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小學美術説課稿《墨竹情韻》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93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説課稿來輔助教學,説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優秀的説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美術説課稿《墨竹情韻》,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美術説課稿《墨竹情韻》

一、教材分析

挺撥修長、青翠欲滴,這就是外形清麗的竹。它具備“寧折不彎”的豪氣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性質樸而淳厚,品清奇而典雅。歷代藝術家以竹為靈感的源泉,創作了許多精妙絕倫的作品,竹文化的出現,顯示着人類文化的深厚積澱。

為了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的竹文化,山東美術出版社出版的《藝術》四年級教材《翠竹聲聲》這一單元,集音樂、詩文、民間工藝和繪畫等多種藝術形式於一體,編寫了竹的系列課題,其中作為視覺藝術的水墨畫,造型洗練,能淋漓盡致地表現對象的精神、氣韻,所以我以《墨竹情韻》為課題,開展以美術活動為主的教學。今天,我給大家講的是第一課時。

二、學情分析

1、竹,是學生非常熟悉的一種植物。四年級的學生通過詩文、歌曲的學習,對竹文化有過初步的感知。

2、在美術知識技能方面,他們具有線描寫生的能力。對中國畫用筆、用墨的方法已有所掌握。

3、水墨畫重在“寫意”,造型洗練、傳神寫照,而他們缺乏把生活中的竹轉化為寫意墨竹的經驗和能力。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和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特點,我設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竹的形態特點,瞭解水墨畫表現竹的方法。

2、能力目標:會用基本的筆墨技法,較準確地表現竹的局部形態特點。

3、情感目標:加深對竹文化的理解,體驗竹的高潔、正直、虛心、向上等人格精神,油然而生喜愛之情。

四、重、難點分析:

1、重點:

其中“(1)、體驗竹的人格精神;(2)、掌握竹的局部形態特點,並用較準確的筆墨技法進行表現”是本課的重點。

2、難點:

而“用水墨表現”和“感受水墨畫洗練的表現手法”是本課的難點。

五、教學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正是遷移法運用於教學的核心精神。在課堂教學中,“遷移”,就是讓學生將已經具有的各類有待提煉的信息和感性認識,隨着遷移導向訓練的不斷內化,逐漸形成學生自己的觀念和能力。我在本課中將“遷移法”作為主要教學方法。用情感遷移和技能遷移實現了兩種轉化。

情感遷移,實現由“生活體驗”到“精神感悟”的昇華;技能遷移,實現了由“知識經驗”到“能力發展”的構建,兩種遷移互相促進,從而形成學生藝術化的生活態度和良好的藝術素養。

生活體驗

精神感悟

情感遷移

能力發展

知識經驗

技能遷移

為了實現情感遷移,師生共同在課前蒐集了許多有關竹的詩歌、繪畫作品、遊覽竹海的照片、竹製品等。

六、教學過程:

我們的教學過程分為四大板塊。

(一)素材交流,精神感悟

1.情境創設

“情境教學”能極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的熱情。所以,開課之初,我把課堂設在學校翠竹葱蘢、野趣怡然的育園,欣然導入:

“同學們,置身於育園這幽雅的環境中,我真想給大家演奏一曲,大家想聽嗎?”

在學生的歡呼聲中,教師拿出竹笛,即興演奏本單元的歌曲《紫竹調》,翠綠的竹叢在悠揚的音樂中隨風搖曳,學生的心情也不由輕鬆起來。開放的課堂,融洽的師生關係,營造出愉悦的學習氛圍,讓竹的素材交流活動在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中自然開展。

2、交流體驗

通過對各類素材的欣賞和評述,大家體驗到:

竹海景美,秀麗清新;竹製品實用,質樸無華;詩文凝鍊,意藴深遠;

而清代藝術家鄭板橋(鄭燮),這位品格如竹的大師,用神形兼備的水墨畫,更是酣暢淋漓地把竹的千姿百態和氣節神韻展現到了極致。

藝術課程是一門綜合性的課程。在多種藝術形式的“竹文化”中,學生對竹的初淺感知不斷深化,體驗到竹剛直不阿、虛心向上的精神內涵,陶冶了情操、提升了人格,實現了由“生活體驗”到“精神感悟”的情感遷移。並由“聽、賞、議、品”,過渡到“畫”竹。

鄭板橋總結歷代畫家畫竹的經驗,提出了“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繪畫三階段説。學生雖有“眼中之竹”,但無“胸中之竹”,又怎麼可能有“手中之竹”呢?

