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合集7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5.48K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四年級數學説課稿7篇,歡迎大家分享。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合集7篇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學習目標:

1、理解並掌握方程的意義,弄清方程與等式間的聯繫與區別。

2、通過在不同的情景中建立等量關係列方程,經歷方程模型的建構的過程。

3、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抽象概括等能力。

學習重點:會用方程表示事物之間簡單的數量關係。

學習難點:能根據圖義,找到等量關係列出方程。

學習過程:

一、談話引入。

師:生活中經常遇到各種各樣的數,對嗎?比如説,誰願意告訴我你今年多大了?(學生説)只知道自己的年齡還不行,誰知道媽媽今年多大了?(學生説)自己的年齡,媽媽的年齡對你來説是已知數,那老師的年齡對你來説是……。。(未知數)以此來引出未知數。

二、利用等量關係,正確列出等式。

1、出示天平圖1:

天平左邊10克,天平右邊:2克和一個櫻桃 師:看天平的顯示,誰能列出一個等式?(櫻桃的質量+ 2克=10克),如果用未知數X來表示櫻桃的質量,那麼,可以列出一個什麼樣的等式呢?(2+X=10)

2、出示情景圖2:

四盒種子的質量一共是20xx克。

你從圖中發現了什麼?(4盒種子的質量=20xx克)

師:能根據這個相等關係寫出一個等式嗎?

師:請你給同學們介紹一下你的等式,先説字母表示什麼意思? 師:如果用y表示每塊月餅的質量,怎樣用數學式子表示這個等式呢?( 板書:4y=20xx)

師:下面老師加大難度,敢接受挑戰嗎?(同學們在家裏幫爸爸媽媽倒過開水嗎?現在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老師倒開水的過程,找一找這裏有相等關係嗎?)

3、課件出示圖3:

一壺水剛好倒滿兩個開水瓶和一個杯子。 師:你們找到其中的相等關係了嗎?(兩個熱水瓶的盛水量+200毫升=20xx毫升)

師:如果用z表示每個熱水瓶的盛水量,那麼這個關係式可以怎樣表示?(板書:2z+200=20xx)

4、理解方程的意義。

師:剛才我們通過稱櫻桃,稱種子和水壺倒水的三次實踐活動,得出了下面這三個等式:(x+5=10 4y=380 2z+200=20xx)

(1)同桌交流。説一説:上面的等式有什麼共同特點?

(2)全班交流。

教師小結:這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板書課題:方程) 師:自己讀一讀,你認為關鍵詞是什麼?

(3)鞏固知識。

師:説一説方程必須具備哪幾個條件?(一必須是等式,二必須含有未知數)

5、會寫方程 師:你會自己寫出一些方程嗎?寫下來同桌交換檢查。

(學生試着寫出各種各樣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當然也有可能會出現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師應引導學生説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三、鞏固練習。

1、判斷

下面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35+65=100 x -14>72 y +24

5x+32=47 28<16+14 6(y+2)=42

2、練一練課本67頁第一題説一説各圖中的等量關係,再列出方程。

四、總結評價。

師: 關於方程還有很多有趣的內容,相信同學們還會以飽滿的精神、積極地態度去研究、去探索方程的奧妙。

板書設計:

方程

櫻桃的質量+2克=10克x+2=10

每盒種子的質量×4=20xx克 4y=20xx

每個熱水瓶盛水量×2+200=20xx克 2z+200=20xx

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我説課的課題是《確定位置(一)》。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手段、教學過程、板書設計、教學預設效果等八個方面進行闡述。

教材分析:

“確定位置(一)” 是小學數學第七冊《 方向與位置 》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

這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前後、上下、左右等表示物體具體位置的知識,以及學習了簡單路線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教材編排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的特點,結合具體的生活情境,從學生非常熟悉的座位表入手,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從而引出抽象的數對錶示方法,幫助理解“數對”在確定位置中的作用,並學會在生活中加以運用。”在教學中,我還補充了數對發明者笛卡爾的生平介紹,滲透數學文化對學生思想的啟迪。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能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並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 確定位置。

2.能力目標: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方向感和空間觀念;

3.情感目標: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和數學文化的滲透,激發學生學數學、愛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

能正確使用數對描述物體的具體位置。

教學難點:

在具體的情境中,正確掌握確定位置的方法。

教法學法:

