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精選高中語文説課稿錦集8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7.44K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説課稿,寫説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説課稿8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選高中語文説課稿錦集8篇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1

尊敬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

我説課的篇目——《再別康橋》。(課件展示題目)接下來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説教學板書四個方面向各位老師展示我的教學設計。

一、説教材

1、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特點

熟悉教材是成功授課的前提。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為詩歌單元,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一些優秀詩篇,是高中階段文學鑑賞的開始,對整個文學鑑賞教學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再別康橋》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是鑑賞學習現代詩歌的典範例文,也是鑑賞其他現代新詩的基礎。學生可以藉此體會、比較、鑑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契合了新課標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薰陶的要求。對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有着重要的意義。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詩歌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可以説是詩壇的一棵常青樹,因為它始終迴盪着美的旋律。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的特點。《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

2、、説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對詩歌閲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在誦讀中感受作品的形象和意境,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象和意境、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以上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定了本文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品味詩歌語言,把握詩歌獨特意象和意境。

(2)、能力目標:

掌握誦讀技巧。初步學習鑑賞現代詩歌的方法。

(3)、情感目標:

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3、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把本文的教學重難點確立為:

教學重點:

訓練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領悟詩情,賞析詩歌畫面、詩意美。

教學難點:

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二、説教法與學法

由於高一年級學生對詩歌鑑賞尚處起步階段,因而在課堂上,老師應將鑑賞搞得生動活潑,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培養他們願聽愛讀,積極主動地鑑賞作品的習慣。加上語文新課程標準倡導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本課採用以誦讀法為主其它教學法為輔的綜合教學法。

1、誦讀法。詩歌是情感的藝術,誦讀有助於學生很好地把握內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詩歌的語言是獨特的、精練的、優美的,反覆誦讀有助於品味詩歌的語言美。

2、問答欣賞法。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對《再別康橋》中康橋美景進行賞析並對重要意象進行解讀,引導學生欣賞詩歌的畫面美,從而進行審美體驗。

3、探究式學習法。引導學生對《再別康橋》體現的作者情感進行探究。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

4、多媒體演示法。通過它音形色兼具的特點,創設情景氛圍,激發學生興趣,以利於學生形象直觀地把握課堂內容。

學法:反覆誦讀品語言,聯想想象賞畫面,知人論世悟情感。

三、説教學過程

根據“教指導學,為了學,服務於學”的指導思想,我準備採用以下教學步驟來完成教學過程,實現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

第一步:導入新課

首先,用多媒體展示電視劇《人間四月天》相關劇照 ,這樣能引起同學對劇情的回憶,從而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興趣。

第二步:作者簡介。

力求創新,突破傳統的介紹方式,用講故事的形式介紹作者的生活、情感經歷,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設計這一步驟即所謂“知人論世”,以利於學生更好地把握作者情感。

第三步:詩意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在這一環節中,先讓學生自由朗讀,整體感知;再欣賞配樂朗誦《再別康橋》,能讓學生從中找出差距;然後教師範讀,並進行誦讀指導。(注意音節、重音、基調)再讓學生伴隨優美的樂曲進行誦讀,從而感受詩歌的音樂魅力。反覆誦讀,是學生學習詩歌的基礎,同時,也契合了大綱中重視感悟、薰陶和語感培養,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要求。

第四步:激發想象,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應該充分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為了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進入詩歌夢幻般的氛圍,首先精心挑選了一系列與每一節詩歌相配的優美圖片,並用多媒體展示,讓學生根據詩意選畫面。再請個別學生朗讀自已最喜歡的一節詩歌,結合圖片畫面,用優美的語言描繪詩歌內容,並説出喜歡的理由,讓學生深入體會每一節的畫面美。老師抓住詩中的重要意象,關鍵詞(動作性很強的詞、融入強烈情感的詞)進行適當的點撥,藉此指導學生鑑賞現代詩歌的方法,逐步提高學生鑑賞能力。

第五步:比較閲讀,體會建築美。

為了讓學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詩的建築美,我選取了王維的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進行結構上的比較。通過比較,學生不難發現本詩的結構特點:一、三句詩排在前面,二、四句詩低格排列,空一格錯落有致,建築有變化;再者一三句短一點,二四句長一點,顯出建築美。

第六步:揣摩作者情感,感知詩歌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基調。

自古以來,離別總免不了沉重的愁緒,《再別康橋》是作者與康橋的一場深情的離別,卻透露出較為輕快的情調。為了便於學生準確把握作者對康橋的依依惜別之情和詩中有幾分無奈,又有幾分灑脱的基調,我從中國詩詞中篩選了以下幾個將離愁寫得黯然銷魂的詩句,與《再別康橋》進行比較,以便學生把握本詩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基調,以突破教學難點:

課件展示: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雨霖鈴》)

