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四年級上冊語文《觀潮》説課稿(精選7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66W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可能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説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四年級上冊語文《觀潮》説課稿(精選7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四年級上冊語文《觀潮》説課稿(精選7篇)

四年級上冊語文《觀潮》説課稿1

一、教材分析

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語文第七冊第六組的第22課《觀潮》。

《觀潮》這篇精讀課文寫的是作者耳聞目睹錢塘江大潮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後的景象,寫出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

課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這部分內容繪聲繪色繪形地描寫了潮來時的壯觀景象,從遠到近,寫得有序。寫聲音從“悶雷滾動”到“山崩地裂”;寫景象從“一條白線”到“萬馬奔騰”,寫得直觀形象。作者這些有聲有色的描寫,使人如臨其境,感到響聲越來越大,大潮越來越近,潮頭越來越高,聲勢越來越猛。

作者觀察用心,敍述有序,從聲音、氣勢、形態幾方面直接描繪了大潮的奇特,又從觀潮的人數之多、熱情之高間接表現了大潮的奇特,使人由衷地感到錢塘江大潮真不愧為自古以來的“天下奇觀”。

這篇課文的選篇意圖,一方面是為了讓學生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偉,繼續練習抓住主要內容,另一方面是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培養學生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二、教學目標

鑑於上述對教材的初步分析,根據四年級教學要求,課文特點和課後思考練習,我確定以下四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4個生字,理解15個詞語,體會課後題3兩處比喻的好處。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四自然段。

3、學習作者按照觀潮順序記敍景物的寫作方法。

4、瞭解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重點、難點

由於本組既是繼第五組《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的訓練項目,又是第七組《從內容中體會思想》的過渡,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第三、四自然段,感受大潮的雄偉、壯觀。課文描述的景象學生很難見到,因此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培養學生的再造想象能力。

四、教法、學法

為了提高教學效率,達到教學目標,本節課我遵循“學生為主體,我為主導,訓練為主線”這一原則,堅持導讀法教學。讓學生在導讀中分析、綜合、比較,在分析、綜合、比較中導讀,以讀代講,寓講於讀,使學生在分析、比較、綜合的思索過程中理解課文,獲取知識,提高聽説讀寫能力。根據學生對大潮缺乏感性認識,給學習課文帶來一定的難度,因此我採用情境教學法,在教學中巧用課本照片、掛圖、影視資料等,將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場面顯示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入情入境,降低理解難度,有利於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在教學過程中努力營造一個“實在、有序、輕鬆”的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積極性,參與教學全過程:引導學生緊扣文題,質疑問題;讀、找、議,培養自學能力;有機地運用教學插圖,掛圖等強化感性認識;反覆訓練朗讀,加深對文章的理解;熟讀成誦,積累知識。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起動機。

上課開始,我先用一段飽含激情的話語導入新課:“同學們,你們觀賞過潮水嗎?世界上漲潮的地方不計其數,其中不乏著名的潮水,然而像我國錢塘江大潮那樣雄偉壯觀,千百年來令人讚歎不絕的,卻不多見。你們想不想也去見識見識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去感受感受江潮氣勢磅礴、雄偉壯觀的景象呢?”然後指導學生閉上眼睛聽教師範讀課文。讓大潮的聲音從“悶雷滾動”到“山崩地裂”;景象從“一條白線”到萬馬奔騰等畫面呈現在同學們的腦海裏。最後叫同學們打開課本看描繪大潮雄奇的插圖。讓他們設身處地地感受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陶醉於大潮奇特的境界中,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引起了他們的學習動機。

〈二〉抓住文眼,整體教學,體會感情。

教學時我抓住文章重點,圍繞“觀”這個中心詞,按照“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後”的思路,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首先用小黑板出示自學思考題:1、課文按照什麼順序來寫觀潮的,作者抓住了什麼來體現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2、找出你認為最能體現潮水雄偉、壯觀的詞句。小組討論,再填表(在小黑板上出示表格:填出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後所看到的和聽到的景物)。由於引入新課時,已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同學們興致勃勃地通過讀、劃、議,明白了“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白色城牆”、“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這些詞語是抓住潮來時的形狀特點。在觀看插圖之後,再回到文中細細品評,學生陶醉在有聲有色的情境中。從潮水越來越近,潮頭越來越高,聲勢越來越猛的景象中,領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受到了潛移默化的美的薰陶。

〈三〉指導朗讀,感受景象,深化感情。

為了幫助學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達感情,我着重採用了朗讀的方法。首先我指導學生們自主選擇最喜歡的語句比賽讀、表演讀等,再談感受,並鼓勵他們讀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讀出天下奇觀的氣勢,讀出觀潮人羣的驚奇。然後我來讀,學生閉上眼睛,腦海中浮現出畫面,幫助學生感悟自然美和語言美。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讀書的熱情,而且激發了他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四〉品文析句,理解課文,學習表達。

教學中設計品文析句的環節,能使學生賞竟悟情,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因此,我在教學“白線向我們移來”那段時,我讓學生找出描寫大潮形態和聲音的句子,並要求他們説説作者用了哪些修辭手法,這樣寫好在哪裏?