人們都説: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為了讓課堂教學高效而又符合學情,教學中我採用了調查法。課前,我對20名學生進行了抽樣前測,從“你坐在教室的什麼位置?你還能用什麼別的更簡單的方法表示你的位置嗎?你聽説過數對嗎?”等幾個問題對學生進行調查,準確把握教學起點。情境教學法。課中,我把學生置於學習的主體地位,在老師精心創設的情境中展開教學。啟發式教學法。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學生自主揭開新知識的面紗,體驗到了學習成功的喜悦。

教學過程:

美國教育學家杜威先生説過這樣一句話:“你可以將一匹馬牽到河邊,但是你決不可能按着馬頭讓它飲水。” 這句話也道出了數學教學的靈魂在於主體探究。為此,我從:“問”讓學生自己提;“法”讓學生自己探;“題”讓學生自己解;“情”讓學生自己抒等四個方面設計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 ,創設情境

新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確,學生興趣越濃,他的觀察越仔細,感知、思維、聯想等學習活動就越有成效。新課伊始,我播放國慶 60週年焰火晚會片段,學生會對這些圖案是怎樣設計並製作出來的產生疑問。老師此時揭示課題(板書:確定位置)。這樣的導入,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慾望。而且建立了對我們偉大祖國的自豪感,營造出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二、探索新知,營造空間

探索新知的環節,可謂是一節課中的重中之重。圍繞學習目標,我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展開教學。

1.結合情境,巧妙設題。

在這一環節中,我利用課件出示主題圖,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説説班長的位置。學生會出現不同的表述方法。老師説明,觀察時一般都是按從左往右,從前往後的順序。(電腦出示分組)

2、導放結合,授人以漁。

古語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知道從左往右、從前往後的觀察的順序,學生們就能比較正確的描述班長的位置了。班長坐在第3組這條豎線和第2排這條橫線的交叉點上,並提問:我們能不能用上一些符號和數字,發明一種更簡單的描述方法呢?

學生設計並展示。根據前測調查,學生會出現這些情況,通過觀察、比較,發現相同點,都有數字3和2,中間都有將兩個數字隔開的符號。這時老師説明:數學家選取了“,”號將兩個數分開,並且在外面加上了小括號,從而引出數對。第3組第2排還可以表示為(3,2),並讓學生説説3和2分別表示什麼?隨後加以鞏固。這樣的設計是希望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和總結規律,突破教學重點。

3、小組合作,集思廣益

數對是一種數學知識,它建立在座標圖中,應該讓學生體會從具體位置中抽象出座標位置。接下來的環節,我在黑板上寫出一組數對:(2,1)、(2,2)、(2,3)(2,4)、(2,5)、(2,6),並引導觀察。學生會發現,數對的第一個數都是2;都是第二組的同學。這樣原來的座位表就變成了一個方格圖,每個同學的位置就在豎線和橫線的交叉點上。藉助多媒體演示,從班級座次表中逐步抽象出座標圖,讓學生初步感受座標形成的過程,建立了數學模型,有效突破了教學難點。

4. 輕鬆交流,求異創新

溪水匯入大海,才不會乾涸。教材中的知識點只有迴歸到厚實的數學文化大背景中,才會被深刻地理解和闡釋。接着我通過展示數對發明者法國數學家笛卡爾的史料介紹,鼓勵同學們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做一個愛思考的人。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了解了相關的數學文化,獲得了積極豐富的情感體驗。

三、共享成功,評價反思

任何知識的學習都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那數對在現實生活中有什麼用處呢?我通過展示“數對在生活中的應用” “數對在地理學中的應用”、 “數對機械製圖中的應用”“數對在航天飛船上的應用”,這樣的設計使學生拓展了知識視野,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從而實現了把“小課堂”變成“大課堂”的現實。引導學生正確評價自己,共享成功的喜悦。促進學生的發展,同時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生成延伸。

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雖然簡單,但能反映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及重難點。尤其是學生的板書,真實地再現學生的思維過程,展現設計思路上的異曲同工。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四年級數學“三位數乘兩位數”説課稿

一、教學內容

1.口算乘法。

2.筆算乘法。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用一位數乘兩位數(積在100以內)或幾百幾十的數的口算方法。

2.使學生能根據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類推並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3.使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應用合適的方法進行估算,養成估算的習慣。

三、編排特點

1.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教學計算。

本單元選取不同交通工具的運動為素材,引導學生學習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為後面理解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係提供豐富的資源。

2.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培養學生遷移類推能力。

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與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在算理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一個因數的位數由兩位變成了三位。教材在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和認知發展水平的基礎上,積極引導學生將舊知遷移到新知。讓學生在主動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整數乘法的算理,達到自主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並用它解決簡單問題的目的。

