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江西婺源的寫生報告

欄目: 實用文檔 / 發佈於: / 人氣:2.4W

江西婺源的寫生報告

江西婺源的寫生報告

這個學期我們終於有機會外出實習寫生了,我們要到中國最美麗的鄉村----江西婺源。快到目的地時,我就被那山裏的風景給迷住了,茂盛的樹木,婉轉的溪流,都讓我心曠神怡,那“小橋流水”的意境更讓我陶醉。

這一次寫生收穫豐富,一方面加深了對古建築的感性認識,積累了傳統的建築知識,地理知識、風水學知識、規劃知識、古代環保知識及各種其它人文知識,瞭解了中國先賢的智慧與能巧;另一方面也積累了許多資料和圖片,為藝術創作與進一步的理論研究收集了良好的素材。以下是結合本專業,對那些本人認為較有代表性的人文景觀或自然景觀作一些描述。

婺源是江西東北部一個歷史悠久的古縣,被旅遊書籍冠以“中國最美麗的鄉村”。與浙江、安徽為鄰,有着豐富的人文和自然風光。她是南宋理學家朱熹的故里,也是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的家鄉。這裏文風鼎盛,古蹟遍佈,尤以明清古建築為代表,而自然風光更是如詩如畫:田園、小溪、古木、翠竹環繞村落,飛瀑、驛道、路亭、拱橋散佈鄉野婺源不僅有江南層巒疊翠的山林,碧綠綢絹般的小河,還有蜿蜒的石板路連着一個個依山傍水的村落,更為突出的是這裏的徽派建築,其風格體現在“粉牆黛瓦”,即雪白的牆身,青黑色的瓦,屋頂是刻着各式圖案的飛檐翹角,直指蒼穹,在藍天綠樹映襯下分外矚目。婺源古民居既具有濃郁的徽州特色,又不乏匠心別具的獨特格局。

我們到婺源之後,第一站就是,也是我們這次寫生的住宿地點。曉起村始建於公元787年,村中保持600餘年的房屋有幾十幢,風格鮮明,氣勢非凡。進士第、大夫第、榮祿第等商第官第無不折射出這方鍾靈毓秀的土地曾經有過的輝煌。一門四進士和四代一品更是先賢留與後人寶貴的精神財富。曉起先人崇尚綠色,重視和保護環境的有力佐證,更為今天的曉起增添了幾分靈氣。,房屋裏面都是用木頭建造的,門窗的雕刻很精緻很細膩,看了無人不讚歎前人的高超的雕刻技術,廳堂裏都有一塊露天的地方,那裏放着一口大水缸,每逢下雨,水就會從瓦上滴落於缸中,這就是民間流轉的“肥水不留外人田”。廳堂都有一張高桌和兩條長凳,有的有太師椅和一個小矮桌,共喝茶聊天之用。我們來到一個有“八字門”的房屋,此門罩寫着“天官上卿”四個大字,是當時一個大官得到皇帝的賞賜而建造的。有些房子已經破損或倒塌,但它還是我們眼中一道不可或缺的景點,它畢,竟經過了風風雨雨,歷盡了人間滄桑,它是歷史的見證。建築都是“馬頭牆”的,屋檐也是非常的獨特, 這裏的房屋外牆都是白色的,瓦是黑色的,一律都是黑白配,但這就是這裏的風格,這裏的特色,不張揚,不妖豔,有一種古樸的純美。看夠了繁華的都市的眼睛,得到了洗禮和享受這簡單的視覺體會。曉起還有一條小河,連着上下曉起,小河是人們用來洗衣服、洗菜用的,河上有兩座石橋,橋面都是由大塊的石板鋪設的,看起來很厚重,據説是三四百年前留下的。

