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精選説課稿4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47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説課稿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説課稿4篇

説課稿 篇1

《生活中的軸對稱》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十二章第一節第一課時的內容,主要研究軸對稱圖形與成軸對稱兩個概念,為更好地把握這一節課時內容,對本課時教案予以説明:

一、 本節教學內容的數學本質

1、 知識的內在聯繫

《生活中的軸對稱》與現實生活聯繫緊密,在小學已有初步的滲透,初中階段,它既是前面全等三角形概念的拓展與延伸,又是圖形全等的具體應用,是與平移、旋轉等相關聯的又一種圖形變換方式,也是今後研究等腰三角形、特殊四邊形等圖形性質的重要依據和基礎。因此本節課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這節課對於培養學生的數學審美能力和動手能力,拓展學生的空間想象力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 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

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從欣賞視頻和圖片出發,以操作、觀察、想象、發現、概括的探究式學習方式,讓學生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

3、數學思想方法

在教學中滲透了類比的數學思想,讓學生類比軸對稱圖形的概念的形成過程得出成軸對稱的概念。

二、 教學目標定位

素質化的教學過程,它應該是一個在三維目標指引下的精神生產活動。全面化解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各項目標與具體學習內容有機地整合,這既是順利開展教學活動的前提,也是課堂教學取得預期效果的重要保障。因此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制定為:

1、知識與技能目標:認識軸對稱的共同特徵,探索它的性質,並能識別簡單的軸對稱圖形,畫出對稱軸,找出對稱點;理解軸對稱圖形和兩個圖形成軸對稱的區別與聯繫。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圖形欣賞、觀察、摺疊、剪紙,與設計等數學活動過程,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和空間觀念,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總結歸納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

3、情感與態度目標:通過感受軸對稱的價值,增強學生的數學審美意識和熱愛生活的情感,初步獲得動手的樂趣和成就感,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教學診斷分析

學生在小學對軸對稱現象已有初步的認識,在初中前面的幾何學習,學生已經具有初步的幾何知識,但他們的幾何認知能力仍處於較低級的階段。因此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認知基礎,我採用了直觀演示、設疑誘導、操作發現的教學方法。

本節課學生容易掌握的有:1、掌握軸對稱圖形與成軸對稱的概念;2、識別簡單的軸對稱圖形和軸對稱現象;3、畫出對稱軸,找出對稱點;不易理解和容易混淆的地方有:1、對稱軸是一條直線;2、軸對稱圖形是指一個圖形的性質;成軸對稱是兩個圖形的關係;3軸對稱圖形至少有一條對稱軸;成軸對稱只有一條對稱軸。

四、 教學實施特點及預期效果分析

概念形成是概念學習歷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思維過程中最複雜的部分。在教學過程中,我遵循了概念教學規律,通過創設情境,孕育新知;動手操作,探索新知;嘗試應用,鞏固新知;放飛想象,體驗創造;反思盤點,整合新知;知識拓展,深化提高;實踐應用,解決問題這七個教學環節來實現本節課的構建。

為了體現軸對稱的美我設計了一段視頻展示大氣恢弘、而又無處不體現對稱美的故宮建築,並配以旁白吸引學生的眼球,既孕育了新知,又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通過多媒體演示,化靜為動、化抽象為直觀,讓學生非常容易的探索出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更重要的是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想象力,讓學生一直處於積極的狀態中。接下來的“動手操作,探索新知”環節,在學生動手操作的基礎上,用問題串層層遞進,讓學生邊動手邊動腦,再通過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得出軸對稱和成軸對稱的概念,並用表格式的歸納加深學生對兩個概念的區別與聯繫的理解,以此突出和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難點。“嘗試應用,鞏固新知”環節,用闖關的形式通過欣賞、猜想、推理、説明生活中成軸對稱的美無處不在,同時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以及推理分析能力和空間想象力,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發學習熱情。“放飛想象,體驗創造”我讓學生自己創作出富有特色的軸對稱圖形,目的是讓學生在動手中加深對概念本質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想象力、創造力。最後向學生展示飛機的對稱、鬧鐘的對稱、人的眼睛的對稱使學生知道對稱不僅是為了美觀還有許多科學道理。這樣的設計是為了讓學生通過發現美、欣賞美、探索美、創造美提高審美意識。最後精心設計的練習,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使所有學生都有所發展。