3.加強估算,重視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在實際生活中,很多時候往往只需要估算就行了,不一定都要精確計算。所以教材專門安排了一個例題來學習估算,讓學生理解估算的合理性,也就是理解什麼時候應將因數估大一些,什麼時候應將因數估小一些,形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辨證觀點。

四、具體編排

1.主題圖。

提供了六種不同交通工具的行駛速度,為後面的例題提供素材。在這兒第一次出現“千米/時”的表示法。

2.口算乘法。

例1:兩位數乘一位數(進位,100以內)――整百整十數乘一位數。

(1)16×3可以用口算法,也可以想豎式。

(2)以16×3為基礎來學習它的變形160×3,讓學生自主探索。通過對比16和160的關係,總結幾百幾十乘1位數的口算方法。

2.筆算乘法

(1)例1。

教學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一般筆算。教材這裏給出了估算、筆算、計算器計算三種算法,其中筆算的算理讓學生自己自主探索,教材在這裏只呈現了豎式結果。

(2)例2。

教學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三位數乘整十數。計算時,要鼓勵學生採用不同的算法,能口算的就用口算,不能口算在筆算。

(3)例3。

首先用直觀描述的方法教學“速度”的概念。這裏注意突出速度的內涵是單位時間內走過的路程,如每分鐘、每小時等。接下來教學用複合單位表示速度,讓學生來體會這種符號表示的簡明、快捷的特點,並學會速度單位的寫法。例3通過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探索速度、時間與所行的路程之間的關係,構建數學模型:速度×時間=路程。再用它來解決實際問題。

(4)例4。

教材以兩組乘法算式為載體,引導學生探索當一個因數不變時,另一個因數和積的'變化規律。並嘗試用數學語言來描述,這裏還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地理解因數末尾有0的乘法,同時滲透函數思想。

(5)例5。

教學兩位數乘三位數的估算。估算也是解決問題常用的方法,但是估算沒有固定的法則,要根據具體的情況採取適當的策略。教材在解決買票要準備多少錢的問題時,提供了兩種估算方法。教學時,引導學生思考哪一種估算好一些,也就是説要選取怎樣的估算策略,這是解決問題最重要的一點。讓學生結合實際來理解,在什麼情況下應該估大,什麼情況下要估小,才能符合要求。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五、教學建議

1.充分利用舊知,讓學生遷移類推,自主探索三位數乘兩位數的方法。

2.允許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不同計算方式。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是苗圃小學的王芳,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1課時《平行與垂直》。

我制定瞭如下學習目標:

1、通過自主探究活動,結合生活情境,能用自己的話正確説出平行線與垂線。

2、通過觀察、操作、討論、歸納等活動,積累活動經驗,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初步滲透分類的數學思想。

評價任務:

1、能向同學們正確説出互相垂直與互相平行的概念。

2、能正確作出判斷,按要求動手操作,發現規律。

上課:

同學們,喜歡玩遊戲嗎?請同桌兩個同學面對面坐好。互相給對方説聲“同桌,你好!合作愉快!”,並互相握握手。你怎樣理解“互相”這個詞的?你們的理解能力真強!今天這節課老師請來了一個老朋友,還認識它嗎?它有什麼特點?(你説)老師這兒有一張紙,如果把這張紙看作一個平面,這個面兒無限擴大,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在這個無限大的平面上,出現了一條直線,又出現一條直線。它是什麼樣子的?把你想出的兩條直線的樣子畫在紙上,看誰畫的又快又好。

同學們的想象力可真豐富,畫出了這麼多種情況。仔細看看,能把它們分分類嗎?先獨立思考,同桌兩個同學再商量一下,可以怎麼分呢?(你説)為什麼你覺得第7組的兩條直線會相交呢?你們同意他的意見嗎?那第3組的兩條直線呢,想象一下,無限延長,會相交嗎?像這樣的兩條直線就叫做平行線。誰能用自己的話説説什麼是平行線?(你説,你説,你説,)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一定是平行線嗎?大家看這兩條直線,它們不相交,能説他們互相平行嗎?所以,我們還要給互相平行加上前提條件:“在同一平面內”。現在,誰能完整地説説,什麼是平行線呢?(你説,你説,你説,同桌互相説,大家一起説)

要判斷一組直線是不是平行線,要具備什麼條件?(你説)同意嗎?同時具備這3個條件我們才可以説,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例如:這是直線a,這是直線b,我們可以怎麼説他們的關係?(你説)能不能説a是平行線,b是平行線?你説的真棒。看這個長方形,你能從中找出平行的情況嗎?(你説,你説,你説,)大家的眼睛真亮。

同學們,其實,我們的身邊有許多平行的現象,你能舉幾個例子嗎?來看看老師的發現。想一想,鐵軌為什麼要設計成這樣,假如不平行,後果會怎樣?”你能在運動場上找出平行的現象嗎?