〈五〉總結全文。

為了面向全體學生,把教師的“一人言”小結變為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課堂小結”。要求學生把這節課所學到的知識或最想説的話講給大家聽(指導從寫作、詞句、思想等方面來考慮)。這樣形式獨特新穎,能優化課堂教學的結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板書設計。

設計意圖:

本人根據課文主要內容,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加以概括、歸納、總結,設計了以上板書。這樣的板書設計簡潔明瞭,既突出了本課的重點知識,又具有很強的概括性,有利於提高學生閲讀理解課文的能力,提高學生布局謀篇的能力,效果很好。

四年級上冊語文《觀潮》説課稿2

一、説教材

《觀潮》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一組第一課。這是一篇十分優美的寫景的文章,描寫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全文共5個自然段,先總寫,然後從“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後”三個方面,描寫了大潮由遠而近、奔騰西去的全過程,刻畫了錢塘潮的奇特、雄偉、壯觀,有聲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寫,也有觀潮人的側面烘托,使人讀後不禁發出由衷的讚歎:錢塘江大潮真不愧為自古以來的“天下奇觀”!可以説這是一篇很好的進行朗讀訓練的文章,也是進行寫景類文章寫作訓練的典範。

二、説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寬闊、籠罩、薄霧”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3、4自然段。

3、邊讀書邊想象畫面,能聯繫上下文或結合生活實際體會詞句的含義。

4、感受自然的壯觀,受到自然美的薰陶,能把自己的閲讀感受與他人交流。

重點:積累語言,引導學生感受大潮的神奇壯觀。

難點:體會課文中的重點語句,想象課文描繪的大潮景象。

三、説學情

四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樂於表達,樂於與人交流,但他們的生活經驗有限,對潮汐的形成原因,和文中描繪的錢塘江大潮的雄偉景象,僅憑想象深刻感受,需要教師提供直觀的圖像。

四、説教法

基於對文本的把握和對學生的學情分析,我採用“創設情境法,多媒體輔助法”進行教學,努力為學生創設情境,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將自己想象成觀潮人羣中的一個,身臨其境地融入學習活動中。同時我還採用了“朗讀法”,因為閲讀教學的重點要經過不同形式的讀,實現理解內容,體會感情,領悟表達的方法的目的。

五、説學法

在新課標的理念中,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合作者,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教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使他們在自主能動的學習過程中發現學習的快樂,為此,我採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學習方法。

六、説教學流程

我將本課分為兩課時來完成。第一課時的教學任務是反覆誦讀課文,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和寫作順序,弄清錢塘江的地形特點,感受錢塘江大潮的神奇雄偉。並引導學習生字。第二課時的教學任務是引導學生經過聯繫上下文讀懂重點語句,積累語言,學習作者的描寫方法。下面我主要説説第一課時的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

(一)情境導入:

1、出示錢塘江地形圖。

教師進行介紹:我國有許多名山大川,今天老師就給大家介紹一條有代表性的.河流,那就是錢塘江。錢塘江是我國浙江省的第一大河,位於浙江省北部,全長605公里,河域面積五萬平方公里。與南美洲的亞馬遜河、南亞的恆河並稱為“世界三大強湧潮河流”。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到錢塘江邊一睹湧潮的景象吧。

2、播放錢塘江大潮視頻,板書“觀潮”。

看了這潮水,聽了這潮聲你覺得錢塘江潮怎麼樣呢?你能用一個詞來概括嗎?在作者眼裏又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找出一個最能體現錢塘江潮特點的詞語。

3、理解奇觀。

教師板書“天下奇觀”,並引導學生理解“奇觀”

(二)檢查預習,學習生字。

1、採用多媒體形式出現本課生字詞,指名讀,重點強調“罩”“鼎”“崩”三個字的讀音。再齊讀鞏固字音。

2、讓學生那個字記起來有困難。幫助學生解決難字。

3、多種形式讀,如開火車讀、賽讀、男女生讀等,進一步鞏固生字詞,這樣既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又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三)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教師範讀課文,要求學生認真聽,聽出節奏、停頓和速度。

2、學生模仿讀。

3、指名讀,然後進行評議,看好在哪兒,不足在哪兒,如何改進?

4、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來寫錢塘江大潮的?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適時板書: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後

在這個環節中,我意圖經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循序漸進地走進文本,逐步提升學生的感悟,這樣不僅保證了讀的時間,讀的形式,還保持了讀的興趣,更為深入理解課文打下基礎。

(四)指導書寫。

中年級的學生已具有一定的書寫能力,能獨立識寫大部分的生字,教師只需指導難寫、易錯字,為此,本課我重點指導了“蒙”“薄”“昂”三個字。

七、説板書

我的板書設計在力圖簡潔明瞭的基礎上,抓住重點詞,突出文章脈絡,有助於提高學生閲讀理解的能力和佈局謀篇的能力。

四年級上冊語文《觀潮》説課稿3

一、説教材和學情

《觀潮》是山水遊記的佳作,南宋文學家周密用精妙純熟的語言,形象逼真的描寫,將南宋時期錢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觀潮的盛況展現在讀者面前課文節選自《武林舊事》,編入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這個單元所選用的篇目都是以描寫自然山水為主題的古代詩文,單元要求“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整體感知內容大意,在反覆的誦讀中,進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並對作品的語言特色有所體會”在七年級裏,學生已學習了近十篇文言文,還閲讀了一些課外文言短文,學生對文言知識和文言文學習方法有了一定的認識根據以上內容,我將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能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賞析文中的優美詞句,體會本文的語言特色;