説課稿 篇2

我説課的內容是小學信息技術四年級上冊第一課《漂亮的橫幅》。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四個方面加以説明。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漂亮的橫幅》是省編小學信息技術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的教學內容。教師通過作品演示,讓學生得知藝術字能增強版面的表現效果,激發興趣,進而掌握Wrd文檔中藝術字的插入方法,學會使用藝術字工具欄修飾藝術字,以及在Wrd文檔應用藝術字,為下一節課“宣傳窗製作”奠定基礎。

教學目標分析:

(1) 知識與技能:通過藝術字的學習,培養學生計算機操作能力與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2) 過程與方法:通過課前名言警句的蒐集,課上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培養學生採集信息、篩選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藝術字的作用,感受生活與藝術的關係。

教學重點:學會藝術字的插入方法。

教學難點:使用藝術字工具欄修飾藝術字。

二、教法分析

新課標強調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藉助計算機處理、表達信息,並用以解決實際問題。本課在課前給學生布置任務:每位同學蒐集一句名言警句。課上利用網絡直觀教學,通過創設情景和任務驅動法,讓學生理解正確的操作方法。在教學中誘導貫穿始終,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培養學生採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三、學法分析

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和能力的知識。首先我創造一個美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生動、直觀的教學環境中接受新知識。在學會新知識的基礎上,橫向聯繫(格式工具欄與藝術字工具欄),自主探究,學會運用藝術字工具欄的使用,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發展思維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

根據信息技術課程的特點和本課的教學要求,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生活情感。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我是這樣安排的: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二)自主探究,討論交流。

(三)創新作品,綜合運用。

(四)拓展思維,歸納總結。

具體闡述: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説過“最好的學習動因是學員對所學材料有內在的興趣”。而興趣的產生,源於好奇心。首先我讓學生把課前蒐集到的名言警句,在上課伊始作以彙報,自己讀一讀,説説對這句名言警句的理解,然後把它輸入到Wrd文檔中。學生都會有展示一下自己蒐集成果的想法,教師順勢導入:“一句句精煉的名言警句,多麼富有哲理啊,老師也蒐集到了許多名言警名並把其中的一個做到了Wrd文檔中,(此時教師出示用藝術字製作的橫幅:‘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文檔)想一想與大家剛才輸入的文字哪個更漂亮些?大家想不想把自己蒐集到的用藝術字製作出來?”層層誘導,激發興趣。然後教師通過網絡教學軟件直觀演示用插入藝術字的方法來製作橫幅。而後學生自由製作,教師巡視指導。在本環節中通過交流蒐集的名言警句,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警句的理解,同時也拓展了知識面,在提出問題、出示作品和直觀演示講解的驅動下,激發了學生由好奇向興趣的轉變,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2)自主探究,討論交流。

學生用藝術字在Wrd文檔中插入了自己的名言警句後,教師提出問題:“我們曾經學習過對文字的修飾,可以使用格式工具欄來設置。那麼今天我們在文檔中插入的藝術字也是可以修飾的。(教師演示藝術字工具欄的選擇)我們發現藝術字工具欄上有很多按鈕,它們的功能都很強大,同學們結合格式工具欄的使用,相信一定能夠找到答案。”利用 “任務驅動法”,讓學生帶着任務通過課堂討論,小組合作,實際操作的方式,自主探索,自主學習,加強學習計算機知識的橫向聯繫,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實現知識的傳遞、遷移和融合,從而突破了教學中的重難點。

(3)創新作品,綜合運用。

在自主探究中學生已初步掌握了藝術字工具欄的使用,此環節佈置學生綜合運用藝術字工具欄的功能,來製作一個豎幅。完成後讓學生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互相學習,共同分享,展示時説説是通過什麼方法完成的,使用了哪些藝術字效果?還用了哪些字體等。繼而根據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作出綜合性的評價,使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促進興趣的培養。

(4)拓展思維,歸納總結。

通過觀看中圖片,(如生活中具有創意的文字,建築等)讓學生體驗藝術,感受藝術,開闊學生的視野。最後教師做總結:“同學們,通過本節的學習,大家已經掌握了插入藝術字的方法,並能恰當的修飾藝術字了。通過藝術字的學習也使我們體會到藝術源於生活,生活也能創造藝術,老師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學習與生活中多多觀察,勤於動腦,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來!”