剛剛我們欣賞了一些有關平行線的圖片,平行線的存在使得我們生活中的事物看起來更有序。接下來還請同學們看一張圖片這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立交橋,它使我們的道路變的更通暢,從橋上經過的汽車與橋下行駛的車就不會撞到一起,也就是這兩條道路不會相交,但是,能不能説這兩條道路互相平行呢?為什麼?(你説)所以判斷兩條不相交的直線是不是平行線,一定要看它們在不在同一平面內。

剛才我們一起研究了: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會出現相交和不相交兩種情況。其中,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咱們再來看看兩條直線相交的情況。你能不能再把它們分分類?按什麼標準分的?(你説)成直角,和不成直角,怎麼證明這幾個是直角呢?

(真是好辦法)像這樣的兩條直線,我們就説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我們來看看書本上是怎樣定義互相垂直的。打開書57頁,找找答案,一起讀:這是直線a,這是直線b,我們可以怎麼説它們的關係?(你説)非常好。在這個長方形中有互相垂直的情況嗎?(你説,你説,你説)那在我們生活中有哪些物體中有互相垂直的圖形?(你説,你説,説)

其實在生活中,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不是單獨存在,例如下面的圖形中既有互相平行也有互相垂直。有了平行和垂直的存在我們的世界變得有序、整潔,接下來老師就考考你對這兩位朋友的瞭解。

請獨立判斷對錯,並説明理由。仔細觀察,下面哪組是平行,哪組是垂直,同意嗎?你的觀察能力真強,同桌兩個同學合作,根據要求擺一擺,你發現了什麼?你説,你真是個認真觀察的孩子,今天你有哪些收穫?我們今天認識了兩位新朋友,(平行與垂直),在今後學習中我們對他們會進一步瞭解,今天這節課就上到這裏,下課!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説一説教材分析:

《找規律》是蘇教版課程標準教材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本單元內容是讓學生探索兩種物體間隔排列中的簡單規律,並進行簡單應用。本課教學的重點在於經歷間隔現象中簡單規律的探索過程;難點是用恰當的方式描述這一規律。教學目標是:(1)通過合作探究,找到“兩個物體間隔排列時,兩端的物體比中間的多1,中間的物體比兩端的少1”這一規律。(2)能夠利用這一規律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的思想 。

教法與學法是:

1、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探究的情境,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鼓勵學生自主探究。

2、營造合作學習的氛圍,鼓勵他們互相合作,共同提高。

3、面向現實生活,讓學生在應用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的意義。

下面,我重點來介紹這堂課的教學思路

根據教材特點,我設計了六個主要的教學程序:第一部分通過遊戲,導入新課,引出規律;第二部分在有趣的童話情境中,探索規律;第三部分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對這類規律的認識得到提升;第四部分聯繫生活尋找規律,體會規律的廣泛性,鞏固和深化學生對規律的認識;第五部分是運用規律,分析、解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最後是總結評價,延伸規律。

一、遊戲導入,引出規律

在課的一開始,我和學生玩一個簡單的“跟我學”的小遊戲。然後追問:同學們學得都這麼快,這麼好,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根據學生回答,指出遊戲中存在着規律的現象。(師板書:規律)

然後順勢説明:就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雙手中,也存在着規律呢。不信?就讓學生把雙手背到後面去,不看手指,説一説一隻手上有幾根手指?每兩根手指之間有一個空擋,一共有幾個空擋?你還知道了什麼?

學生交流得出:一隻手上有5根手指,空檔是4個,手指數比空檔數多1,空檔數比手指數少1。

然後指出:其實像這樣的現象在我們身邊還有很多,我們一起到小白兔家去看看吧!

[在這裏,我從學生喜歡的遊戲活動導入,讓學生從簡單的遊戲中,初步感受生活中規律的存在,從而激發學生對新知的好奇心,為找規律奠定心理基礎。]

二、創設情境,探索規律

這一環節是本課教學的重點。(首先多媒體顯示:音樂聲中,小兔們在歡快地唱歌跳舞的場景)告訴學生在這一場景裏隱藏着一個規律,想不想把它找出來?