3、瞭解錢塘潮雄偉壯觀的景象,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而其中,在理解的基礎上品析課文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二、説教法

人們常説: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就是告訴我們教學方法要針對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對象等因素進行合理的`安排為此,在這堂課裏我選擇了以下教學方法:

1、激趣導入法。

文言文的字詞句和現代漢語有很大的不同,與學生的知識水平,語言習慣距離較大,學生較難讀懂,這是他們對文言文不感興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堂課裏,我利用小學四年級的一篇同名課文,通過現代文方便理解的特點,讓學生對描寫的情景有初步的瞭解,並通過古人與今人對觀潮的熱情和看法導入課題。

2、小組競賽法。

據研究表明,大腦處於競賽狀態時的效率要比無競賽時的效率高得多,學生因渴望競賽取勝而產生間接興趣,也會使他們忘記事情本身的乏味而興致勃勃地投入到競賽中去為此在這堂課中,我讓學生以組為單位,開展了難易結合的朗讀、譯讀、賞析和表演競賽,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參與通過競賽活動,既活躍了課堂氛圍,又激發了學生的團體榮譽感,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競賽中主動的獲取了知識。

3、實踐鞏固法。

語文新課程標準也提出:“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積極開展各種有助於學生增長知識、開闊視野、發展智力和個性、展現才能的活動”在這節課裏,我安排了一個“學做主持人”的環節,要求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前提下,模仿主持人來介紹錢塘潮的盛景、水上的表演以及觀眾的反映這不僅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極大的激發他們學語文的興趣,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4、多媒體輔助法。

心理學告訴我們: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感覺器官越多,它們的作用發揮得越充分,對學習的知識就越容易理解和鞏固錢塘江大潮離我們的生活比較遙遠,藉助多媒體可以變抽象的文字敍述為優美壯觀的畫境,它能帶給學生在聽覺、視覺等感官上極大的享受這一感官上的享受,也能更好地促使學生深刻地體會散文語言文字的優美。

三、説學法

中國有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文言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會他們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學習這篇課文,我要求學生使用以下學習方法逐步地掌握課文內容:

1、藉助文下注釋、工具書排除文字障礙。

文言文言簡意賅,即使有一定功力的人閲讀時也很難一目瞭然,中學生養成閲讀註釋、查閲工具書的習慣,不僅能夠初步達到“瞭解內容”的要求,還可以為課外閲讀開拓廣闊的天地。

2、反覆誦讀,積累語言材料,培養語感。

在文言文教學中,要讓學生讀通課文,理解文意,必須讓學生反覆誦讀俗語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通過反覆的誦讀,自然而然就能積累語言材料,提高朗讀能力,形成一定的語感。

3、用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閲讀課文。

即不動筆墨不讀書好的閲讀方法,能使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讓學生自行閲讀、自己註解、自我圈點、自我評註,直接在閲讀材料上畫上思索的軌跡,打上認知的烙印這種學習方法可以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習慣,還可以拓展他們的思維,提高寫作水平。

四、説教學程序

(一)開講激趣、導語引入。

首先我在屏幕上展示小學課文《觀潮》,讓學生欣賞這篇現代文會將學生與文言文的《觀潮》拉近距離,同時,也會引發他們的好奇心:相隔幾個世紀的錢塘江大潮有多大變化呢?古人和今人觀潮的熱情是不是一樣呢?然後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回顧了小學課文《觀潮》,現在我們要學習南宋文學家周密的一篇散文,題目也是《觀潮》這兩篇作者不同,寫作的時間更不同,但他們所描繪的都是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讓我們來看看古人和今人眼中的錢塘江大潮有何異同這樣,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順利過渡到對新課的學習。

(二)朗讀課文,瞭解大意。

朗讀分為三個步驟:首先是學生試讀,這是對學生預習情況的一個檢測;其次是教師範讀,這是對學生朗讀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糾正;最後是學生仿讀,這也是一個學習與改進的過程通過反覆地朗讀,學生可以讀準字音,讀順句子,對課文內容也會有一個大概印象緊接着我給出一道思考題:這篇課文描繪了哪幾幅畫面?經過分析可以看出課文中的四個自然段,剛好描繪了四幅畫面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可歸納成:海潮圖、演習圖、弄潮圖、觀潮圖這樣,學生對於內容就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

(三)小組合作,分析課文。

我把全班分為四個小組,一個組分配一個自然段,即一幅畫面要求四小組以競賽的方式完成兩項任務:

1、找出本段的重點字詞,能夠用自己的話翻譯句子。

2、選擇你最喜歡的語句,試做簡要的賞析這兩項任務由小組成員合作完成,依據他們答題的情況、小組參與面與課堂上的表現計團體得分。

這個環節是這堂課的主體部分,教學的重難點都在這裏得到解決採用小組競賽的方法,目的是讓學生在團體榮譽感和好勝心的驅動下,積極主動的去學習找出文中的重點字詞和翻譯句子是一項非常簡單的任務,學生藉助文下注釋和工具書就能較好完成,而賞析文中優美的語句則是一項略有難度的任務,可以提示學生從修辭手法、表達方式和感情色彩等方面加以品析,這樣就可以降低這道題的難度係數文中可圈可點的地方比較多,比如海潮圖中對潮水的描寫,運用了不少比喻、誇張的修辭手法,像“如銀線”“玉城雪嶺”“如雷霆”“吞天沃日”幾句,就將潮水形、色、聲、勢幾方面的特點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再比如觀潮圖中,描寫觀潮人羣的密集,實際上是從側面襯托江潮之勢和水上表演之精彩,這些修辭手法和寫作技巧都值得學生去揣摩和品析為了收到良好效果,我安排了幾分鐘的時間讓學生思考、討論,要求他們並運用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為答題作好準備只要學生説得言之成理就可以得到認可。

這種競賽活動不光可以增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意識,也能讓課堂充滿活力,讓學生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作為教師的我,在課堂中扮演的角色,我覺得應該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

(四)能力延伸,拓展訓練。

當兩輪緊張激烈的競賽結束,同學們極有可能意猶未盡,可以利用他們的這種心理給出一道創新題:七百多年過去了,人事已非,而錢塘海潮盛景依舊如果你是觀潮盛景的直播現場主持,請根據學完本課後印象,用自己的語言向觀眾介紹最打動你、最吸引你的一幅畫。

為了讓學生儘快地進入角色,我在屏幕上展示錢塘潮的圖片,配上背景音樂《春江花月夜》,來創設情境,營造氛圍優美動聽的旋律、直觀形象的畫面,加上學生精彩的解説,一定會讓我們身臨其境,感受到這大自然的神奇與壯美。

最後對以上的比賽作小結,計算出總成績,評出優勝組給予鼓勵,也要對錶現突出的學生加以表揚但我想,這個時候勝敗已經不是很重要了,只要在整個活動中,學生們積極地參與、全心地投入、收穫了知識,那麼他們都是勝利者到這裏,這堂課的教學目標基本上已經達到了。

(五)複習鞏固、佈置作業。

我再次和學生一起回顧課堂內容,梳理知識要點之後佈置作業:比較兩篇《觀潮》在內容上和語言上有何異同?我設計這道題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比較閲讀,加深對內容的理解,並學習其寫作技巧由於時間的關係,這道題可以在課後完成。

四年級上冊語文《觀潮》説課稿4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觀潮》是一篇講讀課文。這篇精讀課文寫的是作者耳聞目睹錢塘江大潮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後的景象,寫出大潮這一壯麗的“天下奇觀”,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感情。在這篇課文中,作者運用生動細膩的詞語、生動的比喻緊緊地抓住大潮的聲音、景象兩個方描寫,逼真的再現了大潮那雄奇壯闊、動人心魄的氣勢。

2、説重點:

本單元的重點訓練是要繼續培養學生“抓住主要內容”的能力,要引導學生根據課文的特點,瞭解敍述的順序,抓住主要內容。抓住大潮的特點—聲音大、氣勢壯,抓住聲音和形態是怎樣變化的來理解詞句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3、教學目標:

依照教學大綱要求,和本課的教材特點,我制定了三點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學習作者按照觀潮順序記敍景物的寫作。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3)學會生字新詞;通過語感訓練,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四自然段。

4、説教具:在本課教學中,我採用了錄音機、投影片、錄像等教學教具,目的是充分用電化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入情入境,理解課文內容,縮短教學時間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二、説教法

教學中採用情境教學法,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把學生帶到一個錢塘江大潮來臨時雄偉壯美的景象中。讓學生身臨其境,情寓其中,從而感受到大自然的偉大力量。

三、説學法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這節課我將引導學生“邊聽邊看,邊讀邊思”的方法來學生,即引導學生在觀看錄像時要用心看,仔細聽,在閲讀文章時要一邊讀、一邊想,並能做到聯繫上下文,讀後想前,邊讀邊想,學生採用聽、看、讀、思、品的方法學習。

四、説學情

我班學生雖沒去錢塘江,也沒觀賞到千軍萬馬奔騰的潮水,但他們思維活躍,善於發表個人觀點,敢於創新、想像豐富,而且對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心,所以我在教學中,根據他們的特點,採用了多種生動的教學方法和電教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從而達到的教學效果。

五、説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觀潮》一文,首先請同學們回憶作者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結合學生的回答板書: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後。)

(二)逐段分析課文:

1、學習第一自然段。

學生齊讀第一自然段後,我緊接着提問:錢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樣的一種景觀?(依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天下奇觀)

