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小學三年級數學《面積》説課稿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7.61K

説教材:

小學三年級數學《面積》説課稿

一、本單元的內容結構及其地位作用

本單元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第六冊第六單元。本單元的主要內容包括四部分:面積和麪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這部分內容的結構如下:

這些內容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並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進行的。小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認識發展上的一次飛躍。學好本單元的內容,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還能為以後學習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

二、教材處理

本單元概念較多,也較重要。另外還有四個例題,分7課時進行教學。教學中注意對教材進行適當處理,以達到活用教材的目的。

1.變概念的機械學習為有意義學習。

在數學概念學習中,機械學習是指學生僅能記住數學概念的描述、符號,卻不理解它們的內在涵義,更不理解與有關概念的聯繫。有意義學習是指學生不僅能記住所學概念的描述或符號,而且理解它們的內在涵義,瞭解與相關數學概念的實質性聯繫。通俗地説,也就是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概念。

2.加強直觀教學,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

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提供直觀往往是認識的起點,學習的開端。用好直觀手段,加強直觀教學,對於掌握空間與圖形的知識具有重要意義。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應加強動手操作活動,發揮各種直觀手段的優勢,讓學生通過手、口、眼、耳多種感官的協同活動,特別是通過動手實驗,在做中學,有利於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有效地提高知識攝取的效果。

3.讓學生探究,主動獲取結論。

為了改變以往教學中,過於強調單純的接受學習,而且是以被動接受為主的傾向,有必要選擇適當的內容,提供一定的空間,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學習。

4.重視估測能力的培養。

估測儘管是一種粗略的測量方法,但在實際生活中有着比較廣泛的應用。人們平時對面積進行估測的機會常常比精確測量更多。因此本單元的教學中要重視對面積的估測如“估計本班教室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米。”“估計課本封面的面積,在小組中交流估計的方法。”重視估測能力的培養,也有助於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説教學目標:

1.結合實例使學生認識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體會引進統一的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頃,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釐米的表象;熟悉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2.使學生探究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獲得探究學習的經歷;會應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能估計給定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説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正確理解面積的含義,初步形成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表象。

2、比較面積單位的大小,及面積單位與長度單位之間的辨析。

教學難點;

1恰當選擇面積單位,估計物體面積的大小。

2、給學生留有探究的空間,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在探究中體驗。

説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過程教學,這是一個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為此,設計科學、合理、有序的教學過程,為學生搭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給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機會,使數學學習從“文本學習”走向“體驗學習”,就成為我們追求的目標。本單元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教法:

1、情景教學法。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情景的創設要立足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 例如:在教學“面積和麪積單位”的導入新課時,讓學生説説多媒體教室和你的房間比較一下誰大一些?並問學生想不想知道多媒體教室到底有多大?比你的房間大多少?從而順其自然的導入新課。這一環節的設計,創設了生活情景,體現了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課的所學的內容與學生的認知之間的距離,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及學習的積極性。

2. 直觀演示法

充分藉助形象直觀,促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教學面積單位的進率時,利用媒體直觀演示把1平方分米的大正方形劃分成100個邊長1釐米的小正方形,幫助學生理解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

説學法: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力求突破傳統的以教師講解與示範為主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廣泛參與操作實踐,使學生的數學能力與數學情感得到發展。

(1)操作實驗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動手操

作和多種感官參與來激發學習興趣。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兒童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他們需要通過各種活動來學習知識,發展自己的智慧。例如在認識“面積”這一概念時,首先讓學生通過用手摸數學書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課桌的桌面,看電腦中的兩個鏡框的畫面,來感受物體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讓學生畫平面圖形,讓學生知道平面圖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想、議、説,給他們的大小起個名字,最後師生共同總結面積定義,教師板書。這一環節的設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識入手,通過眼看、手摸、口述、用腦思考等多種感觀參與到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中,在實踐操作中豐富了學生的表象。在學習用單位面積測量物體表面的面積時,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解決問題,促進理論同實踐的結合,進行了操作練習讓學生去量一量橡皮、書本封面、課桌,並讓學生學會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積。

(2).自主探究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學習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時,注重讓學生親身經歷規律發現的過程,引導學生通過自己實驗,自主探究的方法來學習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讓學生先用1cm2小正方形拼圖形,在拼的過程中發現長方形的面積和它的長、寬有關係,再推導出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樣不僅有助於理解面積的含義,面積公式的來源,而且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3)合作交流法

學習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時,在學生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小組合作,説説各自用邊長1釐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長方形或正方形的長是多少,寬是多少,面積是多少,並作好記錄。小組彙報拼擺結果,觀察統計的數據,小組交流討論自己的拼擺收穫:通過擺一擺,你們有什麼發現?猜一猜:長方形的面積是怎樣計算的。小組合作進行操作,驗證猜想,討論小結出長方形面計算的公式,在此基礎上通過典型和有意義的材料,把一個長7分米、寬5分米的長方形,漸變成長5分米、寬5分米的長方形(邊長5分米的正方形),讓學生大膽猜想、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學生在活動中拼擺、觀察、猜測、驗證總結。這樣,即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又體現了學生動手實踐,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通過小組的拼擺——猜測——驗證,讓學生經歷從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到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再創造,培養了學生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

教學建議

本單元的概念較多,也較重要。為幫助學生建立概念,展現概念的形成過程,形成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強化概念的比較辨析,説説我的教學建議: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面積與面積單位。

教學目標:讓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初步形成這些單位的實際大小概念,學歷運用各種估測方法比較面積大小。

教學重點難點:從物體表面大小和平面圖形的大小兩方面理解面積的大小。瞭解統一面積單位是必要性。

教學策略:面積的概念可以從比較物體表面積的大小和比較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兩方面引入。前者從學生身邊的物體尋找直觀比較的對象,如課桌桌面,課本封面,黑板大小,練習本封面等等,從中還能比較自然地引出兩種直接比較物體表面或平面封閉圖形大小的方法,一是觀察比較,二是重疊比較。一般來説,當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大小差異明顯時,可以觀察比較;當大小相差不大難以觀察得出結論,而物體又便於疊合時,則可以採用重疊的方法比較大小。

學習面積單位,先由第教材70頁比較兩個長方形面積的大小創設問題情境,設計了一系列矛盾衝突。讓學生理解引入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再介紹常用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規定,並通過多種活動:“哪個手指甲的面積最接近1平方釐米?”“用手比劃1平方分米的大小。”“試一試,1平方米的正方形能站下幾個同學?”讓學生感知這些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