然後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觀察交流:自己從圖中獲取了那些信息?這些信息之間有什麼關係嗎?此時學生的觀察可能是無序的。在此基礎上我再引導學生有序觀察:圖上畫了幾組物體?每組有哪兩種?小兔子是怎樣排隊的?在小兔子中間還有什麼?(體會每兩隻兔子之間有一隻蘑菇)你能數一數有幾隻兔子幾個蘑菇嗎?

接着再觀察另外的夾子和手帕,木樁和籬笆,樹和繩子這幾組圖,並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再認真讀一讀這些數據,看圖想一想每組的兩種物體——兔子與蘑菇、夾子與手帕、木樁與籬笆、大樹與繩子的排列有什麼規律?他們的個數有什麼關係?並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組裏的同學説一説。然後再通過全班交流使學生直觀地看到在每兩隻兔子之間有一個蘑菇,兔子的只數要比蘑菇的個數多1;在每兩個夾子之間有1塊手帕,夾子的個數比手帕的塊數多1……

緊接着師提出:是不是有這種排列現象的兩種物體,它們的數量就一定有這樣的規律呢?下面我們通過實驗來找一找規律。(將板書補充完整:找規律)

[以上環節,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為學生創設了現實的問題情境,突出了學生的主題探索活動,在學生隨意觀察初步感知信息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有序地進行觀察、發現、交流,使每一位學生都經歷了不同的探索過程,有不同的體驗和發現,用自己的方式表達 發現的規律,增強他們探索、研究問題的興趣和能力。]

三、動手操作,提升規律

首先,請四人小組合作學習:每人任意拿幾根小棒在桌上擺成一排,並在每兩根小棒中間擺上一個圓片,將小棒的根數和圓片的個數分別填入表格中,並觀察小棒的根數和圓片的個數有什麼關係?

然後進行集體交流,引導學生溝通與例題中發現規律的聯繫。思考:按其排列位置,小棒相當於上面例題中的哪些物體?圓呢?小棒的位置和圓的位置有什麼不同?這兩種物體的個數有什麼關係?

接着再進行對比:通過操作發現的規律與在例題裏發現的規律一致嗎?能把發現的規律總結出來嗎?

[這個環節,引導學生經歷數字化過程,進一步驗證規律。讓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比較、分析,再次經歷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的排列特點及個數關係的探究過程。溝通與例題中發現的規律的聯繫,使學生把獲得的具體的、感性的認識逐步上升為數學思考,初步感受有關的簡單數學模型。]

四、聯繫實際,尋找規律

首先請學生找一找,生活中這樣的規律現象,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周圍事物的意識和能力,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啟發學生用數學思想審視生活,

然後再請學生欣賞一組圖片:橋的欄杆;長廊;路邊的香樟樹和冬青;花欄;地磚;路燈;課桌;梳子;直尺;空調的葉片;學生的隊伍等,進一步感受生活中藴含的規律,拓寬學生的思路,引導學生體會生活中規律的普遍性。

五、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首先師指出:生活中這種現象還真不少,現在讓我們一起到馬路上來看一看(電腦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題的圖)説一説你看到了什麼?這一題可以直接觀察,根據發現的規律得出答案。

然後激勵學生聯繫實際思考、解決“想想做做”第二題“鋸木頭”的問題。

接着再回到主場景中,現在有12只小白兔手拉手做遊戲,每兩隻小白兔之間有一個小蘑菇,想一想應該有幾個小蘑菇?

如果12只小白兔想圍成圈做遊戲,每兩隻小白兔之間有一個小蘑菇,那應該有幾個小蘑菇呢?這裏,學生可能有兩種不同的意見,應引導他們爭論。

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圓形排列的物體的規律,我採用多媒體來進行模擬實驗:把12只小兔分別用12個數字來表示 /article/,如果每兩個數字之間出現一個蘑菇,有多少個蘑菇呢?仔細瞧,數字們要變魔術了!課件演示12個數字圍成一圈,形成一個鐘面(鐘面是學生比較熟悉的,通過以前的學習,都知道鐘面上有12個數字和12個間隔)。然後師再提問:現在蘑菇的個數有變化嗎?為什麼?這樣的排列又有着怎樣的規律呢?