“天下奇觀”四個字説明了什麼?從哪裏知道?(我這樣做的目的是引導學生抓住中心詞“天下奇觀”理解錢塘江大潮是雄偉壯麗而又罕見的景象,教給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重點詞語的方法。)

2、學習第二自然段。

在學生經過合作交流,他們對“天下奇觀”的體會後,我隨後用充滿激情的語氣説道:“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就被稱為“天下奇觀”,那一定壯麗、雄奇、令人神往的。遺憾的是老師沒見過,你們見過嗎?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們就做好準備。(接下來我以快速的動作放好投影片,用語言渲染氣氛。)學生興趣勃勃地,迫不及待地觀看錄像。

農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觀潮日,這一天早上,我們來到了海寧市的鹽官鎮,據説這裏是觀潮的地方。我們隨着觀潮的人羣,登上了海塘大堤。這時潮來了沒有?我們看到了什麼?隨着錄像的播放,我用生動語言向學生介紹,並提出問題,讓他們思考。

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提問:説説你知道了什麼?(依照學生回答教師板書:江面很平靜……)

3、學習第三、四自然段。

(1)同學們,潮來時究竟是怎樣的景象呢?現在讓我們隨着錄象細細觀賞一番,不過要邊看邊聽邊想,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此時此刻你又想到了什麼?看完後小組討論。

(2)這種驚心動魄的場面,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點描寫的?(板書:聲音、形狀)潮來時是先聽到的?還是先看到的?為什麼?聲音是怎樣變化的?請用“”在課文中劃出有關詞句。(依照檢查學習情況,相應板書:“悶雷滾動——越來越大——山崩地裂”)

(3)江潮由遠及近滾滾而來,它的形狀又是怎樣變化的?是怎樣描寫的?學生輕聲朗讀課文。並按要求用“____”在課文中劃出有關詞句。學生自由組合檢查,老師根據學生的彙報並相應板書:“一條白線——白色城牆——白色戰馬”。

(4)指導朗讀第三、四自然段。語氣由緩到急,語調由平靜到高昂,讀出潮由遠到近,由小到大的聲勢來。並引導學生把自己的真情實感通過讀表達出來。

4、學習第五自然段。

大潮奔騰而去,這時的江面又是什麼情景呢?學生帶着問題自由讀第五自然段。

學生通過學習讀、劃、議,明白潮過之後江面才恢復平靜,江水漲了兩丈來高。

(板書:恢復平靜)

5、總結全文。

剛才我們一起去觀看了錢塘江漲潮,那種驚心動魄、奇異壯觀的景象,真不愧為天下奇觀。

6、佈置作業(略)

六、説板書

好的板書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種直觀的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中師生雙邊活動的縮影,反映課堂教學的全部過程。本篇板書我按照觀察的順序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後設計的。

附板書設計:

觀潮

天下奇觀

潮來前:江面很平靜

聲音:悶雷滾動——越來越大——山崩地裂

潮來時

形狀:一條白線——白色城牆——白色戰馬

潮來後:恢復平靜

四年級上冊語文《觀潮》説課稿5

一、説教材

《觀潮》是四年級一篇課文。本單元的重點訓練項目是《注意積累寫作材料》,這篇講讀課文,按順序抓特點通過“我”的耳聞目睹,介紹了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文中洋溢着作者強烈的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年級是小學階段由低向高發展的關鍵的階梯,大綱明確要求:“能抓住重點詞、句、段”,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學習課文是怎樣觀察事物,用詞造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根據大綱目的要求,語文教學的規律以及《觀潮》這一課的特點,應達到以下4個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3、學會生字新詞,理解並運用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

4、給課文分段,有感情朗讀課文,背誦3、4自然段。

教學重點:學習課文3、4自然段。

教學難點:①理解重點詞、句、段。

②學習作者有順序的觀察方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養成積累材料的習慣。

教具:錄相帶、投影片。

二、説教法

運用電教手段,採用情境教學法。

教學是科學,也是藝術。羅丹説過:“藝術就是感情。教育離不開愛,教學情為先。我充分應用電教手段,把學生帶到一個錢塘江大潮來臨時雄偉壯美的景象中,使編者情、作者情、教師情、學生情融為一體,學生身臨其境,情寓其中。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認識是有意識心理活動和無意識心理活動的統一,是理智活動和情感活動的統一。我抓住學生和教師感情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響的心理特點,採用情境教學法,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而且能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還能啟迪思維,發展想象,對開發學生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有獨到的作用。

三、説學法

教學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覺主動的學習過程,要真正讓語文教學的課堂從過去的“講堂”變成學生的“學堂”,必須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教學效益,把課堂這一個廣闊的舞台還給學生,提高學生素質,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三為主”原則,學生採用:看、聽、讀、品的方法學習。

我説的是《觀潮》一課的第二課時。

四、説教程

1、複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觀潮》一文,首先請同學們回憶作者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

(學生答後教師板書,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從整體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觀潮的順序,為學習下文奠定基礎。)

