲綢企業的聚集地.但多數企業的規模較小,嚴重阻礙了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最後,缺少知名品牌的支持。”東桑西移”工程的目的不僅僅是通過東部地區的種桑養蠶業轉移至中西部來帶動中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更重要的還是如何促進我國的繭絲綢產業優化升級,推進地區多樣化生產,以優質的繭絲綢原材料打造優秀的絲綢品牌。但是目前我國絲綢生產較低的科技含量滿足不了國際市場的多樣化需求,缺少了知名品牌的支撐。

二.上下游分析

中國絲綢產業的產業鏈較長,包括從蠶種、桑種繁育,種桑養蠶,蠶繭收烘,繅絲,織綢與印染、服裝加工,貿易等環節。

中國絲綢也產業鏈的上游環節——蠶繭生產的基礎仍較薄弱。隨着“東桑西移”工程的實施的深入,我國絲綢產業鏈的上游環節從東部的傳統產地轉移至西部地區,蠶繭產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然而,目前的生絲加工還未同步從東向西轉移,西部新的蠶繭生產基地並未形成相應配套的產業鏈和加工服務體系,而且蠶繭生產仍未徹底改變過去的小規模、粗放的生產經營模式,養蠶生產的規模化、現代化程度還不高。隨着目前“東桑西移”工程的不斷推進,200個萬畝以上的大規模現代化蠶繭生產基地將在中西部地區陸續建成,形成9大新興蠶繭產區,同時還將陸續發展50個以“公司+農户”為主要形式、自動繅絲機lO組以上的初級繭絲綢加工龍頭企業,這雖然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目前蠶繭生產的粗放式經營現狀和完善產業鏈條,但要徹底改變西部地區產業基礎較薄弱的現狀,還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

三.外部環境

1. 世界絲綢產業結構調整

隨着絲綢產地在世界範圍內的變化,世界絲綢生產中心更加集中於以我國和印度為中心的亞洲地區,而向我國集中的趨勢更加明顯。從近幾年的世界蠶繭和生絲產量統計可以看出,我國蠶繭和生絲產量在世界總產量中佔的比例約為75%,比前幾年略有上升,這説明我國絲綢在國際市場上的數量優勢仍在進一步擴大。近些年來,由於經濟全球化趨勢的不斷深入和世界絲綢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世界絲綢產業結構和貿易格局也發生了較大變化。以前的絲綢主要生產國日本和韓國的生產迅速衰退,世界絲綢生產中心逐漸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同時,印度、越南、泰國等國由於國家的重視和國外的經濟援助,絲綢產業則迅速崛起,和我國一起成為亞洲新的絲綢生產集聚地。因此,世界絲綢產業的結構調整導致了世界

絲綢生產進一步向以我國為中心的發展中國家集中,這對我國絲綢產量的進一步提高提供了新的契機。

2. 貿易壁壘加劇

貿易壁壘日益影響我國絲綢出口規模的擴大雖然目前我國絲綢出口已無配額限制,但為了保護本國市場,發達國家會通過不斷提高技術標準制造貿易壁壘限制我國絲綢產品的進入。我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絲綢出口國,受到來自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此類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影響巨大,尤其是我國絲綢印染後整理環節技術較為薄弱,在此技術壁壘面前不得不受制於人。反傾銷調查使我國絲綢出口面臨嚴峻形勢目前,我國是世界上受貿易保護主義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尤其是包括絲綢產品在內的紡織品出口屢次遭受反傾銷調查,嚴重影響了我國絲綢產品出口的穩定。

3.國際市場的競爭加劇

在目前的國際絲綢市場上,我國主要面臨來自印度、泰國、越南、巴西等國的競爭。尤其是印度在世界銀行的資金援助下,已迅速成為世界絲綢第2大生產國,其蠶繭和生絲產量已分別佔世界總產量的15%左右。在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的資金和技術支持下,印度從1992年至2007年大力推廣二化性蠶繭生產,大大提高了印度蠶繭的品質,已可用於生產高品位生絲。同時,由於印度近年來對絲綢出口的'重視,在國際市場對我國的絲綢出口構成了較大壓力,已成為我國在美國和歐洲市場上的競爭強手之一。巴西的絲綢產業主要是在日本的資金和技術支持下快速發展起來的,雖然在數量上尚不能對我國構成太大威脅,但其生絲品質總體優於我國,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其出口貿易價格也高於我國同類生絲水平。泰國和越南的生絲產量分別只有1 000 t左右,雖然在數量上尚不能與我國抗衡,且生絲質量較差,只能生產低等級生絲,但仍具有競爭優勢:泰綢風格獨特,深得國外遊客喜愛;越南近年來已成為日本企業的海外原料生產基地,並以我國生絲為原料加工成絹絲以後再出口到日本,其絹絲出口量已佔日本絹絲進口總量的三成以上,擠佔的主要是我國絹絲的份額,已成為我國絲綢在日本市場上一個越來越重要的競爭對手。

四.【國際比較】

1. 絲綢加工生產設備現代化程度:

我國絲綢產業加工環節的生產設備的現代化程度仍不高,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早在20世紀90年代,日本、韓國、巴西等國在繅絲行業已基本普及自動繅絲機,而當時我國的自動繅絲機佔繅絲機總數的比例僅為10%左右,經過幾年的“壓緒”調整,我國的自動繅絲機比例才得以快速提升,從2000年的20.5%上升到2005年的80%。但自動繅絲機的使用在全國各省間分佈並不均衡,尚未在全國普及。同時,在絲綢產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方面,我國與意大利等絲綢生產技術先進國家之間仍存在較大差距。

2.中國的繭絲質量

與先進國家相比,中國的繭絲質量仍具有較大的差距。近年來隨着中國生產品種的改良,繅絲工藝的改進,中國繭絲質量有了較大的提高,但與先進國家相比仍具有較大的差距。中國的蠶繭在繭絲長方面遠差於日本和巴西,在解舒方面和巴西差不多,但是,遠差於日本;中國的生絲質量穩步提高,但是提高幅度不大;據商務部的巴西考察報告反映,巴西的出口生絲均在5A以上的,正品率達到98%以上。

3.中國絲綢後加工能力

中國的絲綢後加工能力雖然得到了較大的改善,但是,沒有取得重大的關鍵技術突破近年來,隨着繭絲綢風險基金的實施,中國的絲綢工業在生絲混紡技術;開發粗旦,細旦等特種生絲和超薄,重磅,闊幅等絲綢新產品方面研究,已經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但是,中國在絲綢印染,防止產品褪色,防皺等染整技術仍然無法與意大利等先進國家相比,絲綢產品附加值只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半。

4.中國的品牌效應在中國仍然沒有真正形成

由於中國絲綢服裝行業缺乏國際知名品牌,中國企業大多隻是賺取加工費、原料費等中間費用,把高附加值的末端讓給了單純依靠絲綢深加工再出口的法國等歐洲國家。因此,雖然表面上看中國的絲綢產品出口量大,但換匯水平卻僅為韓國的1/2、日本的1/4、意大利的1/13。由於中國絲綢極低的品牌效益,使中國絲綢遠未實現其應有的經濟價值。近幾年中國絲綢企業重視了品牌的塑造,出現了在國內小有名氣的品牌。但是中國還沒有在國際市場上叫得響的品牌,更沒有世界名牌,貼牌生產一直以來都是中國絲綢製成品出口的主要方式。中國絲綢服裝出口價格相當於韓國的1/2,意大利和法國的1/6,在品牌上,中國處於十分被動的地位。

【綜合分析】

綜上可知,目前我國絲綢產業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但是,由於絲綢產業的產業鏈較長,涉及農、工、外貿等各個領域,我國絲綢產業在各個構成環節上還存在着許多問題和薄弱之處,成為制約我國絲綢產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這也決定了目前我國還只是絲綢大國,而不是絲綢強國。在邁向絲綢強國的道路上,促進中國絲綢產業邁向國際化的幾點建議:

1.以中西部原料基地為重點,逐步推進產業鏈升級

隨着“東桑西移”的不斷推進,中西部地區在蠶繭生產和繅絲環節已逐漸發展起來,但技術含量相對較高的織綢、印染和服裝加工環節仍很薄弱,產業鏈各環節發展不均衡的問題比較突出,這也是中西部地區承接“東桑西移”後所面臨的非常現實的問題之一。因此,儘快完善中西部絲綢新產區的產業鏈條,鞏固產業基礎是中國絲綢產業轉型的根源。

2.推進產業技術改造,提高絲綢產品升級

目前我國不僅在繅絲以及絲織設備性能方面與意大利等絲綢生產先進國家相比尚有明顯差距,而且在絲綢印染及後整理技術上的差距更加明顯,這直接阻礙了我國絲綢產品品質和檔次的提升。因此,運用高新技術對絲綢行業進行改造是絲綢產業的必然選擇。在對繅絲設備和絲織設備進行現代化改造的同時,要促進產品創新和差異化生產,即在生產設備升級的同時使絲綢產品也能做到功能升級。

3.調整出口產品結構,擴大最終產品出口份額

長期以來,我國絲綢出口都是以生絲和絲綢等半成品為主,雖然絲綢出口數量上在國際市場佔有絕對優勢,但由於產品檔次不高,附加價值低,造成產品貿易長期價格偏低的局面,絲綢產品的換匯水平遠低於意大利、法國、日本等發達國家。而且,近年來我國絲綢產品出口經常招致進口國的反傾銷調查,從而引起絲綢出口不穩定。因此,我們必須意識到擴大最終產品出口對我國絲綢產業的重要性,在生產上應注重絲綢產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在出口上逐步提高最終產品在出口中的份額。

4.調整出口市場結構,開拓新的出口市場

一直以來,我國絲綢出口主要集中在美國、歐洲、日本、印度等幾個主要市場,市場集中度較高,絲綢出口受個別國家政策調整的影響較大。因此,追求出口市場的多元化會分散我國絲綢出口的風險,易於維持絲綢出口的穩定。

5.增強品牌意識,實施品牌戰略

由於我國絲綢行業以中小企業居多,單靠這些企業無力承擔絲綢名牌產品的研發及營銷成本,因此,絲綢行業實施品牌戰略的重點應放在積極組建以最終產品為龍頭的大型企業集團,並鼓勵和支持這些大型龍頭企業進行技術創新,以開發新產品和提高現有產品的品質,促使絲綢產品向品牌優勢方向發展,逐步建立起我國的自主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