[以上環節的設計,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化靜為動,使學生體會到在直線上的間隔現象與封閉圖形的間隔現象之間的聯繫與區別,體會規律的發展變化,啟發學生根據實際情況正確解決問題。]

六、總結評價,延伸規律

首先請學生談談,這節課找到了什麼規律?是怎麼找到規律的?利用規律我們可以幹什麼?一起歸納總結:通過觀察、數數、畫圖、擺學具等方式發現了一一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如果排成一行,排在兩端的那種物體就比排在中間的物體多一個;如果排成圓圈,兩種物體的個數就一樣多。

最後佈置一個實踐性作業:運用課上找到的規律,結合生活實際,做一個小小的設計。(如用彩燈佈置教室,用美麗的圖案打扮自己的卧室,設計美觀大方的廣場,設計有創意的遊戲等。)

[通過佈置開放性的作業,進一步把所學的知識和現實生活聯繫起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體驗數學的價值。]

我的説課完畢,謝謝!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6

一、 説教材

《三角形邊的關係》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下冊第5單元的重要內容之一。教材先安排了一副緊密聯繫生活實際的情景圖,導出所要研究的問題,接着介紹以實驗的方法進行探究,目的是讓學生知道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進而找到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原理。教材篇幅簡短,但思路清晰,要點突出,教法學法寓於其中,方便教師教學。

分析教材可以看出,教材編寫者力圖讓學生通過動手實驗,收集、整理和分析數據的探索過程,自己發現和得出結論。為了讓學生獲得更深的感受和體會,我遵循編寫意圖,對教材還做了適當的擴充處理,增加了一些環節,讓教學過程更顯層次性和動態性。

這一內容的教學,能使學生在已經建立三角形概念和知道三角形穩定性特性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三角形的另一個重要特性,豐富三角形的知識。同時,也為以後繼續學習三角形與四邊形及其它多邊形的關係打下基礎。

經認真研讀教材和課程標準,本節課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道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

2.通過動手實驗、觀察分析、總結髮現的過程,進一步培養自主探究能力。

3.加深認識數學與生活的聯繫,理解數學學習的現實意義,增強數學學習的情感。

教學的重點是記住並理解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難點是自主發現並總結得到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這種關係。

二、説教法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要貫徹直觀性、實踐性、趣味性的原則。根據本課的內容特點,我將實踐性原則擺在重要位置,將教學過程設置為學生自主活動的過程。主要採用的教學方法是談話法、實驗法、演示法、發現法等。教學中我將把這些方法有機結合在一起,靈活運用,期望實現最佳效果。

三、説學法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化的過程。遵循這一理念,考慮與上述教法相適應,突出主體性和實踐性,本節課我引領學生立足三自,主動學習,即:自由探究,自我總結,自主運用。安排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把課堂還給學生。

四、説程序

為了上好這節課,我將整節課分為四個大環節,教學程序是: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二)動手實驗,探究發現

(三)反思明理,解決問題

(四)自主運用,鞏固深化

以下對每個環節的具體做法展開説明。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上課開始,複習提問:我們認識了三角形的一個什麼重要特性?請例舉它的用途。學生説後轉入話題:我們這節課繼續學習三角形的有關知識。

接着對教材的情景圖稍作改動並出示:

讓學生回答:小明上學應走哪條路呢?為什麼?

這是生活常識問題,四年級學生應該都能做出正確的判斷。但教學意圖不在乎學生正確回答這個問題,而在於隱含在已知問題背後的未知問題。

學生回答後,我反問:小明應走中間這條路,你能用數學知識來説明道理嗎?學生這時也許會感到困惑。問題擺到了面前,我順勢引導:讓我們一起來探究吧!

(二)動手實驗,探究發現

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本環節為學生搭建三個實驗探究的平台。

1:擺一擺,猜一猜

我讓學生拿出一根準備好的小棒,任意剪成三段,來擺三角形。

學生操作後反饋情況。這時有的學生可能如願以償地擺成了三角形,有的學生卻抓耳撓腮,左顧右盼,怎麼也不能擺成三角形。

於是我引導猜想:同學們,看來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擺成三角形的,那麼,用三根小棒能否擺成三角形,可能跟什麼有關呢?

讓學生討論交流意見,然後提出猜想:用三根小棒能否擺成三角形,跟小棒的長短有關。

【設計意圖:在這個實驗,剪出小棒的長度沒有規定,教學既無刻意安排,也未設置陷阱,力圖真實自然,讓學生積極主動。自然生成的結果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再思考。】

實驗2:擺一擺,想一想

這次實驗以4人為小組進行合作學習。要求從214釐米長的若干根小棒中任選兩根,與固定一根10釐米長的小棒擺三角形,看能否擺成。並邊擺邊填表記錄結果,想一想,三根小棒存在怎樣的長度關係能夠擺成三角形。

固定的小棒長

(釐米)

第一根小棒長

(釐米)