2、齊讀第一段,投影出示:

a、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

b、這裏是觀潮的好地方。

請大家讀後説説“觀”字各是什麼意思。

(這樣做的目的是引導學生抓住中心詞“天下奇觀”理解錢塘江大潮是雄偉壯麗而又罕見的景象,教給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重點詞語的方法,讓學生自己走上講台,當小老師,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悦,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江潮還沒有來,作者看到了什麼?大家輕聲讀第二段,然後同桌互説。

(學生通過讀理解課文內容,因為每一節課教學效果的好與壞,實際上是教師導、學生演“戲”的演出效果如何的體現。課堂教學不僅在於老師的導,還在於學生的學。學生通過讀書,理解了潮來前江面的平靜,體會到“人山人海”觀潮的熱鬧場面和人們期盼的心情。

4、那麼,潮來時究竟是怎樣的景象呢?今天讓我們隨着錄像細細觀賞一番,不過要邊看邊聽邊想: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此時此刻你又想到了什麼?看完後前後桌四人小組討論。

教師巧設疑問,引導學生進入角色,學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錢塘江大潮滾滾而來,奔騰咆哮的壯麗圖景中。學生看得如夢似醉,這就是情境教學法的作用。同時圍繞單元重點訓練這一個面,巧設三個點即三個小問題,由點到面,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強化課堂教學的語言文字訓練,注意訓練的坡度、難度。看完後,學生情緒激昂,興致勃勃展開討論,興趣就是的老師,學生有的説聽到潮來時的聲音從小變大;有的説先看見一條細白線,然後又看到白浪翻滾,還有的説我真想大喊一聲“太美啦”,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學生眼睛看得細、耳朵聽得真、討論得熱火朝天。播放錄相把握時機,將視覺手段和聽覺手段緊密結合起來,有助於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動態形象的思維能力,學生見其形、聞其聲。這樣做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藝術水平,落實了本單元重點訓練項目,抓住了本節教學重點,為突破教學難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5、教師趁熱打鐵,抓住機遇巧引導:

閲讀3、4自然段,思考:a、作者觀察順序是怎樣的?你是怎樣知道的?b、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點來寫?c、用“”劃出你認為最能體現潮水雄偉、壯觀的詞句。同桌可以討論。

學生通過讀、劃、議,明白以“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白色城牆”、“千萬匹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這些詞語中,抓住潮來時的形狀特點。在觀看錄相之後,再回到文中細品評,學生陶醉在有聲有色有形的情景中,潮水越來越近,潮頭越來越高,聲勢越來越猛的景象中,領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受到了潛移默化的美的薰陶,落實了大綱要求,對學生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在課堂上給學生學習和思考的時間,落實了“三為主”的教學原則。

6、引導學生美讀3、4段。

讓學生自己在讀中學,學中讀,如“橫貫江面、山崩地裂、白色城牆、白色戰馬:浩浩蕩蕩”讀得頓挫有力,語氣由緩到急,語調由平靜到高昂,讀出了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來。通過教師導讀,學生試讀、領讀、自由朗讀、齊讀、對學生進行了讀的能力的培養,學生在學中讀,讀中品,品中悟,最後實現了“讀書百遍,其義自現。”

7、再次觀看潮來時的錄象,深化理解,加深感受,看後説一説自己的感想。

把情境教學法和看、聽、讀、品的學習方法通過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有機揉合在一起,把課文中語言文字所描繪的大潮滾滾而來,奔騰咆哮的壯麗景觀和文中所表達的強烈的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教學藝術的境界,真是“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

8、學習第五自然段,讀讀,想想,潮過後是怎樣的情形?

學生通過自己學習,明白潮過之後江面才恢復平靜,江水漲了兩丈來高。這從水量之大講江潮的壯觀,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9、師生共同總結全文。

把你這節課所學到的知識講給大家聽(從寫作、詞句、思想等方面來考慮)。

學生想好後,自告奮勇説給大家聽。在總結全文時,教師有意識從思想、知識、能力方面引導學生,變教師“一言堂”小結為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課堂小結”。這種形式獨特新穎,能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板書設計:

觀潮

天下奇觀

潮來前 平靜

聲音 形狀 氣勢

潮來時 悶雷滾動 一條白線 橫貫江面

白色城牆

山崩地裂 千萬匹戰馬 浩浩蕩蕩

潮過後 平靜

四年級上冊語文《觀潮》説課稿6

一、教材及學情

《觀潮》是小學語文第七冊一篇講讀課文。課文通過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向我們介紹了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編者將這篇課文選編在這裏,一方面是繼續培養學生抓住主要內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想上好一堂課必須瞭解學生。

四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富於想象,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但學生生活閲歷有限,對文中描繪的雄偉景象缺乏直觀感受,需要老師提供直觀的圖像幫助。

二、教學目標

依據大綱要求、教材特點及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我特擬定了第二課時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識記生字詞,抓重點詞句進行品味,注重語言積累。

2、技能目標: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事物的習慣。

3、情感目標:讓學生通過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使學生受到壯闊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三、教學重難點:

我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能力,確定出本課的重難點。

重點:學習課文3、4自然段,體會大潮的磅礴氣勢。

難點: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

四、教學方法

“教有多法,但無定法。”在本課中主要採用情景教學法、多媒體輔助法和朗讀法進行教學。通過展示課件讓學生身臨其境,情寓其中,從而感受大自然的偉大力量,並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課文。