另外我還要提的就是婺源的水,可以説是它是婺源的活的靈魂。因了它,使得婺源的風景才有了靈氣,才會如詩如畫般的優美。而橫跨其上的橋則又平添了幾許韻味。另外我還要提的就是婺源的水,可以説是它是婺源的活的靈魂。因了它,使得婺源的風景才有了靈氣,才會如詩如畫般的優美。而橫跨其上的橋則又平添了幾許韻味。從當地人口中得知清華鎮有一座木結構廊橋。初建於宋,具有800餘年歷史,因李白的“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而取名為“彩虹橋”,由六亭,五廊構成長廊式人行橋。每墩上建一個亭,墩之間的跨度部分稱為廊,因此,也叫廊亭橋。從遠處看,亭略高於廊,形成錯落有致,被譽為中國最美的廊橋。

彩虹橋最大的特點:設計非常科學,其一、橋墩像半個船形,前面豐鋭,後面平整,流線形,起到分解洪水對橋墩的衝擊力。其二、橋墩之間距離不等。這種設計,是根據汛期洪水的走向確定的。主流量經過的地方墩距較大,有利於行洪,橋墩受到的衝擊也小。其三、條石之間砌法講究。橋墩是用長短大小不一的條石相鉗在一起,縫隙小,結合的非常牢固。整座橋,為了便於維修,化整為零,每個亭、廊都是獨立的,這樣做不會因為一處壞而影響到整座橋。真是一方水土養活一方人,民風純樸!婺源的當地人對我們非常的熱情!我們還進了一老大爺的家裏坐着休息,老大爺很好客,我們跟他聊天,他還向我們介紹了他自己做的茶葉。一邊喝茶一邊聊天,談人生,談生活!

另外婺源的樟樹也是出了名的,我們看見的樟樹一般都有上百年的歷史,高大雄偉,顯示着歷史的印記。在婺源,風景到處都在你的身旁,最美的風景,就在你不經意的途中出現。有時候車一拐彎,前方露出了一排排“粉牆黛瓦”的民居,隱現於古樹青山之間;有時候一回頭,遠山盡處,雲霧繚繞,松竹連綿,恍若仙境。因此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澱結合自然資源的完好保存,吸引了遊人如織,也是畫家、美術院校學生等所獨衷的寫生去處。我在這一次的考察中也受益菲淺。我們一行將各自考察所收集的資料進行總結、歸類。

婺源博物館,看到博物館時不禁驚歎,只是縣級 博物館,都建造的如此講究,館內收藏從商代到清初的各類文物萬餘件,品味之高,國內罕見,有“中國縣級第一館”之譽,尤以宋瓷,明清字畫和唐宋名硯見優。精品有東漢元興年陶權,兩宋紀年墓瓷器,明代百花金蓮炬,點翠坐屏,原裝盤龍玉帶,羊脂玉帶和玉冠等,明代劉世儒《墨梅圖》,呂紀《蘆雁圖》,清代弘仁《黃山圖》以及明代祝枝山,文徽明,董其昌,馮夢龍等書法真跡,清代鄭板橋,李鴻章等字畫真跡。尤其喜愛當地有名的四大名硯之一的歙硯,精美絕倫,歷經百年,顏色依然黑亮,有機會應該帶回一套歙硯作為收藏。

我們時間不多也沒能把婺源所有景點好好遊玩一翻,但是我們也從當地人口中瞭解到了以商賈聞名的延村,現有房屋多為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建築,也有少量系明代所建。民居建築風格大同小異,多為一層至三層穿鬥式木構架,四周用風火山牆圍起,大門為石庫門坊,水磨青磚門面。平面佈置常為三開間,內分前廳、後堂、廚房,前後均有淺天井。方柱石基,格扇門窗,青石板鋪地。最令人稱奇的是古宅栩栩如生的“三雕”(木雕、磚雕、石雕)藝術。延村以羣屋一體的建築格局著稱,若逢雨天,踩着光可鑑人的青石路,從村頭走到村尾,穿堂入户而衣衫不濕,延村現保留有古民居57棟。莊園特色極具,在環繞延村的河岸上還可以捕捉到水彩畫般輕靈、蒙朧、滋潤的畫面。思溪的古民居則以幽深的庭院風格見長,鎏金匾額,迴廊護欄、天井書齋,亦莊亦趣。有些村落中,至今依然保留一些當年的古驛道,它們在村莊與村莊之間宛如飄帶一般蜿蜒伸向遠方。那些規模較大的村落更是有着江南風光田園詩般的意境,高高低低的樹,曲曲彎彎的河,零零落落的村,有一種國畫中的韻味。