如果學生能夠把“眼中之竹”的這一已有的初步認知,在遷移導向的學習中內化,轉化為對竹的特徵的新認知,不就能夠“胸有成竹”嗎?“實景觀察,線描寫生”正是實現這種遷移導向的手段。

(二)實景觀察,線描寫生

線描是學生最熟悉、最常用的寫生方法。它能促進學生有目的地觀察對象特徵,並快速地記錄下來。教師請學生在竹杆、竹枝和竹葉中任選其一,並精取其“一枝一葉”,用線描寫生的方法畫出其形象特點。

帶着用線描收集的竹的局部形象特徵的準確素材,回到教室,教學活動進入“技法探究,水墨表現”環節。

(三)技法探究,水墨表現

水墨畫竹,通過筆鋒和墨色的變化,精妙地表現出竹的神韻。為了讓學生理解其一筆一墨均是源自於竹的形態特點,突破“感受水墨畫洗練的表現手法”這一教學難點,我讓學生在技能遷移中,逐步達成“手中之竹”。

師生通過對寫生記錄的形象分析,得出竹杆具有“竹節略寬,質地粗糙,節間部分長而勻直”的形態特徵。

這種形態特徵,就是技能遷移法中的新舊技能的“共通點”。抓住這一“共通點”,教師示範了用水墨畫竹杆的畫法。學生通過模仿、交流、嘗試,總結出:水墨畫竹杆,通過筆頭醮濃淡墨,以側鋒行筆,形成墨竹竹杆的立體感;起收筆提按和最後以中鋒重墨勾竹節,使竹杆的形態結構特徵更加準確。同時也對比出線描寫生和水墨畫的不同藝術效果,體會到水墨畫巧妙地表現對象特徵的獨到之處——這就是水墨畫“一筆而就”的洗練特點。

“技能遷移”,就是將已掌握的經驗、技能、方法等運用於對新對象的探究,找到新舊對象的共同特性,探索得到新的技能或方法。它不僅是一種技能上的遷移更新,而且是一種學習方法上的觸類旁通。

在探索竹枝和竹葉的水墨技法中,教師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運用技能遷移的學法,自主探索。

通過各階段的體驗、探究,學生掌握了表現竹局部特徵的方法,明確了水墨畫筆墨洗練的特點,突破了教學難點。使“知識經驗”轉化為“能力發展”,完成了新知識和技能的構建。

遷移法,是一種讓學生終身受益的學習方法,它不是在方位上的簡單位移,而是層次上的深入遞進。在多次遷移中,學生的能力不斷得到螺旋式的上升發展。

(四)名作欣賞,整體感悟

當然,藝術課不是一種單純的技術課程,而是一種旨在提高學生藝術和人文素質的人文課程。需要把精神內涵深厚,具有最高藝術成就的經典作品融入課堂教學。

當學生在教室四周的牆上掛出局部水墨練習作品,並津津有味的欣賞和評述的時候,教師不失時機地出示我國曆代畫家創作的墨竹作品。隨着清越的笛音,一幅幅或酣暢淋漓、或蕭疏清矍、或英姿勃發的墨竹圖強烈地撞擊着孩子們的視覺和心靈。它不僅幫助學生將墨竹的表現由局部刻畫遷移到整體感悟,更會不斷增加和保持學生學習的動力,讓學生對新的創作躍躍欲試。為下節課的學習作好了充分準備。

《墨竹情韻》讓學生經歷了一次文化的薰陶。在情感遷移和技能遷移中,形成了良好的藝術態度,實現了藝術能力的提升。學習能力進一步增強,不斷地求取自我完善!亦如這破土的春筍一般,一節,一節,又一節,生長,生長,再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