五、學習方法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認知規律,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覺主動地學習,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三為主原則,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六、教學流程

1、激趣導入,引人入勝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教學也是如此,一堂課的導入十分重要。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用潮水聲作襯托,同時用優美的語言聲情並茂地渲染課堂氣氛,勾起學生想去觀潮的強烈慾望。

2、觀看畫面,啟發想象,學習第2自然段。

①我利用課件向學生展示潮來前人山人海的情景。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假如自己身在其中此刻的心情怎樣?我的意圖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通過邊看邊想,設身處地地理解人們期盼潮水早點來的焦急心情。

②課堂教學不僅在於老師的導,還在於學生的學。對於第二自然段的內容我將讓學生自由朗讀,然後提出問題:江潮還沒有來,作者看到了什麼?學生通過讀書,能夠自己解決問題。

3、讀中感悟,理解課文3、4自然段。

潮來時這部分是課文的重點,我讓學生採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方式來學習,運用情境教學,抓住重點詞句品味、悟情,學生採用看、讀、思、背等學習方式進行學習。

a、首先運用多媒體學生展示潮來時的情景,學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大潮滾滾而來,奔騰咆哮的壯麗圖景中。同時,我巧設疑問,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這裏採用情景教學法將視覺手段與聽覺手段緊密結合起來,有助於培養學生觀察力、想象力、思維能力。

b、如此壯觀的景象,作者又是如何進行描繪的呢?我因勢利導、自然過渡,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內容。

①、《小學語文課標》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因此,我準備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來朗讀課文,比如:自由讀,合作讀,指名讀,讀自己喜歡的詞語、語句等,讓學生在讀中自學,讀中感悟,讀中自得。然後出示自學提示(1)作者觀潮的順序是怎樣的?(2)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點來描寫?我讓學生組建學習小組,共同探討、合作解決問題,存在困難的地方,我適當點撥,引導學生抓住潮水聲音變化的詞語。如:悶雷滾動—響聲越來越大—山崩地裂和潮水形態變化的詞語,如:一條白線———拉長、變粗———白色城牆————白色戰馬來理解大潮的雄偉氣勢。

②、愛因斯坦説過:“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在教學中。我將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質疑,在本課中學生也許會提出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潮水為什麼會拉長呢?我組織學生議論交流,然後我結合錢塘江的地理位置及形狀及時點撥,這樣,學生的疑問就得到了解決。

③、為了使學生提高品味詞句的能力,又再一次為大潮的雄壯所折服,我將引導學生背誦3。4自然段,讓學生把生動形象的語言描寫內化為自己的真切感受,受到大自然美的薰陶。

4、迴歸整體,理解全文

在理解了前面兩個重點段落以後,我讓學生回過頭來,整體瀏覽全文,感受觀潮的整個過程,從而整體把握全文。

5、總結延伸,感情昇華

錢塘江大潮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不愧為天下奇觀。此處我將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為了進一步昇華主題,我向學生展示祖國大好河山的圖片,有意識地把這種感情昇華到對大自然,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四年級上冊語文《觀潮》説課稿7

一、説教材。

《觀潮》這篇課文是義務教育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一組第一課。這組課文是圍繞“自然奇觀”的專題來寫,《觀潮》是這組課文的第一課,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領作用。本文通過作者對潮的生動描寫,讓我們看到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更讓我們領略了大自然的魅力,體會大自然那種魔術般的神奇。編者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為了使學生通過閲讀感受錢塘潮之“奇”,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為了引導學生一邊讀書一邊想象畫面,並通過品味重點詞句、重點語段,體會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

根據農村中年級學生的特點:知識內容廣泛了,很多事情都處於好奇,似懂非懂,開始有獨立性,自尊心逐漸增強,思想從單純走向複雜,開始有自己意向。根據我對新課標的理解,我認為完成這篇課文的學習應該達到以下幾個目標:

1、感受大自然的壯觀,受到美的薰陶,能把自己的閲讀感受與他人交流。

2、邊讀書邊想象畫面,能聯繫上下文或結合生活實際體會詞句的含義。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地3、4自然段。

4、認識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寬闊、籠罩、薄霧”等詞語。

為了完成以上的教學目標,我要突出引導學生感受錢塘潮的神奇壯觀這個重點,突破體會課文中有關語句,想象課文描繪的大潮景象這個難點。

二、説教法。

四年級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慾日益增加,但他們的認識能力有限,對文字描寫的景象難以形成深切體會,因此,我採用創設情境法、多媒體輔助法進行教學。閲讀教學中,朗讀是最重要、最經常的練習,因為在朗讀的過程中可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因此,我還將採用朗讀法進行教學。

三、説學法。

在新課標的理念中,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老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合作者,老師的任務不僅僅是教是知識,更主要的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使他們在自主能動的學習過程中發現學習的快樂,因此,我將讓學生採用自主探究法進行學習。