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

教科版教材第四冊第11課《快活的小河》。

2.教材簡析

本課是第四冊教材第七單元“與人合作”為主題中的課文。《快活的小河》這篇課文通過寫一條快活的小河在泉水、瀑布的帶動下,由軟弱、怯懦變得堅強、勇敢的過程,説明了朋友間的相互鼓勵可以使人增長力量,合作可以使人成長的道理。 課文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在故事的發展過程中展示了人物性格的變化過程。根據教學大綱、教材編排意圖、課文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特作以下設計:

3.教學目標

(1)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品質,教育學生不怕苦,不怕難,從小做個勇敢堅強的孩子。

4.教學重點: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教學難點: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品質。

二、説教法和學法

在本課的教學中,採用“自主學習,自能閲讀”的教學方法。即引導學生重感悟、重積累、重情趣、重遷移,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在閲讀實踐中逐步掌握閲讀方法,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從而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因為教為學服務,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不越俎代庖,放手讓學生運用讀讀、劃劃、議議等學習方法。這樣通過動腦、動口、動手等方式,培養學生觀察問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提高自學能力。

三、説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激情引趣

多媒體出示小河在叢林、山間快活流淌的畫面 。用生動的畫面,優美的音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初步感知小河的快樂,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請看大屏幕,你們看,這是一條彎彎的小河,它像一個調皮的小娃娃歡快地唱着歌,穿過叢林,越過山崗,快樂的流淌着,為了奔向大海,它要做一次長途旅行,在旅行的路上會發生什麼事呢?你們想知道嗎?

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第十四課《快活的`小河》,伸出你的小手和老師一起板書課題。

(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這一環節分兩步進行。首先,通過自由讀課文,同桌互相讀,指名分自然段讀的形式讓學生注意讀準字音,檢查學生是否讀的正確、通順。其次,通過多次的朗讀,學生已掃除了閲讀課文的障礙,這時有必要初步瞭解文章的完整形象,為深入理解課文提供條件。為幫助學生梳理課文的脈絡提出問題:通過讀課文,你們認為小河一直都這麼快活嗎?引導:小河開始快樂嗎?後來呢?最後呢?抓住“快活”兩個字進行教學,這個問題必須通過認真讀書,聯繫上下文,積極動腦思考,才能找到正確的答案。

板書:快活——不快活——快活

(三)細讀課文,體會感悟

1.讀讀描寫小河快活的語句。 一條小河,唱着歌,流呀流呀,多快活呀!通過朗讀來體會小河的快活。

2.這麼快活的小河,怎麼又變得不快活了呢?它遇到了什麼困難? 心理學表明,強烈的目標意識是導讀成功的關鍵,閲讀之前目標明確與否效果大不一樣,無目的讀的效果,只是有目的讀的效果的1/3。閲讀課文前必須使學生明確為什麼而讀,要思考什麼問題,完成什麼任務,能幫助學生納入正確的學習軌道。這就是設計這幾個問題的意圖所在。讀指導朗讀相關語句,。

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白楊》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課文,這是一篇精讀課文。文章由樹及人,從孩子關於白楊的爭論開始,引出了爸爸對白楊特點的介紹,託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後寫爸爸借白楊表明了自己紮根邊疆的志向,並希望孩子也能夠成為邊疆建設者的心願。

學習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讓學生繼續學習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聯繫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二是體會課文是怎借物喻人,讚頌邊疆建設者的;三是進一步加深對西部的瞭解。

教學目標:

(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爸爸介紹白楊樹的那段話。

(二)、抓住重點語句,聯繫上下文,體會白楊的特點和爸爸的心願。

(三)、體會借物喻人的寫作特點。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白楊樹的外在特點感悟內在品質。

難點:體會寫法,感悟樹的某些特點與人的某些品質之間的相通、相似之處。

二、説教法和學法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任何學習都是學習者自主構建知識的過程。因此在本節課中,教法學法體現了以下特點:

(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讓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和研讀理解課文的內容。

(三)、在教學活動中,通過教師的組織引導,幫助學生們在自主學習基礎上合作、交流,完成本課學習目標。

三、説教學程序

一、板書課題

1、用三種不同的字體板書課題,讓學生選擇用哪一種字體合適,並説出為什麼?