第七步:結合畫面,以圖引文,引導學生配樂試背全詩,再次整體感知詩歌的詩意美。

第八步:遷移應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詩派是新詩史上極為重視形式美的一個流派。通過學習《再別康橋》,可以從中體會到新詩的“三美”,即繪畫美、音樂美和建築美,也使學生對詩詞格律的認識有了更多的瞭解。為了拓展學生的藝術靈感,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再用多媒體展示徐志摩的另外首詩《沙揚娜拉》,感受新詩的特點和“三美”,並留課後作業:從內容、形式、意境等方面比較兩首詩歌的異同。

四、説板書設計

一篇優美的板書設計有“微型教案”之稱,一篇好的板書設計能體現本節課的教學思路,教學重點、難點,也易於學生學習。根據求實、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則,我設計瞭如下板書:

以上就是我説課的全部過程,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課文的特點及地位

《衚衕文化》是高中語文第一冊第四單元第二篇文章。第四單元是一個“序言”單元。《衚衕文化》是汪曾祺為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寫的一篇序言,也是一篇文藝小品文,悠閒、散淡、平和,這種風格與作者的思想追求以及本文所闡述的北京市民的生活特點相一致,富於文學韻味。這篇課文,是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和寫作訓練的很好的材料。

2、課文的重點與難點

本單元教學要求有三個方面:一是“從序言中汲取有關著作的信息”;二是“瞭解作序者的思想感情和闡述的道理”;三是“領悟序言的語言魅力”。根據高一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水平和學生寫作散文的實際,結合本文的特點,確立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如下:

重點:領會“衚衕文化”的“封閉”和“忍”的特徵及其典型意義;學習分析事物或現象所藴含的文化意味。

難點:作者對“衚衕文化”所持的情感態度。

二、目標分析

1、知識目標

領會“衚衕文化”的“封閉”和“忍”的特徵及其典型意義。

2、能力目標

①通過歸納“衚衕文化”的特點,培養分析概括能力。

②通過分析“衚衕文化”的典型意義,培養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③通過課堂練習,培養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和寫作能力。

3、情感目標

①辯證的評價“衚衕文化”產生的背景和原因。

②體會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情感態度。

三、教法分析

1、理論依據:美國心理學家達菲“閲讀策略教學”三個步驟。

2、三步教學法:習得知識——拓展延伸——遷移應用。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循序漸進,突出學生主體,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能力。

本課的學習以能力培養為主,為了集中緊湊、提高效率,未使用多媒體課件。

3、具體操作:

①立足課文,點撥導思;

②重點內容,討論演板;

③點評誦讀,領會情感;

④延伸遷移,分組討論。

四、學法分析

1、學生現狀:

高一學生具有閲讀一般散文的能力。抓表層易,知本質難;知思路易,明思想難;知局部易,觀全文難;習得知識易,遷移能力難。

2、學法指導:

①早讀預習,理清課文思路;

②課堂上展開討論,明確重點;

③在教師的點撥引導下,解內涵,品情感,養練思維和寫作的能力。

五、教學過程分析

1、知識習得

①解題。

分析“衚衕”和“文化”的詞義,理解“衚衕文化”在課文中的具體含義。

②分析理解“衚衕”的特點。

在教師的點撥啟發下,學生討論歸納,明確:正、俗、多、靜。

③概括衚衕裏的居民的生活習慣和精神狀態。

學生閲讀討論,將結果演板,教師小結明確:安土重遷(居住心態);過往不多(人際關係);易於滿足(生活態度);不管閒事(政治態度);安分守己(處世哲學)

④理解衚衕文化的特點。

明確:封閉;忍。

2、拓展延伸

此部分的學習,有一定的難度,教師要注意引導,及時肯定學生的發現及思維的成果。

①“封閉”的實質:民族心理的反映。比如“長城”、中外文化上的差異。

②“忍”的實質:民族性格的縮影。比如:中國人的謙遜、一些俗語。

③理解作者對衚衕文化態度:批判中帶有傷感。

3、遷移訓練

課堂上討論分析武漢“熱乾麪”文化的內涵;課外寫一篇關於廣州“涼蓆”文化的作文

六、本課教學設計的主要特點

1、化繁為簡,重點突出。教材的處理,遵循“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原則。

2、板書簡潔,鈎弦提要。

胡 同 文 化(汪曾祺)

胡 同 市 民 文 化

正 安土重遷(居住心態)

俗 過往不多(人際關係) 封閉(民族心理)

多 易於滿足(生活態度)

靜 不管閒事(政治態度) 忍 (民族性格)

安分守己(處世哲學)

3、培養能力,注重應用。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3

一、教學目標

因為大部分學生對詩歌閲讀感到困難,所以我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有意識地降低難度,引導學生對整首詩歌進行整體的把握,然後重點講解思想內容方法的知識。通過訓練讓學生掌握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方面的方法,然後利用這個方法訓練能力,提高學生在試卷上的得分能力。所以,我的教學目標就是:

1、把握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出題者的意圖,有針對性地答題。

二、説教學方法

學生對古代詩文鑑賞有一定的畏難心理,而且平時在披閲試卷的時候也發現學生這個題目的得分較低。所以,我首先要讓學生破除這種畏難心理。只有不懼怕了,才有可能做好。我便在開始的時候給學生講解高考有關的知識,同時使用風趣的語言。目的是讓學生了解高考,消除學生對這個題目的畏懼心理,同時放鬆學生的心態,活躍課堂氣氛。

再次,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自己上黑板做題。先不做任何的提示,讓學生把自己的錯誤展示出來,然後有針對性地講解,以期能突出重點,有的放矢。然後總結方法,方法總結出來以後,再做相關的題目提高能力。體現學案導學,自主探究,自我展示,精講啟發的教學思想。

三、説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我利用學生對詩歌熟悉的現狀進行導入,同是用一個誇張的句子讓學生知道自己的身體裏流淌着詩歌的天賦,然後來一個轉折,指出學生在考試的時候做這個題目時的困惑。有困惑,我來幫你解決。以此引起學生的注意力。

2、授課過程

講解高考考綱關於這個問題的相關規定。注意引導學生回憶相關的詩歌名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進行高考題目的相關講解。首先講解題目,題目是一首詩歌的重要部分,在很多情況下是詩眼的所在。在這首詩歌裏面,題目就給出了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等要素。這些要素是學生掌握文章內容的一個重要提示。然後重點講解“故園”、“折柳”。通過“故園”讓學生把握詩歌鑑賞中重要字詞的作用。重點講解“折柳”這個詞,一個是有關“折柳”的典故,“柳”和“留”的諧音;另一個是關於《折楊柳》這個曲子,以及曲子的內容。

在講“柳”和“留”諧音的時候,我沒有直接把他們的諧音關係説出來。因為學生利用自己的學習過的知識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如果直接説出來,那麼學生就不能夠深入思考,沒有思考,收穫就不會大;也不能夠訓練他們把已學過的知識和從來沒有見過的知識聯繫起來的能力。所以,我就旁敲側擊,説了“道是無晴卻有晴”這個詩句,側面點撥,讓其有頓悟的感覺。如果學生通過這種聯想發現這個“祕密”,他就很有成就感!

再次,針對題目講解。首先要讀題目,在讀題目的時候,要引導學生對出題者的語言進行分析,通過分析可以得出出題者在題目中給你的提示,以及出題者所要考查的方面。然後讓學生上黑板板書答案,這個實際上是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學生的錯誤應該有一定的代表性,那麼這樣可以瞭解學情,提高講題的針對性。講解出學生在答案正確的部分和不正確的部分。重點講解學生正確的答案是從哪裏來的,學生不正確的答案是怎麼來的,怎麼才能夠得到正確的答案。

在講解第二個學生的板書時,我首先表揚學生的板書,一是鼓勵這個學生,二是給其他同學的一個信號,這樣的書寫就是好的,你應該有這樣的書寫。然後表揚學生在答題方面的條理性:分條列敍。答題的規範性是回答這類題目的一個重要方面,必須在平時的教學中持之以恆地進行培養。

根據我選擇的詩歌的不同,我針對各個不同的詩歌採取了不同的策略。第一首詩歌是我重點講解的,所以,我讓學生讀詩,然後從題目入手,細緻分析文章的內容。然後就題目進行分析和把握。在講題的過程中進行相應的拓展,以期學生能夠對這首詩有一個全面的把握。第二首我就讓學生自己分析,稍微做一些指點,以此讓學生掌握剛剛總結出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分析問題的能力。第三首詩歌我就完全放給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生髮表自己對這首詩歌的看法。但是,最好的答案我心裏是有譜的:只有分析到“梅”與“人”

這個層次,才能説學生把這首詩的思想內容讀通了。第四首詩歌我直接就把它作為了課後作業。這樣可以讓我把精力集中到重點問題上,又可以讓學生有自我發揮的時間和空間。使我的課堂儘可能發揮最大的效用。

再一個就是關於課堂上的語言。雖然我平時不是很愛説笑。但是,我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愛這門課的一個前提是使他覺得這門課有意思。我利用語文是一門語言學科的特點,在課堂語言中儘量讓學生體會到語文是一門多麼有趣的學科,從而產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同時,風趣的語言可以調節課堂氣氛。輕鬆的課堂氣氛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問題,從而提高課堂效率。而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如果對這門課不太感興趣,時間長了就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同時,我也是用我的這種語言把一些難以表達的東西用一種客觀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使學生在課本和習題中看到的高不可攀的東西變成自己生活的東西。讓學生明白:語文的外延使生活,在生活中學習,更要從生活中學習。日常的積累和觀察,經常的反思和總結是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

四、説板書

我的板書沒有什麼特色。但是,我在設計板書的時候注重體現這堂課前後環節之間的緊密聯繫。一環扣一環,學生看完以後能夠回想起這堂課的開始、重點和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