四、説教學過程。

根據我對農村學生的瞭解,我認為本課可分為兩課時來完成。第一課時的教學任務是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大體講了什麼,引導學習生字,並且學習第3、4自然段。第二課時的教學任務是引導學生通過聯繫上下文讀懂重點詞句,感受錢塘江大潮的壯觀,受到美的薰陶,同時學習作者的描寫方法。由於時間關係,我着重談談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意圖。

(一)質疑導入,激發興趣。

課一開始,我就提問:同學們,你們見過潮嗎?因為我們這裏遠離大海,可能大部分學生沒有見過,所以我就以課件的方式播放錢塘江大潮的畫面,讓學生形象地感知。教師解説:我們剛才看到的就是錢塘江大潮,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想知道為什麼嗎?今天老師就帶着大家一起來學習《觀潮》這篇課文,找出答案。

板書:觀潮(齊讀課題)

俗話説:“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懸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疑問、矛盾的心理有利於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思維,是啟發學生進行思維活動的有效途徑,為下一步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檢查預習情況,學習生字。

中年級的課文篇幅比較長,如果讓學生按照教師揭示的教學目標及學前指導進行課前預習,這樣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讓學生在課前養成預習的學習習慣。預習的基本內容是這樣的:1、大聲朗讀課文,邊讀課文邊畫出本課的生字,遇到難讀的多讀幾遍。2、遇到不認識或不懂的詞語,通過查字典或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還不能解決的做個記號請教老師或同學。3、思考再讀課文邊讀邊想,提出不理解的問題。

過渡語:昨天老師已經佈置預習了,預習得怎麼樣?老師來檢查檢查。

1、採用多媒體的形式出現本課的生字詞,以檢查的形式,指名學生讀一讀,當讀到“罩”時教師強調翹舌音讀到位,讀到“鼎、崩”時強調後鼻音讀到位。接着,讓學生齊讀鞏固字音。

2、讓學生説説那個生字記起來有困難,如“鼎”字,筆畫複雜,字不常見,我用字理來講,“鼎”是古代煮東西的鍋,上部裝東西的部分演變成“目”,下部的三根支架演變成下部分,如果不用字理來講的話學生很難理解。

3、讓學生通過開火車讀、賽讀、男生讀等多種形式進行鞏固生字詞。這樣,多種形式的讀,既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又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三)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過渡語:剛才同學們的生字掌握得太棒了,老師真高興!接着讓老師看看你們更棒的表現,好嗎?

1、教師範讀課文,要求學生認真聽,正確聽出節奏、停頓和速度。

因為要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的範讀十分重要。課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讀代講,有些地方不讀好就不能理解好課文內容。有時朗讀還可以營造氣氛,讓課堂氣氛達到點。這就需要教師本身研究朗讀,朗讀好課文,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師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進入角色。

2、學生模仿老師朗讀的方法進行朗讀,要求讀出正確的節奏、停頓和速度。

3、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同時要求其他學生認真聽,然後評一評同學讀得好不好?好在哪裏,不足在哪裏?

在這評價的過程中,正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他們為了評價別人而主動學習,既掌握了知識,又鍛鍊了學習的能力。

4、教師及時肯定:“同學們讀得真不錯,接下來讓我們找找文中描寫得具體形象的句子,再來讀讀好不好?”作為一個教師,我們不要吝嗇自己讚美,賞識的語言,多給學生表揚,激勵。因為教師正確使用激勵語言,能更好地挖掘學生的潛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如“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想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人羣又沸騰起來。”“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的飛奔而來。”這些句子讓學生展示讀,教師再指導讀。

5、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讀書方式自由朗讀課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來寫錢塘江大潮的?從整體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觀潮的順序。

(教師隨機板書:潮來前潮來時潮頭過後)

這樣讓學生談談自己的閲讀感受,理清課文的脈絡,知道了作者是按照潮來前、潮來中、潮來後順序來寫錢塘江大潮的。我們知道每個同學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對課文都會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他們彙報的過程就是一個充滿個性化的,體現他們自己從課文獲取知識的過程。

在這個環節,通過教師範讀、學生模仿讀、指名讀、自由讀、展示讀等多種形式指導朗讀,這樣層層深入,保證了讀的時間,保證了讀的形式,保持了讀的興趣。這樣的讀為深入理解課文打下基礎。

(四)品讀重點段,深入感知。

1、指名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説一説這一自然段講的是什麼?

讓學生找出文中表示時間、地點、人物的詞語。

2、引導學生結合第一幅插圖理解“人山人海”的意思,並説説“人山人海”説明了什麼?

3、再讀:體會江面的特點和人們此時的心情。

(五)感情昇華,拓展訓練。

想想假如你在場會是什麼心情?

這樣一來,既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

(六)指導書寫。

中年級的教學目標主要是:

1、獨立識寫課文生字,能掌握大部分生字;

2、通過老師指導,能夠掌握難寫、易錯的字。所以,在這一課我就重點指導“蒙、薄、昂”這三個字,“蒙”中間的短橫不能丟,“薄”不能寫成左右結構,“昂”下半部分的左邊不能加點。

五、板書設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