第二根小棒長(釐米)

能否擺

成三角形

三根小棒之間的長度關係

10

10

10

10

10

這次實驗為學生提供了大顯身手的機會。學生通過實驗1對三角形邊長的特點有了初步的感知和粗淺的認識,加之猜想和合作討論,可能在表中填寫如下數據(見課件)。此時,我着重請在實驗1中用3根小棒沒有擺成三角形的同學來談一談,這一次是依據怎樣的想法來擺三角形的。

學生可能會這樣彙報:(配動畫演示)

老師,上次我沒有擺成三角形,是因為較短兩根小棒合起來比第三根短,所以中間連不起來。這次我把較短的一根換成稍長一些的一根,使得較短的兩根合起來比第三根小棒長的時候,就可以擺成三角形了。

也可能這樣彙報:(配動畫演示)

老師,我剛才之所以沒有擺成三角形,是因為較短兩根小棒合起來剛好和第三根小棒一樣長,這樣中間都頂不起來了,這時只要把最長的這根換成較短一些的,就能擺成三角形。

通過上述實驗,學生可能會初步得到一個結論:兩根小棒的長度和大於第三根就能擺成三角形。

為了引導學生驗證這個結論的正確性,我安排下面第三個實驗。

實驗3:擺一擺,算一算

本次實驗,我用兩個問題引導學生再次動手操作和周密思考,促使學生獲得正確認識和結論。

問題1:是不是隻要兩根小棒的長度和大於第三根,就一定能擺成三角形?

問題出來後,學生可能陷入了認知矛盾衝突,不置可否。此時,我及時從表中選出一組不能擺成三角形的數據(1、7、10)反問學生:10釐米的小棒和1釐米的小棒相加長度大於第三根7釐米的小棒,怎麼還是擺不成三角形?這裏面還隱藏着什麼我們沒有發現的祕密?然我們繼續動手合作去發現吧!

問題2:將你表中每組的3個數據,分別兩兩相加,再與第三個比較,看看兩個數的和與第三個數比較,有怎樣的大小關係?

這個問題提出後,學生的好奇心可能再次被激發。我用課件舉例一組數據的算法,如3+810, 3+108, 8+103。讓學生照着做。

最終學生在比較分析計算的數據和電腦課件的直觀演示下,可能完整地得到結論:任意兩根小棒的長度和大於第三根小棒,這三根小棒就能擺成三角形。

教學至此,難點得以突破,獲得完整的認識。

【設計意圖:在問題引導的設計上我花了一些心思,力圖扣住要害,抓準本質,用兩個簡潔的提問幫助學生搭建最終解決問題的腳手架。】

通過以上三次實驗,學生在操作、猜測、計算和思考中,對於用三根小棒擺三角形的問題有了比較深刻的體會,該到教學總結提升的時候了。這時我對學生説:在用小棒擺成的三角形裏,小棒被看成了三角形的邊,如果直接畫出三角形,你知道三角形的邊有怎樣的關係嗎?能從上面的探究中得到啟發嗎?

讓學生説一説,然後總結並板書: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繼續談話:這就是本節課我們共同學習探究的知識三角形邊的關係(板書課題)。

(三)反思明理,解決問題

我再次出示上課開始的情景圖,重新亮出問題,啟發思考:現在你能用數學知識説明小明上學應走中間一條路的道理嗎?讓學生互相交流,認識到:圖中每連接三個地點的路線共有三條,剛好是一個三角形,根據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的關係,走中間的路相當於走三角形的一條邊,而走其它路都相當於走了三角形的兩條邊,相比之下,走中間的路肯定最近。

通過這個環節的反思明理,既讓學生學會了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又深深感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更愛學數學。

(四)自主運用,鞏固深化

為了幫助學生及時鞏固知識,我設計了有層次的訓練,讓學生在自主運用中達到熟練。

1.辨一辨:哪組小棒能擺成三角形(教材練習十四第4題)。

2.寫一寫:自己寫3組數,每組數有3個,構成三角形三邊的長。

3.想一想:李叔叔買回一根12米長的木料,準備截成三段,做成三角架,如果三角架的每條邊正好是整米數,那麼他做成的三角架可以有幾種不同的形式?