2、挑學生來讀課題,要讀出感情,讀出白楊的高大挺秀。

[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的導入能調動學生學習《白楊》這一課的積極性,併為深入理解白楊的特點做下鋪墊。]

二、學習12—16自然段。

(一)學習第12自然段。

過渡:我們還記得上節課哥哥問的最後的一個問題嗎?大家齊讀一下。(學生讀文中哥哥最後的問話。)那我們現在來看一看當哥哥問出這樣一個問題後爸爸是什麼樣的表現呢?大家齊讀第十二自然段。

1、學生齊讀第十二自然段。

2、同學們,你們再自己好好地讀一讀這一自然段,讀着讀着在你的眼前浮現出了一棵什麼樣的白楊呢?

3、挑學生起來回答,然後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板書,指導朗讀,完成填空説話練習,並在這個反覆誦讀的過程中,讓學生背誦這一自然段。

[語文教學要加強學生的朗讀訓練,不但要從朗讀技巧上加以指導而且要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表達出思想感情;要培養學生理解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經過有實效的切實訓練,更能體現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二)、過渡:

師:爸爸只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這是引讀)

生: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這,孩子們現在還不能理解。

(三)、學習第14自然段。

1、教師引讀:他們只知道————— 他們只知道————

他們只知道—————

板書:只知道

只知道

只知道

2、但他們不知道———— 不知道——— 不知道————

板書:不知道 為什麼?

不知道 為什麼?

不知道 怎麼樣?

3、師:同學們,那你們能回答這個問題嗎?(挑學生回答。)

[通過教師的引讀和引申,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

(四)、再學第12自然段,明白託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

1、師:同學們,學到這裏,我們再回過頭來細細地讀一讀第十二自然段, 我們讀着讀着,就會發現這裏白楊哪是樹啊!它其實就是———。他們會是什麼樣的人呢?

2、學生讀書思考,最後教師總結,板書:借物喻人 託物言志

3、同學們,我們想一想我們的邊疆建設者在那個地方會遇到些什麼困難呢?用“哪兒 哪兒”和“不管 還是 不管 還是 總是”誇誇這些邊疆建設者。

4、總結:同學們,在這一自然段中,表面上是在寫白楊,其實是借白楊在表達作者的一種志向、是在寫一種人。那麼在最後兩個自然段中也寫到了白楊,那麼,那裏的白楊又是指什麼呢?請大家在最後兩個自然段中找一找寫有白楊的句子,説一説這些白楊指的是誰?

[通過教師的誘導,讓學生明白借物喻人和託物言志的寫作方法,並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五)、理解最後兩個自然段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1、學生讀、思,小組交流。

2、教師組織交流,總結。

[新課標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學生先通過讀文自主探究,但學生獨自的見解往往比較片面,於是便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共同探討問題的答案。]

三、教師總結

同學們,在茫茫的大戈壁到處留下白楊高大挺秀,堅強不屈的身影,使人為之憾動,而在這惡劣的環境中那千千萬萬的邊疆建設者,為了改變邊疆的落後面貌,他們紮根邊疆,建設邊疆,奉獻自己的光和熱,更使人敬佩。在那裏的兩棵“小白楊”在父輩的言傳身教下,一定會茁壯成長。老師也相信,這兒的幾十棵“小白楊”也會茁壯成長,成為有用之材,到祖國需要他的地方去,建設祖國。

[這樣的結語一方面總結了課文,另一方面也給學生起到很好的鼓動作用。]

Tags:精選 説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