印象頗深的是李坑的小橋流水。李坑是一個以李姓聚居為主的古村落 ,距婺源縣城12公里。李坑自古文風鼎盛、 人才輩出。自宋至清,仕官富賈達百人,村 裏的文人留下傳世著作達29部,南宋年間出 了一位武狀元,名叫李知誠。村落羣山環抱 ,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村中明清古建遍佈 、民居宅院沿溪而建,依山而立,粉牆黛瓦 、參差錯落;村內街巷溪水貫通、九曲十彎 ;青石板道縱橫交錯,石、木、磚各種溪橋 數十座溝通兩岸,更有兩澗清流、柳碣飛瓊 、雙橋疊鎖、焦泉浸月、道院鐘鳴、仙橋毓 秀等景點在其中,構築了一幅小橋、流水、 人家的美麗畫卷,是婺源精品線上的一顆燦 爛的明珠。

在李坑呆的時間比較短,但是行程都比較緊迫。早早的放下包袱,就開始在裏面轉悠起來。我的感覺是李坑沒有宏村的 商業化,沒有姚裏的世外桃源,但是卻有自己的一番滋味,就是它最讓人貼近生活。它的人文氣氛讓人難忘,遊走在村子裏的,是遊客,客流量稀少的時候,就可以好好關注下那邊的村名的生活方式。李坑的美酒,叫我難忘。約上好友,來到一家小小鄉村酒吧,叫上一桌家常菜。清涼刺喉的地下婺。紅的發紫的狀元紅,直到出了村子口舌頭下依然回味甘甜。還有看似温懦的桂花米酒,最美味卻後勁十足。還有幾個高度數美酒,因為怕喝醉,就不能體驗“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那份快感了。但是就着外面那條河,和遠處此起彼伏的山,還是喝出來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的小小情調。終於明白為什麼有人説唐詩是酒水壓榨出來的。可惜我文采不好,沒留下畫也沒留下了詩,但是留下了很美好的回憶和珍貴的相片,以及一份情懷

十幾天的寫生時光一晃而過,美好的時光總是在逝去之後令人那麼依戀,短暫的總是那麼令人回味!通過寫生使我們由一個對婺源一無所知的“外行”變成了一個熟練徽派建築的“內行”。其中,我對徽派建築最深的印象就是“凸”字形的“馬頭牆”。它是徽派建築的重要特色。馬頭牆高低錯落,一般為兩疊式、或三疊式、較大的民居,因有前後廳,馬頭牆的疊數可多至五疊,就是俗稱“五嶽朝天”了,總而言之,江西婺源的徽派的風土人情和民俗習慣

已經在我們腦海中深根了,我們也酷愛這塊土地。

在這裏我們看到了美麗的風景,還有感受到了那淳樸的鄉村鄉情,在寫生中同學之間的互幫互助的那份友誼,老師在我們畫畫和生活上的幫助,這一切將永遠珍藏於心。

學校給了我們這次“江西婺源寫生之旅”的機會,讓我們來到這麼優美的地方寫生,拓展了我們的視野,深化了我們對藝術深層次的瞭解,讓我們真切的體會到了自然與人文之美,傳統與現代的完美契合,感歎藝術的殿堂原來如此美妙! 然而,看着眼前婺源的湖光秀色,真讓人陶冶在這巧奪天工的自然風光之中!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感謝婺源的先輩們,建造出了這麼神奇的一處“牛形村落”,驚豔之餘,也情不自禁地驚歎前人的智慧與結晶,深思人類智慧的無限寬廣和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