【這道題目有一定難度,能夠綜合培養學生深入理解知識、靈活運用知識、學會有序思考、發展邏輯思維等多方面作用】

附:板書設計

三角形邊的關係

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

a+bc

a b a+cb

b+ca

c

這是我本節課的板書設計:此板書把圖形、文字和算式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直觀性和邏輯性強,能夠顯示學生探究知識的過程,有助於突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7

一 説教材

本節課是人教版小學四年級數學第二章的《乘法分配律》。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掌握了乘法交換律、結合律,並能初步應用這些定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也是本節課內容的難點,教材是按照分析題意、列式解答、講述思路、觀察比較、總結規律等層次進行的。學習這部分教學內容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比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時,學好乘法分配律是學生以後進行簡便計算的前提和依據,對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二 説教學目標、

根據數學課程的基本性質與目的,我擬定了如下教學目標:1.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出發,通過觀察、類比、歸納、驗證、運用等方法深化和豐富對乘法分配律的認識。 2.滲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認識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獨立自主、主動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數學的應用意識。

三 説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充分感知並歸納乘法分配律。

教學難點:充分感知並歸納乘法分配律。

四 説教法和學法

(一)教學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運用啟發式進行教學,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設計一些引人入勝的學習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在練習的過程中注意練習的層次和坡度,設計一些易混題,最後設計一個找朋友的遊戲,讓學生積極參與,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學法指導

注意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採用觀察、比賽、概括的方法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讓學生都能夠動手、動腦、動口,積極參與教學的整個過程。

五 説教學過程

1.回顧:説説已學過的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並用字母表示。

2.初次感知規律:〖算一算

①(3 + 2)×4 3×4 + 2×4

② 2×(11 + 9) 11×2 + 9×2

③ 20×5 + 4×5 (20 + 4)×5

讓學生通過複習、計算,感知乘法分配律算式的特點,為學習新的知識作好鋪墊。

3.觀察、激趣、導入。

第③組算式老師不用計算,就可以判定用等號連接,這是為什麼呢?難道這裏有什麼奧祕嗎?今天,我們就一同來研究這個問題。

給學生製造懸念,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二.聯繫實際,探究規律。

㈠影幕演示:

1.學校購買校服。每件上衣35元,每條褲子25元。買這樣3 套校服,一共要多少元?

【 ①學生讀題,弄清題意。②上台演示,合作討論,研究策略。

③展示思維過程,探究解題規律。】

2.分析比較:仔細觀察兩種方法有什麼不同?

3.結論:兩個算式的結果如何?用什麼符號連接?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發現其中有什麼規律?

通過觀察、説特點,為下面口頭概括定律收集語言材料。

㈡ 探究概括規律:

1. 再一步觀察、分析、比較去發現規律。〖多媒體操作引導

a.觀察這些等式,等號左邊算式有什麼特點?〖多媒體演示

b.繼續觀察,等號右邊的算式又是怎樣計算的?先算什麼?

後算什麼?

通過口頭概括,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概括能力,讓學生在主動中獲取知識。

c.這兩個積又是怎麼得到的?

結論: 把兩個加數分別同這個數相乘。概括起來,説一説?

兩個數的和同一個數相乘,可以把兩個加數分別同這個數相乘,再把兩個積相加,結果不變。這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2. 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如果用a、b、c分別代表三個數,你會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嗎?

3.逆用乘法分配律、

我們知道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用,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用。那麼,乘法分配律有逆運算嗎?你會運用嗎?敢接受我的考驗嗎?

使學生懂得怎樣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從正反兩方面理解乘法分配律。

三. 質疑聯想,拓展認識。

四.鞏固運用規律。

(一) 數學醫院:判斷正誤。

① 2×( 6 + 5 ) = 2 × 6 + 5- - - - - 〖

② ( 25 + 7 )×4 = 25 ×4 ×7×4- - - - - 〖

③ 35×9 + 35 = 35×( 9 + 1 )= 350 - - - - - -〖

(二)連一連:

3×17 + 5 ×17 (22 + 44)×30

(18 + 4)×6 18 ×6 + 4 ×6

22×30 + 44 ×30 60×20 + 60×30

60 ×(20 + 30) (3 + 5)×17

(三)填一填:

①(12+40)×3= ×3 + ×3

② 15×(40 + 8) = 15× + 15×

③ 78×20+22×20=( + )×20

④ 66×28 + 66×32 + 66×40=( + + )×

(四)做一做: ① 103×32 ② 99×32

(五)鞏固與發展

(六)課外發展

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既有利於學生鞏固知識,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氣氛。

五. 聯繫實際,深化認識。

咱們來解決一個實際問題試試。【多媒體演示】

為了豐富同學們的課餘生活,學校準備購置足球和排球各20個,根據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數學哪些問題 ?

六. 歸納概括,完善認識。

整堂課都不脱離學生的嘗試,環環使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